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父母曾经用怎样的言辞、态度、行为对待你?

父母曾经用怎样的言辞、态度、行为对待你?

父母曾经用怎样的言辞、态度、行为对待你,使你形成一种反映模式。
而这种模式对你现在的人格、工作、家庭、或人际相处上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交流分析学派将父母的
非爱行为
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分为:

      12
个禁止令:不要存在、不要当自己、不要亲近、不要属于我们、不要长大、
不要像个孩子、不要健康、不要正常、不要成功、不要重要、
不要思考、不要感觉

     5
个驱迫令:快一点、要更努力、要坚强、要完美、取悦别人

     7
种负面特质的父母:过度批判、过度保护与过度干涉、缺乏一贯性、言行不一、
放羊不管、理论家
如果我们进行自我抛析,穿越自我,在生活中进行觉察,我们自己和孩子就都可能受益。

.

TOP

先说一个基本的道理:
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一过度,好的也会变成坏的。
所以,过度的“努力”与“坚强”必然带给人负面影响。

再说一说,在许宜铭《重塑心灵》书中,所讲到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更努力、要坚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要更努力!”:
来自要求完美、成功导向的父母。给孩子的信息是:“你做的还不够,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父母对孩子长期如此要求,孩子背负着父母的价值观,成年后,总是要求自己成为佼佼者,要让众人俯手称臣。
孩子成年后,不断追逐外在成就和自我价值,但总觉得自己努力得还不够。每当完成一件事情时,很难让自己暂时停下来,充分去享受那种完成事情的成就感与自我满足。
无法好好享受生命里每一个片刻与过程,无法好好经验每一个当下的生命品质。无法欣赏路途中的美丽景色,无法欣赏路边的小花小草小生命。
很难欣赏自己。
内心觉得很苦很累。

“要坚强!”
父母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告诉孩子:
“男儿有泪不轻弹!”
“好汉打落牙齿合血吞!”
“凡事要坚强一些,社会是十分残酷、现实的,你怎么哭也不会有人理你,求人不如求己。”
“登天难,求人更难;纸张薄,人情更薄。”
长期受这种灌输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可能自我防御性很强,会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
当感到悲伤和无助时,很难对人求援或倾诉。看不到周遭可以提供的支援与协助,拒绝他人的帮助。
常陷入孤独、绝望的感觉。
自己承担了许多辛苦,内在深层感到孤独。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父母的言辞、态度和行为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是“非绝对的”和“非周延的”。

比如小时侯同样受到父母的斥责,,事后一个人孤独得面对与当时有一只心爱的小狗陪伴,对心灵造成的影响就有极大的不同。.

TOP

不要存在:
父母对孩子当众斥责、打骂、罚跪,都让孩子感觉到羞辱,希望钻地洞或消失,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多余的。
成年后,常常感觉到活着没有意义,在与人交往中不敢提要求,害怕成为别人的负担,有失误时会深深自责。
或者震荡到另一极:特意凸显自己的重要性,表现出自己很能干的样子,好象无敌金刚,但不是真正的自信,使周围人感觉到压迫,不自在。
不要当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性别期许,高期望,用理想的样子评判孩子“应该”如何,符合则赞美鼓励,不符合则责罚。
父母从来没有正视孩子的需求。
孩子努力得到父母的夸奖,远离自我,迎合讨好他人。
成年后,不快乐,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和他人要求严,但常有挫折感。
或者震荡到另一极:不在乎他人的感觉,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不要亲近:

父母不与孩子有亲密的肢体接触;
忙碌中对孩子说:“走开!”
回答孩子的要求时说:“那你去当他们家的小孩好了。”
成年后,与人接触、接近时有困扰,尤其是与你喜欢或者有权威的人接触时,内心害怕、紧张。

不要属于我们:

孩子感觉到父母偏心;
小的时候被兄弟姐妹或小朋友排斥;
小的时候被父母说:“你根本不像我们的孩子”
成年后,难有归属感。
可能进入一个公司多年,也难于融入整个企业的团体。
可能结婚多年,仍如外人。

不要长大:

父母需要孩子需要他们,才让父母觉得有价值(被需要)
孩子独立做事时,就被否定或者表示担心。孩子被要求听从父母的意见和安排。
孩子感觉到不被信任,能力不被肯定。
成年后,比较倚赖;遇到问题时优柔寡断,容易选择逃避退缩的方式,害怕承担责任,害怕棉对问题。
或者震荡到另一极:过多承担责任,是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讨厌自己的优柔寡断,所以做决定时冲动草率。

不要像个孩子:

每当活泼、自在、好动的孩子本性展现出来时,遭到严厉斥责、喝阻。
要求孩子不要让父母操心,要照顾弟妹、料理家务。
成年后,很难快乐起来。

不要健康:

孩子身体健康时,少获关注;身体不舒服时,获得持续的关爱。

成年后,常选择体弱多病,缺乏生命活力。在人生面临困难、挫折、失意、难题的时候,容易生病。

不要正常:

孩子正常时,不获关心;情绪强烈、吵架、打架、晚归、被告状时,被注意被关心。

成年后,喜欢以夸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易沉溺在情绪中,无法自拔。

不要成功:

孩子完成一件工作后,得到的是批评、苛责。潜意识里,有不要成功的倾向。

成年后,不自觉地拒绝生命中任何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这种拒绝无法用头脑发现。
越渴望成功,越努力,却总是缺少临门一脚;
不知道为什么,快成功时,兴趣就转移了;
接近成功时,心里的担心、害怕就涌现,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或者就认为,一事无成是自己的宿命。





不要重要:

从小感觉到自己在家庭里不重要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渺小、微不足道;

成年后,当有机会担当重要角色或重大责任时,就会出现恐惧、胆怯,害怕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
很难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与夸奖。
当别人帮助或重视时,感到不安、受宠若惊。





不要思考:

直接给孩子答案;或者孩子的好奇、认真思考、探索,都得不到回应。

成年后,觉得自己不聪明,无创造性;
一想复杂问题,就头痛并心生抗拒,等着别人给答案。





不要感觉:

对孩子的情绪否定,扼杀孩子内心真实的情绪展现。如:
“不许哭!”
“你不哭,妈妈就带你去动物园(给你买玩具)”
“乖,妈妈心疼,好了,不哭!不哭!”

成年后,感觉的敏锐度、觉察力被限制住,很难回应自己真实的感觉。
当感觉出现时,只感到莫名的烦闷、焦虑,不能仔细分辨其中的感受,或者只想刻意忽略。
积压的情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爆发出来。
这个禁止令对男性特别明显,因为害怕有感觉而显得娘娘腔。

父母焦虑,性格急噪,语言、动作,或者情绪中都传达出内在的焦虑和不安。

成年后,吃饭、说话都不由自主地快。
即使外表可以从容,但内心焦虑,常有心神不宁的感觉,很难真正放松下来。
决策时不易从容、周延。
自在、悠游的特质被剥夺。
获得成功或肯定的同时,身心健康付出代价。.

TOP

我也会要求女儿不哭,还说:妈妈不喜欢哭的宝宝,原来这样不好啊,可是她没完没了的哭怎么办呢?.

TOP

回复 4#zcllwh 的帖子

如果孩子感受到我们做父母了解他(她)的情绪,理解并尊重他的感受,他就会停止负面情绪,在我们的精神帮助下面对问题.   
孩子在哭泣和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只要耐心待在他身边,倾听他的情绪,和他一同感受他的悲伤和痛苦,并适时的安慰和拥抱他,孩子就会如我们所愿健康成长.

推荐去看看{{倾听孩子}}这本书,还有{{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和{{拥舞生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