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陪读》告诉我们什么?

《陪读》告诉我们什么?

11月07日
《陪读》告诉我们什么?
电视剧《陪读》结束了,尽管我是断断续续地看完的,但却被剧情感动了,为那些陪读的父母感动。

该剧贴近群众生活,适时地反映了现今社会父母为了孩子而陪读这一背景复杂、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会问题。由陪读而引起家长与子女之间、家长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和谐探求,在这部电视剧中得到艺术的再现。综观全剧,引人思考,令人动情,是一部深情地、深刻地反映当下社会问题的好戏。

教育是社会活动至关重要的部分,写高中生备考的生活自然会触及社会中最敏感的神经,如只将考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视为惟一的最佳选择,这构成了全剧的基本框架。虽然剧中以韦家善与儿子之间的分歧来表示自己的理念:应该尊重青年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编导并不想对千军万马只奔高考独木桥的问题作简单的评判,而是对此作一种真实的描述。
追求真实必然会触及到社会问题。《陪读》中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描述是不隐晦和不回避的。吴小山转学到省城是剧情发展的关键,但让他转学的原因就是他获得了全国比赛的冠军,他会为新学校带来新的荣誉,所以他才能和母亲来到省城。其中还尖锐地表现出各地高考录取不平等的社会弊端,也就有“复旦”带着子女异地求学成为“高考移民”等发人深省的情节……

《陪读》在反映社会问题横断面的广泛性的同时,也体现出纵深度的深刻性。如表现家长过度溺爱、娇生惯养造成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从北京来插班的高三男生李未来,上厕所甚至忘带手纸,还要妈妈追着去送;同是高三男生的陈雷,父母离异,爸爸服刑,“老革命”爷爷从小过分溺爱他,长大后又恨铁不成钢,为阻止他上网,棍棒相加,几次以死相胁,甚至用药把孙子灌昏送进精神病院,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自己装死失踪,留下“遗言”促使孙子醒悟。家长们为陪读倾诉苦衷,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辈子交代给他们了,他们还不领情。”“陪读陪读,父母辛苦,儿女不服。千万千万,别来陪读。”家长们一面希望“什么时候不用陪读,社会才真正进步了”;一面却在策划着开发建设新的“陪读村”,甚至连适应种类经济状况陪读家庭的“小户型”、“中等户型”、“贵族豪宅”都设计好了。同学们在颇富创意的校长带领下,于高考前夕去郊外“发泄”心理郁闷,一边在倾诉心里话,另一边却在面对血书宣誓“血战高考”。所有这些,都通过系列场景正视了问题的严重性,要解决这些问题,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一届学生是“陪读”过了,下一届、下下届怎么办?这也是发人深省的地方。

我们周围很多陪读的例子,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能上重点初中、高中,不惜掏高价在学校周围买二手房,租房。为了让孩子学习好,忽视了对孩子其它方面的培养。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获得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却不会系鞋带。一个去美国留学的学生却从来没做过家务。敢问这些孩子如何步入社会,社会需要的是综合人才,不是高智商,低情商的人才。

《陪读》形象地再现了这些生活画面,反映了我国目前教育的弊端,也在告诫我们家长要正视目前的应试教育,尽力减少升学给孩子们的压力,让孩子们有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全面发展,将来成为综合性的人才。.

TOP

没用的

人多,怎么办,还是考试最公平..

TOP

一言难尽啊!!!
.

TOP

我怎么都看到乱码的拉。。。.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