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恐高
最近出差外地做工程,为了装一个设备,经常需要我走过一段约40CM宽,20米长的墙。这段墙在6层楼高的屋顶,一边是中国式的飞檐。我小时候并不怕高,因为一直住老式公房的四楼,常常在阳台上玩耍。后来大了以后,搬了几次家,楼层越来越低,逐渐出现了恐高的感觉。现在走在这道墙上,一只眼睛渺下面得湖面,就会得紧张,仿佛随时会失去平衡一般,只好多做深呼吸。
习惯性等待教授
某日我下班回家,一进门就听Alex喊:“爸爸,今天有一道数学题我想不出,你快来帮我看看?”
我说:“哦,你说说看”
Alex把题目讲了一遍,我继续说道:“那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
Alex说:“我想不出啊。”
我说:“那你们课堂上碰到难题怎么办呢?”
Alex说:“老师会讲的啊。你能给我讲讲吗?”
我说:“我建议你先想想,画一画,做做实验。”
Alex比较失望:“哦”
提不出问题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我高中读书时的情况。我是在某区重点高中的重点班读的高中。我们的班主任一直提倡勤学好问,令我们班主任纳闷的是我们很少问她问题,有一天班主任急了,曰到:“你们总也不问问题,那就表明你们全懂了,下次考试我要给你们出点难题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是真懂还是装懂。”于是班级里边顿时轰然一片。课后同学们商量着让几个成绩较好的同学赶紧地找点题去问老师。
二十年后,同学们聚会时又说起此事,其实不能怪我们提不出问题,因为上课从来都是老师先讲要点,老师推导,所谓好的课堂效果就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预想的轨道进行,维护好这个课堂秩序,同学们的思想就只能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没有自己的思想,何来问题呢?这种教学模式从小学开始,一直训练到高中,不少大学的课堂居然还延续同样的模式,如此这般的学习过程结束后,同学们习惯成自然了。一个学哲学的同学说:“宗教的基础是相信,是Believe;科学的基础则是怀疑、质疑,是Question。”我不知道他说得对不对?但我知道我们当时最好的同学也就是把书本搞明白而已,从来就没有 Question 过,越是成绩好的同学,越是没有“问题”。
学会创造的一种方式
在下帖(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php?tid=4633091,有空我把该贴整理过来)我和其他BBMM曾经讨论过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相信大家都还记得这个公式,三角形的面积 = 高 x 低 / 2,老师可以在5分钟之内把这个公式讲完,然后给同学们出若干练习题。
李开复曾经在中央一台的《我们》栏目说过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他说我们学习时一定要问这样几个问题:“它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和学习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以李开复的眼光来学习这个问题,那么我们需要从很久以前的土地测量开始讲起,这样的话,一课课磨下来,就不是5分钟可以解决的了,可能要50分钟甚至500分钟,如此一来,同学们学到了面积、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以后同学们甚至可以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自己从最简单的正方形面积一直延伸到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任意封闭图形的面积等等。
二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孰优孰劣,大家可以自己去评判。
成不了科学家,还可以混口饭吃
不过,也有 MM 提出来:"我们没想成为数学家、科学家,我们只是想考上大学,寻求一个好的职业罢了,用不着这么麻烦,这么花时间吧。"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将来要是成不了数学家,同学们还可以该行做科学家,成不了科学家,还可以该行做工程师,成不了工程师,还可以该行做工人。如果一开始咱们就把孩子的发展前途设定死了,将来要倒过来向上走,几乎是不可能的。
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他们研究的问题来自大自然而非书本,他们研究问题时没有一个老师在旁边指导,他们的研究过程是一个追根究底的过程,而不是先有定理而后练习的过程。
那些当代的数学家都强调,同学们要想成为科学家,从小就要立志,就以科学家的方式去思考,以科学家的精神去探索。
好大学也不能使同学脱胎换骨
也许还有BBMM想,咱先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快怎么来,好歹辛苦12年,先想办法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期望孩子们能在大学里边脱胎换骨,从原来的非科学家一步而成为科学家。我以及跟我同期的许多大学生都是这么想,这么实践的,结果如何呢?
其实,习惯尤其是思维习惯的惯性之大完全超乎想象。我们经过十几年的老师讲课、同学做题的模式训练跨进大学以后,,已经把一个人人生中最灵活、最有新思想的时间浪费了,从此变得离开了老师这盏鞠躬尽瘁的指路明灯、离开了书本,完全地茫然不知所措。哪里还有什么新思想?我们连新思想从哪里来的都不知道,哪里还有什么创造力?
我们从来就没有学过如何创造,也从来没有创造过,创造力何来?
我和我的老爸
前几天我老爸给我打电话,他说:“以后等孙子长大了,你能不能在你的行业里边提一些新的问题,给孙子研究啊?”
我:“老爸,我要是能提出新问题,我那时不改行了,现在你儿子就是数学家了。”
我爸:“为何?”
我:“你想想看,我们学习的时候,提过一个新问题吗?没有。我们只不过是研究了别人提的问题,只不过搞懂了别人是怎么解决的。我们甚至连想都没想过有什么新问题,”
我爸急了:“也是啊,那孙子怎么办呢?”
我:“所以,我想现在就教会他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学习知识。待到他有兴趣且能学会如何把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时,我想,他将来一定能提出适合他们去研究的课题,用不着咱们操心了。”
我爸放心了:“嗯。”
后记
总算是写完了,只是记录下一些思考的片段,也许并没有真正解决大家心中的疑惑。因为我也在疑惑之中,也许这个疑惑需要5-10年去思考、实践和证明。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5-2 20:1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