发新话题
打印【有223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亲子阅读:谈自由阅读的乐趣,斥应试训练(939#献给男子汉之《调皮鬼恐怖心》)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482#happyyj 的帖子

  这些话也只能在WW上讲一讲,千万不能让孩子们知道我等的IQ竟然如此低下。.

TOP

引用:
原帖由 yuyan7381 于 2010-2-6 19:32 发表
少一点训练多一点教育。可现实是考分给你颜色看。怎么办!!做起来难呀!!
  您说得对,做起来很难。
  自古以来,专拣容易的做,都不会有过人的成就。培养孩子亦复如此!.

TOP

引用:
原帖由 happyyj 于 2010-2-9 13:16 发表
仅事隔一年,好像变化很大,我们迄今只学了16+16+8=40首古诗,比小苍笛少很多很多。
  是的。这套教材原来要求很高,在各种压力之下,节节败退,不断删减,弄到后来,编教材的都不好意思公开说明了。譬如古诗,我们两家的孩子正好是一个分水岭。我儿子以上各届每个学期可学16首古诗,你孩子以下各届则减半,每学期学8首。减得那么厉害,就像以前加得那么厉害一样,让人觉得轻率不严肃。
  但我能够体谅。就现在小学教师普遍的教学水平而言,减量是合理的,他们确实没有这个能力给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教那么多。勉强教了每学期16首,但是孩子能够记住几首,只有天晓得。前些天,我亮出儿子三上学的一首诗问儿子。他说:好像见过。追问:你以前语文课上学过没有?他口气坚决地说:肯定没有学过。007彻底晕倒。.

TOP

引用:
原帖由 happyyj 于 2010-2-9 13:16 发表
给他了,小三生很喜欢!并且偏爱 WORD 版。
因为他要乱试,只能另存一份给他,就随便动吧;仁兄的格式不想让他碰坏。
  可随意编辑,弄乱了也没有关系。那个目录是自动生成的,你重新编辑正文之后,可更新目录。方法是:光标移至目录区域,右击鼠标,点“更新域”,再选“更新整个目录”,揿“确定”之后,就可以实现对目录的更新。
  雕虫小技,也许我多言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izuile 于 2010-2-10 17:28 发表
超喜欢这个蜗牛,这个啥。。。。谢谢!
  呵呵,你家的“蜗牛”带你去散步了么?.

TOP

想家的诗

引用:
原帖由 happyyj 于 2010-2-11 14:01 发表
我就好这些“雕虫小技”呀,
别说,它经常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干脆教我一下,怎样才能自动生成目录;谢谢先,
我见到它还有“Ctrl+单击”可以跟踪链接的功能。
  编写、使用和处理WORD文档时,有了“文档结构图”和自动生成的目录,确实可以提高效率。
  还可以利用“文档结构图”和目录帮助孩子快速有效地复习古诗。例如,让小孩子看着文档结构图去回忆这首诗的作者和内容,想不起的时候,或者想检查自己想得对不对的时候,点一下即可查到正文……
  去年暑假,007让孩子把想家的古诗找出来,加以欣赏。他利用我编的这个《小学语文古诗集》,把不是想家的诗删除,对剩下的诗文重新做个目录,半个小时就搞定了一本《 想家的诗.rar (6.01 KB) 》,儿子颇有成就感。
  
  自动目录生成程序:
  第一步:设立各级标题。在正文中选定预定为目录的行,在“字体”旁的“样式”中,选定此行成为标题(标题1即一级标题,依此类推);
  第二步:生成目录。将光标移到希望设置目录之处,点击“插入”,在“引用”中选“索引与目录”,选“目录”,揿“确定”。目录就自动生成了。
  第三步:修订目录。前面说过,从略。
  找个文件,试一回,小case而已。.

TOP

除夕往事

  007小时候在老家过年可热闹!除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一年之中最丰盛的年夜饭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事要做。这些事一般都由家里的长子长孙做,007就是长子长孙,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早早从父亲手里接班。
  
  制作和张贴春联

  007自小就看着父亲用菜刀裁红纸,用毛笔写春联,用自制的米糊贴春联。到了007读小学四年级时,父亲说:从今以后,春联的事就你来做了。007一下觉得长大了许多,自豪感油然而生。为了不辱父命,007拿着纸和笔到处抄写别人家的春联,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自家制作春联。厅门要有上下长联和横批自不必多言,其它房间的门檐上也要贴小条的四字联。一个门多则五条,少则三条。
  虽然是表达美好愿望,好像拣吉祥美好的词写就可以了,但还是有些讲究滴。007一般会在奶奶的房门上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尽享天伦”之类的四字联,父母的房门则是“和睦恩爱”、“敬老爱幼”、“勤俭持家”,自己的房间贴的是“志存高远”、“勤奋学习”、“蒸蒸日上”,厨房门上贴“春回大地”、“万物更新”、“丰衣足食”。还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也不能遗漏,米仓上得贴“五谷丰登”,楼梯上贴“步步高升”,厨房烟囱上贴“迎春接福”,鸡舍贴“金鸡报喜”,猪栏贴“日长千升”……
  乡下人房子多,间间房子都要贴春联。所以,制作春联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是,007乐此不疲,毛笔字写得很不咋地,但用词还不少,用得也算恰当,一年下来即获认可。接下来很多年,连叔叔和堂哥家的春联也给包了。小007在乡亲们眼里俨然成了一个小秀才,不知不觉中也学会了使用许多颇有点文气的语词,这在封闭的山村里可不多见哟。
  许多年以后,007才逐渐领会到父亲让小四生制作的用意。欣然家的公子听说“重复是记忆之母”之后不是问“谁是记忆之父”吗?根据007的体会,理解和使用就是记忆之父!

  祭天祭祖

  吃年夜饭前,得挑出几样好菜,盛上一碗米饭,温上一壶米酒,统统放在一个大托盘上,再放上一双筷子、一只杯子。一切都准备停当之后,奶奶便会让端着这一盘子年夜饭走出厅堂,然后交给自己的长孙。007在厅门前学着父亲以前的样子,小心翼翼地端起托盘,恭恭敬敬举过头顶,静候许久……
  从来没有人明确告诉007这是为什么,但007觉得这是在感谢上天给了我们一年的收成,感谢祖先在天之灵保祐了我们一家一年的平安。
  
  访老敬老

  吃年夜饭前,还得做一件事。奶奶或母亲会在一个大钵里盛上热气腾腾的年糕,上面堆满腊肉、香肠、炸鱼块、头牲(鸡鸭鹅内),然后将这一大钵东西放入一个多少可以保温的笼屉里。
  007便拎着这个笼屉在村子里走家串户,请同村同族的老人品尝我家的年菜,尤其是穷弱老人及孤老不能遗漏。各家的老人家一般都会客气地从钵中挑一点点象征性地品尝一下,然后从自家最拿得出手的一样菜中挑一点出来还礼。一圈兜下来,笼屉里的东西还是满满一钵,通常不会少反会多,但东西却换成别人家做的年菜。一想到可以交换并尝到别人家的菜,007对于送菜请族老品尝这项活动尤其热衷。直到长大以后,007才明白这不是一种纯粹的交换交流,而很可能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敬老古风。

  呵呵,当年的乡下要吃一顿年夜饭竟然这么多规矩,这么折腾,这么麻烦!但正因为如此,这年就过得有意思,过得令人难忘,让人过了又想过。哪里像今天的大城市,泡在一家饭馆里过年,还有多少过年的感觉?.

TOP

守岁

  吃过年夜饭,男丁不能睡觉,必须守岁。这个时候同族中必有一德高望重的长辈会把同族中青少年男丁召集在一起,一边烤火,磕着瓜子,一边讲述本族的历史,告诉大家我们的祖先是哪里人,在何时迁居地何地,又在何时迁至何地,现在哪里哪里还有我们的同宗同族……我们就这样听着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传奇故事,慢慢地等到了子夜,等到新年降临,等到放鞭炮、接灶神的时刻。
  放完迎新接神的鞭炮,男丁们才陆陆续续上床睡觉。但是,在007的印象中,除夕父亲总是彻夜不眠,看书到天亮。我的奶奶说:年三十家里一定要有一个男丁守夜守财,不能睡觉觉,要守到天亮。这样,家才能发,才能旺。007年少时不以为然,觉得那是迷信。谁知奶奶的话,007终究还是听进去了。自从成家以来,007就一直是除夕不睡觉,守岁到天明。
  现在,007就在守岁。007说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守护什么,好像不是守财,好像是在守护一种习惯,一种传统。又好像不是在守什么,确切地说,是在追忆刚刚过去的一年,守望一个新的开始。
  夜,是那么的漫长。007不像年轻时那样能熬了,007累了,007期待着来年和儿子一起来守岁,期待着儿子早日接过守岁的责任。可是,下一代还会相信守岁、坚持守岁么?007非常怀疑。.

TOP

父子春联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2-14 03:56 发表
  ……追忆刚刚过去的一年,守望一个新的开始……

牛年百端随风去
虎岁万喜携春来


  这是007和儿子联手制作的春联,贴在大门上,横批是“吉祥如意”。
  前两年,007家的春联都是由儿子一学书法的同学书写。今年人家罢工,007家只好父子上阵,自制春联。
  父子起初商定,每人各写一幅。一幅贴在门外,一贴贴在门里。007选写“旧岁百端如水去,新年万喜同春来”,儿子选写“虎气频催换旧景,春风常驻开新篇”,都是抄袭别人制作的春联。
  儿子的毛笔字水平实在太低,写着写着就没有勇气写他定那幅“字很难写”的春联。于是,他提议:老爸,我们合起来写一幅吧。很有创意,有意思!007当然同意。
  儿子写上联“旧岁百端如水去”及横批中的“吉祥”,007写下联“新年万喜同春来”及横批中的“如意”。练写了一篇,儿子又不满意了,觉得这幅对联没有特色,年年都可以用。他建议把“旧岁”改成“牛岁”,“新年”改成“虎年”。他还讲得真有道理,但007又觉得,与其说“牛岁虎年”,不如说“牛年虎岁”。儿子欣然接受。
  临到正式制作春联时,007发现“如水去”是个比喻,跟“同春来”并不对仗,于是提议:不如改成“牛年百端随风去,虎岁万喜携春来”。儿子沉吟了一下,最后说还是“牛年百端如水去,虎岁万喜同春来”好。他没说理由,但007猜想可能是因为“如水去”更好写。技术主义害人哪!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2-14 04:52 编辑 ].

TOP

想家的诗(接492楼):娘娘腔指数

引用:
原帖由 grant 于 2010-3-4 16:44 发表
在这个帖子补课,看到这段笑喷~
  前面(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age=10#pid6615753)说过,三年级结束时儿子从所学的古诗中找到10首想家的诗。这次寒假,他从四年级上学期所学的16首古诗中又找出5首想家的诗。
  儿子对这15首诗进行评论和打分,看谁最想家,谁最娘娘腔?
  他说:唐代李商隐最娘娘腔,想家想到一个晚上都睡不着。明明是自己后悔离开家乡,还赖人家嫦娥。第二个娘娘腔是李白,因为他写了许多想家的诗……
  呵呵,儿子说唐代的诗比宋代的诗人更想家,更娘娘腔。其结论跟007不同。

思乡诗之娘娘腔指数(一个小四生的评价)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3-5 09:53 编辑 ].

附件

娘娘腔.png (143.53 KB)

2010-3-5 09:45

娘娘腔.png

TOP

回复 508#happyyj 的帖子

  很好的,有创意,拭目以待。.

TOP

美丽人生,精彩人生:回复 522#大头玮妈 的帖子


  做负责任的好爹好妈难,做“负责任的”恶爹恶妈易。
  恶爹妈重管理,不断地下指标发指令禁令,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对着懵懂的孩子吼叫,对出了差错的孩子指责、抱怨、惩罚、利诱……
  好爹妈重指导,不仅告诉孩子正确的努力方向,而且耐心地指导孩子达成目标的方法、程序,不断地鼓励孩子,耐心地陪伴孩子成长……
  这么说来,好爹妈比恶爹妈辛苦了?非也,非也!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用心动脑更多,却因此体验到了育儿的乐趣,在享受孩子进步的快乐,同时自己也在不断进步——怀着一颗童心学到越来越多的新鲜知识,明白越来越多的事理。
  007在学习和做人上的许多道理,都是在有了孩子、教导孩子的过程中逐渐明白过来的。我明白的一个最重要的真理是:人一出生,人生就开始了!
  这算什么?谁不知道这个道理?呵呵,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人们不是经常说上学读书是在为人生做好准备吗?此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学校毕业之后的生活阶段,一个是在校期间的人生预备阶段。话外之音:上学不是人生,而是人生的预备期。如此看待上学期的价值,实际上就是在否定儿童期的人生价值。其实,在学校毕业之前,人生早就开始了。那么,孩子的这段人生,这些花期人生,美丽精彩么?陪伴孩子度过这段时期的父母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看到了精彩的人生风景么?
  如此看来,陪着孩子时不时地快行一程,又时不时地放慢脚步,欣赏、回味,岂不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TOP

从听故事到阅读(一)

引用:
原帖由 cindyg 于 2010-3-16 16:31 发表
请教007,“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称中,孩子不知不觉认识了很多字”,我想问一下,在阅读的过程中,是指读吗?我现在困恼的是一年级的孩子只喜欢听故事,一点都不肯自己读。我给他读的时候,他也是看着图片,不会专注于那些字。自己看书就是看图片。你们是怎么从听故事过渡到自主阅读呢?
  你提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有家长和教师的困扰——读图时代如何引导孩子读书?我前面本打算作一个系列的探讨,可惜半途而废。希望通过这个帖,继续前面的话题。
  在讨论“如何从听故事过渡到自主阅读”的方法之前,007急于想告诉你的是:喜欢听故事的孩子比喜欢看电视的孩子,更有条件孩子学好语文。因为电视是以直观影像为主的传媒,而听故事是以抽象语言为主要媒介的学习方式。就是说,别把孩子爱听故事看成是一个缺陷,而应该把它当作引导孩子走上阅读之路的一个有利条件加以利用。
  我的孩子虽然已经是小四生,但他依然喜爱听别人讲故事,这种爱好并没有妨碍他阅读,反而促进了他的阅读。他从小三开始迷上评书,吃晚饭之前他一定会上网打开评书网,下载收听单田芳的评书。他已经听完了《西游记》、《花木兰》,现在正在听《三国演义》。他在幼儿园时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剧、动画片、连环画,三年级听完《西游记》的评书后,又对《西游记》这部小说产生了兴趣,一个月不到一口气就把白话版《西游记》(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上下两册,15万字)给读完了。
  他在小一时看过《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当时有许多地方看不懂,经常问我们一些问题。一年过后,他在班上发起组织了一场多国大战游戏,玩到现在“大战”还没有结束,游戏历时已有两年。为此,他在三年级时和他的一些同学开始研起《三国演义》的小说,研究其中的军事谋略,用以游戏之中。小三生又是一口气把白话本《三国演义》(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上下两册,39万字)看完了。现在,他不但在听《三国演义》的评书,还在看正在播映的《三国演义》动画片。一边看,一边议论琢磨,还经常和我们讨论一些历史事实,评论一些历史人物。007深感欣慰,连忙推荐早已准备好的16卷本中的《话说中国》给他,从中抽出记叙三国两晋历史的《群英荟萃》给他参考。从这里,他找到了三国地图,发现了《三国演义》的小说、评书中有许多不合史实,例如施“空城计”的不是蜀国的诸葛亮而是魏国的文聘,又如曹操并不像小说里写的那么坏……
  前面那个例子说明听故事的爱好可以带动阅读,后面那个例子说明阅读可以加深孩子对听来的故事的理解,引出更加深入的阅读。你看,它们在根本上并不矛盾。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3-17 17:03 编辑 ].

TOP

从听故事到阅读(二)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所以哪种方法有效,视孩子本人的实际情况而定。我先讲我家孩子是怎么走上阅读之路的,然后提点参考性的建议。
  其实,在首帖我已经简单说了我的们的办法——“从自由讲故事,逐渐过渡到一字不拉的朗读,到逐字逐句的指读。”后面的某个帖子里说得稍微详细一些: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5-15 12:30 发表
  ……
  007家的亲子阅读从孩子1岁左右开始,基本姿势是:孩子抱着书,BB或MM抱着孩子。当然,如果愿意,也可以孩子抱书,MM抱孩子,BB抱MM,一家三口,一起读一本绘本。
  大致的过程与方法是:
  第一阶段,对着绘本自由讲述;
  第二阶段,按照书本逐句朗读;
  第三阶段,按照书本逐字指读;
  第四阶段,和孩子轮流朗读;
  第五阶段,分别阅读相同的书,再亲子交流读书心得,共同鉴赏。
  如前所说,逐字逐句逐页指读书本,是在语境中逐渐识字的关键。最初的指读要尽量慢一些,手指从“点”逐渐过渡到“扫”。最好让孩子指,BBMM读,这样就可以把握住适当的速度。
  ……
  你的孩子已经小学一年级了,他爱听你朗读故事,好像是处在我上面说的第二阶段。如你所说,接下来的努力方向是,亲子指读。从手指“点”逐渐过渡到“扫”,从“亲指亲读”,到“子指亲读”,到“子指共读”、到“亲指子读”、到“子指子读”。这么一来,孩子就会在逐渐增加识字量的同时,慢慢学会自己指读。当然,实际操作中不必那么机械,可以几种指导策略交替使用(例如MM指一句孩子读一句,接着是孩子指MM读,接着是孩子指两人读),使亲子阅读更加有趣。但是,007觉得方法是末技,在阅读上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本人喜欢阅读,特别是在跟孩子共同阅读时,对阅读内容表现出由衷的兴趣,这对孩子极具感染力。
  实际上,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一定会要求小一生跟着与课文配套的磁带读课文,从“看文听读”、到“指文听读”、到“指文跟读”,到“独立朗读”,到“脱书背诵”。一般的家长只重视老师的背诵要求,但对于时下的小一生来说,跟磁带指读比背诵更重要,学的东西更多,更扎实。你也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既有磁带又有图书的故事(书店里很多),让磁带和复读机代替你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习惯一边听磁带一边看图书。精彩的故事,孩子会反复听读,跟读,指读,最后自己都能维妙维肖地讲这个故事(不仅仅背出来了,连讲故事的语气都模仿)。
  我的孩子就这么干过相当一段时间(从幼儿园小班到小学一年级),他在老师安排的课前故事会上时常把学来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深受欢迎,他自己也受到鼓舞,也就多了一种听读故事的乐趣。语文老师因为我家小一生会讲故事,还作了推荐,让我们去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学讲故事。孩子很喜欢这个课外活动,一年下来学会讲许多故事,不知不觉还比其他小朋友多认了不少字,尤其是胆子大敢在别人面前长时间地表达,还获得了一个经验:要把故事讲好,就要事先准备好,自己就要看懂读懂这个故事。所以,在听故事之后加上复述故事,也会促进孩子去阅读。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3-21 00:08 编辑 ].

TOP

从“亲指亲读”到“子指子读”

引用:
原帖由 cindyg 于 2010-3-17 16:44 发表
在我看到他不愿意自己去读那些字的时候,还是很困惑,什么时候他才会像007的孩子一样,发现自己阅读的乐趣?
  慢慢来,急不得。
  他不念,那就让他指,你来念。虽然是你在念,但应该算孩子也在读。指读本身就是一种阅读方式。
  这么坚持下去,孩子就会逐渐具备自己念的能力、勇气和兴趣。
  当然,也应该有“推一把”的阅读辅导设计。也就是说,在孩子指你读的最初模式里,逐渐提出和增加让孩子念的要求。起初可以只让孩子念书名标题,以后可以增加,每一句都让孩子起头,再以后就两人轮着念,从一人念一句,逐渐过渡到一人念一段,再到以孩子念为主……
  当年我们家这么搞亲子阅读时,007在孩子眼里一直是一个“念错字大王”。因为007念到孩子认识的字,时不时会念“错”。或者,在反复念孩子喜欢的故事时,会把“小白兔把萝卜送给了小猴”错念成“小猴把萝卜送给了小白兔”。这种错误经常被孩子抓住,007赶紧认错并予改正。孩子发现爸爸读错字,总是特别高兴,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便有了主动指读的能力了。.

TOP

回复 535#vivianda 的帖子

  小伙子今天流着鼻涕去一个基地住上三天,据说他要主持开营式。早上外出时犯了嘀咕:今天是阴天,可能下雨,我的主持稿要改一改。
  原来他要说的第一句话是:“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轻快的心情在和煦的阳光下荡漾。”根据天气,他准备改成:“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轻快的心情在鸟语花香里荡漾。”
  孩子还没有被机械训练成呆瓜,甚慰!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3-22 14:1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humi1 于 2010-3-16 15:20 发表
小007可以得2个100分!
  谢谢书迷夸赞!不明白怎么可以得两个100分。请学长指教!.

TOP

回复 539#shumi1 的帖子

表格是他设计的,我做的,分是他打的。这个100分我也有份。
007的虚荣心大大地满足了一下。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3-22 19:21 编辑 ].

TOP

本帖适合慢慢看:回复 542#semain 的帖子

因为盼望得到你的欣赏,所以,特别赞同你慢慢地看。
这组帖适合慢看,想快看的人一定会发现这里写的几乎全是废话。.

TOP

慢孩子的心声:让我们“慢慢地”变“快”  回复 555#semain 的帖子

  会的,总有那一天,只要坚持。你们在国外,更有条件慢慢来。在中国就不同了,大家都急吼吼的,逼着孩子超常规快速成长。弄到最后,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却无法欣赏这样寓意深刻的美文。在中国慢孩子生存条件恶劣呀!

  当年,007学习既用心,又用功,平时学习成绩挺好的,可考试成绩就不冒尖。数学老师特别不能理解,拿出好几份高考模拟考卷,找俺谈心算帐。原来,老师发现,俺做了的题都答对了,可是每一次考试都有没答的题,因此失分。老师问俺:为什么做了的能做对,又总是做不完?当时,俺也闹不明白为什么,只用“我想仔细检查,不想让做了的题做错了”来搪塞老师。好在80年代的高考题量不算很大,没有因为答题慢而吃大亏,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现在就不同了,考题未必比当年难,但题量却是大大增加了。让俺以当年的水平来考今天的高考卷,俺连大专都考不上。
  上了大学才知道,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急性子,有的人慢性子,但个性没有好坏之别。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别,有的人对情境和问题反应快,但反应并不精确,这是快智型思维;有的人对情境和问题的反应慢,可一旦作出反应,就是精确的反应,这是慢智型思维。当然还有极端的,一种是反应既快又准,一种是反应又慢又不准确。这两类是少数,多数人都倾向一种。通常急性子的人属于快智型,慢性子的人属于慢智型。这两种类型的反应与思维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就学习和考试而言,快智型的孩子要多在提高反应的准确度方面进行训练,而慢智型的孩子要多在提高反应速度方面进行训练。这是自然的事。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快智型的孩子受到更加友善的对待,慢性子的人受到更多的责备。原因何在?
  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学习和考试要求确实更适合快智型的孩子,另一方面是同种类型的人能够相互理解,不用类型的人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平衡。无论在一个家庭中,还是在一个单位中,还是在一个班级中,慢性子的人比较宽容温和,对急性子的人的作派并不适应,但不会公开挑剔。可急性的人,风风火火,快人快语,极其不能容忍做事慢慢吞吞、磨磨蹭蹭的人,批评、指责慢性子的人,甚至恶语相向。长期在这种氛围中,慢智型的人会逐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快智型急脾气的人会觉得理都在他们这边,批评和指责就更加理直气壮。
  其实,你们的坏脾气,缺点多得很,我们懒得跟你们计较。不信,你们看一看WW,有哪个脾气好的人在抱怨自己的脾气急的亲人?如果有人抱怨自己的亲人、学生,那是一定是性格冲动、不能自制、缺乏宽容美德、说话做事不事先计较后果的亲人和老师。我们不计较你们对我们的粗鲁、粗暴,那是因为你们是我们的亲人老师。可是,你们也别太自以为是,自说自话,别太张狂。看看那些少年犯吧,看看那些蹲大牢的吧,其中有多少就是性格冲动、做事不先考虑后果做完再说的人!你们是我们的亲友师长,我们理解你们的善意,谅解你们的急躁、偏激、过分之举,也请你们理解我们个性所致的反应慢。我们慢,并非故意和你们作对。我们也想快些,但请你们让我们“慢慢地”变“快”。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6 17:06 编辑 ].

TOP

红尘原小住,乐土自长存

引用:
原帖由 兔子波波 于 2009-7-2 10:05 发表
昨晚把《清明》的含义讲给儿子听,他竟然笑了,那么悲伤的事情,问他为啥笑,他说不知道就是觉得好笑
  兔子波波提出的问题,一直装在007的心中。今年的清明节,007有了部分答案。

  今年的清明,不同去年。阳光灿烂,天空不再阴霾,也没有凄风冷雨。沉重的清明祭扫,换成了轻快的踏春。
  墓地里,没有听到撕心裂肺的哭声,只听见人们在低声絮语,跟永驻黄土的亲人倾诉……
  不像去年——太太还没进墓区就跟孩子说起生死,商量将来我们身后的葬法。
  这一次,岳丈也一同来的。儿子跟着外公,一少一老,一问一答,消解着上坟时的沉痛。

  来到亲人的墓前,清扫,擦洗,上香,鞠躬,撒花……

  儿子突然问外公:一个位置住着外婆,另一个做什么用?
  外公说:等外公将来去世,外公的骨灰就会放在这个穴位里。
  他妈妈甚至移开了墓盖,让儿子看一看墓穴是什么样子,跟他解释骨灰、骨灰盒、水泥之类的事。
  然后说:妈妈去世之后,你不要把我的骨灰放在盒子里。就直接撒在泥土里,上面种一棵树……
  岳父听不得这么伤感的话,就把话题扯开了,他告诉孩子墓碑的背面也刻着字……
  儿子问:“红尘原小住,乐土自长存”是什么意思?
  007答:有人把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生活的世界比喻成“滚滚红尘”。我们的亲人去世之后,身体就像尘埃落定,归为泥土,但亲人的灵魂却到了极乐世界。因为他们永远活在亲人们心中,所以亲人们的灵魂就可以永远活在极乐世界。舅舅题的这段墓志铭,意思是,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非常短暂的一瞬间。但是,死亡却是永恒的。如果我们做了许多好事,就会永远活在子孙后代的心中……
  儿子似懂非懂。
  离开墓地时,看见后面一块草地,上面立着两排石雕——两队和尚呈八字形散开……


  儿子看了顿感奇怪:怎么有的和尚是全身的,有的没有了腿,有的只有半个身子,有的半个身子都不到?
  007:你看这五个和尚多像一个人的一生!人在最初的时候,他的身体都在泥土之上,慢慢地身体就会进入泥土,直到最后全部归入泥土,那就表示他告别了人世。
  儿子若有所思。007指着远处的那小和尚说:那就是你现在的样子,全部在泥土之上……
  儿子接着说:那个中间的就爸爸了?
  007说:对的,爸爸人到中年,人生走了一半,有一半已经入土了……
  儿子:不对,要是你活120岁,就只过了一生的三分之一……
  哈哈,007活到120岁,不就成了妖怪?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6 12:53 编辑 ].

TOP

回复 558#兔子波波 的帖子

  同意。生与死的教育,容不得刻意的说教,需要际遇,在恰当的情境中才可能触动人。.

TOP

  各位诗太,楼没有歪。
  对于生死的感悟,既来自我们的阅历,也受到与孩子相处的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有了与纯真孩子的沟通,使我们回到年少时代,再一次深思生与死的意义。就像“红尘原小住,乐地自长存”这句话,我以前也觉得好,甚至在重修母亲的墓时也刻上了这句话,可是,我并没有深究其中的深意。倒是儿子的发问,让007真正地深思起来。教导子弟,不会让我们更幼稚,反而使我们更成熟。.

TOP

阅读的境界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1 11:27 发表
到老7的帖子里插一脚,在这里寻找知音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我们来看看幼儿是否有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背景:老妈给宝宝买了英诺森提插图版的《木偶奇遇记》。宝宝很高兴,以一贯的戆劲说:“妈妈,你给我读,读到我能 ...
  水老师,哦,对了,水诗太,你这个帖子真是阅读辅导一个经典的教例分析。有生动的细节,有深入的分析,见解独到而深刻。看你前面抱怨女儿赖着你朗读,007感到非常费解。如此尽享天伦之乐,还不知足,生在福中不知福呀。007是多么想再和儿子一起来读一本书。可是,儿子从二年级第二学期起就不给面子了,人家嫌我们得慢,坚持要自己看自己读。孩子可以独立阅读之后,我们就少了和孩子分享阅读之快乐的机会。趁着孩子还愿意听你朗读,好好珍惜吧,这样的美好时光不会很多了。
  你把阅读分成“理解性阅读”、“分析性阅读”(或“欣赏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等三个层次,精辟!与艾德勒的观点神似。此公认为经典名篇具有永恒的价值,值得反复地深入地研阅。他在《 如何阅读一本书.rar (200.26 KB) 》把阅读分成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和你的观点非常相近。
  你的分析部分,写得尤其精彩,007深受启发。你用事实证明,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创造条件,做到引导孩子进行批判性阅读。以后,007也可以在这个方向上继续介入孩子的阅读活动。
  批判性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许多成年人都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昨天,我家就出了一件怪事。我提醒儿子和他妈妈:那个无线鼠标不用时不必翻过来。因为根据我的实验观察,这个鼠标不用时,过了若干秒钟就会自动关闭,进入断电状态。母子俩就是不信,他们说:说明书就是这样要求的。言下之意,007不可能比说明书聪明、正确。007说:到底是我说得对,还是说明书对?你们只要做一个实验就会得到答案。人家不屑做实验,坚信说明书不会错。难道书上写的就一定是对的?唉,批判性阅读哪!.

TOP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发展(一)

引用:
原帖由 sask 于 2010-4-11 18:16 发表
我自己是非常缺乏批判能力的,所以我可以从反面提供意见:

要打压孩子的批判能力,一定要树立权威,让孩子不敢随便发言,最好是大人没提问,孩子就别出声。这一条可能对闷葫芦不管用,因为他们嘴里不说,心里却转 ...
  哈哈,你的补充性评论,将我们的讨论引向一个相当专业的领域。
  007在读大学时迷上了皮亚杰的《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一书。它虽然是一部十足的学术专著,却写得深入浅出。007反复研读,作过许多笔记。007至今还有强烈的印象——作者把自己几个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描写得有声有色,分析得头头是道,充满深刻的见解。这本书出版之后,给行为主义者以当头棒喝:人类的学习过程并不像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描述的那样只有可观察的“刺激-反应(S-R)”联接;透过学习者的言语和表现,是可以间接观察其内部认知过程的。
  嗯,这么说太抽象了。007搜肠刮肚,回想起皮亚杰对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发展所作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动作思维。
  第二阶段:出声思维。
  第三阶段:内隐思维。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2 11:30 编辑 ].

TOP

不成熟就有希望,完美则意味着生长的停滞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1 22:04 发表
  ……书本是不完美的。但是仍旧值得我们去关注。发现它们的不完美,同时也要接受它们的不完美,于不完美中发现真意。
  如果把我上面的话做个变量代换,把“书本”换成“生活”,也是一样的。
  很多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年幼的孩子因为思维和见识的局限,往往也有对完美不懈的追求。当真正面临生活的时候,发现太多的不完美,结果不愿意接受生活、不愿意接受自己。这会给日后的生活埋下很大的障碍。所以我从孩子年幼的时候,就从各个角度创造条件,让孩子发现父母是不完美的、老师是不完美的、书本是不完美的、生活是不完美的。但是所有这些不完美的,都有值得我们去爱、去经历的地方。于不完美之中发现真意。
  “于不完美之中发现真意。”
  讲得好,007深以为然。再补充美国佬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一个说法,大意是说:人的不成熟,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希望。相反,成熟和完美意味着生长的停滞。正是因为不完美不成熟,我们才有了不断生长的希望。我们正是在不完美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2 11:3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1 22:15 发表
我拿着《骑鹅旅行记》的全译本跟胖子说,这个故事才有劲呢!全是探险,比木偶还有趣。胖子高兴地说,好!妈妈,等我不要听《木偶奇遇记》了,你就给我读这本,读到我自己会读为止!
我一面高兴得要死,一面真的想找块豆腐撞死!把那本书读到她会背,那是怎样的工作量!
  你拉倒吧。你家闺女“会背”这本《骑鹅旅行记》了,你给孩子的语文启蒙,估计就基本完成了。一劳永逸,有这么便宜的事,怪不你只想撞豆腐。.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1 22:15 发表
至于你家夫人和公子宁可相信说明书也不相信你,你可以跟他们谈谈《郑人买履》,宁信度,毋自信。
  这是一个好建议。他们那么相信书上讲的,那就跟他们讲古书上说的《郑人买履》。.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2 12:05 发表
行家就是行家。一眼就看出我选《骑鹅旅行记》作为阅读启蒙的终结篇。把手伸过网线,跟你握一把。

骑鹅这本书跨度非常大,比木偶那本书更上一个层次。我女儿未必能够在木偶之后顺接骑鹅,无论是从词汇量还是从故事 ...

我家小子一年级读《骑鹅旅行记》就没有坚持下去,到三上一口气读完。所以,在小木偶与大肥鹅之间可能还要有一座桥来过渡。.

TOP

引用:
原帖由 嗲虫妈 于 2010-4-12 12:12 发表
  不知哪位哲人说过:差异是人类幸福的根源。正是不完美造就了差异,正是差异造就了人类生活的精彩和生命的高贵,正是精彩的生活和高贵的生命造就了人世的幸福……
  好像就是007说的。
  物种多样性是物种生生不息的源泉,思想的多样性是思想不断进化的根源。
  嗲虫妈说得在理:多样性意味着差异,差异源于个体的不完美……好,妙!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2 12:56 编辑 ].

TOP

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

——引自一杯白开水老师的帖子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1#pid3252421

  哈丁就读于罗得岛的文索基特中学,当老师要求班上的每位同学都前去图书馆借一本课外读物时,一向对阅读不大感兴趣的哈丁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也只好跟着同学到了学校的图书馆。当其他同学在图书馆里忙着找最优秀的课外读物时,哈丁却忙着找本最薄、最简单的课外读物。当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丹尼尔?拉夫德问他为何这么做时,他十分干脆地答道:“阅读枯燥无味,令人生厌。”
  随后,哈丁在13岁那年,参加了一个专门为不情愿阅读的学生举办的一个培训班。该培训班的要求非常简单:他不必去读完自己不喜欢的书籍;而对于那些自己喜欢的书籍,他想花多长时间读完都可以。
  哈丁意识到在课本之外,还有一个那么广阔的阅读世界———名人传记、笑话选编、神话传说、科幻小说等———的时候,奇迹开始出现了。“我从来都不知道,竟然还有这么多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备的书籍。”哈丁说。
  如今,16岁的哈丁已经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从托尔斯泰的小说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弗兰肯斯泰因》到《野性的呼唤》,数不胜数。“在读书方面,哈丁是那种让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对其失去信心的学生,”洛夫瑞尔说道,“哈丁后来的成功说明,只需要一些努力,任何孩子都会结识书籍这个人类共同的朋友,也都会爱上读书的。”
以下所要讲述的,就是一些能够把不情愿读书的读者,转变为爱读书的读者的简简单单、却又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了解孩子的兴趣

  就像哈丁一样,许多孩子只需要发现书籍可以把他们带到有极大吸引力的地方———充满神秘色彩的火星、摇滚乐队的台前幕后、汽车交易的内幕等。玛丽?伦纳德是一位知名女作家,著有《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条法则》及《孩子们爱读的"##本书》。她说:“你应该一直进行尝试,直至发现哪类书籍能够点燃孩子兴趣的火花。”
  如果你的孩子一读到莎士比亚的著作,就直打瞌睡,那么你可以给他或她提供趣味性比较强、文字浅显易懂的书籍如时装杂志或《吉尼斯世界大全》等。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位足球迷,那么你可以为他或她订阅足球杂志,或送一本他或她所崇拜的足球明星的传记。

  (二)给孩子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

  “家长需要确保的一点,就是孩子所选择的阅读书籍,对他或她的身心健康没有任何害处,”拉尔夫特说,“除此之外,重点应该放在能够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快乐的书籍上。”当你的孩子阅读《简爱》之类的书籍时,要比阅读其他没有多大意义的书籍,更容易被其中的感人情节所打动,他或她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也更容易被激发起来。拉尔夫特所教的班上,有些学习成绩非常突出的好学生,却时常喜欢看些“轻量级的”书籍。班上学习最好的一位学生,过去常常去逛书店,等着新一期的《保姆俱乐部》到货。然而,正是这位学生高中毕业后,考入了世界闻名的牛津大学。

  (三)当做消遣

  如果你的孩子没把一本书读完就不再读了,那么你不要对孩子表露出失望。“孩子开始读一本书,即便在没读完就不继续读了,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拉尔夫特说,“你应该为他或她手中经常拿本书而由衷地感到高兴。”
  避免给孩子规定读书的数量,也不要用奖励或惩罚措施来迫使孩子读书。“如果一个孩子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可才去读书,那么他或她是不会坚持多久的,”在罗得岛大学从事图书馆与信息研究的苏姗?罗森维格说,“你应当让孩子本人产生阅读的渴望。让孩子能够在阅读中获得乐趣,而这一点靠硬性要求是无法办到的。”

  (四)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一个非赢利性儿童文学组织的前任主席洛斯?格雷弗斯说:“许多家长时常等到孩子上床睡觉后,才静坐下来,安心读书。家长虽然一直在读书,但由于孩子睡了,因此他或她不曾知道父母有坚持读书的好习惯,也根本不会把家长视为热心的读者。这么一来,在家中创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也就无从谈起了。”专家们纷纷建议,家长应当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在读书。
  尽管成年人可能会把读书视为一项个人活动,但孩子们却希望加入进来。小孩子们不仅喜欢听爸爸妈妈给他们读书,而且喜欢和爸爸妈妈一块儿读书,随时听到爸爸妈妈的指导与讲解。许多年龄稍大些的孩子,则喜欢找本自己爱读的书,给爸爸妈妈或哥哥姐姐们朗读。如果年龄大一点儿的孩子可能想就他或她所读的书,与你进行讨论,那么你应该对他或她所读的书比较熟悉,以免孩子问你对这本书有何见解时,你哑口无言。如果孩子读过的书拍成了电影或改编成了电视剧,那么你最好能够安排孩子去看一下该影片或电视剧。
  “引导那些不情愿读书的孩子热爱读书,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你永远也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拉尔夫特说,“热爱读书,是你可以赠给孩子的最伟大的礼物,它比你花很多钱安排孩子上私立学校更好,比你赠送孩子一台电脑更好,甚至比哈佛大学的学位更好。热爱读书可以改变一切。”.

TOP

幼儿听读的秘密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3 16:31 发表
教还是不教?当亲妈还是当后妈?这两个问题一看就是抄袭老莎的,不过平凡如我也可以有一点哲学意义上的疑问。

        我女儿快两周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这可让我父母慌了阵脚。小区里比她小两个月的孩子都会背十几首唐诗 ...
   阿油,007读着诗太的“糖稀”启蒙故事,快要笑喷了!
  还真不能说这是一种另类的启蒙。事实上,小宁最初听我们朗诵并不在乎其中的实际内容,人家最感兴趣的是语言的形式结构和节奏韵律。甚至在能够指读的时候,也比成年人更关心语言的形式。前面007回忆儿子读《萝卜回来了》,就重点分析了其中交响乐般的结构。小朋友迷的是这种东东!(见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1#pid4382196
  语感这种东东说起来很虚,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孩子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品位。诗太用点鼻子、拍屁屁的方法,居然培养出了孩子对“糖稀”乃至汉语的语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007也说个故事,证明你那看似另类的方法其实颇有普遍性的道理。

  首帖说过,我们在孩子一岁左右就开始了漫长的亲子阅读。可是,孩子怎么会喜欢上这种阅读呢?除了长期坚持培养出兴趣之外,应该还有一些偶然的因素。
  记得孩子不足一岁时的某一天,我没有上班,在家里看书。保姆出去买菜,我顺便就照看孩子。想不起因为什么原因,孩子突然哭了起来。左哄右哄就是不奏效,情急之下007也跟着小宝宝哭了起来。小宝宝听见哭声就停了下来,007也跟着停止假哭。谁知007哭声一停,孩子的哭声就响起,007只好装哭下去……
  007一边哭一边想:这不是办法啊!怎么办?007灵机一动,从书厨里抽出一本线装书,拿腔拿调朗诵起来。那一天读的是庄子的《消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听到第二句,孩子就停止了哭泣。他瞪着乌黑的眼睛,惊讶地看着007。确切地说,孩子是专注地看着007的嘴巴,他自己的小嘴也在煞有介事地一张一合……
  孩子“呵呵”连声,把书要过去。先是用嘴舔书,接着是咬书,最后发急了就用小手撕书,又哭开了。
  007只好接着念:“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说实话,007也半懂不懂,况乎一个一岁不到的婴儿!但是,小宝宝听得都入迷了。全篇读完应该要十分钟吧,孩子居然全神贯注。
  从此,007就觉得孩子是读书的料。
  从此,007一家就开始了亲子阅读的生涯。


  我们不给孩子读时,孩子自己就装模作样地看书,或者撕书。


  我们看过的杂志就扔在地上,任由他撕扯。结果,满周岁那一天“抓周”,孩子抓的是书!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4 14:09 编辑 ].

TOP

回复 601#happyyj 的帖子

不是周岁照,是不到一岁的照片。
那只鞋,不知道。现在他也经常找不到自己的另一只鞋或袜子。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3 18:41 编辑 ].

TOP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引用:
原帖由 不不园 于 2010-4-15 11:25 发表
007买的是哪个版本的骑鹅旅行记?
  我们家当时是为小一生准备的自由阅读书籍,所以是一个经过改写并且加注拼音的节本。


  很同意水诗太的看法。让幼儿心动的中国特色的图书少之又少,我们给孩子推荐和准备的幼儿读物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
  中国作家好高骛远,就想着得个诺贝尔文学奖,不屑于也无能于为幼童创作。.

TOP

鼹鼠的故事:迷死人的故事

  给大家介绍一套较少被人提及的幼儿读物——捷克画家兹德内克·米莱尔的经典名著《鼹鼠的故事》。007本来也不知道世上有这套有趣而高雅的幼儿读物。有一次在南京东路跟一伙怀孕妈妈讨论幼儿养育问题时,讨论组织者听说我孩子喜欢动物,就送了一套。007起先还不好意思接受,顺手一翻就爱不释手,只好半推半就笑纳了。

  这套《“鼹鼠的故事”丛书》一共有八册,包括《鼹鼠做裤子》、《鼹鼠和雨伞》、《鼹鼠和宇宙飞船》、《鼹鼠和玩具汽车》、《鼹鼠和雪人》、《鼹鼠进城历险记》、《鼹鼠当医生》、《鼹鼠和老鹰》。丛书由接力出版社2003年引进出版。米莱尔配画,佩蒂斯配文,图文并茂,不可或缺。小朋友光看图片,看不懂故事,自然会要求父母给他读故事。


  《鼹鼠的故事》本是动画片,而且原来只有一个故事——《鼹鼠做裤子》。从这部动画片非常特别。记叙的是真实的生活,却又弄得非常夸张、幽默,搞笑之中又不失轻浮肤浅,抒情之中透出一种非常优雅的风格。007年少时读过捷克作家谢赛克的《好兵帅克》,对于这种清新而独特的风格记忆犹新,所以看《鼹鼠的故事》备感亲切。

  《鼹鼠做裤子》在1957年威尼斯影展中获得大奖,之后这部动画片风靡全球,米莱尔以鼹鼠为主角创作的多部影片在全球十几个国家获奖。为了引诱孩子读《“鼹鼠的故事”丛书》,007专门为孩子买了《鼹鼠的故事》的碟片,和孩子一起看,和孩子一起傻笑。有的时候,007笑得肚子都痛了,儿子却很惘然。他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可笑。这时,007就会把故事书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念。通过文字,儿子理解了故事的情节和深意,会心地笑了起来。更重要的是,他逐渐发现文字性故事比动画片更有意思…….

TOP

引用:
原帖由 混凝土 于 2010-4-16 10:04 发表
呵呵。。。偶闭嘴
这里百无禁忌,尽可以自由发表。 .

TOP

脑生理科学似乎还不足于解释复杂的心理过程

  007大学一年级两个学期都在学习神经解剖生理学。每周上两次课,一次理论学习,一次做神经生理实验。简单的实验有:从青蛙的大腿里挑出一根白白的坐骨神经(迷走神经),然后用弱电流予以刺激,观察简单的刺激-反应现象。比较的复杂的实验有:在鸽子的耳旁找准位置,用摄子夹碎一侧的前庭器官(好像叫半规管,记不清了),然后观察鸽子的行为,可以发现前庭器官有损伤的鸽子在飞行时难以保持平衡,连站着都难以保持平衡。最复杂的实验是:切开狗狗的喉管,导出一根可以收集唾液的管子,对小狗进行巴甫洛夫式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唉,当年为了学习科学知识,007不知造了多孽!
  记得当时的教科书上说过:人的脑细胞数量在出生时就基本长齐了,三岁之后脑细胞不会有数量上的增加,但是脑细胞之间相互联接的神经声末鞘却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不断发展。细节已经记不清楚了,只对一个学习心得有强烈的印象:从脑神经元的数量上说,发育正常的儿童,人人拥有一个具有无限学习潜能的大脑,人人有着学习人类现有的最为复杂深奥的知识的潜力;从脑神经元的末鞘发展上说,人的学习潜能的开发、实际的学习成就,主要依靠后天的学习环境刺激。学习不好,别怨自己的脑子,要检讨的是自己是否努力,以及环境刺激是否恰当。
  当时的教科书上还说:每根神经末鞘的最顶端是一个突触,神经末鞘之间通过突触进行联接,形成突触联系。正常情况下,突触会释放介质(电解质之类的介质,名称记不清楚了,不知道对不对),跟其它突触进行交换。这大概是就神经元进行信息交流的生理基础吧。老师说:神经元交流的介质里有我们人体中的一些微量元素,缺乏这些元素就不会有正常的突触联系。换成007通俗的话来说:缺乏这些必要的元素,大脑就不能正常运转,人就会成为笨蛋一个。好在老师又安慰说:正常的饮食就能够保证突触联系、大脑运转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因此,那些“吃什么东西或在食品中添加了什么东西能使人更聪明”的广告,基本上是用片面的科学知识忽悠人的技俩。
  教科书上还一个重要的信息:人体吸入的一些异常物质(如铅),会逐渐替代正常的神经介质,阻止或抑制突触联系。正常的神经介质一旦被替代,就很难逆转。007理解为:体内铅元素过多的人,一定会变成笨蛋。所以,007坚决反对LP和外公让孩子吃皮蛋,坚决支持汽油无铅化,对孩子咬铅笔头决不客气……
  记得当时的教材还说过:人的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主管不同的任务。人的大脑皮层某个部分(好像是颞叶)没有发育成熟时,人的动作水平和自控能力就会比较弱。但是随着大脑这个部分逐渐发育完善,并伴随适当的训练,注意力缺失和行为失控现象就会逐渐消失……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点点科学常识,007从来不相信小孩子有什么“多动症”,对那些给孩子贴上“多动症”标签的人极其反感和厌恶。

  1980年代的脑生理科学还非常落后,根本解释不了人类复杂的心理活动,甚至难以解释动物界简单的心理现象。几十年过去了,脑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仅通过对脑损伤患者的行为缺失与脑电波的匹配分析,就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但是,现在的脑科学还解释不了人类诸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之类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于那些打着科学的旗号,煞有介事地说吃了某种东西会变得更聪明的宣传,千万警惕之。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6 12:3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appyyj 于 2010-4-16 13:38 发表
大周末的,不说那些累的了。。
贴一张图片吧,请大家忍住别笑话——这可是我家小三生辛辛苦苦、亲手造的造句,是《杏儿熟了》那课的课堂练习。
那个男人就是我。.

TOP

引用:
原帖由 happyyj 于 2010-4-16 13:21 发表
才看到这个。。。
对偶们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必须“与孩子教育有关”!对混混却无条件开放。。。
公子,为啥?
  “百无禁忌,自由发表”是对所有网友的期待,并不是针对混混一个。
  不过,诗太提醒得好,来此发言还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直接或间接与孩子教育有关。.

TOP

看似遗传,实则环境:回复 669#嗲虫妈 的帖子

  007羡慕美女,更羡慕你一家子。不过在我看来,你家世代数学好,究其原因,与其说是遗传使然,不如说是环境所致,是家教好。

  中小学这点数学知识,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学成,只要引导的方法得当。家教环境好,并不一定是作了什么刻意的努力。相反,倒是一家人对数学的爱好、自信、灵活的态度,会感染孩子;在孩子迷惘时,一两句恰当的鼓励和到位的指点,就让孩子受益无穷。家教环境不好,未必就是家长不管孩子的学习。相反,倒是有的家长非常积极地找数学题让孩子做,或者催促孩子超前学习,殊不知这是在摧残孩子的心智。007根据你的描述,判断出你的家庭具有促进孩子成长的支持性环境,这个判断对么?

  007这么说,虽然有猜测的成分,但也有几分根据。
  007自小在一个封闭山村长大,世代有读书人。到我们这一代,父母膝下有四个孩子,在八九十年代都陆续考上了大学,远近皆知。但是,乡亲们并不以为奇。在他们看来,我家人种好,风水好,就该出几个大学生。嘿嘿,这个007不同意,因为同人种同风水的叔叔伯伯家就没有出大学生。我们家唯一不同于叔叔伯伯家的地方,就是爷爷奶奶在我们家。爷爷读过大学,办过学堂,还是个中医,吃斋念佛,悬壶济世,享有清誉。虽然爷爷在007还没上学就去世了,但在奶奶和一家人的意识里,我们家就是书香门弟,兄妹几个中肯定会有人继承爷爷的衣钵和传统。
  007自小被家人寄予厚望,被认为是读书的料。007在家看书时,全家人引为圣事,退避三舍,不予打扰。弟弟妹妹若是吵闹,定会遭到祖母或母亲喝斥。弟弟妹妹们耳濡目染,也在适当的年龄喜欢上了学习。
  有趣的是,我们在小学时,也受到特别待遇。老师们都认识我的祖父,大概也认为007家是耕读之家有书香,所以对007有特别的要求或期待。别的同学不好好学习,老师能够原谅,放他们一码。007做不出作业,或者答不对问题,老师会很失望,一句“天泰的子孙怎么不好好读书?”会把007说得羞愧难当……
  007天资平庸,但自小受到积极的暗示,强有力的鼓励和鞭策,加之温和而善良的母亲的耐心引导,在这种环境下,007读不好书都难了!

  007通过这个经历想说明的是两种不同的驱动模式:把学业成功归因于环境和个人努力等可控因素,会使人自强不息,积极干预环境;把学业成功归因于运气或遗传这些不可控的因素,会削弱人的进取心。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6 16:4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天天向上 于 2010-4-16 16:51 发表
你的这一套,也符合所谓的“期待”理论呀!
但是遗传和期待我想是都发挥作用的,所以,不断的期待孩子,努力发现遗传的局限性,并调整对孩子的期待才是父母比较难当的地方。
  对的。007很幸运,祖父祖母外祖母父亲母亲以及从小到大的老师,都是我的皮格马利翁!.

TOP

三毛流浪记:一个小一生独立看完的第一本拼音读物

引用:
原帖由 sask 于 2010-4-16 13:12 发表
我们家是把中文当外文来学的,所以中文童书扮演很重要角色,可是好看的中文童书难找啊。各位可不可以给我推荐一些啊?
  中文图书中也有适合小朋友阅读的,就是比较少。
  007家在孩子在一年级学好拼音之后,向他推荐了一本彩绘注音读物《三毛流浪记》(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这本书反映的现实与现在的孩子所感知到的环境相去甚远。007曾经担心孩子看不懂而没啥兴趣,谁知这本让人笑中带泪、泪中带血的漫画书也可以深深地吸引住泡在蜜罐里的小朋友。小一生不懂的地方会来问我们,一口气就读完了。这本书看下来,他多少知道了还有一些小朋友生活在贫困之中,多少知道了今天的生活不同于过去的生活。但是,让孩子反复翻看这本漫画直到翻旧翻烂的,是张乐平义愤、同情之中不失童真的那种中国式的幽默。
  小一生喜欢上了三毛和三毛之父。007特意带着孩子到书店,把《三毛从军记》、《三毛新生记》的彩绘注音本给买回来了。印象中,孩子拼音读物看得很少,好像就这几本。很快,他就可以看无拼音的读本了。.

TOP

阿凡提智慧故事300篇:小一生喜爱的一本故事书

  自从发现孩子的幽默感之后,007一家就有意识地去寻找这类读物,推荐给孩子。
  孩子小一时,我们给他朗读过《阿凡提智慧故事300篇》(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一页一篇,短小精干,幽默搞笑,读之不累。父子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驴吃完草走了》:

  阿凡提上学的时候,有一天,老师让学生们各画一张画。阿凡提因忘了带笔,没法画,就交了一张白纸。
  老师一看,自然气不打一处来,他把阿凡提叫过来,指着白纸说:“阿凡提,你画的画呢?”
  “这就是我画的画。”阿凡提指着老师手里的白纸,一本正经地说。
  “那么”老师压住怒火问,“你画的是什么?我怎么没看见?”
  “我画的是驴在吃草。”阿凡提回答道。
  “那你画的草呢?”老师问。
  “草被驴吃光了。”阿凡提回答。
  “那么驴呢?”老师又问。
  “驴吃完草走了。”
  同学们一听,顿时哄堂大笑。老师也被阿凡提的话给逗笑了。


  话说,小一时某一天上学,到了校门口孩子才发现忘记带画笔。
  007问:今天你上课怎么办?
  儿子说:我就像阿凡提那样,画一张“驴吃草”的空屁精画。
  他妈妈听了赶紧制止,生怕油嘴滑舌的儿子遇着缺乏幽默感的老师。
  儿子终究不敢放肆,上美术课前向同学借了画笔。
  但是,在午间故事会中,他给全班同学讲了这个故事,惹得大家都要听他讲阿凡提的故事。
  
  这本书,007念了几十篇,读来读去,后面的故事孩子就能够自己读了。直到今天,孩子还不时地翻看这本故事书。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7 17:37 编辑 ].

TOP

西游记(儿童彩绘版):小二生可以胜任的读物

  儿子婴幼儿时长得精瘦精瘦的,一双乌黑的眼睛滴溜溜地转动,小区里的邻居们亲切地叫他“猴哥”。
  猴哥自幼爱看西游记,看过动画版《西游记》,看过电视剧《西游记》,还和我们一起读过《大闹天宫》《火焰山》之类专为幼儿绘制的西游记绘本。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给他推荐了木易绘制的整套《西游记》连环画。


  可是,这套连环画的文字还是比较深的。儿子到了小二才能够顺利阅读,真正读完。.

TOP

回复 805#ccpaging 的帖子

前面说过一笑话,用“果然”造句:我先吃苹果然后吃梨。.

TOP

引用:
原帖由 happyyj 于 2010-6-1 17:49 发表
送苍笛,节日愉快!

至乐莫如读书
至要莫如教子
  嗯,说得好!我要把它当作座右铭。
  昨天的节日你和你家小三生想必也非常快乐。.

TOP

眯眯之死

引用:
原帖由 sask 于 2010-6-1 15:41 发表
儿子越来越大,接触面越来越广,问的问题越来越古怪,我招架不住了,

五岁的小儿子问:什么是soul?
我问:给我完整句子。
儿子:Scatman, fat man, black and white and brown man, Tell me about the  ...
  我儿子在小一时也问过类似的问题。下面是引2007年3月25日的育儿日记,那时我也有招架不住的感觉。

  LP弄来两只小白兔,一只小兔眸子又大又亮,儿子称之为“亮亮”。还有一只小兔眼睛小小的,眼光有点迷离,有点忧郁,儿子就叫她“眯眯”。
  儿子对这两只小可爱非常着迷,可是,由于没有养兔经验,眯眯过于几天就开始拉稀了。我们抱着兔子到外面晒太阳,眯眯无精打采。傍晚时分,她已经不能站立了。我们都盼望着她恢复过来,不料等游泳回来,眯眯躺在地上已经奄奄欲息,不能进食了。
  眯眯的臀部及四肢,被拉出的脏水弄得黄黄的,湿湿的。摸上去,她全身冰凉。也许是感受到我们的抚摸,眯眯努力地动了一动,还稍稍睁大了一下眼睛。她那无助的眼神,让人看了心直疼。一只可爱的生命将在我们手中慢慢消失,我心里难过极了。我早就对LP说过,不要养小动物。要养,就要对它负责到底。动物有生命,终究会死亡。但死在我们手里,我会感到心痛和欠疚。
  007告诉儿子,眯眯不行了,快要死了。儿子并无难过的表示,让我感到失望。如果养宠物,养出了孩子对生命和死亡的麻木,那真是造孽。但这不能怪孩子,他还不真正懂得生死。
  儿子把新鲜的嫩草一个劲递到眯眯的嘴边,劝眯眯吃一点。眯眯已经无力吃东西了,等待她的只有死亡。我在厨房一边热菜,一边为眯眯祈求奇迹。儿子跑来问我:眯眯什么时候会好起来?
  也许是出于对儿子无知懵懂的失望吧,我故意把死亡描述得很残酷,我告诉他:死了,就不会再活过来;眯眯死了,你就再也不跟她玩。她死了,就会变质腐烂,最后变成泥土,你再也见不到她了。
  儿子听了,转身跑到眯眯的跟前。
  007不停地听到儿子的报告:眯眯动了一下,她没有死。
  是的,她现在还没有死,但很快就会死掉。
  她又动了!眯眯吃点东西吧,你不会死的!
  眯眯不行了,她的肠胃坏了,吃不了东西。你不想她死,但她还是会死。
  爸爸,你救救她吧,让她吃药,她会好的。
  我不是兽医,不知道怎么救她。
  那我们把她带到兽医那里吧。
  太晚了,医生也治不好她。
  儿子开始拔打电话。起初我还以为他在瞎打电话找兽医,最后我才发现他两眼含泪,是在打电话给他妈妈。儿子终于正视眯眯即将死亡的现实。他想告诉妈妈这个不幸的消息,并且从妈妈那里得到安慰。可是,出差苏州的LP总不接电话。
  儿子突然问:爸爸,天堂是不是假的?真有天堂吗?
  有呀。我一边回答,一边在想:这孩子真不简单!他在为眯眯寻求最终的归宿。
  谁能证明?科学家能证明吗?
  谁也不能证明。但许多人相信有天堂,相信好人死后就进天堂。
  眯眯会进天堂吗?
  会的。兔兔是可爱的动物,死了都会上天堂。
  动物死了,就会腐烂,变成泥土,怎么上天堂?是不是有灵魂?
  我发觉我不像是在跟一个七岁多的孩子对话。但是,孩子问了,只好顺着唯心主义和童话主义的思路答下去:是的,人有灵魂,别的动物也有灵魂。人和动物死了,身体会腐烂,灵魂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好的上天堂,坏的下地狱。
  爸爸,眯眯张开了嘴。她是不是想吃东西了?
  不是。她快死了,呼吸困难,难受得张大了嘴。
  人死的时候也会张大嘴吗?
  有的人死的时候很难受,就会张大嘴。有的人死的时候很幸福,就不会张大嘴。
  人死的时候会觉得幸福吗?
  会的。如果我们长寿,一辈子又没有干很坏很坏的事情,如果有许多人爱我们,我们老死的时候就会很满意,不会难过。爸爸妈妈到很老的时候,也会在死的,那个时候我们不会难过。你也会死的,但你要等到生了宝宝,宝宝长大,你自己很老老的时候,才会死,那时候你也会很幸福。
  LP终于来电话,让我们结束了这场涉及过深的谈话,谁知又引发了新的伤心。儿子含泪跟他妈妈通话。眯眯已到弥留之际,许久才挣扎一次,神情极其可怜。我劝儿子别去看眯眯了,免得伤心。但儿子还是忍不住来来回回,去看望垂死挣扎中的眯眯。看一次,流一次泪,饭也无法正常吃下去。
  眯眯在儿子的泪水中渐渐死去……好在,生机勃勃的亮亮成了儿子的精神安慰,多少冲淡了悲哀的情绪。
  上床睡觉前,儿子问天堂是什么样子,我没有回答。007像往常那样,用祝愿的方式进行临睡暗示:11,祝你做个好梦!梦见兔兔,梦见眯眯上天堂!
  第二天,我们把眯眯放在一个精致的盒子里,来到小区旁边的一条小河边,把她安葬下一棵柳树之下。



  后记

  柳树又绿黄,黄了又绿,几年过去了,眯眯早已化为泥土,也许还化为养料,成了柳树的一部分……
  直到现在,儿子路过小河时,还不时地指着河边那排垂柳,提起眯眯。就是不知道:那场关于生死灵肉的讨论会不会在他幼小心灵里留下印迹?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6-4 08:47 编辑 ].

TOP

小五生的“批判性阅读”

  暑假最后几天,小子病了。连开学报到领课本,都是由老子代劳的。正愁孩子会错过五年级的第一堂课,不料“圆规”来了,骗得市委市府强迫全市中小学延迟一天开学。这么一来,9月1日就成了上天多赐的一天假日,孩子可以养病了。
  这一天,孩子除了睡觉休息,就是翻看新课本。据他分析,现在编教材的人很不认真,有一篇古诗明明低年级的课本里有过,五年级课本里又出现一次。类似的毛病,去年就也犯过了。还有,五年级这册语文课本里有关于“菊花”的作文,这,这,二年级课本里布置过一样的作文题,连要求都一模一样,太不像话了吧?!
  你看看,小学生一旦“批判性阅读”,就能够找到小学教材编写者的毛病,让他们难堪。难怪他们不敢提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

TOP

梦想的力量:为小五生学习《瑞恩的井》提供的背景材料

  儿子把新发的语文书里的所有课文都浏览了一篇。007受其影响,也瞄了一下课本的目录,居然发现里边有一篇是《瑞恩的井》。当年我读过有关瑞恩的报道,深受感动。没有想到现在的语文教材编写者也如此敏感新潮,选这样的新闻报道作小学生的课文。很好,很好!007循着目录,找到课文,兴冲冲地读起来……
  读完,007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那么感人的一个真实故事,硬生生地被教材编写者改得面目全非,了无生趣。原报道很长,改编成小学生的课文,遗漏一些细节,那是不可避免的事。问题是,有此细节是不能省的,否则会让读者莫名其妙。问题更在于,有的地方还张冠李戴,让人觉得可笑。例如,课文里说是瑞恩的妈妈让记者来报道瑞恩的事。这种中国人的思维和做法,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还有,井边的文字被改成了“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天哪,是英文太臭译错了,还是故意篡改?
  007觉得,与其让孩子读这篇拙劣的课文,不如引导他去读江菲写的《梦想的力量》。这篇报道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03年4月9日。全文如下: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9-4 19:23 编辑 ].

TOP

梦想的力量(引言)


  “妈妈,给我70块钱。”1998年的一天,6岁的瑞恩•希里杰克(Ryan Hreljac)刚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冲进家,可怜巴巴地向妈妈伸出手,说,“我要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水喝。”


2000年,八岁的瑞恩


  听起来,这肯定是一个梦,一个6岁孩子的梦,一个毫无可能实现的梦……谁会认真对待这种胡思乱想呢?
  5年过去了,这个梦想竟成为千百人参加进来的一项事业。这个普通的男孩儿,已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10月,他作为惟一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


  3月15日,瑞恩在去日本参加“第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途中,在北京短暂停留。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迎来了这位远道的客人。
  主持人向大家宣布:“瑞恩的井”基金会的筹款已经达到75万加元。观众席上顿时响起一片嗡嗡声。


瑞恩游览长城


  这个普通的男孩儿,瘦瘦的,安静的,白白的脸透着红晕———怎么能有这样的力量?.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