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高兴
(......)
发表于 2006-3-30 21:38
只看此人
辍学愁煞“一个美丽的地方”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流水碧波荡漾……”一首从上世纪60年代唱红至今的歌谣,使西南边陲的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名扬四海。
然而,半月谈记者最近在这个"美丽的地方"采访时了解到,风光迷人的德宏州由于财困民穷,出现了农村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大量辍学的现象,许多未成年人因此流散在社会上,成为新一代文盲。
辍学率高、升学率低
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半月谈记者走入陇川县户撒乡弄混村的农户赖长林家,但见昏暗的老房以竹篾作隔墙,床上铺着破草席,堆放着又脏又破的棉被。赖长林一双未成年儿女还未读完小学就先后辍学在家。
谈起村里的教育现状,弄混小学校长康永福脸上布满了愁云。"附近10个村寨的孩子都到弄混小学上学,目前这些村寨辍学的适龄儿童已有37名。"
德宏州聚居多种少数民族,是云南的一个穷州。据德宏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了解,这里许多农村中小学都存在着学生辍学率高、升学率低的现象。陇川县户撒乡一所小学1999级一年级在校生为52人,到2004年六年级时仅剩下2名学生,辍学率高达96%。该校2000级小学一年级在校生37人,至2005年五年级时仅剩12人,辍学率达68%。
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诞生地瑞丽市瑞丽第三中学,该校2002级初一入学时共有428名学生,至2005年仅有251人毕业,辍学率达41%。陇川县副县长杨建生坦言,陇川县的部分村寨没有初、高中毕业生,全县初中毕业生仅有18%升入高中。
德宏州目前在校中小学有18万余人,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53%。据州关工委、州教育关工委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州农村小学实际辍学率近30%,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比例不足70%;农村初中辍学率近40%;仅有不到30%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
贫困是辍学主因
在陇川县山区,记者邂逅了两名24岁的青年赖明辉和许买发,两人都未读到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了。谈起没有文化的体会,两名青年的话语充满了苦涩:"我们看不懂报纸,家里又没有电视,现在主要的娱乐就是到录像厅看录像。"由于家庭贫寒,赖明辉14岁就出去打工,但因没有文化,只能在农忙时帮人打谷子、砍甘蔗,干一个月仅能挣200元左右。"小时候家里穷,只得让我回家打猪草。现在想去读书学校也不收我了。"
据自治州关工委调查统计,目前全州因辍学、未升学而流散在社会上的13岁以上未成年人约有7万人,占全州未成年人总数的23%,他们大部分集中在农村。
据州扶贫办、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介绍,2004年末,全州84万农业人口中,贫困人口超过一半,约为48万人,其中5万特困人口需要民政救济。潞西市委组织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辍学学生中有80%是因家庭无力承担寄宿伙食费和必要的学习费用而无奈辍学的。
潞西市西山乡景颇族人口占87%,乡中心小学有685名学生在学校食宿,政府仅能按128人定额补助每人每月12元生活费,补助人数仅占住校生总数的18%,学生需自带大米到校,每个学生每学期交45元菜金,平均每顿饭只能吃1角钱的菜。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学生因交不起伙食费而辍学回家。
目前,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教科书费、杂费分别由中央、省财政提供,而寄宿制生活费补助则需由州市、县自筹解决。德宏州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寸待农说,这个州的地方财政根本无力拿出钱用于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费补助。
危房改造力不从心
提起危房,在德宏州乡村的教师、学生已司空见惯。半月谈记者在陇川县弄混小学采访时看到,这里校舍的破烂状况已到了令人揪心的程度。学校的三幢教室屋顶全都歪歪斜斜,瓦片露着缝;教室的门没有一扇是完整的,没了玻璃的窗框摇摇欲坠;课桌椅也全都破烂不堪,勉强靠钉子连在一起。
由于无钱维修房屋,全校240多名师生只能在这样的危房中上课。当地雨季长,一到雨季老师们就提心吊胆。老师们说,下大雨时,一二年级只能跑到操场上去,下小雨时就搬动课桌尽量不靠墙。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有的家长一到雨季就不让孩子到学校上课。
这个州教育部门提供的情况显示,目前全州共有540多所中小学存在危房,但却无力自己改造。州财政局介绍,去年德宏州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3.25亿元,而一般预算支出为15.6亿元;全州财政供养人口4.3万人,仅支付工资就需花费预算支出的一半左右。加上机构运转等刚性支出和重点建设投资,使当地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和帮扶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愿望变得力不从心。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