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60个人次参与评价】

评选民国帅哥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汪精卫的毛笔字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10-13 17:25 编辑 ].

附件

26944.jpg (93.01 KB)

2009-10-13 17:25

26944.jpg

TOP

蒋纬国的书法.

附件

114790_200803082224341.jpg (35.35 KB)

2009-10-13 17:35

114790_200803082224341.jpg

TOP

前几天看到日本几个首相的毛笔字都超好,惭愧啊。赶紧叫家里孩子练毛笔字啊,别以后连毛笔字都比不过日本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10-13 17:39 发表
前几天看到日本几个首相的毛笔字都超好,惭愧啊。赶紧叫家里孩子练毛笔字啊,别以后连毛笔字都比不过日本人。
.

TOP

回复 678#shumi1 的帖子

不止是三峡工程。还有三门峡大坝。
转篇以前看到文章:

两个中国知识分子

   
    两个中国知识分子,他们都在上世纪30年代到美国留学,学成之后都回国报  效,在国民政府部门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两人又都在中国最著名的学府当教授,同时也都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术领导和咨询等,继续实现他们年轻时代的爱国梦……。
  
    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梦。这两人就是清华大学水利系的黄万里教授和张光斗 教授。
  
    张光斗,1912年出生于江苏常熟,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34年秋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资格,赴美学习水利工程,1936年至1937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工学院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任职,期间曾受政府派遣,到美国垦务局实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黄万里,1911年出生于上海,193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后赴美国  留学,改修水利工程,获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伊力诺伊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并在  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工作。1937年回国,在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任职。半年后任四川水利局工程师和测量队长,1947年任甘肃水利局局长。1949年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1951年回唐山交大任教,两年后,任清华大学水利教授。
  
  ⊙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上的分歧
  
    1952年毛泽东在郑州登上邙山东坝头,眺望黄河,问:“‘黄河涨上天’ 怎么办?”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答道:“不修大水库,光靠这些坝埽挡不住。自从大禹以来,古人治水只讲‘疏导’二字,治了几千年黄河还是条害河。如今咱共产党要搞建设,那就不仅要免除水患,还得让黄河做点贡献。所以,我产生一个思想,叫做‘蓄水拦沙’,用大水库斩断黄河,叫它除害兴利!”
  
    1954年,邓子恢在怀仁堂向全国人大代表们宣布了中国政府的宏伟计划: “我国人民从古以来就希望治好黄河和利用黄河。他们的理想只有到我们今天的时代,人民民主的毛泽东时代,才有可能实现。在三门峡水库完成之後,我们在座的各位代表和全国人民就可以去黄河下游看到几千年来人民所梦想的这一天──看到‘黄河清’!”
  
    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建设三门峡的工程目标,首先是一个政治目标,要用大坝 工程来实现“黄河清”,来证明毛泽东的伟大和正确;经济技术目标其次,其中又以发电为主,三门峡一个大坝的装机容量相当于1949年全中国的发电机装机容量,毛泽东认为“苏维埃加电气化就等于共产主义”,有了电,中国离共产主义自然就不远了。
  
    历史上有鲧治水失败和禹治水成功的教训、经验。黄河是条多泥沙河流,人称 “一斗水,泥沙居七”,用建水库大坝来拦水蓄沙,实现黄河清的目标,是个错误的工程措施。简单地说,是和大禹治水的原则背道而驰,不是“疏”、“导”,而“堵”、“拦”,就又回到鲧的老路上去。
  
    为了建设三门峡水库大坝,中国政府邀请了苏联专家,同时也邀请了上述两位到西方留学过的水利专家黄万里、张光斗,参与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参加工程规划设计的几百名科学家,没有人敢对毛泽东钦定的三门峡工程说个“不”字,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黄万里和一个名叫温善章的小技术员,对大坝工程提出反对意见。黄万里舌战群儒,和苏联专家、中国专家展开激烈的争论。
  
    黄万里认为: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黄河潼关以上流域会被淤积,并不断向上游 发展,到时候不但不能发电,还要淹掉大片土地;同时指出,“黄河清”只是一个虚幻的政治思想,在科学上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不用说河水必然夹带一定泥沙的科学原理不能违背,就是从水库流出的清水,由于清水的冲刷力要比夹带泥沙的浊水强大,将猛烈冲刷河床,必然要大片崩塌,清水也必将重新变成浊水。黄万里之“黄河不可能变清”,是一句真话,是一句实话,但自以为是圣人的毛泽东就不爱听这真话。
  
    张光斗则积极支持毛泽东的建设三门峡大坝的主张,并出任工程的技术负责人。黄河的年平均泥沙量为16亿吨,而中国方面向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中,却将泥沙量降低到13亿吨,并且提出,由于上游的水土保持措施,每年的泥沙量将减少3%,20年一共减少60%,到那时黄河的泥沙淤积问题就可以解决。由于中方向苏联提供了假数据,使苏联在工程失败后无须承担任何技术责任。
  
    1957年4月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正式开工。
  
  ⊙ 政治生涯上的荣辱之别
  
    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等的亲自关怀下,1956年张光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被选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周恩来对张光斗说:“你现在入了党,更要加紧世界观的改造,切忌骄傲自满。”1959年9月,毛泽东视察北京密云水库,听取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的汇报。张光斗盛赞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知识分子要向工人农民学习,提高思想水平是十分正确和重要的,并把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参加密云水库的设计,称为贯彻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具体行动。张光斗的汇报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张光斗也就成为党所需要的又红又专的科学家。
  
    黄万里因为反对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反对苏联专家的意见,而被归入另类。 1957年5月,黄万里在《新清华》发表了《花丛小语》的散文,批评北京市在马路建设上违反施工常识,造成新建马路到处翻浆,车辆无法通行,“尽说美帝政治腐败,那里要真有这样事,纳税人民就要起来叫喊,局长总工程师当不成,市长下度竞选就有困难!我国的人民总是最好说话的。你想!沿途到处翻浆,损失有多么大,交通已停了好久,倒霉的总是人民!”同时,他还对毛泽东的有关人民内部矛盾及知识分子问题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说世界上“没有不联系实际的理论,只有提高不到理论的实际”。黄万里的讲话和文章被一些人打小报告到了毛泽东那里。毛泽东看了《花丛小语》一文后,批评黄万里“这是什么话”,“把美国的月亮说得比中国的圆”。黄万里的右派帽子一戴就是21年,是清华大学最后摘帽的右派。
  
    黄万里到三门峡大坝工程去接受劳动改造。即使成了右派分子,黄万里还是念 念不忘对黄河泥沙规律的研究,在工棚昏暗的油灯下,他完成了《论治理黄河方略》等许多重要科学论文,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和经验。黄万里说:“有史以来,几乎每个文人都有其治河策略的看法。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六大家也都提出过治河观点。清朝时候还有人以治水策考中状元,但那些观点都是仅凭直觉的。如果我不懂水利,我可以对一些错误的做法不作任何评论,别人对我无可指责。但我确实是学这一行的,而且搞了一辈子水利,我不说真话,就是犯罪。治理江河涉及的可都是人命关天、子孙万代的大事!”
  
  ⊙ 头衔与授课权
  
    在大饥荒年代,中国人也勒紧裤带,支持建设三门峡工程巨额资金的需求。1961年三门峡大坝建成,1962年2月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试运转,但是水库蓄水后一年半中,十五亿吨泥沙被拦截在三门峡到潼关的河道中,潼关河床淤高了4·5米,迫使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水位上升,直接威胁中国西北的经济中心西安的安全,中国最富裕的关中平原上,大片土地出现盐碱化和沼泽化。好大喜功的毛泽东听到此消息,气急败坏地说:“三门峡(大坝)不行就把它炸掉!”
  
    三门峡大坝工程的失败,证明了黄万里的反对意见是正确的,也证明了毛泽东 的决策和以张光斗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和苏联专家的论证是错误的。毛泽东和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应该向黄万里道歉,张光斗等专家应该为三门峡工程的论证错误承担技术责任。但是,这在中国至今还是不容许公开讨论的问题。
  
    三门峡工程失败的直接结果,是对黄河河流生态环境、特别是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黄河三门峡至潼关的淤积泥沙至今没有解决;关中平原50多万亩农田的盐碱化;水库淹没了大量的农田;水库毁掉了文化发祥地的珍贵文化古迹;黄河航运的中断;30多万移民的生活未能安置好,许多移民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三门峡工程直接经济的损失为:高坝当低坝用,工程本身就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电机装机能力只有原来的1/5,发电目标没有达到;高坝低用,防洪目标无法实现;两次改建增加的费用,以及增加的常年运行费用等等。据最保守的估计,这些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三门峡工程的总造价,当时又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如果把三门峡工程的投资用于救灾,中国至少可以减少上千万非正常死亡人数。
  
    三门峡工程失败了,毛泽东的威望却通过造神运动达到了顶峰,张光斗的学术地位也达到了顶峰,他不但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也是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兼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水利水电科研院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副总主编、《水利学报》主编、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顾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成都、中南、西北、贵阳、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的技术顾问。1994又成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就是人们所说的双院士。他还是中国反邪教协会的发起人,并担任反邪教协会荣誉理事。
  
    三门峡工程的失败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黄万里仍然顶着右派的帽子,后来 “摘帽”之后仍然没有授课权。经过黄万里本人和清华大学师生的抗争,直到1998年长江洪水后,他才重新获得授课权。此时他已87岁高龄,并患有癌症,但他还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授课权。他批评黄河三门峡工程论证中有专家“竟肯放弃了水流必然趋向挟带一定泥沙的原理,而奴颜地说黄水真的会清的,下游真会一下就治好,以讨好领导的党和政府。试想,这样做,对于人民和政府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他的动机是爱护政府还是爱护自己的饭碗”?正因为如此,黄万里的头衔只有两个,教授和右派。
  
  ⊙ 三峡工程上再次针锋相对
  
    1982年邓小平为长江三峡工程开了绿灯,1984年国务院原则批准三峡工程。刚刚摘掉右派帽子的黄万里,对中国决策者在没有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情况下就作出决策的做法,提出了严厉批评。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行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水利部负责组织。两院院士张光斗被邀请为特别顾问,而黄万里则被拒绝门外。1993年,国务院组织审查长江三峡工程的初步设计,张光斗担任审查委员会技术总负责人。之后国务院又邀请张光斗担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主要负责人。由于张光斗在审查长江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中的贡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专门从总理基金中拿出钱,奖励张光斗等人在三峡工程论证决策中的特殊贡献。
  
    到2002年底,三峡大坝就要建成,现在回过头来看,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 论证和初步设计有许多严重错误,仅举其中三峡水库的库容量计算错误一例,来看张光斗的“科学态度”:一个水库工程的库容量计算错误,是水库工程设计中最严重的技术错误,根据加拿大国际勘测组织发表的张光斗给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树言的信和谈话,张光斗进言道:“三峡的防洪库容问题可能你们知道了,没有那么大。这个研究是清华大学作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也承认这是真的。”张光斗建议以牺牲长江航运的利益,来弥补计算中夸大的库容量,即把洪水控制水位由原定的海拔145米降到海拔135米,而这样做的结果将造成长江航运周期性中断。张光斗向郭树言献策∶“但这件事在社会上公开是万万不行的。”
  
    张光斗还是三峡工程质量检查的主要负责人,其职责是向国家领导人撰写工程 质量报告、如实报导三峡工程质量情况。新闻界以张光斗等人的报告为基础,在电视、报纸上吹嘘三峡工程质量百分之百合格,四分之三以上的个体工程质量为优秀。但张光斗对郭树言说:“关于三峡工程的质量问题,我们的质量检查报告写得比较客气,主要是怕人家攻我们。质量一般,这要说清楚,不是豆腐渣,但也不是很好。关键是进度赶得太快。”
  
    张光斗在信中特别强调:“我给你们写了封信,全是真话,没有假话。”如果 此话为真,那么张光斗参与的三峡工程论证和他主持审查通过的工程设计中的论据和结论都为假话。他在中国的学术地位是所谓“泰斗”了,可是他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知识分子。
  
    黄万里的子女们对父亲一生的评价是:“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只说真话,不 说假话;只会说真话,不会说假话。”1989年6月之后,对三峡工程提出反对意见,已经被定义为“大逆不道”的行为,在中国没有杂志报刊敢刊登黄万里的反对三峡工程的文章。但是黄万里寻找一切可能,要让世人知道三峡工程的危害。美国出版的“现代中国研究”杂志就多次发表了他的文章。
  
    他也曾三次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写信指出:“长江三峡高坝是根本不可修的,不 是什么早修晚修的问题、国家财政的问题,不单是生态的问题、防洪效果的问题,或能源开发程序的问题、国防的问题;而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河床演变的问题和经济价值的问题中存在的客观条件,根本不许可一个尊重科学民主的政府举办这一祸国殃民的工程。”
  
    但是他一次也没有收到过回信。
  
    黄万里于2001年8月26日在清华大学的学校医院病逝,享年90岁。黄 万里留给子女的遗嘱,是关于长江堤防如何修筑的措施。人们都说,他真是一个书生。.

TOP

回复 705#yingyinc 的帖子

张光斗   搭配一下照片,他妻子钱玫荫好美  可网上有张光斗遗臭万年,黄百里流芳百世的说法,到底是怎么回事?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10-13 20:11 编辑 ].

附件

1087288986540.jpg (50.48 KB)

2009-10-13 19:58

1087288986540.jpg

TOP

回复 673#yiyi1998 的帖子

补充:
他生在中国杭州,最后也葬在杭州。

美联社:司徒雷登魂归杭州——了却遗愿
2008年11月20日 09:57:2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据美联社等媒体报道,前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骨灰,46年后终于如愿回到他出生的浙江杭州,安放在杭州安贤陵园内,墓碑上只简单刻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1949年8月司徒雷登回到美国
    这位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的司徒雷登,1946年至1949年间担任美国驻华大使,见证了中国的风云变革。
   
    美联社説,中国和美国的官员17日参加了司徒雷登的骨灰安葬仪式。司徒雷登是新中国成立前美国的最后一任驻华大使。

    司徒雷登离开中国时,毛泽东曾讽刺地写道:"别了,司徒雷登!"毛在文章中称司徒雷登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几十年来,这篇文章是中国学生的必读文章。  



美国现任驻华大使雷德出席当天的骨灰安放仪式。

    司徒雷登是个基督徒,是个传教士,是个教育者。他后来出任燕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司徒雷登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据说,他对于最终导致台湾问题感到伤心。作为一名外交官,他曾尽力阻止事件的发生。  

    他曾撰文写道:"中国人了解我热爱他们的国家,关心他们的福祉……但我辜负了他们。"  

    他在遗嘱中要求把骨灰埋在中国。  

    1962年去世后,直到现在,这个问题由于过于敏感,一直未能解决。  

    美国驻华大使雷德说,如果知道中美两国现在的关系,司徒雷登的在天之灵会感到欣慰。  

    雷德说:"今天我们亲临此地,仅此一点,司徒雷登博士就会感到欣慰的。"  (编辑:阿彭)


转自浙江在线

    生于杭州 归于杭州

    低沉的音乐声响起,在中外友好人士的注目下,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被轻轻安放在安贤园文星园,四周青松苍翠,远处青山环抱。墓碑上只简单写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1876年6月,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耶稣堂弄。少年时期的司徒雷登,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也曾和小伙伴玩耍在西子湖畔的坊间里巷。1887年,他回到美国接受教育。1904年,他再次来华后的第一站仍然是杭州,这个他出生的地方又一次成为他新的起点。之后三年半里,他先后在杭州及周边地区传教、到教会学校任教。此外,司徒雷登还参与了之江大学的筹建工作。1919年,他成为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并主持燕大校务工作达27年,1946年~1949年他曾任美国驻华大使。1946年,司徒雷登先生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并拿到了象征荣誉市民的金钥匙。如今,这把钥匙还静静地躺在耶稣堂弄司徒雷登故居。

    司徒雷登的父亲司徒约翰是位牧师,1869年来到杭州并开始在此传教,直到1913年去世。他的母亲玛丽随丈夫来华后,热心于教育事业,曾创办女子学校。夫妇二人和司徒雷登的一个弟弟都葬在杭州九里松墓地。司徒一家和杭州可以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子湖畔出发 见证历史风云

    正是从杭州出发,司徒雷登先生见证了上个世纪上半叶发生在中华大地的一系列风云变革。著名历史学家林孟熹这样评价他:“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他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

    1949年,司徒雷登先生回到美国后患上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和失语症,于1962年9月19日在华盛顿病故。他一直希望能够将骨灰送到中国。时隔46年之后,这一愿望才终于得以实现。

    昨天上午,司徒雷登先生骨灰安放仪式上,司徒雷登先生秘书傅泾波的后人、美籍华人傅履仁老先生这样说:司徒雷登先生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回到中国是他最后的心愿。今天,中美关系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有了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求同存异。

    美国驻华大使雷德这样说:中国是司徒雷登先生热爱的国家,他出生在杭州,今天又回到这里,完成了他的人生旅途。他相信教育是加深两国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他能看到今天的变化,他一定会非常高兴。

    杭州市副市长佟桂莉这样说:今天,中美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人民在文化、经贸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这是对逝者最好的慰藉。

    钱江边,西湖畔,这位杭州出生的美国名人,终于在杭州安息,在杭州历史上留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一页。

    满口杭州话 最爱杭帮菜

    参加骨灰安放仪式的中外友好人士中,几位童颜鹤发的老人最引人注目,他们是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燕京大学校友会的代表。

    燕京大学校友会北京校友代表国仲元老先生把一捧洁白的百合花轻轻放在了墓碑前:“老校长,您安息吧。”

    杭州校友代表姚林杰老先生则和记者谈起了流传在校友中的“司徒轶事”:“司徒雷登先生是个杭州通,杭州话说得比英语还要好,后来学着说上海话、宁波话、苏州话都带着杭州腔。他在杭州时总要到河坊街王润兴饭庄去吃饭,看看嘛蓝眼睛高鼻子的,点起杭帮菜来有板有眼,把伙计都能听得愣了:件儿要瘦、肥了倒胃;木郎豆腐多放胡椒,要烧得入味;响铃儿要熬稍……这些话不是杭州人都听不大懂的。”(注:“件儿”指五花肉,“木郎豆腐”指鱼头豆腐,“熬稍”是快的意思)。

    “司徒雷登先生总说西湖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这里就是他的故乡。今天,他总算回家了。”姚老先生感叹着。

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而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管杭州基督教天水堂,司徒雷登即出生在天水堂教士住宅(今杭州下城区耶稣堂弄),会讲一口纯正的杭州话。11岁时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曾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在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转到神学院,立志于传教。1904年他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成了第二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摘自百度)

1962年9月,司徒雷登在华盛顿悄然去世。在他的遗嘱中,他将全部文件赠送给秘书傅泾波,并要求傅泾波替他完成两个心愿:一是将当年周恩来送给他的一只明代彩绘花瓶送还给中国;二是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安葬在燕京大学的校园内。.

TOP

回复 641#子玖妈妈 的帖子

辛苦您了,提供这么多珍贵照片。

以前曾看过一本书,大概内容是这样的:钱伟长,钱学森,钱正英,钱其琛……等数位钱姓名人,互为叔侄堂兄弟关系。一个家族人才辈出。
不知您是否能把这个家族名人的照片收集来,让大家共赏呢?
谢谢!.

TOP

回复 708#jrmm 的帖子

钱穆、钱伟长叔侄在644#,钱学森在306#  钱钟书在12# 摘录传记文学《中国三钱》一书
  三钱虽然出生于不同的地域,但他们都是五代吴越王钱镠的后裔。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比钱伟长、钱三强大两岁。据钱氏家谱,钱伟长、钱三强都是钱镠的三十三世孙。“三钱”作为钱氏后裔,都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在中国现代,钱氏后裔的佼佼者如群星璀璨:学者有钱玄同、钱穆、钱钟书、钱俊瑞等,政界有钱其琛、钱正英、钱复等,艺术家有钱君陶、钱松岩等。据统计,钱氏后裔在当代的科学院院士就有一百多人,遍布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钱氏后裔人才辈出,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和他们的始祖钱镠的教诲分不开的。
   筒子们,这本书要好好拜读,为什么他们家出了这么多名人?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10-13 21:17 编辑 ].

TOP

回复 708#jrmm 的帖子

谢谢你的提醒,他们一家名人一百多个。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10-13 21:1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10-13 10:39 发表
我上次在帖子上说,作弊代表一个人的诚信问题,遭到一个在读大学生反对,他称:考试时他帮帮人家忙,人家帮帮他忙,都是很正常的,和诚信无关。
也许他认为只有偷钱才涉及诚信吧。.

TOP

回复 706#子玖妈妈 的帖子

黄和张,一个学者,另一个讲政治的学者.

TOP

看腻了高楼大厦,看一下民国的风景,心情沉淀一下:
北京的郊区.

附件

m.jpg6.jpg (43.58 KB)

2009-10-13 21:31

m.jpg6.jpg

TOP

山东曲阜   圣人的家乡.

附件

m.jpg16.jpg (67.97 KB)

2009-10-13 21:33

m.jpg16.jpg

TOP

袁世凯 下野后  垂钓.

附件

m.jpg1.jpg (30.32 KB)

2009-10-13 21:39

m.jpg1.jpg

TOP

广西 平南  水车.

附件

m.jpg (62.85 KB)

2009-10-13 21:42

m.jpg

TOP

重贴一下而已,因为值得多读几遍的

引用:
原帖由 yingyinc 于 2009-10-13 19:53 发表
两个中国知识分子

   
    两个中国知识分子,他们都在上世纪30年代到美国留学,学成之后都回国报  效,在国民政府部门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两人又都在中国最著名的学府当教授,同时也都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术领导和咨询等,继续实现他们年轻时代的爱国梦……。
  
    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梦。这两人就是清华大学水利系的黄万里教授和张光斗 教授。
  
    张光斗,1912年出生于江苏常熟,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34年秋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资格,赴美学习水利工程,1936年至1937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工学院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任职,期间曾受政府派遣,到美国垦务局实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黄万里,1911年出生于上海,193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后赴美国  留学,改修水利工程,获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伊力诺伊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并在  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工作。1937年回国,在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任职。半年后任四川水利局工程师和测量队长,1947年任甘肃水利局局长。1949年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1951年回唐山交大任教,两年后,任清华大学水利教授。
  
  ⊙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上的分歧
  
    1952年毛泽东在郑州登上邙山东坝头,眺望黄河,问:“‘黄河涨上天’ 怎么办?”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答道:“不修大水库,光靠这些坝埽挡不住。自从大禹以来,古人治水只讲‘疏导’二字,治了几千年黄河还是条害河。如今咱共产党要搞建设,那就不仅要免除水患,还得让黄河做点贡献。所以,我产生一个思想,叫做‘蓄水拦沙’,用大水库斩断黄河,叫它除害兴利!”
  
    1954年,邓子恢在怀仁堂向全国人大代表们宣布了中国政府的宏伟计划: “我国人民从古以来就希望治好黄河和利用黄河。他们的理想只有到我们今天的时代,人民民主的毛泽东时代,才有可能实现。在三门峡水库完成之後,我们在座的各位代表和全国人民就可以去黄河下游看到几千年来人民所梦想的这一天──看到‘黄河清’!”
  
    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建设三门峡的工程目标,首先是一个政治目标,要用大坝 工程来实现“黄河清”,来证明毛泽东的伟大和正确;经济技术目标其次,其中又以发电为主,三门峡一个大坝的装机容量相当于1949年全中国的发电机装机容量,毛泽东认为“苏维埃加电气化就等于共产主义”,有了电,中国离共产主义自然就不远了。
  
    历史上有鲧治水失败和禹治水成功的教训、经验。黄河是条多泥沙河流,人称 “一斗水,泥沙居七”,用建水库大坝来拦水蓄沙,实现黄河清的目标,是个错误的工程措施。简单地说,是和大禹治水的原则背道而驰,不是“疏”、“导”,而“堵”、“拦”,就又回到鲧的老路上去。
  
    为了建设三门峡水库大坝,中国政府邀请了苏联专家,同时也邀请了上述两位到西方留学过的水利专家黄万里、张光斗,参与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参加工程规划设计的几百名科学家,没有人敢对毛泽东钦定的三门峡工程说个“不”字,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黄万里和一个名叫温善章的小技术员,对大坝工程提出反对意见。黄万里舌战群儒,和苏联专家、中国专家展开激烈的争论。
  
    黄万里认为: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黄河潼关以上流域会被淤积,并不断向上游 发展,到时候不但不能发电,还要淹掉大片土地;同时指出,“黄河清”只是一个虚幻的政治思想,在科学上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不用说河水必然夹带一定泥沙的科学原理不能违背,就是从水库流出的清水,由于清水的冲刷力要比夹带泥沙的浊水强大,将猛烈冲刷河床,必然要大片崩塌,清水也必将重新变成浊水。黄万里之“黄河不可能变清”,是一句真话,是一句实话,但自以为是圣人的毛泽东就不爱听这真话。
  
    张光斗则积极支持毛泽东的建设三门峡大坝的主张,并出任工程的技术负责人。黄河的年平均泥沙量为16亿吨,而中国方面向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中,却将泥沙量降低到13亿吨,并且提出,由于上游的水土保持措施,每年的泥沙量将减少3%,20年一共减少60%,到那时黄河的泥沙淤积问题就可以解决。由于中方向苏联提供了假数据,使苏联在工程失败后无须承担任何技术责任。
  
    1957年4月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正式开工。
  
  ⊙ 政治生涯上的荣辱之别
  
    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等的亲自关怀下,1956年张光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被选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周恩来对张光斗说:“你现在入了党,更要加紧世界观的改造,切忌骄傲自满。”1959年9月,毛泽东视察北京密云水库,听取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的汇报。张光斗盛赞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知识分子要向工人农民学习,提高思想水平是十分正确和重要的,并把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参加密云水库的设计,称为贯彻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具体行动。张光斗的汇报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张光斗也就成为党所需要的又红又专的科学家。
  
    黄万里因为反对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反对苏联专家的意见,而被归入另类。 1957年5月,黄万里在《新清华》发表了《花丛小语》的散文,批评北京市在马路建设上违反施工常识,造成新建马路到处翻浆,车辆无法通行,“尽说美帝政治腐败,那里要真有这样事,纳税人民就要起来叫喊,局长总工程师当不成,市长下度竞选就有困难!我国的人民总是最好说话的。你想!沿途到处翻浆,损失有多么大,交通已停了好久,倒霉的总是人民!”同时,他还对毛泽东的有关人民内部矛盾及知识分子问题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说世界上“没有不联系实际的理论,只有提高不到理论的实际”。黄万里的讲话和文章被一些人打小报告到了毛泽东那里。毛泽东看了《花丛小语》一文后,批评黄万里“这是什么话”,“把美国的月亮说得比中国的圆”。黄万里的右派帽子一戴就是21年,是清华大学最后摘帽的右派。
  
    黄万里到三门峡大坝工程去接受劳动改造。即使成了右派分子,黄万里还是念 念不忘对黄河泥沙规律的研究,在工棚昏暗的油灯下,他完成了《论治理黄河方略》等许多重要科学论文,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和经验。黄万里说:“有史以来,几乎每个文人都有其治河策略的看法。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六大家也都提出过治河观点。清朝时候还有人以治水策考中状元,但那些观点都是仅凭直觉的。如果我不懂水利,我可以对一些错误的做法不作任何评论,别人对我无可指责。但我确实是学这一行的,而且搞了一辈子水利,我不说真话,就是犯罪。治理江河涉及的可都是人命关天、子孙万代的大事!”
  
  ⊙ 头衔与授课权
  
    在大饥荒年代,中国人也勒紧裤带,支持建设三门峡工程巨额资金的需求。1961年三门峡大坝建成,1962年2月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试运转,但是水库蓄水后一年半中,十五亿吨泥沙被拦截在三门峡到潼关的河道中,潼关河床淤高了4·5米,迫使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水位上升,直接威胁中国西北的经济中心西安的安全,中国最富裕的关中平原上,大片土地出现盐碱化和沼泽化。好大喜功的毛泽东听到此消息,气急败坏地说:“三门峡(大坝)不行就把它炸掉!”
  
    三门峡大坝工程的失败,证明了黄万里的反对意见是正确的,也证明了毛泽东 的决策和以张光斗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和苏联专家的论证是错误的。毛泽东和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应该向黄万里道歉,张光斗等专家应该为三门峡工程的论证错误承担技术责任。但是,这在中国至今还是不容许公开讨论的问题。
  
    三门峡工程失败的直接结果,是对黄河河流生态环境、特别是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黄河三门峡至潼关的淤积泥沙至今没有解决;关中平原50多万亩农田的盐碱化;水库淹没了大量的农田;水库毁掉了文化发祥地的珍贵文化古迹;黄河航运的中断;30多万移民的生活未能安置好,许多移民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三门峡工程直接经济的损失为:高坝当低坝用,工程本身就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电机装机能力只有原来的1/5,发电目标没有达到;高坝低用,防洪目标无法实现;两次改建增加的费用,以及增加的常年运行费用等等。据最保守的估计,这些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三门峡工程的总造价,当时又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如果把三门峡工程的投资用于救灾,中国至少可以减少上千万非正常死亡人数。
  
    三门峡工程失败了,毛泽东的威望却通过造神运动达到了顶峰,张光斗的学术地位也达到了顶峰,他不但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也是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兼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水利水电科研院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副总主编、《水利学报》主编、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顾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成都、中南、西北、贵阳、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的技术顾问。1994又成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就是人们所说的双院士。他还是中国反邪教协会的发起人,并担任反邪教协会荣誉理事。
  
    三门峡工程的失败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黄万里仍然顶着右派的帽子,后来 “摘帽”之后仍然没有授课权。经过黄万里本人和清华大学师生的抗争,直到1998年长江洪水后,他才重新获得授课权。此时他已87岁高龄,并患有癌症,但他还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授课权。他批评黄河三门峡工程论证中有专家“竟肯放弃了水流必然趋向挟带一定泥沙的原理,而奴颜地说黄水真的会清的,下游真会一下就治好,以讨好领导的党和政府。试想,这样做,对于人民和政府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他的动机是爱护政府还是爱护自己的饭碗”?正因为如此,黄万里的头衔只有两个,教授和右派。
  
  ⊙ 三峡工程上再次针锋相对
  
    1982年邓小平为长江三峡工程开了绿灯,1984年国务院原则批准三峡工程。刚刚摘掉右派帽子的黄万里,对中国决策者在没有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情况下就作出决策的做法,提出了严厉批评。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行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水利部负责组织。两院院士张光斗被邀请为特别顾问,而黄万里则被拒绝门外。1993年,国务院组织审查长江三峡工程的初步设计,张光斗担任审查委员会技术总负责人。之后国务院又邀请张光斗担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主要负责人。由于张光斗在审查长江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中的贡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专门从总理基金中拿出钱,奖励张光斗等人在三峡工程论证决策中的特殊贡献。
  
    到2002年底,三峡大坝就要建成,现在回过头来看,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 论证和初步设计有许多严重错误,仅举其中三峡水库的库容量计算错误一例,来看张光斗的“科学态度”:一个水库工程的库容量计算错误,是水库工程设计中最严重的技术错误,根据加拿大国际勘测组织发表的张光斗给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树言的信和谈话,张光斗进言道:“三峡的防洪库容问题可能你们知道了,没有那么大。这个研究是清华大学作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也承认这是真的。”张光斗建议以牺牲长江航运的利益,来弥补计算中夸大的库容量,即把洪水控制水位由原定的海拔145米降到海拔135米,而这样做的结果将造成长江航运周期性中断。张光斗向郭树言献策∶“但这件事在社会上公开是万万不行的。”
  
    张光斗还是三峡工程质量检查的主要负责人,其职责是向国家领导人撰写工程 质量报告、如实报导三峡工程质量情况。新闻界以张光斗等人的报告为基础,在电视、报纸上吹嘘三峡工程质量百分之百合格,四分之三以上的个体工程质量为优秀。但张光斗对郭树言说:“关于三峡工程的质量问题,我们的质量检查报告写得比较客气,主要是怕人家攻我们。质量一般,这要说清楚,不是豆腐渣,但也不是很好。关键是进度赶得太快。”
  
    张光斗在信中特别强调:“我给你们写了封信,全是真话,没有假话。”如果 此话为真,那么张光斗参与的三峡工程论证和他主持审查通过的工程设计中的论据和结论都为假话。他在中国的学术地位是所谓“泰斗”了,可是他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知识分子。
  
    黄万里的子女们对父亲一生的评价是:“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只说真话,不 说假话;只会说真话,不会说假话。”1989年6月之后,对三峡工程提出反对意见,已经被定义为“大逆不道”的行为,在中国没有杂志报刊敢刊登黄万里的反对三峡工程的文章。但是黄万里寻找一切可能,要让世人知道三峡工程的危害。美国出版的“现代中国研究”杂志就多次发表了他的文章。
  
    他也曾三次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写信指出:“长江三峡高坝是根本不可修的,不 是什么早修晚修的问题、国家财政的问题,不单是生态的问题、防洪效果的问题,或能源开发程序的问题、国防的问题;而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河床演变的问题和经济价值的问题中存在的客观条件,根本不许可一个尊重科学民主的政府举办这一祸国殃民的工程。”
  
    但是他一次也没有收到过回信。
  
    黄万里于2001年8月26日在清华大学的学校医院病逝,享年90岁。黄 万里留给子女的遗嘱,是关于长江堤防如何修筑的措施。人们都说,他真是一个书生。
.

TOP

上海  不知道什么地方  蛮清净的.

附件

m.jpg (80.79 KB)

2009-10-13 21:46

m.jpg

TOP

泸沽湖照片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10-13 22:03 编辑 ].

附件

m.jpg (39.52 KB)

2009-10-13 22:03

m.jpg

TOP

  1938年10月,绥远省绥远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附件

m.jpg (27.82 KB)

2009-10-13 21:51

m.jpg

TOP

20世纪30年代,北京密云的街道。.

附件

m.jpg (35.56 KB)

2009-10-13 21:56

m.jpg

TOP

大理1922年.

附件

m.jpg (32.87 KB)

2009-10-13 21:59

m.jpg

TOP

回复 670#子玖妈妈 的帖子

因为看过胡适传,所以总觉得——安徽人是很温厚的.

TOP

回复 723#yiyi1998 的帖子

在文人当中,我最推崇他。他太有智慧了。一个人有智慧不是那个时代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时间检验出来的。
革命者中我最推崇陈独秀。一个人在30年代就能看出斯大林的危害,切中要害,那真是厉害,更不要说他的全才。.

TOP

1934年摄于四川松潘  黄龙寺飞瀑.

附件

m.jpg (88.46 KB)

2009-10-13 22:11

m.jpg

TOP

1938年摄于木雅贡嘎雪山之下。
   山谷中有石墙木板之寺院,名贡嘎寺。供朝山者祈祷山神之用,由此可以瞻仰雪山中之浮云,俯瞰冰川中之流泉,风景幽绝,令人作出世之想。
   藏经中赞曰:“木雅贡嘎美丽灵验世上无匹,居士在家静修十年不若在此小住一宿,在家敬神千次不若在此焚香一株”。.

附件

m.jpg (78.7 KB)

2009-10-13 22:14

m.jpg

TOP

1939年摄于四川木里-木里之晨     木里居民半数是藏民,信喇嘛教,是政教合一的地方,有“喇嘛王国”之称。这是木里“巴尔地”春季清晨,山中云雾升腾,美丽如画。.

附件

m.jpg (56.86 KB)

2009-10-13 22:16

m.jpg

TOP

三峡工程, 民间反对的声浪非常大, 政府还是一意孤行地做了。
引用:
原帖由 yingyinc 于 2009-10-13 19:53 发表
不止是三峡工程。还有三门峡大坝。
转篇以前看到文章:

两个中国知识分子

   
    两个中国知识分子,他们都在上世纪30年代到美国留学,学成之后都回国报  效,在国民政府部门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 ...
.

TOP

胡汉民   国民党元老   孙中山的主要助手  国民党中书法最好的四人之一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10-14 10:46 编辑 ].

附件

73636_2449110_2.jpg (7.84 KB)

2009-10-14 10:44

73636_2449110_2.jpg

73636_2449110_3.jpg (18.89 KB)

2009-10-14 10:44

73636_2449110_3.jpg

TOP

帅锅真是多呀.

TOP

譚延闓   從民國至今,寫顏字的人沒有出譚延闓右者。他尤以顏字楷書譽滿天下。
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内巨幅石碑上“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两行巨大金字,即为谭氏手书。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10-14 11:19 编辑 ].

附件

U2004P1T1D15984289F23DT20080723115012.jpg (17.38 KB)

2009-10-14 11:01

U2004P1T1D15984289F23DT20080723115012.jpg

TOP

吴稚晖   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首  尤以篆书出名.

附件

1174.jpg (140.6 KB)

2009-10-14 11:06

1174.jpg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于右任   被誉为“千古一草圣”。他将推广标准草书“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原则用于实践,做到笔笔随意,字字有别,大小斜正,恰到好处。
这位辛亥老人,国民党元老,在台湾去世后,他的诗作发表。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血泪涌注、情激山河的千古绝唱,曾令无数中华儿女裂腹恸心。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也曾动情诵读这首哀歌,并称其为“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10-14 15:03 编辑 ].

附件

23.jpg (22.84 KB)

2009-10-14 11:27

23.jpg

TOP

回复 704#cocoding 的帖子

别说毛笔字了,我现在连钢笔字都不大有写的机会了。.

TOP

书法真养眼呀!.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10-13 21:31 发表
看腻了高楼大厦,看一下民国的风景,心情沉淀一下:
北京的郊区
故都的冬。
那时的山水和村舍现在看来都像世外桃源....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10-13 20:57 发表
钱穆、钱伟长叔侄在644#,钱学森在306#  钱钟书在12# 摘录传记文学《中国三钱》一书
  三钱虽然出生于不同的地域,但他们都是五代吴越王钱镠的后裔。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比钱伟长、钱三强大两岁。据钱氏家谱,钱伟 ...
去过钱家浙江的祖宅,那里现在已经是对外开放的游览点了,入门处,就大幅张贴了钱氏家谱图。大户人家....

TOP

请教大虾,我儿子过去练的是隶书,因为懒惰和老妈监督不力,放下了。现在我希望他把毛笔字重新捡起来,不知道练谁的贴比较好?是不是应该练楷书?.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10-11 11:15 发表
这是当时一个县政府的房子,房子前面是县长。摄影家孙明经问县长:为什么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差那么多?县长回答:刘文辉主席(四川省主席,刘文彩的哥哥)下了令,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
下图是 ...
一个当地人的回复:这事在当地都知道。一个人做了一千件坏事,做了一件好事。是记住他的一千件坏事呢?还是记住他的这一件好事?
另:刘文辉主席省政府大楼现在还好好的,再为社会主义教育做贡献.

TOP

回复 740#ouu54 的帖子

对刘文辉这个人不熟悉、不了解,至少这件事说明还是真实的,他还是比较重视教育的。其他另论了。
据百度百科    为了表示对刘文辉的响应,当时的巴安县县长赵国泰就曾放下繁忙的公务,亲自到当地小学代课教书,当起了国语老师。他的行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刘文辉治下的西康省,重视教育早已成为自上而下、实实在在的行动。
  然而西康人民付出的代价是被预征了未来几十年的税款,在1939年时就把1939年到1997年的近60年税款全部预征了。当然这比刘存厚的川陕边防军一口气预征到2050年还是稍微厚道了一点。
  今天的德格县依然偏僻落后——然而,70年前,那里的校舍却也这般的气派,学生们更是朝气蓬勃丶精神抖擞,和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物质上的贫瘠可能会使人羸弱,但真正使人丧失自我的却是精神上的颓唐,而教育则是提振士气丶昂扬民风的绝好途径。勤俭为政丶倾囊兴教,开化民智丶建设桑梓,是刘文辉一以贯之的思想。他的执政理念,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透射着面向未来的宽广视野,展示了那个时代地方实力派兼容并包丶继往开来的特质,是民国发展进程中“黄金十年”的一个缩影。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10-14 13:50 编辑 ].

TOP

回复 738#vivianda 的帖子

请问钱家祖宅在那里?我很想去瞻仰!
谢谢!.

TOP

回复 742#jrmm 的帖子

因工作便利,跟着别人去的,具体地址记不得了,上网查查看,应该有的.

TOP

黑白记忆哈灵.

TOP

引用:
原帖由 ringring 于 2009-9-29 16:16 发表
张灵甫将军,时年42岁,可看起来还跟20多岁的小伙子似的。
380180
我心里最帅的军人形象一直是罗伯特泰勒,就是魂断蓝桥里面那个男的,没想到我们中国也有这么帅的军人形象,还是货真价实的将军.

TOP

从书法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识,其功底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正所谓“字如其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10-13 20:57 发表
钱穆、钱伟长叔侄在644#,钱学森在306#  钱钟书在12# 摘录传记文学《中国三钱》一书
  三钱虽然出生于不同的地域,但他们都是五代吴越王钱镠的后裔。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比钱伟长、钱三强大两岁。据钱氏家谱,钱伟 ...
还有讲三字经的钱文忠。 .

TOP

回复 747#zhenai 的帖子

我不太喜欢钱文忠,我觉得这人的腔调太强势,不够儒雅。.

TOP

回复 748#子玖妈妈 的帖子

钱文忠不够儒雅,那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媒体人可用狰狞来形容了。作为比较不烂的一个,看CCAV就不要要求太高了。 .

TOP

回复 749#zhenai 的帖子

民国的人物读得越多,对那时的人物越是向往,对他估计更看不上了,他还是有点文革的腔调。尤其是那眼睛一瞪的样子,比不上他的上一辈啊。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