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重点关注:幼儿手足口病

重点关注:幼儿手足口病

上海夏秋重点防控手足口病

  截至上月,2007年全国已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19.41%。市卫生局昨天向各大医疗机构发出通知,对发热、口腔粘膜、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溃疡等症状的病人要严格筛查。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从现在起将加强晨检工作,一旦发现患有疱疹的患儿,建议立即就诊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托幼机构、学校发现一周内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将立即向所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手足口病(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为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根据卫生部指示,市卫生局已将手足口病防控纳入今年夏秋季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并组织专家对学校老师和基层医院医生开展防治技术的培训。

  据悉,各医院的产房和儿科病房的消毒近期开始特别加强,目的是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来源:东方网

[ 本帖最后由 pingping妈妈 于 2007-6-22 11:36 编辑 ].

TOP

全面解读手足口病


了解手足口病:

  手足口综合征,简称“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传播快、易流行,多在夏秋季节流行,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患儿疼痛难忍,时时啼哭、烦躁、流口水,不能吃东西,尿黄,重者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潜伏期: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传播方式: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国际疫情: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 71、Cox A16病毒均有分离。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

  我国疫情: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了以托儿所及幼儿园为主的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 71病毒。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占62.04%;女性5177例,占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广东(670例)、黑龙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苏(287例)和福建(240例)。

  截止2007年5月21日,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与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报告病例数上升119.41%。

  补充:由于手足口病尚未列入我国法定传染病管理,目前掌握的疫情数据多来源于监测或暴发疫情调查资料,难以对疫情的流行态势做出准确全面判断。

  从近年报告的疫情资料来看,手足口病每年的发病时间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由于 2007年全国气温上升较早,专家预测,可能导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将进一步增加。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主要应做到;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

  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预防手足口病必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了抵抗力。治疗上可采用口服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和多种维生素;或用抗病毒药膏涂抹患处,消炎止痛。尤其是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因此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和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才可回幼儿园或学校。如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要及时到医院加强治疗。

  手口足病问与答:

  问:手足口病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

  答:手足口病的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以飞沫形式,经呼吸道可以感染新的易感者。唾液、疱疹液、粪便中的病毒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经口传播,与患者同一室最易被感染。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传播。

  问:哪类人群最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答: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防病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4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发病数85%~95%。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出现一次规律高峰。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域限制。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

  问: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传染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感染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隐性感染比例相当高,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摄氏度。皮疹主要分布在手、足、口、臀四个部位,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使患儿流涎或拒食。手足口病的皮疹愈合后不留痕迹。

  问: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答: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一是要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对疫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二是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三是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四是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五是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六是医疗机构应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问:对手足口病的患儿应如何护理和治疗?

  答:本病如无合并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痊愈。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可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有合并症病人可肌注丙种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弛缓性麻痹等,患儿应及时就诊、复查。.

TOP

儿童易发手足口病家长不必太担心


目前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但此病可治可防,家长不必太担心。该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通过接触病孩或其用过的物品而经口传播,也可由呼吸道以飞沫形式传播。多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3至6岁发病率较高,病程为7天左右,可自愈;极少数感染者可引起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初期一般表现为发热,可有喷嚏、咳嗽等感冒样症状及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皮疹特点:先为红色斑点,经一天左右变为疱疹,疱疹内充满混浊的液体。皮疹多见于手指和足趾的背面,指甲两侧,足跟边缘。皮疹出得很多时,也累及手掌、足底、肘部、膝部和臀部等处,形成疱疹的个数多少不定,少者数个,多者数十个。继而在口唇内侧、舌表面、颊黏膜、齿龈上都出现散在的疹子和疱疹。疱疹溃破形成浅表性溃疡,溃疡四周发红。这时病孩症状最重,表现为拒食、流涎、哭闹、烦躁等。该病一般经5~7天的治疗可自行恢复,为一自愈性传染病,一般不留后遗症,不留疤痕。

  发现患病,应及时就医,一般隔离2周。对患儿口腔排出物及粪便、玩具,应严格消毒。尽量不使皮肤疱疹溃破,应让其自然吸收,干燥结痂。口腔疱疹和溃疡,可选用1%龙胆紫的卡因液作局部涂抹。年龄较大的孩子可用消毒漱口水漱口,每日数次.要让病孩尽量多饮水、注意休息。

  预防手足口病,托幼机构应加强对儿童玩具、食具、便器的消毒,注意饮食卫生,发现病孩,一般要隔离1至2周,密切接触者可口服大青叶、板蓝根等预防。

有效预防方法

  1.保持空气流通。

  2.饭前、如厕后,以及处理被粪便沾污过的物品后洗手。

  3.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立即洗手。

  4.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盖口鼻,并妥善清理分泌物。

  5.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

  6.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红疹消退及水泡结痂。

  7.少到人群密集的地方。

  居家照顾要点

  1.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

  2.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3.口腔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饭后漱口;

  4.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5.可以口服一些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

  6.若小儿发热,也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来源:人口导报.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