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一(六)班报道贴

几天没上来,热闹了很多吗,好象我们班的数学作业都没什么,从没看小儿回来做过..

TOP

我们小儿第一批得到青松星后由于太爱它了,什么时候都拿在手上,恨不得含在嘴里. 前两天放学回来很是沮丧,结果发现那颗星丢了,哎这也是我早就预料到的,乐极生悲 .小儿晚上睡觉前痛哭流涕,我也只有安慰安慰他,让他自己再想办法找找看,希望能得而复失.真是又可气又可笑.昨天又拿回照片居然又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到哪都要拿着照片.我借上次的教训讲他,总算没拿着照片满世界的跑.

TOP

引用:
原帖由 wushixiancn 于 2008-9-27 10:43 发表

也有朋友的孩子在万一、师大附小、愚一、天一等,也发现了作业量的差别,也发现“卷子”的差别,也曾有类似的困惑,可是细细一想,我发现:我傻呀,这是围城!他们的大作业量和测验其实都是在“考核”家长家教的成 ...
顶一下,是的呀,不能再填鸭拉,培养小人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小人们全面发展.这样才能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

TOP

关于数学教学的改革

小学一年级,不上数学必修课
小学一年级,不上数学必修课
——关于“静教院附校”一项九年教改实验的调查
   2008-10-04      01版:头版
 课表:数学课“隐身”

  上学了,王一苇踏入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下简称“静教院附校”)一年级(3)班,拿到了课程表。与别的学校不同,课表上没有数学课。

  小学一年级不上数学课?拿到课表,家长疑惑重重:这么重要的主课不上,空出的时间学什么?孩子在掌握知识方面落后别人怎么办?

  带着同样的疑问,记者走进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说,9年前刚开始这项教改实验时,家长就有许多疑虑,但是很快便打消,以后每年新生家长都会经历这一过程,最后都表示满意。

  按照全市统一的教学计划,一年级每周有3节数学课,静教院附校把这3节课时腾给了语文课和英语课,这样每周语文9节课,英语5节课。其他学校语文老师常常抱怨课时不够,学生课内来不及消化,只能由家长带回去再教。但是,静教院附校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上课十分从容,学生识字量比别的学校大,家长反而轻松。英语课也是如此。

  一年级不上数学课,二年级要将两年数学课内容学完,来得及吗?新学期刚开学,记者旁听了二年级(1)班一堂数学课。正在上课的陈静霞老师略过一年级教材“10以内的数”等前3个知识点,正在教“几和第几”。老师点着电子课件问:“去上海动物园参观,总共几个人排队,小丁丁排在第几个?”一个个小手举起来,“总共4个人排队,从左边数小丁丁排在第三个。”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答对。课后陈老师告诉记者:“这个知识点放在一年级教,不少学生因分不清左右而出错。经过一年级学习后,孩子语言理解能力提高了,再来学这个知识点就轻松得多。小学一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并不多,通过削枝强干,一年内完全可以轻松掌握。”

  那么,一年级前3个知识点真的可以不学吗?记者在静教院附校一年级独有的每周一节“英数活动课”上找到了答案。走进一年级(3)班,英语老师楚娟娟正带着学生一边扳指头数数,一边唱英文童谣:“one little,two little,three little Indians;four little,five little,six little Indians……”纯英语教学,活泼的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又唱又跳中,饶有兴趣地认识了从1到10以及十个数字的大小比较、正确排序,最基本的数学概念在“英数活动课”上已经传授。

  静教院附校此项课改实验起步于9年前。今年7月,首批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连续在该校就读的学生毕业了。课改对学生学习质量有什么影响?跟踪调查显示,这些毕业生,中考语、数、外成绩优良率100%。

  依据:关注人的发展

  是什么触发了这项独一无二的课改?

  “我们长期觉得天经地义的事,其实反思一下,可以改进之处甚多。”张人利告诉记者,10年前他出国考察,发现有些国家的课程设置与我们不同,比如,有的国家学生初二起学化学,初三才开始学物理,与我们正相反。为什么?他们的研究表明,对初中低年级学生而言,物理比较难,化学则相对简单,先化学后物理的课程设置,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学生学习同一学科,或者学习某学科中的同一内容,在他们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花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如果把学生学习某一学科效益最高的年龄阶段界定为“最佳发展期”,那么我们的课程设置就应该符合学生的“最佳发展期”。

  教育实践表明,低年级的孩子对语言敏感,舌头软语言模仿能力强,这一时期加强语言学习,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此时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演绎推理能力相对较差,数学等学科学起来会比较吃力,随着孩子阅历增加,抽象思维能力不断长进,再学数学等学科就会容易些。

  静教院副院长、数学特级教师曹培英举了几个例子。一期课改时,将有理数的加减法下放到小学阶段学习,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只能靠课上课下反复机械练习去掌握。二期课改将这一内容放到初中一年级去学,此时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原来需要56个课时才能教会的内容,现在只需26个课时就能学会。又如,钱币中的“元角分”概念和时间中的“时分秒”换算,放在小学一年级教是难点,放到三年级,许多学生已经通过日常生活获得直接感受,学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有负担。   

  张人利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是向学生渗透“人本”思想的途径,也应该是遵循“人本”原则的一个领域。教育改革应该在充分认识“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开展。他同时坦言,教育改革无法脱离现实评价体系的制约。办学既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又要让家长和社会满意,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是无法回避的。如果从接近中考、高考的年级入手进行课程改革,面临的社会压力就会很大,因而,静教院附校选择从小学一年级不上数学必修课突破,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率。

  专家:课程设置改革破题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教学环节,改革主要围绕教材教法展开,对如何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置课程,探索比较少。正因为如此,静教院附校一年级不上数学必修课,引起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关注。去年7月,他们派出课题组,专程调研该校的课程改革情况,并给予肯定,认为课程设置改革由此破题。

  那么,静教院的改革之举能否推广呢?

  据了解,就一年级不上数学课而言,已在静安区几个学校推广。目前,爱国学校和新江宁小学一年级都不上数学课。不过,按这两所学校的实际情况,空出来的数学课时除安排上语文、英语外,还安排了计算机活动课,均得到家长认可。

  小学一年级可以不上数学课。那么,在中小学阶段,语数外等基础性课程体系还有哪些值得反思?如何确定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不同内容的起始学习时间,使学生花同样的时间取得更高的效益?顺应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各学科的课时分配能否更科学?

  这一个又一个的问号,还有待更多的实践、突破。但是,难度相当大。

  首先,它对校长、教师的创新精神和业务能力是一场大考。已经习惯于按照统一教材、统一教辅材料、统一课时按部就班组织教学的校长、教师,要打乱自己的节奏,挑战自我,除了勇气,还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化解风险。其次,依托经验的教改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教改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提供更为有力的科研支撑。然而,目前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有的初成体系,有的刚刚起步,有的仍是空白,没有扎扎实实的有针对性的科研支撑,根本无法全面铺开。再有,改革之举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特别需要社会宽容。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人人希望孩子胜人一筹,与众不同的教育改革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不易。

  整整9年,静教院附校从小学一年级不上数学课入手,为课程设置改革破了题。其实,此项教改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启示广大校长和教师思考:我们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我们发现的实际问题是什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除了按正常程序做的,还能有怎样的作为?.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