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223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亲子阅读:谈自由阅读的乐趣,斥应试训练(939#献给男子汉之《调皮鬼恐怖心》)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469#happyyj 的帖子

还可以就着蝉讲讲中国文化中蝉的含义,它是高洁的象征。比如骆宾王的这首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还有在汉代墓葬中,玉雕的蝉是陪葬品,一般含在墓主口中。.

TOP

回复 473#hxy007 的帖子

我也算薇薇诗楼里的一分子,“老师”就别叫了。你估摸着叫叫“诗太”之类的就苦以了。

哪里有指教?我蛮喜欢你关于数学和语文的两个帖子,常来看的。.

TOP

回复 534#hxy007 的帖子

哎,说起指读这件事情,我真是痛心疾首。

我女儿挑剔得很,非得听我真人版的朗读。磁带不听,爸爸念也不听。我老想通过指读让她认字,但是她热爱听我读大块文章,不肯慢慢地指读。我当初没留一个心眼,只想多多开发她的听力皮层、提升她的理解能力,没有一开始把指读加入到阅读中去。随着阅读深度的加大,她根本不愿看那些浅显的可以指读的书。现在是没有办法停下来了,自做自受了。只好把认字和阅读分开。好在她们幼儿园里教认字,我就不管这件事了。不晓得再给她念一年书我是否能解放。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4-2 11:00 编辑 ].

TOP

回复 547#ccpaging 的帖子

这不是有没有欲的问题,而是幼儿听觉皮层比视觉皮层敏感。本想顺应她的发育节奏进行。结果做得有点过,让她听故事上瘾,却不肯认字。

真的“观真人朗读之妙”,就该不指读,而是按照文章的起伏来安排读书的节奏和语气。.

TOP

回复 549#ccpaging 的帖子

哼唧,话是这么说,道理俺懂,但是你知道我这两年来过的非人生活不?

上学之前,每天平均要读5~6小时。上幼儿园之后,加上英文,每天两小时。我也是肉做得,也不是铁打的呀。不念她就捣乱,不让你干正事。俺不是逼急了,俺会动歪脑筋想让她早点自己看书不?偶现在那个后悔呀,要是偶象她爹念得平铺直叙,她就不会这么挑剔了。她爹也可以我搭把手。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4-2 11:27 编辑 ].

TOP

回复 551#ccpaging 的帖子

不来塞地,做她妈真累。

你放心,我要是有一点敷衍了事,小崽子马上跳出来,说:“妈妈,你读得真难听,不可以这么读。”
你只好忘记自己是肉做的,继续给她好好念。

以前还要不讲理,不念就哭上一个小时。现在好了,长本事了,不念就捣乱。要不就笑眯眯地跟你说:“妈妈,我来陪陪你吧。”陪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我放下手里的事情去给她讲完故事。

为了保持她自己的探索精神,我从来不主动讲解。她来跟我主动讨论我是很开心的,但是她还是需要时间去成长,不可能一下子跟我讨论得很深入。.

TOP

养了一个超能坚持的孩子,有好处。不过父母也得受罪。.

TOP

谈谈幼儿的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到老7的帖子里插一脚,在这里寻找知音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我们来看看幼儿是否有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背景:老妈给宝宝买了英诺森提插图版的《木偶奇遇记》。宝宝很高兴,以一贯的戆劲说:“妈妈,你给我读,读到我能自己读出来为止。”她不识几个字,所谓的“自己能读出来”其实是自己能背出来。老妈当时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所谓“自作孽、不可活”。宝宝读书兴致高昂,是老妈期望的结果,也是努力的方向。导致目前如此高昂,再厚的砖头书只有硬着头皮读下去。注意:老妈只是读,有感情地读,沉浸其中地读,如同说书般地读(说书水平不咋地),不主动做解释;宝宝只是听,偶尔发问。平均每天六章,大约需要费时1个小时多一点。一个礼拜读完一遍。宝宝每次听书之前都要“贿赂”妈妈,左边脸亲亲,右边脸亲亲,额头顶顶,老妈才架子十足地开讲。正是因为听书机会“来之不易”,宝宝一旦听书,基本进入“入定”状态,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不需要老妈维持“书场纪律”。正是因为专注,而不是天生记忆力格外出色,宝宝以自己最快的速度熟悉了这本书。读到第五遍,宝宝可以背诵其中的很多片段,对于整个故事的脉络已经了如指掌。至此,分析阅读的出现水到渠成。

读到第三遍的时候,在书本的108页,匹诺曹和海豚有一段对话。
海豚:“爸爸是谁呢?”
匹诺曹:“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可是要找到一个比我更糟糕的儿子就困难了。”

宝宝:“匹诺曹这话说得没道理。”
老妈:“怎么没道理?”
宝宝:“找到一个比他更糟糕的儿子一点也不困难。”
老妈:“谁?你认识嘛?”
宝宝:“这本书里就有!”
老妈:“谁?”(老妈以为她会说“狐狸和猫”)
宝宝:“他的坏朋友灯芯!他自己不学习,还拉别人不学习。匹诺曹可没这么干。”



读到第四遍的时候,在读到书的134页和135页时,宝宝说这一段听了不舒服。这一段的内容是这样的:匹诺曹被不爱学习的同学骗到海边,然后群殴。混战中,其他同学用匹诺曹的书误砸了一个同伙,导致那孩子不省人事。匹诺曹被警察带走,又逃了出来。在回家的路上,匹诺曹跟一个路人打听那个被砸晕了的孩子的状况,随便聊到了自己。

小老头:“他的一个同学,一个叫匹诺曹的。“
“匹诺曹是谁呀?”木偶继续问道。
“他们说他是一个坏小子、二流子、十足的废物。”
“瞎说!全是瞎说!”
“你认识这个匹诺曹嘛?”
“见了就认识!”木偶回答。
“你觉得他人怎么样?”那个小老头问。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很好的孩子,对学习有热情、听话,而且热爱家庭。”

到这里为止,书上说木偶因为给自己说了几句不符合实际的好话,算作说谎,鼻子长长了。后来他把自己骂了一顿,鼻子就缩回去了。

老妈:“为什么觉得这一段听了不舒服?”
宝宝:“匹诺曹也不算说谎呀,为什么要长长鼻子?”
老妈:“为什么不算说谎?”
宝宝:“他是很想做一个好孩子,他也好好读书了。是因为他读书好,其他孩子才生气,把他骗到海边打架。他逃出来还关心由鄞,他心地好。”
老妈:“是的,匹诺曹现在已经变的有点好的,只是还没有完全好。”
宝宝:“所以他说那个小老头瞎说是对的。他不是一个十足的废物。”

老妈:“是的,这里写得是有点问题。”(老妈没能跟她这个年纪的人谈这个作者生活的背景以及作者那个年代的价值观,也许会在以后的岁月里再次深入讨论。)
宝宝:“所以我不舒服。”
老妈:“这本书里面说小朋友说谎就会长长鼻子,可是有的地方小朋友说谎并没有长长鼻子,你能找出来嘛?”
宝宝:“就在这里!后面老头问他为什么这么白,其实是他被面粉裹住,要送到锅里去的。木偶说他擦到了白墙。这是谎话,但是没有长长鼻子。”
老妈:“噢,这是一本什么破书呀!乱写!”
宝宝:“什么破书呀!乱写!”
老妈:“呵呵,你看你学我说话,象不象猫学狐狸说话呀?”
宝宝:“象!”
老妈:“既然是破书,我们不读了吧!”
宝宝:“不行!我要读!”
老妈:“为什么?”
宝宝:“这个地方听得不舒服,其他地方写得都挺好的。”
老妈:“这个写书的家伙为什么不能全都写得好听呢?妈妈有点不喜欢这本破书!”
宝宝:“也不能说是破书。妈妈,你有时候读书会读错,我也没有喊你‘破妈’。人都会犯错误。这本书也会犯错误,不过它还是一本好听的书。”
老妈:“那我们继续听好听的那部分吧。”


分析:批判性阅读并不是到高中和大学才开始培养的东西,可以开始于孩子的幼儿期,只是深浅度有所不同。在幼儿期有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的双重发育,相信孩子具备这样的潜质。批判性阅读的一个前提是对于素材全面地占有和熟练地掌握。唯有此,孩子才能从已经烂熟于心的故事中进行自己的分析。素材都不熟悉,分析什么呢?怎么做到对于素材的熟悉呢?孩子自发地反复地学习。怎么做到让孩子自己努力干活呢?幼儿都有对感兴趣的东西反复学习的天性,你要让她对故事感兴趣。解释都不解释,怎么让孩子感兴趣呢?用语气、神态、手势,把你所理解的东西完整地传递给孩子,让她感兴趣的同时自我分拣吸收。和控制孩子饮食的道理一样,任何一样食物,再好,都不宜多吃。精神食粮也是如此,根据孩子本人的胃口,给个八分饱,让他们吃了还想吃。这样他们在获得精神食粮的时候就会非常专注。在吃完之后,经常自我回味。回味的过程就是自己熟悉素材、思考乃至分析的过程。至此,自学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都得到了提升。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守着收音机听说书的经历吧。很多孩子听一遍,第二天就能复述出许多原话,跟同学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会想起很多原来记不清的话。只是听一遍呀,就有这样的效果。这种孩子未必学校里学习会拿高分。他们只是在听说书的时候,正确地运用了他们的天赋。这种强大的记忆力,是大多数孩子都具备的天赋。父母要做的就是设计正确的环境,让孩子正确地发挥他们的天赋。.

TOP

回复 578#sask 的帖子

怎么找到能激发孩子更多自言自语的活动呢?只能让孩子自己展现。孩子尤其是幼童的脑子是个黑箱,他的兴趣点和认知水平你是不太可能自己去分析清楚的。给他输入,各种层次的输入,然后看输出。以此确定他的兴趣点和认知水平,从而提供最佳的输入,提供空闲,激起他没完没了的自言自语。.

TOP

回复 580#hxy007 的帖子

怎么称呼你呢?方丈?方丈跟诗太罗嗦,大体是不雅地。不过该罗嗦地还要罗嗦,佛法总是可以交流地嘛!

见解是俺家胖妞的,不是俺地。深刻也是她深刻,不是俺深刻。我只是想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很多看似高深的东西可以从小培养。此外,不可排斥记忆,良好的记忆是分析批判的基础。锻炼孩子良好的记忆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老天已经赐给每个学会母语的孩子良好的记忆,去好好用就是了。

不过俺自鸣得意的一点是,我在这个对话中埋伏了一个哲学上的教育:书本是不完美的。但是仍旧值得我们去关注。发现它们的不完美,同时也要接受它们的不完美,于不完美中发现真意。

如果把我上面的话做个变量代换,把“书本”换成“生活”,也是一样的。

很多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年幼的孩子因为思维和见识的局限,往往也有对完美不懈的追求。当真正面临生活的时候,发现太多的不完美,结果不愿意接受生活、不愿意接受自己。这会给日后的生活埋下很大的障碍。所以我从孩子年幼的时候,就从各个角度创造条件,让孩子发现父母是不完美的、老师是不完美的、书本是不完美的、生活是不完美的。但是所有这些不完美的,都有值得我们去爱、去经历的地方。于不完美之中发现真意。.

TOP

至于我念书之苦,我也知道是自做自受。我一方面热切地希望她对书感兴趣,但是我还是被她的读书热情给吓坏了。我也知道很多东西倏忽即逝,就像我现在开始怀念她讲话讲不清的日子,怀念她的胖脚丫。这些,都不可能再拥有了。但是生活就是一个悖论,她当初讲不清话,我当她随身翻绎的日子也是让我很烦恼,因为我必须寸步不离。其实她现在已经不胖,只是怀念她胖嘟嘟傻乎乎的样子,我老喜欢喊她胖子。

我拿着《骑鹅旅行记》的全译本跟胖子说,这个故事才有劲呢!全是探险,比木偶还有趣。胖子高兴地说,好!妈妈,等我不要听《木偶奇遇记》了,你就给我读这本,读到我自己会读为止!

我一面高兴得要死,一面真的想找块豆腐撞死!把那本书读到她会背,那是怎样的工作量!

至于你家夫人和公子宁可相信说明书也不相信你,你可以跟他们谈谈《郑人买履》,宁信度,毋自信。.

TOP

回复 585#hxy007 的帖子

行家就是行家。一眼就看出我选《骑鹅旅行记》作为阅读启蒙的终结篇。把手伸过网线,跟你握一把。

骑鹅这本书跨度非常大,比木偶那本书更上一个层次。我女儿未必能够在木偶之后顺接骑鹅,无论是从词汇量还是从故事的复杂性而言,这两本书中间有个很宽的gap。但是幼儿是有一种锐气的,这种锐气是上天赐给这个年龄段的所有孩子。先让她碰碰钉子再说。

中国的书籍,写给儿童看的很少。通过国外的优秀儿童作品,提升孩子的思维和品鉴能力,然后打发他们自己去看中国的书籍。这是我的一个思路。.

TOP

回复 589#hxy007 的帖子

这座桥怎么搭我也已经想好了,搭这座桥可能不止一本书。我很明白桥的重要性,但是桥意味着我的苦工  。.

TOP

回复 592#sask 的帖子

多谢鼓励

不过你的鼓励让我腿都软了 。还要到一年级才解放啊?我本指望等她上了中班我就可以放手了.

TOP

回复 594#sask 的帖子

多谢你的鼓励加安慰!我的孩子并不聪明,所以我不能期望她怎么能够让我早解放。

无论计划周到也好、方法正确也好、读物选择恰当也好、孩子阅读强度大也好,孩子对读物的理解的提升仍旧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生活阅历的积累。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因为成长是上帝的工作。这个道理我很清楚。只是我是个懒妈妈,老想着某一天可以撒手,只跟她讨论,不用一遍又一遍地读书。

就拿《木偶奇遇记》来说,我知道她读到这个份上才是个开头。这些著名的故事,需要一读再读,或许过个一年半载重新捞起来再读。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要深入讨论其中的价值观。谈谈以前的学校,为什么木偶不愿去学校等等等等。如果她初中阶段,能够写一篇关于书中某个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的文章,我就觉得还可以了。

虽然我一直想偷懒,但是我还是知道有的懒不能偷。所以,抱怨归抱怨,做归做。我之所以把骑鹅拿出来晃晃,是因为孩子如果能明白这本书的大致意思的话,她可以开始一些中文经典的阅读了。这本书是对她理解力的一个测试,而不是当前必定要完成的目标。.

TOP

教还是不教?亲妈还是后妈?

教还是不教?当亲妈还是当后妈?这两个问题一看就是抄袭老莎的,不过平凡如我也可以有一点哲学意义上的疑问。

        我女儿快两周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这可让我父母慌了阵脚。小区里比她小两个月的孩子都会背十几首唐诗了,我女儿仍旧象个傻瓜一样只会“嗯”、“哦”、“拔”、“啊”、“呐”几个古怪的音节,连“妈妈”都喊不出。我还没怀上孩子的时候,我父母已经信心十足地认为我能生出一个惊天动地的神童。结果神童没有,傻瓜倒是有一个。他们思考了半天,认为我女儿之所以不会说话是因为我这个不负责任的妈,这个不关心孩子的后妈。人家妈妈忙着胎教、早教,我什么教也没有,除了陪她睡觉。他们要求我花时间教孩子说话。诸位看官,说话这件事是能教得出来的嘛?

        被他们责备多了,我也嫌烦。那时我还在上班,讲课之余我也想想,自己好歹每天教书育人,家里被扣这么一顶“不负责任的后妈”的帽子也是不爽。我想了半天,决定挑一样容易点的来教我女儿。说话这么难的事情我就拜托给老天了,我直接教唐诗。我妈不就是羡慕人家小孩会背唐诗嘛,这又不是难事。

        可我又不是语文老师,从来没有教过唐诗,面对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怎么教她唐诗呢?母亲的直觉帮我找到了道路。这里岔开谈一下,母亲的直觉可以让一个毫无专业知识的人做出专业水准的事情。譬如以前一些农村里的母亲。生出早产儿,她们又不知道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有问题应该进恒温箱。但是她们舍不得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母性的直觉引导她们把早产儿肉贴肉地兜在自己的肚皮上,日夜焐。就这么焐一两个月,有的早产儿还给焐活了。她们用自己的肚皮做的恒温箱挺有专业水准。

        我的专业水准是什么呢?我让这个不会说话的孩子体会到唐诗的韵律美,建立了对韵律的敏感性,并用这种敏感性来拓展她的记忆力。我先是把这个不会说话的小肉球抱在怀里,亲亲、逗逗。然后我开始正经八百地念唐诗了。其实没有什么玄妙的,我不过是把最后一个韵脚拖腔拖调地念得又长又响,就像这样:床前明月光~~~~~~~~~~~。每次念到韵脚的时候,我就点点她的小鼻子。我女儿被我弄得格格直笑,几根黄毛在头顶飞扬。我也喜欢听她傻笑,就更加卖力地念韵脚,点鼻子。我每天一下班,我女儿就缠着我要学唐诗。我坐在沙发上看书,她就爬上来点点自己的鼻子,我就知道她要学唐诗了。她推着我走,只要她要求这么玩,我就不换唐诗。“床前明月光”被我们玩了一个多月。我为了让自己开心,还想了很多办法逗她。比如我把她抱在怀里,每念过一个韵脚,就拍一下她的胖屁股。后来小家伙找我玩唐诗的时候就改了表达方式,不再是点自己鼻子,而是拍自己屁股。我看她样子憨态可掬,不禁想继续逗她。不立即跟她玩唐诗,而是问她一些不相干的东西。小家伙急了,不停地拍自己屁股,到后来急得跳起来拍自己屁股。看看这么一个不会说话的小肉球,急得直蹦,还拍自己屁股,我笑得前仰后合。

        这下我父母又不满意了。他们一来觉得我不象是正经教书的样子,二来嫌我进度太慢,一个月还没教会一首唐诗。我父亲说:“一个大傻子带一个小傻子。”我承认我是没个正经地教课,特喜欢逗我女儿玩,不过我必须说这一个多月效果非常好。

        后来我父母看不过去,把教授唐诗这件事揽过去做。我想想对于我女儿这个年龄的婴童而言,唐诗跟儿歌没区别,也就没有阻止他们去教。等我女儿可以说一些含糊的话了,我妈妈有一天跟我说她发现我女儿简直神了,一首诗念个两遍就会了。他们劲头更足,两个月内,我女儿会背六十多首唐诗。这下带外孙女出门心不虚了。我观察了一下,其实也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小家伙对韵律的感觉通过点鼻子和拍屁股建立起来了。她在背一首诗的时候,如果是最后一句记不清,她就会跳过第三句,到第一句和第二句去摸韵脚,通过韵脚的提醒,自己回忆起第四句。看起来是孩子记忆力好,其实是对韵律敏感了。

        不过我父母不是这么认为的。我父母认为我玩忽职守,导致孩子这么晚才开窍,继续把我批评了一通。后来我父母回老家之后还在电话里关照我不能荒废对孩子的教育,要继续给孩子背唐诗。我女儿这时候也会说一点话了,不再拍自己屁股,而是“糖稀、糖稀”地叫。我想想算了,她已经知道“糖稀”是甜的了,也不急这一时。我有一搭没一搭地给她念一点,逐渐就停了,转成念故事了。这碗“糖稀”就给放凉了。等她五六岁之后慢慢能品出“糖稀”中其他味道,再热了喝不迟。.

TOP

回复 599#ccpaging 的帖子

昨天就说过“心有灵犀”了,果不其然。明天就要“猩猩相吸”了

今天太累,明天再聊。.

TOP

回复 600#hxy007 的帖子

超喜欢你家儿子照片。婴童那专注的神态,让人感到他们在完成很神圣的事情——成长。

对于婴童而言,你跟他讲阿拉伯文、西伯莱文、甲骨文,他都能记住,他的听力皮层是开放的,没有强烈的选择性。

因此在我女儿对英文感兴趣之后,我毫不客气地给她开读她根本不明白意思的英文。

最近天气不好,我每天很早就困了,明天聊。.

TOP

回复 606#happyyj 的帖子

我曾经念过一段经。不过先解释一下,我不是个教徒,是个投机分子。因为失眠的痛苦我去念经,以求静心。 不过到底心不诚,还是失眠

梵文的经,我背得很快,念得也很熟。当时压根不知道啥意思,至今想都不用想就能念出来。

人的大脑皮层一开始对各种音节都是开放的,随便什么音节都会引起兴奋。如果对某一方面的音节有了理解,就会对这方面的音节特别敏感。当这些音节存在于环境中的时候,大脑某一特定皮层就容易兴奋。由于大脑的工作机理,这一皮层的兴奋,往往会通过一些水平连接去压抑旁侧皮层神经元。结果就会选择性吸收这方面的音节。这方面的音节逐渐由普通刺激便成了有效刺激。当皮层对一类刺激形成了选择性,那么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吸收会比较快。同时对其他类的刺激的吸收就比较弱了。

我当时已经二十好几,照理说我应该不会对于梵文刺激有很好的吸收性。大概是因为我对教义心存疑虑,人家给我讲经的时候,我心不在焉,没有想过要去好好理解。结果反而旁侧皮层就不受抑制,倒是把音节很快地记下来了。.

TOP

回复 622#happyyj 的帖子

这篇文章也是言过其实了。大脑不是那么固化的东西。在一些突触连接形成之后,也就是神经元通路形成之后,其他的部分不是凋亡或者枯萎,而是弱化了。当那些起作用的神经元通路因为意外而不能继续发挥功能的时候,比如感受器官出了问题,这部分神经元通路没有足够的信息输入的时候,其他的一些平时不大起作用的连接逐步活跃起来。有一个补偿的功能。大脑的可塑性很强,不过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TOP

回复 599#ccpaging 的帖子

我女儿的数学,我就没有启过蒙。她的智力发育让我感到有点困惑。她的智力发育非常不均衡,或者说她表现出来的东西很不均衡。她的逻辑能力是比较强的,差不多是她智力因素中最强的一项,但是对于抽象的数的概念则不是很清晰。

我也不是不想跟她一起玩数学,而是我感到她强的一面有着很强的自我生长力量。就像逻辑能力,她自小就强,对于事物的规律非常敏感,自己构筑的世界也充满了对称、重复等等规则。没有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偶尔考她一下网上看到的名小入学的逻辑题目,她很容易解出,而且方法都是我欣赏的方法。这些我没跟她弄过,她好像从娘胎里带出来了逻辑性。但是,就是旁人看起来逻辑飒飒清的小孩,对于加法交换率不能理解。她爹背着我,火也发过、实物演示也做过,人家就是不肯接受交换率。同时,数字的运算也不能和她的逻辑能力相比。

所以我目前就是啥也不干。反正她强的地方,就算不管,她也强,也在快速成长。她弱的地方,或者说发育晚的地方,教也白费劲。等她到一定年龄发育周全了再说。.

TOP

回复 600#hxy007 的帖子

接着聊。
英文的启蒙是托班的老师完成的。我女儿上托班的时候,自己的名字还说不清。我和她爸都发愁她上学之后如果有需求,说出来的话老师听不懂怎么办?还好没有太多的磕磕绊绊,这里要感谢老师的细心和负责。

托班的第二学期她开始对英文老师的儿歌有兴趣了,跟着唱,手舞足蹈,不能自控,破坏班级纪律。老师找我投诉,我才知道她上英文课不再玩自己的小手或者胖脚,而是有互动,开始疯了。

我就给她开始了英文原版童书的阅读。反正一年前,也是这么开始中文阅读的。效果很好。随着时日的增加,她的听觉皮层的吸收力很好。一本书她听个几遍就能背下来,尽管她并不理解。我也不管她脑子是怎么工作的,理解不理解,反正只要她对英文发音逐步敏感就好。她学英文跟学中文一个步骤,先是呆若木鸡地听几个月,然后开始煞有介事地读书(其实是背书,她是文盲)。自己琢磨,偶尔提问。最后自己乱说,我慢慢纠正。她喜欢英文阅读,她甚至还问我她长到什么时候才能读得象我一样。

我也不参加任何课外的学习。把课内老师教的儿歌、phonics学扎实了,我给她加一些阅读。就这么多了,我相信阅读的力量。正是阅读,让我那个很晚才会说话的孩子学会了复杂的中文表达。我同样相信阅读在英文学习中的力量。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4-14 20:55 编辑 ].

TOP

回复 633#hxy007 的帖子

鼹鼠的故事,动画片不止一个故事。我家就有六张光盘,每张光盘里面有7集。

我想锻炼孩子读图的能力,就用《鼹鼠的故事》作为素材。它里面没有语言,只有鼹鼠的一些天真的笑声和哭声,还有一点Uh-oh之类的感叹词,没有语言。我女儿两岁多的时候就看烂掉了,跟她死不说话的风格挺相近的。这个系列的动画片,里面的配乐也很好。

某些时候我想给孩子一点机会去专门读图或者专门读文字,以提高她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不过图文并茂的读物还是占大多数的。.

TOP

回复 634#happyyj 的帖子

我上高中还很喜欢看鼹鼠。不是鼹鼠太经典就是我太弱智,呵呵。.

TOP

回复 636#happyyj 的帖子

你不必怀疑自己的批判阅读能力。一个人到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因为基本的素材没有全面地占有,都会限制他的批判性的发挥。

我之所以能说那篇文章有些极端,是因为我在这个领域做了一些年。那时我每天的做的事情就是监测神经元放电、监测脑皮层的代谢情况以推测神经元的兴奋性。分析脑皮层各类一维或者二维数据,跟国外同行交流。对于大脑功能的研究是我的专业之一。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4-15 18:51 编辑 ].

TOP

回复 644#混凝土 的帖子

当然是食物中摄取更好。

因为首先添加的物质,活性不能保证。其次,一样物质要被吸收,在血液里要有相应的载体。最后,即使是被吸收,各类物质的合成仍旧受孩子本身的各类激素、递质调控。多余的、用不上的物质,要么在体内过一遍后排出体外,要么在体内积累。从奶粉中摄取营养物质,还会影响消化道的发育。

人体有着非常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营养不够全面的时候,首先会保证心和脑。所以,不要相信一时的营养缺乏就导致脑子的损伤。.

TOP

回复 699#小小小MM妈妈 的帖子

多谢关注和安慰。

不过我感觉大家还是没有明白我的意思。

我写我女儿的种种现象,是想说明人跟人是不同的,人的发育有个过程。后来ccpaging的回复让我感到他也没有完全明白的我意思。我的意思是:幼童在数学方面的发育非常有个体差异。而数学方面的发育,某些时候并不是父母启蒙的好坏决定的。孩子个体的发育节奏非常重要。我跟ccpaging讨论的一个分歧是,他侧重于引导,我则侧重于依赖时间、依赖孩子自身的发育。ccpaging后来回复中提到不接受交换率就回头在生活中积累数的概念。我后来没有再回复,我本想写一篇很长的文章再仔细谈人脑的发育,后来又觉得累就没写。大脑还没有发育得好的时候,怎么积累也是白搭。我的孩子不接受交换率,并不是因为她数数没有过关。她在不会说话的时候就会数数,而且上来就是点数。她在一周岁多的时候会的几个古怪音节,都是因为酷爱数数才从喉咙里憋出来的,否则会发的音节还要少。她数数时的现象很奇怪。一般孩子都是第一次卡在10,因为有个十进制概念。我的孩子是卡在30。过了一个多月才突破。突破之后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往下数。这中间没有人去多引导她,因为她数到29,已经让我父母喜出望外了。

引导很重要,但是某些时候,应当空出位置,等待孩子发育(就是我说的没事就打发孩子自己生想,想不出就放一段,过两个月再打发她生想)。到了某个发育节点,点拨一下就突破了。这种情况可能在幼童年龄段更明显。等孩子大了,一些基本的东西发育好了,引导的重要性会提升。也就是说,人只有在上帝的工作基础之上才能展开自己的工作。

我赞同嗲虫妈对孩子在于数学发育方面的看法。我也赞同007的观点,虽然发育有早晚,虽然每个孩子在幼年时对于数学各个分支的敏感度不同,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的数学都是能够学会的,不神密的。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4-16 18:36 编辑 ].

TOP

回复 657#hxy007 的帖子

给个60大分,

基本理念都是正确的,但是专有名词使用错误之处很多.

TOP

回复 663#happyyj 的帖子

不知道这些基因的表达途径,不知道表达出来的蛋白对于在体内所处的地位、相互的作用,基因图谱作用非常有限。

我曾经跟我的大学同学解释过基因图谱的问题。他们那时知道了基因图谱的编制,非常兴奋,聚会时很多人问我是不是就可以造人了。当时多利羊的热潮还没有褪去,很多人对于生物学方面的进展非常关注。我就用我们大学里共同学习过的电子学来说明这个问题。基因图谱类似于人们搞清楚了一台复杂电器里面有多少个电容、有多少个电阻、有多少电感,但是不知道这些电子元件搭起来的图纸,因此,离造人还很早了。多利羊也是几千个实验品中成功的一个,但是没有生育功能,并且免疫系统缺陷。这还是利用了自然之工,并不是人从基因开始合成的。.

TOP

回复 689#天天向上 的帖子



非常赞同。单一的环境,单一的学习方式,单一的领域,都会遇到无法提高的平台期。要突破就是要给予其他刺激。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4-16 19:25 编辑 ].

TOP

回复 629#不不园 的帖子

你的猜测也是我的猜测。接受一个概念,除了要智力因素,还要心理因素也准备好。

我女儿四岁以后热衷于在我这里挣小费。一般我是这样说的,小事情,妈妈不给钱的,因为你应该帮助妈妈,家里应该互相帮助。如果你要很努力才能帮妈妈完成的事情,妈妈给一点小费,由你自己支配。我女儿每次从我这里挣个三块、五块的,存在自己的储钱罐里。她对于上一次的结余记得非常清楚,把这次的小费加上去,也不会加错,慢慢地她有四十多块钱了。一次我给了她三块钱,她一加,说我有48元钱了。她象葛郎台一样,热衷于把钱倒出来,一个一个清点。

我爱人一看,觉得这是再次跟她讨论交换率的好时机,就走上前去说:“宝宝,你看,你原来有45元钱,妈妈再给你3元,就是48元钱了。如过你原来有3元,妈妈又给你45元,也是48元。所以呢,45+3=3+45。”我女儿不买帐。我爱人又拿出她的几个硬币摆给她看,让她知道3+4=4+3。

我知道白费劲,没去搀合。我听见房间里一阵嚷嚷,¥&%&¥&¥!

最后我爱人苦着脸从房间里出来,我女儿抱着她的钱罐,靠在门边非常生气地说:“我本来就是有45元钱!我原来不是3元钱!”

所以我觉得交换率破坏了她自己组建的世界里的法则,她在情感上不愿意接受。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4-16 20:15 编辑 ].

TOP

回复 712#不不园 的帖子

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那些旧版小人书也很好。无论是绘画还是语言,都是非常中国的。

我给女儿买了一套《成语故事》,目前还没有给她念。倒不是觉得深,而是觉得这样的读物应当等她自己认字了去自己阅读。彩色乌鸦我也囤了,也打算让她自己读。读中文书给她听,我计划下半年逐步退出。.

TOP

回复 713#LUKE妈妈 的帖子

我没有想教她,是她爸忍不住想教她。对于主动教这件事,我一直是持谨慎否定的态度。

看帖要仔细哦。.

TOP

回复 664#sask 的帖子

为什么不买一些评书的碟片呢? 这是把中文当外语学习时最好的听力教材。.

TOP

回复 720#hxy007 的帖子

已订购。.

TOP

回复 717#sask 的帖子

评书就是我们小时候听的《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之类的。现在都有碟片,你自己去当当网去搜一下。

内容可多了,有我们古代的四大名著,还有金庸的经典作品。这些都是专业人士说的书,轻重起伏拿捏得当,很吸引人的。

非常适合男孩子听。我给我女儿念大部头,其中一个目的是可以顺接评书。等她爱听评书了,我就解放了。顺便让她接受中国文学的熏陶。

这些作品,可以加强孩子对中国历史、价值观的了解(是深入了解,而不是全盘接受),也可以培养孩子的中文思维。孩子中文思维加强了,认得千把个字,就可以连猜带蒙地读书了。
BTW,你们怎么都这么会养?不不园也是和你一样,一养就是两个儿子,咋就不能匀我一个呢?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4-17 17:45 编辑 ].

TOP

不过任何观点都不应该绝对化。

作为父母,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同时,有效发挥孩子的长处,同时也要让孩子的短板不要那么短。

人生无常,人的成功和失败都是不可预计的。某些时候,即使是一些很牛的牛人,无论他们的长处把他们带到如何的巅峰,但最终还是栽在自己的短板上。

这和人的寿命是一样的。人的寿命并不取决于他最强大的器官,而是受制于最弱的器官。那个最弱的器官,一旦不能维系,生命就崩溃了。

我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就是拥有凡人的幸福,所以虽不追求样样强,但是不能有一样太差。.

TOP

回复 726#不不园 的帖子

你是知道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一个孩子,我还有点自信。但是再养一个,再次经历三到四年不能好好睡觉的日子,我没有那个勇气。

匀给我一个儿子,你舍得吧?俺要养了你儿子,估计你会随即搬到我家对门 。.

TOP

回复 745#ccpaging 的帖子

ccpaging:看了你的这个回帖,我有一种深深地感动。这感动既来自于你自己的文字,也来自于你摘录的文字。

“莫雷尔,我们必须体验过死的痛苦,才能体会到生的快乐。”这句话几乎让我落泪。在一年半之前,我曾经写过一段关于人生的文字。很奇怪,虽然我从少女时代开始,经受了十几年关于死亡的拷问,所有的思虑结成的文字,都不过存在于我私人的世界里。一年半之前,我突然想写一篇短文,谈谈生死。但是就在我写完那篇文章不到三个月,我得知父亲得了绝症。再一个月,我经历了一次死别。在那篇短文里,我写道:“追问到生命的尽头,是绵延的虚无。恰是这如无边黑暗的虚无,衬出此生此刻的光彩,一如深邃的夜空中璀璨的星子。”经历了至亲的离去,更加坚定我对生的看法:我们除了好好地、依照自己心意去活着,别无选择。

当看到你引用的大仲马的那段话,当一个异域的人在几百年前写下我心中的话,这种穿越时空的相知令我落泪。真是奇怪啊,《基督山伯爵》这个故事,从电影、小画书到原著,我都看过。也许是年岁轻浅,当时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你引用的这段话。岁月会拨开书本的重重面纱,引领我们去和作者赤诚相见。

最初看这个帖子,被007关于清明的看法所吸引。我一直想写一点我的清明,那种冰炭置肠的感觉,写一点至亲离别之时对于我的冲击,但是总不能静下心来整理思绪。如果有一天我写了,或许会放在这个帖子里。

再谈谈数学,我很感谢你对我的理解 。我的孩子不是三岁,已经四岁了。如果才三岁,我还要当她的贴身翻译,翻译她那些含糊的不完整的话语,是不会有空坐在这里回帖的。

在她一岁半多学会了数数,用自己发明的古怪而含糊的音节固定地对应某一个数的时候,我亦喜亦忧。我清楚早慧带来的压力,带来的扭曲。一个孩子,如果较早地呈现出数字的敏感性,会给自己造成很不利的成长环境。一下子就会拔高周围人的期望。但是孩子数学方面未必会一路提前发育,如果发育减缓,压力就劈头盖脑地来了。有些孩子,会比较好胜,为了维护“神童”这个身份而努力挣扎着成长。有的孩子,则会形成严重的自我认识障碍。

我的女儿,她无意识做的一件事,给自己设下了成长的障碍。亲朋好友认为她就该依照这个速度发育,但是人生不是线性的呀,人生是不能用数学归纳法来推演的呀!我爱人总拿她跟我小时候比,认为不能输于我的童年。我的父母,曾经跟我谈过如果我女儿不够出色,那就是我玩忽职守。但是我认为我的孩子有选择读书成绩一般的权力,凭啥数数早就一定读书好呢?所以,她幼童时期的数学,我是不管的。我相信她的天赋中敏锐的一面,能够自我成长出来;我也接受她天赋中迟缓的一面,我愿意等待它慢慢地长出来。我愿意看到我女儿能够长成她应该长成的样子。慢一点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孩子要觉得数学是很美妙的一门学科。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4-21 21:11 编辑 ].

TOP

阅读与历史

还是《木偶奇遇记》。我家胖子还是很迷恋它,没事就自己瞎琢磨。

那天她突然问我一个问题。问题很可笑,不过我很欣喜。

她自己琢磨匹诺曹被鸽子背着飞到海边去找爸爸的那一节。匹诺曹到了海边,看到父亲的小船在远处的风浪里,他拼命地喊父亲,打手势让父亲回来。

她问:“干嘛这么费劲地喊呢?为什么不打个电话给他爸爸,叫他爸爸回来呢?”我说:“那时电话刚刚诞生,还没有手机。”

她自己回去琢磨为什么没有手机这件事情,准备让她爹回答她的问题。呵呵。.

TOP

清明

我和父亲失散在一个叫“20090215”的地方,回首望去,已然有了一年又两个月的距离。父亲留在了那里,而我们,被裹挟着向前行,无可抗拒。我们之间的距离日日累积,跂而回望,云遮雾断。不知他那里一切可好,于是回去看看。

清明,大表妹、小表妹、小妹夫、弟弟,和我,一共五个人,凑足一车,一起回家。。阳光明媚,道路开阔,车子开得甚是轻快。车窗外,已是杂花生树的时节。表兄妹久未谋面,格外话多。弟弟和两个表妹自幼亲密,一路上忍不住装老大,放点话出来敲打老实开车的妹夫,以显示表妹娘家有人。妹夫性子好,倒也不嫌这个拐了弯的大舅子面目可憎。他们几个一路叽叽咕咕,到了下午就没力气打闹了,坐着睡着了。我和妹夫闲聊几句,也就没有了话。

车子渐近家乡,地平线上渐渐有了起伏。故乡的青山,走来相迎。我没有睡意。回家,回家!回家的路我不陌生,去年也是沿着这条路千里奔袭,带父亲回家。在医生跟我坦陈事实之后,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回家,立即回家!在重症救护车上,父亲的血氧的跳变一路锥刺着我的心。我握着父亲的手,心里拼命地喊:“爸爸,你一定要坚持住,我们一定要回到家。”可是我不能说出来。父亲知道此番归去,即是回到青山的怀抱里。看到养育他的青山,一直喘不过气来的父亲坐直了,眼睛不停地看着车窗外的山水,这也是他最后看一眼他深深眷恋的故土。第二天他便象回到母亲怀里的婴儿一样睡去。

那是怎样的一段归家的路!每走一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我还惦念着家里刚刚做完大手术的母亲,不知如何面对她。我把能走能跑的父亲从她身边带走,信誓旦旦地说父亲绝对不是那种病。不过是一个月时间,父亲已是弥留,谁能接受?

我闭上眼睛,车子的晃动,让人思绪浮游。我不能忘记和父亲分手的那个时刻。由于肿瘤侵犯主气道,父亲已经深度缺氧,但是我已经说服家里所有亲人放弃无效的抢救。

父亲在查出自己病症的当天晚上,就为自己选好了墓地,并写好了墓碑。在跟我单独谈话的时候,他问我如果没有救,怎么看待这件事。我说:“没有尊严的生命是不值得留恋的。”他很高兴我的回答,他就是这样想的。我告诉他,如果疼痛难忍,我会给他大剂量麻药;如果呼吸衰竭,我不会给他上呼吸机,不会让他带着未张好的刀疤离开。父亲听了非常满意,转而跟我讨论粟裕、黄百韬那些旧事。

        因为深度的缺氧,父亲的血压和心率骤升,这是他的身体在做最后一次抵抗。这样的生理指标我看过千百次,但这一次,是父亲的指标。姑妈把我拉出房门,问我父亲能抗多久。我摇摇头,姑妈立即拖了我去给父亲买他的衣服。等我回来的时候,弟弟高兴地从病房里出来告诉我父亲的心率正常了,血氧也上升了。我悲痛地摇头,我知道他最后一次抵抗结束了,他的缩血管系统崩溃了,血液重新回到了肢端。随后就是心率进一步减缓,血氧进一步降低,迅速归零。

        我站在父亲的病床前,想握住他的手,想陪他最后一点时间。可是,被姑妈劝阻了。她说这样父亲会舍不得走的,父亲心里会非常痛苦。我站在那里,拉不回我的父亲,又不知怎么面对刚开过刀的母亲。当心跳低于十的时候,最后的时刻到来了。我让弟弟叫护士来,拔掉父亲手臂上的滞留针,拿掉那些测试生理指标的探头。父亲已经不需要这些累赘。

当心电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我的头脑一片茫然,象个石膏像一样站在那里。周围一片哭声,我仿佛飘在这哭声之上。我太熟悉这颗心脏跳动的声音。在我五岁的时候,父亲给我讲故事,里面提到一个孩子因为紧张而心跳加速。我不知道什么是“心跳”。父亲让我伏在他的胸膛上听心跳。我喜欢这样的节律,我听了又听。虽然在我的后续的成长中,我和父亲有着这样那样的对抗和分歧,但是只要和好了,我最喜欢做的就是伏在他胸口听他的心跳。这颗健壮得象口钟的心脏,经历了一世的风霜,终于停了下来,不动了。

小姨父看到我丧失知觉般地站在那里,一把抱住我,大声喊我的名字。一个怀抱,一个亲人的怀抱,这正是我需要的。在亲人的怀抱里,泪水奔涌而出,不可断绝。

随后就是料理丧事。父亲生前有一次跟我争吵,后来他说:“为什么跟你在一起开心的时候特别开心,生气的时候特别生气?”我说;“知道为什么嘛?因为我是你养的,我象你,我们就是同一类人。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你,因为我根本就是你。我们之间争吵,就好比你在跟你自己争吵。”是的,没有人比我更了解父亲,哪怕是我母亲。我知道他需要怎样的告别仪式,我知道他喜欢什么花,什么颜色,我也知道他最后想听听什么音乐。让弟弟在家接待吊唁的宾客并照顾卧床的母亲,我去殡仪馆为父亲订制属于他的风格的告别仪式。

在病床上,我给父亲听《风姿花传》,他深深地被异国的音乐所传达出来的中国韵味而打动。他跟我说:“你知道我最讨厌哀乐,你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我点点头,没有往下说。是的,我知道,我什么都知道。我就是他的翻版,我选的音乐一准能让他满意。在最后的告别中,当《北国之春》的乐声响起,泪水再次肆意奔流。父亲,你留下来了,你回到了生你养你的怀抱,而我却失去了你的怀抱。

送父亲上山的那天,是正清明。我们送父亲上山之后,又去外公外婆的墓地看望。不远处,还睡着我的三姨父。从山上下来,父亲和母亲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吃饭。小表哥很久没有见到我,过来找我喝酒。或许酒能冲淡一点心中压抑的悲恸,或许酒能给我带来一点人世的快乐,我喝得很爽气。接着堂兄、远房表弟都来找我喝酒。我喝了一杯又一杯,慢慢地感到放松,从令人窒息的悲痛中一点点逃离。慢慢地,饭桌上的气氛不再那么压抑。表哥给表嫂介绍我的一些趣闻,我也不示弱,揭发某些人年幼时的糗事,比方说光屁股站在澡盆里等着洗澡之类的东西。后来我喝多了,舅舅过来扶我,忍着哭声对我说:“少喝点,少喝点。”我伏在舅舅的肩头再一次痛哭。家族的亲情让我的泪水有一个去处。(未完).

TOP

回复 758#混凝土 的帖子

时间怎么可能消解这种悲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种悲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加深。正所谓:离情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多年的写作,使得我在写的时候习惯于跟我所写的东西保持一点心理上的距离,以便保持一点客观性。但是写这篇文章我做不到,在开始写的时候我就很有先见之明地把纸巾盒放在手边。.

TOP

清明(续)

在车子开到市区的时候,弟弟和两个表妹都醒了。家里亲人们都在等着我们,堂兄和姨妈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今年还是外公的一百周年冥诞,我们孙辈的给外公外婆安新碑。表妹们直接回外公外婆的墓地,一边看望自己的父亲,一边参加安碑仪式。我和弟弟则直接去父亲的墓地,然后再去外公外婆那里跟大家汇合。

弟弟看似没心没肺,其实他的情感比我还要脆弱,好在他不愿象我一样喜欢对一件事一想再想,所以他看上去还算镇静。我们买了纸钱,沿着山路一路往上走。

父亲的墓地在一处山坡之上,山坡之下就是一潭碧水。这座山,我和他曾经多次攀爬过。他对这座山了如指掌,哪里有板栗树、哪里有杉木,都讲得出。在查出病症的那个傍晚,他自己坐车回到这里,一口气跑到了这座山,用石块在选好的墓地上做了记号。选择睡在这里,应是他多年的愿望,就像意识到天黑的孩子拔腿就往家跑一样,不需要思索。

爬了没多久,我就看到了那块墓碑,父亲的字,在阳光下闪光。除了他书写的墓碑主文,我在旁边他给我留出的空白处加了一句话:百川归海,托体同山。去年冬至,弟弟还回到这里看了一下父亲,给他点了几支烟。而我,自从父亲睡在这里,这是第一次回来。一年的时间,拱木未成,然蔓草已生。在纸钱的火光中,我和弟弟都没有话。我突然说:“我到现在都不能相信爸爸睡在这里。”弟弟嫌我戳了他的痛处,“咳”了一声,走到远一点的石头边抽烟。

我知道每个人心里的痛楚都是一样地满,我无法把我的痛楚倾倒给他。转头透过柏树看看山下。江南的清明时节真是令人心醉,其时繁花如幕,溪流如注,鸟儿在阳光与树影之间婉转鸣啼。坐在父亲墓地的阶石上,放眼望去,近山染黛,远山如烟。山脚下的那个小盆地,是父亲幼年生长的村庄。在群山温柔的环护中,宁静得象一个熟睡的婴儿。父亲不会象我这样罗嗦地写些什么,他对故土的情感最直接的宣泄就是睡在这里,用他的身体表达对群山的依恋。

从山上下来,我要求弟弟陪在山脚的那潭碧水边小坐。那潭碧水,蓝得象天空一样,有三个标准操场那么大。在我的学生时代,有时会到这里坐坐。弟弟喜欢在这里游泳。这里水很深,父母是不允许的。不过知道弟弟游得相当好,父亲也就默许了,随后背地里跟我说他小时候也喜欢在这里戏水。在我高三的那个春天,父亲可能意识到我离家的日子近了,变得有些温情。我跟他说喜欢那个水潭,喜欢映在水潭里的山影,他就陪我到这里一起坐坐。那时我对自己有着无限的信心,看不上父亲的那些教导。父亲也就闭口不言,只是陪我静默地坐在那里。因为父亲的陪伴,我们有时从日头将斜坐到月上山岗。在日夜的交替之间,山色的变化如梦似幻,从明媚的绿直到深沉的蓝。有一天,不知是哪个爬山的人采了一束杜鹃,后来又不想要,扔到了水中央。那束火红的春花映在碧水之上随风漂浮,美丽而孤单。

如今我坐在这里,父亲睡在山上,不晓得当明月的清辉洒满山岗的时候,他会不会从山上飘下来,到这里坐一会儿,抽根烟。.

TOP

清明(续)

离开父亲之后,我们去看望外公外婆和三姨父。今年孙辈们全回来了,外公外婆把我们带大,我们天南地北都要回来看望他们。到了那边山上,表兄弟表姊妹们都在。新碑很好,我看了很满意。以前我一直认为安新碑这件事有点无聊,人都不在了,还换什么石碑呢?但是现在我不这么看,安新碑就是表明外公外婆的生命在延续,他们当年的付出不是虚无,他们的子孙团结和睦、生生不息。

我们一行二、三十个人,从山上下来,照旧又是吃饭。姨妈、舅舅要回去换衣服,留了我们孙辈在饭店里。我们就在饭店嬉闹。小表弟和大表妹分别代表了我们这一辈男女的门面。他俩加在一起就是一个词:俊男美女。大表妹搂住小表弟,跟他叽叽咕咕地说我们以为他没有空回来,今天一路正说着如果他不回来就太不像话了,因为外婆最疼他。小表弟摇摇头说怎么可能不回来?他这次回乡把一年的假都请了。我看到他们亲密得如同幼年时光,心中感动,就给他们拍照。弟弟看到我们家的“男一号”和“女一号”在絮絮叨叨,不由得“醋意顿生”,拉住小表妹要求合影。小表妹跟弟弟一向友好,欣然同意,全然把小妹夫晾在了一边。妹夫开了一天的车,很是疲惫,我和他在一边喝茶,一边看他们几个疯。

没有多久,大表弟也来了,他是我们家的标杆,很高。他比我小很多,和我在一起代表了我们家这一辈男女学历的最高点和外貌的最低点。他一进门就一把把我抱起来,举得老高。我毫无防备,不知道他这几年毫无长进,还象中学时那么顽皮。大家哄笑,急得我捶他,让他把我放下来。

天色将晚,舅舅、姨妈、姑妈都来了。酒席快要开始的时候,我的小表哥来了。他是我最最要好的,我们也是同班同学。只是他很不幸,一直生活在我的阴影下。但是小表哥不介意,每次春游他都会帮我背一部分东西,这是大姨妈交代的。有了小表哥这么壮的保镖,我妈妈一直毫无顾忌地给我的行囊里塞上所有她能想到的东西。小表哥见到我,握着我的手照旧又是一番絮叨,弟弟跳出来要给我们合影。表嫂给自己的儿子介绍表哥跟我幼年的趣事。我搂住那个男孩子,嘱咐他要象他爹当年待我一样对待自己的表妹。他们这一代已经没有了亲兄妹,表兄妹则是弥足珍贵的亲情了。

大家一起吃酒,酒酣耳热之时,少不得大家起哄,一起疯。男的忙着散烟斗酒,女的忙着煽风点火,其间时不时爆发出大笑。我安静地坐在角落里,在觥筹交错中、在鼎沸的人声中、在纷杂的光影中,感到一种归家的温暖。当我还生活在这里的时候,我不喜欢参加任何婚丧嫁娶的仪式,不喜欢这种酒席上的热闹。我对于人生有自己看法。我认为结婚是很私人的事情,搞得象召告天下一样就很无聊。召告天下之后照样有不和谐的婚姻,所以我把自己的婚礼直接取消了,为此还受了不少亲戚的埋怨。对于办丧事之后要办酒席我就更不能理解了。因为这是多么悲伤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吃酒呢?为什么家里的人在山上还很伤心,回到家里,一吃酒就可以那么快地忘掉悲伤?我甚至怀疑他们的悲伤不够诚恳。父亲当年跟我的解释是因为送亲人上山需要花劳力。一般不会去外面请,亲戚和邻里一起帮忙去做。丧事之后的酒席是答谢。但是我自己经历了,一切都明白了,这个酒席不仅仅是答谢,还是欢聚。

悲伤之后,我们尤其需要欢聚。悲伤和欢聚是生活的两面,就像日和夜一样昭示着这个世界的两个状态。欢聚并不能否定悲伤的诚意,同样,悲伤不能否定欢聚的意义。在去年送父亲上山之后,回到家里陪着卧床的母亲。母亲因为刀口刚愈合,不能参加父亲的下葬仪式,一直在家里哭泣。我睡在她边上安慰她。她突然问我:“为什么要把扫墓的日子定在清明?为什么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去扫墓?这很矛盾。”我想了想,告诉她:“清明除了扫墓还有踏青,以前人家年轻男女在这一天要互相瞄瞄的,看对眼了,说不定就会来定亲。所以清明是一个很复杂的节日,它包含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启示和情绪。”

清明犹如晨曦,它站在冬和春的边缘,犹如晨曦站在夜与昼的边缘。清明让我们去看望逝者,体味永逝的哀伤;但清明也让我们因为看望共同的先辈而相聚,让我们活着的人体会到身体里相同的基因、相同的血液,让我们在缅怀先辈的同时更加凝聚我们亲情,让我们相扶相依地充满快乐地去生活。生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相对于死亡而存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回答他的学生:“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讲:未知死,焉知生?感受至亲的逝去,让我对于生命的理解更趋成熟。正是因为父亲的去世,让我明白人生的无常、当下的珍贵。正是家族的欢聚,让我更加思念逝去的亲人,是他们在若干年前为今天的欢聚种下了因,让我们有一个相扶相助的机缘。是外公外婆不辞辛劳,将我们表兄弟、表姊妹养在一处,让我们在童年时代生发出手足亲情。他们培育出来的手足亲情在他们逝去之后的多年,仍旧温暖着我们。舅舅来跟我们喝酒的时候说:“今天安碑,大家出力,爷爷奶奶在天之灵会保佑你们的。”这个保佑并不是幻想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兄弟姊妹之间的亲情让我们分散在大江南北的时候,在精神上有一个共同的家园。这就是来自于那些睡在青山之上的人的护佑。

从酒店里出来,大家相扶着散去。我望着深蓝的天幕下黝黑的山影,我的至亲骨肉就睡在那里。仰望大山,仿佛感觉到逝去的亲人们的注视,如这夜色一般温柔。我们,我们这些继续行走在山下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去以欢乐的心态去面对明日的日出日落呢?(完)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4-26 11:17 编辑 ].

TOP

回复 761#vivianda 的帖子

不必去想。去想的话就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下。

不要去想最后的日子,就象不要去想天会塌下来,因为这些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饿了吃、困了睡,那天来临的时候,接受它。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4-26 18:18 编辑 ].

TOP

回复 763#vivianda 的帖子

我看过。这也是我在这个帖子里花这么大的篇幅写私人的感情的缘由。本来这个帖子应该发在情感天地或者大杂烩之类的板块。我相信在这里有共鸣,我也相信这个帖子放在这里并没有歪楼。因为作为父母,怎么引领孩子去了解人生,取决于自己对于生死的理解。我们的父母,引导我们踏上人生之路,同时又用最后时刻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是“死亡”。自此,来自父母的课程才算完整。

在父母身边经历最后的告别时刻,是悲痛的。但是,如果不是条件所限,都应当去经历。这是父母给我们上的人生最后一课,在未知的岁月里,我们也会给自己的孩子上。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4-26 11:37 编辑 ].

TOP

回复 764#ruixuet 的帖子



谢谢花和歌。只是我还不知道歌楼的链接在哪里。.

TOP

回复 769#cocoding 的帖子

不要去想。过好每一天。.

TOP

回复 770#每每美妈妈 的帖子

和亲人做最后的告别,不是残酷。这是完整的人生。.

TOP

回复 771#hongjiMM 的帖子

没来的时候,不要去想,过好每一天。来的时候接受它。.

TOP

 68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