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2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请教shelley0319老师: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理解、作文——课外与课内互动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1、“象”指什么?
探讨摸象的步骤程序,这个“象”的概念必然要确定。你所说的“象”名叫“中华古诗文”,这里的“象”名叫“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到初三毕业,后者能摸全,前者大概到中文系还不一定能摸完。
2、如何摸象?
二期课改出现了一个广大人民教师耳熟能详的术语“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教学的要求也是紧密结合这3者来进行的。
以“食”作比:预初到初三的所有文章都包含着学生打好基础所需具备的各种营养,各篇课文就是各种食材。配菜工将肉类、蔬菜、河海鲜(小说、散文、古诗、古文……)等分门别类分开,再根据菜肴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做搭配,所以就有了不同的单元主题。虽有调整,但食材一个不拉,自然营养也都具备。到了厨师手里,行政总厨(教研员)觉得有些菜肴的食疗功效一致,比如初一上第一单元有2个知识点“人物心理描写”和“正侧面描写”,总厨发现第25课口技,虽说属于河海鲜,但是可以和肉类、蔬菜一起烹调,功效一致。那么总厨会布置下教学进度建议,拆分一些单元,或在某些单元补入其他课文。到了教师(厨师)手里,加入调料、再装盆出炉,成了学生口中的菜。无论这些菜之前如何调整,吃到嘴里营养可是都全了。厨师的水平高低,导致顾客评价不一,但无论是评价高或低,在配菜工看来,他的职责完成了,所有的营养都全了。
不管这头象怎么分,配菜工觉得顾客早晚能看全这头象,以前对厨师的要求是“怎么烧”(怎么教),现在总厨强调还是要贯彻全配菜工的意见,要切实地在“烧什么”(教什么)上下功夫。

罗嗦了一大堆,希望不要看得乏了,也希望能说清了这个问题.

TOP

回复 11#H爸 的帖子

基本要求还是能达到的,都是经典篇目了,知名人物的风格他们都能接触到,上课我还会讲到一些文化的传统,比如文人悲秋传统、比如登高的起源发展……别的老师肯定也会讲这些
拓展要求比较难,就像我们大学里都是到了专门的课上才按脉略讲下来。给学生讲的框架比较狭窄,比如讲山水田园诗派会补充一些该诗派其他作者,也只能说点皮毛了,否则进度来不及。好在现在教材还在改,今年预初比我们去年又减少了,对学生来说我觉得是好事,泛泛了解不如抓一篇精讲,兼容并蓄,学生能吸收得反而多.

TOP

回复 13#H爸 的帖子

拓展要求确实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语文的选修课是培优班,讲讲阅读理解或者一些文化习俗,但也只有一周40分钟。如果能把面铺开,推荐一些参考书,或者自编校本教材确实会对学生助益更大。语文教学改革路还很长呢.

TOP

回复 14#牛宝宝mm 的帖子

讲读课文基本都上的,除非进度紧张才会选择被牺牲的,基本这样安排精读2or3课时,讲读1课时。每周一诗我大部分都会抽时间讲,除去特别简单的。怎么说呢,现在还是考试先行,没办法,非重点篇目会被牺牲的.

TOP

回复 22#牛宝宝mm 的帖子

不瞒您说,预初的时候我做过这事,挑了2篇课文,有2组志愿者上来讲课,我要求他们从导入到结尾每个环节都要有。结果上来的情况让我郁闷,他们讲的跟网上的教案一模一样,还打印下来照着读。有时他们想要把课上好,结果反而没有锻炼到他们的能力。本来预初时课时多,启蒙读本每周3篇的讲解都由3个人负责,现在因为课时也被牺牲了。总之,想做的事有很多,但是能做好的少。
只有抓一些小时间,比如上完杜甫诗三首,弄了个小吟诵比赛,评选“沉郁顿挫奖”“最佳人气奖”等等,调动调动积极性吧。还有就是注意一些小细节,比如介绍一些他们耳熟能详的作者的其他生平,不同于枯燥的注释1,像今天上《卖油翁》,顺便讲了“六艺”。抓小节,希望尽可能调动他们积极性.

TOP

引用:
原帖由 H爸 于 2008-10-26 21:36 发表
谢谢老师回帖。 非常赞赏shelley老师能有选修课、培优班。
一周40分钟——用作讲课,其实讲不了多少,最多一篇课文,用来全班讨论,最多每人一分钟。
但如果用好这么一次课,让孩子在探研作品这个“点 ...
误会了误会了,我没开培优,只是看到组内另一位老师基本上这些内容,不过受众面也确实窄,30多人
的确在语文教育中有很多模版,也自觉在教学中对于规范性还是强调得更多,只能偶尔天马行空,比如放一些优秀的平面广告创意来让孩子猜,偶尔动动脑筋.

TOP

回复 36#dingdingxu 的帖子

宋词不急的,毕竟孩子还小,理解理解唐诗还不错,以后才学呢
预初一进来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打基础的时候量是很猛的,确实像你说的,在平时的练习中更多的是侧重于字词的理解记诵,要求他们背诵全文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培养语感。现在上了初一觉得上文言文很顺,其实到了预初下学期你们就会发现孩子会背诵了很多。对于一些课文里的文言课文,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落实字词外,也把文言文当作“文”来教了,也有写作手法等理解方面的教学内容。.

TOP

回复 37#XIXIGU 的帖子

预初当然有作文课,通常写作文的2节课上有两个环节,讲评上次作文,当堂写作。作文课上会讲一下本次作文的总体情况,我通常会带他们审题、针对现在孩子的情况,主要还是讲选材和结构上的问题。读一些范文,挑一些“反面教材”,有时读一篇典型的文章(一般是最普通常见的中游文章),大家一起提优点并帮助修改。孩子们挺喜欢作文讲评的,他们喜欢听老师对于一些精到构思的点评,当然,更喜欢那些“反面教材”
练笔和作文想要达到的目的不同,我个人的理解是练笔不多做限制,有时提出一个话题,让他们随便写,或者是一些故事的改编创作。好的文章会提一提。而作文则是根据要求详细评论的,每篇都有针对性的评语。练笔和作文交错进行的,同时以一些综合练习本上的写段为辅助。.

TOP

回复 42#XIXIGU 的帖子

作文还是要靠多观察多动笔的,如果你觉得孩子的操练机会实在太少,可以平时多与他沟通交流,让他谈谈看法,就当口头作文吧。如果孩子肯写,那最好了,让他自己觉得怎么改月考里的作文,修改后再去问问老师意见。.

TOP

回复 69#greenjyz 的帖子

哎呀,上来得晚了,久等久等
借回greenjyz的贴,先赞一下资深的H爸,您概括的“磨作文四法”深以为然,思路清晰,方法切实有效,赞一个
刚才H爸的观点很支持,调节好心态,家长的心态绝对会影响孩子,而且随着他们心理的发展,越是你想灌输给他们的,他们有时反而抵触。只要确定走在前往目标的大道上,步子大或小都无关紧要。
许多男孩子没有阅读的习惯,情趣兼备的美文、感人至深的情怀在他们看来都不过如此,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啊。这时可以从他们已有的兴趣导入,比如他喜欢模型、电脑、军事,那么可以寻找主题与之契合的书籍,比如名将名人的传记、一些古典名著故事等等。语文学科作为一个基础学科,人文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同时逻辑性也不可少,有清晰严谨的逻辑,培养说话思维的条理,对于将来的学习一定有帮助。而情感性人文性的东西,随着他们的阅历增加,接触社会更深入,会比现在有所提高。语文的理解力会慢慢上来的。
当前阶段,只要保证好他的基础就可以了,打基础谈不上喜欢不喜欢,这是一门学科最根本的东西。基础扎实了,成绩也不至于惨不忍睹。至于H爸说到的读书笔记,窃以为他不会肯写,学校里布置篇作文都哭天喊地的,不用逼他写,但要挑起话题与他交流让他讲出来,也是表达能力的训练。.

TOP

回复 93#小袋鼠的妈妈 的帖子

他不能理解文章?或者说只能看懂文章说了什么事,但是他找不出主旨?
这样的能力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做阅读理解,首先找到题目提到的那句原句,在原文中定位。其次根据上下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答案,第三步概括整理思路,第四步落笔。这样的能力要在平时语文课上培养,老师要求圈划相关语句,就是在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同时,不论什么文本类型,题目的设计都与文章的中心有密切的联系,而文章的主题根植于文章的内容,内容决定文章的主旨内涵,所以在阅读中一定要强调整体阅读与感知,在了解并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准重点语句,把握文章内涵。这就是我常在跟他们说的,往中心上靠,往人物上靠。举个例子,考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表达作用,肯定跟人物的心理情感有关,这样的思考过程,在平时有意识积累就会有体会了。
还有一句是老生常谈,多阅读,没时间看书,哪怕看报纸也好的.

TOP

回复 96#H爸 的帖子

主旨自然是作者说了算,考察文章的主旨就是在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试举几例:《社戏》最后一句:“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一段“我曾屡次发现……我提醒自己说……”《滹沱河和我》最后一段“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但是,我能把它深深藏在心里。”

从以上课文中的几个例子可以发现,初中阶段的文章都是简单的,文章的主旨在作者行文的字里行间已能体现。我曾让学生们根据他们现有的文章积累,思考过在哪里能找到中心段。他们发现绝大部分情况在文末,总有句子是鲜明直接传达作者思想的,通过揣摩这些语句,能直观地把握住主旨,或传情或叙理.

TOP

回复 97#小袋鼠的妈妈 的帖子

我倒觉得没必要去改变,顺其自然比较好,对当前的孩子来说,兴趣才是最难得的。你说他看希腊神话故事,看世界名著,这些东西能啃下来也很不少了他喜欢看就让他看,随着他的成熟一些东西他自己会去想,填下去的东西往往消化不良.

TOP

回H爸、jrmm

现在孩子语言基础的缺失确实是个问题,像我现在也需要给他们纠正拼音标调标在哪,要纠正“的、地、得”的用法,像当初这三个字分不清可是要被痛骂的,现在他们习以为常地一“的”到底。问了一些老师,他们告诉我拼音在一些小学只上一个礼拜,好像现在超前得是太厉害了。很多漏洞就只能在之后慢慢修补。
中学阶段对语法不是明着讲了,而是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比如上古文会让他们调整语序,会问他们要补入的成份是什么,会问他们代词指代了上文的什么。现代文会让他们找对应的句子或者进行情节概括。在回答中他们不完整的句子会被要求重说,作文中没有想顺而贸然落笔的病句会被划出。从目前情况来看,孩子们写不通顺的句子情况较少,回过去读一遍自己也就能改回来。反而训练的重点在他们说话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可能真如H爸所说,天生的语感和身边的语言环境让他们自然地明白怎样的句子是通顺的,否则自己都觉得说得绕口.

TOP

回复 113#H爸 的帖子

《秋夜》的赏析文章是给那些搞学术的看的。中学语文的文章还是一眼能看懂,无需培养那么多小学究。若是某天中学语文也开始研究这些,我大概早就辞职,教不来书了.

TOP

回复 114#嗒嗒 的帖子

我想雨过云舒老师的意思应该是指她没有料想到孩子不懂得宾语的概念,是承接上一楼我说的那些意思。既然孩子不懂,她肯定会给他们讲清楚的.

TOP

回复 148#shumi1 的帖子

按照你所说的情况,孩子应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的。初中的阅读理解其实没什么所谓高度,就是一些答题技巧、做题习惯的培养。他需要的是细致,好好听老师分析题目的思路,听授课的思路层次,学着怎样去规范地答题。试着培养他的性情,他线条比较粗,不太爱留心身边的细节,文章写不细腻,作文分数不会高上去的。.

TOP

回复 204#lenovour 的帖子

1、“浣”的意思是洗,是个动词。“浣女”才是洗衣服的女子。加点字解释就是这么死的,改变原字的词性都不会给分
2、看到这样的题目应该有个意识,“用自己的话写出”就表示不单纯是翻译,而要结合当时的环境,用优美的、散文化的语句来写。比如这句诗,就要写出当时静谧宁静的环境来。月亮透过松树的缝隙投射下来,树林间便笼上了朦胧的色彩。泉水尤其清澈,从石头上流淌而过,泉底的石头清晰可见。她的失分在于没有领会出题人的意图,翻译得太直白了
3、独:单独。尽:全、都
   不单独打猎(如此),所有的事情也都是这样。
   这句话有2种版本,一种是“百事也尽然”一种是“百事皆尽然”,如果是前者就按照我上面写的。如果是后者,应该是“所有的事情全都是这样”。孩子的翻译其实意思没有问题,不过是标准卡得紧了,没有字字对应落实,要么扣在了前半句,如果教师的给分点不出在前面,那么可能是后面的那个“也”.

TOP

回复 212#jeaniu96 的帖子

shelley老师是一个XNWY的初中语文老师.

TOP

回复 216#小蟹妈妈 的帖子

你好,老实说哦,4升5的孩子不建议在文言文上花功夫,因为第一没有针对小学文言的材料,第二就算用预初的最简单的材料,刚5年级的孩子从头开始也要花很多时间,性价比不高。建议多背一些诗词背一些佳句佳段、积累一些成语,文言文从五年级结束的暑假开始接触就够了,倒是这些背的东西越早开始积累,以后精力才不致分散。而且诗歌里面本来也能接触到一些文言词汇,比如“过故人庄”的“过”是拜访的意思,这些以后文言语段里都会出现,而对孩子来说诗歌是他现在比较熟悉的形式,反而可以藉由诗歌学习背诵来为今后的文言学习打基础,也不致于让他突然觉得太陌生而影响兴趣.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