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天登革热、肠道传染病易逞威
暑期出游 需提防五大疾病
http://www.jfdaily.com 2007-7-10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
又到了学生、教师暑期出游的黄金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为此发出“红色警示”:随着夏季高温来临,暑期出游提防登革热、肠道传染病等,需预先做好充分的防范。
出门在外防肠道传染病
夏季是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时节。出门旅游、在外用餐,食品卫生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
夏季腹泻病人多。出门在外,如患腹泻真是痛苦不堪。大热天,许多病毒如伤寒、痢疾、肝炎等病菌、病毒,容易通过不洁食物、被污染水源或粪便,进入人的体内,使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因此,暑期出游,须重点预防肠道传染病,管好手、口,防止食物中毒,注意饮水卫生,不喝未经严格消毒的水。一旦患病要立即隔离治疗,还要防止病人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食物、水源及日常生活用品。
上海市名中医、曙光医院名老中医诊疗中心专家蔡淦教授指出,旅游中人过度疲劳,容易产生脾胃虚弱、肝脾不和;有些食物如奶制品、大量的咖啡、酒精常常也是发病诱因,咖啡因可导致许多人稀便;腹泻的强度常和食物中所含有的热卡数量有关,特别是脂肪的含量,是结肠收缩导致腹泻的强烈刺激源。因此,旅游中应避免食用引起腹泻的食物。
针对几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专家提出了积极的预防措施——
细菌性痢疾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呈粘液、粘胨或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等症状,症状严重的可出现中毒型菌痢。对该病的预防应注意饮水卫生,做到不随便饮用山间流水,饭前便后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旅游腹泻临床表现为腹泻、大便呈水样,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感染对象为旅游者,尤其短期旅游人群。不清洁食物是主要感染途径。因此,外出旅游、度假,在旅游地一定要重视食用卫生合格的食品,决不贪吃情况不明的土特产。
食源性中毒疾病临床上除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外,还可以表现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死亡。感染原因主要是野生动物和植物,以及受污染的河海水产品。出游中,需做到不食用生或半生的食品。
东南亚旅游严防登革热
暑期出游东南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醒说,夏季是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处在登革热等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流行期,外出旅游的学生、教师尤其要重视旅行卫生,严防登革热。
市疾控中心专家李燕婷主任医师介绍,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热带病毒性疾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是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的蚊虫传染疾病,病征很像感冒,患者发烧、头痛和关节痛。登革热分普通登革热和出血登革热,后者的死亡率极高。
目前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正处在流行期。一旦感染会出现畏寒、发热、体温在39℃-40℃,伴有头痛、眼眶痛、关节痛和骨骼痛,面、颈、胸部出现潮红,皮肤可出现皮疹等,少数病人可并发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赴东南亚等国家旅游的市民应做好防蚊工作。一旦发生类似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
专家提出的积极预防措施是——
前往登革热疫区旅行前,要了解疫情知识,采取防疫措施。从疫区归来,如出现发烧、头痛和面颈部潮红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报告。
李燕婷主任医师提醒,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
能够传播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就是平时人们所称的“花蚊子”、“麻脚蚊子”,人被叮后感觉很疼。除登革热外,伊蚊还可传播丝虫、乙脑等疾病。因其主要在白天活动,所以午睡时要加强防范。
出游中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走在山上、河湖边,尤其要注意防止蚊子叮咬。休息时,可在裸露的身体部分搽上防护油。在露宿时,尤其需注意浴缸、洗脸盆、抽水马桶等有积水的蚊子藏身处,及时拍打消灭。
晴热少雨天提防乙脑腹泻
进入7月全国都进入夏季,温度明显升高,可达35℃以上,气候以晴热少雨为主。在这炎热的夏季出游,极易发生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副伤寒”。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预报警示,防蚊灭蚊应是预防的重点。
当人体被携带乙脑病毒或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可能会出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持续性高热,并伴有头痛、呕吐等症状;或出现登革热的发热、畏寒、乏力等症状。7月到8月,是乙脑进入发病高峰期。因此,出游中如遇到持续高热,头痛、呕吐、抽筋等症状时,应及早去就医。
当市民出现持续高热、腹部不适、肝脾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等症状,很有可能患上了“伤寒、副伤寒”。此病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接触传播。对此,市疾控中心的专家提醒,要注意把住“病从口入”关。
暑期出游的儿童和青少年,则应防止在野地游泳、嬉水时发生生活性接触传播上“伤寒、副伤寒”。
玩水必须当心血吸虫病
曾经在我国被送走了的血吸虫病,现在又在某些地区死灰复燃。暑期出游、玩水须当心感染血吸虫病。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科长蔡黎主任医师介绍,血吸虫病在有钉螺的江河湖水中传染。血吸虫尾蚴寄生的钉螺多孳生在河岸近水处、稻田埂、灌溉沟,在湖沼地带则孳生于土地潮湿的芦滩、江堤内外的陆地。如果在出游涉水时不注意保护,接触了含有尾蚴的疫水,可造成血吸虫病的急性感染,出现栗粒状或黄豆大的红色丘疹,并有间歇热,发热前常有畏寒,退热时出现大汗,呼吸道症状多为干咳、少痰,偶有痰中带血。消化道症状可有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并伴有肝脾肿大。
专家特别提醒:下水需涂防护药。在有血吸虫病发生的地区,出游人应尽量避免接触江河湖水,需要下水时应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防护药,或穿防护鞋袜。对该地区饮用水也要注意选择严格消毒过的,保证安全卫生。
据卫生部公布的信息,目前全国有427个县(市、区)存在血吸虫病,其中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7省的110个县(市、区)比较常见,洞庭湖、鄱阳湖的江湖洲滩地带和四川、云南省的部分山区比较严重。由于这些地区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适宜钉螺的生存和繁殖,加之近年来特大洪涝灾害频繁,导致钉螺繁衍面积不断扩大。此外,受流动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血吸虫病还有可能向城市蔓延。至今受血吸虫病威胁人口约6500万人,患者达81万例。出游前须注意疫情发展报告。
此外,玩水还须预防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多发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域、长江流域、江南各省,喜马拉雅南麓地区也有此病发生。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被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江河湖水。病原体通过皮肤伤口、粘膜或消化道进入人体而致病。该病起病急骤,有寒战、发热、头痛、乏力、纳差、全身酸痛、肌痛,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皮疹,全身或面部淋巴结肿大。因此,该病流行期要尽量不接触江河湖水,到流行地区应接种钩体疫苗,对当地猪、犬、牛、羊等动物避免接触。对已患病人要严格隔离治疗。
少去热门景点防呼吸道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学教授介绍,流感作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夏季同样在一些地区散发。该病主要分为甲、乙、丙三种,而危害最大的是甲、乙两种。病毒通过飞沫和空气传播,儿童和缺乏抗体的青少年容易发病。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可有肠胃不适,引起高热。流感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者引起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
专家特别提醒:出游注意空气质量变化。由于流感都通过空气传播,景点人群密集处最容易发生感染流行。外出旅游,北京、海南岛,黄山、泰山、长城,几乎每年暑期这些地方都是热门景点,往往人满为患。人多拥挤处常常空气质量差,最容易传染呼吸道疾病。因此,“热门”景点最好少去凑热闹。可以预先选择好出行路线,避开人多拥挤的旅游线路。
此外,公共场所打喷嚏须提防。一些非典时期形成的卫生习惯需保持,如勤洗手、分餐制、通风消毒、不吃野生动物等,出游途中都要坚持。
在流感流行疫区,事先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青少年、儿童以及平时体质差的人群出行前需做好此准备。
专家特别提醒:接种流感疫苗有禁忌。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禁止接种。
如何预防其他出游传染病
细菌感染:江河湖海气候潮湿,森林多闷热,病菌孳生繁殖快,各种真菌感染容易增多。如隐球菌等,常寄生在土壤或粪便中,可通过口腔进入人体,造成感染。因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极易造成误诊。因此,要加强个人卫生保健,提高自身免疫力。
流行性出血热:多发生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域和海南及两广。
疟疾:主要发生于长江以南各省、东北地区和陕西。东北地区、陕西和南方丘陵与平原地区为间日疟,南方山岳丛林地区疟疾最严重,而且是恶性疟疾。疟疾在青藏高原海拔1500米以下的谷地亦流行。
肺吸虫病:主要发生在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流域及长江三峡地区。病原体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喇蛄、溪蟹、石蟹等进入人体致病。
丝虫病:在南方各省、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常见。
黑热病:在青海和新疆南部时有发生。
出血热、森林脑炎:在新疆和云贵高原及青藏高原时有发生。
【相关建议】
出游前后安排体检
出门旅游前,专家建议做一次健康检查,根据自己身体状况以及旅行目的和生活环境等情况,决定是否前往。旅行归来后再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检查,了解自己心脏、肝脏和肾脏功能、血压、血脂、血糖的状况。
为了避免出游疲劳综合症,至少要提早一天回来,不能贪恋游玩,以便给自己留下调整的时间,恢复到出游前的健康状态。
[1]
作者:□晚报记者 贺天宝 编辑: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