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新书推荐:《精英之门》

新书推荐:《精英之门》

这是一本父母和孩子一起读的书
    这是一本老师和学生一起读的书
    这是一本教育的魔法书
    在他眼中,教育的原则无外乎四个字──因材施教。聪明也许是天生的,但优秀必定是教出来的。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学生有多聪明,而是要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面对邋遢——暗示比批评有效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9日 23:57 精英之门
  教育是一种通过创造性的表达和知识的传授唤起快乐的高超艺术

                                     ——爱因斯坦

  (一)

  面对邋遢——暗示比批评有效

  我在北京市214中学当老师的时候,班里有一个瘦瘦高高的男生,喜欢上身穿白衬衫,下身是一条粗肥的军裤。

  这样的衣服穿好了,会显得男生很英武,很帅气。可是这个同学呢,没有按规矩穿衣服,而是成天敞着怀,露出里面的瘦肌肉来,还总爱光脚穿着懒汉鞋。懒汉鞋就是那种布鞋,前面有松紧带的,有一个小舌头。穿懒汉鞋就穿吧,他还学懒人的毛病,后面鞋帮还不提上来,成天趿拉趿拉的,多出来的那截皮带也不插进腰里。老师和同学都不愿意靠近他,因为他形象不好。可他认为这样的穿着很潇洒,就我一个人穿成这样,就我胆子大。

  对于他的穿着,我说过几次,一点作用都不起,他照样自以为是地穿着他的潇洒服装上课放学,在楼道里趿拉着走。

  我琢磨着我得想个办法治治他不好好穿衣服的坏毛病。于是,我采用的就是暗示法。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他从楼道里远远地走过来,我就跟一个女老师靠在楼道的暖气旁边对着窗外谈论服装。当然,事先我没跟这个女老师商量要怎么说,而完全是随意地聊天故意聊到他的穿衣上。

  我说:“现在有的人真不懂得穿衣服,军装嘛,应该穿得整整齐齐的。有的人皮带不系好就出门,军装又那么肥大。这样子,别人怎么看他呀?”

  那个女老师说:“是啊,衣服就应该穿得整整齐齐,你看人家那些当兵的,穿军装多帅气。”

  我声音很小地接着说:“可不是嘛,再趿拉着一双懒汉鞋,人家一看就烦。现在都上高二了,这样的男生,将来找女朋友都找不到,像痞子一样。其实男生穿衣服也不用太好看,注意庄重整齐就行了。”

  那个女老师接着说:“是啊,女孩都喜欢大方、穿着干净整齐的男孩子。”

  我就和这个女老师有一搭无一搭地聊着天,我看到他从我们身边走过,还侧了侧了身。我假装没看见,继续聊着天。但我感觉到,他进了教室,没把教室的门关上。我知道他在听呢,孩子耳朵尖着呢,只要发现议论的话是关于他的,他就会竖起耳朵听。

  过了两三天,我见到他穿得整整齐齐的了,把衬衣装进军装里,皮带系得特别利索,懒汉鞋也换成了运动鞋。

  瞧,曾经邋遢的一个男生就在我的暗示下转变过来了。

对孩子的指手画脚说“不”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0日 09:01 精英之门
  面对礼貌——对孩子的指手画脚说“不”

  一次课间,有孩子父母来看他。远远地,我在办公室里听到有争执声,赶紧去看发生了什么事。

  楼道里,一个男孩跟他妈妈争执起来。他跟自己家人的争执不像跟老师的争执那样,他跟老师争执是论理,大多是学习上的问题。这个孩子跟自己的妈妈厉害着呢,伸出食指,指着他妈妈的鼻子,大声质问你怎么怎么样。

  这种情况我是绝对看不下去的,我立刻加以制止。我把孩子叫到办公室,我说:“一个对父母不敬不孝,没有谁敢跟你交朋友。对给你生命的人你都是这个态度,谁敢跟你交朋友?!这是人最基本的道德问题。”

  10岁的孩子认识问题还没上升到孝顺的层面,但我还是给他点出来,我又跟他说:“即便你受到了委屈,也应该采取聪明人用的做法,不要采取蠢人的方法。聪明人的做法是既然这里不是辩解的场合,就不要辩解。你要学会考虑什么时间地点场合,什么方法辩解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别人更容易接受。蠢人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我闹得越大越好,让别人知道我受了多大委屈,你看你受了委屈,发了火,事情也没得到解决,还跟家长闹了矛盾。这不是最好的处理方法。谁不受委屈啊,光绪皇帝还被人关起来了呢,何况咱们老百姓呢。你要学会处理问题的办法,采用聪明人的方法。”

  我这里所说有聪明人和蠢人,并不是骂孩子笨,而是给他们划分出两者的界线。孩子们爱听这些话,他们最怕别人说他蠢,但我不直接说出你错在哪里,你说他错,他不爱听,我只说聪明人怎么做,笨人怎么做。这话他就能接受。

  “什么能体现你的本事,当别人误解你了,你能够采取适当策略,把问题解释清楚,让别人欣然接受,这是你的本事。你大吵大闹,反而激化矛盾,不利于解决问题。”这样的道理,孩子们是能理解的。.

TOP

2

面对逃避——智取比惩罚有效
  孩子小,钻空子是常有的事,到了新班级认识了新老师还有跟老师交锋的阶段。

  比如值日这件事,轮到自己做值日了,却放学后赶紧收拾书包逃跑,这也是有些同学能干出来的。其实值日生不需要做复杂的劳动,就是扫地、擦桌子,最累的就是拖地,那也耽误不了几分钟。可他们不愿意干,总想着不如玩一会儿呢。

  如果对他说,“你不应该这样,该做值日就得做。”这样说的话,作用并不大,下次他还这样。他在家习惯了不扫地,也就不习惯打扫教室。甚至曾经有个学生说,“我就不应该做值日,我没往地上扔纸,我也没破坏教室卫生,今天我就没弄脏教室,凭什么让我做?”

  你说这个学生说得没道理吗?也有道理啊,他确实没扔东西没把教室弄脏。对这样的学生,要用智慧,我也不让他补做值日作为惩罚。我就跟他说:“不做值日也可以啊!这教室是人家打扫的,人家打扫的地方你不许去踩,你进教室就沿着来时的路来,出教室还沿着这条路出去。你要是踩了别的地方,你就得打扫卫生。因为这是公共地盘,你不付出劳动你就别踩。除了进出教室,你就在你的座位上坐着。”

  这话说了,就得照做,我们还让同学监督他。只要他踩出了界,就有同学提醒他:嘿,注意你的脚。

  三天以后,这个学生心里不是滋味了,主动要求,“我还是做值日吧。”

  ……面对学生找茬,跟老师交锋,老师千万不要讽刺挖苦,有损人格的伤害人的话千万不要讲。年轻教师往往爱说狠话,一件小事能扯出一串事来,一串事又能激化双方矛盾。我跟年轻老师说:第一,你不能发火,不能把自己的水平降到十岁孩子的水平。你是成人,应该站得比孩子高。你要教育孩子,眼光就要放远。对孩子逆反的性格和价值观,给他时间让他改变。第二,具体谈问题的时候,不要谈到其他的。就事论事,哪件事情错了就是错了,怎么怎么不应该,分析透了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不要死揪着不放。第三,适当采取强化方式。强化方式分为正反两方面:表扬和适当的惩戒。拿做值日这件事来说,既然你觉得班里跟你没关系,你有权利上学,那你就上学,但没权利踩别人打扫过的地方。

  类似于值日这样的事情,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要上升到法律角度,不要上升到人格问题,不用说什么大道理,只要“智”取就可以。.

TOP

3

面对低分——总结经验最重要
  我教过的一个男生,平时考试考得都不错,也很听老师的话,是公认的好学生。在很多人眼里,好学生不太用管,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好,学习习惯好,知道怎么能学得好。但事实上,好学生的心理也需要特别关注。

  有一次,这个男生考试考得不理想了。可能是考试前家长给他施加了压力,一拿到卷子,他的情绪就控制不住了,自己跑到男厕所,以头撞墙,用手打厕所格子的门。同学们都吓坏了,怕他出事。

  我路过洗手间,听到咚咚的响声,赶紧过去看。这个男孩撞得额头都红了,手也打得通红。 试卷刚发下来,我知道他这是跟分数较劲呢。跟分数较劲,这是好事,说明他对自己不满意,可是他现在的做法太极端了。我是又心疼又生气,拉过他来问:“你怎么回事?”

  他低着头,“我没考好,我心情不好。”

  我说:“没考好,撞墙有什么用,把卷子拿来,我们分析看问题出在哪里。”

  这个男生颠颠地去拿来试卷,这时候他的情绪已经不那么激动了。

  我说:“你没考好,是吧?没考好就得分析错在哪里,要正确对待。你找原因没有?”

  他说:“没有。”

  我说:“没找原因,下回你还丢分。你把头撞破了又有什么用,这分就能上来了?”

  他摸摸自己的头。这么撞,能不疼吗?他也知道疼,只是不知道这次为什么没考好。

  我跟他说:“你发脾气是没用的。你可以有情绪,谁也制止不了你有情绪,但是你要学会理性对待问题。关键是找原因,学习不像赌博,不像赛球,一次输了,就输了好多钱,一次没踢进球整场就输了。学习是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不是就能赶上去了吗?以后你还要考试呢,你的考试路还长着呢。”

  我继续说:“聪明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愚蠢的人是责怪别人或责怪自己,要不就把责任全推到别人身上,赖别人影响了自己;要么就知道埋怨自己多么不行。聪明人是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哪些该发扬哪些该克服。你的长处是学得快,但是不够扎实,忘得也快。以后你得学了一段以后就进行复习。这才是聪明人。但光做聪明人还不够,还要做有智慧的人。”

  他听我一说,兴趣来了,问我:“什么才是有智慧的人?”

  我说:“聪明和智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词。聪明的人就是你对某些事情反应敏捷,别人没得出答案,你得出来了,做某些事做得相当好。智慧的人,需要的不仅仅要有聪明的大脑、反应事情的敏捷程度,还要对自己有一个长期规划,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知道自己总的方向是什么。这样,就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丧失信心,不会因为一次成功而沾沾自喜。”

  我还给他举了个例子:希特勒聪明吧,但是他走到绝路上了,在历史上留下了坏名声。可有的人脑子并不聪明,但是会规划自己的未来,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当他领会到我的意思后,我就不会再追究,不会再问他觉得我说得有没有道理,你刚才的做法是不是太过火了,更不会让他做自我批评。有些事情是必须做自我批评的,但类似于这样的事,我就让他坐一会儿,感觉我的话起作用了,我就说:“行了,回去吧。”

  男生高高兴兴地走了,虽然不可能完全理解我的话,但当时他肯定是意识到不应该因为考试不理想而发那么大的火,而使自己情绪失控,影响到周围的人,还撞得自己头疼。

  当然,这样的说服一次两次不可能立竿见影,但起码有一点,他会在心里认同自己:老师没有因为这件事而看不起我,我还有希望;老师说我脑子还是挺聪明的,但我要做一个智慧的人。这样,他就不会越来越情绪化,陷进自己自责的情绪中去了。后来,他再也没有出现过以头撞墙的情况,学习成绩“噌噌”地上去了。

  对于学习特别好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要从精神上解放他们,为他们减轻压力,促使他们轻装上阵,不要让他们过分追求每次考试的好成绩、好名次,要鼓励他们充分发展,最后取得突出成绩。.

TOP

4

面对说谎——戳穿比简单批评有效
  相信很多老师都遇到过学生忘写作业吧。你问他,他就一拍脑门,哎哟我忘了。学生忘记写作业,一个原因是跟他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好,老师不强求他写作业有关系;另一个原因是他觉得自己会了,就不用再写了。

  到了我们班,老师要求是很严格的,尤其第一年是特别要纠正他们不写作业的坏习惯。当然也有的学生是真的写了,但是忘记带到学校了。

  但有的是撒谎,说自己写了,忘带了。遇到这样的学生,我的方法是,我陪着他一起回家拿作业。

  有一个学生,到了学校,作业收上来,我看到没有他的作业,他已经连续好几次没按时交作业了。

  我问他,“作业怎么没交?”

  他倒是镇定:“老师,我忘带了。都是我妈,没给我放到书包里。”

  他倒是挺会找借口,赖上他妈妈了。

  像这种情况,我们就得分析情况,看他以前是不是有没交作业的记录,是不是经常撒谎,然后根据情况决定采取什么方式。如果是之前出现了好几次没交作业的情况,我就会陪他回家取。不能单独让他回家,这是从安全角度考虑,怕如果回家路上出点问题呢。也有的孩子会回到家后赶紧补作业,补完再回学校。所以,只要我有空就会陪着学生回家拿作业。

  我又问:“真的做了?”

  “我做了。”

  “真的?”他还编出一套他妈妈怎么怎么忘记把他的作业本放进书包里的词儿。

  你听他说得还真是振振有词:“我做了,我就是忘带了。”

  “那好,回家取去。”我很严肃地说。

  他又来了借口:“我没钥匙。”

  我不顾及他的借口:“给你妈打个电话,拿钥匙去。”

  接着,我就陪着那个孩子回家拿作业,中途去他妈妈单位拿钥匙,拿了钥匙,他一路上还跟我分辨,“我就是做作业了。”

  一直到了家门口,还嘴硬,说他的作业做了。结果,门一开,孩子绷不住了:“老师,我没做作业。”

  “那好,没做作业,现在就补上。”

  孩子没写作业,本身就是习惯问题,再编借口撒谎骗老师,就更不能容忍。虽然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但一定要揭穿他的谎言,不能让他感觉占了便宜,我撒个谎,以后就可以不用写作业了,以后遇到别的事也可以撒个谎解决。只要揭穿他一次,下次他再忘了写作业,他就会实话实说了,因为他知道躲不过去,还得接受惩罚。

  事实上,孩子没写作业找个借口,是想要为自己找一个辩护的方式,在他们心里未必就清楚这样的做法是撒谎。追究作业究竟写没写,这也是培养孩子养成诚实的品质的一个方法。要让他知道撒谎这种事,瞒得了初一,瞒不了十五,做人一定要诚实。不然,后果还得自己背着,还会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不好的印象。撒谎白撒了,他就没有了成就感;作业没写还得补,本来想省事却麻烦了,这下子弄得更麻烦。这样,孩子就知道写作业是自己的责任,并不是大家智力就比你低,学习上你厉害,可是其他方面大家都是一样的,你骗不了别人,大家都清楚你没写作业,是撒谎了。

  没写作业是小事,也不会造成多大伤害,但小事也不能轻易放过。到了社会上,参加工作了,完不成工作任务,推脱自己有事,犯了错误找个理由代过,慢慢地,一次性代价付出的就很大了。.

TOP

5

面对做题——过程比结果重要
  我们会遇这样的学生:因为智力比较好,他就觉得有些题反正自己都会了,在做小学数学题的时候,就省略了过程,只写出一个答案。至于具体是怎么算出来的,步骤是怎么样的,他们不管,也懒得写,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这样做的后果是,他们在做题的时候,只要答案对了,就特别高兴,但如果答案错了,因为没有解题过程,很难看出问题错在哪一步。还有的同学,在做题的时候,知道用这种方法,但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就不知道了。毕竟小学的知识都比较简单,知道一种方法,把公式往里一套就可以了,并不去着重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过程当中出现哪些规律,应该怎么研究怎么分析。但到了初中高中,就要探究这些,这就牵扯到能力问题。

  在这里插一小段。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在学乘法口诀之前,她竟然背起了:一一得二,一二得三,二三得五……一三得四,二三得五。这是把乘法口诀套在加法上,背完以后做题就快。我一听她在死记硬背,就问她是谁让她背的,她说是老师让背的加法口诀。我立刻让女儿停下。不能背这样的口诀,初学数学怎么可以用这种方法,必须要从理解数的意义、数的概念学起,真正理解以后学起数学来就简单了。当然,乘法口诀是需要背的,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方法,是另一种表达方式,但基础的加减法不能背。老师这样做,是太死板了,太注重结果了。对于我不让孩子背加法口诀的事,女儿的数学老师还特别有意见。

  对于班里那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孩子,我要反复给他们点儿教训。我让他们研究问题强调过程,过程一定要搞清楚,慢慢培养了分析事物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很不简单的,你脑子学了知识,形成了一个现成的模式,对比当中你会发现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不同,一步一步推出正确结论,没必要背一个结果。

  考试时候的论述计算题,没有过程光有结果是不给分数的。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服,就只写结果。我说简单的你都懒得分析,复杂的你更不会分析。

  一句话:在学习中,过程重于结果。.

TOP

6

面对名次——扎实比聪明重要
  班里有一个女同学,在原来的学校里功课不错,但也不拔尖。来到少儿班后,一、二年级她的学习也总能保持得不错。她就觉得自己很不错了,平时上课也认真听讲,但是课后不复习,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玩了。而且经过实践,她发现她这样也能学得不错。

  任何一个班级都有几个特别聪明的孩子,他们靠小聪明就能拿高分。他们的观念是:我会了,为什么还要写作业?那个时候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行为分,基础分是80分,做了错事扣分,做了好事加分。这是对日常行为习惯的一个综合的分数,只是考核学生行为习惯的一个方式。这个女生不爱做练习,别人复习她也不复习,瞅空就玩去了。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她就是不听,我行我素。你要是急了,她更来劲:我都会了,我还做什么练习?!而且她经常很得意地跟同学说,我才不做练习呢,考试的时候我一努力就上去了。她不要求自己考第一,她觉得考个中等往上就挺满意的,但她也不容忍自己考得太差。

  就这样,她的行为分扣来扣去,扣到60分,就快不及格了。要是别的学生到了这个时候都会努力做好事加分了,但她不在乎:你们爱扣就扣吧。

  一、二年级主要学的是初中知识,比较浅,随着知识的加深,她学的知识也不扎实,到了三年级,她的学习开始往后掉。

  有一次期中考试,她的物理考得比较糟糕,虽然她从来不争第一,但也不容忍自己分数太低。但那次她只考了60分,她一下子就醒悟了。我在收上来的卷子上看到她写的一段话:

  赵老师,您说的话真对,现在知识复杂了,上课还真是要专心听讲了,还真是要认真对待练习和课后复习了。我前面没有认真对待,所以这次考得不理想。您放心,以后我一定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

  这个女生果然说到做到,以后就按时完成作业了,而且特别认真。这个时候她已经能够正确看待自己,接受教训了,知道自己光靠小聪明是不行的。高考时,她的物理分特别高,考了146分。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这个女生最开始就跌倒在自己聪明这个优势上,接受了教训,她才知道,扎实学习比聪明更重要。.

TOP

.

TOP

7

面对学习——父母的心态很重要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6-14  发表评论>>
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个中日韩三国首都小学生生活习惯的研究报告,北京小学生父母较东京和首尔的小学生父母而言,更重视孩子学习情况,更重视孩子未来前途。

这说明北京小学生的父母们经常将学习与前途挂钩,而东京、首尔的父母们更多关注学习行为本身。

在分数的问题上,尤其需要做家长的工作。家长们特别会排队,只要一发下卷子来,他们就会打听,自己孩子考多少分、考第几名,别人家孩子考多少分。我们是不会给学生排名次的,但是家长还是会自己算。这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总希望拿第一、第二。有的孩子我们认为考得不错,拿个第三、第四,就这样,学生一回家还要挨家长批评,无形当中又给学生增大了压力。

我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家长。面对这样的家长,我要反复跟他们做工作:分数既要看重,又不要看得过重。考试和分数只是学习过程中老师的一种检查手段,一是检查学生学得怎么样;再就是老师检查自己教学中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否得当,方法是不是还有欠缺。这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对自己工作的检查,是一个过程中的检测。考试的分数不是一锤子买卖,一次两次并不能完全看出学生的实力来。

接下来还要跟家长说,卷子是老师出的,评分标准是老师自己定的,卷子是老师判的,老师想让你及格就及格,不想让你及格就不让你及格,分数的高低完全在老师掌控之中。如果你们认为分数重要,下次我出一份试卷,在外人看起来同样很难,但是类似的题以前我讲过,我有把握学生们都掌握了,这不就拿高分了。我想让学生不及格了,我就出很多难题,让他们都不及格。我问家长:是希望我让学生及格还是不让他们及格?

家长理解了老师的意思后,就要告诉他们解决方法:要跟孩子分析原因,不要责怪他别人考那么高分,你怎么考那么低。那些考高分的高手未必没问题,考低分的学生也未必有多大问题。要分析原因是什么,是主观不努力,还是上课没认真听,还是对学科不重视,还是学习新知识时,把以前学过的必要支撑知识遗忘了等等。仔细找找原因,和孩子一起商量,下次把成绩追上去。

我们贯穿教育当中有一个隐性的目标,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让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后能够建立起来一种本领,即能够正确分析自己、对待自己,能够正确分析别人和环境,能够正确对待别人和环境的本领。否则把自己看得过低就会自卑,把自己看得过高就会狂妄。我们培养的孩子自信要有,但不能狂妄;自谦要有,但不能自卑。这个目标必须要在学习当中,在学校教育的摔摔打打中才能达到。学生有考得不好的时候,也有考得好的时候,他就能正确对待分数,正确对待自己,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客观地对待人生。.

TOP

好帖,顶一记,慢慢学习。.

TOP

希望大家还是买正版书看

我发的都是简略,书中有事例和寓言故事,
都是很经典的.
.

TOP

面对沟通——家委会是大家的家

面对沟通——家委会是大家的家
  家长委员会代表一般是四五个人,他们会经常聚到一起开个小会,学校给提供场地,教室、会议室都可以。有的家长有条件,找一个地方就开会去了。至于家长会怎么开,谈了些什么,我们不加以干涉。

  少儿班每个月都要召集一次家长会,少儿班的家长有的会成为老师的对手。因为他们普遍素质较高,懂得教育,一旦发现某些老师教学方法有点问题,就会在一起研究如何帮助这些老师排除困难,让他安心教学。并研究如何派代表去找这些老师提出改进的建议,怎样和老师谈才会既不伤感情,又让他乐意接受……于是,大家有智出智,有力出力,最后“谈判”沟通的家长被推举成“外交大使”。

  少儿班的家长更多的时候是老师的朋友,老师生病了,家庭有困难了,家长们都会特别关心。家长们谁发现了好的参考书,一定会送到老师这儿请求“鉴定”,然后会联系给班里所有学生都买上一本。这种友情和默契,使得少儿班的孩子们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疼爱。直到少儿班的孩子们都上了大学,出国深造甚至工作了,还有些家长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下相互联络来往。

  家委会做的事情,也确实让我们挺感动的。有一年,我们要外出活动。那时候四百多块钱就可以参加一个活动了。

  其中有一个孩子,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父母在工厂上班,都下岗了,四百块钱对这样的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家长就告诉家长委员会说他们家孩子不参加班级的外出活动了。

  孩子家长也跟我们说,他们家孩子不参加了。孩子家长没有跟我们说是因为家庭情况,而是找别的理由说不去,说姥姥病了什么的,要么就说孩子不舒服。我们就努力说服孩子的家长:“这样的活动是集体活动,如果不是什么大事,还是尽量参加吧。”家长还是说不参加。我们就从家长委员会那里了解情况,原来是经济原因。但家长毕竟还是顾及到面子,不希望让老师们知道自己家庭困难。

  下面就得考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让这个孩子掉队啊。我请示了校长,校长特批学校给这个孩子补助。我们在家长委员会上商量这个事,家长委员会的意见是学校不用拿钱了,每个家庭多拿点钱就够了,不能让一个孩子落下。

  这个孩子高高兴兴地参加了大部队的活动。回来以后,孩子家长就是不接受学校的补助,也不要家长委员会出钱。他说,大家都这么好,我再困难也得自己拿钱,我知道参加活动对孩子有好处。

  孩子家长不接受大家的帮助怎么办?他家生活那么困难,家长委员会的代表们就提议,想办法解决孩子家长的工作问题吧。接下来,有的家长就帮他找了一个临时性工作,还跟他说先委屈你了,将就一段时间,有机会再换工作。后来经过家长们多方努力,帮这位孩子家长找到一份体面的、工资比较理想的工作。

  你看,家长委员会的力量就是这么大,解决了学生因为贫困离群的难题,也帮一个家庭改善了经济条件,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这个孩子呢,有了这样的经历,就知道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关怀,长大了,他心中能没有爱吗?.

TOP

谢谢顶贴

引用:
原帖由 H爸 于 2008-7-19 11:07 发表
好帖,顶一记,慢慢学习。
常看您的贴.获益匪浅..

TOP

面对平凡事——心存感恩天地宽

高考前一年,一个老师会“认领”四五个孩子,着重对他们进行心理、学习等方面的辅导。一模前到高考,老师都要和学生单独进行交流沟通。也有的孩子喜欢某一个老师,就会要求被某个老师领,因为那样容易沟通,我们就根据学生和老师的相处和亲近程度进行调整。如果有的学生没有被自己喜欢的某位老师领到,那也没关系,我们的领孩子是相对的,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随时找老师沟通的。这时,我们的老师都充当了孩子的爸爸妈妈和心理医生的角色了。

  高考前,有18天的时间是学生的大自习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复习,查缺补漏。在这18天里,家长们可以派一两个代表在课间休息时给孩子送一些孩子们喜欢吃的喝的,补充营养。

  教育工作者都是知道的,在高考前,学生的心态会有些许的焦躁,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影响了情绪,饭菜不合胃口,父母准备的衣服不是自己喜欢穿的,早上起来发现笔坏了等等,鸡毛蒜皮的事也会影响到情绪。但是我们把话说在了前面,在还没开始自习时间前,我们就跟学生们说:“为了保证18天里学习效率,家长们跟工作时间赛跑,老师们时刻关注着大家,清洁工为大家保持着良好的环境,大厨师傅为大家的餐饭把关,诸多方面都在为少儿班的高考付出着。我们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在随后18天里,虽然有的学生觉得家长送的水果或者学校的饭菜不合胃口,也就只是说不太喜欢吃,但还是津津有味地吃着,没有任何抱怨。

  在高考前的那段时间,老师们都会特别温和、特别关心学生,给他们倒水喝,跟他们开玩笑,给他们放松。不少学生都会突然间发现,某个老师笑起来挺好看的,某个老师其实也不是那么严肃嘛。

  18天的自主学习时间里,允许家委会派家长代表来给学生送加餐,加餐的内容是时令水果,西瓜、樱桃等;禁止送雪糕,怕万一吃坏了肚子,影响了备考。家长把加餐送来了,一般会一份一份地分好,学生拿了就可以吃。18天里,基本上每家家长至少来一次,而且家长主动愿意来,一是可以为大家服务,二是到了学校可以了解孩子上自习的情况,

  我们高考前的18天自主学习,实际上是解放了家长。家长们都有工作,如果学生在家复习,一日三餐怎么办?如果自己做饭,做得不合口味,心情受到影响,还会浪费很多时间。家长们上班的时候还会惦记着孩子在家里吃了什么,吃得好不好,孩子有没有好好复习,有没有看电视,有没有玩游戏。学校把家长的这些工作接了过来,学生们早上7点30分到校,到时间就上大自习,想吃水果了,家长已经把水果送来了;有不会的问题了可以在答疑的时间里去问老师。晚上9点,学生学习了一天,可以回家了。这一天的效率这么高,根本不用再花时间去熬夜。

  也有人说,你们这不是让孩子养成依赖家长和老师的坏习惯吗?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这是特殊时期特殊策略,平时严格要求,在高考期间,要让学生们感受到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转化为一种努力学习的动力,学生们感受到了关爱,自然就学会了感恩。这么多人为了你的高考在付出着,你要努力,你也要对周围的人和善一些,友好一些,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

  进入大学的少儿班的学生,虽然阅历没有同年级的学生丰富,但是他们品行端庄、热爱生活、通情达理、为人热情、集体荣誉感强,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少儿班前几届的一个学生小宁上了北京大学后,有一个星期六下起了大雪,下了一天一夜,星期天雪停了,清晨到处都是一片洁白。小宁往家里打电话,跟她妈妈说,是不是应该扫扫雪。她还说,头天晚上雪地里还有好多打雪仗的人,现在都没有起来扫雪的。小宁的妈妈就问她,有扫雪的工具吗?

  她说:“每个宿舍都有小扫帚。”她统计起来,要是大家都扫雪的话,一层楼有多少个房间,共有四层楼……

  三四个小时过去了,妈妈在等她回家。她还是没按捺住扫雪的责任感,自己围着北大校园转,看见一位老大爷拿着大扫帚扫雪,她就说服了老大爷,借来了大扫帚,围着宿舍楼尽兴地扫了起来,直到扫出一条路来,这才满意地回了家。

  她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她在平时感受到了大家的关爱,她就愿意为大家付出,认为自己的付出是一种责任。

  我相信,我们的感恩教育,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TOP

好贴!学习。.

TOP

面对关爱——惩罚有度才是爱孩子

 曾经有个名教师,对学生那可是真的好,她的学生都说,老师像妈妈。她做报告的时候曾说到一个案例:有个孩子,跟家庭关系搞得不好,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对,孩子犯错误家长就打孩子,家长和孩子成为两个对立面。老师对这个孩子很理解,有一次家长又打孩子,他当着孩子的面去斥责家长,保护孩子,以后孩子特别听她的话。以至于到了后来,这个孩子所在的年级升了高中时,全班所有同学要求学校,一定要把这个教师调到高中去,继续接他们这个班,弄得别的老师都不敢接这个班。这个案例说明这个教师确实好,跟学生感情好,爱孩子。

  可是这种做法,是对的吗?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基础细胞,作为教师除了教导孩子以外,从社会责任来说,要维护学生家庭的和谐和美满,教师不能作为第三者插足进去,教师不能替代孩子的父母。社会上每个人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角色,角色不能混淆,混淆就乱了。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社会功能,应该完成自己的社会功能,要各司其职,不能越俎代庖。老师能代替得了父母吗?肯定代替不了。正确的做法是减少学生和家长的矛盾冲突,要维护家长的权威性。至于家长在教育当中的过失或者不当之处,老师要做家长的工作,还要背着孩子做家长的工作,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家长不好,不能让学生以为可以以老师为依托在家长面前耍横,或者为他的错误辩解。

  有的家长在教育方面出现了问题,我总是背后跟他们谈,共同谋划怎么改。如果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比方打架斗殴还不讲理,无缘无故地侵犯别人,老师批评也不听。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给学生停课。坚决不能姑息,这回不能就算了,那样下回他就会更加嚣张。我们一定要让他知道错了。

  关于停课的具体流程是这样的:学生出现严重错误,班主任先汇报到我这里来,我再向学校汇报;然后采取严密措施,再把家长找来,说明停课的原因,家长了解了情况以后也会觉得孩子太过分了。我们要让家长明白,停课是一种手段,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希望家长配合,暂时让他受点委屈,反思一下,受点震动。最后的办法就是停课三天。这三天里,家长也是不容易的,要请假陪着孩子,不能让他出去溜达。孩子受了处分,情绪不稳定,要防止万一做出极端的事情来。因此,家长就请假在家里陪着孩子,做孩子的思想工作。

  学生在家里的三天,主要是反思、写检查,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期间,嘱咐家长不要总去问他这件事情,而是要在他心情不烦躁的时候,选择适当的时机跟他谈。

  惩罚在教育里头是有原则的,也就是有感情在里头,感情起到很重要的基础作用。没有情,其他教育渗透不进去。家长、老师、学生三方面要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有感情。家长知道你每做一件事,每采取一步措施,都是为了孩子好,他就会支持你的做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TOP

面对言行——重表率不说教

孩子的德性,从何而来?孩子从呱呱落地,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言谈举止不好,孩子也就顺理成章地学上了。到头来,父母怪孩子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可原因在哪里?在父母身上。

  现在离异家庭越来越多,有的父母双方对教育达不成共识,为了博得孩子的喜欢,双方都争着抢着给孩子买这个买那个,甚至有的在孩子面前你说我的坏话,我说你的坏话。这样的做法,会使孩子用怀疑的眼光看父母:爸爸说妈妈是那样的,而他没发现妈妈是那样的;妈妈说爸爸这儿不好,而他没发现爸爸有什么不好。这样下去,他会觉得自己的父母都在撒谎,进而对父母的话也爱理不理,不当回事,这会影响到他的为人处事,他甚至为了从父母那里得到某一样东西而撒谎,撒谎后也会觉得很正常,父母就经常撒谎嘛,他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音乐家贝多芬说过一句名言:“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我来讲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食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诺千金,身为父母,行为和思考模式及做事的原则一定会影响自己的孩子,一定做好你的表率,谨慎你的言行。

  班里曾有一个孩子,尽管父母离异,但父母关系还是像朋友一样。孩子跟着爸爸过,孩子的爸爸经常到学校来接他。他的妈妈在国外,有时回国会带着孩子聚一聚,或者玩一玩,做爸爸的从来不阻拦,很体谅地让他和妈妈多呆一会儿,有时还一起带孩子出去玩。

  这样的父母做法就很好。父母离异,这是大人的事,千万不要把父母双方的矛盾转嫁到孩子身上,为争夺孩子,以牺牲孩子的快乐和成长为代价。要让孩子感觉到,即使父母离异了,他还是很幸福的,他跟别的孩子一样,并没有缺少父母的爱。.

TOP

面对成长——该玩时就要玩

体育教学可看作是一门独立于知识教学的课程,它提供了学生去参与、去接触的教学环境,从而把握学生情绪动机方面的心态变化,我们力图通过这样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锻炼意志的过程。而学生在运动中会遇到的困难有:

  外部困难:天气、场地、环境,各种障碍、技术、要求。

  内部困难:自身素质,怕艰苦,紧张、胆怯、惰性,缺乏信心,厌烦,伤痛等。体育课正是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克服外部、内部的困难,使学生“承受挫折,广泛参与,磨炼意志,大胆进取”,从而来提高学生们的意志力。

  意志力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意志表现在有自觉目的的行动中;二是意志与克服行动中的困难相联系;三是意志是按客观规律行动的过程;四是意志与认识和情感过程相联系。

  自然体育课历来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每周体育课不得少于两节;而少年班每周就有五节体育课,下午四点多放学后还有晚锻炼,他们要围着教学楼跑四圈,每圈360米。自然体育课是在这四天之外安排的半天时间。也就是说,一周五天的时间,每天都有体育活动时间。

  自然体育课类似于一种综合教育课,是带领学生们到阳光下感受自然,了解自然,以体育体能的锻炼为锁链,串联起各种知识的学习,包括学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友爱的品质。每个周四下午半天是少儿班的自然体育课时间,各班的体育老师和班主任都会带领同学们爬山、划船、溜旱冰等等,项目非常多。

  我们的自然体育课是根据季节变化来进行的。春天我们春游,夏天我们游泳、划船,秋天我们登高,冬天我们滑冰、滑雪、打雪仗。这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让孩子们进行体育锻炼和享受大自然,陶冶情操。

  举个例子。冬天到了,外面下的雪多么美啊!学生虽然在教室里上着课,但心里都痒痒着呢,可是还得学习。这就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看似在学习,其实心早跑了。与其让他们在“曹营”,不如把他们放出去,让他们尽情去玩,回来就更能集中精力学习了。冬天,遇到下大雪,我们就带学生去玉渊潭打雪仗,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回来之后,他们会把玩的时间耽误的功课补回来。如果把他们关在教室里,书也没看进去,玩也没玩成,还容易影响学生情绪,多不划算!.

TOP

面对自私——“顺毛驴”害己又害子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就这样,脾气不好,但是学习好。有的家长说,孩子老爱跟人家争吵,长大了就好了。在有些家长眼中,学习是占第一位的,有了这个基础,家长就不太注意孩子脾气好不好,是不是老爱找别人的茬,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孩子未来就一帆风顺了。事实上,家长这种想法这种做法是会害了孩子的。

  有一个家长曾经跑到校长那里告我的状,认为我对他家孩子有偏见。这个孩子的父亲留过洋,母亲是某厂厂长,都是学历很高的人。他们两个一个在国外,一个忙于工作,没时间照顾孩子,就把他放在姥姥家,由姥姥带。孩子的姥姥是小学教师,可能在“文革”中受到伤害,心态不是很健康。姥姥从小就把他带在身边,从小就说别人不好,不让他跟别人接触,长期下来,这个孩子理解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从恶意方面理解的。他从小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要改还真不是一时半会给改过来的。

  这个男生天天跟别的同学发生矛盾,我要天天解决矛盾。说他两句就哇哇哭,回家就告状,一点亏都不能吃。

  我跟家长说:“孩子问题很多,很多都是自己引起的。人家无心把他的本子弄到地上了,他就一定要把人家的书弄到地上,老师没有让他回答问题,他就认为老师不喜欢他。”

  这个留过洋的家长跟我说:“我那个孩子是个‘顺毛驴’,你别批评他,表扬他就好,表扬他就什么都听了。”他还介绍小学老师的方法给我:天天把孩子带在身边,因为他太任性,没法管,所以让大家迁就他。老师还在班里宣布一条纪律,谁要跟他发生矛盾,不问原因,就是对方的错。

  这样袒护孩子,不就是害了孩子吗?我说:“我是无所谓,他的毛病不改,我顶多难受四年,作为家长可要难受一辈子。到社会上怎么办,别说社会,到了大学都没法跟别人相处。”

  家长认为我对孩子有偏见,要求转学。家长有自己的想法,我也没办法拦着,我说:“如果因为教育的方法不能统一,我们配合转学。看看哪个学校合适?”

  过了半个月,家长找了一圈学校,没有一所学校是他满意的,还有的学校不愿收他。他父亲找我,说:“我们看了几个学校,我们考虑的结果还是少儿班对孩子的教育是全面的,不仅仅是抓学习。我们还是留在少儿班吧。”

  我说:“那好,既然回到少儿班,咱就得一起配合着教育他。”

  家长也同意了。从那以后家长比较配合,如果他跟同学闹矛盾了,家长也会跟他说,人哪有不吃亏的,太计较了,哪像个男子汉啊。

  我也经常找他谈话,告诉他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你考了大学,参加了工作,现在没有一项研究是一个人独立能够研究出来的,讲究的是团队合作。你要是跟这个也不和跟那个也不说话,以后人家会离你远远的,不愿意和你一起研究,你还怎么成就事业。

  这个孩子非常聪明,我们进行过一个美国对于数学天才少年的测试,他的测定结果为数学天才少年。尽管他非常聪明,但是不停地出一些小事,天天跟教师生气,跟同学生气,成绩也不是很好,分数也不是很理想。我们竭力关注,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四年的时间尽可能地让他多改,最后他跟同学们能融洽相处,心胸也豁达多了。

  这个孩子真的是挺有能力的,上大学就自己办了一个网站,点击率特别高,后来自己联系了一个自费的留学。大三那年,他把网站卖了,用卖网站的钱去了国外留学,还自己开了公司。现在班里同学间的联络就主要靠他,还挺活跃的。他回来就跟我赵老师长赵老师短的,跟刚到少儿班时的性格完全不一样。

  家长们一定要谨记,不要让孩子养成坏毛病。凡是被溺爱的孩子,最后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你越是惯着他,他越是觉得你就是可以欺负,他可以把任何火都发到你身上,并且他会完全不考虑你的感觉。

  很多家长也知道不应该溺爱孩子,但是不知道怎么对孩子进行教育,我说几点,家长要记牢了:家长要抓住孩子的特点,当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时,不能责怪他,要抓住时机,家长要和老师配合,一起来教育孩子。单纯依靠任何一方都是行不通的。现在最有效可行的方法是三位一体的教育,即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来教育孩子。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大环境,我们就改变小环境,从学校从家庭着手,让他一点一点地受感染、改变。.

TOP

面对纪律——不要求一时散漫

2000年7月6日—7月13日,少儿7班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从北京出发,骑车经过了三河市—玉田—丰润—滦县—昌黎—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辽宁等地,全程1500余里路。学生们把生活用品绑在自己的后车座上,每天从早到晚大约有10小时是在自行车上度过的,其速度大约为10—15公里/小时,每天的行程约160多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天津的距离。

  在骑车的过程中,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要求学生在公路旁边排成单列纵队,每两辆车之间的间距要大于5米;一个班30个学生,一支队伍里前面有学生,中间有老师,后面有老师,还有保障车跟着。孩子喜欢这样的活动。尽管我们反复强调,可总是有违反纪律的,比如有的同学就会去找谈得来的学生聊天,两人并列骑着车。有两个同学就是这样光顾着说话了,车子碰到一起,一个学生的脚挫伤了。我们有随队医生,迅速给他进行了治疗。这个学生长了教训,其他学生也自觉地按要求骑车了。

  有的时候,老师提了半天要求,学生体会不到,以为跟自己没有关系,是额外加上去的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当然是尽量不让学生受伤害,但是如果他执意去做,老师会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让他们吃点小亏,得个教训。实际上老师骑车比学生累得多,要前后照顾,中间要帮同学收拾松了的行李;有掉队的学生,老师得陪着他,然后再鼓励他追上去。

  在这为期一周的过程中,天气热,睡眠不足,连续活动。对只有十二三岁的小孩来说,要在这次行动中控制自己那些不符合预定目的的情绪和愿望,忍耐和克制自己冲动的行为;同时,在克服困难过程中更需要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地坚持奋斗的意志品质。

  在行进过程中,同学们的纪律性越来越自觉,集合、出发,只要哨声一响,不用再提醒,学生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就排好队,行进时两车相距5米、单列前进,往往招来路人赞许和惊讶的目光。夜幕降临时,井然有序的车队的尾灯闪亮着,非常壮观。.

TOP

你很有毅力,耐心,从你的帖子可以看出.辛苦了,也在学习中..

TOP

面对创造——生活处处可更新

学生们特别喜欢听我讲一些生活中的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再引申出我要讲的知识,这样他们学起来就记得特别牢。我不排斥学生有大的发明创造,但微小的进步也不能忽视。

  我的学生做作业,我强调过程,思路一定要清晰,不能光看结果。过去做实验,老师常常发给学生一个实验报告册,上面列着实验目的是什么,用的器材是什么,原理是什么,老师一讲就清清楚楚。这种方法过于看重对已有知识的把握,而不注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在上实验课时,先让学生写实验报告册,费的时间比较多,器材、步骤、原理、注意事项,都要他们自己写,写不好没关系。这只是一个实验设计,写完的实验设计交到我这里,我看他们设计,好的我会提出表扬。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实验,学生们思路就比较清晰。

  中学是可以不用做误差分析的,但在我的物理课上,还是要求学生做误差分析。我的误差分析也不复杂,让学生们分析本次实验哪些方面会产生误差,哪些会对实验有影响,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这是我的实验报告中的必须步骤,这也是强制地让学生考虑问题。等他们到了大学做实验,就会综合考虑到很多问题。

  有时我出题,往往已知量比需要量要多。有的孩子做惯了给出的已知量就一定要用上这样的题,我出的题刚开始他们还不适应,问我:这个已知量怎么没用上呢?我就问他,你相信自己吗?你认为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认为对了,那就对了。我之所以这么出题,是让学生们明白,生活中和实验中并不是像题一样,生活中和实验中很可能给你很多已知量,让你去分析。我给他们打了个比喻,某地发生某个案件了,各种各样的蛛丝马迹那么多,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警察办案要排除一个个的可能,然后确定一个可能。所以做题的时候就要多考虑一些,生活和实验中要多考虑一些。

  现在有人提出来,说上学学了那么多知识,很多都是没用的,参加工作都用不上,不如用什么学什么。我不赞成这个观点。我教物理,我的学生将来不见得从事物理工作,可能90%的知识用不到。但重要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取知识发现新的东西并拿去应用的能力。教育本身最重要的是过程。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把这些灌输给孩子。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和家长怎么做才能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这是值得每个老师和家长深思的。.

TOP

好贴,.

TOP

家长的特长是孩子的骄傲

身为父亲,又从事教育事业,我深知,要想得到孩子的信任,家长就必须起码在某一方面让孩子对你特别佩服,她会觉得你非常高大,我爸真有本事,还懂这个,还懂那个,她就会听你的了。但家长如果经常做错事,孩子就会认为你总是做错事,看不起你;或者你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哪怕微小的事,一点点积累,孩子心里就看不起你。看不起你就不会听你的,不相信你,这样的家庭教育就是失败的。

  有的家长在我面前哭:我家孩子不听话,这样下去孩子怎么办?我就告诉他们,你们好好反思一下,孩子为什么不听你们的?你们是不是说错了?还是孩子已经不信任你们了,到了后来你们说的明明是对的,他们也不相信了?如果是后者,家长朋友就得检讨了。

  在我们家,我和女儿就是朋友,我们的沟通工作做得非常好。她特别佩服我的是我做饭好吃。现在她经常打电话给我,问我:“爸,那菜应该怎么做?”

  在美国没有馒头、包子,她又喜欢吃,这可怎么办?她就打电话问我,因为我以前在家做过馒头、包子,她吃过。

  我说:“我现在手生。你买了酵母,用温水和好,再倒进面里,放几分钟,揉好面,再放几分钟,再蒸。自己回去试吧。”

  她买了美国的酵母自己动手蒸包子了,很开心地给我打电话,“爸,我的包子蒸好了,面发得特别好。”

  女儿每个礼拜六晚上必打电话给我们,有时我给她打国际长途,她总会让我挂了,给我打回来。我说:“现在爸爸工资比以前多多了,电话费没事。”她说:“那也不行,那也得我打,我是您女儿。”

  可是第二次打电话,她就没提蒸馒头的事。我就问她:“蒸得怎么样?你怎么没提这事?”

  她说:“我失败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按照原来的方法,可面没发起来。”

  我说:“你找原因了吗?酵母是不是原来的牌子?”

  她说:“是。”

  我问:“是不是过期的?”

  她说:“不是,跟上回的一起买的。”

  我又让她说了一遍流程,我问:“你这温水是一开始就兑好的温的,还是先倒的热水又倒的凉水,调成的温水?”

  她说:“先倒的热水。”

  我说:“问题出在这里,你先用热水,酵母是活的,热水一烫给烫死了,还怎么发啊?”

  她说:“是吗?”

  过一礼拜女儿又打电话,她说就是水温的原因,现在蒸得好好的,还蒸了豆包,送给邻居,邻居可爱吃了。

  父母是孩子的后盾,不管他们多大了在父母眼里都是孩子。好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可以信任,我在女儿心中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不会强行限制她做什么事情,但会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她,在必要的时候提醒她。如果亲子关系不好,你帮助她提醒她的时候,她就会反感,亲子关系好的呢,你的话她就会接受,这就是成功的沟通教育.

TOP

不要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我家有个女儿,女儿非常聪明,这点我很有自信,如果当年考超长班有可能考上。但当时我没来超常班当老师,我也不知道北京八中有一个超常实验班。当时我一个礼拜要上24节课,还要当班主任,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我就顾不上她。工作压力大,强度大,留给家里和她的时间就更少了,她的学习就更是不用说,根本没时间抓她,全凭她自己努力。可现在我女儿在美国,她的故事还真有点传奇色彩。

  不要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我的女儿小时候,我带她来到商店里,她跟别的孩子一样,看到玩具非要买,我不买,她就哇哇哭。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受委屈了,就会哄孩子,别哭了别哭了。有的父母嫌孩子哭得烦,也会哄孩子,气极了会打孩子。我不打她,我让她哭,我和她妈妈仍旧往前走。她看看大人都走了,四下里看了看,没人理她,她立刻爬起来,追上了我们。这种事发生过一两次她就知道了,哭,躺在地上打滚,费半天劲,白搭,大人不理这个茬,她的哭闹不起任何作用。下次她肯定就不会再这么折腾自己了。

  但有的时候,她想要的东西确实好,但当时条件不允许,或者身上带的钱不够,当时买不了,我就会据实告诉她,只能以后再买了。但是大人说话就要算数,要么就别说,一旦答应了以后再买,以后就一定要想办法实现。有的家长当时推脱以后买,以后却又不实现,慢慢地,孩子就不会相信家长了。

  我经常说,处理问题不要过头,教育是个度的问题。我认为,打她也可以,什么时间什么事情,必要的时候,打她是应该,要让她知道真的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就要接受非常严重的惩罚,会直接对你的身体造成直接的伤害。家长不仅是说说而已。

  比如,她不听话,跟老师顶撞,这个是不行的。老师是长者,教给你那么多知识,怎么能顶撞呢?!孩子小,错误的事情我们可以强制不让她做,我也不打你,但就是不顺着你的意,不满足你的要求。还要给她讲道理:你现在犯的是小错,但等到成人了,在社会上犯了大错,就是要枪毙的,以生命付出代价。要让她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意识。

  总之,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有姑息的地方,坚决不能纵容。但是教育要得当,可以吓唬,但不能真下手。我也打她屁股,气极了,拿一根大棒子,但大多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要她意识到错误就行了。但不是真下手打,真打了,我也心疼,哪个当父母的不心疼。

  女儿脾气很倔,有时跟我顶得气极了,还会往外跑。但我坚决不能让她跑出去,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这是没法控制的,所以第一次就不能让她跑出去。等她情绪缓和过来,还得做工作,直到把事情处理好了,孩子理解了,这事才算告一段落,可千万别留有一个小尾巴,下次让孩子抓住了大人的把柄。.

TOP

“父母是孩子的后盾,不管他们多大了在父母眼里都是孩子。好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可以信任,我在女儿心中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不会强行限制她做什么事情,但会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她,在必要的时候提醒她。如果亲子关系不好,你帮助她提醒她的时候,她就会反感,亲子关系好的呢,你的话她就会接受,这就是成功的沟通教育”
有道理,再顶一记好帖!.

TOP

非常感谢LZ的推荐, 好贴!这种教育,普通孩子都绝对成才!



  赵老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e39a30100ac02.html

[ 本帖最后由 迪迪宝 于 2011-1-25 23:32 编辑 ].

TOP

面对金钱——细算与慷慨并存

生活当中,我们也时时注意让学生学会节俭,不要浪费。我们组织到外面活动,甭管时间长短,六七天也好,三五天也罢,每个学生只准带50块钱,这50块钱包括学生买小吃、纪念品,还有一顿自己掏钱的饭。为什么规定只准带50块钱,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精打细算。

  一般来讲,我们第一次带学生出去活动,都会有学生把50块钱花没了,连饭钱都没有了。我们活动结束那天的那餐饭一般都是让学生自己到所在地的超市里去选购,有的同学就会算账,整个活动下来我还剩下多少钱,我是吃方便面加火腿肠,还是吃巧克力,或者吃面包,算计如何能够又吃得好又得吃得饱,我要是渴了,想买瓶饮料呢,我能不能省出钱来。

  有的同学这时就找到老师,说口袋里的钱不够了,买了东西也吃不饱。这时我就会问他,钱是怎么花超了的?学生就会回想他买了什么东西,吃了什么东西,给父母带了什么东西。这么算下来,就知道钱花哪里了,哪些钱是该花的,哪些钱是不该花的。

  我们就给他分析,你在杭州买的扇子,是不是人家买5块,你买的8块,当地的特产人家买一份你买了好几份。到了黄山,你看了扇子又买了,到了绍兴又吃臭豆腐。这样分析下来,他就知道钱具体花在了什么地方。我就跟他讲,现在是市场经济了,要学会砍砍价。纪念品不要买那么多,你图一时新鲜,一好买几包当地的小吃,现在你连尝都不愿意尝了,你带点给父母表示心意就可以,父母又不可能吃那么多特产,买了这么多也没什么用。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有了亲身体验,财商的教育就渗透其中了,下回他还会没有节制地花钱吗?肯定不会了,他就会全面考虑,我花了这个钱买了这个东西,我还有没有钱去干其他的,这些都是实用的生活技巧。

  我们到外面参加活动,不太赞成家长跟着去,家长跟着去的结果往往是,孩子没有钱了就会问家长要,家长看不下去就会给了。跟着老师呢,学生钱花完了,实在没有钱买应买的东西了,可以跟老师借,但是只借十块二十块,并且告诉他不能再花超了,再花超就没有了。学生再花钱的时候就会精打细算了。

  我们抓学生的学习和体育锻炼,更注重品德培养。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在亲历亲为中开阔眼界。学校组织学生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参观,体会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带领学生到陕西、山西贫苦地区参加植树活动,体验农村生活的艰辛。有一年,少儿班同学在一户农民家过夜,当年正赶上干旱,农民家里只能吃政府救济粮。学生体会到农民的艰苦,第二天早晨,有4个学生提出捐钱,当老师问他们捐多少钱时,他们把身上仅有的50元钱全部捐出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很多学生都参与进来。孩子们捐了款,在无形当中就已经投入了感情,别人对你的帮助永记心上,这是多好的一件事。

  在19世纪中叶的一个冬季里,有一个少年流浪到了美国南加州的沃尔森小镇,在那里,善良的杰克逊镇长收留了这个少年。冬季的小镇雨雪交加,镇长杰克逊家花圃旁的那条小道变得泥泞不堪,行人纷纷改道穿花圃而过,弄得里面一片狼藉。看到这些,被镇长收留下的少年心里很不忍,因此他便冒着雨雪看护花圃,让行人仍从那条泥泞的小路上走过。此时,镇长挑来了一担炉渣,将那条小路铺好了,于是行人就不再从花圃中穿行了。镇长对少年说:“关照别人不就是关照自己嘛!”

  “关照别人不就是关照自己嘛!”这虽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让少年的心灵受到很大震撼和启迪。他就此悟出:关照别人虽然也需要付出,但同样能得到收获。镇长的一句话,成为这个少年终身享用不尽的巨大财富,他后来成了石油大王,他就是哈默。

  古语说:授人玫瑰,手留余香。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