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纪雅南
    未来社会呼唤具有独立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从小要敢于质疑, 要有独立见解, 能独立思考, 不惟书不惟上、不人云亦云。为了探索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意识的语文课堂教学,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学习的机会, 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主动发展, 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独立意识, 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
    1、给学生营造更多“ 学” 的自由和主动权。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做了些什么, 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因此,课堂上我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 力争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或以合作学习、师生共同研究的方式各抒己见。
    2、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热情地鼓励, 积极地启发引导, 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 还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 有些学生的手仍举着, 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 有些学生便急不可待, 手越举越高, 甚至站起来, “ 我来, 我来” , “ 请我, 请我” 。此时, 发言的学生往往局促不安, 感到一种课堂压力或失去自信干脆坐下不再思考, 表面上很热闹, 可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民主气氛。以前, 我班学生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渐渐地, 一部分反应较慢,思维不够活跃的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减少, 从而产生依赖心理, 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越来越大, 我开始意识到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 给别人思考的机会, 养成静静地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 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

[ 本帖最后由 collector 于 2008-8-14 17:36 编辑 ].

TOP

二、保证提问空间, 提供成功体验, 让每个学生乐于提问
  1、热情鼓励, 提供成功的体验。创造力人人都有, 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当一位平时默默不语的学生发现问题举起小手, 可以想像他要鼓起多大的勇气呀, 此时一定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 使他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 从而激励学生发现问题, 并乐于提问。
  2、正确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 是对学生最有效的鼓励。学生尝试提问时, 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不一样, 领悟程度不同, 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 教师要正确对待, 作出不同的处理。学生的问题有的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 甚至有些是很幼稚的, 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和想法,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由于读书不仔细造成的问题, 要鼓励其再读书, 看能否自己解决由于缺乏有关知识而产生问题的, 鼓励他查找资料,或直接提供信息。学习《蜜蜂和蝴蝶》, 有学生提出“ 蜜蜂能活到冬天吗?” 这是学生缺乏有关知识所致。我便提供有关信息, 并告诉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词典等工具书来解决, 向学生提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经常把学生的问题作为重要问题交给大家讨论, 教师对学生问题的重视, 是对学生最高的奖赏, 会给予提问者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渐渐地,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热情会更高。
  3、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机会。在积极评价的同时, 应保证学生提问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预习时, 把问题写在书上, 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问, 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 教学内容结束, 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 鼓励学生追着教师或到办公室提问。这样, 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维度上保证了提问时间, 从书面和口头的形式上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 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激发提问的兴趣, 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 体会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与此同时, 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 教育学生实事求是, 有疑而问, 尤其鼓励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得解决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 本帖最后由 collector 于 2008-8-14 17:34 编辑 ].

TOP

三、帮助学生掌握提问技巧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1、示范提问, 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开始, 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 精心设计提问, 吸引学生热烈讨论, 积极思考, 使学生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 同时也为学生起了示范作用。首先老师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 使学生受到启迪, 有方法可循。如《秋天》一课“ 稻子熟了,黄澄澄的, 像铺了一地金子。” 教师提问“ 这句话写了稻子的什么?” 生答“ 颜色?” 提问“ 地毯也是黄色, 为什么把稻子比成金子?”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知道在阳光的照耀下稻子有光, 比作金子更恰当, 稻子是粮食, 人们离不开, 比作金子显得更珍贵。在提问的同时, 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 咬文嚼字和类比等。学生通过听课, 可从教师的提问中逐渐明白发现问题的方法, 产生自己提问的欲望和兴趣。
  2、启发引导, 让学生尝试提问。学生在读书过程中, 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 这就是疑问,是感知过程的障碍。在指导阅读中就要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 尝试提问, 可以围绕课题提问启疑, 课文难点处设疑, 课文重点处引疑, 找矛盾、提问题, 定范围、提问题(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 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调动情感因素, 暗示有疑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将学生提出的一般性问题引导为深疑,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人。
   如学习《诸葛亮和小皮匠》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 诸葛亮这么聪明, 为什么他想不到的主意, 小皮匠想得到呢?是不是他不如小皮匠聪明呢?” 学生年龄小容易单纯、片面地分析人物, 看待事件。我是这样启发的:“ 对呀, 每个人的聪明刁智都是有限的, 那么当我们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该怎么办呢?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当诸葛亮架人桥、撑木筏等办法都行不通时, 便张贴布告征求方法。我让学生就诸葛亮的做法展开讨论, 大家都很佩服他, 因为, 他是个大人物, 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能征求并采纳别人的意见。学生从另一方面了解了伟大人物的不平凡之处。同时, 同学们也了解了小皮匠平凡中的不平凡, 从而明白了小人物也能办大事情的道理。
  3、教给方法, 提高提问技巧。学生有疑而发时,往往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因此, 教师还应教会学生一些方法, 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首先,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述清楚、确切。如《初冬》一课,有学生问:“ 雾散以后作者还写了白菜、柿子、黄叶吗?为什么?” 我问她:“ 没有写吗?” 那位学生点头说:“ 写了。” 我随即问:“ 那么, 这个问题该怎么问呢?” 学生思考后说:“ 为什么要写白菜、柿子、黄叶?” 这样, 问题表达就确切了。其次, 可以教一些提问的方法, 如直接提问, (雾后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比较提问, (《六岁的小演员》和《数星星的孩子》都是写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为什么一个开头就写卓别林是美国著名的艺术大师, 一个结尾才交代人物的身份呢?)另外还有归类提问、分析式提问等。学生了解了这些方法, 就能把问题表述清楚,提高提问技巧, 善于提问。
    现在学生上课思维活跃, 敢于争论, 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有批判性思维。部分学生初步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普遍喜欢看书,也爱练笔, 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明显增强。
    让我们抛弃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 让学生的个性“ 跳” 出来, 让学生的思维“ 飞” 起来, 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独立性的人。
                                                                                                                   原文刊载于《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12期

[ 本帖最后由 collector 于 2008-8-14 17:32 编辑 ].

TOP

顶!确实需要我们抛弃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 让学生的个性“ 跳” 出来, 让学生的思维“ 飞” 起来, 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独立性的人。这是培养创造性之路。
请问楼上是2班班主任纪老师的大作吗?她是语文老师吗?.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