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实验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孩子的潜力的?这些考试能得到什么结果?

实验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孩子的潜力的?这些考试能得到什么结果?

我想请教王老师,你们在选6岁的孩子时,一定是选有潜力的孩子。我认为学校选材选的马拉松选手,而不是短跑。所以培养的方法和选材的方法也不同。你们是如何选马拉松选手的?我个人认为马拉松的选手靠的是悟性,而不是小聪明。所以小时候表现很活跃的孩子多数在未来的20-30年都不太行。这点从我们小学、中学同学的经历中有体会的。很好奇,你们做教育的人是根据什么判断一个人的呢?我们做科研的这个领域都想做个模型然后做个预测什么的,你们怎么判断的呢?智商测试只是一方面,当然被广泛接受的方法,多元智能理论弥补了智商测试的不足,你们通过测试都能看出什么呢?很好奇。.

TOP

等明天考好看看到底复试到底考什么吧.

TOP

你是做科研的,那就好办了。
我也回问几个问题,行业内的技术问题,不涉及其他。
1、你说到模型,说明你从事社科类或者自然科学理论的研究工作,但我确定以及肯定你不是学心理学的。潜力这个词语不属于心理学范畴。
2、你所知道的建立模型的方法是什么?如果是靠拍脑袋构想的,就不用说了。如何是靠实验数据或者评价数据的话,请说出一般的程序和使用的数理加工软件的名称。
3、多元智能的东西早在上世纪初就有,但由于不具备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就被淡忘了。后来加德纳这个教育官员拣起来,一夜之间就成了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其好的地方是和学校的学科设置对应,不好的地方是不能定量和测量。一种说法而已。
4、我没有说我们的是智商测试。我们的判断标准我在数据处理项上进行了说明,关于结构是不会谈的,这个问题需要过后私下交流。欢迎你有机会到实验学校,我给你看看被次测试的结构效度的相关数据,也看一下原来到幼儿园收集项目的项目分析数据。
5、实验学校或者别的学校不会在教学的时候着眼于20-30年后学生的需要。我对自己20年后怎样都不清楚,也许你作为个体可以做到,但学校是做不到的。世界上还不存在这样的学校,所以没有现实意义。不过你的想法很有创意,有兴趣的人会很欣赏的。
6、小聪明大聪明我都喜欢,学校也需要,但学校招生人数有限,所以就显得很了一点,把一些聪明的孩子也给放弃了。
7、测验能看出什么?如果你把孩子带到实验学校,我接触半天我就可以做出基本的判断,不会和幼儿园的老师有大的差异,包括行为和学习能力。没有这个本领就是对我个人专业的玷污。.

TOP

回复 3#wangwenge 的帖子

“如果你把孩子带到实验学校,我接触半天我就可以做出基本的判断,不会和幼儿园的老师有大的差异,包括行为和学习能力。没有这个本领就是对我个人专业的玷污。”
这一点我完全同意。我的孩子在王老师第一二次上课的时候就问了孩子几个问题就准确说出我孩子的性格和潜力,让孩子到今天说起王老师还佩服的“无语”,这是孩子的原话。.

TOP

实验有20年的办校经验,应该有一定的培养的方法和选材的方法吧?!.

TOP

回复 5#nikomama 的帖子

你好啊!又见你出现了!.

TOP

回复 3#wangwenge 的帖子

谢谢王老师的答复。
我是个教育外行,但有了孩子后,对教育很感兴趣。很多事情都想不明白。所以常常来旺旺看很多人的交流,有时也很有收获的。说实话我真是好奇,每个领域是用什么方法来工作的?我是相信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判断的,只是好奇,怎么判断的呢。我们做理工的一般先把实际问题的物理过程弄的很明白,规律性搞清楚,如果能做物理模型或者数学模型就最好,然后预测,不准确就反复在实验中修正模型。不能做物理数学模型的,就做经验模型或公式。我们理工科容易是因为,我们的对象是物,即使很复杂的过程,但是不变化的(物没有脑袋)。而教育研究对象是人,这人跟你长一样的脑袋,对这样一个系统的研究方法我很感兴趣。很好奇。有机会真想到实验让王老师给看看,如果老师做什么研究,真想让老师把我孩子也做实验对象。虽然我孩子不是天才。.

TOP

人的心理是很复杂,首先彼此协同工作不能剥离,这样就很难单提出核心采集点;其次,即使你找到了相对单纯的维度,但各个维度间又不是纯粹的线性关系,变数和参与变量特别多;第三,影响这些“能力”发挥的还有情境和情感因素,这些是不确定的。
说到这里,我们会感觉到不可以触及。所以,人工智能或者认知心理学的很多人不抱大的希望,估计在人类灭亡之前对大脑相关的研究不会有实质性突破。
但不是就此我们就无作为了,我们可以把某些直接制约孩子学习活动的东西纯化(理想化),然后再选择这些东西。这样,我们的判断冒险的可能性就小,成功的几率大。我们只能做到这点。但并不是说,选择进来的孩子100%地适合学习,有的孩子仍然不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行为还受家庭事件的制约,这是孩子不能控制的,混乱的家庭一般在孩子入学左右发生几率也很大,以后的一些重大事件也会发生。这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特别大。另外有的发育障碍的孩子,认知水平特别高,比如常见的某些种类的多动症,但入学后不能适应学校学习。
如果你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话,建议你必需准备两个方面的个人资源。足够的神经生理学知识和实验样本;足够的仪器设备。
如果你喜欢建立什么模型的话,你可以多看一些关于结构模型验证的数理内容和软件的使用,当然,你自己也可以编制,但前提是你的构想是站得住脚的。模型本省不值钱,也没有什么价值。想让它有用,采集真实数据的手段是很重要的。为此,心理测量学和行为诊断的相关技术你要具备,有了这个以后,一切才有意义。
隔行如隔山,所以我不会找别人探讨核弹的小型化技术,也不怀疑他们的工作。.

TOP

谢谢王老师的答复。我有个朋友就是做这个人工智能研究,他的结论就是每个人的脑袋生下来就长好了,后天教育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神经元给连接上。呵呵,老师说的很对,隔行如隔山。不是不相信,就是好奇。我这个人好奇心特别强。这个问题我是常想的,如果我回到30年前,也是上小学的时候,我不知道实验是否能选我,我从小就不是出类拔萃,老师也说我反应不是很快。我到现在也如此,我知道的不多,但我知道的都尽量弄明白。很多人知道的很多,明白的很少。我来自一个小城市,学习还行,属于清华北大考不上,其它学校没问题。上了北京的一所高校,成绩也还行。所有这些我是要学习的,成绩在150人的系里也是前10吧。可是突然有一天,大三的一天,我坐在教室里,突然有种顿悟,我至今对这15年前的事还记忆犹新,就是一层窗户纸破了。我跑回宿舍,把床底下的大一、大二的书拿过来,发现以前没学明白。我以前考试是90分,那要学的。从那以后,我基本不是看书,是翻书,考试基本都是接近满分。所以我25岁博士毕业,而且我研究生的课程是全优,包括马列主义(根本没下什么功夫)我常常想,如果我从小就顿悟了,那不是天才了。但我至今也不明白,也没总结出来,我那天顿悟的是什么呢?我与别人同时看一本书,同时看一篇文章,我理解的东西跟别人不同。我自己也带研究生、博士生我也常琢磨,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就没理解到点上呢????王老师能否给我解答一下,你说我顿悟的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个给弄明白了,那小孩子学习不是老轻松了。而且从那以后,我一考试就兴奋,我这个自信有,任何一个学科,只要给我一本书,给我一个星期,我很有信心考试优秀。如果做枪手是合法职业的,我就当枪手去。由于我上了个层次,后来接触了很多很优秀的人,包括在美国很多名校的人,我发现这类人都这样,人数不少的。学习如果是苦行僧的话,一定是不对的。请王老师给分析一下,以我为例,我变化的是什么?为什么突然明白了?我到底明白了什么?.

TOP

回复 6#豆妈 的帖子

你好呀!好久不来了。哈哈,来逛逛!.

TOP

引用:
原帖由 yuyan7381 于 2008-5-10 08:30 发表
谢谢王老师的答复。我有个朋友就是做这个人工智能研究,他的结论就是每个人的脑袋生下来就长好了,后天教育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神经元给连接上。呵呵,老师说的很对,隔行如隔山。不是不相信,就是好奇。我这个人好奇心 ...
是呀,你到底明白了什么?

我们也很想知道.

TOP

我也很想知道,学习不应该是苦行僧。.

TOP

你的这个朋友的话有对的地方也有错的地方,对的是人脑的结构在父母双方基因组合的瞬间就定下来了,错的是人脑的脑量不是一出生就固定了,出生的孩子的脑量占80%,以后就是脑量的增加。这里面包括神经元的更替和连接丰富。
你的年龄应该和我差不多,清华北大是我连想都不敢想的。可以轻松地考取其他学校,那你的智力水平也是属于很高的。25岁博士毕业就更厉害了,当时的教育体质和现在不一样。我记得当时有个报道说有个人28岁博士毕业,传说是国内最年轻的。估计媒体当时搞错了,应该是国内××领域中最年轻的博士。
关于你的顿悟,或者通俗地说开窍的过程和内容是什么这别人是不知道的。你可以回忆一下当时的相关线索。突然间智力提升了的事情我还没有听说过,但不否认没有。但肯定不是生理相关的变化。
国内脑科学研究的单位比较多,华师大也有部分设备。如果感兴趣的话请求助他们。
但你不能强调以前的教育是没有什么用的,要考偶然的开窍。如果高成就表现为这个人的思考和能力不同于别人的话,可以认为只要条件允许这个人就可以表达出来,条件不允许这个人会别掩盖。这不是有专业学习得到的,是这个人特殊的脑功能为因,其他的一切都为果。如果是一般的人,我们可以把这个因果倒过来,这样更保险。
如果有一天,人的基因图谱可以揭示这个东西,那就可以在孩子一出生就可以做出预测,然后国家给予一定的条件。
不要总是想你的顿悟相关了,成功的可能性小。一些智力超常的人的思维加工模式不是我们常规的推理链条形状,有时自己解个一个难题,但自己还不知道具体的过程,需要自己再回头论证自己。.

TOP

“小时候表现很活跃的孩子多数在未来的20-30年都不太行”

--- 你这个判断的根据从何而来呢?

--- 这个判断类似于耳熟能详的“书呆子”理论。我不同意“书呆子”理论 - 读书的好坏我认为与一个人的IQ或EQ的高低有很大关系。读书是个简单的事情,比以后进入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要简单得多。读书这样简单的事情都搞不定,不大相信其步入社会后如何面对更为复杂的情况。

--- 我的看法:小时候表现不活跃的孩子,在未来的20-30年中不太行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小时候表现活跃的孩子。.

TOP

回复 14#ola 的帖子

你后面的看法是成立的,但单指靠脑袋和技术为生的人。很多逻辑推理能力强的人都是比较内敛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wangwenge 于 2008-5-10 12:36 发表
你后面的看法是成立的,但单指靠脑袋和技术为生的人。很多逻辑推理能力强的人都是比较内敛的。
--- 同意!从商的倒是取决于很多其他的因素。。。外部因素多些,内因可能比较强调“坚韧”、“冒险”等品质。从政呢,则完全无从说起。.

TOP

谢谢

谢谢王老师的解答。真希望有一种方法让所有的人学习变得很轻松.

TOP

请教王老师

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中也;困而知之;下也。我想实验选材时应该选第一种。怎么能知道是生而知之而不是学而知之的呢?现在的家长和孩子什么都学,小小孩子学公文数学,可以算加减乘除。不学的孩子,可能十以内都算的不快。但第二个孩子的加减都是自己在生活中明白的。请问,王老师的测试题能测试出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之知吗?.

TOP

爱看这个讨论,长知识阿。等待王老师答复。.

TOP

生下来就会的,不用后天教化的是本能,比如吃喝、繁殖、避险等。这不需要教,甚至所有的生物都会的东西。实验学校不是选择这个东西。
我可能比较笨,换一种角度考虑,可能就显得聪明一些。你说的是先天的素质吧,比如,同样教学,那些掌握快的,记得多的,牢固的,可以迁移的孩子....对了,我们就需要这些小家伙。
孩子学什么我们控制不了,如果幼儿园教了,我这部分不会考。否则就成了经验题了,这不公平。
我题目中除例题外,没有一个是哪个部门教的。是到这个年龄部分孩子就可以会的--不是全部会的。没有文字,没有具体物件,都是些图形和色彩。(为避免辨色能力不足的同学吃亏,为选择和适当的颜色,色盲也可以区分出灰度)。.

TOP

请教王老师,可能都很幼稚的问题,请您指导

生而知之,指得是靠自己的悟性去明白,而不是别人教的;学而之知是努力学习后而知道;困而知之就是说非常勤奋、疲惫而知道。这是指人的悟性的高低。我总认为,一个人,一个孩子只有自己去领悟,他才会走得远。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例如,同样是做3+5,如果孩子是自己明白,那就是明白了,如果别人告述他,他记住了,那这个孩子根本没有领悟,就差了一个层次。虽然表象上他会计算3+5。所以我想家长要做的是智慧的等待。而不是急于一时,短跑重在起步速度;需要用助跑器;而马拉松不需要。我不知道我的想法对不对。我不反对小孩认字,如果孩子在生活中,阅读中自然认识了,那非常好;如果是一遍一遍教,我很反对;我反对早阅读;孩子一旦阅读了,就不用耳朵记忆了,变成了视觉记忆;我反对什么公文数学;如果思维训练课是告述孩子一些规律,然后去做题的话,我也反对;。。。。。我反对的很多,但残酷的现实是,别的孩子都去学这个,考那个;如果孩子学前不认识一二千字的话,好像上学挺吃力的。上学吃力后,怕孩子的自信心受打击。
     很矛盾,也很痛苦。我没有读过什么教育类的书,我的想法都是我自己成长中的个人体会,不知教育专家怎么看。我可以做实验解决我自己领域的问题,但我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所以很多人告述我,要我随波逐流,王老师怎么看呢?.

TOP

希望不要占用王老师太多的时间

王老师:我的问题可能都太幼稚了。就像别人要搞明白我自己领域的事情,我还真是不好回答;就像下棋,一个不入业余段;一个是职业围棋选手,怎么下呀!全当是王老师给我们扫盲了,非常感谢。.

TOP

我觉得教是一回事情,另外是不是举一反三.就象楼上所说的3+5,如果他明白了3+5的含意,就会明白其他的加法是什么意思.就象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不知道我这个想法对吗?

儿子,在数学推理和逻辑方面比较强,为什么语文就很奇怪.
其实也很希望王老师帮我分析一下我儿子,有一次老师给出了一题,问图上10个小朋友有什么不同,儿子竟然回答:他们的性格不同.老师说性格怎么看的出来的呢?他说:因为他们的表情都不一样.
还有一次是看图说话:是一个气球把小兔带上了天,可是他却说"气球的气把小兔带上了天"老师说他乱说..

TOP

不知你们的孩子进入最后一关了吗?我觉得你的孩子就很不错呀!!我不懂教育,但我认为,孩子的潜力不是看他现在知道了什么;而是看他如何知道的。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我认为你的孩子就很有潜力,是个长跑的苗子。不知王老师怎么看?.

TOP

引用:
原帖由 yuyan7381 于 2008-5-10 21:24 发表
不知你们的孩子进入最后一关了吗?我觉得你的孩子就很不错呀!!我不懂教育,但我认为,孩子的潜力不是看他现在知道了什么;而是看他如何知道的。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我认为你的孩子就很有潜力,是个长跑的苗子。 ...
进复试的.但是当时老师帮我分析儿子的时候说:不一定每个老师都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他的想法很奇怪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接受.尤其是语文老师..

TOP

是的,很多老师喜欢规矩的孩子。这就是我对很多学校的教育,甚至很多老师的水平都不是很认可的原因。但老师也没有办法呀,他要面对40个小朋友,都这样的话,他的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了。对这样的孩子就需要家长的个性教育。因才施教说来简单,实际上确实教育的精华所在呀!!
我孩子中班,但我知道他不属于这个学校;他是不可能考上的。就算考上了,我孩子也很难跟上,会很吃力的。这是我的判断。我来实验这个圈子实际就是一个好奇,我想看看我认为最符合我胃口的学校是怎么来判断孩子的。.

TOP

回复 25#youyouou 的帖子

希望不要因为做老师喜欢的学生就丢了你本来最宝贵思维。做一个长跑运动员。.

TOP

回复 27#yuyan7381 的帖子

谢谢.

TOP

回复 25#youyouou 的帖子

哪个老师帮你分析的?他肯定不是教语文的!没有充分的想象力,以后怎么写出好作文?他还以为现在的小学作文等同于以前的八股文了吧?.

TOP

回复 20#wangwenge 的帖子

王老师,你太有才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yuyan7381 于 2008-5-10 21:51 发表
是的,很多老师喜欢规矩的孩子。这就是我对很多学校的教育,甚至很多老师的水平都不是很认可的原因。但老师也没有办法呀,他要面对40个小朋友,都这样的话,他的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了。对这样的孩子就需要家长的个性 ...
其实当老师的真的不太会特别喜欢那些很规矩的孩子。孩子天真、活泼、可爱的个性是谁都会喜欢的,哪怕调皮一些。但老师很怕那些没规矩的孩子!就像上届学生里就有几个让我头痛不已的孩子。其中一个,上课想小便了,便站起身在教室角落里解决。时不时得在厕所小便槽里滚一滚。看一同学不顺眼,便趁同学手放在门边的时候,用力关门。上课时不时尖叫(没有一节课不如此)。另一个孩子就爱和老师唱反调,你喊起立,他就喊坐下。生气了,就大叫:“我要打死你!”老实的孩子真是没少挨拳。另外一个从一所著名的住宿幼儿园毕业的孩子更是……和他相比,上面那两个孩子都是天使。还有两个查出有些轻微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孩子就好多了,只是上课唱唱歌或不做作业而已。唯一庆幸的是,他们的智力基因都极好,成绩还没让我担过心。毕竟那个班的家长不是名校的博导就是政府官员、公司老总。可如果让你当这个班的班主任,你该怎么做?
    所以,我觉得现在那些很牛的学校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是可以挑挑孩子(常情啊)。不仅考孩子的智力,更要关注孩子的其它能力。这样学校才能出成绩,家长也越是会挤破头往这样的学校钻。.

TOP

引用:
原帖由 假居士 于 2008-5-10 22:12 发表
哪个老师帮你分析的?他肯定不是教语文的!没有充分的想象力,以后怎么写出好作文?他还以为现在的小学作文等同于以前的八股文了吧?
问问,我听说现在的语文听说,不能一定写的句字要和列句一模一样,差一个字都不可以.这又是为什么?
这个我听到不止一二个家长在说.

TOP

很精彩的帖子!楼主,王老师,各位的回帖。。。看了很有启发。

楼主,我和你一样是学理工科的,有可能专业也相近,当然,学习能力以及学术精湛度可能差你好远了呵呵~ 我很能理解你的建模构思。不过,如同你所说的,我们的孩子是人而非物。我本人不大同意的就是用孩子现在的特性特征特长去揭示将来,这么小的孩子,可塑性最大的时候,什么皆有可能。我对实验了解的不多不敢妄言,很愿意看大家的帖子,讨论精彩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yuyan7381 于 2008-5-10 21:06 发表
生而知之,指得是靠自己的悟性去明白,而不是别人教的;学而之知是努力学习后而知道;困而知之就是说非常勤奋、疲惫而知道。这是指人的悟性的高低。我总认为,一个人,一个孩子只有自己去领悟,他才会走得远。知之不 ...
看了您的发言,觉得您想法中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比如人的复杂性的问题,比如学前教育该到怎样程度的问题等。
有天和王老师聊了所谓聪明和笨的标准问题,王老师认为聪明是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因此可以通过建模及数据分析加以测量,但是我觉得即使能够测量也只能说明一个方面,不是大多数更不是全部,因为这涉及到人的复杂性问题,一是生物层面的复杂性,二是社会层面的复杂性以及两者交叉影响形成的复杂性。
首先,我私底下认为,将来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智力、性格、习惯、志趣、环境等等都是影响的要素,一个人将来的人生轨迹会受这些多重作用力的影响,而智力的影响力在其中只是力的一个方面,不是大多数更不是全部。
其次,我觉得现在的教育走进了歧途,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在于人不断获得自我提升的动力,而这种动力应该是内生的,而不是外来的。人的生长就该契合自然的规律,象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一样,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生长,允许其有快有慢,有先有后,有疏有密,要给予耐心和时间。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无法进行原始状态下的精耕细作,大踏步地开始机器化大生产的机耕作业,以一种MS高效率的方式来实现对人的教育和改造。人不再被允许自然生长的后果是什么呢?首生就是人的主动性被剥夺了,其次是可持续性被削弱了。很多人在进了大学以后,就不再努力学习,很多人在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后,就不再愿意提升自己,或许这些都可以从某一方面证明我们现行教育模式的不可持续。学习该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的呀。华德福教育认为,当我们身体的某方面在成长初期被过度使用,就有出现硬化的可能,其害处在短期内可能看不见,但它带来的损害会在几十年后体现出来。比如说童年过度地学习,会导致成年后心脏病或其它疾病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当很多人满足于孩子认了几千字,做了多少公文数学,参加了多少兴趣班时,可能想不到这些会给几十年后的孩子带来什么吧。教育的主体是人不是机器,对我们来说,还是要给予孩子们充分自由生长的空间,顺其自然,顺乎天性。
一些浅见,欢迎拍砖。.

TOP

引用:
原帖由 youyouou 于 2008-5-10 23:09 发表


问问,我听说现在的语文听说,不能一定写的句字要和列句一模一样,差一个字都不可以.这又是为什么?
这个我听到不止一二个家长在说
嗯?没看懂。.

TOP

针对五六岁孩子的智测之类,可靠性值得怀疑。北京八中少儿班专招超常儿童,是从十岁左右的孩子中选,原因就是发现太小的孩子,智力发育是很难量化,也很难稳定的。

听实验学校的一些家长说,相对而言,该校小学升至初中的学生,学习落后的比例要大于初中考入的。可能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所以,孩子落榜的家长,真的不必灰心,为了一个偶然性极大的幼童测试。.

TOP

实验学校本来就是来实验的嘛,这种测试本身就在不断变化中,完善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都在不断变化,很难讲这种测试有多少实用性,当然可能有一定的科学性,
没看到第二轮还是考的读儿歌(就是识字),画图(也是很多家长送陪读的课目),在加上数学类的,还是跳不出传统选才的那个圈,也就是在和别的学校进行同内容测试前把来考的孩子人数压缩到一定的数量,办法就是网选和思维训炼,这两种方法的偶然性实在太大,纯粹的噱头,真正的选拔则就是第二轮,读小学前什么都不让小孩课外辅导的,怎么会认识"垂柳"两个字呢?真不明白了.居然还会有许多家长称自己小孩啥都没读过,没训炼过就考进实验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youyouou 于 2008-5-10 21:21 发表
我觉得教是一回事情,另外是不是举一反三.就象楼上所说的3+5,如果他明白了3+5的含意,就会明白其他的加法是什么意思.就象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不知道我这个想法对吗?

儿子,在数学推理和逻辑方面比较强,为什么语文 ...
这可能不是什么语文理解上的问题,如果是老师不叫他,而是他自己上课抢着发言,发言则是出语惊人(有些是符合常识甚至相当正确,有些则不符合常规),则是一种个性问题。其实他自己知道老师需要的答案是什么,但就是不说。比如老师问:什么是不能吃的?他马上回答--大便。如果仔细分析,老师是有前提线索的,老师的线索是各种蘑菇中的彩色蘑菇。
这样的孩子需要老师给予严厉的限制,宽松的教学环境不适合于他们。他会很聪明,但如果这方面不抑制,则就失去了优势,老师和同学都烦。
不知道是否是这样的,我只是随便说一个情形。.

TOP

引用:
原帖由 yuyan7381 于 2008-5-10 21:06 发表
生而知之,指得是靠自己的悟性去明白,而不是别人教的;学而之知是努力学习后而知道;困而知之就是说非常勤奋、疲惫而知道。这是指人的悟性的高低。我总认为,一个人,一个孩子只有自己去领悟,他才会走得远。知之不 ...
没有关系,我愿意回答,你是我们的准家长,为家长服务是当老师的职责。但涉及教育和社会问题我不懂,尽量回避,请见谅。孩子和心理问题我比较擅长。
你的看法其实是对抗常规教育,这很冒险,你论证的是只是字面上成立,现实中不成立。教育中的传统方式是千百年来人们的实践总结,是最高效的,也最接近人的学习事实。如果你的观点可以成立的话,也是适合于及其特殊的孩子,这类孩子的认知结构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即使是这样,你的做法也会延迟孩子的成长时间,弄不好会埋没孩子。
很多人都反对教育,好像是一种时髦。其实这样的父母是回避教育孩子的责任,他们在生活中感觉到孩子比较烦。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
反对教育的正确方式是知道甲乙两校的实质性差异,你选择其中一个否定另外一个。如果所有供你选择的学校你都反对,那不是学校的问题。.

TOP

引用:
原帖由 yuyan7381 于 2008-5-10 21:24 发表
不知你们的孩子进入最后一关了吗?我觉得你的孩子就很不错呀!!我不懂教育,但我认为,孩子的潜力不是看他现在知道了什么;而是看他如何知道的。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我认为你的孩子就很有潜力,是个长跑的苗子。 ...
没有人懂得教育,你可以查一下身边或者历史上的可以称作教育家的人,他们的孩子显有成材的--中人以上。谈教育误人。
未来是不能把握的,只争朝夕,关注现在。孩子越小对其预测水平越差,一般可以在初中预测就比较保险,少数特殊的孩子小学3年级就可以对其发展的轮廓做出预测。但幼儿园阶段是不可以的。
前面为已经说过了,基因辨别技术还达不大这个水平。.

TOP

引用:
原帖由 yuyan7381 于 2008-5-10 21:51 发表
是的,很多老师喜欢规矩的孩子。这就是我对很多学校的教育,甚至很多老师的水平都不是很认可的原因。但老师也没有办法呀,他要面对40个小朋友,都这样的话,他的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了。对这样的孩子就需要家长的个性 ...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班级同学的同质性,比如智力水平一致,那就可以很流畅地控制教学进度和难度。同质性越差,因材施教的可能性越小。
因材施教是孔圣人的一个理想化的教育追求,现实中很难实现,但这句话--“因材施教”是绝对正确的。
你既然感觉自己的操作会对孩子不好,那为什么不改变呢?
欢迎来年报考实验学校,为也想看看是否你的孩子是否遗传了你的特殊性。.

TOP

引用:
原帖由 假居士 于 2008-5-10 22:43 发表

其实当老师的真的不太会特别喜欢那些很规矩的孩子。孩子天真、活泼、可爱的个性是谁都会喜欢的,哪怕调皮一些。但老师很怕那些没规矩的孩子!就像上届学生里就有几个让我头痛不已的孩子。其中一个,上课想小便了, ...
如果这个孩子还在,你应该建议孩子的父母到心理卫生中心去看一下,可能是发育障碍中的一种。具体名字我略去,因为我不是医生。其他孩子的行为倒是一种品行问题。.

TOP

引用:
原帖由 语儿妈 于 2008-5-11 00:15 发表
针对五六岁孩子的智测之类,可靠性值得怀疑。北京八中少儿班专招超常儿童,是从十岁左右的孩子中选,原因就是发现太小的孩子,智力发育是很难量化,也很难稳定的。

听实验学校的一些家长说,相对而言,该校小学升 ...
北京8中的做法要比实验学校明智,孩子越小预测性越差。.

TOP

引用:
原帖由 芋艿小丸子 于 2008-5-10 23:46 发表

看了您的发言,觉得您想法中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比如人的复杂性的问题,比如学前教育该到怎样程度的问题等。
有天和王老师聊了所谓聪明和笨的标准问题,王老师认为聪明是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因此 ...
教育走入歧途一说,很类似今年来流行的“教育生态论”,只是你的比较激进,有回归原始的意思。教育的功用性最佳表达就是父母教孩子、师傅带徒弟。但现实中对6-18岁就难操作了。
大学生阶段不愿意学,就是大家感觉学的东西是没有功用的。这点高中就很好,学了马上就有贡献,虽然高考后就可以放弃。工作后不愿意提升,是因为他提升了也没有用处,工作后的发展不靠这个。领导和员工思考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 本帖最后由 wangwenge 于 2008-5-11 09:0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假居士 于 2008-5-11 00:02 发表

嗯?没看懂。
例如:正确答案是:衣服被风吹起来了.但是小朋友却写成:风把衣服吹起来了. 这就算错.具体的我其实不是很清楚,只是几个小学生家长聊的时候,偶然听到的.说语文回答答案竟然要和标准答案不能差一个字..

TOP

引用:
原帖由 wangwenge 于 2008-5-11 08:20 发表

这可能不是什么语文理解上的问题,如果是老师不叫他,而是他自己上课抢着发言,发言则是出语惊人(有些是符合常识甚至相当正确,有些则不符合常规),则是一种个性问题。其实他自己知道老师需要的答案是什么,但就 ...
不是这样,1)儿子特别不喜欢抢着发言,这个是我一直头痛的问题 2)他的答案,给我的感觉觉得象大人回答,不象小孩.老是太深了.比如:那个气球的气把小兔带上天去了.后来问他为什么这么说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气,球根本就飞不上去.我只能和他说:你在图上根本看不到气,所以看图说话要把看到的遍一句话.那就是:气球把小兔带上了天. 他说:知道了. .

TOP

引用:
原帖由 youyouou 于 2008-5-11 10:41 发表

不是这样,1)儿子特别不喜欢抢着发言,这个是我一直头痛的问题 2)他的答案,给我的感觉觉得象大人回答,不象小孩.老是太深了.比如:那个气球的气把小兔带上天去了.后来问他为什么这么说的时候,他认为自己 ...
不抢着发言没有什么,向大人回答也没有什么。他这个答案是挺难判定的,可能是比较有才吧。.

TOP

“这可能不是什么语文理解上的问题,如果是老师不叫他,而是他自己上课抢着发言,发言则是出语惊人(有些是符合常识甚至相当正确,有些则不符合常规),则是一种个性问题。其实他自己知道老师需要的答案是什么,但就是不说。比如老师问:什么是不能吃的?他马上回答--大便。如果仔细分析,老师是有前提线索的,老师的线索是各种蘑菇中的彩色蘑菇。
这样的孩子需要老师给予严厉的限制,宽松的教学环境不适合于他们。他会很聪明,但如果这方面不抑制,则就失去了优势,老师和同学都烦。”
王老师这段话很精辟,我儿子就这样。所以老师说上公开课不敢提问他,不知他会回答什么。我儿子回答的问题自己的逻辑还是清楚的,但老师的问题是有环境和前提的。这个问题老师也跟我讨论过,老师说我是说他对,还是不对呢?我也不知道。现在听王老师这么说,好像是要严厉限制的。依你的判断他是故意的?但我儿子好像不是故意的,例如,讲故事,我儿子总是自己瞎编故事,从来不讲你给他讲过的;老师让复述拔萝卜的故事,体现的是人多力量大,让他复述,他说难道他们没有钱,为什么不去超市买呢。请王老师给分析一下,我儿子是怎么个性格的孩子.

TOP

引用:
原帖由 芊宝妈 于 2008-5-10 10:37 发表

是呀,你到底明白了什么?

我们也很想知道
我这几天又反复想了想,我那天以后明白了什么?我觉得我明白了什么叫“明白”。我明白了“知道”和“明白”的差异。就如读一本书,不是你认识字就明白了。什么叫读明白了?知道了这点就掌握了精华和关键。.

TOP

引用:
原帖由 wangwenge 于 2008-5-11 08:42 发表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班级同学的同质性,比如智力水平一致,那就可以很流畅地控制教学进度和难度。同质性越差,因材施教的可能性越小。
因材施教是孔圣人的一个理想化的教育追求,现实中很难实现,但这句话--“因材 ...
明白我不知道我会不会给儿子报考实验学校,那要看我儿子这一年是怎么成长的。我深深的清楚,我儿子就是一个普通的正常孩子。如果一个普通的正常孩子在实验可以让他发挥潜力的话,我会让我儿子试一试。如果实验收的超常孩子的话,我儿子不适合这里。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是很聪明的,但我孩子不是那种聪明孩子。我估计即使象中奖一样靠运气进了,读得也会很吃力。正确地定位很重要。这样不会好高骛远。实验选材有其一套科学的方法,所以选上的孩子就说明起码目前该孩子还是适合实验的;没有选上也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想问问家长,如果你去考实验你能考上吗?起码我认为6岁的我考不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优秀的人多着呢,保持一颗平常心对自己,对孩子。.

TOP

 85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