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楼peteryang
(......)
发表于 2010-6-7 03:48
只看此人
回复 416#麻辣大龙虾 的帖子
出国读书模式的选择,一般基于家长和孩子对未来期待,加上经济状况.就你提出的这二种模式,关键是在整个家庭教育规划中,家长和孩子是如何期待的?
在第一种模式中,有一个时间限制,一般需要经历四年高中生活,申请美国大学一般所需要的高中文凭,因为有一年交流生活,被延迟一年.因为获取高中文凭的主平台,还是在国内高中.其实国际交流生,如果语言思维获得有效进步,在一年交流期内,可以选修一些AP课程,作为辅助类申请条件,当回到国内后,既要面临国内高考,又要面临各种申请类考试,如何安排,如何平衡,需要取舍,其实这就是目的趋势和路径之间的个人选择问题.本应该很简单的按照一般名校申请条件,按照一般路径,现在非要搞的很复杂.
在同一目的趋向上,这二种申请模式,如果单纯放在国内起跑线上,无论时间跨度,孩子学习心态,语言思维能力,我一直认为IB模式,其性价比要高许多.根据女儿班级初二结束后去美国读高中的同学们交流信息,一般经过三个月时间,语言思维基本已经接近同龄本土学生,如果一些举办IB项目的学校,有意在高一阶段,安排二到三个月时间,直接去美国高中进行短期交流学习,其实已经足够完成语言思维转换.再回到国内继续IB后续课程,这一补充模式,确实比较实在.
在这二套模式中,第一模式,只有经济上有优势,但输在时间上,所谓只考虑经济因素,不考虑更远目标.同样的,读IB高中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比较有优势,但孩子们平均智力,处于中等以上,难有在同龄层中,有出类拔萃者.换一种表达方式,目前在上海,在读IB文凭学生,能进入四校者,一般不会选择IB,大多数是一般寄宿制高中录取水平,这样就被生源所限制.因此,单就同龄人申请美国名校比较,IB申请者,很少有进入全美综合排名前20的名单,同时,还有学生努力刻苦问题,目标大学定位问题,申请包装问题,而不是IB文凭问题,最终还是生源问题,家庭对国外读书规划重视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到达目标大学读书后,是否尽快适应,后续力,继续学习等因素,也是要考虑的.申请到目标学校只是第一步,如何完成四年大学,再继续学习,如何尽快融入本土文化,环境,生存问题,最后如何转换身份问题,其实要走的路很长很长,难有固定模式.
因此,既然选择出国读大学,选择模式不是主要因素,路径可以不同,性价比和孩子心态是家长思考方式,同样的,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程度等,规划申请类考试,合理安排完成高中课程,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趋近最高目标.
确实,在处理孩子教育规划模式上,很多家长很难抉择,有时侯被孩子左右,有时侯被各种混乱信息牵制,更多是被人性虚荣心所驱使,只看到其它路径胜利者的目标感染,而不去关注整个路径的艰难困苦,惊险连连,所花费时间和经济成本.其实,这也是一种人生游戏,就看如何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