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本楼中有位MM把解数学应用题中的推理说成是“根据已知的数字列出算式”。没有想到的是,几年过后,我家小四生的期末考试被不幸言中。
有一道选择题:
两个一模一样的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大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的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增加10cm或6cm,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 )
A, 15平方厘米 B. 30平方厘米 C. 60平方厘米 D.无法确定
儿子在考试时选B,错了。
卷子发下来,我们让他自己更正,找到正确答案。他稍想一下就报出了新的选择:答案是60平方厘米,我选C。
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答:10*6=60
看,这就是典型的“根据已知的数字列出算式”!
007不解:你第一次选B,错了。第二次又选C,还是错了。你到底有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
子:我没有理解,看不懂。我们班的同学都看不懂。这道题超纲了。
父:你看,不会做,就赖出题老师超纲。你自己仔细读一读题目,读懂题了再说。
仔细读完题,小四生嚷了起来:大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的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增加10cm或6cm是什么意思呀?
007:你不懂什么意思,可以用两张A4纸当作小长方形来摆一摆。
儿子不听,非要画图,也行。倒是在一旁的Alex用两张纸摆了起来。画一画,用实物拼一拼,他们立即发现,用两个一模一样的长方形拼一个大长方形,有两种拼法,周长的增加量也不一样。
在第一种拼法中,周长增加了10厘米,其实就是图中那两段蓝线,也就是小长方形两条对边(长)的长度;在第二种拼法中,周长增加了6厘米,其实就是图中那两段红线,也就是小长方形两条对边(宽)的长度。据此可以算出原来小长方形的长是10/2=5厘米,宽是6/2=3厘米,面积是5*3=15平方厘米。正确答案是A。
从这道题可以得出许多教训:
第一,我家小四生看到从来没有见过的题,就自乱阵脚,开始瞎猜乱做。事后表明,只要有耐心,想办法弄清楚题意(要求和已知条件),从没有做过的题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他最终发现这道题并不难,出题老师并没有超纲。
第二,小四开始的数学题,尤其是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并不是瞄一眼就能弄清楚题意的。也不是认真读上几篇,就能读懂的。同学们在审题时不但要动眼动脑,还要动手,把要求和已知条件标出来,画出来,甚至要用试验的方法摆出来。没有这种习惯、光在那里看和想的同学,往往会被复杂的问题或已知条件弄糊涂,最后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
第三,这道题从数学上来说并不难,难的是文字理解,其中那个“或”字把许多同学弄糊涂了。如果把题目改成“用两个一模一样的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有两种拼法。第一种拼法,大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的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增加10cm;第二种拼法,大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的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增加6cm。问:原来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007估计绝大多数小四生能够顺利解题。所以说,这道题主要考的是小四生的语文水平。用它可以区分学生的语文水平,却难以区别学生的数学水平。对于小四生来说,这并不是一道好数学题!换成007那种表述方式,倒是一道中规中矩的数学题。不知出题老师是过高地估计了小四生的语文水平,还是想在文字上故意为难一下小四们。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7-6 17:2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