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一只红烛 于 2008-6-25 23:30 发表
既然大家都在热烈的讨论蒙氏教育,我们先来看看国外对蒙氏的肯定和非议
肯定有以下几个方面:
1、蒙氏重视早期教育的思想受到了支持;
2、蒙氏对于儿童智力及心理发展的看法受到肯定;
3、蒙氏强调的感官训练的思 ...
5、蒙氏否定奖惩,否定儿童的假象游戏有失偏颇;
同样反对!
关于奖惩!确实是有害而无益的。——但无可争议又是我们这些无能的大人们,为了对付孩子顺承我们不得不用物质去诱惑!
这是罪恶,可是,我们却不得不整天在犯罪!
可是,不能因为我们整天在犯罪,所以就指责那不犯罪的是错误呀!
关于蒙台梭利的儿童的想象力,我在另一个贴中已有讨论,搬到这里来救援一下!
附:
儿童想象力的培养,蒙台梭利的观点
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如果想象的真正基础是现实,而一个人的感知能力与其观察的精确程度息息相关,那么,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使他们准确地感知周围事物所需要的材料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另一方面,让他们在界定严格的范围内进行推论,让他们进行将不同事物区别开来的智力训练,就能够为他们建立想象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基础打得越牢固,他的想象与具体形式的联系就越紧密,也就越能与独立的意象建立起合乎逻辑的联系。任何夸张或粗糙的幻想都不能使儿童走上正轨,我们只有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开掘出一条奔腾壮丽的江河,使智慧之泉在其中流淌。只有这样,它所涌出的泉水才不会泛滥,不会有损于内在秩序之美。
在培养儿童想象力的时候,绝不能阻止他们自发的活动,即使这类活动像涓涓细流一样渺小。我们的任务是等待,千万不要欺骗自己,自认为能够创造智能。我们除了观察与等待青草的萌芽和微生物的自然裂变,别的什么都不要去做。
我们必须记住:创造性的想象只要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纪想,不是幻觉或错误,就会在坚实的岩石上建立起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智力的开发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通常认为儿童的最大特征就是想象力极为丰富,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来开掘他们的这种禀赋。还有人以为,儿童喜欢在虚无的、令人痴迷的世界里遨游,就像原始人,他们总是被迷人的、超自然的和虚无缥渺的东西所吸引,对此我们需要指出,实际上,在任何情况下这种原始状态都只是暂时的,会被其他状态所取代。对儿童的教育应当帮助他们克服这种状态,而不是延伸或发展这种状态,甚或让他们停留在这种状态。
我们确实可以在孩子身上发现一些与原始人相似的特征。比如,在语言方面,他们的表达能力十分贫乏,只具有一些表明具体意思的词汇;他们的用词也非常笼统,一个词往往被用于表达几个目的或表示几件东西。但是,我们却不能人为地对他们加以限制,或者有意给他们提速以便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与那些永远停留在虚幻中的人相比,我们的孩子却属于一种完全相反的类型。他们对伟大的艺术作品十分感兴趣,对科技文明津津乐道,沉浸在需要丰富想象力的作品里,我们应该为孩子聪明才智的形成提供这样的环境。在智力发展的朦胧时期,儿童被一些奇妙的幻想所吸引是很自然的事,不能以此否定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他们应该青出蓝而胜于蓝。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对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过分控制。
婴儿大脑的创造性活动现在已经被认为是人类孩提时代的重要活动,甚至被普遍认同为一种创造性的想象。通过这些活动,孩子赋予了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以赏心悦目的特征。
大家都见过,孩子骑在父亲的手杖上时,他的感觉就像真的骑在马背上一样,这就是孩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证据。当一群孩子在用椅子建造一辆扶手齐全的四轮豪华马车时,他们感受到了多么大的乐趣啊!建造成功后,一些孩子在马车里仰靠着,心情愉悦地欣赏着他们所虚构的车窗外的景色,还身临其境的向外面欢呼的人群鞠躬致意;另一些孩子则坐在椅背上,抽打着想象中的烈马,鞭子在空中挥舞着。这是孩子具有想象力的又一个例证。
但是,当那些已经拥有了小马驹,并且习惯于在马车或轿车里进进出出的富家子弟看到这一情景时,就会用轻蔑的眼光看着这些兴高采烈的孩子,他们对这些穷孩子的举动感到非常吃惊,甚至会挖苦他们:“他们穷得什么也没有,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没有马,也没有马车。”我们不能为了教育这些富家子弟而将他们的马驹牵走,而给他一根手杖。同样,我们也不必阻止穷人的孩子对手杖和马车的幻想。一个穷人或者乞丐,当他进入富人家的厨房,闻到了扑鼻的香味,从而想象自己正在就着他的面包吃着丰盛的菜肴,谁又可以阻止他的幻想呢?当一位穷困潦倒、深爱着孩子的母亲把仅有的一片面包掰成两块,分两次给她的孩子,并且对他说“这是面包,这是牛肉”时,孩子会心满意足地认为自己在吃面包的同时也吃到了牛肉。有人曾十分认真地问我:“当一个小孩不断地用手指在桌上比画着想象自己在练琴时,如果我们真的给他提供一台钢琴,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坏事。”“怎么会是件坏事呢?”我反问。“假如我们这样做了,孩子无疑能够学会弹琴,但他的想象力就得不到原先那样的锻炼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担心确实有道理。
费洛培尔的一些游戏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将一块积木交给孩子,告诉他:“假装这是一匹马。”再将积木按照一定的次序摆好,又对孩子说:“这是马厩,现在我们把马放进去吧。”然后再重新排列组合,对他说:“这像是一座塔,这是一个乡间教堂……”在这类练习中所使用的实物(积木),就不像前一例中被当做马骑的手杖那样容易引起幻想,孩子在向前移动时,可以骑着手杖,并且可以抽打手杖,他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力;而用积木搭建的塔和教堂则只会使孩子们的头脑更加混乱。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创造性想象的、用头脑工作的已经不是孩子,他们只是在按照教师的提示去做而已。孩子是否真的相信马厩变成了教堂,他是否正在开小差,谁都无法知道。这时,孩子不得不潜心琢磨教师所提示的一连串蒙太奇式的意象,尽管这些意象只存在于同样大小的积木之中。
我们在这些尚未成熟的大脑里到底培养了些什么呢?通过这种教育形式,的确有人将树当成了王位而对之发号施令,有人甚至相信自己就是上帝。正是这种错误的知觉成了错误判断的开端,并且有可能成为神经错乱的并发症。正像精神病人什么也干不了一样,那些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表现得狂躁不安的孩子,既不能为别人也不能为自己做任何事情。
成人总是企图用一种让孩子将虚幻当做现实来接受的方法来发展他的想象力。比如,在拉丁语国家,大人是这样对孩子们讲述圣诞节的故事的:一位名叫比瓦娜的丑女人爬过围墙,然后从烟囱钻进屋子里,把玩具送给了听话的孩子,那些调皮的孩子就只能拿到煤块了。在盎格鲁——撒克森国,圣诞节的故事又是另外一种情景:一位全身落满白雪的老人挎着一大篮子玩具,到了夜里,他进入孩子们的房间,把这些玩具分别发给熟睡的孩子们。这种方法怎么能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呢?故事里所表现的是我们的想象力,而不是孩子们的想象。他们只是相信我们所讲的故事而已,却没有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我们之所以这样对待孩子们,是因为我们只要他们轻信我们即可。轻信确实是那尚未成熟的大脑的特征,孩子们的头脑因缺乏经验,也不具备现实知识,所以缺乏辨别真理与谬误、美丽与丑恶、可能与不可能的能力。难道我们这种毛病仅仅因为孩子们处于无知、未成熟的年龄,就企图在他们身上培养轻信吗?这绝对是错误的。想想看,成人也有轻信的毛病,这种毛病在与智慧作对,它既不是智慧的基础也不是智慧的结果。只有在愚昧的状态,轻信才会萌芽和生长,我们把愚昧看做轻信的标志。
有一个流行于17世纪的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当时,巴黎的新桥是供人行走的通道,也是人们休闲和集会的地方,许多江湖骗子和庸医也混迹于此。有一个名叫马里奥的江湖医生,在那儿兜售一种自称来自中国的药膏,他吹嘘说这种药膏可以使人的眼睛变大,嘴巴变小;可以使短鼻子变长,长鼻子变短。萨丁警长将这个江湖医生拘留起来,并审问他:“马里奥罗,你是如何招来这么多人为自己的招摇撞骗提供方便的?”
“先生”,马里奥罗回答,“你知道一天之内有多少人经过这座桥吗?”
“1万到12000人吧。”萨丁回答。
“是的,先生,你想过没有,他们当中又有多少聪明人呢?”
“差不多100个吧。”警长答道。
“这是最乐观的估计数字,”骗子说道,“即使如此,我也还可以在其余的9900人之中找到机会啊。”
当然,可以说现在的情况比那时强多了,现在的聪明人比过去多得多,轻信的人也少多了。但重要的是,教育不应该使人走向轻信,而应该灌输智慧。谁把教育基于轻信之上,谁就想在沙漠上建造高楼大厦。
因此,我想起了一个在社会上重复过成千上万次的故事。那是两位出身高贵的公主,为了免受命运安排的优越生活的诱惑和虚荣的折磨,决定去一所修道院接受教育。在修道院里,修女告诉她们,这个世界充满了虚伪,不信就试试看,当有人称赞你们时,你们试着躲起来,听听他背着你们时会说些什么,也许他会诅咒你们。这两们年轻的公主到了可以参加社交的年龄,第一次在晚会上露面,所有来宾都不吝言辞地把这两位迷人的姑娘大大称赞了一番。面对此时情景,两位姑娘要验证一下修女的话,便躲进客厅里一间用大帘子遮掩着的凹处,想听听人们在背后议论些什么。使她们惊奇的是,当这两位公主一离开,对她们的赞美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胜一筹。这时候,两位公主感到非常失落,抱怨修女们说的都是虚假的,当即宣布不再信仰宗教,重新投入到尘世的欢乐中去了。
随着人们经验的积累和思想的逐渐成熟,轻信会慢慢消失。如果能够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就可以使人们远离轻信。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具体的一个人,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轻信心理必将减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识驱走了无知的黑暗,幻想最容易游荡在无知的地方,因为那里缺乏上升到更高层次文明的支柱。难道我们要在轻信的基础上培养孩子们的幻想吗?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孩子们轻信别人告诉他的一切,事实上,我们因此还会夸赞他:“你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情形应该是这样的,这也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孩子不再相信神话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当孩子长大成人时,我们应该反问自己:“在孩子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呢?我们给了这脆弱的灵魂什么样的帮助?我们是否使他变得正直坚强了?”没有!实际上是这样的,当我们想方设法使孩子保持幼稚、天真和充满幻想时,是他们自己战胜了所有困难。他们不仅战胜了自己的内心,还战胜了我们施加的阻碍。他们跟随自己内在发展与成熟的动力去行动,它指向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孩子们甚至还对我们说:“你们把我们折磨得好苦啊!我们进行自我完美的任务已经很艰巨了,你们还要压制我们!”不是的?!诸如让他们紧咬牙关,以便不让牙齿长出来,因为我们把没有牙齿当做婴儿的特征;不让他站直身体,因为我们认为婴儿就是不能站起来等。实际上,我们还有意延长孩子们那贫乏的、不确切的语言阶段。我们并没有帮助他们聆听词的清晰发音,观察他们的嘴形变化,而去模仿孩子幼稚的语言,重复他们笨拙的发音,大着舌头发出辅音,甚至故意把辅音发错。这样做的后果是极期严重的,这等于延缓了孩子本来十分艰难的形成期,使他们倒退到疲惫的婴儿状态。
不仅如此,我们在儿童想象力的教育上也扮演了同样的角色。我们总是对那些幼稚的大脑处于幻想、无知和错误状态感兴趣,就像我们看到婴儿被抛上抛下时就非常高兴,甚至我们对于孩子轻信我们向他们讲述的圣诞故事感到快慰。我们真有点像那些贵妇人,尽管她们表面上对收容所里那些贫穷的孩子充满同情,而内心里却有另外一种想法:“如果没有这些贫穷的孩子,我们的生活将多么的乏味。”我们也会说这样的话:“如果孩子们不再轻信,我们的生活将失去许多乐趣!”
我们这样做就是在犯罪,为了自己取乐,而人为地阻止儿童的发展。这和那野蛮的王国人为地限制某些人的身体的生长,使他们成为供国王消遣的侏儒一样。也许有人会说这一论调有些耸人听闻,但事实就是如此,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如果我们能克制住自己,不再人为地延长儿童的幼稚期,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成长,并赞叹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所取得的每一个奇迹般的进步,就为儿童的完美成长做出了贡献。
要培养婴儿的想象力,我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在成为物质主人的环境中生活,或者用建立在事实上的知识和经验来丰富他们的头脑,让他们在此基础之上自由地成熟。只有让他们自由地发展,他们才有可能展示丰富的想象力。
我们可以从最穷的孩子开始这一实验,因为这样的孩子一无所有,他们所梦寐以求的是最不可能得到的,正如穷困潦倒的人梦想能够腰缠万贯,受压迫者梦想着得到王位一样。所以,这种处境的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的“房子”、扫帚、橡皮、陶器、肥皂、梳妆台以及家具,他们会非常高兴地料理这些家什。而且在得到这些梦寐以求的东西后,他们的欲望就会被减弱,从而过上一种内心丰富的平静生活。
只有在拥有了真实的财富后,孩子们才会平静下来,这样可以减少他们因为处于无意义的幻想而消耗的宝贵精力。一位自称实施了我的教学方法的孤儿院教师,曾经邀请我去参观孩子们演习实际生活的过程。我答应了,同去的还有一些教育界权威人士。当我们到达现场时,看见一些孩子拿着玩具,坐在小桌旁,正在给玩具娃娃摆桌子准备吃饭,但我们发现孩子们的脸上毫无表情。当我吃惊地望着那位邀请我的教师时,她居然没有任何反应。显然,她认为假想的生活与现实生活就是一回事,孩子在游戏中摆桌子吃饭与实际生活大同小异。正是这种在孩提时代灌输的错误认识,将慢慢发展成为他的一种精神态度。
意大利的一位著名教育学家曾这样责问我:“难道自由是新鲜的事情吗?读一读夸美纽斯的作品吧,你会发现,早在他那个时代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了。”我回答:“是这样的,很多人都讨论过,不同的是,我所说的自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这位教育学家在听了我的话以后,也许还不能明白我所说的这两者之间的区别。那么我再补充一句:“难道你不认为一个谈论百万财富的人与一个百万财富的拥有者是有差别的吗?”他就不会对此有什么异议了。
一个沉醉于假想中的人,会把假想出来的东西当做真实的存在,他总是在追求幻想,而不承认现实,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可怕的是人们居然意识不到这一点,实际上,想象力总是存在的,不论它是否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以及是否有构筑它的材料。差别就在于,如果它不是建立在现实和真理的基础之上,就会成为压制智力发展、阻碍真知之光的负面力量。
正是由于这一错误认识,使人类已经或正在失去多少时间和精力啊!不被事实所支撑的想象,就如同毫无目标地做功会消耗体力直至病倒,或消耗智力直到着魔一样。
大多数情况下,学校是一个呆板的、阴沉沉的地方。灰白色的墙壁、白棉布的窗帘都会妨碍学生感官的松驰。学校之所以打造这样压抑的环境,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课,避免他们因为外在的刺激而分散了注意力。孩子就这样一小时、一整天地在教室里呆坐着,一动不动地听教师讲课。他们在画画时只能照葫芦画瓢,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必须遵从教师的指令,对他们个性的品评完全是基于他们被动的服从程度。
正像克拉伯雷迪所言:“我们的教育是用一大堆对孩子的行为毫无指导意义的知识来压迫他们。他们已经无心听讲时,我们还要强迫他们;他们已经无话可说时,我们还要强迫他们观察事物;他们已经毫无发现的欲望时,我们还要强迫他们去推理、论证一个命题,我们总是强迫他们做这做那,从来不去征得他们的同意。”
孩子们用眼睛读、用手写、用耳朵听教师讲课时,就如同忍受苦役一般。他们坐在那儿不能动,但他们的脑子却没有专心思考。他们不得不尽力跟着教师的思维转,尽管教师所依据的只不过是随意设计的、没有考虑儿童爱好的大纲。这样,那些飘浮不定的意象只能像梦境一样不时地呈现在孩子眼前。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将其擦掉,这个三角形只代表一个抽象概念暂时的视觉形象。那些从未用手拿过实体三角形的孩子必须用力记住三角形的形状。围绕这个三角形,许多抽象的无何计算题便接踵而至。像这样虚构的图形只能使孩子一无所获,它不能与其他事物互相融合而被感知,永远不会成为灵感的源泉。其他的事物也一样,目的本身就是疲劳的,这种疲劳几乎包括了实验心理学的所有努力。
儿童必须先有内心生活的创造,然后才能将其表达出来。为了有所创造,他们必须自然地从外界吸收构筑材料。在他们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前,我们必须对其思维加以锻炼。我们必须为孩子们提供内心生活所必需的东西,然后让他们自由地进行创造。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见到一个两眼闪闪发光,边走边思考、机灵又智慧的儿童。
我们必须关心和爱护这样努力着的孩子。如果创造的想象力姗姗来迟,就说明孩子的智力还未发育成熟。此时我们不应该勉强孩子进行想象和创造,否则就等于给他戴上一副假胡子。实际上,男孩子要到20岁以后才能长出真正的胡子。
34#zhujinhua 火药味 好帖 zhujinhua (朱金花,长子飞鸿中班,小儿子弘毅) 发表于 2008-6-8 08:23 只看该作者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晴晴的妈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发表于 2008-6-6 11:12 只看该作者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唉,知道你会在蒙台梭利关于想象力的论述中找到力量。这一段我也看到过。
“但实际上他们是赞成和鼓励儿童的幻想,并且将此解释为儿童心灵的创造性倾向。福禄贝尔发明了许多游戏,目的在于鼓励儿童沿着这些方面发展自己的想像力。成年人教育儿童观察他自己用积木等各种方式搭成的马、城堡或火车。儿童的想像力可以给任何物体一种象征的意义,但是,这就在他的心灵里产生了一种幻想的景象。一只按钮变成了一匹马,一张椅子变成了宝座,一粒石子变成了一架飞机。这些幻觉未能提供跟现实的实在而富有建设性的接触。玩具给儿童提供的环境结果除了幻觉,并不能给他任何真实的和真知的全神贯注。他们能激起儿童的活动,就像隐藏在余烬之下的微火冒出来的烟,不久便被消耗尽了,这种玩具也被扔掉了。然而成年人却认为,对儿童的随意活动来说,玩具是他的发泄精力的惟一渠道,他们相信儿童会在玩具中找到幸福。”
"教师们发现,往往非常富于想像力的儿童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班级中最好的学生。相反的是,他们所知甚少或者一无所知。尽管存在这个事实,但是没有一个人怀疑他们的心灵已经歧变了。相反,人们认为巨大的创造性智慧使他们不能致力于实际事务。然而,一个已经歧变了的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或者是不能正常地发展他的智力,这个事实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这种儿童的智力不高。"
“对一个富有想像力的儿童来讲,成年人拥有无限的权力,能够满足他最奢侈和变化无常的愿望。那些对儿童来说富于魅力的神话故事里,这种态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儿童模糊的愿望在这些幻想的故事中得到了令他们喜悦的描述。”
可能我是太狂了,蒙台梭利关于玩具、游戏、童话故事及涉及想象力的见解,我认为是她理论中最容易被人诟病的。100年后的今天,玩具和游戏、童话故事,已经被普遍认为是能激发儿童想象力,被大多数幼儿园所接受。但是蒙台梭利当时是比较排斥这些,认为它们会激发儿童的幻想。所以蒙氏的孩子很少上集体课,大部分时间用来独自摆弄教具。她认为孩子需要的是现实生活,是工作。毫无疑问集中精力于教具的孩子,“智力”水平会比较高。
我还是倾向于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蒙氏认为的儿童游戏是在浪费时间,可是那些看起来无意义的、重复性的、傻傻的儿童游戏,并不是在浪费孩子的生命,而是在一次次巩固和发展他们的人际智能,同时也是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一些国外高中蒙氏学校毕业出来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要差一些,可能就和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正常游戏活动有关,研究蒙氏的人已经在考虑如何调整和改变这个弊端。
蒙氏认为巨大的创造性智慧会使孩子不能致力于实际事务,但是一百年前社会工作需要的智力,和一百年后的今天已经大不相同。经过多次工业革命,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一百年前那些事务性工作所需要的大量的知识,和高超的语言和逻辑智能,现在虽然也需要,但是已经不再显得至关重要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了哪怕是普通工作也需要的重要元素。遗憾的,蒙氏本人没法回到现实世界中来,更遗憾的是,曾经在新中国成立时起过积极作用的以高考选拔制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体系,远远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所以我们的小学和中学,尽管也异常狂热地教识字、教阅读、教算术甚至是奥数,却经常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独特个性的发展。
再回到想象力这部分,玩具和游戏所带给儿童的幻想,虽然不能对现实产生建设性的影响,但是它们可以激发心灵的力量,调动孩子的情感、兴趣,或许远大的理想就此萌芽。
再有,识字真的和理解力都没有太大关系。以前中国有大批的文盲,老百姓基本上不识字,我奶奶就只会认自己的名字,可是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真的没有问题。奶奶的记心,比我要强。一个正常的孩子,即使你没有刻意教他什么,他的智慧也会成长,蒙台梭利不是说孩子具有一颗有吸收力的心灵吗?所以等到了3岁,自然会有3岁的理解力,4岁自然会有4岁的理解力。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8-6-6 11:58 编辑 ]
晴晴妈在“13个月的小儿子正式启动识字计划”贴子中的以上论述,我觉得似有对蒙台梭利曲解的意思,所以,我在楼上已经把蒙台梭利的完整的译文,全部输入出来,以求对证。
“100年后的今天,玩具和游戏、童话故事,已经被普遍认为是能激发儿童想象力,被大多数幼儿园所接受。”——蒙台梭利谈到圣诞节的童话,我认为,她想表述的意思是,成人不要用自己的想象力去代替孩子的想象力。那些个圣诞节的故事,本质上是成人的想象力而不是孩子的想象力。这是其一。
其二,关于玩具的想象力,蒙台梭利是指出,那些个教师告诉孩子,这像马,这像马厩;等一下又用同样的积木告诉孩子,这是教堂……包括那些个孤儿院的孩子面无表情地给木偶穿衣喂饭,而教师自称是使用了蒙台梭儿的育儿方法,当他明明看到了孩子的面无表情,居然也是面无表情……
其实,我觉得蒙台梭利的关于“儿童的想象力”的论述中,再一次向我们强调了,孩子内在的吸收性心智,孩子的精神内核,再次告诉了我们儿童的秘密,儿童真正的心智……
儿童的想象力,也一定要基于孩子真正地发自内心——穷人的孩子用手杖和鞭子来享受骑马的乐趣,这个没有得到任何所谓教师的引导,那是真正的想象力,那是我们要寻找的想象力,因为,这给孩子带来了乐趣,而且,手杖和鞭子都是触手可及的事物。
我认为,因为蒙台梭利本身是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对精神疾病也有相当的研究。所以,她的观察与总结——漫无目的,没有事实支撑的幻想会是“精神疾病”的隐患。所以,当儿童出现这种状况时,我们需要引导他走出这种不现实的状态,而不是任其沉浸其中。
在这里我不得不要引用自己的父亲的案例。我的父亲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当然自我初二那年出院后至今,因为一直服用药物,所以没有再复犯过。在我妹妹只有三岁的时候,我父亲因为在上海的工地上,市建公司的工地上,高空坠物导致手受伤,……起初,我们镇上承包的工程公司,连工伤也不肯承认,后来因为我爸受了陈老师的指点而挣得了工伤的补助。(这属于可实现的想象,他也得到了。)
但,那时候工伤后,也会有机会转为石化厂的工人,当然这种就很难了。80年代,工人是多么吃香的一件事情。而农民能成为工人,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我现在想起来,也是受蒙台梭利的启发,我昨天重新与父亲探讨了他患病的原因,终于验证了蒙台梭利的分析——当想象与现实有差距,而又没有人引导孩子走出那种幻想,就会成为精神病。我的父亲只是因为一点点手的工伤,就想成为人人都想得到的“石化厂工人”的香悖悖,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个愿望与事实差距太遥远——除非有权有势,那或有机会,但是,一介农民,无权无势,所处环境,大家都是农民,就你一点点手的工伤,就成为“工人”,也未免想得太美了,如此而言,估计还会有人宁愿“断个手臂得个工人”——纯属主观推测。不过,我觉得,我的父亲的愿望确实离现实有太大的距离。尽管这个过程中,也是因为家人、邻居、工程公司等多方阻隔,而他认为是因为这些阴力而导致他的计划没有得以实现,但直至昨天,我因为蒙台梭利的启发与他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我才对他的这个病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也就是他的想象脱离现实太远了……
我想,蒙台梭利所指出的应该终止的儿童的想象力所指的正是这种。因为,如果不制止孩子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者甚至继续让他在这种想象中或者进一步发展孩子的这种想象,那么只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为孩子在成年后犯精神疾病埋下伏笔。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我们成人切忌用自己的想象力去代替孩子的想象力;也切勿用我们的想象力去引导孩子的想象力,这都是错误的。同时,我们还要观察孩子的想象力是不是基于孩子真实的观察,通过感觉器官的感受而得来的正确的想象,如果孩子在错误的想象中奔驰太远,我们就要把他们拉出这种境况中。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对真实有一个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只有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想象,才使我们走向更远……
当然,我们也没必要因为孩子的那种幻想,就对孩子产生怀疑。因为,孩子最终还是会青出蓝而胜于蓝的。
所以,我认为晴晴妈所质疑的蒙台梭利关于想象力看法,是带有误区的,误解的。
35#晴晴的妈 火药味 好帖 晴晴的妈 (梅雨季节闷得慌) 发表于 2008-6-9 16:58 只看该作者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呵呵,蒙台梭利关于智力和想象力的论述部分确实是有点落伍的,这不是我一个人对她的判断。你可以看一看有本美国人编译的《学前教育》最新版本。当然,这无损于蒙氏的光辉,她的很多教育观念,至今仍不过时,也已经广为世人知晓。
智商的概念是一个和蒙氏同期的法国人提出的,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智力的概念和智力测试的做法已经不适合了,特别是不适合衡量幼儿了。
没有扎实的现代心理学基础,我们不必再去争辩蒙氏关于想象力的论述,光看看她的做法,在蒙氏教室里没有玩具,没有游戏活动,没有儿歌,没有讲故事,只有结构性的教具用以开发智力,这样的学校,在100年前是进步,在现在如果不做调整,就是倒退。
圣诞节的故事,是成年人的想象力,还有那些经典的绘本故事,哪个不是成年人编写和绘制的?那些口口相传的童话故事和神话故事为什么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图画书也是100多年前才有的,从当时不被世人重视,到现在被人大力推广,整个世界是在不断进步的。蒙台梭利不可能与时俱进,但我们这些当妈妈的,得与时俱进。
再说一句,蒙氏是把对弱智儿童的智力手段用来开发正常儿童,所以她用的识字方法,是触觉识字,而不是阅读中识字。即使在识字后,孩子也没有去阅读故事,而是用来完成教师的指令。这样的识字方法,也并不适合中国孩子使用。绝大多数学前教育人士还是认为,在阅读中自然识字最适合儿童,而且阅读材料,首选还是童话故事。
zhujinhua (朱金花,长子飞鸿中班,小儿子弘毅) 发表于 2008-6-10 21:45 只看该作者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晴晴妈果然厉害.以上分析,句句在理。我在儿童之家,也确实发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
你说指出的蒙氏教具的欠缺,确实正是我准备弥补的内容。这两天看了几百本绘本,确实有一种深深的感受。
如果二年前,不是因为孙瑞雪,而是对阿甲更深入的了解,那么也许二年前我花去近二万元采购的蒙氏教具,会换成全部的绘本——那该多好啊。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花钱买的蒙氏教具,直到这三天,我看着5000元买的绘本——精神的盛宴!
我过去采购过几本绘本,不止几本吧。
但是,因为是陆续采购,所以感触不深,这次一下子集中采购,有些绘本读来,自己竟也流泪了,有些读完,陷入深深的沉思;有些,忍不住地笑,不停的笑;有的,感到非常地温暖,那种爱不由地伸上心头……
……
关于绘本自己阅读后的分享,我会再择篇分享。
我第一次对自己二年前采购的蒙氏教具产生了强烈的后悔——如果二年前就采购了这些绘本,我在育儿路上所走的弯路会少很多很多;我在与儿子早教的冲突中,不停地痛苦中,借助绘本,也许会那么快地化解那种痛……
很多早教书籍提出的很好的观点,因为实施起来,是那样子困难,所以,往往自己努力想做到,却又做不到……如果有绘本,那么,就好像有了一个又一个知心的朋友,化解育儿路上的困难丛丛。
我的妹妹,我一直感觉无话可说,因为她一直到工作后,才开始叛逆——开始不听我这个姐姐的话,我一直不知如何跟她去沟通,但这两天,借助绘本,我与她展开了新的更高层面的沟通……
晴晴妈,事实上,我觉得,蒙台梭利关于想象力的论述其实还是相当深刻的。我觉得并不会因为蒙氏教具的缺陷,而对她的思想有所损害。
关于成人的想象力,圣诞节的故事——我认为蒙台梭利是觉得,有些成人过分自以为是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那是假的想象力。
我这三天在读那几百册图画书的过程中,因为,也夹杂了那么几本国产的儿童绘本——读来乏味无力。
我认为,那些优秀的绘本的作者——本身与儿童的心灵是相通的。所以,这些成人,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成人”。您像《大卫,不可以》这部经典绘本的创作——起源于作者的妈妈给他寄来了他儿童时的绘画,他直接根据自己儿童时的绘画,加以创作。
所以,你的论述:“圣诞节的故事,是成年人的想象力,还有那些经典的绘本故事,哪个不是成年人编写和绘制的?那些口口相传的童话故事和神话故事为什么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图画书也是100多年前才有的,从当时不被世人重视,到现在被人大力推广,整个世界是在不断进步的。蒙台梭利不可能与时俱进,但我们这些当妈妈的,得与时俱进。”
并没有区分两种“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