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0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金桥儿童生活馆】Time to say goodbye

回复 1850#晴晴的妈 的帖子

我不是在张江的,在张桥。离金桥近。.

TOP

舞蹈课 周二 17:30-18:30   
怎么这么早,我们肯定来不及的。我在外滩这边,下班赶回家去接她,然后到你那!晕.

TOP

引用:
原帖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19 20:33 发表

通常是每天3本,20分钟左右.细水长流啊。
我很快又要买书了,正在考虑把她以前看过的,忘记了的书,再从生活馆借回家来看。
书要反复读,希望能入味,呵呵
这两天她发烧,我为了骗她上床多睡觉休息,就绞尽脑汁给她编故事,好久没有编故事了。
我感觉她还是喜欢听我编故事,听到好玩的地方,会哈哈大笑!
还是很不错啊
我的小儿子我都很少给他讲故事,他也不大喜欢听我讲。我想,也许他的理解能力还没跟上吧,再加上他好动,除了去年烫伤那阵子,会耐心地看上半小时绘本,现在他似乎没那个心要看。再加上,大儿子的钢琴,我昨近花在盯他的手形上的时间过多,所以感到特别疲惫。当然,花出去的心血,回报也是明显的。

等一年级的课本拿到手后,我研究一下,然后再安排一下时间,两个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得平衡一点才行。因为小的去了托班,感觉适应得也很不错,三餐在幼稚园吃,吃得也胖一些,原来我妈妈做,我做,都吃得小小的 ,所以,我想就让他在幼稚园玩一年再说吧 可是,看看你的帖子,又想想,亲子阅读这些事情,也不能拖呀

容我再想想吧。



儿童之家看来很难进行下去了。我已经好一阵子没过去了。每天晚上开放,二个小时,然后孩子就在那边玩,感觉技术含量越来越低,每个妈妈有每个妈妈的想法,想要扭转一个人的想法可不容易。我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再加上自己小儿子也大了,更不应该只是瞎玩。虽然蒙氏教具摆在那里,可是,孩子更似乎当一个嬉戏的地方来对待。那小区的中央广场,似乎更合适,儿童之家的存在?

二年下来,转型为每周一次妈妈聚会,或还有基础,因为一千多册的绘本,还有三百多本的育儿书籍,还是在一部分妈妈群中传递着,大家还是觉得有帮助有用。所以,年底,我会结束目前所租的场地,把东西还是搬到自己家里来。然而每周末开放一次,借阅书籍及教具。好久没有添置新书了,没有什么资金上的预算了。想想我在孩子的教育上面,已经花了太多的钱了,真的不想再花太多的钱在这个上面。至于今年新加入的几个会员,光交房租还远远不够——所以觉得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了,我每天守在那里,新增的会员交了会员费,最后交到居委会,我变成给居委会白打工,而会员们也觉得服务没有保障,现在要每个人都为人人,还是很难的。

如果变成每周一次,我想这个时间我还是可以抽出来的,另外,放到我家里的话,新加入的会员缴纳的500元会员费,就可以用于增加新绘本的采购,这样子就有了活水,游戏就可以进行下去。

蒙氏的教室还是很难变成爱的教室,除非是8000元学费一个月的蒙氏教室的温室,才有条件啊。

但是,借绘本构建爱的虚拟教室,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条路可以走下去,而且可以一直走下去。

接下去我还是会工作,我始终是个保险推销员,这个角色,现在看来,也很难改变的。人都是要吃饭的。也许我曾经想转入教育的行业,那也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教育不是赚钱的行当啊。

所以,之前儿童之家每日开放的模式也很难适应两个儿子长大后的角色分配,晚上的时间,我还是得单独给我的两个孩子和家庭,原来的情况是孩子尚小,个人需求不太明显,大的那个晚上基本上练武术多一些,练琴少一些。原来,我觉得在儿童之家练琴也不错。可是,也许内心的虚荣已经得到足够的满足,在一般人面前弹上二首曲子,都不是太在意了,我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在音乐厅演奏,给更多更专业的人欣赏。人每个阶段的需要不一样吧?


现在儿童之家偶尔还有会员在那边练琴,但是总的来说,当我的心开始变化,它的生命也在变化

一般的职业,都有培训,都有激励,尤其我先生,二天两头在培训,不是在听培训,就是在给人培训,今天下午他要去给人上课,昨天晚上也在给人上课,现在他是公司的三星级讲师,除了做业务,带团队,还要培训,下个月还要去给一家五百强的速食品公司全国各区域经理上二天的培训课程,这些都是激励啊。


可是,做妈妈有什么激励呀?谁来激励我们?

更多的是打击啊。孩子一路成长,磕磕碰碰,快乐与烦恼一样多,优秀了也有烦恼,因为那是付出不同寻常的汉水与心血啊,回首总是有痛;落后了更加焦急,或许在努力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可是,还是隐含着沮丧在继续情感冷暴力啊

跟孩子一起成长,痛多于快乐。也许若干年后回忆起来,一切痛的都忘记了,只记得那些欢歌笑语,看着儿子长大了,懂事了,独立了,或许会有欣慰的那一天吧?


做好妈妈,真的很累啊。

累在要调节自己的欲望与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苦闷时无处倾述,而且时间周期太长,一个孩子18岁才算成年,而昨天看了一个28岁的孩子透支信用卡,讨债的人几次找到其父,其父若不还,儿子要坐牢,父不舍?如此一个漫长的周期,要保证自己始终做一个智慧之母,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难啊,真的难啊


你问我这一阵子怎么不“发炎”了?

是自己真的大脑发炎了,不能思考了,想逃避,想离家出走,想甩掉这一切的一切。因为真的太累了。


儿童之家的模式之困,先生调整每天回金山一家四口过日子的新生活的适应,儿子最终没有去考世外隐在理智背后的情感沮丧,还有妈妈的离去自己成了真正的主妇,不再是母女斗气三五天消解,而是新的家庭的组合竟是一辈子的事情,还有公公执意占有我们唯一的另一套房子给他小儿子结婚使用,我们还得供房贷供生活费 ……

太多太多的困扰,好一阵子缓不过气来。还有先生那种不断地向上,向上,向上,冲刺,冲刺,冲刺!!!那种要出人头地的强烈的欲望冲击着我,而家庭和孩子被他视为障碍,家庭是现实,而整天想着出人头地的人,是活在未来的想象之中的,当现实击碎想象的时候,那种沉重的心理……

……


2009年,原来就是我自定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一年,是实践心理学的一年。现在一般的人,已很难伤害到我,除非对方亦是学习心理学,击中的是我的心理要害,而更多 的人发表的观点更多 的是自己心理的矛盾与冲突的体现。



上周在金山这边搞团队活动。请妈妈过来煮饭,她买了菜招待客人,吃了中饭,下午去海边玩,海边玩是AA制,吃饭我们招待的,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居然他们非常羡慕我老公目前的生活,因为我非常用心在两个儿子的教育上面,儿子看有客人来,也是十八般武艺全搬出来展示了一遍,听他在那边弹新买三万多元的钢琴,弹得还蛮像那么回事,武术的八极拳,炖煌拳来上两套,有一个盒子放的是飞鸿证书,他要一个叔叔帮他取下来给人看

小区环境不错,栋距开阔,草木茂盛,每天晚上驱车几分钟就可以去金山宾馆温水游泳一年四季一家四口……

放弃在市中心的蜗居奋斗,过完整人的理想家庭生活,为了孩子……我没有想到,先生的思想会如此斗争不止,而且对我怨气横生,他自己反省自己,还始终以为我身上有一二千万,不肯拿出来让他在市区出人头地似的


现实与理想,找到最佳的接点,是人最困难的一个平衡吧?太多的人,失去了理想,生活在平庸中;又太多的人,怀着出人头地的欲望,不愿意面对现实。

接轨,是一种痛;但痛已经慢慢痊愈了,当先生的团队成员开始羡慕他的生活时,他才意识到,生活在有音乐有阳光的世界,可是自己却失去了感官——今天早晨我放了钢琴《幽默曲》是家有琴童中一首名曲,先生说他的心被那乐曲拨动着,都舍不得离开,他说要是生活在这样美好的音乐生活中,那该多美好——我说,你不是就生活在这样的音乐中吗?

可见他的心根本不知道去到那里了


说了太多的东西了,又开始“发炎”了。我的帖子总是像懒婆娘的裹脚步,又臭又长。大家可是要兜着点

……

另外,说件正经事,得了,还是换下一帖吧.

TOP

什么时候过来海边玩?

晴妈上次说8月要过来玩,后来也没听见声音了,8月最后一个星期也快了,要来得快点凑人。

方老师是不是也来,你们来,我招待粗茶淡饭,可以在儿童之家玩上一二个小时,然后去海边,就不会太晒。这样的行程保管明年还想来啊

先生的团队成员已经想好明年要多带一些人,还要带上老婆女朋友,因为沙滩上一伙人在背老婆比赛,看得他们一伙男生眼馋得不得了

[ 本帖最后由 zhujinhua 于 2009-8-20 11:3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龄龄妈咪 于 2009-8-20 09:50 发表
舞蹈课 周二 17:30-18:30   
怎么这么早,我们肯定来不及的。我在外滩这边,下班赶回家去接她,然后到你那!晕
哦,那是原来计划的时间。一直忘记改过来了。
因为舞蹈老师的研究生排课表还没有出来,所以具体是哪一天的什么时间还没有确定呢。
我曾经问过她,她现在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周日17:30以后的时间。

对了,这周二的课怎么没有来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zhujinhua 于 2009-8-20 11:30 发表
晴妈上次说8月要过来玩,后来也没听见声音了,8月最后一个星期也快了,要来得快点凑人。

方老师是不是也来,你们来,我招待粗茶淡饭,可以在儿童之家玩上一二个小时,然后去海边,就不会太晒。这样的行程保管明年 ...
我打电话的时候是7月初,结果7月连着周末出去旅游,8月发现竟有3场音乐会要听,9月份要组织新开课程的试听。
所以,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到金山来玩了。

但是我家宝贝真的喜欢玩水。
你们能够每日亲近大海,真是让人羡慕啊。.

TOP

报名参加创意积木或创意科学的课程.

TOP

女儿0-5岁的成长之路

借用夏优优妈妈对她女儿0-6岁学习之路的格式,也做个小结。

女儿0-5岁的成长之路  晴晴  04年11月出生(才比优优小半岁,在学习上差距很大啊)

0岁--1岁:喂奶时给她唱歌,摇晃,放音乐。母乳喂养10个月(令妈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兜风时编儿歌给她听,不管是否能听懂。
          每天陪伴孩子5个小时以上,陪睡。
          5个月开始,无论寒暑,每天早晚带出去溜达,尤其喜欢社区的舞会和大型歌舞表演。
          7个月开始,每天睡觉前讲故事至入睡(经常是我先入睡)。
          走路,开口说话,和正常儿童一样。长牙比较晚,所以后来吃饭成了大问题。

1.5岁-至今:为了培养孩子的好性格,精心寻找了一位性格开朗活泼的上海阿姨,整天带孩子在外面晃。不过,阿姨喜欢让孩子看《天线宝宝》。
            养成了到别人家窜门的习惯,经常在别人家蹭饭,还把别人家的床蹦坏了(妈妈的脸皮真厚)。
           无论做任何事情,几乎都要带着她,包括参加单位组织的骑马活动。
            社交愿望和能力突出,被爸爸称为“百搭”。
           不甘于反复听一个故事了,开始订阅童书。尤其是3岁过后,败书速度猛增。         

2-3岁,在社区早教中心参加每周4次的早教活动(2次活动,2次上课),孩子更喜欢自由活动
        从2岁半开始训练自己吃饭,为此差点令妈妈崩溃。曾创下冬天吃顿饭2个小时的最高记录(不过吃冷饭胃没坏,也算幸运)。
         2岁半时,创下自己走路逛完滨江森林公园的记录。
      

3-近4岁,在金桥智慧果早教中心上托班,曾经享受过2个老师陪伴3个孩子的超级待遇。
           每天接受音乐美术方面启蒙,经常会把课堂上听到的故事完整讲给我听。
           对语言、音乐、美术等符号系统均感兴趣,对数字不敏感。
         开始看《爱探险的朵拉》直至把英文版也看完了。

近4岁上幼儿园:被老师称为与同班孩子相比,领先不在一个层面上。不过,半年后据说差距大大缩小。
4岁-至今 在金桥儿童生活馆上奥尔夫音乐、创意美术、蒙氏数学课程
           即将开始舞蹈、小牛顿创意科学、创意积木、亲子美劳活动。
           对舞台表演表现出浓厚兴趣,购买了一些音乐剧反复观看后,开始进行音乐会、儿童剧等的熏陶。
           从2岁半开始训练独自爬竿,现在大概能爬树了。爬山也很厉害,准备多找几座名山去练练。
          喜欢奔跑,已经能够把妈妈追赶得气喘吁吁。
          酷爱蹦蹦床和高空滑梯,定期去名人苑公园和翻斗乐场所。
          酷爱玩水,不过这方面妈妈做得还不够。
          酷爱看《樱桃小丸子》,越来越象小丸子了。
           

妈妈的期望:快乐,健康,独特,合群(高智商、高情商、高体商),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习,在公立园校继续顺利成长.

TOP

晴妈,帮我预约下奥尔夫音乐。谢谢罗。.

TOP

我也希望我宝宝在开心快乐中学习,成长。 看到你们这么丰富的活动,我都开按捺不住啦,呵呵。
晴妈,能再帮我预约下创意科学好吗?谢谢。.

TOP

回复 1856#晴晴的妈 的帖子

周二郁闷到绝倒!首先那天是我的生日,本来想好了,学完奥尔夫和朋友一起吃饭。谁知道竟然老师说开家长会!!晴天霹雳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超人妈妈2007 于 2009-8-19 15:57 发表

晴妈,关注你们很久了,今天终于得到验证码注册了,真开心~
我们宝宝快2岁4个月了,很想上你们的奥尔夫音乐课,不过看你们要求都是3岁以上的啊?你们一般都是九月份开班吗?
我们就住你们附近,有什么活动可以参 ...
晴妈没看到啊,再发一次,我的旺旺第一帖哦,今年没法参加兴趣班吗?那活动班可以参加吧?我们离你们很近的,很想上你们的奥尔夫音乐班和创意科学的,可以现在就预约吗?或者你们现在接受小年龄段小朋友吗?很多地方奥尔夫音乐课2岁就开始的呀,我们2岁4个月了,可以试试吗?谢谢,请一定要回复哦,我都关注你很久了,一腔热情表浇灭了,呵呵~.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超人妈妈2007 于 2009-8-20 15:56 发表


晴妈没看到啊,再发一次,我的旺旺第一帖哦,今年没法参加兴趣班吗?那活动班可以参加吧?我们离你们很近的,很想上你们的奥尔夫音乐班和创意科学的,可以现在就预约吗?或者你们现在接受小年龄段小朋友吗?很多 ...
呵呵,有的早教机构确实有适合2-3岁孩子的音乐启蒙课程,或者是奥尔夫音乐,或者是妙士多音乐。
但我们这里的兴趣班课程和活动,是至少要3岁的孩子才适合的。
奥尔夫音乐至少是3岁,最好是3岁半以后。
创意美术课,最好是3岁半至4岁之间。
蒙氏数学,至少是4岁以后,最好是4岁半。
创意科学至少也要3岁半。

你还是耐心等孩子成长吧,他还这么小,先不要急着上兴趣班,或者可以找些综合性的早教课程先上一上。.

TOP

2009朱宗庆打击乐团儿童音乐剧《糖果的秘密》,有谁一块过去吗?

我准备参加周六下午场,14:00开演。有谁原意一起去吗?
目前出票情况,请看这个页面:http://www.shoac.com.cn/PlayInfo ... p;PlayDay=2009-8-22
座位排价,请看这个页面:http://sh.ticketnet.cn/seatmap.aspx?projectid=3426
目前订票处只剩下180元(B区)以上的票。
我希望当天到门口找黄牛,看能不能买到C区和D区的120元一张的票。

按照规定,凡购买“家庭套票”一套3张可享85折优惠。
所以,如果我们能凑够3个家庭一起去,就可以花150元左右买到B区的票了。

另外,我周六上午也在东方艺术中心,观看十点的市民音乐会——“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外名歌专场。
有没有人同行啊?.

TOP

回复 1865#晴晴的妈 的帖子

我太感兴趣了,可惜妙妙还没回上海,以后再找机会一起..

TOP

引用:
原帖由 大辫子妈妈 于 2009-8-20 13:32 发表
晴妈,帮我预约下奥尔夫音乐。谢谢罗。
你的孩子可以试试跟周三18:30这个班。你可以下周三提前10分钟带着孩子来感受一下,我会在的。
这是今年4月份开的新班,以马上要升中班的孩子为主。
由于9月份马上会有孩子能升到我们去年开的那个奥尔夫班去,所以暂时有1个空缺。

奥尔夫音乐,以儿童为中心,注重的是孩子自身对音乐节奏、音乐所反映的形象、情境等的感知和表现。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可以全身心地去感受音乐,很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和发挥。
他们这个年龄,最宝贵的就是想象力。通过一个个音乐故事,游戏,奥尔夫音乐让孩子的想象力插入翅膀,在音乐中徜徉。
奥尔夫音乐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去限制他们的想象和行动——你必须这样想,你只能这样做。
它不同于乐器的学习,有很高的技巧和规范的要求,遵循严格的循序渐进的教学系统。
所以,在我眼里,半年内的奥尔夫新班,孩子应该能很快融入没有什么问题。
除非,孩子本身的专注力非常差,没法适应兴趣班的学习。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21 07:35 编辑 ].

TOP

谢谢,我会带小孩来参加的。
我也不知道他以后会不会选择某项乐器,我也不会把我的想法强加于给他的。当前的想法是希望宝宝能多了解音乐,感受音乐,同时能开拓思路,真正的乐于其中。.

TOP

试听课还有吗?

我宝宝今年中升大(5周岁),她的乐感比较强,也比较喜欢画画,请问周末有试听课吗?平时要上班没时间带宝宝过来。.

TOP

回复 1864#晴晴的妈 的帖子

谢谢哈,我们这一年还是接着上早教班了,等明年九月上幼儿园以后再来参加兴趣班哦~.

TOP

回复 1870#小超人妈妈2007 的帖子

好的。
别着急,孩子会很快长大的,等他成熟度够了,可以适应集体学习环境了,自然会感兴趣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菲她妈 于 2009-8-21 14:30 发表
我宝宝今年中升大(5周岁),她的乐感比较强,也比较喜欢画画,请问周末有试听课吗?平时要上班没时间带宝宝过来。
我们周末没有开音乐班。如果你真的有心为她提供一个音乐环境,你可以选择的教育机构其实更多,还可以带她去欣赏音乐会和音乐剧等。

我们的创意美术课程虽然9月份会开周日班,可是已经约满了,而且,你女儿的年龄和情况,可能已经超出我们这个一年期的创意美术课程了。
我们设计的美术课,是用多种手段,为刚从涂鸦期走过,还不清楚如何绘画的孩子,提供形状、色彩、空间塑造等方面的综合训练。
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
而你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形成了一定的绘画习惯和风格,这样的习惯和风格一旦形成,其实也不容易改变了。

欢迎你周日下午带她来参加我们每月两次的亲子美劳课,一次成人,一次是和孩子一起参加的亲子活动。这个活动适合5岁以上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

TOP

引用:
原帖由 zhujinhua 于 2009-8-20 11:30 发表
晴妈上次说8月要过来玩,后来也没听见声音了,8月最后一个星期也快了,要来得快点凑人。

方老师是不是也来,你们来,我招待粗茶淡饭,可以在儿童之家玩上一二个小时,然后去海边,就不会太晒。这样的行程保管明年 ...
金山太远,如果没有组织人和车一起过来,自己坐公交,要花6个小时在路上了呢。
我约好了同伴,明天去三甲港打水仗。
上月去天目山大峡谷游玩,买了支大水枪,两个小朋友经常一起打水仗。.

TOP

回复 1854#zhujinhua 的帖子

再推荐给你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有空去看看吧。
——孩子不是为“长大”、“成才”而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年”而活着。
——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有过做天使的经历,不要让她生来只能做没翅膀的凡人。

如果你的孩子是为“成才”而活,而你是为了孩子而活,你和孩子都会觉得很累,体会不到和孩子一起体验童年和成长的快乐。
做全职妈妈,很容易陷入为了孩子成才而活的误区,因为找不到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向。

虽然我在工作之余,经营儿童生活馆还是很辛苦,但是我的心不苦。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这样好的条件,何不趁此机会,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童年,一起感受音乐、美术、文学的美好?1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22 08:58 编辑 ].

附件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1].pdf (843.71 KB)

2009-8-22 08:57, 下载次数: 86

TOP

引用:
原帖由 大辫子妈妈 于 2009-8-21 10:55 发表
谢谢,我会带小孩来参加的。
我也不知道他以后会不会选择某项乐器,我也不会把我的想法强加于给他的。当前的想法是希望宝宝能多了解音乐,感受音乐,同时能开拓思路,真正的乐于其中。
嗯,选择奥尔夫音乐课程的妈妈们想法都比较相近。
有意思的是,能够连续坚持几期的,以男孩子居多。
女孩子学了一两期以后,不是去学琴了,就是去学舞蹈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22 08:57 发表
回复 1854#zhujinhua 的帖子
再推荐给你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有空去看看吧。
——孩子不是为“长大”、“成才”而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年”而活着。
——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有过做天使的经历,不要让她生来只能做没翅膀的凡人。

如果你的孩子是为“成才”而活,而你是为了孩子而活,你和孩子都会觉得很累,体会不到和孩子一起体验童年和成长的快乐。
做全职妈妈,很容易陷入为了孩子成才而活的误区,因为找不到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向。

虽然我在工作之余,经营儿童生活馆还是很辛苦,但是我的心不苦。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这样好的条件,何不趁此机会,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童年,一起感受音乐、美术、文学的美好?1
我看过你帖中引用的二段文字。其实,那个妈妈还是讲来讲去是“成才 ”

如果孩子没有“成才”——那一定是世俗的标准,那这本书又从何而来呢?……


我看过一本美国顶子生写的一本书,他去参加一个顶子生的聚会,本以为都是一群书呆子,没想到都是和自己一样学业轻松,课余爱好丰富的超级顶子生。然后分享了很多经验在里面。我想,只有帮助孩子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劳逸结合的生活,丰富的兴趣爱好特长,才会在生活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否则光一个功课,就在学校急赶慢赶地,每次考试战战兢兢的,越往上学越吃力。那还谈什么呢?

人这一生,即使事业非常成功,那也不是全部的,尤其年纪大了,更加看重家庭,看重子孙后代过得好不好,家庭教育不做好,晚年的生活不会太好过。我看过身边的一些家庭,因为孩子的学业不佳,夫妻关系也问题重重。



我已经算好,未来十年,我不可能放主要精力在我的工作上,你知道我是做业务的,像今天早晨我7点就出门到一个老客户那边变更一个银行帐号,那是我多年前成交的一个企业主客户。然后两个孩子在家,将醒未醒的,早餐也就无法安排,今天是周六,先生还在家,还好。这个事情我已经拖了二个星期了。客户只有这个时间比较方便。我内心一直想成为一名顶尖业务高手,2004年去过美国参加MDRT,梦想大梦想的激励一直浸在我的骨髓中。可是,从2006年怀上小二至今,我不得不告诉自己把自己的梦想暂时放一放。

目前这个阶段,我的主要任务,是做一个好妈妈。先生回来想多跟我讨论一些工作上的事情,都会引得大儿子停下自己的练琴,小儿子过来抢妈妈过去。所以,我不得不委屈我的先生让他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曾经我是他的团队大将和超级顾问,现在这些角色也都无法扮演,他是非常沮丧。可是,我算来算去,无论如何,先生以后还有机会弥补,孩子长大了,再也补不回来了。……


阅读是魔杖,那两篇文章我转到了我们协会博客上,一位会员妈妈看了非常激动。当天又来换书了。这次拿了好几本名人的传记。过去她是不感兴趣这些的,不知道她怎么又发生变化了。也许他儿子也什么没学,就玩,但是,他爸非常爱好阅读,所以,妈妈想想自己的儿子前景也灿烂,因为,故事中的那个成是个榜样嘛。.

TOP

引用:
原帖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22 08:50 发表


金山太远,如果没有组织人和车一起过来,自己坐公交,要花6个小时在路上了呢。
我约好了同伴,明天去三甲港打水仗。
上月去天目山大峡谷游玩,买了支大水枪,两个小朋友经常一起打水仗。
没有这么夸张吧?

我几次到你那边,也就二个小时多一点罢。

等二年后快铁通了,一个小时也能搞定了.

TOP

回复 1876#zhujinhua 的帖子

你只看了我引用的两篇而已。你心中想的是如何成才,所以眼中看过去,就是成才。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教育观念(道),但是穿插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术)。
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观念很难,但是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就很容易被接受。
所以我引用了这两篇,无非是呼吁更多的妈妈重视阅读。
不管是否指望孩子成才,阅读,是一条通往光明和幸福的道路。.

TOP

引用:
原帖由 zhujinhua 于 2009-8-22 15:13 发表



没有这么夸张吧?

我几次到你那边,也就二个小时多一点罢。

等二年后快铁通了,一个小时也能搞定了
没这么夸张,一个小时只能到中福会少年宫。
带着孩子,当然没这么快。.

TOP

音乐剧《糖果的秘密》——超值享受

引用:
原帖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20 19:46 发表
我准备参加周六下午场,14:00开演。有谁原意一起去吗?
目前出票情况,请看这个页面:http://www.shoac.com.cn/PlayInfo ... p;PlayDay=2009-8-22
座位排价,请看这个页面:http://sh.ticketnet.cn/sea ...
今天和小亮妈、佳佳妈妈一起去看了《糖果的秘密》。
我的判断没有错,售票处的确还有180元一张的票。3张买就可以八五折优惠。
但我万万没有想到,门口的黄牛,竟然以100元的低价提供了我们定价320元的、最好位置的VIP票!

几乎三折的票价,彻底颠覆了我对黄牛的印象。
就在上午,我还亲身感受了黄牛的霸道——中外民歌专场的市民音乐会竟然售票告罄,全场几乎座无虚席,门口的黄牛手上也没有几张票了,所以每张票还要加价10元。
同来的小亮由于没有买到市民音乐会的票,只好无奈地暂别,留下我和晴晴独自欣赏上海歌剧团的顶尖歌唱家们的演出。
一直以来,以为黄牛就象卖火车票一样,倒买倒卖,靠加钱致富。
没想到,票务黄牛手眼通天,竟然可以拿到这样低的折扣。

我不得不对这群票务黄牛刮目相看。

仅花100元,欣赏这样一部高水准的音乐剧,超值!
尤其是打击乐和童曲伴随肢体律动贯穿其中,吸引得全场儿童手舞足蹈,兴奋不已。
对比上午音乐会孩子频频催问怎么还不结束(全场只有一两成孩子,而且以小学生居多),下午的表演才是真正属于孩子的盛宴。.

TOP

再谈阅读的重要性——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如何学会写作文之一:修得一支生花笔

如何学会写作文之一:修得一支生花笔
修得一支生花笔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下家庭教育的流行语,每个家长都这样想,每个家长都会这样说,但为什么孩子跑着跑着就落后了,为什么失望的家长总是大多数?就因为儿童教育中许多输赢概念被搞错了。按搞错的概念去做事,当然会把事情弄坏。

关于"妙笔生花"这个成语有个故事,说一个秀才梦到自己的毛笔头上盛开一朵莲花,梦醒后他就一下变得才情横溢,下笔如有神了。
成语反映了人们长期以来的一个愿望,也是很多人寻求解决的一个难题:如何能写出好文章。特别是当下许多中小学生,写作文是他们最头痛的事。假如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那这个办法一定是孩子们的"梦寐以求"。

我个人从事过十多年语文教学工作和多年的文字工作,也喜欢写作。我女儿圆圆的作文一直写得不错,在我的记忆中,她从小学开始,作文本上从没出现过一个病句,错别字也很少,成绩总是很好。尤其上高中后,她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推荐给同学们看。2007年高考时,圆圆的语文获得了140分的好成绩。据媒体报道,当年北京市文、理科近12万考生中,语文成绩达到140分以上的总共只有12人。她的作文肯定也获得了高分--这里面可能有运气的因素,但也能说明她的写作水平确实是不错的。
基于这些原因,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而我总结多年来的经验,得出的却只有两个字:阅读。

我不喜欢给那些阅读经历尚浅的孩子们讲所谓的"写作技巧"。观摩过一些教师的"作文课",总觉得那样的课不过是教师们自娱自乐的表演,对学生的写作没什么作用。人们把写作技巧这个事弄得太复杂了,总结出了那么多方法,一些完全不会写作的教师,竟然也能把"写作技巧"讲得头头是道--这也可以反过来证明这些"写作技巧"对学生没什么用处吧。
"美"和"简单"往往是同义语。学习写作也一样,最好的技巧应该是最简单的。阅读对写作来说,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抛开了阅读所讲的种种技巧,最多可以称为"小技"。有了大技,小技不请自来;没有大技,一切小技都没有实现的条件。

我一直重视圆圆的阅读。大约从她一岁左右就开始天天给她讲故事,也许她开始时听不懂,但她喜欢听,明亮的双眸入迷地盯着我的嘴或书,不哭不闹的。到她稍大一些,能听懂后,就不断地要求我给她讲故事,每个故事都要一遍又一遍地听。不管她要求讲多少次,我几乎从不拒绝。
每个婴幼儿都喜欢听故事,都喜欢看书。如果说有的孩子表现出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听故事,一定是由于家长没及时让他接触阅读,把最好的时机错过,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被其它东西(当下主要是看电视)取代了--很多家长把这件事轻视得如同孩子不小心洒了碗饭一样,事实上这是非常大的损失。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下家庭教育的流行语,每个家长都这样想,每个家长都会这样说,但为什么孩子跑着跑着就落后了,为什么失望的家长总是大多数?就因为儿童教育中许多输赢概念被搞错了。按搞错的概念去做事,当然会把事情弄坏。
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家长们更愿意看到那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人们热衷于把孩子送进学前班提前去学拼音、学外语,热切期待孩子每次考试都能拿好成绩,热情地给孩子报许多个课外班,培养各种才艺,他们认为这就是在起跑线上领先一步了。
而早期阅读做没做,暂时看不出什么差异。从学前到小学毕业,甚至到初中,课外阅读少的同学如果只针对各种考试学习,常常表现出成绩方面的优越。这给不少家长带来幻觉,以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它会影响学习,所以一般不会引起家长的注意。
事实上,不重视儿童阅读是早期教育中最糟糕的行为之一,从小的阅读差别才是重要的"输赢"差别。很少获得阅读熏陶的孩子,即使他们在小时候表现得聪明伶俐,成绩优良;但由于他们只储备了很少智力能源,往往从中学开始,他们就会表现出综合素质越来越平庸,学习上越来越力不从心的趋势。这方面的艰难和困惑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而那些阅读量大的孩子,他们一般来说不仅从小表现出聪慧,而且在学习上有很强的爆发力。就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说,他们从小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的人。
具体到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是和阅读有直接的关系。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写作。

阅读不仅应该开始得早,而且应该读得足够多。
当前,国家通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260万,高中生不少于150万。即到高中毕业,一个孩子的正常阅读量应该在500-600万字间--我感觉这是基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出的一个非常保守的标准--即便是这样,它也远远高于当下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阅读量。
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非常低,粗略估计平均阅读量应在国家出台标准的20%以下。
为什么这么低?一些文章分析说,这是由于高考造成功课压力太大,"阅读动力不足"。高考现在成了替罪羊,什么板子都往这里打。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孩子的兴趣问题。高考为什么没让那些沉湎于游戏的孩子感觉功课压力大,从而对玩游戏"动力不足"?
中学生不爱阅读,这是做小学生时候形成的问题,小学生不爱阅读,是因为学前和上学后家长和学校都没有用心调动他阅读的兴趣。
假如家长们能及早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让阅读像吃饭一样,成为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地存在着的一部分,到高中毕业读几百万字就是件非常自然的事。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阅读对他来说哪里有"压力",他从中体会的就是吃饭或玩游戏般的简单和享受,你不想让他读他都不情愿。

圆圆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读长篇小说,此后一直未间断阅读。在离高考只有三、四个月时间的寒假中,她仍然在繁忙的学习间隙中读了大约40万字的文学作品,这对她来说不是增加了负担,而是一种放松和补充。
粗略地算一下圆圆的阅读量,到高中毕业,应该有1500-2000万字。这对爱读书的孩子来说并不算多,许多喜爱阅读的孩子的阅读量甚至能几倍于这个量。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建立语感。圆圆的作文本上为什么从来不出现病句,因为她已千万次地见识过流畅的句子,建立起了良好的语感,积累了丰富的词汇。语感好,词汇丰富,写出的句子自然没有毛病。
大量阅读赋予孩子的,不仅是正确的表述能力,还有创作才华。圆圆的作文经常闪现出令人惊叹的才气,我甚至会产生自叹弗如的感觉。她高一时偷偷写的小说有一次被我无意中看到,文笔的流畅和老到很让我吃惊。因为我一直以来看的都是她写在作文本上的东西,那毕竟只能叫习作,不能叫创作。我当时觉得,她如果将来想吃文字这碗饭,也是有可能的。并非圆圆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别的孩子达到她这个阅读量,也会有良好的文笔。

我国语文教育长期以来总是做得很别扭。
教学从不敢跳出语文书的框框,教师和学生都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对课文和句子进行"肢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类老掉牙的教学方法尽管一再遭遇声讨,到现在仍然是中小学教学方法的主流。每本薄薄的语文书都要无端地占用孩子们整整一学期的时间,这实在是巨大的浪费。语文教师不重视学生的阅读,把本该最有趣的一门课做成最枯燥无味的课,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孩子们说,他讨厌上语文课,更讨厌写作文。
我们的先辈,汉唐宋明清那些文人墨客,他们灿若星河的名字和作品形成了人类史上怎样的文化辉煌,可他们哪个人是通过花了多年的时间去分析别人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学语法、改病句后学会写作的?传统被抛弃后,我们到底供奉起怎样的一个东西,并要它来统治一代又一代孩子们的语文学习?!
几十年的事实其实已经证明,漠视课外阅读,想引导语感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通过学习语法写出结构正确的句子,通过分析别人的词采写出漂亮的句子,这是在绕远路,在隔靴搔痒。可以肯定的是,在缺少课外阅读的前提下,语文书教不出学生的语文水平,作文课也不能教会学生写作文。
一条数学定理一旦被理解,就成为你自己的知识,可以马上应用,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写作是一种开放性的、千变万化的活动,外部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任何写作"技巧"在理解上都没有难度,都是容易的,但吸收是难的,应用更难。尽管现在中小学作文课被讲得花样百出,许多教师在讲课上确实是花了心思的,就课堂本身来说也没什么问题,甚至可以说有些课讲得很精彩,老师在修改学生作文上也不少下功夫。但如果没有学生大量的阅读作铺垫,这些活动就是把稻种洒进了沙漠,没什么意义。

对于写作技能还比较幼稚的人,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一定要首先回到阅读中。好的作品中本身就包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过程。书读得多了,写作技能自然会形成--古人早就总结出来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
但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急功近利的心态让许多人失去判断力。很多家长一直不重视孩子的阅读,却又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学会写作文--市场需求就这样形成了。
现在报纸杂志上不时看到能让孩子作文速成的广告宣传,什么"四维网格学习法"、"爆炸作文法"、"一周全拿下法"等。我见识过几个所谓的让孩子当场学会写作文的"能人",他们采用一些现场调动技巧,引导学生搭起一些思路框架,以常规教学中惯用的强制性的手段推动学生填词造句,看起来效果真是不错,学生真的现场写出了一篇作文。可接下来呢,没有老师在旁边给搭架子,没有老师的强行引导,学生自己就不知所措了,既没词又没句,培训班结束后学生的水平还在原地踏步。
写作和做人一样,是个长期修炼的过程。采用一些蝇营狗苟的技巧,利用几天的功夫,绝不可能教会孩子们写作文。
前几天还有个"三天学会写作文"的工作人员给我打电话,我不知他们是从哪里得知我的情况的。他们知道我女儿圆圆语文高考成绩好,而我本人做过多年语文教师又会写作,就希望我去现身说法。我说对不起,我女儿三天学不会写作,她是用十几年来学习的。我教了十多年书,也没练出三天教会孩子们写作文的能耐来。

在这里我还特别想说的是,写作从来不仅仅是文字的事情,它更是思想认识上的事情。文字所到之处就是一个人的思考所到之处。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孩子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在于它能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生活,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不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价值观上也更完善--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文的条件。
那些心灵苍白,思想空洞,没有成熟价值观的人,纵使有一肚子精彩词句,他也没能力摆弄出有灵魂的作品来。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在批评孩子的作文"不深刻",可文章中的"深刻"是一个人思想认识水平的刻度,如果孩子从未或很少从书籍中分享前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他人的思想成果,以他小小的年纪,有什么办法能"深刻"呢?
每一部书都可以让孩子从中经历一些东西,学到一些东西。杜威、陶行知等伟大的教育家都特别强调从生活中去学习。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自参与,阅读实质上就构成了儿童对生活的参与性,构成他们经历上的丰富性。
凡古今中外那些流芳几代的经典作品,不论它的内容是什么,其中一定包含着真善美的东西。这些真善美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当然也影响着一个人的写作。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说什么样的话,你有怎样的思想意识,就会写出怎样的文字。

一个不阅读的人是蒙昧的,一个不阅读的家庭是无趣的,一个不阅读的民族是浅薄的。政府提倡素质教育,可现在一提及素质教育,人们总是想到琴棋书画类的"小技",最恶俗的如用打高尔夫球培养"绅士风度",用跳校园集体舞培养"艺术气质"。
为什么没有人想到推广普及阅读呢,可能是阅读不容易造势,不容易很快形成让人看得见的"成果"吧。教育部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了中学生必读的30本中外名著,哪所学校把这当回事呢?有多少家长知道这回事呢?
无论从调查数据显示,还是从我们的常识来看,当前中小学校图书馆90%以上都是名存实亡的。也就是说孩子们几乎不可能从学校借到他们想要读的书。
孩子对于我们来说是唯一,他的成长不能等待,所以当下这个缺陷必须由家庭尽快弥补。家长们与其高兴了领孩子吃麦当劳,不如领着他去逛书店;与其用手机、随身听装备孩子,不如在他书桌上常放几本好书。特别是那些发愁孩子不会写作文,想花高价给孩子报速成班的家长,把那些钱用来给孩子买书吧!请花些心思,引导孩子发现阅读的乐趣,让他视阅读为一件和看电视、玩游戏一样有意思的事吧!
孩子的阅读就是最好的修炼过程,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他的潜能,总有一天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手中的笔已不知在什么时候发芽,开出了芬芳的花朵。

特别提示
 从小的阅读差别才是重要的"输赢"差别,从没有获得阅读熏陶的孩子,是真正从起点上就落后了一步。
 中学生不爱阅读,这是做小学生时候形成的问题;小学生不爱阅读,是因为学前和上学后家长和学校都没有用心调动他阅读的兴趣。假如家长们能及早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让阅读像吃饭一样,成为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地存在着的一部分,到高中毕业读几百万字就是件非常自然的事。
 对于写作技能还比较幼稚的人,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一定要首先回到阅读中。好的作品中本身就包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过程。
 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写作和做人一样,是个长期修炼的过程。采用一些蝇营狗苟的技巧,利用几天的功夫,绝不可能教会孩子们写作文。
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自参与,阅读实质上就构成了儿童对生活的参与性,构成他们经历上的丰富性。.

TOP

教育真的有捷径——阅读

我自己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其实,我妈妈并没有什么早期教育的观念,没有有意给我做过早教。小时候家里穷,也没有条件去学点什么。
但是,妈妈无意中给了我一条捷径,那就是阅读。这让我这个山沟沟里出来的孩子终身受益。

由于她是一名乡村教师,所以在奶奶照顾弟弟时,两三岁的我,就被扔到课堂上旁听语文课,我没上小学就会认字和写字了。
父母和我的所有老师一直都认为我的智力平常,可是我非常轻松地完成学业,从小到大,甚至到了强手如云的大学,我都能保持领先。
没什么别的窍门,就是爱阅读。我甚至都不算很勤奋,我放学后要玩到很晚才回家。我的乒乓球和篮球技术,就是高三那年每天放学后练出来的。

我喜欢读书,所以也不觉得上学有多苦。而妈妈凑巧和学校图书管理员个人关系极好,每个假期可以让我扛回来任何我感兴趣的小说。
新学期拿到语文课本,我当天就会全部读完。
每天做完作业,我也会拿个板凳坐到门口读课外书,读到天黑。
在别人家看到好书,我也会读,一直读到天黑后妈妈在小操坪上到处呼喊我的名字,声音遥遥传来我还在书中恍若无闻,而邻居们不得不苦劝我先回家去吃饭。
上高中的时候,我会偷偷在教科书的下面,放一本言情小说,随时应付妈妈的检查——非常可惜,由于缺乏引导,高中的时候,我没有碰到超越我当时阅读能力的好书。
正值青春期,我读书走入了歧途,开始大量看言情书和武侠书。

喜欢阅读的孩子,会有很强的语感,和包括理解、推理、演绎、分析等在内的很强的综合能力。
有了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后,花整整一学期,课堂上和回家反复读那几门教科书,应付考试,小意思。
语文好的孩子,外语就会好。这几乎就是个定律。
正所谓,一法通,百法通。阅读理解能力就是学习的根基。
所以,我绝对不会本末倒置,让孩子从小浪费大量时间去学外语,而忽略了母语的研习,自毁阅读这个根基。

我记得自己四年级就能读《三国演义》了。
我一直对女儿没有具体的期望和要求,我只管耕耘,没有强求她一定要学什么,做什么,一定要做到什么样子,走哪条道路。
如果说,我对女儿晴晴有一点具体的期望的话,那就是——我希望她四年级的时候,也能读懂《三国演义》。
我还希望她上中学时,能够去读《资治通鉴》。——我中学的图书馆没有这套书,只有《上下五千年》。
我还希望,她能读读四书五经,如果她愿意的话。
而我在成年以后,已经没有精力,没有兴趣再读这些好书了。这真是悲哀。
到了后来,我们只会被迫去读那些实用的书了。培训教材,考试教材,工具书和有关职业技能的书。

所以,有机会,和孩子一起读童书,读这些我小时候看过的、没看过的古今中外的经典好书,对于我来说,不啻是一种旧梦重温、朝花夕拾的享受。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22 18:37 编辑 ].

TOP

再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阅读"与"坏阅读"

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

儿童的语言中,事情总是充满"好""坏"之分。我现在就借用他们的话语模式,谈一下儿童课外阅读中哪些做法是好的,值得提倡;哪些做法不好,要注意避免。请允许我以孩子的口吻,简单地把前一种称为"好阅读",后一种称为"坏阅读"。

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
这一点是针对在孩子还不识字,由大人给孩子讲故事阶段的阅读而言的。
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担心孩子听不懂,就尽量用通俗的口语来讲。这样做不太好。正确的方法是,从一开始,就应该尽量使用标准的、词汇丰富的语言给孩子讲故事。尽早让孩子接触有情节有文字的图书,从你给他买了有文字说明的图书起,就要给孩子"读"故事,不要"讲"故事。这一点,在本书《让孩子识字不难》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好阅读要求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
在课外阅读上,一些家长和老师犯的最无聊的一个错误就是要求孩子慢慢读,一字一句地读。这是不对的。
衡量一个人的阅读能力高低有三个方面:理解、记忆、速度。这三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速度是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字一字读的人阅读能力最低,一行一行的较好,能达到"一目十行"的最好。一目十行是个比喻,指人的阅读已达到一种非常熟练、自如的程度,阅读的视角宽,注意范围大,一次扫视可以从一行扩展到几行。
阅读必须达到一种半自动化的程度,阅读的内容才能被整体把握和吸收,才有利于理解和记忆。一字一字地读会阻碍这种半自动化状态的形成,所感知的阅读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
人的阅读速度既不是天生,也不是主观上想快就能快起来,且不可能用某种训练方法轻易获得。速度取决于阅读量,是在"量"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儿童在这方面进步惊人,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学生,他的阅读速度很快就会形成,且由于他们在阅读中想法单纯,急于知道后面的故事情节,所以速度常常超过那些同样酷爱读书的成年人。阅读量不相上下的孩子,他们的阅读速度大体相同。所以在提高阅读速度上,也不需要人为地去做什么,只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阅读量就可以。
我女儿圆圆小学时就读完了金庸全部武侠小说,共十四部,大约三、四十本。我只给她买了一套《倚天屠龙记》,其余的都是租来看。当时租金是每本书一天5角钱。她开始读得慢,很快就越读越快,在天天上学的情况下,每本书只需要1-1.5元,即2-3天就读完;到了假期,则每天读一本。我估算了一下,这个8岁的小孩子,她当时读一本20万字的小说,累计阅读时间大约只需要四、五个小时。她的这个速度并非神奇,别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速度自然也会达到这么快。

在提高孩子阅读速度上,有一些细节要注意:
第一,不要让孩子低低地读出声来。
学校里会经常要求孩子们低声读课文,那只是读课文,不属于我们这里说的课外阅读范畴。课外阅读不应该出声。出声读,既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也不能增加速度,是一种不好的阅读方式。
第二,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
孩子在初期阅读时,生字肯定不少,不停地查字典是对阅读的不断打扰,会破坏他的兴趣。孩子刚开始读篇幅较大的作品,原本就对自己的识字量底气不足,担心是否能读懂。家长倒是应鼓励孩子,有不认识的字没关系,只要能看懂就行。如果有些生字影响了理解,或者在作品中是关键字,可以问家长。这样让孩子觉得很便捷,阅读起来有轻松感。我见过有的家长明明认识那个字,却偏偏不告诉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查字典,可能是认为查字典可以让孩子记得更牢。这种做法没有意义,事实是大部分孩子在阅读过程中都不喜欢被什么事情打断。有些孩子喜欢查字典,当然也不要阻拦,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他能愉快顺利地阅读。
第三,可能的话,尽量租书看或借书看。
租书或借书可以促进孩子尽快把一本书看完。圆圆看全套的金庸武侠小说基本上都是租着看的,她为了省租金,就有意识地抓紧时间看,每本书最多借三天,到了假期一天一本。多借几天虽然多花不了几个钱,但1元钱左右就能读一本书这种感觉很让她兴奋,这无意中也促进了她快速阅读的愿望。

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许多家长在孩子读完一本书后,总喜欢考察他"记住了多少"。
有位家长,也听取了别人的建议,同意让孩子看课外书。孩子刚读了第一本小说,家长就迫不及待地要孩子复述这个故事,背会其中的"优美段落",要孩子在写作中用上小说中的一些词语和素材,甚至还要求孩子写读后感。到孩子读了第二本小说,她就责怪孩子把第一本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忘得差不多了,认为前一本书白读了。家长这样做简直是故意给孩子制造绊脚石。这反映了家长的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阅读,二是功利心太切。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搞得孩子厌恶阅读。
当儿童面对一本书时,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识记的要求,他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识记上,而把阅读的兴趣放到次要的地位。一旦孩子意识到读完一本书后有那么多任务等着他,他就不会想再去读书。
破坏兴趣,就是在扼杀阅读。
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
儿童阶段的阅读大多是童话和小说,孩子只要喜欢读,说明他已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他和书中人物一起经历过种种事件,并最后一起迎来一个结局,这本书就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迹。具体内容根本不需要孩子专门去记忆,即使他把三个月前读的一本小说的主人公名字都忘记了,也不能说他白读了。
至于背诵作品中一些"文字优美的段落",更是和学习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段落真优美得打动了孩子,他自然会去模仿和记忆;如果"优美段落"是家长选定的,孩子不一定承认它优美,这样的背诵就没什么意义。阅读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在语言上也是这样。背会别人的段落不等于自己就能写出这样的段落,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风格,与其背诵一段孩子并不喜欢的文字,不如让他用这个时间多读一本书。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中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差不多都属于"外行"阶段,孩子能看"热闹"就已很好,不经历这个阶段,也难以达到内行的阶段。家长和教师最好不要急于让孩子读了一本书就看到这个意义,体会出那个感想,记住多少东西。你对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怀有怎样无功利的心态,就应该对他的阅读给出怎样无功利的言行。
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事实是,家长越少对儿童提出不适当的记忆与背诵要求,儿童通过阅读掌握的知识越多。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有深入研究,他发现,"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
有位家长说他的孩子整天都在读书,他给孩子的钱,孩子大多用来买书了,一套几十本,没几天就读完了,可他的孩子作文水平却很差,不知是怎么回事。
我问他孩子都读些什么书,他说基本上都是漫画书--难怪。
我对这位家长说,看漫画不叫读书,漫画不是书,漫画只是以书的形式出现的电视。你说你的孩子一直在"读书",其实他一直在"看电视"。
当下社会正处于一个"读图"时代。所谓"读图"就是看漫画、电视或电脑等,是以图像为主的接受信息方式。读图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阅读形成冲击。一个60年代出生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信息匮乏的环境中,到上了中学后偶然遇到一本书,他会如获至宝地去阅读,他阅读的兴趣可能就此建立;但一个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各种信息刺激包围,如果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电视前度过,他对图像会更感兴趣,图像占据了他的输入渠道,建立阅读文字兴趣的最好时光错过了,以后很难对阅读产生兴趣。
现在患"电视痴迷症"的孩子太多了,这和家长的一些观念有关。一些家长虽然也希望孩子长大后是个爱读书的人,但并不在意儿童的早期阅读,把孩子的早期阅读看得可有可无。有的认为电视里也有知识,让小孩子多看电视也能长知识;有的认为孩子没识多少字之前,先看电视,等识字多了再读书;还有的认为孩子就应该活得自由自在的,只要写完了作业,他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他们不知道这是在错失良机,这种想法让孩子与一个好习惯失之交臂。这种损失多半会影响一生。
"读图"取代不了"读字"的作用。"读字"之所以优于"读图",在于以下原因。
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是一回事,他们在阅读中接触得多了,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符号的使用就熟练而自如,这就是"读字"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聪明的简单陈述。
而漫画、电视和电脑都是以图像来吸引人,尤其电视,这种刺激信号不需要任何转换和互动,孩子只需要坐在电视前被动接受即可。看电视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多知道一些事,但它的"读图"方式和被动接受性相对于阅读来说,在智力启蒙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学龄前儿童如果把许多时间都消磨在电视前,他的智力启蒙就受到损害。从进入小学开始,他的学习能力就会低于那些经常读书的孩子。
而且,习惯"读图"的孩子,已习惯被动接受,不习惯主动吸收,他在学习上也往往显现出意志力缺乏。台湾著名文化学者李敖用他一贯激烈的口气说"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
孩子"读字"的时间开始得越早越好。读书和识字量没有必然关系,和年级更没关系,随时都可以开始。儿童最早的阅读就是听家长讲故事,从父母给孩子讲慢慢过渡到孩子自己看,从看简单的连环画慢慢过渡到看文字作品,从内容浅显的童话慢慢过渡到名著等等。只要去做,这些过渡都会非常自然到来。
儿童的天性都喜欢阅读,凡那些表现出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要么是家中很少买书;要么是买了书懒得给孩子讲;要么是整天用电视机哄孩子,总之,孩子从小与阅读是隔离的。
其实"读字"并不完全反对"读图",这两种阅读完全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共存。我的女儿圆圆也非常喜欢各种"读图"活动,她从小到大一直喜欢看动画片,上大学了还经常看,书架里有很多漫画书,但这些不影响她的"读字"活动。她对"读字"的兴趣早就稳定地形成,她知道如何按轻重缓急,按自己的需求分配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
那些从小到大,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来"读图"而不是"读字"的孩子,他的阅读其实仍停留在初期阶段,阅读所带来的一系列智力成长也不可能实现。这种损失源于他早年生活中"读字"活动没有及时出现--这是个很大的遗憾。这样一个遗憾,难道不该归咎于家长和教师,乃至全社会对儿童阅读的轻视吗?

此外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让孩子读正版原著,不要读"缩写本"或"缩印本"。
"缩写本"指把名著进行大量删节,变成字数、内容和语言都比较简单的改编版。我认为这是把一只新鲜苹果做成果脯的行为,至少我在书店看到的几个所谓"儿童版"《三国演义》这类的书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建议给孩子选择知名度较高出版社出的原版作品。
"缩印本"指总字数不减少,但把文字缩小,每页排得密密麻麻的那种书。这种书可能多半出自一些不知名的小出版社或盗版者手中。比如把一部《红楼梦》做成一本书。这样的书可能仅仅方便携带,但读起来很累,阅读感觉不好,容易使孩子厌倦;此外错别字可能也比较多。所以也不要给孩子读缩印本。

每个人都喜欢"好东西",不喜欢"坏东西",孩子更是把好与坏区分得势不两立,他们纯如一张白纸的生命底片上会留下怎样的痕迹,与他们成长中千万个细节的好坏有必然的联系。教育全在细节中,每个看似微小的"好"、"坏"细节,对孩子的影响都可能是巨大的。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家长和教师要尽量给孩子提供"好阅读",避免"坏阅读",这也是你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提示
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
好阅读要求孩子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
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
尽量不要让孩子读"缩写本"或"缩印本"。.

TOP

引用:
原帖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22 16:52 发表


没这么夸张,一个小时只能到中福会少年宫。
带着孩子,当然没这么快。
因为快铁的站点就在小区门口,32分钟到上海南站。我们到办公室也就一小时能搞定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22 16:50 发表
你只看了我引用的两篇而已。你心中想的是如何成才,所以眼中看过去,就是成才。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教育观念(道),但是穿插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术)。
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观念很难,但是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就很容易被接受。
所以我引用了这两篇,无非是呼吁更多的妈妈重视阅读。
不管是否指望孩子成才,阅读,是一条通往光明和幸福的道路。
你心中想的是如何成才,所以眼中看过去,就是成才。——你这句话倒是击中了我的弱点。不过,其实,我的标准的成才,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量。晴妈自己从湖南来到上海,也许能够体谅一些。像我们父母基本上没有给我们任何的支持,我们完全是靠白手起家,

我有两个儿子,如果教育上没有一定程度的优秀,将来不说做啃老族,做父母总还得贴点给点帮衬帮衬——我想,与其我现在拼命去赚钱将来好有点贴他们,还不如在他们学业上,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上,帮助一把,多指点多费点心,做妈妈的多学习了之后,就慢慢具备一点能力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

这也是没有办法,你不承认达尔文式的社会观,弱肉强食,但是共产主义还有几百年的路要走,我们的孩子离理想的社会还很遥远。
……


有时候,光明和幸福的道路,是在我们的心中,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世界啊。
人与世界与他人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

但凡目标,如果定位时间久一点,坚持不懈地坚持,顺其自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

光明和幸福,内心的喜悦,平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修炼而成。不仅是独立,更是一种互赖。所以,你好,我好,他好,才能大家都好。如果独善其身,孩子的教育不跟上,家庭的日子也不好过的。

所以,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比较简单的,如果孩子学业领先而不吃力,课余生活丰富,家庭共享时间的安排,等等一系列如果能够平衡,那生活渐渐会回报我们以光明与幸福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22 18:02 发表
我自己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其实,我妈妈并没有什么早期教育的观念,没有有意给我做过早教。小时候家里穷,也没有条件去学点什么。
但是,妈妈无意中给了我一条捷径,那就是阅读。这让我这个山沟沟里出来的孩子终身 ...
活活活我的例子更复杂更像命运上演的一场喜剧,总结起来就是一不看书就变傻,又好不容易通过阅读让智商回到人类中等水平

小时候我妈是农村征地工,在食堂切菜,除了能让我在厂里闲逛时手上拿一截红肠啃吧,还和厂里的图书管理员关系好,我也能在她们聊天时混熟厂阅览室瓦咔咔~~~虽然大多是莫名其妙的街边武侠小说、断断续续的三国连环画和呼杨演义,但对二十年前一个村里的孩子而言已经弥足珍贵啦,家里印着字的纸都没几张更不要说装订成册的书了,那时我爸是村里的赤脚医生,记忆中家里唯一的书是一课本样的医学初级读物而且只看过封面(又黄又旧白底绿边框)

稍大些没有更好的环境和引导,只能数十年停留在武侠小说水平(非金庸)蹉跎大好青春年华并开始慢慢变傻~~~直到十六七岁突然小宇宙大爆发弃数理化英于不顾,为篮球、摇滚乐和诗歌在当年只重视数理化英的某全市最好中学付出年年垫底的代价却只修成一愤青

现在想想那时付出的代价虽然不小,但还是灰常庆幸自己只因一个对学校课堂的“怒”字一条道走到黑义无反顾完全出于自觉毫无愧色地丢掉了那劳什子九十年代市重点的百分之九十九课堂教育尽然傻人有傻福在一段时间里不信什么皇帝权威凭着一股愣劲把学校图书馆只要是冠以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诗歌(那时候年轻看书就冲“现代”、“先锋”二字)之名头上长角地撞出一条自己的阅读和成人之路瓦咔咔 .

TOP

回复 1886#养玉文化 的帖子

有意思。你的经历使我不由得想起毛泽东当年求学的故事,在电视剧中,毛父愤而指责其儿,几个月内换了十几所学堂,说去什么学堂,为了学什么,几天不学了;去什么学堂,为了学什么,又不学了;去什么学堂,学什么,又不学了……其父愤,我现在想想也许每次一个学堂,肯定是交了一笔学费的,几天退了,估计学费也很难退,父愤亦然。所以,当他又回去问父要钱,要去考什么北大时,其父断然不支持,也在理

但是,这样的一个劳什子,硬是在湖南省立图书馆泡了一年;后考入不要钱的湖南一师——几个月前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参观了“一师”……

其实,孩子步入青春期以后,生活中学习中,很难遇到真正能够引导他步入更高人生境界的大师,人生的路就窄了。想想晴妈自己也在后悔在高中时蹉跎时光,在言情和武侠中浪费了才情。而毛泽东,当年遇到了两个名师,一个杨开慧之父,一个国学老师袁吉六,前者引其眼光为怏怏大国这命运而同呼吸,老师之人生目标就是培养一二个参天大树之人才;而袁吉六则把毛泽东从梁启超的疯狂崇拜中,引向他向历史更深处漫游——程朱理学,回想剧中毛泽东雨中站一夜候袁老师门前道歉,最终博得老师丰富藏书的独一开放,博大精神的国学世界在少年毛泽东眼前徐徐开启……

想起那一段段剧中情节,禁不住流泪,应是那种激动之泪?感动之泪?有时候,人生是什么,我们真的很难回答,如今我们提起毛泽东,就像神一样,一般的父母,根本不敢提学习二字;可是,回想几个月前我坐在韶山冲毛家院子对面的池塘边,凝视着高山底下的毛家院子,那种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只觉得,如是一辈子就这样子,亦足矣。那样子的伟人,也就出生在那么普通的百姓人家……

人和人本来都是一样的,慢慢地变得不一样,只是因为各自的思想境界发生了变化,而阅读是一把钥匙,开启一扇知识殿堂的大门,但门里面,亦有很多小门,其间的引导,更重要的是自我选择的能力,足够可供选择的范围……

如此想来,把上海图书馆这个朋友,尽快地介绍给儿子,也是极其重要的。


我曾记得,我在小学毕业时,发现自己能够看懂那些文字作品,整个暑假,就泡在阅读中,那种如痴如醉。初中时的学业转优,亦大有关系吧?

亦记得关于爱迪生初次接触到图书馆时,想着要把图书馆的书全部读完,一阵子下来,图书馆管理员发现他的阅读取向,告诉他应该选择自己关注地,延伸阅读,才发现后者的重要性。
-.

TOP

现在孩子的选择多啦诱惑也大,不过接触下来孩子挺明显分成两类:超爱看书和不爱看书,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似乎比年纪大的更爱阅读,可能我们上的课关系,遇到爱看书的孩子居多。但生活中听闻的还是孩子不喜欢书籍和阅读,其实这哪里是孩子的问题,根本就是家长的问题嘛.

TOP

引用:
原帖由 zhujinhua 于 2009-8-23 07:14 发表
有意思。你的经历使我不由得想起毛泽东当年求学的故事,在电视剧中,毛父愤而指责其儿,几个月内换了十几所学堂,说去什么学堂,为了学什么,几天不学了;去什么学堂,为了学什么,又不学了;去什么学堂,学什么,又 ...
为什么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呢?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那些教会孩子基本知识、考试技巧的老师,不算孩子人生路上真正的导师。

孩子的人品,才学,志趣,品位,深受父母的影响。
父母的眼界和境界,父母的选择,决定了孩子的人生之路可以走多宽广。
有因即有果,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父母这第一任导师影响至深。
而我们在自修家庭教育理论时,也要不断提升父母自己的境界。
不要让成人世界的庸俗实用的观念,过早地侵入孩子的身心,让他们失去了独立的判断,失去了高贵的灵魂,沦为一部学习机器,表现机器,挣钱机器。
成才固然重要,成“人”则是更可贵的。

给孩子办张图书馆的借书卡,是个好主意。
经常带他们去参加一些名家大师的讲座,没准会幸运地遇到可以令他们人生和观念改变的人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养玉文化 于 2009-8-23 11:48 发表
现在孩子的选择多啦诱惑也大,不过接触下来孩子挺明显分成两类:超爱看书和不爱看书,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似乎比年纪大的更爱阅读,可能我们上的课关系,遇到爱看书的孩子居多。但生活中听闻的还是孩子不喜欢书籍和阅 ...
同意。
你们的课程非常精彩,其实这些本来应该是小学和中学提供的内容。
可我们的中小学目前还是以和考试、考级有关的内容为主。
孩子在学校,和下午三点放学以后的生活非常贫瘠。
所以你们要努力做得更好,让更多的孩子,不管他们兴趣如何,都能从中寻找到自己最爱的阅读内容。.

TOP

家庭教育自学笔记

在去年我做全职妈妈时,曾经想过要在家庭教育领域创业。
我曾经花了数月的时间,整理了一份家庭教育的自学笔记。
尽管后来,我并没有展开这样一个宏大的事业,但我还是祈愿,这段时间的心血,可以供一些感兴趣的妈妈借鉴。.

TOP

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思考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
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
为了孩子有个美好的明天,我们不缺乏“倾其所有”和“牺牲一切”的决心,可我们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
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算最好呢?这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的难题。

—— “ 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天下最难的职业是为人父母。
——没有学校,没有教材,没有培训,直接上岗,不能失败。


拒绝学习,不懂教育,如何为人父母?
天下最难的职业是做父母。
我们都知道,没有经验,连花草都养不活;光凭常识,我们怎样教孩子?孩子长个了,我们容易注意到,但他们精神和心智的成长,我们能及时跟上吗?
现在每份工作都需要资质证书和上岗培训,可父母这个岗位哪有职业培训?我们上哪找一个“父母学校”?
社会对行业的监管越来越严。即使摆摊设点,都要经过层层注册、审核和批准。那些从事与儿童有关的工作,如教师、医生、营养师,更是需要专门而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可是对于父母——在孩子成长影响最大的人,却没有任何行业和机构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限度的提醒!
我们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就这么匆匆为人父母,然后就在每日忙忙碌碌的工作和琐碎的居家生活间隙养育儿女。
流水线上的产品允许不合格,工作允许失误,大不了从头来过。
教师一生要面对上千名学生,对一定的“失败率”早已习以为常。
可父母只有一个产品,只有一次机会。
如果孩子的教育失败了,哪怕出现瑕疵,都会抱憾终身。
什么都可以替代,唯独父母的爱不能替代!
什么都可以等待,唯独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待!

拒绝改变,不敢创新,如何面向未来?
   其实中国父母“重视”教育的程度,是世界闻名的。从小让孩子识字数数念英文,课内课外搞题海战术,周末赶兴趣班,寒暑假上补习班。就连曾经寄以厚望的“素质教育”,也迅速变质为各类兴趣班和考级证书。一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官方调查,又惹出将体育考试成绩纳为高考通行证的政策,可试想,连10分钟的课间休息都得不到保证,孩子幼小的身躯怎么能再承受体格上的“拔苗助长”呢?
社会经济已经搭乘国际化快车飞速向前发展,网络时代正在快速改变成人的学习方式,但几十年不变的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体制何时能够根本性撼动?这种“谋杀”孩子天性和个性的教育,何时是尽头?
尽管对应试教育有诸多不满,但我们都是从这种熟悉的模式中出来的,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找份体面的工作。一些家长说,我们很清楚中国教育有问题,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学校,老师,家长,大家都如此,我们也无能为力。西方的教育理念固然先进,可是它不符合我们的“中国国情”啊。
要挑战传统,改变我们固有的心智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应该是无国界的,但中西方教育方式为何不同呢?其本质差别,恐怕还是文化的差别。
中国的教育文化,受民主社会影响的时间很短,至今留有千百年来封建专制的烙印:专制、保守、君权和父权至上、崇尚控制和约束、顺从/奴性,追求功利和实用。

西方社会的教育文化同样反映出几百年来民主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平等、开放、以人为本、崇尚爱和自由、独立/个性、追求自我发展。
  再看一看我们引以为豪的基础教育:中国属灌输知识型,培养孩子吸收知识、在已知的世界里寻找现成答案的能力,中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

美国是培养能力型,注重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在未知的世界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

任何知识和技能,假以时日,都很容易掌握,可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和他的心智模式,却是通过多年的人生历练“成型”的,很难改变。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知识“爆炸”的网络经济时代,是知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是死记硬背重要,还是好奇心和创造力重要?未来社会的竞争,是考分的竞争,还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如果我们家长,掌管孩子教育大权的人,不敢改变自己,拒绝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盲目跟风,强迫孩子适应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不敢为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创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怎样谈得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呢?孩子们如何在明日那个未知的、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寻找到幸福呢?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不教!
我们为什么要教育孩子?说到底,我们都是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由于“望子成龙”,我们常把社会上对功名利禄的追逐,把父母这代未完成的梦想,以爱的名义,强加在孩子的意志上。
为了让孩子获得成功,我们不得不卷入“恶性循环”,比拼分数,比拼证书,孩子也从小就被迫生活在父母精心设计的人生里,成了“学习机器”,没有机会认识自我、接触社会和思考自己的人生。
反思一下中西方教育的区别,如果我们给孩子更多的爱和自由,不去干涉和强迫孩子,我们也许会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天性。教育的本质就是自我教育,父母的责任就是为孩子创造条件,提供恰当的引导,让这个独特的个体逐渐认识自我,然后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使他们有智慧去适应社会,有能力感受和创造幸福。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学习不是知识,而是认识自我、学会自立、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孩子的独特个性和创造能力,才是他们立足社会的生存之本!
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给孩子充分的爱和尊重,让他们自己做主。
“世界上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分离得越早就说明你越成功。”孩子能够早一天独立,早一天点燃兴趣和志向,早一天自主学习(不是为父母、老师,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早一天选择自己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就可以称得上成功了!
教育的目的,正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不教!

愿以纪伯伦这首广为流传的诗篇《论孩子》和所有父母共勉: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儿女。
他们经你而生,但并非源自你。他们与你同在,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你们所能荫庇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于明日的世界,那是你们在梦中也无法探访的地方。
你们可以努力地去模仿他们,但是,不要企图要他们像你。
因为岁月无法倒流,生命也不会停滞于昨日。
你是弓,孩子是箭,他们即将射向远方……


家庭教育精品书籍推荐
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更贵在思考和实践。尤其父母们身兼数职,精力有限,按顺序阅读,则能少走弯路,避免造成思想混乱。选对书、读好书,则能以少胜多收奇效。
结合各大育儿论坛上父母先行者们的意见,去伪求真,推荐以下家庭教育方面的精品。这些书,是古今中外儿童教育领域智慧的结晶,能与这些良师益友同行,我们何其有幸!现在就开始父母的修炼之旅吧!

第一类:解毒与入门之作(教育责任心强的父母必读)
我们的教育文化中,“爱和自由”并没有根深蒂固,对于儿童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尊重,在有意无意间,我们忍不住去干涉和管束孩子,妨碍他们的自由成长。孩子身上的种种问题,最终其实是父母的问题。如果家长不愿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重新认识和接纳孩子,那读更多的教育书只会酿成更可怕的错误,给孩子造成更多戕害。以下几本书通俗易懂,可以说是中国家长的解毒与入门之作,是指引我们教育观念转变的明灯: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李跃儿
适合:所有家长

“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你是不是家长,你首先是一个人。要让你的孩子幸福,首先你自己要能体验幸福。”
“成人要坐下来,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好好考虑一下自己在干什么,干的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意义。”
“如果成人没有足够的智慧找到自己的幸福,怎么能让孩子做到这一切呢?”


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作者李跃儿,正是从“糟糕”的母亲开始转变,最终大彻大悟,在中国创办起了”巴学园”,成为中国的蒙氏教育先驱。对于缺乏美术修养的家长来说,本书还是一本绝佳的美术启蒙读物。

《爱与自由》
孙瑞雪
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幼儿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孙瑞雪老师结合她创办的儿童之家的情况概括性的介绍了蒙台梭利的学说,引入了精神胚胎、吸收力的心灵等概念,最重要的是将爱和自由这个教育方法展现给了读者。不愿深入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家长,不妨由此入手,同样受益匪浅




《给孩子自由》  小巫
此书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小巫系列的早教书成为畅销书的根本原因,是因其旅美多年,又身为教育硕士,深谙东西方教育手段的异同,她的观念带给我们启迪和深思,对于盼望了解西方教育的中国家长极具“四两拨千斤”的借鉴价值。不过,小巫的原意,重在点拨,切忌生搬硬套。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孙瑞雪
适合:所有家长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通过十年的教育实践,以孙瑞雪为首的专家教育团队发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是这个团队十年来自觉的教育使命,也是本书诞生的前提。


《窗边的小豆豆》
(日)黑柳彻子
适合:所有家长,中小学师生

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畅销书,被翻译成33种文字!
联合国的官员读完本书后,认为“这个人这么了解孩子的心理,再也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人选了”,于是任命她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继著名国际影星奥黛莉·赫本之后第7位、亚洲历史上第一位亲善大使。
她用一个孩子真实的成长经历把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展现给我们,读罢我们会长叹:原来上学可以这样美好!我们会忍不住天天梦想自己的孩子能够象小豆豆一样长大,日日祈祷这本书能被孩子的老师们看到。


第二类:登堂入室之作(高学历和对教育感兴趣的父母选读)

上述入门书,大多与蒙台梭利教育体系有渊源,虽然加入了作者各自的感受,但原著当然更有深度和穿透力! 读幼儿教育大师们的原著,我们才能登堂入室,在菩提树下悟出自家孩儿的养育之道。那些久经时间检验的真知灼见,至今仍不过时,历久而弥新。




《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
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适合:0-6岁家长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方法,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氏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幼儿教育的革命,还能帮助人类认识自身。
《童年的秘密》: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它让世人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
《发现孩子》: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封笔之作,集蒙氏思想和方法大成之作。在本书中,我们处处能见到她那些至今仍然超前而且十分重要的思想。如,教育并非老师做了什么;孩子的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育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吸取经验获得的。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适合:0-6岁家长及教师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氏教师必读书,结合教育方法地揭示了教育实践背后的理论原则。如纪律与自由、如何给儿童授课等,也详细介绍了儿童之家教育活动的各方面:膳食、体操、手工劳动、感觉练习、阅读和书写、数学等。蒙台梭利方法给孩子自由,辅以成人有组织的工作,鼓励儿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对于家长来说,比起《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来,更生动具体、易理解。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本手册是《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的细化和补充,向人们传授了儿童之家所运用的教具和教学方法,告诉人们如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进行自我教育的环境。本书对教具和教学方法的描写非常详细,既有教具的形状和用法,也有教学方法的目的和分析。按照这本书的描述,你可以制造蒙台梭利教具和使用蒙台梭利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家长来说,这本书有助于你选择和使用蒙台梭利教具和玩具,也可以启发你自创具有蒙氏精神的活动和教具。




《自由地学习-华德福早期教育》·欧德菲尔德

适合:0-6岁家长及教师
这是一本对父母、教育者和学生都极有启发意义的书。
书中对华德福早期教育原则和方法做了独特的介绍,通过各种故事,真知灼见、鲜活的观察和描绘,凝聚了全球范围内诸多幼儿园的经验。
华德福教育是一种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联合国开始向各国推荐华德福教育,它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得到支持和认可。在中国,华德福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
“如果我有一个学龄孩子,一定送他去华德福学校学习。”——诺贝尔奖获得者
索尔·贝娄
“华德福学校培养的是真正独立、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地去适应社会的机器人。华德福教育是孩子最好的教育!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把“Waldorf”译成华德福,有中华德(得)之而福之意,昭示着它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幸福。”——华德福教育志愿者

第三类
时尚育儿力作

如果说第一类“解毒与入门之作”特别适合教育责任心强的中国家长阅读,第二类“登堂入室之作”适合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深入研读,那么第三类“时尚育儿力作”,则适合所有家长随兴而读,每一本都会开卷有益!

《好孩子的成功来自妈妈1%的改变》
(韩)
张炳惠
适合:所有家长
总理的女儿,三个中国继子的妈妈,培养出了毕业于哈佛、耶鲁大学的儿女。在美国和日本有40多年教授经历的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惠博士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绩或名次并不代表一切。能够带领孩子迈向成功彼岸的,是九种从日常生活中培养的基本能力。
而这九大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妈妈身上。为人父母者,应暂时将焦点从关注孩子成绩或名次问题上,回归到自己本身,好好思考自己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另外,张炳惠博士还归纳出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七种智慧,就妈妈们最头疼也是最重要的三十种常见问题进行解答。让妈妈们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又能找到实际可行的方法。

《发现母亲》
王东华

适合:所有准父母和父母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本书是作者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值得每个以母亲为事业的人潜心阅读。作者收集了大量翔实的事例,给出了很多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观点,令人对家庭教育,特别是母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全新的感悟。


本书对家庭教育特别是母亲这个职业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因而是对在家潜心育儿的全职妈妈最好的支持,也对对上班族妈妈如何承担育儿责任提出了挑战!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生了孩子,却不准备为孩子全心付出,本书无疑可以帮助许多人端正育儿观念和态度。




《中国教育高端访谈-家长必修的21堂教育课》
鱼朝霞
采写
适合:所有家长
中国的父母亲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焦虑的家长了,尤其是在教育问题上。在这本家教新作里,教育类期刊的资深记者精心采访了当前中国教育领域深具影响的21位专家学者:李开复、凌志军、周国平、黄全愈、魏书生、孙云晓……在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对中国家教高屋建瓴的洞察,及对孩子的全新理解和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教育手法上,专家学者们都试图缓解家长们过于急切要驱赶孩子、逼迫孩子的心理紧张,帮助家长明确什么是健全的教育价值观和成才观。
李开复说: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更不要期望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
曲兰说:不计成本地读名校会误了孩子。
周国平说,生长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而去培养高贵的灵魂
吴蓓说,“玩就是最好的学习”,“在早期教育中顺其自然乃是一个最高原则”。

和儿子一起成长
杨文

适合:所有家长
杨文,一位有着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杰出创业女性等荣誉的成功女性,从一个纺织女工到大学生、出国留学、成为一名拥有2万名学子的民办大学校长,这位智慧的现代母亲用她的亲身实践,培养出了一位开朗、善良、兴趣广泛的剑桥博士,让许许多多感叹“快乐童年”与“成功学业”不可兼得的家长钦羡,让那些慨叹事业和家庭难以兼顾的母亲汗颜。
  
杨文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获得了母亲的“上岗执照”,她这本书的最高价值就是告诉读者怎样和孩子共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云晓 主编
适合:所有家长
本书是你养育孩子时汲取力量的源泉,它将帮助你塑造和改变孩子的一生!
“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
“聪明妈妈一定要及时扭转的那些坏习惯”
”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
“巧妙的引导,让孩子爱上学习”
“做妈妈,请这样和孩子沟通”
妈妈这个角色,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孩子的生存质量以及前途、命运!
许多妈妈经常问:
如何才能让孩子更自律、更杰出、更优秀?
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前程似锦的未来?
如何才能让孩子凭借自己的力量,拥有完美、成功的一生?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她)在未来收获什么,取决于妈妈在13岁前播种什么!
13岁前的有效教育,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和孩子划清界限——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法宝
小巫 适合:所有家长

小巫系列的这本书非常适合“责任心强”的父母阅读。本书通过讲述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加上细致深入的推理和分析,探讨父母潜意识中的内心恐惧和心理伤痕对于养育孩子的负面影响,介绍真爱行为心理疆界以及训育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并提出给儿童树立规则、训育儿童自律的实际操作手段。作者身为美国教育学硕士,近年一直关注西方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本书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极具实用指导价值。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23 18:13 编辑 ].

TOP

二、早期教育之惑:开发潜能,还是顺其自然?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长大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法)卢梭 《爱弥尔》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性格形成、智力发育的关键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脑科学的最新发展,也充分揭示出在0-6岁这个大脑快速发育的关键期,给予孩子全面的、丰富的良性刺激能促进大脑的发育。
然而,早期教育该教什么?怎样教?
是抓住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想方设法开发潜能?
还是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顺其自然、耐心等待?
问题并不在于早期教育本身,而在于实施这种教育的方法。教育虽然是一门科学,孩子却不是一台机器和一个试验品,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对于如何实施早期教育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不管是家长,还是教育界的专业人士,对这些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有着泾渭分明的分歧。

早期教育=智力开发?
   一些人将早期教育片面地等同于智力开发,把智力开发摆在首位。在择业和求学等压力下,“越早学越好”,孩子越早学会阅读、写作、算术及使用电脑,对日后的发展越有帮助。
另一些家长,即使不认同这种观点,迫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压力,也不得不卷入“军备竞赛”中,让自己的孩子早早识字、数数、念英文。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发现对于早期教育的理解,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        灌输知识的层面
很多人对于早期教育的认识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强调及早学习知识,致力于提高孩子识字数数、背唐诗和儿歌的数量。这似乎是一个“常识”:孩子刚生下来就象一张白纸一样,等待我们去涂抹,越早学习知识,就越有可能赢在起跑线上,可以学到更多知识,也就能最快到达终点——考进名牌大学。
脑科学专家告诉我们,由于人脑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弹性及适应性,就算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展到特定的阶段,大脑的成熟度还不够,一旦接触了知识,多少也能吸收一点,所以这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在实践中似乎也具有一定的“效果”,也能造就一些2、3岁就能识字和做算术的“神童”。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些应急的神经在应付这些工作,真正负责吸收这些技能的大脑则根本还没有准备好。
提前灌输知识的做法,不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无视社会的发展趋势。当今的社会,早就不是注重知识量、注重智商的社会,而是注重能力、注重情商的社会。
二、        培养能力的层面
幸运的是,随着近百年来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和传播,尊重幼儿的独特个性和发展特点,培养幼儿的能力,替代了灌输知识,成为幼教专业人士的共识,也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孩子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比单纯地灌输知识来得重要。
三、        心灵教育的层面
其实心灵教育最接近于教育的本质,因而成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心灵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等东西方的先哲们就是采用对话、启发、暗示、点拨等方式施行心灵教育,激发学生的崇高理想和美好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
教育绝不是灌输,而是人的自我教育,是发现人、唤醒人、激励人、发展人、完善人,是灵与智的融合,是心智合一。通俗来说,只有使孩子产生渴望学习的想法,才有可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所成就。只有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让他们自尊、自信,才能获得自我发展的无限可能。


孟母、岳母、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的母亲,她们都是伟大的女性,也是领先她们那个时代的真正的教育家。她们注重孩子的心灵教育,注意他们情绪能力的培养,所以能培养出杰出的后代。卢梭、杜威、皮亚杰、蒙台梭利、尼尔等近现代教育改革家也认为,给孩子充分的爱、自由和尊重,激发藏于人类心中的理想和智慧,保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励他们自我学习的意愿,是孩子一生幸福和成功的源泉。

由此可见,早期教育绝不等同于智力开发,恰恰相反,在早期教育中,习惯、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更加重要。

我们常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13亿中国人中,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太少,因为很多家长还是会把智育放在首位,凌驾于其他方面之上。殊不知,通过德育,培养孩子远大理想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素质;通过体育,塑造健康的体魄和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通过美育,熏陶美好的情操,以及对美的感受和创造力;通过劳育,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和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是更高层次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之“道”,并且这些都能反过来促进智育的良性发展。如果本末倒置,就很容易迷失了教育的本质和方向,把孩子早早变成一台学习机器,而不是发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完整、健康、独立和有创造力的人。

开发潜能与右脑革命
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向全球推广华德福教育,认为它是一种“适宜性”的教育。华德福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出自由的、有创意的、有独立性格、有道德观念而且是快乐的人类。它是很多人理想中的“最好的教育”。在我看来,其创始人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史代纳自成一体的“人智学”教育,其实是一种心灵教育,是右脑教育。在这所无课本的学校里,发展儿童的意志、情感和想象力,始终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华德福学校几十年前就开始推行的教育体系,终于得到了近年来脑科学研究发展的证实。
华德福教育的成功,恰恰是右脑教育的成功。

左脑是语言脑、学术脑,逻辑和思考脑;右脑是想象脑、创造脑、直觉和情感脑。长久以来,人们主要使用负责语言的左脑,不了解右脑的能力,只能以成人的能力(左脑的能力)来衡量儿童的能力。用来测定智能的智商(IQ),主要就是衡量左脑主管的语言和逻辑的能力。
以左脑功能判定人的能力,限制了人类能力的发展。颇为讽刺的是,对于被传统学校教育(典型的左脑教育)判为“低能儿”的爱迪生、爱因斯坦、毕加索、达尔文等人,人们却用“天才”来解释他们的成就。其实这些与学校教育格格不入的“天才人物”,往往是拥有强大右脑能力的人。
右脑能力和左脑能力不在一个层面上,它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能力,是超能力。对于右脑潜能的认识和开发,将是人类潜能开发的巨大革命。
人在刚出生时,右脑处于优势的地位,刚出生的孩子似乎具有百分之百的潜能。可是在左脑式的教育和培养下,那百分之百的潜能不断受到限制。特别是进入学校、坐在桌子前学习书本知识以后,潜能巨大的右脑被利用的机会日趋减小,左脑取代右脑成为主宰。最终只有不超过3%的脑潜能得以应用。


左脑式的教育,把儿童的学习能力作为中心,注重语言和数学逻辑等智能的运用,抑制了右脑的感觉和情感智能;右脑式的教育法,则是通过心灵教育,爱的教育,激活右脑的沉默区域,开发右脑潜能,使儿童呈现完全不同的生长和发育态势。

在我看来,不管是蒙台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所推行的适性发展教育,还是日本早期教育专家七田真、中国零岁方案创始人冯德全等人所推崇的“天才教育”,虽然他们在理念上相互对立,在方法上截然不同,但他们竟然都在右脑教育上殊途同归。
他们都在有意无意间激发儿童的右脑潜能。
前者提倡爱和自由,尊重孩子,着眼于儿童右脑潜能的保护。
后者提倡天才教育,注重方法,着眼于儿童右脑潜能的开发。
一个在童年期右脑潜能发展较好、注重左右脑平衡发展的孩子,拥有更强大的学习能力。即使是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如果能够通过音乐、韵律、运动、感觉、想象等多种方式调动右脑参与学习,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会显著强于传统的左脑学习。

七田学校提倡心灵式幼儿教育法。  “七田式”就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对孩子施行平衡式的作用,把孩子天生具有的无限潜能开发出来,同时更进一步地培育孩子的体谅他人和同情心,使孩子们得到平衡式成长的教育。在七田学校,运用冥想、呼吸、想象训练、睡眠暗示法、ESP(心灵感应、透视力、预见力和触知力)游戏等,提高孩子的想象力,采用“右脑记忆游戏法”,提高孩子的右脑记忆力。  

零岁方案创始人冯德全总结出中国式早期教育的六大成功要领:1•正确的亲子关系;2•良好的环境影响;3•丰富的生活情趣;4•群体的快乐游戏;5•高大的楷模影响;6•愉快的学习活动。这六大要领中,学习是放在最后面的。而且他强调,教学活动必须是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的快乐学习。


多元智能——智能认识上的革命
一些家长之所以格外重视早期识字数数的教育,源自对于智力的狭隘认识。自智力测试出现这一百多年来,传统社会对智力的认识,常局限在以语言和逻辑能力为主的智力水平上。智商就是语言和逻辑能力所代表的“综合能力”的评估,智商高就意味着高能力,高成就。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起提出多元智能理论,革命性突破了多年来人类对于智能的认知局限性,诠释了全新的智力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生产和创造产品的能力。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存在多种智能,一个人的智力结构,是多种智能不同组合的结果。

多元智能理论仍在不断发展中,迄今为止,已发掘了人类八种以上的智能:
    1•语言-文字智能:理解和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这种智能在演说家、外交家、诗人、小说家、律师、编辑和记者身上表现突出。
    2•数学-逻辑智能:数学和逻辑推理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这种智能在数学家、科学家、工程师、侦探、律师和会计身上表现突出。
3• 视觉-空间智能:是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这种智能在建筑师、水手、设计师、画家、雕塑家、外科医生身上表现突出。
4• 身体─动觉智能:指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手工艺大师等人都表现出高度发达的身体运动智能。
5•音乐-节奏智能:指对于声音、节奏、旋律及音质的敏感度。这种智能在演奏家、作曲家身上表现突出。
6•人际-社会智能:理解他人的能力,特别是观察和感知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及情感的能力。成功的销售商、政治家、教师、心理医生、宗教领袖等,都是拥有高度人际智能的人。
7•自知-内省智能:一种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即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这种智能在哲学家、小说家身上表现突出。
8•自然观察智能:个体分辨动植物及对自然现象的敏感能力。这种智能在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和考古学家身上表现突出。


每个孩子都有生而不同的智能特点,总有一个以上占优势的智能。人类各个领域杰出人物的诞生,正在于不同智能的开发。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开发,注重培养读、写、算的能力,可在这方面占优势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孩子不备具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的优势,很难成为学校教育的“宠儿”。
“不要问你的孩子有多聪明,而要问他有怎样的聪明”。多元智能理论带给父母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尽早识别孩子的优势智能,扬长补短,为他们创造一条个性化的、适合的成长环境。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只要能够发掘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发挥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同样可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孩子的早期教育能不能成功,关键就看父母能不能当好“伯乐”,辨识孩子的本质,从而针对性地开发孩子的潜质。


赢在起点还是赢在终点?
竞争社会里,我们常常用一种“赢在起点”的态度来看待早期教育,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所以人生的起跑线,也一再前移,从重点大学、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的追逐,变成幼儿园,甚至是从母亲肚子里就开展竞争。
我们的目标当然是“赢在终点”,但是这个终点线又在哪里呢?是“金榜题名”,还是成名成家?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念不同,终点线也是不同的。
怎样又算“赢”?是考分高低,学历高低,名气大小,还是挣钱多少?社会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不同,正所谓“志不同,道不合”,所以“赢”的标准也大不相同。
如果非要分出起点和终点来,那么这个真正的起点,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教育观念。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爱他们、懂他们、愿意跟着他们成长的父母。
除了极个别天才以外,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条件是相近的。刚出生的孩子,更是具有相似的巨大潜能。国外某教育机构,通过研究也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妈妈决定的!母亲的素养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名人教子未必会成功,但是每位名人的背后,必然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个本身就平和通达,善解人意的父母,就已经胜过无数育儿书。而那些问题孩子的出现,则常常是他们的父母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有缺陷和偏差。
那么,终点在哪里呢?终点也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孩子的漫漫人生路,是孩子创造和享受快乐人生的过程。
当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完善的“人”,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充分发展的智能,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能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孩子,才会明了人生的意义,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一生,这样的父母才是真正的赢家。那些时时刻刻盯紧别人,处处与人争长短、比高低的家长,很难从孩子的成长中享受到充分的幸福和快乐,也容易影响到孩子感知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这种赢在起点还是终点的思辨,也能帮助我们鉴别一些早教方法是不是适合、有效:
一、提前识字
显然,识字是一种赢在起点的做法。可孩子们到了三四年级,认字的数量会相差无几。提前识字,还容易带来以下负面影响:1•过早强化左脑的文字处理功能,抑制右脑潜能的发展;2•不利于身体的协调发展;3•影响视力的正常发育。
与提前识字相比,以亲子共读的方式进行早期阅读,调动孩子的视觉(看图画)、听觉(听故事)、情感和想象力,收效会更好。
二、提前做算术
同样,提前做算术也是一种赢在起点的做法。在大脑还停留在前运算阶段时,让孩子早早学会熟记抽象的数字和运算公式,在短期内能强化孩子对数字和公式的记忆和反应能力,但并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数学和逻辑思考能力,相反还会太早让孩子的思维格式化,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不利于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与提前做算术相比,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分类、排序、对应、包含和守恒等逻辑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收效会更好。
三、        提前背诗
   幼儿背诗时并不理解诗的含义,而只是机械的意义。更何况在5岁以前,大脑的海马组织还没有发展成熟,幼儿还没有形成长久记忆的能力,所以婴幼儿时期背诵的诗歌,长大后基本上全忘了。
四、        提前学英语
提前学英语最大的合理性,就是因为在幼年时儿童具有惊人的模仿力。让孩子多听,多说,多用,通过模仿来学习英语是可行的。但如果把学英语沦为认字母、背单词、记句型,则无异于提前认字,并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也难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反思天才教育,避免盲从和误解
   “神童”和“天才”身上的光环,常常会让人不由自主盲从于早教的力量。按照那些经典的早期教育法实施早教,也常能立竿见影。但是正因为早期教育的效果太过显著,作为缺乏系统早教经验的父母而言,如果理解和操作不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这种伤害,被早教的效果所掩盖,短期内也许不明显,但从长远看,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一读萧愚的新浪博客《卡尔威特真相》,透过那些历史上著名的神童的悲剧,反思那些靠教育神童出名的父母撰写的早教个案,我们会得到很多发人深省的教训。
最著名的是那个古代神童方仲永的真人真事,他五岁能作诗,成年后“泯然众人”。
曾经名满神州的中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宁铂,在“神童”的神话破灭,多次从任职的中国科大逃跑失败之后,终于出家为僧,不知所踪。
在美国,哈佛神童小西迪斯成了家喻户晓的教育悲剧。西迪斯是有史以来智商测量分数最高的天才。十一岁就进入哈佛大学,并在哈佛开办高级数学的讲座。可在舆论和媒体的压力下,他几近心理崩溃,最后走上了与媒体和社会对抗的道路。最终,他一事无成,46岁便英年早逝。
因自然教育法闻名于世的斯特纳夫人,培养出了在“德智体美群爱”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堪称完美的天才少女维尼。然而,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就在她的母亲逝世后,28岁的维尼选择了隐居避世,并声称“没有什么事情比把一个早熟儿童树为榜样,并预言他会在任何时间,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萃更加可怕的事情了。”
即使是作为最成功的早教案例,以全面发展著称的卡尔•威特,成年后,仍暴露出童年时的教育缺陷:由于从小被剥夺了和小朋友自由玩耍和游戏的机会,他自闭,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他甚至终身未婚娶。在大学任教时,由于他不善言辞,跟学生交流困难,没有学生愿意选他的课。由于长期注重认知发展,忽视了情绪能力的培养,小卡尔•威特显得胆小、懦弱,没有主见。由于父亲强烈地反对他研究文学,他被迫长期从事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法学教授的工作,直到他的父亲去世以前,他只能把但丁的《神曲》作为一项爱好长期暗中研究。
其实卡尔•威特的父亲,和斯特纳夫人,都在早期教育方法上极有造诣。他们独创的早期教育方法,值得后世借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家长。但是如果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没有很好地消化那些早教方案,就急于求成,抱着盲从和一知半解来施教,也许会酿造更多的悲剧。
孩子只有一个,人生只有一次,父母不是孩子的救世主,而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伙伴。希望那些准备给孩子实施早教的父母千万戒之,慎之。

早期教育精品书籍推荐
  早期教育的书籍汗牛充栋,如果不加选择地阅读和吸收,将让人殚精竭虑又无所适从。在此,提醒家长应从孩子的一生考虑,从整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角度,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实施早教。
    早期教育的基础,是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那种违背幼儿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强迫式学习,源自家长的无知、焦虑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无异于对幼儿的戕害。在决定要实施您的的早教计划前,请一定要反复阅读蒙台梭利的幼教著作:《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和《有吸收力的心灵》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早期教育法。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 幼儿篇(1-4册)
李跃儿著  适合:0-6岁家长
这套丛书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和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的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造就“因教育而幸福”的亲子及“因教育而美好”的家庭为最终目标,帮助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家长系统地设计出一系列立足于家庭生活本身、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的家庭教育活动。
幼儿篇的四册是由李跃儿撰写,能将早期教育法写得如此睿智、生动、实用和通俗易懂,的确显示出大李的深厚功力和大家风范。


《早期教育与天才》 (日)木村久一著
适合:0-6岁家长
“从种种事实来看,天才还是庸才,与其说是由先天的遗传、禀赋等因素所决定的,莫如说是由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等因素所决定的。” 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一生致力于儿童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研究,日本皇室在给他授勋时盛赞道:木村先生成功提升了一代日本国民的素质。本书更是被教育学界奉为家庭教育圣经,虽然出版已时隔近百年,但至今仍是年轻父母们教育子女的首选书籍。


《三岁缔造一生》 冯德全著
适合:孕妇及0-6岁家长
本书是冯德全倡导的零岁方案早教系列的精华之作,全面阐述了冯氏早期教育理念。用这样的观念和方法,在中国已培养出了一大批健美早慧儿、优秀中小学生、少年大学生和研究生。
每一个初涉早教领域的中国父母,即使你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天才,只要你的孩子在中国学习、生活和工作,不妨向这位毕生奉献给教育、对中国式教育爱之深、责之切的老前辈学习,客观了解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如何开发孩子天赋的潜能,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轻松奠定人生的基础素质。


《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 (日)铃木镇一著
适合:0-6岁家长
铃木镇一是日本杰出的教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铃木教学法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法。本书根据铃木先生的著作编译而成,全面阐述了铃木镇一的早期教育理念和铃木教学法,也回顾了铃木先生的就学经历,并据此阐述了他的人生哲学。铃木教学法主要是以幼儿为对象,通过孩子们的直觉与听觉以及每天的反复练习形成习惯,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所进行的一种训练。铃木认为才能是人们在后天通过教育环境所刺激、培养而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铃木的才能教育不仅适合音乐教育,也涵盖了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


《多元智能》 (美) 霍华德·加德纳著
适合:0-18岁家长及教师
本书系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最新著作。作者被视为当今世界上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与“零点项目”在美国儿童中的实践状况。加德纳认为,流行于世界的智商测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由于人的智能特点的不同,开发儿童的多元智能,将使具有特点的孩子及早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人类各个领域杰出人物的诞生,正在于不同智能的开发。对于儿童艺术潜能的重视,是发现天才的最佳途径。

《如何培养儿童的右脑》 (日)七田真著
适合:0-12岁家长
以右脑教育闻名世界的日本教育专家七田真认为,人类右脑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但在成长过程中 ,这种能力却逐渐消失。所以幼儿期的儿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本书在纠正家长片面的育儿教育的同时,提倡心灵教育。书中介绍的关于开发儿童右脑的方法也简单易行。

《从出生到3:婴幼儿能力发展与早期教育权威指南》 (美)怀特 适合:0-3岁家长
伯顿·怀特,哈佛大学“哈佛学前项目“总负责人,马萨诸塞州“父母教育中心”主管,密苏里“父母是孩子的老师项目“的设计人。本书是惟一一本完全基于对家庭上的婴幼儿及其父母的直接研究而写成的,也是唯一一本经过大量实践检验的早教经典。
伯顿·怀特基于自己37年的观察和研究,将0-3岁婴幼儿分成七个阶段,描述了婴幼儿在每个月的心理、生理、社会能力和情感发展特点,对父母应该怎样做以及不应该做什么为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好妈妈慢慢来 (韩)申宜真
适合:0-6岁家长
“初级妈妈看育儿指南,超级妈妈学做孩子的平行线。”本书自问世以来,一直高居韩国女性图书销售第一位!是一本风靡亚洲的超级育儿经典!作者是韩国的一位专职从事儿童心理工作的年轻母亲他通过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为我们总结出:好孩子要慢慢培养,切勿因望子成龙而操之过急,盲目地对孩子实施早期训练。
什么样的人一定要阅读本书?对孩子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早期教育法,可是没有收到什么效果的母亲们;听到邻居家的孩子已经在高声朗读,为是不是也要开始教自学的孩子认字而苦恼的母亲们;和自己的丈夫或婆婆就如何养育孩子的问题发生过争吵的母亲们;担心如果让自己的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会不会落在其他孩子后面的父母们;……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23 17:54 编辑 ].

TOP

今天就贴到这里吧,要去打羽毛球去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23 17:47 发表
反思天才教育,避免盲从和误解
   “神童”和“天才”身上的光环,常常会让人不由自主盲从于早教的力量。按照那些经典的早期教育法实施早教,也常能立竿见影。但是正因为早期教育的效果太过显著,作为缺乏系统早教经验的父母而言,如果理解和操作不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这种伤害,被早教的效果所掩盖,短期内也许不明显,但从长远看,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一读萧愚的新浪博客《卡尔威特真相》,透过那些历史上著名的神童的悲剧,反思那些靠教育神童出名的父母撰写的早教个案,我们会得到很多发人深省的教训。
最著名的是那个古代神童方仲永的真人真事,他五岁能作诗,成年后“泯然众人”。
曾经名满神州的中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宁铂,在“神童”的神话破灭,多次从任职的中国科大逃跑失败之后,终于出家为僧,不知所踪。
在美国,哈佛神童小西迪斯成了家喻户晓的教育悲剧。西迪斯是有史以来智商测量分数最高的天才。十一岁就进入哈佛大学,并在哈佛开办高级数学的讲座。可在舆论和媒体的压力下,他几近心理崩溃,最后走上了与媒体和社会对抗的道路。最终,他一事无成,46岁便英年早逝。
因自然教育法闻名于世的斯特纳夫人,培养出了在“德智体美群爱”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堪称完美的天才少女维尼。然而,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就在她的母亲逝世后,28岁的维尼选择了隐居避世,并声称“没有什么事情比把一个早熟儿童树为榜样,并预言他会在任何时间,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萃更加可怕的事情了。”
即使是作为最成功的早教案例,以全面发展著称的卡尔•威特,成年后,仍暴露出童年时的教育缺陷:由于从小被剥夺了和小朋友自由玩耍和游戏的机会,他自闭,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他甚至终身未婚娶。在大学任教时,由于他不善言辞,跟学生交流困难,没有学生愿意选他的课。由于长期注重认知发展,忽视了情绪能力的培养,小卡尔•威特显得胆小、懦弱,没有主见。由于父亲强烈地反对他研究文学,他被迫长期从事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法学教授的工作,直到他的父亲去世以前,他只能把但丁的《神曲》作为一项爱好长期暗中研究。
其实卡尔•威特的父亲,和斯特纳夫人,都在早期教育方法上极有造诣。他们独创的早期教育方法,值得后世借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家长。但是如果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没有很好地消化那些早教方案,就急于求成,抱着盲从和一知半解来施教,也许会酿造更多的悲剧。
孩子只有一个,人生只有一次,父母不是孩子的救世主,而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伙伴。希望那些准备给孩子实施早教的父母千万戒之,慎之。
晴妈贴的这些内容,让我对这些看过书又回顾了一遍。

重新回顾这些神童的故事,我想,其神在“童”,而以晴妈的例子来说,不好意思又要揭短了 ,晴妈是在高中的时候,把才情用在武侠和言情上了;而这些神童在步入青春期后,没有获得足够的自由与选择的能力,而且也没有遇到真正引导他们的人生向更深处纵横驰骋,最终把他们的智力才能彻底浪费了。

我想,神童并没有什么错,世上很多伟人,其童年也神,只不过没有功利的父母故意宣传,在青春期自我选择人生道路人生方向的时候,又作出自我的选择 立志最为重要了。

不过青春期是人生立志的关键期,又会遇到二十多岁成家的一道现实的坎,因为很多志向会面临现实生活的考验,这个时候又是考验的关键。

结婚的对象左右着一半的人生,像托尔斯泰晚年的最后死亡是八十多岁离家出走,死在街头。只因,他的思想已经升华到为人类命运而呼吸,而他的妻子还是想着维护贵族的奢华生活,他一辈子,前面尚好,后半生就不断地与妻子发生激烈的冲突,我现在明白,他晚年变在一个基督信徒,作品中也时有消极流露,与他的婚姻也有很大的关系。又或者,婚姻代表着与现实的接轨,作品是他的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不断冲突,最终在他内心造成如此……他死后留言,坚决不让其妻再碰他了。他在后期,有人大量翻印他的作品,他都没有收取版权费用,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所需早已够了,可是其妻子为此与他大闹不已……


做父母的,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在孩子0-12岁,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爸爸妈妈,步入青春期之后,好的文学作品,名人传记,名师引导,这些非常重要;而二十多岁,步入婚姻期,人生另一半的选择又是一道坎……

0-12岁做父母还可以简单应付;12-30岁,做父母真的不好做,一个是青春判逆期,接着高考与大学毕业,找工作,结婚,中国的父母看到子女成家了,结局也基本定了,也就安心了,一切是现实,接纳一切。

这一切考验也是我们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做父母也是做自己,自己选择要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TOP

很深入的探讨哦,学习中.

TOP

走得远的孩子必然是博览群书的孩子.
但做父母的不要因为自己的童年的遗憾, 而一下给予孩子太多,
只要给孩子一个适当的环境, 他们自然而然的会爱上书籍.
有饥饿感的孩子, 才会好好吃饭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15 13:04 发表
我已经订购了70套软陶土,周一就能到货。

再帮我看看画架吧:http://shop34586204.taobao.com/s ... m?checkedRange=true

我本来准备买70元左右,最上 ...
晴妈,我们明天来上音乐课,是不是就可以拿陶土啦?

还有9月份开始的美术课,别忘了我们当当啊,我们就算已经报名了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17 19:43 发表
这其实是“美丽心情”系列活动,详情请见美丽心情活动专贴:http://ww123.net/baby/thread-4596669-1-1.html

九型人格,上一个班的妈妈已经开课5次,因为场地原因不得不中断。
这次为便于感兴趣的妈妈从头加入, ...
晴妈,真高兴你们这样的安排,上次我听说这个九型人格课程不能插班,觉得很遗憾,现在柳暗花明啦。

我要报名,不知费用如何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8-8 14:29 发表
旺旺上有妈妈介绍,东方艺术中心现在有活动,任何票价的票子买3张就能85折优惠。
辉辉妈妈,MILLIE妈妈,还有小当当妈妈,我们到时候一起去看8月22日下午的音乐剧,好么?
如果能在门口的黄牛那里订到更优惠的票, ...
不好意思,今天才看到你的帖子,看到你后面的观后感,觉得很棒,下次再找机会。

不过这个周末也没有虚度,带了当当去露营,说实话,也是我人生第一次露营呢。不是为了儿子,大概我是不会尝试的。

大人会觉得很不舒服,这么热的天,2天没洗澡,没洗脸,回来时觉得自己象垃圾堆里出来的,不过孩子很开心,搭帐篷,野餐,篝火,遍地的牛粪,风力发电机。。。每一样都那么新奇有趣,有时候真羡慕孩子,他们的眼里有那么多快乐。.

TOP

奥尔夫音乐课

妙妙这周末就要回上海了,如果适合她的奥尔夫音乐课有空缺,麻烦帮忙安排一下试听,谢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