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2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09高考系列一——湖北高考满分作文(73楼更新)

回复 49#兔八哥 的帖子

答卷纸直接被评卷者撕掉了.

TOP

ZT 200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试题评析

(转)200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试题评析

  上海卷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型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秉承数年的惯例,高考上海语文卷的作文题今年一如既往,出得很活。作文题提供的材料不多,寥寥数十字,信息量不算很大。如果考生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了解郑板桥其人其事,仅仅依靠考题所提供的信息,相信要完成合格的作文,有点儿难度,特别对于现如今这代玩电脑长大的考生,相当一部分考生可以打印出十分精美的电脑文贴,却写不好我们祖国的汉字。许多学子可能对什么是隶书什么是行楷都不甚了了,也许很多学生压根儿就没有好好写过毛笔书法,无论是大楷还是隶书。要他们就郑板桥的书法发表自己的高见,看来有些勉为其难。

  我看这篇文章并不难写,可选取文章的切入点或角度也不少。第一,可以写郑板桥是一个名画家,而不是一个有名的书法家,围绕“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展开,同时否定他的书法,认为他的书法拙劣,不宜模仿;第二,可以写他的书法单个歪斜,总体平衡,引申开去,延说成一篇关于人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所犯的错误积累的人生经验,而整个人生还是得以很好平衡的议论文,第三,可以切入自己练习书法的体会,说明书法的学习既要循序渐进,又不能墨守成规,简单机械地模仿,哪怕临帖临到惟妙惟肖,也只能是个书匠而不能成为书法大师,终不能自成一家。贵在创新,妙在神似,最高境界,就在似与不似之间。个人觉得,这第三个切入点最容易展开,也最能够写出议论内容。

  不管选取哪个切入点,不管选择哪个角度,都要言之成理,至少也要做到能够自圆其说。.

TOP

回复 51#shumi1 的帖子

PDF撕起来就一个字:爽!.

TOP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点评上海卷作文题

吻合社会现实需要 指导学生精神成人

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很明显是要求写一篇论说文,而且是一篇看材料而写的论说文。要写好这篇文章,有以下四个步骤或者说有四个关键点必须运用好。

  首先必须读懂材料,提炼出材料所蕴含的道理。考生不能误读材料,读出材料本身没有的意思,或者只抓住片言只语,曲解材料的内容。考生也不能像话题作文那样,随心所欲,抓住某一个话题,随便定一个观点,海阔天空,任意发挥。那么,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什么呢?关键是抓住“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板桥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几句话。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这句话上,那很可能就会偏离材料的主旨。

  第二,必须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根据提炼出来的观点,选定一个角度,确定自己的论点。不能面面俱到,如果凡是材料提到的,什么都想说,结果往往会什么都说不清。根据对郑板桥这个材料的品读,可以确定以下角度:

  谈谈开放和保守,继承与创新,循古与变易,规范与超越,当然也可以谈谈“不忘我,不自卑,不依附,不盲从”的主体意识。所谓“不忘我”,就是要重视自己作为独立主体的存在,不要只注意了别人,而忽略了自己。所谓“不自卑”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劣势和缺陷,又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所谓 “不依附”,就是说既要学习和继承别人的成果,获得效仿的资源和凭借,但又不能躺在别人的身上。所谓“不盲从”,就是要求每个人能自己做主,分析前人的优缺点,有自己的主见,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是一种不亦步亦趋,不人云我云的独立精神。

  第三,确定了观点之后,必须对这个观点进行解说、论证。可以用古今中外的事例进行论述,也可以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述,并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反复地加以论证。这一部分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最好要高屋建瓴,从历史的、现实的、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语言要精,简洁明了。

  第四,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还要善于联想,谈开去,不能纠缠在“书法”上,要与社会实际、学校的生活实际结合。如果就事论事地写,就不行,必须“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展开,必须做到“不脱不粘”。写材料作文最忌的是两点,一是没读懂材料,脱离材料,是为“脱”;二是缠住材料不放,是为“粘”。“脱”和“粘”都不行。

  如果能做到上述要求,那么离得高分就不远了。

  今年的上海卷,既与当前社会现实的需要相吻合,又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对学生的精神成人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TOP

上海卷作文------更适宜考生写议论文

李支舜(华东师大一附中副校长、特级教师)

今年作文题采用了 “材料作文”,从审题的角度而言,对比以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并没有超出大家预料,因为今年春季高考作文题就是“材料作文”,考生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强化训练。

    从材料的审读来看,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提炼出众多观点,如:从“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中可以提炼出:“众采所长才来出新”,“继承与超越”,“变中求新”;“因循守旧不可能有个性”,“不创新就不可能有进步”等;从“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中可以看出:“看待、评价事物不能局限个别,应该注重整体”,“艺术品应该注重整体美”,从“看似”一词中,可以得出:“观察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等;从“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还可以继续挖掘:“有个性才显得独特”,“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有自己风格的才显得独一无二,不可能复制”等。

    从题目的要求看,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开放形式,俗称“三自”: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但从材料作文的倾向来看,是鼓励考生对“材料”发表自己的观点,适宜写“议论文”,如果写记叙文就不易了。.

TOP

今年有不少学校、教育机构信誓旦旦说是考命题作文,害了一批学生。

[ 本帖最后由 家有考王 于 2009-6-10 08:42 编辑 ].

TOP

这么好的贴怎么没看见,现在先顶了.

TOP

其实去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好奇心》上海今年有何内在联系吗?仔细想想,好奇心对啥 好奇?那么自然有答案啦,好奇心让我们学会欣赏,欣赏如何去做?又回到了好奇心这里,所以偶觉得有点关联的 .

TOP

转贴:板桥体辨析

板桥体辨析

  炎黄历史,悠远绵长,华夏文字,源远流长。上古不化,结绳记事,仓颉造字,始成体统。初无器具,镌刻甲骨,继之金文,钟鼎石鼓。秦篆汉隶,汉字一统,蒙恬改笔,蔡伦造纸。正书为范,楷之为模,魏晋以降,草圣得诞。魏碑凿刻,歌功颂德,双王行草,独步天下。隋唐宋元,书家辈出,张旭米芾,狂草当道。颜柳欧苏,正书风范,扬州八怪,乾清别招。各长画作,兼善诗书,别出心裁,尤数板桥。六分半书,非隶非楷,美感全无,离经叛道。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不可无一,岂可有二?所幸正果,难辅盛名,新秀后学,不该模仿。

  这一百九十二字,把祖国的文字和书法延续发展做了一个概述,重点在以下展开。

  扬州八怪,恰逢清朝康乾盛世,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艺兴盛。王士慎、徐文长等八位书画大家,开一代花鸟虫草画法新技,师古不泥古,但技法古怪,与传统殊异,时称扬州八怪。画家之中,郑燮不独画名鼎盛,书法也独树一帜,把隶书和行楷糅合,自创板桥体。但当时并不为众人推崇,而后人为尊者讳,为板桥体另立新名,曰六分半书。

  凭心而论,六分半书实在是乏善可陈,行楷为提高书信文稿书写速度,又较灵动,轻盈有之,凝重亦然,为文人墨客平时书写常规,深受青睐。隶书则中规中矩,多为印刷所用。如果行楷为日常书写实用工具,则隶书为略带艺术的书体,没有人在日常书写中采用隶书为实用工具的。郑燮独辟蹊径,把两者糅合在一起,有些不伦不类,实在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就看六分半书盖无后来者效仿,即是明证。郑燮平素写文,深得行楷精髓,但其时大家众多,彼此在伯仲间,要出众之右,非标新立异而不可得。所以郑燮一意孤行,搞了个六分半书,虽乏善可陈,终是与众不同,更兼画名炽盛,胸有成竹为最高褒奖,书法创新,未为后人诟病,却为尊者讳,是故一体独存,留下板桥体或曰六分半书,不可无一之余,不可有二即为后世之警。

  综上所述,墨守成规,师古泥古,则消亡于平庸。然则毫无规矩,创新就成了瞎胡闹,六分半书只能是一个特例,而不能成为规律,我想大家都会赞同的。虽然说“Impossible is nothing”,但违反规律去创新,我想还是不会“一切皆可能”,所以,很多时候,广告语都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凿刻碑铭为主的魏书和花里胡哨的狂草硬凑在一起,又有哪个书法大家能够把它融成新体,又会有那个苦主会把这样的字体凿刻在碑铭上?魏书之所以被用来凿刻碑铭,因为它的庄严肃穆,因为它的内圆外方,因为它的笔触有力,和我们观念中的碑帖铭文风格相符。而如若用狂草捏合魏书,那笔走龙蛇的狂放,怕是没有几个苦主能够消受,后人更是面对这样的墓志铭瞠目结舌,不知所云了——试想张旭酒后下笔狂舞,醒来后浑不知自己所写是什么,这样的书法,难道能够胜任碑帖铭文所需么?

  结语:板桥体是一个创新,但算不上一个成功的创新,当然也不能奢言失败。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第一是托庇于板桥的画名炽盛,第二是后人的为尊者讳。所以,今人若要创新,第一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盛名,第二这盛名之下,所创新者能不能被后人为尊者讳?若不能,还是不要创新的好,不要鱼没吃到,惹一身腥臊,没能博一个吃螃蟹的美名,反倒落一个欺世盗名,何苦来哉?笔者不反对创新,但反对违反规律的创新——违反规律的创新等同于胡来!.

TOP

转贴:高考作文不过是一场竞技

高考作文不过是一场竞技

 7日考试刚一结束,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目都上了网,许多作家、学者进行了点评和试写。不少评论人士也就高考作文大谈公民教育、国人的思想状况,陈意颇高,不能自已。

  其实我觉得,就语文考试而谈高考,谈教育,真是一无技术门槛,二无说出外行话的危险。相比数理化和地理历史,只要是能说汉语,都可以毫无愧色的对作文谈上两句。至于其他科目的教育,大概是不屑一谈吧。

  那么,说来说去是什么呢?无非一句话:天下苦作文久矣。

  比如有人看到进步,称赞部分省市的作文命题贴近现实,一副苦口婆心满脸安慰的表情;有人就看到不足,对另一部分省市的作文题目不满,恨铁不成钢。还有网友总结历年经验教训,得出规律云:过不多久,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又将在江湖上掀起新一番波澜。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发文称,当今教育已全盘“竞技化”。撇开熊教授对人文关怀失落的批评不谈,高考无疑是这场竞技的终极赛场。如果赛程已经设定好,作为学生,他只是个运动员,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抢一个好名次?进而言之,高考作文也不过是一场竞技。它的任务就是让大家都有话可说,至于说的惊世骇俗还是了无生趣,那是另一回事。

  所以,在大多数人从出题者命题的角度去看高考作文,实在不该忘了考生的立场。我记得念书的时候,包括语文在内的各科老师,强调的只有两个字:平稳。绝大多数人是没办法在规定时间内面面俱到的,高考与其说是考知识,不如说是考竞技策略,得分最大化需要对卷面试题进行合理安排。一篇高考作文,阅卷时间不到一分钟,让它来承担太多的意义和宏旨,是不是太难为人了呢?

  还有拿科举考试和高考作文对比的,我觉得这样比较并不科学。最明显的是,科举并非只有一考,而是逐层选拔。高考则起到人才分流的作用,留下多数淘汰少数。另外,科举也不是每层级的考试都会设计出高水平的作文题目,考秀才很多就是从四书五经随便抽出一段来给你发挥,这还不如高考呢。

  我知道很多人批评高考,实际上是期待更理想的教育方式。但要想追求个性,表达思想,恐怕并不是非要在高考中体现出来。毕竟,它不过是一场同题竞技而已。.

TOP

好帖!.

TOP

回复 59#家有考王 的帖子

今年上海的语文卷作文题如果拘泥于板桥体,那题眼还末看清吧,估计不会有高分,思路太窄了。.

TOP

如果我去考试,大概这些作文我都写不出。审题太难了。看不懂。 .

TOP

回复 62#ssnk0103 的帖子

是的。但是没几个人会拘泥于此,因为没多少人对板桥体有较深的理解。.

TOP

关于“弯道超越”

今年安徽的“弯道超越”议论颇多,其实对安徽的考生来说,应该是不太难的。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extra=&page=12
请注意576和584楼。.

TOP

“弯道超越”对于熟悉体育的人来说不难理解,比如,滑冰比赛,看的就是弯道超越技术。孩子的视野不能只在书本上。哪天出个类似网球的“穿越技术”题,呵呵...。充分理解题意了,才能写出好作文。.

TOP

13万考生得零分的高考题是什么样子的

13万考生得零分的高考题是什么样子的

“有13万考生在一道语言应用题目上得零分。”柯汉琳表示。 

据介绍,这是语文卷中的第22题,也是语言应用部分的第一题。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的调查”图表,补充文段中的空缺内容,要求不能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这道题要求考生首先读懂图的含义,然后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再用文字表达出来,还要注意给出的一段话中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填入准确的缺失词组。”柯汉琳说,很多考生不懂得通过数字去归纳,比如说文化程度与电视获取科技信息之间的比例,这是数字能反映出来的,但学生却不懂得转换为“语言”并表达出“相互辩证关系”。 

“13万的考生在这道题拿了零分,充分说明很多考生在整合信息并运用语言概括信息内容方面的能力还不高,同时把图表含义转换为文字的语言应用能力急需提高。”.

附件

1051770_1004.jpg (43.87 KB)

2009-6-24 12:08

1051770_1004.jpg

TOP

回复 67#家有考王 的帖子

要填的是词组,还是一句话?.

TOP

引用:
原帖由 家有考王 于 2009-6-10 08:35 发表
今年有不少学校、教育机构信誓旦旦说是考命题作文,害了一批学生。
偶的外甥女思路清爽额,出了三年命题作文,今年有可能要做材料作文,而且写那个创新主旨也拿到点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shumi1 于 2009-6-24 15:20 发表
要填的是词组,还是一句话?
【参考答案】 
  A学历越低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越高,B不同职业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C多考虑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的不同需要。
【考点】
  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要抓住图表中的主要信息,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概括表述。
【解析】
   要把握住每个图表的主体特点和不同发展趋势,如图表一主体是不同学历的人,趋势是“学历越低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越高”,图表二的主体是不同职业的人,特点是“不同职业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

TOP

好贴啊~~~支持一下~~.

TOP

引用:
原帖由 云雀 于 2009-6-24 15:38 发表

偶的外甥女思路清爽额,出了三年命题作文,今年有可能要做材料作文,而且写那个创新主旨也拿到点了。
女儿学校高考放假3天,老师布置的语文回家作业的一部分就是写一篇材料作文。.

TOP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

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

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

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难日见炊烟。宣战诏书何处寻?言说帝后西秋狝。

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烈火已燃锤与镰,今将炮火灭清廷。

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

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几何,荒草斜阳土坯间。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

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

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青天白日满地红,镶开碑上覆墓间。

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

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

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

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

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苍茫不亲见。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横飞四塞惊,草木含情风云悲。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

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

召公甘为社稷死,感君总能多奉献。至今天下传英名,不使君没蔓草间。

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

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

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

后记:今日之生活,皆先辈流血而成,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今年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 (本文来源:西安晚报 ).

TOP

回复 73#家有考王 的帖子

湖北省今年高招理科重点线为540分,文科重点线为518分。而湖北“最牛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作者周海洋,由于偏科严重,高考总成绩只有370分:语文110分、数学45分、英语80分、文科综合135分。.

TOP

 74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