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豆瓣8.5超高分?尬吹的人太多,我来说句公平的

豆瓣8.5超高分?尬吹的人太多,我来说句公平的

豆瓣8.5超高分?尬吹的人太多,我来说句公平的
https://mp.weixin.qq.com/s/zH2OoB-wkh3KVvM8JVplAQ

豆瓣8.5超高分?尬吹的人太多,我来说句公平的…
原创: 写字的乌鸦  乌鸦电影  今天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看了这部悲怆、惨烈、又浪漫的电影…



坦率的说,它不像有些人尬吹的那么好,也没有我期待的那么震撼…



但是,由于原著小说的格局宏大,史诗气质,奇诡脑洞,它仍是今年春节档最值得一看的作品:《流浪地球》







太阳极速膨胀,将吞没太阳系所有行星,包括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为了生存,人类成立了联合政府,决定向外太空移民…







但是,关于移民的方式,人类分裂成两派势力:“飞船派”和“地球派”。



飞船派的方案是:建造大型宇宙飞船,带着部分人类,逃离地球…



地球派的方案则更为复杂:在亚洲和美洲大陆上,安装一万二千台“地球发动机”,推动地球,飞离太阳系…






飞船派认为,来不及了,地球来不及了,还来不及逃出太阳系,太阳就爆炸了,地球将瞬间气化…



而地球派则认为,目前人类建造的最快的飞船,至少需要十七万年才能抵达终点…



一方面,飞船上的生态系统撑不到那一天;另一方面,地球74亿人口,只有少数人能登上飞船,谁能上?谁不能上?能登上飞船和不能上船的标准是什么?









最后,联合政府选择了“地球派方案”:推动整个地球,飞离太阳系。



自此,我们的地球,踏上了长达2500年的漫长旅程,需要100代人去完成,这段旅程被称为:流浪地球计划。







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五步:1、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2、开动地球发动机加速飞出太阳系;3、飞向比邻星;4、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减速;5、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以上,是刘慈欣原著小说《流浪地球》的基本设定。



这个气势磅礴的宏大设定,为电影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夸张的说,虽然拍摄制作的难度极大,但是,只要能忠实还原原著小说的这个基本设定,中国科幻电影就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值得庆幸的是,电影版《流浪地球》将小说中天马行空的设定,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影像…



仅凭这一点,这部电影就拿下了豆瓣8.5分的超高评价…



有网友评论道:刘慈欣小说打底,过硬的特效制作,仅凭这两点,就已经赢了。行星发动机很硬核的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巨柱”的描写; 地球启航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巨型飞船遨游宇宙; 北京和上海被冰雪覆盖;地球和木星的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哪部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中国科幻迷从此不再流浪,我们终于有硬科幻了!







客观的看,《流浪地球》存在很多很多很多的问题…



因为刘慈欣原著是一个短篇小说,难以支撑125分钟电影。所以,电影的故事是构架在小说背景之上的全新创作…



我必须说,虽然制片方动用了8位编剧,但故事编得过于简单,很多强行正能量,强行煽情,强行主旋律的地方,并不自然。







它与其说是一部科幻电影,还不如说它是一部灾难片…



刨去原著小说的硬科幻设定,整部电影就是一个简单的避难、遇险、救援的故事,跟好莱坞的《后天》《2012》之流的“科幻灾难片”没有本质区别…









最让我不舒服的地方,是原著小说的悲怆气质、思辨色彩、近乎冷酷的理性、以及人类在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彷徨、迷茫和困惑,被淡化处理,轻轻带过,变成了浓烈的情绪化和正能量…



比如,原著小说中的“飞船派”和“地球派”纷争,被彻底删除,变成了众志成城和万众一心…







比如,原著小说中,有这样一个谜语: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谜底是:死亡。



正是因为整篇小说弥漫着这样近乎绝望的悲怆气氛,才更能反衬出人类不放弃希望的坚强与豪迈…







当灾难无比深重,当生存几近无望,当人类濒临灭绝…



小说中的这段对话,才能让人泪流满面: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和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很遗憾,由于电影前半段关于“绝望”的刻画不够深刻,这也导致了后半段的“希望”不够震撼(至少不如原著震撼)…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观众,乌鸦不能假装自己是外宾,我能理解创作团队遇到的某些困难…









总的来说,我认为《流浪地球》瑕不掩瑜,它有胆量改编刘慈欣的小说,能够将“流浪的地球”这样宏大、奇诡、浪漫的设定搬上中国大银幕,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虽然在剧作、故事、表演上有诸多瑕疵,但它毕竟迈出了中国高品质科幻电影(虽然更像是灾难片)的第一步…



这一步,是坚定的,是踏实的。







在这个十多部国产电影闹新春,大年初一就收割十多亿票房,但是,在这个贺岁档期,电影品质普遍不高,让人失望的时间点上...



这部《流浪地球》作为一部贺岁特质不够明显的科幻片,能有如此品质,实属不易,值得被观众善待...







2000年1月12日,山西娘子关电厂,有一个名叫刘慈欣的工程师,利用休息时间,写了一个短篇小说…



2019年2月5日,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这个名叫《流浪地球》的故事,变成了气势恢宏的影像…



从表面上看,这不是一部适合在喜庆节日观看的电影:悲怆、残酷、死了很多人…



但是,这个故事的内核,似乎又很适合这个中国新年:选择希望。

TOP

@杨早
全家人花400多去看了#流浪地球#
或者应该叫《战狼爸爸与中二儿子救地球》?
良心话,设定和特效都很超越
说回叙事节奏和人物刻划
尴尬程度堪比春晚
全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初中女生的演讲比赛上……
中国人终于在银幕上拯救了一回地球
着急忙慌的感觉也确实像第一回
加油吧中国科幻
开车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回复@一只特立独行的拿破仑:同意[握手]//@一只特立独行的拿破仑:后半段剧情急转直下沦为了一部流俗的商业科幻片,有些可惜。要非说是中国科幻片拍成这样不错了也行,但我觉得不因为它是中国科幻片就降低标准,才是对这部电影的最大尊重

TOP

@江宁婆婆
猪年的大年初一,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式日子。
单日票房突破14亿。
疯狂的外星人单日4亿。
飞驰人生单日3亿。
新喜剧之王单日2.6亿。
流浪地球单日1.8亿。
八部初一上档的新片中有七部上座率超过50%。
第一梯队百花齐放,四部过亿片子全都是叫好又叫座,要搞笑有搞笑要场面有场面要励志有励志要眼泪有眼泪。
除了票价太贵,一切都很美好[doge]

TOP

@祝佳音
我今天特意看了一眼《流浪地球》的小说,我以为自己没看过,但是看到小说的第一句我就想起来了,我的确看过。看过至少十几年了。

现在再看,《流浪地球》几乎是《三体》的缩微版,不知道当时为什么选择了这部小说拍电影。虽然短,但看起来真的很合适,刘慈欣精华都有,包括:“巨大的人类力量和智慧之造物(行星发动机)” “压抑而危险的残酷自然” “傻逼人类愚民”。

我现在觉得,刘慈欣的很多小说本质上就是《活着》,无非披了科幻的外皮,内核仍然是人类在各种苦难面前坚持着活下去并延续后代。这样的小说我们已经看到过无数本,《活着》也好,《白鹿原》也好,本质上都是这样的故事。拆开所有的科学,你说这是一个陕北或河南的家族迁徙的故事,也再合适不过了。

什么他妈爱情,什么他妈道德,什么他妈关怀!先他妈活下去!你看邻村儿,入冬前不存粮食,傻逼了吧!还有隔壁屯儿,大雪封山之前不走,七嘴八舌没有主心骨,由着年轻人闹腾,犹豫!现在完了吧!全他妈饿死。还有老张家,逃难路上媳妇恶疾,一家人舍不得抛下她,这下好,拖累了3天,土匪把他们围住了,一家都死了!

当然这样的故事很戳我们的内心,因为毕竟就算是现在我们也有至少8亿人没有坐过飞机。另一点,刘慈欣今年56岁,1963出生在河南罗山,他的少年时代正是建国后最混乱资源最匮乏的时候。文革时他的家庭被下放到山西阳泉,那里“每天都武斗,闹得很厉害”。家长又把他送回到罗山农村。1970年,罗山遭遇洪灾,附近58座水坝决堤(考虑到当时情况,估计都是土水坝),附近乡民流离失所。我觉得可能这段日子给他造成了持久的影响。他没有那种 “活着是理所当然的” 的劲头,活着从来都是要付出代价。

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把人(或人类)扔到极限困境,但想一想,也无非就是扔到1970年。然后人类在困境下不停地重复故事,包括惊慌失措的被煽动的人群,和虽然掌握终极真理(或知识)但不被理解被狂热民众放逐的精英。

他擅长设置一个极端环境(太阳爆了!),在这个极端环境下人放弃权利、艺术和感情就显得有足够的理由。仿佛一切都是对自己或自己见过的人放弃那些东西的解释。他成长的年代还是一个疯狂时代,所有的困惑和思索都是介于这个阶段的。你说这是他的爱好,我觉得不如说是他的创伤。

而且还有一个重点就是世事无常!别看你现在岁月静好,明天太阳就要爆炸或者智子就来了。不居安思危就会在澳大利亚失去一切。我觉得这也是能够找到对应经历的。

所以在他的一些小说里,终极胜利就是 “活下来了!” 宇宙虐我千百遍,我待明天如初恋。一切英雄主义都因此而生。但其他一些作家,比如说现在的美国人就没这种感受,没什么生存焦虑,啥玩意儿活着还要代价?活着要什么代价?人不就天生该有无限续杯的可乐吗?然后就剩下满溢的人文关怀了。讲道理,距离我们国家里大多数人的生活还很远。就连我看一些获奖的小说都觉得有些难以融入。(以及刘慈欣的小说里一般会给这种人安排一个凄惨结局,就和村里老人给年轻人讲述游手好闲的二流子最后饿死一样)。

我真的很怀疑他的少年时代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不管怎么说,《流浪地球》真的就是缩微版的《三体》。选这个本子拍电影真聪明啊,我也一定会去看看电影。

TOP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e635b80039908e52baf
流浪地球,不及格。
原创: 左丘失明  第五乐章Life  昨天


流浪地球是一部不及格的电影。对这部不及格电影的普遍吹捧,那些看了提前点映纷纷叫好的写手和大V,只能让我怀疑他们的人品与审美。

一、科学设定不及格

作为一部科幻片,一部被吹得很厉害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在科学设定上完全没有能过及格线。

全片最大的危机,来自于利用木星弹弓效应时,发动机受木星引力影响停止工作。这是对整个地球科学界和工程技术界的无情藐视。如果连木星引力将会引起的各种结果都没有计算,没有考虑,还流浪个毛。对已知的问题没有预案,这是不可接受的。出现危机,只能是因为意外。

在热核聚变已经轻松搞定的设定之下,甚至已经可以随便挖石头搞热核聚变,开卡车居然是非常了不得的技能,自动驾驶辅助驾驶都没有,这没法接受。

在发动机的附近没有建设备品备件库,非得千里迢迢用卡车运输,没法接受。

理应组织严密的地下城,随便找黑市弄个身份牌就能出去。这个设定糊弄外国观众或许还行,在中国,坐个高铁都要刷身份证,在线联网人脸识别。中国观众完全没法接受。

人工智能居然可以点火烧掉,没有联网没有数据备份,烧掉摄像头就可以干掉人工智能,诸如此类设定完全没法接受。

冲击波能够用1000马赫的速度推开地球,这个地球还能保持基本结构,没法接受。

人推人使劲去抵住一个东西,这是七十年代武侠片内力传输的设定吧?用在科幻片真的可以吗?

……

诸如此类科学设定上的问题实在太多,我没法一一记录。这非常影响观影效果。看到一个不靠谱的设定,我就会想,这TM是为什么?然后我说服自己:算了,为了剧情需要。接下来是另一个不靠谱的设定。然后我又一次地想,这TM是为什么?

我知道有很多刘慈欣的粉丝会说,你不能吹毛求疵。好吧,我说个或许能让大刘粉高兴一点儿的言论:流浪地球里的科学设定,差不多赶上斯科特的《普罗米修斯》了,能够达到《太空旅客》的六成水准。开心不?

二、剧本不及格

如果说流浪地球的科学设定能赶上《普罗米修斯》,那么剧本则保持了国产烂片的一贯水准。人物没有特点,台词绝不打磨,行动莫名其妙,剧情缺乏铺垫,笑点生硬可怜。

流浪地球中每一个人都是木偶,为了完成导演交待任务而设置的木偶。他们没有思想没有个性,面目模糊行为缺乏动机。

主人公偷跑到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是为了躲避爸爸回家……然后还带着妹妹……然后还没有准备……然后还不停地说这是天才……剧组是不是对天才有什么误会?

吴孟达这个外公是个纯粹功能性的角色。别看电影里他似乎很爱外孙和孙女,但是他并没有情感。或者说剧本里他没有表达情感的机会。在电影里,他是一个慈爱的外公,但是,他不是那个具体的慈爱的外公。他和小学生作文里胡编乱造的所有慈爱的爷爷一样慈爱,唯独没有自己真实的慈爱。

妹妹在整个电影里完全是个无意义的人。她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哥哥救。妹妹存在的价值,跟《独立日》里那条狗差不多。

比妹妹更惨的是救援队,一干人的存在更无意义。他们连被救的功能都不具备。他们的功能,就是跟着剧情混,然后在剧情需要的时候丢一个人去死,或者去重伤。到底是死还是重伤完全看导演心情。

对剧本存在的问题就不更多展开讨论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剧本,去研究它到底有哪些窟窿,意义何在?

三、导演与表演不及格

流浪地球的节奏非常成问题,无论是台词还是镜头语言,总是不在点儿上。同样一个段子,高手能说得妙趣横生,水平差的说出来就是那么僵硬,那么不对劲。

比如影片开头展示地下城生态的一个镜头,那些群众演员在镜头中出现得太刻意。导演恨不得招呼大家:快来看呀,地下城是这个样子的。合格的做法,应该是让这些信息出现在背景之中,让观众去发现去感觉。然而导演没有这样的信心。他对观众没信心,对自己也没有信心。

整部电影里,主要角色一口京片子。而且是不怎么地道的京片子。油滑有余,幽默全无。

电影里所有的包袱统统不好笑。那个北京市交通委的段子,大概出现了5、6次。实在是肉麻当有趣。

吴京在空间站与俄罗斯同行的一段对话,感觉是两个初学表演的学生在尬戏。而这一段违反操作规程强行尬戏,也只是为了在电影的最后放进一瓶酒……唉,真是不划算。还不如让吴京对AI拳打脚踢一番,暴力破坏来得简单呢。

李一一这种程序“高手”人设的角色。刚出现时惶恐不安,感觉是个PTSD患者;到了分配任务一节时,小人得志,油腔滑调,又成了一个躁狂症兼患者。偏偏电影还在正面塑造这个角色。导演和演员的无能可见一斑。

所有演员的表演都不及格。我就不一一点评了。

四、价值观不及格

流浪地球和刘慈欣的大部分作品一样,价值观不及格。

进入地下城是要抽签的。那些没抽中的人怎么办?按照设定,太阳出问题要在100年后,那些没有中签的人本可以活到自然死亡,结果因为你们打算流浪,让人家提前进入无法生存的环境。电影对此根本不置一词,完全不打算讨论。因为在刘慈欣和剧组的心目中,牺牲一部分人(几十亿人而已,西安以东而已),这不值得讨论,对吧?

吴京因为自己是宇航员,所以儿子和儿子的监护人就不用抽签直接进入地下城。然而影片交待:“所有进入地下城的人都要通过抽签”。这是TM赤裸裸的腐败和特权吧?然而电影对此仍然不打算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在刘慈欣和剧组的心目中,这么有能力有地位的人,家人得到一点特权,理所应当,不值得讨论,对吧?

老婆和岳父只能有一个人进入地下城,老婆生病快死了,所以就放弃治疗,好让岳父直接作为监护人进入地下城。吴京对自己的决定没有怀疑。岳父对自己剥夺女儿的生命活下来没有心理障碍。在刘慈欣和剧组的心目中,一个快死的人和一个还能活几十年的人,哪个的生命值得保留,完全不会有选择障碍,是吧?

整部电影里,普罗大众完全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他们只有在灾难来临时奔跑哭号。除了被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因为在刘慈欣和剧组的心目中,普罗大众听安排就好,对吧?



总之,流浪地球是一部严重不及格的电影。中国科幻电影的崛起?史诗级的巨作?洗洗睡吧。

不及格不及格不及格。

如果没有那么多看了点映捧臭脚的五星四星,我或许还能给这部电影两颗星。现在我只会给它一星。因为恶心。

TOP

https://mp.weixin.qq.com/s/Xm2GBA_rXxOQubn3GWYkNg
失望与希望
原创: 发条张  电影最TOP  昨天


吃完除夕的年夜饭,我们全家在大年初一北上探亲,这两天在葫芦岛和锦州走亲戚,春节档的电影只能插空看,老舅说难得见一面,本来想用红酒白酒啤酒掺合着把我撂倒,可我说晚上要去看《流浪地球》,他很不高兴。



昨天看了两部,合一起简单说说,纯主观感受,毫不客观,供各位参考。



第一部,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







宁浩是当下中国电影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我身边的朋友,但凡说自己喜欢看电影的,对宁浩的印象都不错,他既有《疯狂的石头》这种不世而出的黑色幽默经典,又有《心花路放》这种纯娱乐公路片,同时他还有一部《无人区》,让自己带了些“体制悲情”的色彩。



这三部作品,基本把所有的观众类型都网罗到了,就算你是个对流量明星嗤之以鼻、对经典电影如数家珍的硬核影迷,也会愿意为宁浩买上一张票。







但看完了《疯狂的外星人》,我只能说,非常失望。



为什么我会喜欢宁浩?是因为他是中国影坛少有的、会把握“叙事”的导演,对观众的情绪落点有很好的判断,这在《心花路放》身上表现的最明显,一个很套路的公路片,他依然能在模式之内讲出些独有的韵味。



但《疯狂的外星人》把所有的宁浩调性都剥离掉了,我的观影情绪曲线一路走低,当开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交响曲出来的时候我很激动,卧槽这是致敬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宁浩这是要搞一部大作品鸭!没想到接下来是一路DownDownDown。



你要是让我盲猜,我不会想到这竟然是出自宁浩之手,某些屎尿屁段落我还以为是王晶的。







大家没有觉得这个剧本非常失水准么?整个故事的场景与人物极为静态,就是“人猴互耍加抢发箍,谁抢到了谁牛逼”,反反复复的倒腾这一个梗,就算你喷我装逼我也要说:全片我一次都没笑。(全场笑的最High的是几个十岁左右的孩子)



宁浩的标签是黑色幽默,那到底啥是黑色幽默?所谓的黑色,是对笑料做“冷处理”,主人公在主观上是没有搞笑意愿的理性人,他做了自以为聪明、但在观众全知视角之下很蠢的事,才营造出了笑点,这里面的前提是:大家都得来真的。



比如《疯狂的石头》里谢小盟换翡翠无形中把道哥耍了的情节,他们都觉得自己很聪明,却事得其反,从而衍生出荒诞感,这叫黑色——幽默。







而《疯狂的外星人》呢,人设都不是理性人,一开始那个与外星人交换基因球的二逼宇航员,他竟然在如此时刻拿着手机拍抖音....让观众怎么能认真对待这个故事?







里面的笑料真是一丁点儿黑色的影子都木有,都是杂耍式的,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可以用这种方式逗人发笑,但放到电影里就是种很低端的喜剧手段,而且全篇都是!







应该这么说,如果不是黄渤与沈腾这两个观众缘很好的笑星顶着,这部电影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烂片了。



我觉的有个概念很多人会混淆,就是“荒诞”,荒诞指的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儿,而是一种更深刻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应然”(应该这样)与“实然”(怎么会这样)的碰撞,只有很高明的设计才能焕发出荒诞感,《疯狂的外星人》只能勉强算“荒谬”。







除了剧作结构上的失败,“外星人”这个设定也离谱的很。



在前期的所有宣传物料里,外星人的形象都没有正面出现,我一开始以为这个外星人并不会是个实体,更多是一种神秘力量,其与两个男主的互动是“任务式”的,比如必须要借助他们去拿到什么东西回家之类。



没想到,变成了一出猴戏.....后面外星人附体拿起棒子打斗,这不就是大圣归来么?我一度以为今年的春节档不会有西游题材,看来还是我太天真。



其实这相当于一部外星人版的《捉妖记》,但这个外星人明显也不如胡巴讨喜啊,他到底为啥来地球,这些前情设定起码要认真交代一下,现在就只剩下三个人轮流耍宝了。(网上只有屏拍的图我就不展示外星人相貌了)



至于用东方耍猴技艺征服了美帝王牌特工,无非就是丑化逗闷子,讲实话我觉得挺没劲的。



当然,如果你说自己看了乐,春节不就图个乐么那我无话可说,宁浩不是毕志飞,我对他的起评分自然要高一些,而且我并不觉得贺岁档是降低品质的借口,去年的《红海行动》一个笑料没有,全是悲壮,照样逆袭夺冠军。



昨天才看的片子,我今天除了二手玫瑰主唱梁龙的那两首歌,也想不起啥了。宁导啊,你现在特别不缺钱,能不能拍些像点样的作品,哪怕你大胆尝试失败了也没事儿,逗小孩子乐的电影不需要你来拍,交给熊大和佩奇就好。



优秀的“疯狂系列”也不该以这样不伦不类的方式收尾。



第二部:《流浪地球》







出了电影院已经过了午夜,东北真冷啊,我特别想找个人聊聊,告诉他中国电影终于有了一部属于自己的硬科幻大片。



科幻电影一直是国产片的超级短板,其他的类型近些年都有一些佳作,但唯独科幻片,可以说是全军覆灭。



回想一下,让我印象深刻的国产科幻片只有三部,《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与《错位》,前两部还是偏儿童向的,《错位》看过的同学可能不多,这片子很有想法,但更多的算个“黑色政治寓言”(用了机器人AI),并不需要多少电影工业能力。







所谓的科幻大片,除了要有特效与叙事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所谓“世界观”的架设,比如《星球大战》,乔治•卢卡斯将古罗马政体映射到银河系,创造了一个宏大的幻想世界。



我们之前零星的科幻片,并没有这种企图,而《流浪地球》做到了,这份功劳,首先要归于中国本土制造的世界级科幻作家大刘——刘慈欣。







具体他有多牛我就不多说了,请自行百度,大刘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拉到了世界水准,这句评语是获得广泛认可的。



我看大刘的第一部作品是《球形闪电》,然后才是《三体》,他的书基本是只要读上一两章就放不下来,《流浪地球》是他早年的一个中篇,比起《三体》的巨型框架,《流浪地球》显然更适合被改编成单体电影。



其实如果你读过原著,会发现故事已经被大幅度改动,但大刘对于“流浪地球计划”的设定被忠实保留,对科幻片来说,“设定”才是最最重要的,相当于营造格局,格局弄好,故事细节就更多的是技术性问题了。







这个大格局设定简单说就是:“人类要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去其他星系再造家园”。



在西方的科幻电影中,遇到灭顶之灾时,人类往往想的是如何逃离地球,而《流浪地球》是带着地球一起跑!这不就是星际版的“故土难离”嘛,这种对家园的依恋,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情节。







《流浪地球》的导演是郭帆,之前没有太成功的作品,我一度还比较担心他能不能把握好,现在看来处理的算不错,在大刘的格局设计下,结合了类型片的手法,没有让电影太“硬”,在大众接受与科幻尺度上取得平衡。



郭导大胆的把灾难片元素融入,可以这么说,这是一部罩着科幻外衣的灾难片,作为背负着本土科幻片起飞重任的《流浪地球》,一定要做相当程度的“妥协”,这里的妥协并非品质打折,而是要照顾到普通观众的接受度,一个救人的故事,远比一个绝望暗黑的故事要吸引人(如果照着大刘的原著拍),先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才能有第二部与第三部,科幻观影群体才会越来越大。







毋庸置疑,《流浪地球》的特效是迄今为止国产片里的顶峰,这没什么好争辩的,都摆在那儿,无论是人物光效还是场景搭建,都明显是下了大功夫,但有一点我不太满意,就是对于头盔的透光与反光处理,显得太“干净”,从而有些假。







具体的叙事基本遵循灾难类型片的手法,大小高潮加数次“最后一分钟营救”,有几个细节前后呼应的不错,比如之前父子的对话与点燃木星,这些都是好莱坞惯用的公式,但在之前的国产片里都是拙劣的模仿,这次是真正融入到叙事里,这些细节会让观众有“剧本认真盘过”的印象。







溢美之词我就不多说了,下面说些自认为不足的地方。



我这里要谈的逻辑不是“设定逻辑”,而是“生活逻辑”,比如一万个推进器能不能推动地球,点燃木星的爆炸力能不能线性传播等之类不在讨论之列(据说大刘计算过,说推力够),这些东西作为故事前提你必须接受,就像你不能去质疑雷神的锤子为啥那么牛逼,超人为什么会不死一样。



首先是人设上的问题,主要是男主刘启。







他被设计成一个叛逆中二青年,但并没有给观众以合适的说服力。父亲离开地球去执行任务与母亲死去,并不存在谁害了谁,那他对父亲的怨气到底是咋来的?而且他叫自己姥爷“老东西”,这种台词很明显是一种西方习惯(直呼名字),正常中国人就算再叛逆,也绝不会这么无礼的称呼长辈。这样强行亲情矛盾让人感觉这个人物性格是“拼凑”,而不是自然生发出来的。



其实我觉得可以刚好反过来,让吴京扮演的父亲更粗暴一些,让他是把慈爱包裹在钢铁外表下的战士,在大刘的原著小说里,人们经历了多年的地下城生活,心都变得很硬,偶尔才会有些温度(比如男主结婚生子的描述),这样会更符合末世社会的人性状况。地下城都要抽了签才能去,电影中的世界设定显得过于舒适了点。







除了刘启,几个配角也不是很出彩,李光洁稍微好一些,其他就偏功能化,不是很立体。



我判断这跟电影时长有关系,如果能再多20分钟,会对人物有更充分的塑造,不至于这么赶。但这是春节档,加时长无异于在排片上处于劣势。相信郭导也会觉得挺遗憾,看后期能不能出个导演剪辑版吧。



再就是剧情有断点,不顺。



在运送火石去杭州的行动失败后,女队员不知道咋的突然崩溃,把火石三两枪给毁了,还是刚才说的,这是末世,见惯了大规模的死亡,人们的神经会坚硬,不太可能死个把队友就崩了。



人肉推撞针那里让我有点跳戏,这里设定逻辑会失效,无论交代再多,观众还是会下意识的觉得用人力很难摆弄这么大一个设备。







再就是我比较疑惑那个联合政府的基地是在飞船上还是地球上,如果是在地球上,那最后告别的那段对话会不会有点太过冷静了,简直就跟AI差不多了。



说到AI,应该提一嘴,里面的莫斯是致敬Hal9000。







木星大气被引爆后,产生了巨大的、足以影响地球轨道的推力,而在这种逆天力量之下两个主人公居然在几乎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活了下来,这有些超出电影设定的范畴了。







大刘的原著小说是偏黑暗风的,还有骗局与反叛情节,电影中则走的是相对温情的路线,着重讲“希望”。某些科幻迷可能会觉得太绵软太俗,但我觉得这样改无可厚非,更能适合中国观众口味,3亿的投资,不能光考虑创作者的口味。



原著小说中有一段父亲的话我很喜欢,很遗憾没有出现在电影里,我抄在下面: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报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所以,虽然有一些不足与瑕疵,我依然愿意向每一位朋友推荐《流浪地球》,因为它完成了中国科幻片从0到1的跨越,是一种常年希望的落地,就算不完美,也是里程碑式的一步。



《流浪地球》也许比不上《星际穿越》、《黑客帝国》、《异形》、《银翼杀手》等经典科幻电影,但它里面有中国电影人的决心与价值观。



也让观众知道,中华文明中也可以有宇宙苍穹,也可以有星辰大海。



希望《流浪地球》只是个序言,接下来会有更秀彩的文章。



中国科幻电影,加油!

TOP

https://mp.weixin.qq.com/s/yTwSZVS-fZfWD-H4s00z1g
早看 | 地球走了,外星人来了:师夷长技与借尸还魂(上)
原创: 杨早  早就说过  今天

各位朋友,新年好。

好久没跟大家聊聊电影了。今天是初三。早叔初一看了《流浪地球》,初二看了《疯狂的外星人》。今天看这两部片的票房排名也是数一数二了。在群里大家为这两部电影也是争得不可开交,那早叔就稍微完整地说说看法。

《流浪地球》总的来说四个字“师夷长技”,转换成白话文,就是以山寨好莱坞的方式反好莱坞。



很多人喜大普奔,觉得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降临,我们终于有了拿得出手的硬核科幻,中国人体现了自己的文化实力……这种盛况,有点像当年长春一汽造出第一辆汽车,大庆油田挖出第一桶石油:洋人有的我们也有了!

他们不是看不见这部电影文戏多么中二,不是不知道片中生活细节的浮皮潦草,不是不清楚故事的推动力多么薄弱,叙事又是多么脱节。但是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不,中国电影史被改写了!

“要看人性、故事,我何必找这部片看呢?”他们说。宏大的科幻背景下,冰冻的国贸和东方明珠就足以让人脑嗨了不是吗?

美好的前景在影评中一一展现:大过年的,在娱乐中进行了科普,吸引了公众对科幻的注意力,让贺岁电影不再只是喜剧,票房高昂又可以帮助更多科幻片的拍摄……“这次跨越性的成长提供了中国电影整个行业的成熟感和力量感。”

如果你想在过年时获得一种满足感,自豪感,优越感。那么最好的选择大概是不去看《流浪地球》,听听颂歌就够了。“一部科幻片改变了中国历史”,这种标题迟早会出现的。

如果去看了,也可能很嗨很满足,也可能像早叔一样,觉得狐疑:这是那部我看到中段就想按快进键的电影吗?



《流浪地球》是很好莱坞的,因为好莱坞这么多年的积累,已经制定了末日灾难片的大致框架与基本规则。我们(包括早叔)盛赞的特效,其实就是“初步达到了人家的水平”。这里面当然充满艰辛坎坷,毕竟每个镜头都“充满了铜臭味”。不容易啊不容易,这且按下不表,因为表的人太多了。

《流浪地球》也是很中国的。它的“中国性”不仅表现在人种或地名上,或是多少有点刻意地尽量减少英语的使用,主创其实很明白更有难度的挑战何在:什么是中国科幻的精神内核?换言之,什么是影片要输出的价值观?

如果没有这一层,学习好莱坞就只是师夷长技,这事儿好莱坞也能来干,不就是黄色面孔说国语吗?白人不懂中国,让温子仁来导总可以了吧?《海王》照样有出色的特效。

所以我也很佩服不想要“人性、故事”的朋友,真应了早叔的快评:“如果剪掉所有对白,这就是一部好电影”,一个小时特效看到饱好不?



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流浪地球》表现得非常无力。郭帆对主题的解释是“对故土家园的情感和依恋是中国的价值观”。

呃……我们姑且不去深挖这个判断是否成立,那个需要做太多历史与社会分析。就让我们像承认整个流浪地球木星弹弓一样,承认这个设定,那么,影片是怎样去表达这种价值观的呢?

还是抄一段刘慈欣的说法,以见创作之初衷:“地球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人类全部的生活、文化和历史……太空航行是一种离开本源文化去流浪的情结,如果把地球变成宇宙飞船,就有了更深的含义——我们不是在流浪,依然和我们古老的文化在一起。”(《南方周末》报道)

所以,即使地球表面冰冻三尺,即使北京地下城里凋破混乱,即使幸存的人都是通过抽签决定的生死,我们“依然和我们古老的文化在一起”?住在那个有着古老的文化的地下城,刘启想逃出去,因为不想见即将归来的父亲,韩朵朵想逃出去,因为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外面的世界反讽得很,因为地球也在拼命地往外“逃”。往大了说,地球是家,太阳系就不是家吗?往小了说,片中众人都嚷嚷着要回家,最后也就是回到地下城,继续当卡车司机?逝者不说,这些幸存的人,是拿什么在维系“对故园的情感和依恋”?最后吴京对联合政府吼:“没有人的文明不是文明!”然后联合政府就允许他孤注一掷了……怎么没有人呢?七天时间,或再少一点,地球就不能发射一些人种到空间站吗?空间站不是还冻着好些呢吗?李光洁说,逃难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带的东西是最多的。中国人也不傻,不知道保命要紧弃其辎重吗?汉高祖急了还把儿女都踹下车呢?前面牺牲了一半的人保地球,后面为了保地球可能连最后的人种都牺牲掉,这个地球到底还有什么,那么值得依恋?

或者说,吴京那句话的潜台词是“没有我儿子的文明不是文明”?唔,这倒是很中国。虽然这位儿子远没有葛优招人待见,动不动就犯中二病,明明是自己逃家造成姥爷去世,还口口声声跟别人算账,肯定没背《弟子规》没上女德班……但中国人无条件地看重儿子,为此不守纪律豪赌上整颗地球也能理解。不过,为什么全世界都会认同这种逻辑呢?难道这“十七年”,中国价值观已经普世了?

混乱,越想越混乱……

要输出价值观,你得先有一个清晰的价值观。好莱坞永远强调“家庭至上”,所以一切危机解决方案总围绕着爱情、亲情,一点儿都不会脱节,有时幼稚到恨不得拿宫斗剧去给他们洗三观。《日本沉没》是另外一种。政府在日本列岛即将沉没前,安排国民向亚洲各国疏散,居然有80%以上的人不愿意去,理由是“跟所爱的人一起走向死亡,这不就是日本的精神吗”,好吧,可以,这很日本。



中国呢?各位,咱们扪心自问,中国有什么独特的、稳定的、值得输出的价值观?是“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还是“熊孩子再熊,爸爸管不着你但还是爱你”?再或者,刘启与韩朵朵的逃亡,其实隐喻着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想起了刘慈欣另一篇《中国太阳》)

电影《流浪地球》的价值观混乱,已经有人指出,是“反刘慈欣”的表达。在刘慈欣原著中,甚至大刘所有作品中,价值观都是非常清晰的:为了集体的福祉直至人类的生存,牺牲掉部分人的权利甚至生命,牺牲掉某些传统视为神圣的文化,是一种更高层面的价值。所以,在原著中,地球的流浪,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价值观:



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当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





人类不再关注文化与艺术,也把情感压抑至最低点。主人公的父亲喜欢上他的小学老师,就离开妻儿去陪伴新欢,两个月后厌倦了,又回到家庭。母亲对此毫不介意,只是抱怨没有男人就没人会调全息星空。又如“古代曾有过一个伦理学问题:当洪水到来时,一个只能救走一个人的男人,是去救他的父亲呢,还是去救他的儿子?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提出这个问题很不可理解”,因为一切皆有秩序,整个地球已经集体主义化了,人们理所当然按照规则走向生与死的可能,伦理体系变得极端统一、功利、实用,跟“古老文化”半点不沾边。

如果要说“把中国人的情感放在太空尺度上”(刘慈欣,《南方周末》),那么,这种极端集体主义是可以算上的。鲁迅曾经议论过这一点,他说为了集体福祉可以牺牲掉部分人,这是“Nature(自然)的话”,但不是“人的话”。大刘在小说中,说的是“Nature的话”,在电影中,又要改说“人的话”,偏生又说得乱七八糟……关于这一点,早叔也没法解释。

正是这种价值观、伦理观的彻底反转,让电影只得到了《流浪地球》的故事设定,往里面填充了好莱坞的技术想象,再揉了一坨国产家庭伦理剧进去。所以说,终究只是“师夷长技”,想要“中体西用”,西用有了,中体却空空如也。至于“以制夷”,洋务运动没有做到,《流浪地球》大概也做不到。

《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工业更上层楼的象征,我信。再往多说,会不会又是李文忠左文襄的覆辙?但愿这只是早叔杞人忧天,像我这样没文化真可怕,祝各位好好学习,新年进步。

今天字不少了,如果各位乐意看,多点“好看”多转发,早叔明天再来拆《疯狂的外星人》。

TOP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37442340639378
一篇伪影评——跟风者死,但元年继续
潘海天  发布于 2019-02-08 15:18:22 投诉 阅读数:44万+
​​我们都知道这一天会来,但不知道是哪一天,也不知道谁是第一个。

现在答案出来了。

猫眼给《流浪地球》的票房开出了50亿的数字,想必此时无数电影公司和投资人心里的小算盘被拨散架了,按国内惯例,一大波跟风产品即将到来。

在这里,想给所有的土豪迎头一记冰桶:科幻电影无法跟风!



科幻电影为什么难拍,对从业者来说,是有个门槛的。这个门槛主要是年龄。阿西莫夫说如果你9岁之前不是科幻迷,那你这辈子都不会是个科幻迷。所以就算真的不是为了钱,突然天雷勾动地火,真的爱上科幻,但你现在开始修炼,已经有点来不及了。



电影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产品模式,这里面必须有几十个团队通力合作,每一个重要岗位上都必须找到对的人,这是些9岁之前就读科幻,熟悉科幻的各种类型和预设,对当代前沿科技敏感,关注科学伦理,常常思索技术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常常以巨大时间尺度和非人类角度上看待事物的那种人。



过去常有一个说法,中国脸尴尬症,就是一张东方面孔出现在未来场景里,就会觉得有点尴尬。这个问题困扰了电影美术和服化道很长时间,现在想来,就是“不到位”而已。通过《流浪地球》,我们似乎发现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美术细节足够充溢。宇航服上每一根管子,使用者的习惯,改装,磨损,看上去都有内在逻辑,它们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都被琢磨清楚,使用起来克制而恰当。这个“尴尬症”的传说,想来从此会灰飞烟灭了。这里头需要的美术、服化道对未来生活拥有一整套系统的构想,他们不能仅仅是拥有职业精神就够,他们必须是上述的那种人。



我还特别害怕过了9岁再读科幻的导演或者制片人自己编科幻剧,他们可能被某个科幻高概念打动,心里冒出了某个故事,没写出来之前就感动了自己。这个经验可能在其他题材的电影里是成立的,但在科幻领域,几乎每个科幻高概念都早被反复嚼烂,被许多大师反复琢磨过。因为缺乏足够的阅读量和对类似题材科幻小说的宏观了解,因为忽视了过往的巨人肩膀,个人冲动的思索往往是肤浅和落后于时代的。

所以导演和编剧必须是上述的那种人。



这些都是科幻电影无法跟风的原因。不是花上足够的钱,组建起一个名导演名演员名编剧的班子,塞上一个平行世界或者时间旅行的高概念,就可以拍出一部及格的科幻电影。



所以要向郭帆龚格尔团队致敬,他们能从0到1,交出一部完成度这么高的作品,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看完《流浪地球》出来,我毫不犹豫地给了满分,是的我很偏心,怎么样呢。我有一些朋友说,《流浪地球》将会只是一部孤独的成功电影,它是长夜明灯——前面是黑的,后面也是黑的。如果这样,我就不给它满分了。

只有在电影史上踏出一条新路,它的开创者意义才会这么强烈,它必须是个引领者,才值得这个分数。

《流浪地球》不会孤单,这必然只是个开始,随着它的脚步,还会有更多优秀的科幻电影出现。这五年来我一直想推销科幻电影,左右碰壁,但碰的壁越多,就越相信这一点。

因为在我们现在这个影视圈里,潜伏着的科幻迷太多了。他们隐忍磨砺,蛰伏经年,他们拍着古装片和宫斗剧,他们拍着偶像剧和闹剧,他们伪装成正常电影人,人模人样地谈着市场和观众构成,突然之间,他们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自己心里头的那团科幻之火。我遇到太多这样的人了。他们过去完全没有机会。

之前每个为电影掏钱的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你想拍科幻电影,不过国产科幻电影,有成功的先例吗?这个问题每次都让对面的人无法回答。

现在,《流浪地球》(包括《疯狂的外星人》)终于突破了这层屏障,给出了一个答案。所以,这些人终于会有一个机会了。



这都是《流浪地球》的意义所在。



当然流浪地球还有很多缺陷。

我觉得它在揭批人性的深度上,还远不如汉江怪物、雪国列车这些亚洲科幻片;讲述的到底是希望还是回家,在母题上有轻度的精神分裂;在一些重要的抉择关口,放弃了更深度的灵魂拷问,例如抽签进入地下城的问题,放弃谁拯救谁,这本是一个很可以深入的地方;还例如,如果太空城里必须牺牲掉的不仅仅是吴京一个人,还有十几个人或者上万人,救地球就必须牺牲他们,这个选择会更难。不是老有人说大刘有集体主义甚至法西斯主义倾向吗,那就索性拿出来好好讨论一下,这个选择点,落眼于吴京牺牲个人和重塑父子亲情上,有点可惜了。

此外奇观场面不够克制,我觉得也是一个问题,特效场面看得有点喘不过气来。还有上海之前故事的冗长,这些是剪辑上的问题,据说有导演剪辑版,可能到时会有另一种观感。

为什么两三个人就可以拖着走的火石,非要征用重型卡车?还有人提到苏拉威西的距离和行车时间的事情,一些逻辑问题可能还可以打磨得更精致些。



如上所述,流浪地球并不完美,它当然不是批判不得,但它所呈现出来的勃勃生机,它所预示的未来方向,一个崭新题材的揭幕,都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出现何等珍贵。我给了这个意义上的满分。

希望影视行业里潜伏着的那些科幻迷们,能够总结经验,大胆规划,小心行事,不要浪费小破球带来的局面。中国科幻电影,能否变成元年,重担落在他们——我们身上了。

TOP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37553988797520
值得为《流浪地球》争吵吗?值得 || 娱乐观
侯虹斌  原创  发布于 2019-02-08 22:42:01 投诉 阅读数:7605
​​今天终于看了《流浪地球》。

按说,已经晚了,因为在这个上映的第五天,《流浪地球》的票房已超10亿,上升到第二位;而且关于此片的解读,已经有了很多篇文章了。

不过,我觉得还有更多电影之外的争议,值得讨论。



1/3

直抒胸臆地说,我认为《流浪地球》好看;而且价值观没有问题。这是一部由中国拍摄的、基本上是中国人面孔的、好莱坞精神内核的灾难片。情节与节奏,都把握得不错;中国城与各种人物的情绪细节,也铺垫得宜。

当然,《流浪地球》最值得称颂的是,这是中国电影的第一部硬核科幻大片,特效、剧情逻辑和表现方式,都达到工业水准,给中国科幻类型商业电影指了一条明道。

实际上,中国最好的艺术电影与世界优秀艺术电影的差距不算大,但中国的商业电影,与世界优秀的商业电影差距极大。前者,更多的是代表电影艺术家个人的天赋,它与票房多少无关,与这片土地的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无关。它是一个偶然事件,旁逸斜出。而后者,代表的是整个电影工业体系,代表的是这个国度的观众的普遍价值观和水准,代表的是全体人民的审美水平。

成熟的商业电影,养活的是不计其数的从业人员,是一项重要产业。



《星际穿越》剧照《星际穿越》剧照

有人提醒我,“好看的电影”,不等于“好的电影”。这话没错。就像好莱坞《变形金刚》1、2(后面几部太差了是另一回事),口碑票房都非常好,但是除了技术奖项,那些真正的电影奖它想都不用想。——因为它们是“好看的电影”,但远远不是一部此中有深意的“好电影”。

反推也可以得,无数被奥斯卡或者三大电影节封神的“好电影”,票房很一般,看完都快累虚脱了,观影过程并不愉快。它们未必好看。

在厘清这个区别之后,我仍然要说,“好看的”,不比“好的”低级。它们只是两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后者,是艺术水准上的,可以把思想和电影表达往前拓展一步;前者,是商业体系和工业作系上的,他可以愉悦无数普通人、养活无数人,有的还能给衍生品庞大的生存空间。

都很重要。



确实,《流浪地球》就是一部灾难片,最后胜利完成任务,皆大欢喜,没有什么可回味的;它不算一部有高艺术价值的、“好的”电影。它只能算是把故事讲清楚的、能卖票房、甚至有望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往下拍同类电影的“好看的”类型片。但我觉得这点就非常可贵。

因为中国已经有一些获得过国际承认的艺术片了,但获得国际承认的商业类型大片,还没怎么起步。后者,更能说明问题。





2/3

电影有毛病吗?有BUG吗?

毫无疑问,有很大的问题。科幻设定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BUG。

虽然原著作者是刘慈欣,但小说原本只给出了脑洞和科幻概念的设定,而电影中的人物基本上推翻了原作中的人物了。



(以下有剧透、慎入。)

太阳膨胀,人类建造行星发动机,驾驶地球逃离太阳系这个设定,是原作的。很奇思妙想,脑洞够大。但是,虽然小说原作中有交待,但电影中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解释来说明,这些足以支撑地球这样的星球飞2500年的燃料和动力、能源从哪里来。靠开山采石?还是重元素聚变风险有多大?

当地球的轨道改变的时候,地球早已不适宜生存了,人类被迫蜷缩在地下城里;在地球被巨大的转向推动器驱使着停止自转的时候,巨大的海啸已经吞噬了35亿人口;而当发现地球被木星吸引,可能被撕碎、坠入木星的时候,空间站不得不作出了放弃地球人类的决定——这些都是符合情理的惨状。



但是,实际上比这种科幻假设更惨的是,这种通过地球大气层的氧气与木星的氢气相混合,引发大爆炸,从而把地球推离木星拯救人类是不可能的。借用作家刘远举在《流浪地球有技术硬伤,但仍然是部好电影》里面举的例子,“在原著里,地球的刹车时代用了42年,行星发动机开动了42年才使得地球停下来。而木星氢气与氧气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能够在几分钟的时间内改变地球的速度,这是一个更加惊人的力量。”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不相信木星的大气层爆炸,造成的后果,居然只是在地球落下一层碎陨石,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大的破坏力。看看木星相对于地球的大小就知道了。难道不是小半个地球都被削掉吗?洛希极限是开玩笑的吗,还能发动机全部重启成功?

地球人啊,你哪来的自信!





所以,当主角提出引爆大气层的想法上传到空间站时,AI莫斯说,人家以色列团队七个小时之前就提出过方案了了,我花了0.42秒算了一下,不行,地球生存机率为零。

这是一场胜算无限趋近于零的赌博。输了,就赌上全人类的命运了,而且连空间站的基因库、人类文明的火种都会完蛋。至于后来居然成了,而且地球没有什么大的伤亡,那就是主角光环起作用了。

科幻设定过于天真。

不过,灾难片中大开金手指,让不可能活着的主角奇迹般地活下来,并且全人类因此有了希望,是一个常规操作。这方面,就算最一流的硬核科技《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等等,也不可避免。我觉得这是一个BUG,但放在同类型的科幻、灾难等组合当中,并不算多大的败笔。

但有意思的是,我看微博上,大家争议《流浪地球》的,并不是它真正的毛病,而是一些电影之外的东西。

这才是中国电影界非常有趣的一种生态。








3/3

我收集一下,微博里争论的点有哪些?

首先,居然是《流浪地球》是不是仇女?

理由就是:“爸爸一开头就把地下城居住权给了儿子和姥爷,让重病妻子留在地面等死;妹妹角色从头到尾只会添乱,连自己头盔都要别人帮忙戴,绝望时只会喊救命;女护卫完全没有用,任务失败只会开枪添乱,最后直接死了烘托一下气氛”。

结论:女性不强,所以它是仇女电影。

这么说的人,应该是没有认真看电影。

首先,刘中校(吴京)家里只有两个名额进入地下城,如果给了四岁的孩子和重病的妻子,那么妻子的爸爸(姥爷)就没法活着;而孩子太小,妻子很快就会重病死去、孩子也很难独活。这是一个艰难选择。——而且,孩子长大以后,因此恨爸爸。刘中校的选择被谴责了。

吴京与女主演之一。吴京与女主演之一。

其次,这个妹妹并不差,她只是一个初中生,她已尽力帮助他人了。结尾,如果不是她用情感和希望,联系了成千上万的救援队伍重新返航,重回世界各地的基地实施新救援,你觉得靠最后这几号人,能够重启新计划吗?所有人本来都已决定回家看亲人等死的。

很多观众,认为只有技术和体力才重要,不是的,学会使用情感链接,同样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是因为有情感与爱,刘中校又何必送死?——妹妹的作用,很关键。

而女护卫也做得不错。她喝止熊孩子、救人、敲醒队长、救孩子,比其他几个男队员出色多了。她开枪熄灭火石,是为了让队长不要再无意义地往前走了,因为杭州地下城已毁,杭州发动机已开,他们的目的地已经不需要他们了,可队长有些情绪过于激动了。这是避免牺牲的办法之一。这是理智了。而且,她只是受伤,并没有死。

相反,其中的蒂姆才是整天疯疯癫癫的,李一一虽是技术核心,但也经常一惊一乍,情绪波动很大,完全没有英雄应有的风彩。这算不算黑了男人?



其实,这是一部人物群像,真正的主角是各种各样的机械和大反派——木星。人物被设置成各种符号,有叛逆的中二少年,有小痞子,有胆小鬼,有沉稳的执行任务主力,有技术天才,有为救人牺牲的,有坚毅的女战士,也有软萌的小妹妹……人物形象各不重复,但又不可避免的符号化、功能化。这是灾难片的通病。

如果批评人物扁平化,我还可以理解,说仇女?剧中女性角色少,但戏份并不少,形象也很正面。质疑者大概是认为只要女性不是按照他们的方法来实施营救、施展抱负,就是错的吧。

人物确实单薄,不过一部片子已不可能容纳更多的更复杂的人设了。再多,这片子就无法在两个多小时之内刹车了。这也是工业化的商业片中最经济的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历险过程当中。

另外的两个讨论,说来话更长了。

很多人反感吴京。被他的《战狼2》打的“鸡血”给伤着了,也在真人秀中觉得他不够尊重妻子。

吴京与《流浪地球》的故事。吴京与《流浪地球》的故事。

也有很多人不喜欢刘慈欣,因为他的小说里,充满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12年前,刘慈欣与科技史学者江晓原辩论,他假设,如果世界末日,只剩下他们俩和现场一位主持人美女,“我们三人携带着人类文明的一切,而我们必须吃了她才能够生存下去,你吃吗?” 江晓原说不会吃,但刘慈欣说会吃。“因为你要的是文明,我要的是生存。”他套用康德的一句话:敬畏头顶的星空,但对心中的道德不以为然。

2007年,刘慈欣与江晓原的一次对谈。2007年,刘慈欣与江晓原的一次对谈。

由于对这两位主创人员的不满,让不少人对于《流浪地球》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

我也对我列出来的吴京和刘慈欣这几点言论,特别不满。仿佛还闻得到鸡血味和烤肉味。不过,《流浪地球》并没有体现出来他们的这种价值观——因为,它不仅不社会达尔文,相反,还为了救年迈的姥爷、牺牲了一个精壮的救援队员。而刘中校,更是为了儿子,为了那个快要废了的地球,把装满了人类优良基因库和生存物种的整个空间站自爆了。

很蛮不讲理,很不经济不划算。但是,这就是朴素的人类感情。

很没有大局观,很没有家国观念。但是,就是感人。

你也可以把这称为“文明”。

这是一反吴京和刘慈欣之前的人设的。





不过,我还是觉得,万一一百年后太阳真要膨胀爆炸了,用驾驶地球逃跑这一招,还是不管用啊。

从网上,我看到了一些被删掉的片断。如果有这些细节,人物一定是更丰满,逻辑更通顺的。


图片来源:宝树微博。图片来源:宝树微博。

中国科幻,可以加加油了。​​​​

TOP

@北京厨子卖个包
36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流浪地球,可以说在几乎每个重大设计上都是BUG。核心设定不过是太阳马上要氦闪(嗯,挺会整名词的,相当唬人)了,OK,我觉得作为一个设定,接受一下没问题。但是无论是行星发动机,还是后面的几乎所有大的梗概,都是错的。有些可以说是考虑不周,有些可能是照顾情节,但是有些明显是智商障碍。
我知道这样说非常伤人。比如说给地面上装了一万多发动机,没问题,但是您扎的跟特么的刺猬一样,有没有想过一堆放射状的发动机布局一起往天上喷,弧形布局他们的力量有多少是有效的????你都放在一个狭窄的夹角上才是有效设计啊。
没法聊。每个细节都是坑。都表现出作者的物理学基础非常差,不是一般的差。

@北京厨子卖个包
老聊高中物理也不行哈。来一段大学的哈。
往比邻星搬迁现实么?完全不可能。不是说过不去,也不是比邻星的宜居条件能不能赶得上氦闪之后衰老的太阳,而是过去了没地方,实在是塞不下。
比邻星是三体结构,轨道没有可能解。这个也先忽略。关键是恒星已经诞生了几十亿年,行星轨道该分配的都分配完了,就像太阳系,非要跟地球里外的宜居带上再赛一个火星大小的行星,完全塞不下,最后里里外外的三个行星二老带一新,非要因为万有引力撞一块不可。几乎每个恒星体系的行星们,都是跟恒星一起诞生的,没有被恒星吸引过去的,就地继续旋转,逐渐把周边物质吸引到自己身上,清理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轨道空间。行星和恒星之间,行星和行星之间,质量配比都是平衡的,稳定的,各找各的妈的,一个萝卜一个坑。
完全没有空间再塞进来一个体积相若的行星。
不不不。别的恒星系不是一个野场子踢足球,想上几个上几个。这就是一场11个人一直踢到恒星毁灭的体系。。。。只有比赛热身阶段才有例外,结果一个行星过来直接撞了地球,把地球撞了一大块出去,形成了月球。。。。
这都不是你能不能飞到比邻星的问题了。。。是比邻星家的床上已经睡了足够多的男人。。。收起全文d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19-2-10 13:43 编辑 ]

TOP

@科工力量  
今天 11:00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据传是《流浪地球》导演拍摄前编制的1977—2075年百年编年史,让大家了解整个事件是怎么一步步发生的,也解释了电影中为何美国元素去哪里了:
…………
2029年,美国支持的飞船派推出小组,美国研究建造新型飞船,用于太空殖民,计划被黑客曝光,被指成本太高,只有财产3000万美元以上的人才具有船票抽签资格,美国社会……美国政府被迫放弃太空殖民计划。
…………
2030年,世界各国向联合国释出部分军权,联合国向全世界公布“流浪地球”计划。
…………
2034年,行星发动机研究成熟,由最具大型工程建造经验的中国政府主导建造。
2039年,第一组行星发动机启动,联合国计划在30年内让地球停止转动。
…………
2061年,月球离开地月系统,飞向太阳系深处。
…………
2065年,地球彻底停转,开始加速逃逸太阳系。
…………
2075年2月19日,地球摆脱太阳公转轨道。
2075年4月24日,流浪的地球遭遇木星危机。

TOP

@五岳散人
今天 10:29 来自 iPhone 7 Plus
其实吧,您也不能怪有些人看见电影上中国人(或者说亚洲人也行,您想象一下日本人或者韩国人做主角)主导拯救地球就跳戏,这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现代科技与文明确实起源于西方,这个是没办法的事儿,而且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准离美国啥的还有不小的差距。您想啊,人家一个芯片就能卡死咱们,这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另一个必须要承认,国力与科技是文化输出最好的载体,美国人拯救世界为啥很多人不觉得咋样?因为他们的文化输出功率大,大家看习惯了。

至于说讨论科幻作品的“硬伤”就算球了吧,《火星救援》算是最牛逼的硬科幻之一,要找他毛病一样有一堆。《深渊上的火》那个爬行界、飞跃界、超限界的设定跟科学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可人家也是科幻。

另外说一句,著名的“雨果奖”都不是纯科幻奖,是“科幻与奇幻”的奖,《哈利波特》都拿过……

TOP

https://mp.weixin.qq.com/s/sqjMzOYoezZJUw1lifUcOg
《流浪地球》的致命自负

原创: 风灵之声  风灵  昨天




文 风灵

正在热映的《流浪地球》电影我没有看,本文谈的是刘慈欣所著的《流浪地球》同名小说。小说与电影的情节有很大不同,是不是也适用以下的分析,读者可以自行判断。

小说为地球安排了一个极为宏大的“流浪计划”。从小说里主角出生的时候上溯差不多四百年,物理学家们通过观察、探测和计算,预计四百年内太阳将会爆发一次氦闪,地球在这次威力巨大的氦闪中将变成一缕轻烟消失在茫茫宇宙。为了生存,人类需要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计划让地球流浪到离太阳最近的比邻星,整个过程将耗时2500年,100代人。

不得不佩服作者能想象出如此壮观的计划,让许多好莱坞的大制作大场面大故事都黯然失色。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计划注定失败,因为它是所谓“致命的自负”非常典型的表现(其实不少科幻小说/电影都有类似的问题,但《流浪地球》可以说是这种思想的代表)。我不是说与科学相关的问题,比如人类能不能让地球停止自转,停止自转后会发生什么,能不能人工加速离开太阳系,等等,这是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关注的事,我说的是这个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方式——理性设计一切,注定失败。

流浪计划是怎么制定的?作者提到,人们对于必须星际移民已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在移民方式上”。由此分为两派,一派是飞船派(飞船移民),一派是地球派(地球整体移民)。两派之间打了四个世纪。在存在尖锐矛盾的情况下,地球流浪计划是怎样定下的,作者没有详细正面交代,只是借小星老师的口说,“要相信联合政府!”如果地球整体移民不成功,“人类将自豪地去死”。结合后面的情节来看,应该是联合政府根据专家意见,拍板定下的。

而流浪计划的执行就完全是中央计划的执行方式了,而且很类似于战时计划。我没有看到联合政府是在什么时候成立的,反正在小说的时间里,地球上的各主权国家都消失了,只有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联合政府。联合政府控制各种资源、运转地球发动机,建造地下城,安排人们的工作、教育和生活,分配住房,分配生育指标、决定逃生顺序,等等。不要说私有财产,就连家庭的存在感都很弱。

不谈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方面的评价,这种中央计划的模式,即使是在小说原文里,也已经体现出非常惊人的缺陷。

一、没有替代方案。全球中央计划的方案是唯一的,没有与之相竞争、相对比的替代方案。地球派和飞船派之间冲突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地球派把顽固的飞船派投入监狱,或者飞船派把地球派丢进海里。而如果是在自由竞争的世界中,愿意坐飞船走的人大可自己造飞船走,愿意与地球同行的人就与地球同行,本不应该是这种有你无我的局面。

有人或许会说,地球资源有限,只能支撑一种方案。其实,“资源有限”的观点是一种“事实错误”。对人类而言,重要的不是物理形态的资源,而是如何认识它,利用它,这其实是发现和运用知识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制度有利于发现和运用知识的问题。换言之,同样的物质,不同的知识,所产生的结果完全不同。石头在原始人那里,只是简陋的武器或工具,在《流浪地球》里,却是地球发动机核聚变的燃料,可以产生让地球停止、变向、加速的巨大能量。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资源?是物理形态的岩石,还是人类的知识?如果知识才是资源,那么要充分发现和利用知识的话,自由竞争的机制将远胜过中央计划。

此外,地球派如何证明他们是唯一正确的呢?不能。他们说的是,如果错了,人类就自豪地去死。但实际上,本可能还有别的选择。比如,如果飞船移民的飞船不够大,是不是可能制造多个飞船联飞,轮流使用?或者开发更好的生态循环系统;或者先移民到较小较远的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或卫星,再让那个较小的行星或卫星去流浪?我不是科幻作家,也不是天体物理学家,这些设想也许很可笑,但我相信,除了让地球流浪之外,人类应该还有其他可能,就算那些方案都是错误的,也应该是在不同方案的竞争中被证明是错误的。否则,万一地球派错了,那些不愿意“自豪地去死”的人的生命,谁来负责?

二、没有科技进步。从人类发现太阳异常并预测氦闪到小说里的现在,差不多400年,没有科技进步,甚至未来的2400-2500年,在地球泊入比邻星之前,都不会有科技进步。因为400年前的人就能为现在乃至2000多年后的整个地球上的人类制定完整的计划,后面的人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实施就可以了。

不要说掌握了重元素聚变的未来人类,就是从我们现在,从21世纪倒推400年,我们能够想象17世纪的人类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定计划吗?17世纪的人类,也就能驾着木船风帆航行,而现在的人类打算移民火星。17世纪的人类不知道电器为何物,现在的人类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即使当时最杰出的天才,也无法想象今日的世界,更不要说为今日制定计划了。而我们可以看到,21世纪科技发展的速度远超以往,我们更不敢为子孙后代计划。不要说400年,2500年,就是对未来4年的计划恐怕也会被打脸。20世纪,前苏联一个接一个的五年计划,曾被认为是了不起的壮举,但最后证明完全失败。小说里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计划,如果真的能够实施,其前提必然是科技停滞不前,知识不再增长,人类的未来才可以一眼被看到头。

不过,作为科幻小说,这并不奇怪。因为就我所见,几乎所有的科幻小说的作者都不太理解科学是如何进步的,虽然他们写的是科学。高科技要么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前提,要么就是天才人物的发明发现。

三、没有纠错机制。在小说的下部,地球离开太阳,向外太空飞去。但越来越多的人怀疑太阳将要氦闪是个巨大的谎言,地球流浪计划是个可怕的骗局,反对者联合起来,发动了一场全球规模的大战,战火遍及几大洲,死伤无数。最后联合政府一方战败,所有的俘虏被残酷处死。但就在此时,太阳氦闪爆发了,叛军一方发现自己错了,但死去的人已永远死去。

如前所述,流浪计划是个中央计划,集中一切力量来执行这个单一的目的。但人性本身是有各种各样想法的,那么,为了计划得以贯彻执行,就只能采取强力来抑制与之不同的想法和计划。由于这是个靠强力维系的体制,当它本身出错,或者被怀疑出错时,就很难有非强力的解决办法了。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各种想法都可以自由交流,各种计划都可以自行其是,即使有骗局,也不需要战争的方式来解决。

小说中没有太多描述这场大战的残酷,但我们也可以想象双方付出了多大的成本。其实,反叛的一方能够幸存全靠联合政府一方心存善念,没有毁掉地球发动机。

这只是小说情节本身暴露的这种流浪地球计划的缺陷,实际上,现实情况将更为残酷。人类整体作为高度发达的文明,不可能在这种战争状态的全球计划经济中存续400年。如哈耶克所反复警告的,中央计划解决不了知识问题。这意味着,由于中央计划者不能获得相关的知识,也就无法良好地协调社会经济活动,人类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幅度下降。经济活动将是盲目的,要么过剩,要么短缺,各种混乱、浪费和无效率。很多人的生活水平下降,甚至生存本身都成了问题。低水平的社会合作无法支撑庞大的现代人口,人口将减少,而人口减少进一步恶化合作状况。相应的,科技会停滞乃至倒退。人类不得不退回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那种经济模式只能养活现有人口10%左右,这还是较好的结果,更严重的情况是中央计划者犯下某个重大错误,导致人类整体灭亡。

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惨痛教训,非常富裕的国家,或非常强大的国家,因为错误的政策,在很短时间内就陷入至为悲惨的困境。但万幸的是,这些都只是局部的教训,正是因为从不曾有过一个致命自负的全球政府,统管一切人和物,安排一切事和工,人类社会才有今日的繁荣兴旺。如果太阳氦闪将400年后爆发,然后立即成立联合政府实行中央计划来应对,那么人类将无处可逃,文明将无处可逃。早在氦闪爆发之前,人类文明本身就已经衰亡,剩下的零星人类,面临大灾难将无能为力。400年对宇宙来说只是一瞬,但对人类而言,已足够从太空时代退回刀耕火种。

事实上,我们的太阳氦聚变为红巨星,将是30-50亿年之后的事,而自由市场与中央计划之间的争端,却无处不在,诚如哈耶克所说,这才是真正关系现代人类存亡的问题。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一书阐述的主题,自发秩序优于理性设计,对很多人而言是陌生的,也有很多人虽然有所了解,却不理解。现在,名师经济学经典品读会已开班,著名的哈耶克专家冯兴元教授正在带领大家精读《致命的自负》,欢迎随时加入!点击下面的海报订阅享受新春特价,还有更多优惠,详情请见:名师经济学经典品读会招募!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