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15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从来不相信刻苦学习(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畅谈亲子数学,兼谈数学的乐趣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引用:
原帖由 jyuntoku 于 2008-12-15 22:12 发表
关于你的这个问题,那篇论文的一开始就有相关的观点介绍。
归纳而言,就是认为人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初始数学能力,而这种最基本的数量能力具有进化来的生物学特征,是物种生存所需要的。
所以我才说是基因带给我们这些能力。
但是你最初的说法是“为了能使负数的概念进入我们的基因,人类估计花了有几千年了吧。”

你的意思是这几千年通过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不具有负数认知基因的人被淘汰了,没有留下后代,现存的人都是具有这种基因的。

这就没有什么根据。你下的是一个很强的断言,虽然这个断言经过弱化能够自圆其说,但是说出来的话,泼出去的水,是改不了的。

我们的确不必纠缠于这些太远离“亲子数学”的话题。关键是怎么样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兴趣,变“单边灌输”为“以孩子为主体”。这方面我觉得楼主和ccpaging做得很成功,很值得ww上的家长们借鉴。我也向很多人推荐过这个帖子。

一些具体的问题,当然我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具体分析观点。讲得太抽象太严谨就不是亲子数学了。

如果想了解初等数学背后更多的数学背景,建议去读《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一书。似乎大陆这边没有出版,台版的在九章数学书店有售:

http://www.jzbook.net.cn/list/bookdetail.asp?prodid=P1239

可办理网上邮购。.

TOP

楼上两位:我等着看小孩子是怎么样处理这种题目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8-12-18 16:32 发表
孩子今天的习题纸上还有一题:240支铅笔一箱,8箱铅笔6个班级平分,每个班能够分到多少支铅笔?
  儿子给出了正确答案:240×8÷6=1920÷6=320(支)。
  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儿子想了一下(照理来说根本就不应该犹豫),才告诉我:他是在用总的铅笔数除以班级数,求得的每个班级分到的铅笔数。
  我顺着他的思路说:你是把8箱铅笔倒出来,放在一起数,看一看总共有多少支,然后分成6份,是不是?
  儿子肯定地说:是。
  我说:这是一种分法。有没有别的分法?
  儿子想了想:不倒出来也可以分,一箱一箱地分。先看一箱铅笔每个班可以分到多少,再算8箱铅笔每个班总的可以分多少。
  我问:按这种分法列算式,会是什么样子呢?
  儿子:240÷6×8=40×8=320(支)。
实际上还有第三种方法,并且肯定是实际生活中更常用也更合理的办法,就是先每班分一整箱,剩下的拆零了再分。
不过算式列起来比较麻烦一些,恐怕老师不给分数,嘿嘿:
8=6x1+2  每班分一整箱,剩下两箱;
240x2÷6=80 拆零了每班可以分80支;
240x1+80=320 这样每班一箱零80支,也就是320支。.

TOP

回复 511#ccpaging 的帖子

孩子们长大以后如果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不会每个任务上都写好了一二三四的指令,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摸索,你这样从小培养起来的探索能力就会派上用场。赞一个!.

TOP

回复 543#hxy007 的帖子

过奖了。我认为数学是要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而数学式子是用来反映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所以首要的问题是理解问题并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然后其次的问题才是如何用数学语言把解法表达出来。.

TOP

回复 511#ccpaging 的帖子

我在想,如果孩子能够理解到一直减3直到1,等于从1开始一直加3这层关系的话,做起来又是另一个过程。

楼主可以考虑这样是不是能够重新勾起孩子的兴趣。.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8-12-19 22:01 发表


画图,就像兔子,乌龟等过沼泽地。我们来看看动物们的脚印在哪里?
你真的很有办法!.

TOP

引用:
原帖由 yiyilaoba 于 2008-12-19 23:15 发表

这叫背公式,不是通常讲的建模。数学建模是一个通过抽象和逻辑思维来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前面那个2啊3啊的题目因为研究对象就是数,所以建模并不是太难,小二小三的应该可以做做。
你的数学建模我领教过的,就是把阴阳五行也当作世界的一个数学模型。这种模型还是不要教给孩子的好。.

TOP

回复 563#ccpaging 的帖子

是冥王星的卫星吧。冥王星在1930年就被发现了。.

TOP

回复 572#ccpaging 的帖子

貌似八卦得蛮有理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8-12-23 11:23 发表
在考虑今年寒假学点什么?hxy007有什么建议?

我老爸是鼓了大把劲要教孙子学代数。我也有这个想法,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1、貌似美国从低年级就引进了代数,具体是怎么引进的?何时引进?以什么方式引进?待确认、 ...
注意方法的法,我觉得可行,只要孩子能够接受。可能要特别注意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吧。
我觉得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引进,比如,猜数字:

收起一袋花生或者其它孩子喜欢的食物,告诉他如果猜对数目就给他吃。然后呢,可以告诉他一些信息,比如还差多少就是15颗了,这样可以建立一些一元方程的模型。

再拿一大一小规格的口袋装入一些,比如大的装10颗,小的装7颗,把一些组合的总数目告诉孩子,要他猜中每个规格袋子里的数目。这样可以建立一些二元方程的模型。

抛砖引玉。ccpaging我相信你很有办法的。可惜我的孩子太小,我只能在这里过过瘾。上面的办法没有实际检验过的,也不知道好不好使。.

TOP

回复 613#hxy007 的帖子

我理解这个帖子主要讲的是怎么样学,而不是怎么样学。
我有没有被误导,楼主?.

TOP

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的东西太难或者太容易都是不合适的。前者让人丧失信心,后者无法激发孩子的潜能。

为人父母者应该尽力去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并因材施教。家长有能力的,适当做一些引导是必要的。如果家长有艺术特长,孩子又有兴趣有天赋,反而对数学暂时没有兴趣,那也不必非逼着孩子去学奥数。家长有能力教,孩子有兴趣有接受能力,提早学点代数甚至微积分(再大点的孩子)又有何不可?教微积分也不必那么教条的要从实分析教起呀,可以从切萝卜片开始引入么(当然不是谁都有能力这么教的啦);也不一定非要能够证明中值定理呀,知道微分积分怎么回事也不错么,会自己推导圆锥体积也不错么。

[ 本帖最后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8-12-23 13:08 编辑 ].

TOP

回复 618#jyuntoku 的帖子

子曰:“学则不固”.

TOP

回复 621#ccpaging 的帖子

“动态”,有意思。.

TOP

引用:
原帖由 jyuntoku 于 2008-12-23 14:03 发表
就拿鸡兔同笼问题来说,我个人认为其本质在于让孩子更深刻地认识乘法的分配律(绝不是什么设未知数,列方程。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对于他们而言已经并不陌生了,但认识的尚不深刻)。讲得重一点,仅仅讲到举手举脚,这样的数学并不值得孩子花时间来学。

而且乘法分配律也是初等代数的核心,通过把鸡兔同笼问题讲透,讲到实质,可以帮助孩子很容易地跨入中学代数。
实在无话可说。记得你前面还说自己学文科的,可是现在谈起数学来可真是大宗师气派,一点都不客气哦。

你这些话才是实实在在误导BBMM、不负责任的!.

TOP

回复 627#jyuntoku 的帖子

麻烦你把引文贴上来。我担心他的话经过你的理解消化之后,不一定还是原来的意思。.

TOP

引用:
原帖由 jyuntoku 于 2008-12-23 17:49 发表
当然以上的种种,不是我个人的发明和狂妄,我也是看书看来的,网上发言,观点出处无法注得那么准确。
我就知道你没有办法正面回答628楼的问题,因为“乘法分配律也是初等代数的核心”这种外行话根本就是你自己杜撰出来的。粗粗读了两本数学书,以为自己懂了,以为网上说话可以不负责任,可以乱讲,其实你差得远了去了。

你的论证能力我已经见识过了,可以把认知心理学跟分子生物学混为一谈的人,可想而知他的逻辑会有多么混乱;别人没有去了解过这些东西也就算了,你读过相关论文还能这么说,无法令人不怀疑你的理解能力。所以抛出“乘法分配律也是初等代数的核心”这种话,实不足奇;你说是读了项武义的书之后才这么说的,我也不奇怪,也不会因此动摇我对项武义的尊敬。

请你放过我们好不好,如果你想展示你对高深数学的深刻把握,大可以另开一帖。如果想在这里继续讨论数学,请你有所担当,给624楼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初等代数的核心”一个合理的数学解释,给被误导的BBMM一个交代。我至少希望看到你读过项武义的书之后,不只是背下来几句话,而是确实理解书里面的意思。

[ 本帖最后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8-12-23 20:22 编辑 ].

TOP

回复 641#咖啡豆 的帖子

如果题目不能方便凑十,就显出标准方法的好处来了。最大的好处是通用,至于为什么通用,我觉得还是留给孩子去探索比较好。

你可以尝试出一道不方便凑十的题给她。.

TOP

回复 653#yiyilaoba 的帖子

你怎么知道我从jyuntoku的帖子中学到很多?这种话不能信口开河的。你觉得学到了东西,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把别人扯上,自觉一点。

如果乘法分配律对你太难,那么你是否认为:在别人讨论算术的时候跑过来一个人说1+1不是等于2,也不是等于3或者任何其它数字,而是等于他自己新创造的一个数学术语——这也仅仅是由于观念不同?

你调侃我的ID,不是第一次了,也不是第二次了,我只把这当作心智不成熟的表现。Go ahead..

TOP

一个比方

各位BBMM在公园里席地而坐,讨论共同关心的育儿话题,谈笑正欢。有慷慨激昂的,有默默倾听的,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跑过来一个人,大声说你们都不对,根据火星教育学理论,你们这套方法要把孩子教傻的。

大家傻眼了,手忙脚乱把这个人斥走。不想又跑过来一个人,厉声道:你们就这样对待不同观点?这里是公园,谁都可以说话,要想私下谈话必须自己找房间。

大家不理他。说话间,又来了一些BBMM。他们彬彬有礼,先是仔细听别人都在讲什么,然后适当的时候再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提出疑问。除了偶尔爆发出来的笑声和轻轻的谈话声,公园又回复了平静。.

TOP

引用:
原帖由 yiyilaoba 于 2008-12-24 13:58 发表
嗯,你们说得都很好,继续亲子数学吧。
Merry X'mas & Happy New Year!

火车:我可没想说你“从jyuntoku的帖子中学到很多”。我想说的是,从你,还有其他人的帖子里学到了很多。
引用:
原帖由 yiyilaoba 于 2008-12-24 11:05 发表
另外,仅就我个人,如同LZ,ccpaging,火车和其他网友的帖子,从jyuntoku的帖子中也是学到很多的,对我如何教小孩子数学是有启发的,尽管我并不赞同他所有的观点和做法。
白纸黑字,自己看好了,我也不多说什么。.

TOP

楼主对不起,借宝地批改一下语文。

引用:
原帖由 yiyilaoba 于 2008-12-24 14:20 发表

另外,仅就我个人,如同LZ,ccpaging,火车和其他网友的帖子,(我)从jyuntoku的帖子中也是学到很多的,对我如何教小孩子数学是有启发的,尽管我并不赞同他所有的观点和做法。

是我不好,让大姐误会了
“我个人”可以和“……的帖子”并列吗?yiyilaoba小弟弟?

你那个病句只有一个通顺的改法,就是把“其他网友”后面的“的帖子”三个字去掉。

[ 本帖最后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8-12-24 14:29 编辑 ].

TOP

一个亲子数学小游戏——五进制

如果我们用手指帮助计数,那么数目超过10的时候,为了能够继续计数,需要把手指解放出来。前面帖子已经展示过“虚空一点”的法子,这里可以借用BBMM的手指哦。比如,数到11的时候,请BB或MM用一根手指表示这里有一个10。然后孩子的手指可以解放出来从头计数。数到21的时候,BB或MM可以再借一根手指。

好了,设想一种生物只有一只手(五根手指),它要计数到8(可以用八个苹果表示),怎么办呢?请小朋友们帮个忙。.

TOP

回复 671#hxy007 的帖子

“恐龙世界里的六进位制”,好主意!

前面我设想某种生物只有一只五根手指的手,是为了方便孩子用手指模拟那种生物的计数过程。现在想想,模拟恐龙也不错的。方法是用带子轻轻的把食指跟中指束在一起,再把无名指跟小指束在一起,好了,六个爪子出来了。.

TOP

回复 682#ccpaging 的帖子

孩子不能被动的解答问题,要学会玩问题,要掌握把未知的问题玩成一个相对熟悉、简单的问题。

死亡交叉点是一个玩法。我的玩法是先从小的数目入手,去发现和总结规律。这里就可以想办法引导孩子去思考:如果是一只鸡或者一只兔子会怎么样?加一只鸡呢?再加一只兔子呢?再加下去,有什么规律吗?.

TOP

回复 686#YANGXIMI 的帖子

很好啊,这不就是借位么,记得有借有还就好.

TOP

回复 689#YANGXIMI 的帖子

我也不知道正式的说法是什么,年代久远,记忆模糊了,姑且也称之为借位吧。这样子是借出,借给低位使用。做减法的时候不够减了要借位,那是借入,从高位借入。

有没有在职老师指正一下?.

TOP

回复 688#ccpaging 的帖子

lend: 借出,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回头要收回来的
borrow: 借入,把别人的东西借来自己用,完了还给人家

不知道数学里有没有lend或者借出这种说法?.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8-12-25 12:34 发表
另4,MM担心自己教的不对,是MM比较谦虚,说到底,即使是大学教授也会有同样的担心。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直觉是正确的,数学很多时候是对我们这些老百姓普遍拥有的朴素的直觉的一种归纳、总结,然后再升华到我们这些老百姓都看不懂的符号,于是数学家再把这些晦涩难懂的符号,教回给我们这些老百姓,所以,数学家从来不为柴米油盐担心。当然,这只是个八卦。
以前,有个老教授用很直观的方法讲解了一个很晦涩的定理,然后安慰我们说,看,就是这么回事。你们不要被那些使用乱七八糟符号的论文吓倒,其实那些人投稿前都是像我刚才那般想的。可是稿子不能这样写呀,人家会说你没水平的。所以一定要搞得复杂一点,升华一下。哈哈!

.

TOP

我的观察是相当比例的奥数题,以其想要考查的小朋友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是无法独立玩出解法来的。那么各级奥赛考试中那么多高分学生又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有“好”的奥数教练,会把各种常见题型详详细细的讲解给孩子们听。碰上好的教练,孩子再用功一点,常见的题型甚至比较偏的题型都能掌握熟练了,比赛拿高分也就很自然了。

但是这有多大意义呢?
难道孩子日后走向社会,也会有人事先把工作中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他一一剖析清楚吗?
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了吗?
学会如何评价一个说法的可信度了吗?
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甚至自己去提出问题了吗?

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每个BBMM深思。有时候,不盲从大流,首先是对家长的挑战。既然为人父母,难道就不能替孩子顶掉一些压力吗?.

TOP

回复 713#ccpaging 的帖子

或者去跟老师交流一下。.

TOP

回复 722#hxy007 的帖子

来人哪~~把ccpaging拖出去…….

TOP

回复 738#liangliangm 的帖子

命题指导思想有问题。不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提高,而是用越来越密的筛子,层层淘汰学生。.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8-12-29 19:09 发表
数学需要灵感,需要悟性,而这些灵感和悟性往往不来自于数学本身,更不可能来自于教科书


BBMM注意了,那些认为数学不过是一堆定义、公理、证明的堆砌的人,往往不是数学家,更不可能在数学上从事过创造性的工作。

数学中是不能排除直觉和灵感的。.

TOP

度过了几天没有网络的日子,回来一看,帖子给移动了。希望早日移回小学版块。.

TOP

老帖重放: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张景中)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4#pid3287160
张景中院士写给小学数学老师的信,发表于《人民教育》。

    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
    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

函数思想最重要

    最重要的,首推函数的思想。
    比如说加法,2和3加起来等于5,这个答案“5”是唯一确定的,写成数学式子就是2+3=5;如果把左端的3变成4,右端的5变成6,把左端的2变成7,右端的5就变成10。右端的数被左端的数唯一确定。在数学里,数量之间的确定性关系叫做函数关系。加法实际上是一个函数,有两个数确定一个数,诗歌二元函数。如果把式子里的第一个数“2”固定了,右端的和就被另一个数确定,就成了一元函数。
    在中学里学习函数概念,只讲一个函数,以为多元函数复杂,不肯讲。其实,小学生先熟悉的是多元函数,因为学过的大量的数量关系是多元函数的例子。矩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是二元函数;梯形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再乘高除以2,是三元函数。所以多元函数的概念更容易理解。讲函数概念,不妨一开始就讲多元函数;具体研究,再从一元函数开始,这样比只讲一元函数更容易理解。
    当然,不用给小学生讲函数概念。但老师有了函数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变量和函数的思想,潜移默化,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就有好处。
    比如学乘法,九九表总是要背的。三七二十一的下一句是四七二十八,如果背了上句忘了下句,可以想想21+7=28,就想起来了。这样用理解帮助记忆,用加法帮助乘法,实质上包含了变量和函数的思想:3变成4,对应的21就变成了28。这里不是把3和4看承孤立的两个数,而是看成一个变量先后取到的两个植。想法虽然简单,小学生往往想不到,要靠老师指点。挖掘九九表里的规律,把枯燥的死记硬背变成有趣的思考,不仅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也是在渗透变量和函数的数学思想。
做除法要试商。80除以13,商是多少?试商5余15,不够;试商6余2,可以了。这里可以把余数看成是试商数的函数。试商的过程,就是调整函数的自变量,使函数值满足一定条件的过程。
    小学数学里有很多应用题,解题的思想方法常常是因题而异。可不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一下,用一个思想来解各种各样的题目呢?试商的思想,其实有普遍意义,可以用来解许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包括应用问题,只要问题中的条件数据和解答之间有确定性的关系。
例如,修一条长32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24千米,已修的路程是剩下的几倍?我们用类似试商的办法来试解。如果是1倍,剩下的是24千米,总长48千米,比题设数据大了;如果是2倍呢,剩下的12千米,总长36千米,仍比题设数据大;3倍呢,剩下8千米,总长32千米,正好符合要求。
    我想很多老师不会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认为这是个苯办法。其实,这个办法具有一般性,把试解的倍数看承自变量,把根据试解算出的总长看成试解倍数的函数,找寻使函数值符合题目要的自变量,这个思路能解决很多问题,是“大智若愚”。
这样思考试算,最终也会发现具体的规律,列出通常的算式。找寻使函数值符合一定要求的自变量,也就是解方程。方程本质上是函数的逆运算。加法看成函数,减法是解对应的方程;乘法看承函数,除法就是解对应的方程。函数思想和方程的方法,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都是大智慧,贯穿数学的所有领域。

“数形结合”在小学是可能的

    数学要研究的东西,基本上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当然,发展到今天,还要研究类似于数量关系的关系以及和一般形式的关系,等等。现在的课程标准把中小学数学分成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几个模块。如何让这几块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提到数形结合,往往觉得解析几何的事情。其实,数和形的联系,几乎处处都有。
    在数学当中,几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重要的数学概念,最初都是从几何中来的。所以有人说,几何是数学思想的摇篮。几何不仅是直观的图形,而且还需要推理,推理就要使用语言,所以几何的语言很重要。我们在教学或者编写教材的时候,往往是学数的时候就讲数,到了学几何的时候就讲几何,缺少把两者联系起来的意识。
    例如,有一套教材开始就让学生玩积木,也就是认识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比平面图形更贴近生活,比数更贴近生活,是更基本的东西,这是教材的优点。但是,如果在玩积木时不仅让学生注意一块积木是方的、圆的、尖的,还让他们数一数某块积木有几个尖(顶点)、几个棱、几个面,就在学生头脑中播下形与数有联系的种子。
    在认识数的时候,要举很多的例子,如一个苹果、一只小白兔等。我就想,在举例的时候能不能照顾到几何?比如学生在学习“1”的时候,就要学生用“1”来造句,书上可不可以有一些关于几何的句子?如“一个圆有一个圆心”、“一条线段有1个中点”、“一个正方形有1个中心”等。有的老师会说。这样不幸,学生不能理解。我想,可以画图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虽然不知道这些概念准确的含义,但看看图就有一个直观的、初始的印象。孩子学语言一开始不是通过理解,而是通过模仿开始的,如果在学数的时候,能举一些几何上的离子,这对他将来学习几何肯定会有帮助。同样,在学习“2”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学生说:“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不需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线段,只有画一条线段,指出两头是端点。到后来学几何知识时,回头一想,他会非常亲切,因为他早已经会说了。在学“3”的时候,可以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学“4”的时候,可以画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有4条边、4个顶点”;学5的时候,可以画个五角星;认识“10”的时候,除了10个指头,不妨画一个完全五边形让学生数一数有几条线段;穴道100以内的数,就可以告诉学生正方形的角是90度,等等。小孩子记忆力好,早点记一些东西,以后再慢慢理解。
    在中国古代的私塾里,学生入学后往往先让他们背几个月,甚至一年,然后才开讲。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不能作为模式,但是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学生已经会背了,再讲的时候,他印象就非常深刻了。我们讲建构主义,先要有信息进去才能建构,一个人闭目塞听,不和外界接触,是很难建构出东西来的。总之,几何语言的早期渗透可不可能,值得研究。.

TOP

回复 807#ccpaging 的帖子

家长的心态的确有很大的影响。我已经不止一次看到要求恢复小升初考试的呼吁了。

不过大方向还是会取消各类统一升学考试。目前的做法比较合理,就是缓慢增加大学、高中自主招生的比例。

奇怪的是,怎么没有听说研究生考试实行自主招生的?按说这块最该搞自主招生。.

TOP

回复 822#Jupiter 的帖子

这么说,适合在老年大学开奥数课程咯?.

TOP

回复 858#shumi1 的帖子

无意中开辟了庞大的内需市场,这在今天尤其宝贵!哈哈.

TOP

也谈勾股定理

事实上在非欧几何中不一定成立。我们可以在球面上画一个等边三角形,而每个角都是90度

为了激发大家的想象力,图就不画了,可以考虑八分之一个西瓜。.

TOP

回复 871#Jupiter 的帖子

其实我考虑的是能不能够在球面上找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三边长度分别为10,7,6。仔细考虑了一下,确实是可以的。.

TOP

回复 876#ccpaging 的帖子

你要跟J姐的老爸喝酒?能不能捎上我?.

TOP

引用:
原帖由 Jupiter 于 2009-1-8 11:03 发表
没问题没问题,等明年开春,他最喜欢爱学习的人了。
那太好了! .

TOP

回复 882#hxy007 的帖子

如果球面半径足够大,那就很难发觉它不是平的。我们可以拿地球来做思想实验。

假设地球是完美的球体(实际上略有点扁),从北极点取两条垂直相交的经线,这里就有一个直角了。

这两条经线跟赤道相交于四个点,把赤道分割成四条弧,并且每条经线都是跟赤道垂直相交的。取其中一条,记两个端点为A和B。再记北极点为N,则ABN构成等边三角形,并且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你站在上面,不会感觉有明显的弧度。

可以拿地球仪跟孩子解释。球面几何当然不能套用欧氏几何的观念来理解,但是如果你把球半径设想得很大,那也“差不多”。

如果把球面上以球心为圆心的圆周当作直线,那么直线的长度就是有限的(但仍然是无界的),并且任何两条直线必定相交,也就是说不存在平行线。.

TOP

回复 881#ccpaging 的帖子

这个问题,总共只有四根牙签,应该容易试出来。如果牙签多了,图形更加怪异,就要有个指导思想或者说算法了,还可以把这个算法编成计算机程序。

同样的算法,可以解决753楼的阿里巴巴进山洞问题。

哇,抢到888楼,我今年要大发了。 .

TOP

回复 888#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还可以解决一家人及警察与犯人 过河问题 :

现有一条河,共有八个人要过河,分别是爸爸,妈妈,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一个警察,一个犯人。现有一条木伐,一次最多载两个人,在这八个人中,有爸爸、妈妈、警察会开船,即这船上必须有爸爸、妈妈、警察三人中的一个船才会开动,船过去无法自动回来。并且要避免以下三件事的发生:1.警察不在犯人会伤害一家六口。2.爸爸不在,妈妈会伤害儿子。3.妈妈不在,爸爸会伤害女儿。应当如何过河?

具体方法先不讲。等各家孩子玩得差不多了再提示。.

TOP

引用:
原帖由 Jupiter 于 2009-1-7 22:33 发表
还是007明鉴,就是一个人啊,只有外公是搞数学的,北大数学力学系毕业,外婆也是
外婆也是北大数学力学系毕业?.

TOP

回复 898#hxy007 的帖子

准确的说,这是计算机科学题。.

TOP

回复 901#Jupiter 的帖子

两个人包括划木筏的在内。可以安排的。第一步是警察带犯人过去,然后警察划木筏回来。

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道题,可以搜到答案。但是都没有讲怎么样去求这个答案。有时间玩玩就好。

[ 本帖最后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9-1-8 21:29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