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新闻晨报: 家长总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恐慌

新闻晨报: 家长总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恐慌

家长总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恐慌

------------------------------------------
www.jfdaily.com  2008-5-11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星期日:虽然大部分人知道目前教育的问题所在,但家长们还是觉得无可奈何,他们都会说:“别人都在这么学,我们不学就跟不上了。”
  黄全愈:前段时间,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些教授来我们这里访问,我带他们去参观了儿子以前读书的小学。小学的校长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博士论文,论文考察了孩子上半天学和上一天学的表现,最后的研究结果表示:一二年级的时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到了三四年级这种区别就不明显了。由此看来早学和多学并不是好事。
  星期日:看到那则新闻的时候,我觉得家长们都没什么独立思考能力,只是一种盲从。
  黄全愈:没错,中国家长总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恐慌,别人在学,自己就恐慌了。其实大家都不学和大家都学是一样的,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
  星期日:我很想知道,在美国是怎么样的情况,家长们会想方设法把孩子往好的小学送吗?
  黄全愈:在美国,小学是按区域划分的,你住在这个地方就得在这个地方上学。那些比较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会在一开始就买好的学区的房子,这样就能让孩子去好的学校,或者出钱让孩子去读私立学校。
  星期日:中国家长们常常恐慌的原因在于,似乎成功的路就那么一条,考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
  黄全愈:在中国学校请人做报告的话,一般都是请教授专家,而在美国,小学里所请的做报告的人各个行业都有,牙医、消防队员、理发师、律师……这是为了孩子知道社会是多元的。小学里还有一天叫“影子日”,是让孩子跟着父母去工作一天,还有一个“职业日”,是让孩子去体验不同的职业,这就可以让他们多了解社会。
  星期日:我们觉得有多一点评价标准是一件好事,不能只看成绩,否则这样的话,成绩差的学生就会没有自信,同时也找不到自己的特长。
  黄全愈:素质教育就是把人潜在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教育并不是让所有的人做同一件事情,有些孩子可能成为很好的厨师,但家长却逼着他去做庸医。我觉得不能只用成绩来衡量一个人,应该要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我能修车,你不能修车,这是我比你强的地方。”.

TOP

星期日新闻晨报记者对话旅美教育专家:“我们的教育没有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星期日新闻晨报记者对话旅美教育专家:
“我们的教育没有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
www.jfdaily.com  2008-5-11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这段时期,正是高三学生特别忙碌和焦虑的时期,6月份即将到来的高考在很多人看来是决定命运的一次重要考试,但问题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报考什么专业,也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发挥正常。
  黄全愈旅美多年,一直都在关注素质教育,关注中美两国的教育,写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书籍。那么高考在美国是怎么一回事,记者连线采访了他。

  不再争高考状元,素质教育就实现了
  星期日新闻晨报记者(以下简称星期日):我最近看到两则新闻,一则是某一个学校动员学生学文科,因为该校实力不强,高考的时候在理科上竞争的话会竞争不过其他的学校,所以希望学生能通过报考文科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另一则是一个幼儿园孩子的母亲让孩子几乎一刻不停地补习,她表示周围的人都这么做,她也无可奈何,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的小学。这两则新闻看似无关,一则是说高中生,一则是说幼儿园的孩子,但我觉得这都体现了我们目前教育中的一种问题,我想了解一下你是怎么看的?
  黄全愈:教育的为难之处在于必须有考试,考试是教育的一个手段,但目前我们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是它变成了目的,所以整个教育体系都乱了。
  美国实行的是通识教育,让学生尽量学得多学得广,而不是让学生从高中就开始分文理科,考大学的时候专业都可以不定,到了大二大三的时候才定下专业,把定专业的时间尽量往后推,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广博的知识。
  星期日:从你感受到的来看,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方式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黄全愈:中国是为了培养考生,以学会为目的,是寻求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而美国培养的是学生,以会学为手段,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者,这就显示出了教育本质的差别。
  其实我们古代有一句话体现了很好的教育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在实践的程度上没有做到这一点,倒是被美国学了去。
  黄全愈写过一本书叫《“高考”在美国》,他对美国高考有丰富的认识,是因为儿子在几年前参加了美国高考。
  “儿子高考时学校没有用任何一天任何一节课复习。”黄全愈介绍说,美国高考只考英文和数学两门,每年有7次机会,而且很多学校允许学生用单科的最好成绩来报考,就是说,如果参加第一次高考的时候英文考得好,第二次考的时候数学考得好,那么学生可以拿第一次考试的英文成绩和第二次的数学成绩去申请大学。
  并不是只有高中生才可以参加高考,黄全愈的儿子矿矿在初中时出于好玩也参加了高考,成绩还不错,不过他没有去申请大学,还是继续读高中,继续参加高考。
  由于不是一考定终生,有很多次机会,所以美国的考生大多心态平和,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差不多,所以他们大多也只参加一两次考试,因为继续考,成绩也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一点不像国内,有的学生在一模(模拟考试)二模的时候考得很好,但真正高考的时候就会发挥失常。”
  大学录取学生也不是只看高考成绩,黄全愈介绍说,高校录取的标准是“三合一”,即看高考成绩、高中四年的成绩以及综合素质,每个学校考虑的比重不一样,但都会作为全面考虑。这是更全面的衡量人的标准,除了成绩之外,还要看学生参加什么社团活动,是否去做义工,是否组织过一些活动等等。
  黄全愈介绍了一个例子,某一年,美国有465人高考获得了满分,其中300多人申请了哈佛,但哈佛把100多人拒之门外,这就是哈佛在“三合一”考察之后做出的决定。“我觉得,到哪一天,我们国家的大学不再争那些高考状元的时候,素质教育就算实现了。”黄全愈这样说道。

  “有的时候我觉得儿子太强了”
  黄全愈的儿子矿矿5岁的时候来到美国,开始接受美国的教育。
  高中的时候矿矿参加足球、网球社团,做义工……大二的时候他确定了专业,是写作。现在他申请到了去哥伦比亚法学院读硕士,不过他准备推迟一年入学,用这一年的时间多做一点社会实践,可能会跟着一个摄制组到中国来看看,了解中国的现实生活。
  星期日:你儿子的专业选择是他自己的决定吗?
  黄全愈:当然是他自己的决定,我们不能决定他的事情。
  星期日:他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吗?
  黄全愈:他的兴趣在不断变化,一开始是对写作有兴趣,一会想当医生,后来觉得自己喜欢辩论想当律师,后来有一阵又不想当律师,最终他想通了,决定当律师,所以报考了法学院。
  星期日:我们在前段时间调查高三学生填写志愿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黄全愈:我们的文化教育从小就没有鼓励孩子进行独立思考,常常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别说孩子,就是家长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星期日:矿矿接受了美国教育,有独立思考能力,作为家长的你会不会和他有一些冲突?
  黄全愈:这种冲突常常有,我还记得他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看电视看到10点,我就让他去睡觉。他对我说:“为什么你可以看我不可以看?”我当时就跳起来了,说:“叫你去你就去,怎么可以这样顶撞我?”后来还是爱人和矿矿讲道理,说小孩子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才把他劝去睡觉了。那时我正在写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论文,于是之后我就反省了:怎么能一边写着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论文,一边却要强迫孩子做一些事情呢?
  星期日:看来父子俩还是有文化冲突的。
  黄全愈:是的,我还可以再给你举一个例子。在矿矿读小学中学的时候,我还在攻读自己的博士学位,是个穷学生,没什么钱,所以看到商场打折的时候就自作主张为他买一些衣服,因为我看着料子颜色式样都还不错。买回去之后让他穿,他不要,后来我就逼着他穿。我以为他穿上了,可是有一次爱人洗衣服找不到他的衣服,最后在书包里找到了另一件。我们这才知道,他根本不喜欢我们为他买的衣服,常常是当着我们的面穿上,然后出门之后就换上自己喜欢的衣服。从这件事情上我就明白不能用家长的意志来代替孩子的意志。
  星期日:让孩子去做自己的选择,可是家长们也会有这样的困惑,孩子真的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黄全愈:他当然会知道自己要什么,如果让他去想他怎么会不知道。从小就培养他们会学的能力就能知道。从小就该让孩子体验各种事情,是对是错他们就会知道,这样他们就会有独立的思想。
  当然,我有的时候也会感觉儿子太强了。他读高中的时候我们有过一次争论,他对我说:“只有我才能说服我自己,你不能说服我。”一开始,我想,他在说什么呀,后来想了想,才觉得有道理。

  黄全愈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现任迈阿密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著有《“高考”在美国》、《素质教育在美国》、《生存教育在美国》、《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等书籍。  
作者: ■星期日新闻晨报记者顾筝.

TOP

可是,修车赚钱少啊~~.

TOP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