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03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养心殿(7)当年给孩子的一封信(464楼)

回复 338#家有考王 的帖子

说的太好了,看你的文章受益匪浅.

TOP

也希望把四次更新都看看,为爸爸妈妈们出个主意.

TOP

推荐好书-罗兰·英格斯·怀德的小木屋系列。.

TOP

引用:
原帖由 家有考王 于 2008-8-25 07:29 发表 \"\"
我父亲在文革中受到迫害,但他把愤怒藏在心里,不以他的独立判断影响我们。当时我们三个孩子,一个在军垦农场表现好,回上海读了大学,一个在国企搞技术革新有成果,20岁加入GCD,一个在集体企业,工余不荒废学业,7 ...
我猜在78年考入大学的这个,现在是精英了吧,现在很多名流都是78年考入大学的..

TOP

很深刻!!
 有想法就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家有考王 于 2008-8-25 07:29 发表 \"\"
我父亲在文革中受到迫害,但他把愤怒藏在心里,不以他的独立判断影响我们。当时我们三个孩子,一个在军垦农场表现好,回上海读了大学,一个在国企搞技术革新有成果,20岁加入GCD,一个在集体企业,工余不荒废学业,7 ...
这一楼给我的印象也极为深刻。
陈冲BLOG里有一篇《我的名字是外公起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bb60e01000bjj.html
写到母亲宁可一个人承受痛苦,也拒不影响孩子自己的判断。这样的父母(陈妈妈和考王爷爷)非常可敬。
我们与父母、儿女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时代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同。一个好的社会要包容,一个好的家庭更要包容。
包容各种不同的观点、见解和价值观。不能把自己的答案强加给孩子,因为他们面临的生活和我们的不完全一样。.

TOP

强加当然不对,但不表达也不对。都是两个极端。.

TOP

引用:
原帖由 zhenai 于 2008-9-2 13:21 发表 \"\"
强加当然不对,但不表达也不对。都是两个极端。
同意。
不过做起来很难的。
我公公婆婆都是党员,LG兄弟俩都是在80年代末上的高中和大学,据说当年每次周末晚餐都是不欢而散。LG的弟弟据说高二还吃了我婆婆一次耳光,因为讲了老党员无法容忍的话。
不过现在他们四个好多了。因为不谈国事了。
当父母宽容孩子的异见可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特别是父母孩子同处“青春期”的时候。

[ 本帖最后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8-9-2 14:07 编辑 ].

TOP

回复 358#和你在一起 的帖子

显然在走两个极端。。。 .

TOP

回复 357#zhenai 的帖子

强加肯定不对,但不表达对与不对也不是轻易就能下结论的。不过即使不对,也未见得就是“极端”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zhenai 于 2008-9-2 15:48 发表 \"\"
显然在走两个极端。。。
所以我说难嘛!
现在父母和子女都成熟了,知道很多事情不是老百姓辩得清说得明。
老百姓如果没有那个担当,就是过个嘴瘾而已。
大家把自己的本分做好,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好。

[ 本帖最后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8-9-2 18:13 编辑 ].

TOP

回复 360#家有考王 的帖子

“据说当年每次周末晚餐都是不欢而散。LG的弟弟据说高二还吃了我婆婆一次耳光,因为讲了老党员无法容忍的话。”
----------------------------------------------------------------
这种强加我以为已经“极端”了。

不过现在他们四个好多了。因为不谈国事了。
----------------------------------------------------------
这种不表达我不知道算不算“极端”,怎样做才算更极端。 .

TOP

回复 361#和你在一起 的帖子

这不是成熟,只是逃避而已。历朝历代都不缺这种思想。.

TOP

引用:
原帖由 zhenai 于 2008-9-2 20:55 发表 \"\"
这不是成熟,只是逃避而已。历朝历代都不缺这种思想。
我举这个例子来证明容纳异见"做起来很难"——甚至是在家庭里。
你说"逃避"我不能同意——因为这并不是父母和子女间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何谈“逃”呢?!
这充其量是"回避"意见冲突。如果意见的冲突没有建设性,回避何尝不是“成熟”的表现?.

TOP

引用:
原帖由 zhenai 于 2008-9-2 15:48 发表 \"\"
显然在走两个极端。。。
我一开始还以为你表错情了呢。原来真的是高兴啊?.

TOP

回复 236#zhenai 的帖子

还没找到?.

TOP

回复 364#和你在一起 的帖子

ok,回避也只是他们的选择,并不是“好”的选择,意见冲突并不一定发生在“不是父母和子女间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这是一种几千年来的常态。

BTW,我的表情显然不是“真”的。.

TOP

回复 366#家有考王 的帖子

sorry,请给个连接吧。 .

TOP

回复 368#zhenai 的帖子

2008-7-30 09:55  你出了一个题目,有两个人表示看不懂,我给了一个答案。不知你是不是还记得。从上次发帖到我的提醒,没有多少天,应该想得起来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zhenai 于 2008-9-3 10:37 发表 \"\"
ok,回避也只是他们的选择,并不是“好”的选择,意见冲突并不一定发生在“不是父母和子女间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这是一种几千年来的常态。

BTW,我的表情显然不是“真”的。
“回避”并不是“好”的选择,但也未必冠之以“极端”吧。.

TOP

回复 369#家有考王 的帖子

ok,我找到了,贴子沉了,没有注意。在这里回应您。
初中生失去贞操的年龄肯定不会超过15岁。
也许换一个标题就可以理解了。
“调查显示韩国小学生平均9岁失去贞操”
这就是中国目前最主流的报纸的小报的标题。
这篇报道在中国所有主流新闻网站上传播。
这两年民间反韩情绪大有超过当年反日之势,主流媒体功不可莫也。

汉语已经被大大的污染了。.

TOP

真一座好楼

.

TOP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php?tid=4543875&highlight=
感觉《环球时报》的报道表述上有点混乱。.

TOP

“和你在一起”

这个名字真好,呵呵,想说的是,和你们在一起,真好(包括:和“和你在一起”在一起,象回声吧~~~~

还在这里看到不少熟悉的朋友身影,赶紧溜来看。
“和你在一起”推荐了不少好书,很棒,要去找来。
(有个念头一闪,是否有一天哪位高人可以组织一次读书聚会啊?各自带两本好书,让孩子交换着看,觉得好,可以自己出去针对性地买来。孩子们在书海中徜徉,我们则一起说说教育的感想?如有不妥,敬请54

我家的孩子大概比各位的小了点,呵呵,才四年级。任重道远啊~~向你们取经……

[ 本帖最后由 dadapai 于 2008-9-3 15:19 编辑 ].

TOP

回复 373#家有考王 的帖子

显然不是混乱,而是故意的,这种报道不是一次两次了。
套用一句老话,要“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

-----------------------------------------------------------------------
《朝鲜日报》原文:

韩国逾二成初高中生有过自杀念头

朝鲜日报记者 李智惠 (2008.07.28 14:40)

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韩国大约有近半数初高中生感到自己承受的压力很大,五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

韩国疾病管理总部慢性病调查组27日表示,2006年9月面向7.1万多名初中1年级至高中3年级(13至18周岁)的学生实施了第2期青少年健康形态网上调查,得出了上述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初高中生中有46.5%回答“压力大”,23.4%回答曾认真考虑过自杀,5.5%回答曾尝试过自杀。产生压力的原因有学习成绩、对前途的担忧、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以及外貌等。

此外,从有吸烟经历的比率来看,初中1年级和高中1年级男生分别为16.9%和46.2%,女生分别为11.7%和31.4%,吸烟比率随着年级上升而剧增。有饮酒经历的初高中生占总数的59.7%,在男女比率上并没有太大差异。初高中生首次吸烟的平均年龄为12.5岁,首次饮酒的平均年龄为13.1岁。初高中生的肥胖率达9.2%,一天运动20分钟以上,一周运动三天以上的学生比率只有31.9%。另外,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4.2岁。其中初中生的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只有11.3岁。

慢性病调查组相关人士表示:“为了防止学生在青少年期便开始吸烟喝酒,迫切需要实施保健教育措施,以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 本帖最后由 zhenai 于 2008-9-3 15:46 编辑 ].

TOP

醺酒,性,吸毒年龄的提前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有关,越快越早啊,不早不行啊!地球上那个发达国家不是如此?.

TOP

回复 375#zhenai 的帖子

是不是故意,不习惯下判断。呵呵。

[ 本帖最后由 家有考王 于 2008-9-3 15:57 编辑 ].

TOP

回复 374#dadapai 的帖子

我家小朋友才2年级。
一直以考爸和H爸为榜样,到这里来学习。
《和你在一起》是一部电影的名字,陈凯歌拍的,看过吗?
讲一对父子的故事。孩子是捡的,爸爸还没结婚。无权、无钱,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讲不出大道理,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为这个孩子,他甘愿付出一切。尽管他愿意给孩子一切,但是能做的也只有陪在孩子身边而已。这对父子将来注定是两个社会阶层的人,精神世界也很难沟通(孩子是个小提琴天才,爸爸完全不懂音乐)。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心灵相通,彼此相爱。
看得我好感动啊,决心也要做一个心永远和孩子在一起的妈妈。(牙被我酸倒了吧).

TOP

考爸很能沉下心写东西!
赞一个!
另外,我很惊喜地看到了一个ID“和你在一起”
看来
好的帖子
果然能吸引好的坛友啊!.

TOP

《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现在都是出口转内销的宣传工具。.

TOP

言传身教比什么都重要,我们注定是空巢老人,让我更加坚信要做好人生每一个阶段的事,享受过程,享受眼前。.

TOP

很高兴认识你,和这里的各位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8-9-3 17:34 发表 \"\"
我家小朋友才2年级。
一直以考爸和H爸为榜样,到这里来学习。
《和你在一起》是一部电影的名字,陈凯歌拍的,看过吗?
讲一对父子的故事。孩子是捡的,爸爸还没结婚。无权、无钱,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讲不出大道 ...
影片听说过,也看过介绍,但还是没有完整看。听你的,一定去找找。
我也是个很容易感怀的人,尤其是一些好的艺术作品,让人情不自已。记得我看导盲犬小Q那晚,正好白天又是参加一个朋友的葬礼,那个晚上触景生情默默痛哭半天…后来看地震的照片,那个妈妈的短信,看着就泪水出来了。…生命,真脆弱。我们和爱的家人朋友可以在一起拥有的快乐时光,弥足珍贵。如你所说,这一切,也使我想抱紧孩子,告诉她,我爱她,一辈子爱她。
有了孩子,外表强,心里头却不知怎么,更柔软了。
这两天,四个孩子跳楼的新闻,到处在探讨。我们该如何做这个时代的家长?孩子的心在这个功利的世界,会轻易地被压实、压紧。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让家庭能更富有生命力和温暖?
来到养心楼,感觉迎面一阵清新、平和,愿与这里的各位好爸妈好好交流,原得指引启发~~.

TOP

回复 378#和你在一起 的帖子

看过这部电影,很感人的。特别是影片快结束时,孩子在火车站(好像是火车站)拉琴的镜头。.

TOP

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

回复 382#dadapai 的帖子
感谢孩子,让我们成熟起来。
我做了娘以后,就没了大志,整天就想怎么把小日子过好,把孩子养好,让她务必比我生活得更幸福。
当然,幸福可以有很多内涵。我现在的水平能想到的,就是获得更大的自由,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
养心的目的大概就在于让孩子获得更多精神的自由。
那些选择自杀的孩子,想必有太多的压抑,所以才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获得解放。想象真是很难过的。
我前面推荐了一本书陈丹燕写的《女中学生之死》,那个真名叫“骊”的故事里的宁歌,从7楼跳下去之前,在白墙上写:一时的痛苦换来永久的自由。
多么让人心痛啊。
这个时代、这个环境,让大人、孩子都不容易。我觉得要教孩子学会一些谋生的技巧,属于现实主义的,还要让他们有一个自己的,不受侵扰和干涉的精神世界。周围的环境如果强调物质的多一点,父母就补一点精神的;我的孩子还小,所以现实社会的竞争讲得很少,但她有一个老师,就是一个“讲实力讲竞争讲收益”的人,女儿同学的妈妈很反感这个“功利”的老师,我倒觉得挺好,让孩子了解一点现实的东西是必要的。
度的把握很难,父母自己也常常很困惑。不过,没有必要总是扮演“强者”“智者”,父母真实些、真诚些,反而会得到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妈妈就把她的烦恼跟我讲。我女儿还在读小学,我也把我的苦恼跟她讲。我想,信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有了信任,才有其他的。

[ 本帖最后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8-9-4 13:37 编辑 ].

TOP

回复 383#醉醉妈 的帖子

电影的细节我已经有些淡忘了,只记得自己强烈的感动。
之前我看周国平写的《妞妞》就对知识分子的懦弱感到不齿。逃避,竟然还找出种种堂皇的理由。
后来看这个电影,就觉得刘佩琦演的爸爸太伟大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dadapai 于 2008-9-4 09:44 发表 \"\"

影片听说过,也看过介绍,但还是没有完整看。听你的,一定去找找。
我也是个很容易感怀的人,尤其是一些好的艺术作品,让人情不自已。记得我看导盲犬小Q那晚,正好白天又是参加一个朋友的葬礼,那个晚上触景生情默 ...
这两天,四个孩子跳楼的新闻,到处在探讨。我们该如何做这个时代的家长?孩子的心在这个功利的世界,会轻易地被压实、压紧。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让家庭能更富有生命力和温暖?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哪能轻易说弃就弃。万分痛惜!.

TOP

回复 384#和你在一起 的帖子

你说得有理。
不过我会时常和她对着干
还不时有些困惑。比如学琴,我还曾发过一个帖子专门请大家出主意,帮忙决定拉琴五年是否继续,众说纷纭,呵呵,大多数家长支持要坚持。看看过来人吧,不少名人都说小时候很讨厌学什么学什么,结果成就了,却反过来感谢家长。也有不少说,家长很宽松,给了自己一个自由的空间,所以成就了。
我还记起,很久以前做一个孩子家教,他很厌恶语文作文,后来我陪他玩,陪他观察体验,他开始喜欢写了,写的文字真实生动,十分有趣,但却不符班主任的“有意义”要求,套路不对~考试虽进步,但分数一般~我只好惭愧地买了书送给他,抵消一点家教费。还有个孩子要参加作文比赛,我很不动脑筋但很套路地给他出了主意,他竟然得了大奖,还送我礼物。可这礼物收着,我也不开心。结论是,作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ninocheng 于 2008-8-17 08:42 发表 \"\"
潜心聆听各位BBMM的高见,忍不住也想上来说两句:
关于散养和圈养的问题,我觉得这和孩子本身的“质地”有关,和家庭的财力也有关,为什么这样说呢,前些日子看了作家池莉的文章,介绍她和她女儿的故事,说她在女儿 ...
双手赞成!.

TOP

悲剧警醒我们的挫折教育

新学年开学伊始,惊闻有学子轻生坠楼。随着年轻生命砰然着地,飞逝而去,我们的心猛然揪紧。
我们尚无从知道学子轻生的原由,但悲剧已经不可挽回。
面对悲剧,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我们的挫折教育。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受尽了万般宠爱,相对来说,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要低一点。而现代社会压力普遍较大,学生是承受压力最大的群体之一,进入职场,他们还会受到更大的、难以预料的压力。而恋爱、婚姻值得不如意、不顺利,也会使将来的他们产生挫折感。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注意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帮助孩子打造一副坚强的神经。
但是,我们不会无端让孩子遭受挫折,不会任由孩子遭受挫折,也不愿设定情景让孩子受挫折。那我们又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我的孩子是在围棋训练和比赛中经受挫折的——因为围棋,他经历过无数失败。而我,则在他失败后施以教育,使他的神经逐步坚强起来。同时,我们也会将自己在工作中遭受的挫折让孩子感知,使他知道人生会有很多坎坷和不如意。前几年,北大每年都有学生自杀,年轻的生命,在固定的地方,向固定的地点坠落。听到这些消息,我也会跟孩子聊聊,以感知他和他周围人的想法。我想,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经常地、有效的挫折教育会使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并较快地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亡羊在前,警醒于后。希望WW上的家长一起来出出主意,如何对孩子有效地进行挫折教育。
.

TOP

围棋与挫折教育

我的围棋观(下)——围棋对孩子成长的助益
1、启迪智力(略)
2、锤炼品格。
.......
关于对压力的承受能力。现在的孩子压力很大,往往超出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能承受的阈值。这种压力对他们的损害,有时可能要在好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反映出来。成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时可以追朔到幼年时期。(危言耸听了,呵呵)所以,挫折教育很重要。围棋,就是不断地接受对手的挑战,输了,就是一次挫折。成长为五段,要下上千盘棋吧,那要受多少次挫折?输了一盘好棋,孩子会很“痛”,关键的比赛,走了一步臭棋会很“痛”。慢慢的,意志会磨砺得比较坚强。因为经常失败,所以不怕失败,因为屡受挫折,所以直面挫折。对手的每一步棋,都是出给你的一道题,每一步应招,就是你给出的答案,都是一次应变。训练是小考、比赛是大考。在围棋中成长,孩子变得坚韧了,参加其他比赛、考试、面试,孩子自信满满,至少不太容易怯场。
.......

摘自《我的围棋观》  (2007.1.2)
http://ww123.net/baby/thread-4411234-1-9.html.

TOP

转一个贴,这是有人把清华大学校长的发言,说得直白些.
昨天下午,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在接受学生记者采访的时候,表达了他对现在大学教育状况的担心,他表示,说得直白一点,现行的大学教育制度就是"在往学生们的脑子里灌屎"。

顾秉林校长表示,在二十世纪初至4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界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以内中国的大学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他们中有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革命义士、抗日英雄,有科学骨干、民族精英。而这种盛况自从解放后尤其是九十年代开始衰落。现在的各高校,包括清华与北大在内,已经没有将培养人才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严重的学术腐败,枯燥且与社会脱节的课程,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将导致学生们的思想僵化,对课程失去兴趣,对大学乃至整个中国的教育失去信心,退学正是表达他们对大学教育失望的最极端方式。

他进一步表示,至少有80%的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是酬躇满志,报着努力学习的决心的,可是在四年大学生涯的消磨与侵蚀下,能将这一决心坚持到毕业的学生恐怕不到20%。逃课,考试作弊已经被很多学生当成了家常便饭。上大学的目的由最初的学习知识变成了纯粹的混文凭。而那些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却正在被逐渐磨灭。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大学最终培养出来的成品,将是一具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20年后,中国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精神水平将会是什么样子?我简直不敢想像!"

古板的教学方式和教材让社会丢失了许多的达芬奇,比尔盖茨。对于这样损失,我们是否要反省下呢?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们的精神受到极大的伤害,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受到无可挽回的扼杀,中国至今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与这种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TOP

上面这个贴,真假我们不去深究,至少大多数人心里或多或少有着这样的感受,我也相信清华大学校长不太可能在公开场合如此放言,毕竟他是体制内的校长,即使在解放思想的大环境下,反右斗争的历史,时刻提醒国人,特别是大多数知识分子,说真话,说实话,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很多时候,今天的现状,可以追溯到反右这一段特殊时期的背景,如果细清对中国知识界乃至国民性格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之一,反右是最大的根源.这是压跨社会精英的最后一根稻草,50年的悲剧代价,甚至还有更延伸的负面影响.
其实今天的思想大解放,如果要真实落实,对反右的反思,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从根本上纠正这一历史遗案,不然的话,很难再在社会上引起思想震荡.
同样的,这一反右背景,也向下延伸,父母的疑虑影响了下一代,影响了基础教育.或许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反右有其必要,但在今天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机遇前,从否定再出发,是最好的起点,可惜,整个社会显著在慢慢虚耗一代一代人才,特别是思想界.我们已经轮空了几代人.这也是过去十年,有识志士提出的,中国大陆出不了大师的原因之一.一个经济上高楼林立,表象繁荣昌盛的国家,如果没有很多人静下心,反思过去,彻底否定过去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虚假,僵化思想,很难想象,贫瘠的土壤上是难以培育出伟大的思想家的.
其实历史就是轮回,未来当然也是轮回,反思,纠正,甚至彻底否定,也是务实,负责,前进的必要前提,说真话,脚踏实地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家有考王先生,在许多贴里有意无意提出在孩子教育这个议题,同时经过许多年,在自己这个试验田里,得出了宝贵经验,孩子在成长道路上,最后出来的是具有独立客观,有着自己判断能力的知识分子,以人类基本价值观为基点,结合自己对国情的理解,为准绳,作为走上社会的起点.或许他会因为社会大环境而改变,但至少他经历过一个最有价值的教育过程.或许用人生苦难,艰辛磨练,修成正果来结尾,比较抽象的说明了LZ的议题..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我在后面跟贴,已经点出了真假不重要,这个议题是否值得社会,特别是网络讨论,大家内心世界是否有过这种想法,是否可以深入探讨,这才是思想的火花.
现在网络上有许多假借之名,提出各种议题,很多时候只是希望引起各方重视,至少进入可讨论范围,从网络议题成为社会议题,希望得到改善,改变.
而对这一系列社会现象,如果大家都熟视无睹,连讨论的兴趣都没有,或者因为过去固有思维,不能大胆提出见解,很难在孩子教育议题上有大的发挥空间,或许,几个家庭教育的成果,对社会人文,国民性真正改善,没有大的作用.
旺旺网上家长其实在做许多尝试,大多数家长,在应试教育下,是否寻找出超前意识,毕竟未来社会,即使没有惊天动地的变化,也有日新月异的改变..

TOP

不要回避挫折

在生活中我们无法去避免意想不到的挫折,也不会去刻意的选择接受挫折。但是一旦遇到谁都不想、无法接受的挫折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孩子能够具有面对挫折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教育不是你我一时一事可以培养的,是需要渗透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除了给孩子阳光、雨露、养料,接受挫折同样是阳光、雨露,同样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养料,成长得更加好。.

TOP

转陈冲:刺激于反应之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bb60e01000chx.html
81年到91年是我一生中生活得最困惑、最痛苦的阶段,经常失眠,曾经有过整整一个星期一分钟也睡不着。在外界看来,那十年中我似乎有过不少辉煌的时刻,但在我的内心世界里,那漫长的十年却充满了黑暗。不过,今天我想讲的不是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而是影响我走出迷茫的一个故事。



89年的时候,一位朋友送给我一本书,讲到一位关在纳粹集中营里的、名叫Victor Frankl的犹太心理学教授。在集中营里,他经历了种种精神与肉体的苦难,他的妻子、兄弟,父母都先后被纳粹送进煤气炉里,只有他和一个妹妹活下来了。每天他都不知道今天他将被送进煤气炉,还是将被迫帮纳粹把尸体从煤气炉中抬出来。



有一天,他抬完尸体,一个人疲惫不堪地坐在牢房里。他觉得自己跳离了自己的躯体,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绝望的境地。Frankl领悟到了一个真理:他其实是自由的。后来出狱后,Frankl 称此为“人类最后的自由”— 没有任何人可以夺走的自由。那些折磨他的纳粹可以毫不留情地地控制他的环境,随心所欲地摧残他的肉体,但是Frankl将决定自己如何反应、或者不反应。在挑衅和反应之间是他选择的空间,想象的自由。看狱人体罚Frankl的时候,他开始想象他出狱后的生活,想象他跟学生讲授在集中营里的学到得哲理……



Frankl没有给他的折磨者期待中的反应,他们可以触到他的身体,但是他们触不到他的根本,他在道义上战胜了他们。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自我训练,利用记忆和想象力,Frankl超越了他的境遇,把那块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广阔,在受难中找到意义和尊严。他还帮助集中营里其他的受难者去体会这精神自由。



人有别于动物是因为我们有自我认识、有想象力、有良知、有独立的意志。我们有能力作选择。Frankl选择的反映不是基于冲动或者情绪,而是基于他的人格和价值观。



读到这故事的时候我正爱着一个不该爱的人。自己知道这事不健康,可又不能自拔。当我说“我真得没法离开他……”时,我并不是不知对错。只是“对”太难了,而“错”是一种惯性,相对容易许多。我从Frankl的故事中得到了深刻的启发,看见了自己与生俱来的价值。在刺激于反应之间我可以选择,也有义务选择。一旦创造了这选择的空间,“离开”就只是一个动词,只需付诸行为。仍然是难,但绝对不是“没法。”甘地曾经说过:“只要我们不交给他们(英国殖民者),他们就不能夺走我们的自尊。” 没有人可以不经我们的同意而伤害我们。我们对伤害自愿的准许往往比伤害本身更有杀伤力。



我不再责怪境遇,责怪他人给我带来的不幸。我每天提醒自己,Frankl在集中营里都有选择空间的,我凭什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TOP

陈冲讲的故事适合成年人
文革的时候,那么多人受不了屈辱,选择抛弃(不是放弃):比如傅雷夫妇、老舍。
但是也有很多人活下来:
谢希德文革扫了10年物理楼的厕所。据说,谢老担任物理楼保洁员的时候,厕所真是干净。
她内心没有把那些强加给她的东西看成抛弃人世的理由。
那些外界的形式,根本羞辱不到她。.

TOP

可是,十几岁的孩子不同。
我们不能羞辱孩子,还要求他自尊。.

TOP

我的一个朋友,大学毕业的时候领了一个处分。
原因是在离开宿舍的时候,用墨汁在墙上写:
感谢**大学,侮人不倦.

TOP

朋友们把这个事情当笑话谈。我听了惊心。
因为我自己是个教师,孩子也上学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确实是以“给孩子难堪,让你好看”的方式实施的。
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求学生活无疑是牢狱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也常常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会跌入牢狱.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