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123
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父母的心理必修课——发现萨提亚——萨提亚模式精华讲座

报名2大2小,1月2日下午15点的,谢谢~.

TOP

乐乐妈妈,
预定1月1日下午15:00的奇幻心理剧 《小屁孩儿的烦恼》
两大一小.

TOP

体验孩子的真情实感——纪录片《小人国》导演张同道专访http://www.cndfilm.com/20091117/102954.shtml  由张同道执导的儿童纪录片《小人国》历时3年跟踪拍摄,以孩子王池亦洋、为友谊四季等候的4岁女孩辰辰和两岁的探索者锡坤的故事为中心,追踪生活的变化与成长,交叉叙事,中间穿插趣味镜头、生活状态和意味情境,在时间的递进里展开故事。

    这是一部艺术化的故事纪录片。在不损害真实品质的情况下尽可能贴近观众,感染观众,以情动人,但不滥情。

[主持人] 今天我们请到的是蹲守幼儿园三年,拍摄隐秘电影《小人国》的导演张同道老师!欢迎您!

    [张同道] 谢谢!

    [主持人]上周我们利用了一个午餐的时间,看了BTV的节目,也看到了《小人国》的花絮,非常感动,您真的是花了三年的时间拍这个电影吗?

    [张同道] 2006年夏天开拍,到现在整整三年。

我应该给小孩拍点东西:

    [主持人]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想到要拍摄幼儿园孩子成长的过程呢?

    [张同道] 我原来拍的东西都跟大众有一点距离——文化的、艺术的,电影本身拍的比较多。一个特别偶然的机会,我一个好友张以庆,他是个非常优秀的导演,拍了一个电影叫《幼儿园》,他的摄影师叫刘德东,他就把刘德东推荐给我,我们合作拍了一个《世纪长镜头》,但不是很满意。
    恰好这个时候,我看到法国人拍了一个片子,票房卖了一个亿的人民币,叫《是与有》,是拍法国一个小学和幼儿园,拍得也特别棒。看了这两个拍儿童的电影,我特别有感受。因为我孩子那年四岁,我想我应该给小孩拍点东西。这时候大学的老师邀请我去他的幼儿园,邀请了我很久,于是我就想去看看她办的幼儿园有什么特点。我带着问题去看这个幼儿园,结果我看到的,跟以庆拍的幼儿园以及跟法国的幼儿园和小学的混合体截然不同。

    [主持人] 三位导演,一位是法国导演,一位是您的好朋友,以及您近期刚刚完成的。这三位导演您自己来看,选择幼儿的类型是怎么样的一个差别呢?其实我们昨天刚刚看了《幼儿园》这部纪录片。

    [张同道] 差别很大,以庆拍的是传统幼儿园,我相信它是主流。“巴学园”拍的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些中国的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希望改变幼教现状的努力。我知道“巴学园”是日本一个非常美好的学校,其实一开始它能不能成功,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完全是一个童话,上哪找这样的老师,他们毕业了怎么办?幼儿园是一个真空状态。很多家长看完了我的电影,说你展示的很好,可是我绝不把孩子送你那去。在你那待了几年,他还得回到现实中,他更适应不了。

    还有另外一点,看完之后,就是说我看完这个片子,我决定再生一个孩子,原来生错了,因为教育的方法不对,我看完这个才知道怎么运用教育方法。我说还是要遵守国策,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国策。这也是我第一次对“巴学园”的印象,很奇特。它的那种理念、方法、营造的氛围,都是非常特别的。孩子们在那待得很愉快、很自由。

他的状态很自然,我当时第一次看到一个故事,是在我的电视片中的一集,一个叫大乐乐的小男孩,那一年他不到四岁,他特别喜欢一个小女孩叫毛毛,毛毛四岁,同龄的男孩跟女孩相比,都显得生涩,他特别想跟毛毛玩,但是他所有的主意毛毛都不接受,他提供的解决方案都不具有操作性。他送给毛毛很多礼物,可是毛毛有时候看都不看一眼。结果一不小心摔倒了,毛毛直哭,大乐乐就抱着安慰她。我说这孩子太有意思了,后来他成为我故事的主人公之一。

    [主持人] 其实你刚开始是因为《幼儿园》和《是与有》萌生了这种想法,但是真的选点到“巴学园”的时候,也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时间和观察,锁定了你的拍摄主角?

    [张同道] 偶然,因为“巴学园”的创办人是我十几年的老同学,她一直请我去看,我一直没有给我自己足够的理由去看。但是看了这两个纪录片以后,我就很想去看这个幼儿园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一看,我就决定要拍,因为它太特别了,而且我非常赞赏他对待儿童的态度。可是拍这个也很难,儿童的片子最难拍。

    [主持人] 我们其实很好奇,这三年您是怎么拍的。首先令孩子对摄像机不反感,他不刻意在摄像机前表现,把它当成跟桌椅一样的摆设,才能更自然。第二个是我们在您剪辑的片花里,无论是池亦洋还是辰辰,这几个人物在您三年过程中,慢慢地浮现出水面的这些可以当做电影线索的主要人物,花了多长时间找这些线索?

    [张同道] 其实拍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想法都想好了,写好剧本再拍摄,那不是纪录片的方法。我们的方法是在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情和人物,我总共拍了13个人物,最后选到电影上是三个,是因为这三个人最极致,最有特点。拍纪录片有一个好想法和选材非常重要,还有一个就是摄影师。我就得找刘德东,刚好他拍完一个东西来到北京,因为他是湖北人,长期不在北京。
    我们一直有一个约定,说我们有机会再合作一个更有价值的东西,我说好。那天我就请老刘过来,我们俩一起吃饭,我把我的想法跟他讲了以后,他一听就很激动,说好啊!
    我说是这样,以庆那部作品是一个典型,是我个人非常十分喜欢的,《是与有》也是我很喜欢的,假如我拍幼儿园,如果顺着那个思路,就不如不拍,因为他已经做到尽善尽美,在这个道路上想超过他不可能,所以我们一定要另辟蹊径。

    [主持人] 每当您说到以庆导演的电影的时候,我耳朵边会响起茉莉花的旋律。

    [张同道] 以庆是非常好的导演,所以我就知道,这条路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他是从孩子的日常生活里抓取很多有意义的状态。

    [主持人] 他是抓孩子的状态,穿成不同的影片。

    [张同道] 其实他是用理念去表现状态,他不追人物、不追故事。法国的《是与有》,影像拍得精美至极,他们用的机器、对光的选择都比我的好。但是,我的追求跟他们不同,我要什么?我跟我的摄影师刘德东一开始就约定,第一,取消任何导演的痕迹,不摆布孩子,这是一条,所有的都是自然跟踪。这是靠功夫,靠你蹲在那一天一天积累。不怕今天没事,怕的是有事的时候你不在,死死地跟,自然地跟,不加任何的主观判断,这是第一条。第二条,跟定人物。比如说今天跟池亦洋,你就把池亦洋给我跟住,别一会儿晃这,一会儿晃那,纪录片最怕的就是事情发生的时候你不在。纪录片最珍贵的,就是时间的积累。

    这跟故事片不一样,故事片没拍好,再来一条,演员是我花钱请来的,没拍好重来。纪录片不一样,没拍好就永远没有了,你跟孩子说再来一条,他说的话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所以,我有说跟定人物,拍哪些人物我们再商量。后来我发现,跟定人物故事自然就来了。为什么过去我们拍那么多纪录片,只有状态没有故事,没跟,花的功夫不到,你只有功夫花够了,谁都有故事。而孩子的故事,跟成人不一样的是,他更自然。

选择故事的主角:

    [主持人] 那选出来的这些孩子,在大概三年的时间里,就是整个的拍摄时间,那么选定出了你这个故事中的主角了吗?

    [张同道] 我最早就是发现了那个叫大乐乐的孩子,所以早期跟的是大乐乐。

    [主持人] 就是他跟毛毛之间的情感故事。

    [张同道] 对,我们有两集故事片,叫《毛毛、乐乐和宝宝》。那个故事很复杂,因为毛毛本来是跟宝宝在一起,乐乐非常想参与进来,但是他又参与不进去,想尽各种办法,最后参与进去了,最后宝宝又不干了,这是三个人之间的情感故事。但是后来我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辰辰身上去了,我去的时候,辰辰大概已经等了两个礼拜了,我们就开始拍辰辰,开始也没觉得有什么。因为一个孩子在门口等另一个孩子,这个事并不罕见。让我们惊奇的是,她就这样等下来了,一等就一年。

    [主持人] 我看到辰辰的妈妈后来在BTV你们录制节目的现场,看到这段她就哭了。她还不知道,然后这个南德的妈妈就开始检讨了,说我要是知道,就应该让他起早。

    [张同道] 南德妈妈是知道这件事的,但是奇怪的是,每天辰辰都来得早,南德都来得晚。个别的时候,也拍到他们俩一起来,有时候南德还不来。最可怕的不是等,而是等了很长时间没有来。

    [主持人] 反正随着时间慢慢地推移,刘德东和你两个人发现了锡坤神秘的行为。

    [张同道] 拍到辰辰的部分是最美的。

    [主持人] 导演拍到的素材永远是非常珍贵,真的要组建一个影片,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好。

    [张同道] 那是一个割肉的过程。这个时候,就发现了池亦洋的事。这个时候,一群家长闹着要把池亦洋开除掉,说他们的孩子在那待着不舒服,要不开他,我们就走,找大李老师。我就问这个孩子怎么了,就开始拍这个孩子。

    [主持人] 池亦洋很帅,很有领袖风范。

    [张同道 他是我看到的最聪明的孩子之一,我们就开始拍他。拍了一系列让男孩家长很不愉悦的举动,于是这些男孩的家长串联起来找大李老师解决公道。

    [主持人] 后来这个事怎么解决的呢?因为我们在片子里没看到。

    [张同道] 大李老师舌战群雄,她一个人要面对那么多男人,还要说服他们。她说我认为池亦洋身上还有闪光的东西,她说打人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怎么解决,而且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池亦洋也是孩子,不能把他当做坏孩子,你要是直接把他当成坏孩子处理,他将来肯定变成坏孩子。所以要教育他、帮助他,还不能伤害他。我们一起跟她拍摄,她在那个原地蹲就蹲了很久,观察、研究办法。后来我发现她的办法也不是非常奏效的,池亦洋的意志太坚定,超人的意志,以及后来发生到他跟大李老师对抗。

    [主持人] 我们在看足球犯规事件,他旁边还有帮腔的,当时我同事还说,他真是一个小领袖,他跟大李老师、幼儿园的园长辩论说,你不懂足球,旁边的小男孩也能跟着说。

    [张同道] 在这个群体中,老师不是权威,池亦洋说了算数。一群孩子在外面玩,老师说上课了,都没用,池亦洋说都放下,上课了,才有用。

    [主持人] 在家长要求开除池亦洋的时候,这些孩子照样跟池亦洋玩。虽然池亦洋有的时候会打人,那他打人是有理由的?

    [张同道] 也不能认为都有理由,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不一定有。你抢人家的棍子也没道理,但是你想一个五岁的孩子,事事都有道理也不太可能。成人也不是做所有事都有道理,我开车的时候,就经常看见有人加塞。

    但是怎么让孩子不受伤害,就要从一个大家忍受暴君一样的心态,转变到大家愿意跟他一起的过程,这个过程以他当时的智慧还不够,主要应该是从这个角度,让他认识到你要更多地想到为这个团体做事,帮助大家,而不是欺负人。

    我电影里有一段,他一个人在那里躺着,他最孤独的时候,就是他一个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池亦洋得到了成长。人的成长绝不都是在和风下,尤其是一个男孩子的成长,没有经历过风雨,没有打过架叫什么男人?

    [主持人] 后来还有锡坤了,池亦洋是孩子王的角度,辰辰和南德也是情感上的一些东西。锡坤很特别。

    [张同道] 对,他非常特殊,我们拍的时候,锡坤刚刚过两岁的生日。其实我们第一次拍的时候是之前的几个月,他还不到两岁,应该是1岁9个月,拍的时候还穿着尿不湿。

    锡坤是意外发现,池亦洋是闯进镜头的,辰辰是我们观察到的。但是锡坤是无意中闯来的,为什么呢?有一阵子幼儿园的老师们和孩子们都在闹,说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是穿着两只鞋子来,放学的时候,找不到另外一只了,有的更惨,两只都找不到了。

    [主持人] 对,我印象在“巴学园”,他们是进这个楼的右手边摆了一个鞋架。

    [张同道] 就是楼门外,夏天秋天都摆那,冬天的时候摆在室内。而且孩子在里面活动的时候,没有人注意到外面的鞋子去哪了。除了鞋子之外,还有一些小的教具也找不到了,经常玩着玩着就没了。

    [主持人] 这是幼儿园里的悬疑案。

    [张同道] 大李老师出了一个主意,以后鞋子写上名字,但是还会丢。那就肯定不是谁拿走的,谁拿鞋子呢?何况是一只鞋子。所以这个事很奇怪,但是有一天,我们的摄影师发现了,我们摄影师拍的时候,那天外头人很多,孩子们都在楼背后的花园里和屋子里,外头只有锡坤一个人。他抱着一个球塞到垃圾筒里去了,而且他还没有垃圾筒高,把东西放进去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他要历尽千辛万难把东西放进去,先放球,后来再是鞋子,最后是很多东西都放进去了。对他来讲,这是抱定了一个共产党员誓死立功的决心,才能把它做成功,不亚于董存瑞炸碉堡,弄不开树底下那个垃圾筒,很高,他得点脚尖放进去。

    [主持人] 就是常规的蓝色的垃圾筒,要踩一下,盖才能起来。一般的孩子没有这个高。

    [张同道] 这个孩子特别聪明,他把东西放进去以后怎么办呢?他就晃垃圾筒,然后东西就掉进去了。我们拍到这场的时候,往前一追忆,肯定全是被他扔了。然后清洁工到下午五点的时候,把这个往垃圾车里一倒就拉走了。人家也不检查里面有什么,人家认为肯定是垃圾,老师也没想到。那天下午从里面拿出来的足球、鞋子、筐子,乱七八糟的。从那天开始,老师们就增加了一项工作,倒垃圾之前,一定要把东西捡回来,捡鞋成了老师们的工作,而且一捡就捡一个多月。

    [主持人] 没教育锡坤吗?

    [张同道] 这就是“巴学园”跟其他幼儿园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常规看的话,肯定是个破坏行为。但是老李的解释让我觉得她确实是一个儿童教育专家是。她说为什么扔呢?因为把东西往里一扔之后就看不着了,跑哪去了呢?锡坤觉得很奇怪,锡坤就想搞清楚,这个大圆筒里面究竟有多大?最后的解说词,就是锡坤想搞明白这个垃圾筒的肚子究竟有多大,他在探索空间。

    [主持人] 对,空间大小有一个探索的过程。

    [张同道] 对,一看这个东西,我们现在知道,小孩看不到,也没有人告诉他垃圾筒里放什么。就像我们这儿一个东西没了,像变魔术一样,到底能放多少东西呢?他天天放,也没放满。

    [主持人] 他不知道每天清洁工会把垃圾筒倒空,所以他每天放都放不满。

    [张同道] 因为收垃圾是等孩子们走以后才收,孩子们在的时候不会倒垃圾。后来锡坤的行为证明大李的判断是有道理的,他穿大人的鞋坐的门口,专心致志的不知疲倦地尝试各种各样的鞋,穿上了就走一圈,像凯旋的将军一样就回来了,在他的小脚丫和大鞋子之间要寻找一种空间关系。所以,后来我就发现,凡是锡坤走过的地方,就像收割机一样。

    [主持人] 这个不到两岁的小孩,真是太有意思了!

    [张同道] 所以,我们都认为,这个人将来有可能成为科学家,他太有探索精神了。总之有可能的地方,他都会探索。那么高的柜子,一格一格的,他一层一层往上爬,爬了两格摔下来了,然后告诉别人这个柜子容易摔下来。

    [主持人] 他试过了就会告诉别人。

    [张同道] 对,就像一个科学家,像一个登月工程师,“我站在了月球的表面”。他非常有成就感和光荣感。

拍给年轻的爸爸妈妈的电影:

    [主持人] 刚才张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小人国》这部电影,及里面的四个人物,辰辰、池亦洋、锡坤、大李老师,,您希望什么人来看这部影片?

    [张同道] 非常简单,我这部电影就是拍给年轻的爸爸妈妈。

    [主持人] 您希望传递给他们的是什么?

    [张同道] 这首先是我自己的反思。

    [主持人] 我们在这边补充一下,张同道老师,他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同时也是纪录片部的导演,您的孩子已经7岁了?

    [张同道] 对,跟电影中的池亦洋一样大,我的儿子也在那个幼儿园里待过。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经过专业的训练。比如说打字要练习,摄影要练习,唯独做父母,没有上岗证、也没有毕业证,也没有进修,突然就成了父母。

爱也有错误,爱也会杀人:

    [主持人] 我们再具体阐述一下。

    [张同道] 我们怎么对待孩子?我们怎么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鲁迅在很多年前就写过文章,《今天我们怎么样做父亲》,这个问题到现在没有解决。当代父母对孩子基本上是两种态度。第一,是传统的中国父母,严教,棍棒教育,一定要把孩子严格管理好。你看人家的邻居的A有多好,你为什么不像A一样?孩子做事没做完,就说你看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着。我们要求26个字母长得都像A,有可能吗?但恰好很遗憾,这就是中国的现实,要求所有的字母都长得像A,但是你再像A,也不可能成为A。你既然是一个很好的C,干吗一定要成为非常蹩脚的一个A呢?也就是说,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发现你的孩子有什么特点,我认为不是优点和缺点,而是特点,特点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每个人都不可替代。

    就像天上的每一个星斗都不相同,世上的每一片树叶都不一样,孩子也是如此。假如你不能认识到孩子的特点,你任何教育都将是公式化、概念化,最终会严重地损害孩子。你非要让他像A,他天生气质就不是A,他很痛苦,你因为孩子做不到也很痛苦。人痛苦的时候,情绪会变坏,这时候往往会做出更愚蠢的事情。所以,这样的教育,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是因为爱孩子,包括批评、甚至体罚、惩罚孩子的人,都是因为他太爱孩子。但是爱也有错误,爱也会杀人。

    [主持人] 对,爱需要方法。

    [张同道] 有方法,爱才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东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够成就什么事情,这种想法固然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是要看到,不能把我们以及我们祖先没做成的事,都让我们的孩子干完,也不现实。假如说我们自己本身不够优秀,怎么让孩子一定优秀?假如说我们已经很优秀,为什么让孩子还那么优秀呢?

    所以,我说这两句话的目的,不管是你优秀还是你并不优秀,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是他的生活,不是你的生活。

    [主持人] 这是需要父母去自省的一个问题。

    [张同道] 我觉得这是做父母上岗证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识。第二个类型,就是独生子女,小皇帝。尤其是在6个家长看守一个孩子的时候,那简直是一般遵照皇帝般的待遇,要什么有什么,尤其是家境好一点的,孩子什么都不让碰,碰着就怕伤着。可是这样的孩子,结果是什么?脾气惯坏了,心理惯坏了,自然接触不到。最后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小霸王,而且对自己严重缺乏正确的认识,他的一生都会受到影响。

    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造成深刻而长远的伤害。因为童年对人的一生,都有不可磨灭的印记。就像一个池塘,如果童年的池塘里是一池清水,阳光灿烂,你一生不管在哪,它都会温暖他每一个生活的角度。即使在困难的时候,也能给你带来温暖,它是取之不尽的生活的动力源,是到银行里存了一笔永远取不尽的款。

    可是假如童年的池塘里装的都是脏水,这个脏水你以后永远排不干净,就像在银行里的债务,一辈子还不清,不仅毁掉孩子的幸福,还会给他的心理造成伤害。比如说历史上罪恶昭著的家伙希特勒,童年的记忆造成了以后的不幸。

    [主持人] 我们在关注儿童教育的时候,他们谈到一个韩国电视剧《蓝色生死恋》,就是孩子抱错了,一个是和风细雨中成长起来的,另外一个逆境重重。因为在和风细雨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她之后的表现非常好。但是相反另外一个孩子即便最后回到了后来非常好的家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

    [张同道] 误过了朝阳,也将误过黄昏。

了解自己的孩子 打捞消失的童年:

    [主持人] 也就是说您的这个片子其实不光给那些当爸爸妈妈的人看,那些准备要孩子的父母,其实最应该看了。

   [张同道] 我前天做过三场内部放映,来的很多就是准妈妈、准爸爸。有一场看到辰辰在等待,尤其是在寒风中等待,还流着鼻涕,都看哭了。

    [主持人] 我们这儿的员工也看哭了。

    [张同道] 也有很多的朋友给我发短信,说看着看着就看哭了,尤其是看到辰辰这段。我听到这个消息,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多人用心在思考、在感受、在生活。还有人类能够沟通,能够用爱互相温暖,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还会感动,我们会感受生活的美。其实辰辰,你看着她很苦,你要不让她去门口等待,她会更苦。

    [主持人] 其实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张同道] 对,因为这是她的意愿,她完成了自己的意愿,那就是幸福的。

    [持人] 我和我身边的同事们,我们在一个午休的时间,看了整个《小人国》里面的几个片段之后。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的观感,因为您用一些最真实的一些幼儿园的孩子们,几岁大的孩子,他们的表现都是最真实的,最真情的一些流露。

    而这些是特别打动人的,他没有那些人工造势的成份在里面,从而就很容易地走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通过您的这部影片,我们好象每个人都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看完这个电影,都有话讲。而且每个人都会联系自己的童年,比如说我小时候怎么样怎么样。

    [张同道] 我有两句话,第一句看了我的这部电影,所有的父母都会突然发现,原来我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事实证明,很多人确实如此,“原来我的孩子是这样”。

    因为我记住了他们在父母不在身边时候的自然流露,孩子在父母跟前和不在跟前时候是不一样的。就像人在镜头面前做鬼脸一样,没有镜头的时候,他不会做。人在团体中和人在个人状态的时候,差别很大。第二个就是我这部电影,要为每一个成年人打捞消失的童年。因为6岁以前的事,多数都不记得了,看完这部电影,突然发现我就是那个池亦洋,我就是那个锡坤,我就是某某某,很多人都是这样。看完之后,突然想起自己的童年,甚至还想起一两件事。

    [主持人] 您这部电影勾起我们对美好或者不美好童年的回忆。而且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同事,他们都讲了说自从上礼拜看了您这个片子,脑子里一直想童年的事。有一些事情因为你小,你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也没有人来帮你解决,后来这些问题一直带到成长之后。前两天我跟一个心理学老师沟通过,其实也谈到了这部片子。他说可能我们三四十岁的时候,外表都成熟了,可是内心还是有一块没长成,就是因为小时候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张同道] 他只不过形式不一样,就像一棵树,有些人性的东西,基本的气质、性格、行为方式,都是这样。假如是一块伤疤,随着树的长大,伤疤会不断长大。

    [主持人] 我觉得被您拍的孩子,是非常幸运的。这些父母看到《小人国》的试映以后,他们有什么反馈?

    [张同道] 准确地讲,现在没有全部给父母放映,因为这部片子在专业机器里才能看,平时很难看到,我准备首映式请他们来看。他们第一知道我一直在拍摄,第二我前面有一些内容也给他们看过一些,非常感谢他们,这些家长特别好,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

    [主持人] 一方面从您的角度很感谢。像我这样的家长,我真的很羡慕被拍摄的孩子,因为透过您和摄影师你们用镜头进行这三年的拍摄,拍了很多这些家长根本看不到的东西。

    [张同道] 我跟你说句实话,这部片子拍了以后,我觉得我对不起我的儿子。我把别人的东西记录得那么好,唯独没有拍我自己的儿子,我也记录了很多我儿子的东西,但是多东西都失去了那种精彩。

    [主持人] 我们从影片之外,也是回应您刚刚讲到的话题。那您觉得我们看了片子之后,觉得看到的不是我们孩子真正的表现。那你觉得有什么样的方式,家长能真正地看到孩子呢?

    [张同道] 两个方面,第一个孩子跟父母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孩子在你面前总是害怕,总是担心你了解他的真实生活,或者了解了之后,你横加干涉、经常职责,他就更不让你知道。随着年轻的增大,孩子跟你的这种隔膜会越来越深,最后会成为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

    反映在初中阶段,离家出走、叛逆、对抗都会发生。我说的这是关系处理得不好的,但即使关系处理得好的,孩子在你面前,他不是有意地去隐藏。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年龄相差悬殊,他的这种亲情关系,给了他另外一种感受,他不可能把跟其他孩子相处的状态,在你面前都表现出来,这是永远没办法的。也就是说,父母永远不可能从他自己的眼中亲眼看到孩子非常自然的状态。

    [主持人] 我们应该接受这样的现实。

    [张同道] 这是一个悖论,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

家长的角度谈拍摄体会

    [主持人]在今天访谈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也请张导给我们的这些父母,通过您这三年来的拍摄,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再讲一讲您的心得、体会。

     [张同道] 其实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家长,我在这几年中,我觉得我从孩子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我的孩子身上、从我拍摄的孩子身上,都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教育过程,不要变成一个施与的过程,而是变成一个交互的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让孩子有尊严、有自信。这样去学习、去生活,那么孩子会得到幸福的感觉,幸福不都是给他汽车、给他好的食品和用具。

    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首先他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孩子也是有人格的。没有人愿意在斥责声中度过,你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孩子更不愿意接受。我们都是爱孩子的,我们都希望孩子生活得幸福、美好,但是我们首先要学会怎么样让孩子更幸福,爱需要有方法。

    [主持人] 好的,今天我们非常感谢张同道老师的作客,跟我们分享他三年的成果,《小人国》以及另外一部18集的纪录片《成长的秘密》。谢谢您!

   [张同道] 我也很幸运,因为这是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对话。

    [主持人]我们也预祝《小人国》能让更多的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让我们的孩子成长得更健康,谢谢您!再会!

[ 本帖最后由 家有小猪小牛 于 2009-12-29 20:28 编辑 ].

TOP

乐乐妈妈,我要两大两小的票,《小屁孩儿的烦恼》,时间:

2009年12月31日                        晚场19:30.

TOP

马来西亚林文采博士2010年1月15日下午(周五14:00-17:00)

萨提亚模式精华讲座

最短时间内了解萨提亚精华和核心



关于萨提亚模式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是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被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是美国心理治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至今仍是美国各大心理学、哲学、组织管理学等相关科系的教科书。


萨提亚成长模式,是目前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心理流派之一。萨提亚模式的学习是一种内在体验和转化的过程。她帮助我们认识,每一个生命都有着独特的成长脉络,无论旧有的成长模式给我们什么样的经历与感受,都值得尊重和接纳,并透过新的觉察而获得更多选择。萨提亚模式帮助每个人做自我内在的觉察,发掘出真正的、更高的自我价值,从而获得来自内心的生命能量,塑造更高层面的成功。




2007年,美国《心理月刊》杂志为纪念创刊25周年,对在过去25年间具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家进行调查,萨提亚女士排名第五位。


2008年,中国《心理月刊》评为国内心理成长工作坊萨提亚模式名列榜首

2008年-2009年,萨提亚模式更迅速地将萨提亚领导力课程,萨提亚教练辅导技术课程,萨提亚EAP应用推进企业、组织。。。

自2004年萨提亚模式进入中国大陆以来,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朋友,包括企业家、高级经理人、心理咨询师、培训师、企业教练、为人父母者参加我们的各类工作坊和专业训练课程。。。



本次讲座内容:

l萨提亚信念系统

l应对姿态和一致性沟通

l冰山理论和内在转化

l萨提亚模式在家庭和其他系统中的运用

lQ&A


讲师:

林文采博士

著名萨提亚大师John Banmen博士强力推荐的导师,25年的心理辅导经验。



学历: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

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

现任:马来西亚萨提亚中心首席导师

著名的萨提亚临床督导及课程导师

马来西亚、中国等地进行教学、辅导工作。

费用: 300元/人
乐天亲子阅读生活馆推荐价:180元/人。

乐乐妈妈倾情推荐,愿以此优惠价和所有有缘人分享。相信参加了这次讲座以后,您会对自己家庭的系统模式能一窥端倪,有所觉察,说不定还能为解答您目前的一些困惑提供方法和方向(如人生的困惑,夫妻关系的困惑,亲子关系的困惑。。。)如果您想使自己变得更完善,生活更圆满,那么这次林文采博士的讲座将带你入门。

时间:

2010115(周五)1400-1700


地点:

上海市龙华西路515号南部大酒店12楼会议厅


报名方式:
1.  跟帖报名,并通过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账号:lelemama@live.cn ,支付宝备注栏里请务必注明姓名和联系电话
2.  电话报名,乐乐妈妈 13816974583
3.  如果想现金付款报名的,请务必电话联系我 .

TOP

 105 123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