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美国中小学的做法及对于中国的启示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美国中小学的做法及对于中国的启示

美国中小学是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的
    美国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对我们有很多的启示。笔者将从美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来谈谈美国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是如何实施的。
    一、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美国的课堂教学是很开放的。他们在座位的编排上就很随意,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很近。他们这样做或许是为了更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可以为所欲为,只要你不妨碍其他人。不少学生的课桌上摆着饮料和食品,在课堂上喝饮料吃食品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尤其是一些晚上开课的课堂更是如此。美国人非常喜欢篮球,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放过一年一度的精彩的 NBA总决赛,在这种时候上课,你常常会听到教室的某一角微微地传来决赛场上的欢呼声,这是因为有些学生把微型电视机带到了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悄悄欣赏决赛场上的精彩场面。
    美国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尽力表现其幽默风趣,一个教条、呆板而且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一定会被学生认为是boring的教师,他的学期结束时的教学效果评估一定不会获得好分数。教师们在课堂上的神态仪表都非常有个性,其教学方式也非常丰富多彩,与中国的一些整堂课都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而学生则埋头做笔记的教学方法相比,的确是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注重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美国人有句名言,“没有什么问题是愚蠢的”。师生间的问与答被认为是创新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老师常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书本或网络,以得出自己的答案,而老师有时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因而也不急于让各个学生的答案相一致,更不会去束缚学生的创见与想像力。在课堂上,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中断教师的讲课,向其提出有关问题,有些活泼的美国学生会以一些非常幽默的方式提出疑问,从而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而美国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很有气量的,只要学生并无恶意,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滑稽问题都不会动怒。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加上教师因势利导的提问,从而会更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另外,美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课堂讨论外,还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辩论赛,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经常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思维能力。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件趣事:美国的一位高中教师,多年前第一次给新生上课,他让一位朋友去冒充他上一节地理课,他故意让朋友把课讲得乱七八糟,不合逻辑,但学生还是认真地记录,居然没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时坐在学生中的这位老师举手说:“这些内容都在课本里,为什么要我们记呢?”冒充的老师说:“等一会儿就知道了。”5分钟后,这位老师又说道:“我听不懂!”冒充的老师解释一遍,学生还是拼命地记笔记。10分钟后这位老师再次举起手又说:“还是听不懂!”这时冒充的老师说:“要么你来讲吧!”
    然后,这位真正的老师才定上讲台去开始正式上课。据说这种办法已经试用了多年,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讲解进行批判性思考,克服学生上课时一味听讲、不假思索地记笔记的习惯。
    二、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大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美国课程设置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内容比较重视让学生学习与现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特别注重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内容。
    小学和初中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的课程,包括英语的读写和理解,数学,社会学如历史、地理、环境保护和理科的基础知识,以及音乐、美术和体育等。但初中和高中有选修课,其比重分别占到总课时的1/3和1/2。必修课由学区或州教育局规定,其内容是很多的,但有的必修课也因学校而异,选修课则根据学校的特色与学生的兴趣而定。如芝加哥市的中学课程就分必修课、选修课和学生辅导课三大类。必修课的重点课程是:英语、数学、科学(含生物、地球及太空、化学、物理等)、社会科学(含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职业教育(含健康教育、驾驶教育等);选修课则多达几十种,并都是技能性很强的课程,有的甚至就以各种俱乐部的形式活动;学生辅导课又叫社区服务课,不算学分,但必须学习,这种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服务精神。
    学校虽然也有教科书,但教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不用教科书。如对计算机的学习,他们就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办法,学生从入门到简单操作,到熟练操作,用电脑写报告、做作业、获取信息、修理机器、设计图纸方案、谱曲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修理机器、美容、美发等不仅是面对模型教具,更面对真实的顾客。如在体育课中开设驾驶课,在职业教育课中开设就业辅导课,在学生辅导课中开设社区服务课,这些对培养学生技能技巧、服务精神、实践能力都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他们真正身体力行地去“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伊克中学的校训就写道:发展个性,提高自我。让我看,我记不住;让我听,我会忘记;让我参与,我就会理解、明白。
    1998年,美国国家教育经济中心为基础教育学校制定了一套新的基础课指导性标准,即英语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应用学习的操作能力标准及相关的项目作业实例。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这是美国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法宝。
    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怎样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等,教师也从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而竭尽全力去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近年来,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其实,这种方法很简单: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尺子,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底,然后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这样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就认识了尺子的用途与使用方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而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木匠教学法”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极大地锻炼了孩子们自我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按老师事先规定的方法去做,从而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三、美国学校考试题目千奇百怪,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素质和学习潜能的提高
    美国基础教育的一至三年级没有学业成绩记录,三年级以后的各种考试也不公布分数,最多只是贴学号,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成绩。不过大部分学校都非常注重让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得到发展。大部分的中小学都设有“优质班”,每周有特殊的授课时间。如果学生表现十分突出,学校会建议家长去做智商测验,以使学生有机会得到特别的辅导。
    考试的内容与学生的教材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考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几方面的能力。考题也千奇百怪,如癞蛤蟆是否有听觉?试证明之;试说出一种根源在外太空的东西,并为你的理论作一个完整的辩论;请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个故事:“在多年以后,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冰有关的经验……”故事需提及一双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翁全集。再如,沙和海滩的关系中与下列哪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同:A.猫和猫须;B.树和森林;C.足球和曲棍球;D.衣服和鞋子。这些题目也是每年高考常考的题目。从这里可看出,这种考试不仅仅是对学生过去学习结果的检测,更是对学生将来学习潜能和创造能力的考查。
    美国不少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在招生时除了高考成绩外,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如除了高考成绩以外,学校还要学生提供高中的成绩单、教师或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推荐信、参加社会活动情况等,这真正是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正是因为高考的导向作用,美国中小学生才这么轻轻松松地在学习中进行创造。
    四、大力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美国的研究型课程在设计的时候就特别强调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其目标设计主要包括:1.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倒是次要的。2.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能够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心地探索和解决问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活动。3.使学生通过实践与具体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品质等方面的发展。4.使教室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按照研究型课程的要求,教师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美国的学生经常要做“报告”,从选题、撰写到演讲,全部是独立完成的。自然课研究报告要求有完整的结构:假设、研究目的、方法程序、实验情况、分析和结论。
    如Ohine小学因地制宜,借助靠近美国航天局的优势,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5个月的太空探测课题研究,并邀请航天局专家担任课题指导教师,学生学习兴趣很高。UCLA实验小学以计算机为研究工具,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比如,四至五年级的学生三至四人一组,合作研究人体健康问题。他们设计相关的软件,利用计算机显示病毒攻击细胞、香烟危害人体的消化系统等过程。再如:“人们运动后多长时间心跳才能恢复正常?”有的学生就通过跑步来记录心率,然后分析数据,在计算机上作图表并撰写文章,再打印出来贴在大纸板上并加以彩色插图装饰,最后当众演讲。
    我国的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赴美留学,小孩也相应地进入四年级学习。美国教师看到我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说,这课本的难度在美国小学六年级也够用了。之后,小孩几乎是在玩中学习,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和个性。可不久,孩子从图书馆抱回一摞书,在电脑前一坐,妈妈问他干什么,他说:老师让我写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这在我国恐怕大学文科学生也很难写出这样一篇“作文”。而这篇作文就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训练了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
    美国学校很注意让学生从社会中、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学生们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到实地参观、考察什么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如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可以建议他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经济困难。如果家长出国或到外地去旅行,并要带上孩子也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例如,有位美国孩子的家长要去欧洲旅行,学校积极支持这孩子一同前往,并且各科教师也抓住时机根据这个孩子的特点,布置了一些相应的旅游作业。历史老师要求他参观一下欧洲的博物馆和一些历史古迹,返校届让他作一个参观报告。法语老师让他在旅游期间写一封法语信给他和全班同学,尽量用学到的法语单词、句型传达所见所闻。
    美国十分注重社区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社区里设有图书馆、艺术馆、航空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这些场馆对中小学生都免费开放,可供学生参观、玩耍,还可供上课及参加各种游戏、活动。比如在芝加哥的一个水族馆,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底世界,也是孩子们的乐园,在这里他们能增长不少见识,沟通课内外的知识。据水族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年有4万多名学生到这里接受教育。再如位于硅谷的SanJose现代技术革新博物馆,是由旧金山市政府投资1亿美元、博物馆自筹500O万美元建成的。博物馆中的计算机可用于设计自行车、机器人、电子软件、人体科学、自然科学、计算机实验室,绝大部分是参与式设计,还专门设计了竞赛项目。博物馆每年接受参观的学生有4 万多名,这些高质量的博物馆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
    六、对我国中小学开历创新教育的几点启示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正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从美国开展创新教育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1.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的火花,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作为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否则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问题主动思考的态度和批判精神。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像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
    2.要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给学生的“鱼”是有限的,而学生掌握“渔”之后,自己就可以打开知识的宝库。因此,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要具备创造意识外,还要学会创造的方法,了解创造的规律。要让学生了解创造发明的过程,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创造、小发明等,逐步提高创造能力。创新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能适应干变万化的未来社会。
    3.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首先,必须改革我们现行的以分数为主的考试选拔制度,真正从德智体几个方面来全面衡量一个学生,让学生从考试的“枷锁”里解放出来;其次,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使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繁琐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学校要全面开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实验室等,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器材、有设施;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创新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创办报纸、电视台、广播站,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作为社会要大力支持学校开展创新教育,上文已经提到美国的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设施基本都是向学生免费开放的,这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因此,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携起手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为创新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原载:《教育参考》2003.4   杨光富.

TOP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也对振兴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都是各国政治家高度关心的问题。为了迎接挑战,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力求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大批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许多国家都得出同一结论:未来社会要求的必须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在价值观和学习观、思维和生活方式、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应达到新的水平。
    一、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
    l、注重基础学习能力的提高
    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基础学习能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重点。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如德国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是:向成长着的一代传授广泛的出色的综合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素养。
    2、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无一不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各国课程改革普遍注意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价值观的培养和道德教育。如英国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达成促进机会均等,形成健康和公正民主,生产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基本目的的永恒价值。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具有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展宽松的活动,发展个性教育等。
    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公民。如日本政府呼吁要“以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为基础,创造新思想。”
    4、计算机信息素养的养成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的养成成为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如英国把以前的“信息技术”改称“信息和交流技术”,旨在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做准备。美国的新泽西州要求所有学生应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和其它工具。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把学生的教育交到他们手中。如德国北威州的课程纲要规定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包括每个学生独特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等。
    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浅观
    1、俄罗斯教育改革
    俄罗斯政府将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俄罗斯政府于2000年通过了为期25年的《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确定了教育在国家政策中的优先地位,教育发展的战略和方向。2001年10月,俄罗斯政府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中小学十二年学制取代目前的十一年学制;以全国统考取代中学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改变国家对高校的拨款制度,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提高教师待遇,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拨款等。
    俄罗斯政府计划在减少目前教学内容20%的同时,将学制从目前的十一年延长到十二年。实行十二年学制后,前十年为义务教育。学生必须接受前十年的基础教育,而接下来的两年是分科教育,学生自愿选修。为减轻学生负担,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今后将安排在十年级以后学习。在保留传统课程结构的同时,又新加了大量反映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新成就或新观点的教学科目。为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实行十二年学制后将增设经济学基础、法学基础等课程,体育课时间也相应增加。另外,学生从小学二年级起就将学习外语和信息知识。
    2、美国教育改革
    多年来,美国中小学教育一直以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主,不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考核,从而使学生放任有余,约束不足。各州有自己的法律和做法,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管理。而在州范围内的管理,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层的学区教委。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该州总共有1000多个学区,每个学区所辖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差距很大,大的学区有数十所学校,小的学区仅几所。各学区由于居民的收入、种族等的不同,教育的投入、环境和质量也各异。
    美国教育界人士普遍认识到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设定存在偏差,他们构建了新的三根支柱的课程结构模型,构建发展学生的“理性”、“个性”、“人性”。其特点一是教育目标指向个体的综合素养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它不仅强调思维发展,而且还强调公德、审美和人格的发展;二是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平等的对话、交流、合作和共同探索;
    三是教材的组织结构强调课程的整体结构,注重培养个体的情意性和活动性的经验。
    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名为“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改革法案,这项法律旨在提高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学质量,它要求从2004-2005学年开始,全国所有三到八年级学生每年必须接受各州政府的阅读和数学统考,各学区必须对每所学校的考试成绩提出报告,进行比较。所有学校必须在十二年内使100%的学生阅读与数学达标。
    3、法国教育改革
    (1)实施“优先教育区”政策
    优先教育区是依据学校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学生家长的社会职业状况,以及当地学前教育入学率、中小学留级率、外籍学生比例、中小学校网的密度等教育外部与内部的具体指标确定的。对被确定为优先教育区的社区,国家采取特别扶持政策,在经费、师资、设备等方面给予特别支持。一旦达到规定的标准,优先教育区即被取消。优先教育区政策是一项比较成功的由国家直接对处境不利地区教育进行扶持的政策,实施十五年来不断完善,1995—1996学年,全国优先教育区的数目己由1982年的355个增加到563个,包括小学5400所,初中800所,高中150所。在区内就学的中小学生有112万,约占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的9%。
    (2)建立学习阶段的新结构
    为使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水平的差异,保障每个学生的平等学习机会和学业成功机会,90年代法国初等教育进行一项改革尝试,即打算把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合为一体。第一阶段称为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第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大班和小学的前二年。第三阶段为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的后三年。在每个学习阶段,教学活动不是按学生年龄而是按学生能力和水平实行同学科同水平分组教学。这样,在同一学习阶段内,年级的概念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放慢学习进度,用四年而不是三年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放慢学习进度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留级的,因为它无须学生重复学习已经学过的东西,而是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加强薄弱学科的学习。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允许他们用两年时间提前完成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业。学习阶段的实验和改革具有创新意义,其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破除传统的年级概念,在包括幼儿学校和小学的整个初等教育中建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习阶段。
    (3)重视个别化教学,重视方向指导
    面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和学业失败严重的现实,90年代法国中小学教育在教学法上的重大进步在于个别化教学受到普遍重视,有别于传统班级授课法的各种个别化教学法大量涌现,如个别辅导、小组活动、有专人指导的个人学习、同学科同水平小组教学等。这些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
    (4)强调“将儿童置于教育系统的中心”
    本世纪以来,对法国学校教育产生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或思潮有两股,即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民主化思潮。与传统教育思想相比,新教育思想强调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强调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新教育运动的许多有益的思想对法国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教育民主化思潮逐渐成为法国的主流教育思潮。在这一思潮影响下,法国学校教育数量急剧扩充,学校教育实现了普及化、大众化。当前,尊重儿童的个体需要,根据学生能力和水平组织不同形式的个别化教育,建立灵活的学校教育体系,不仅得到了教师们的广泛认同,而且正在逐渐变为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
    4、德国教育改革
    (1)重视对基础性关键技能的培养。教育己不是一种资源,更多的是全面发掘人的能力的过程,并培养人在社会共同体中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
    (2)加强作为思想方向的价值观教育,把价值观作为专业课教育的一部分来实施。在课堂交往和授业解惑中引导学生达到负责的感觉、思维、认识、决定与行动,并使其成为课程实施中最优先的目标。
    (3)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基本素质。从课程与教学开始,将创新教育引入中学课程与教学,新的教学计划的特点是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学课程中的重要性,鼓励在更接近生活和解决问题的现实中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对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力度。
    (4)把信息与通讯科技教育渗透进各门学科。把新技术作为学科基础,在中学课程中有计划地渗透新技术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新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可能,及时了解新技术给政治、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
    5、新加坡教育改革
    新加坡教育向来注重探究性,适应性和整合性以及个别化和多样性。但他们仍把改革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课程符合21世纪的需求,在未来几年内落实教育资讯科技总计划以及确保国民教育成为未来教育体系的重心;开放教材市场,推出“教育电子坊”网站;政府保证对市场的管理;推行“思考”课程,培养创意思考;倡导学校应更注重培养创造性;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推行“教育电子簿”试验。教育部规定了信息技术教育总体规划策略,目的在于拓展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不再受课程的限制,随时随地享受学习乐趣。
    三、启示
    纵观这些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发现许多国家在调整培养目标时,都把德育放在突出的地位。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在强调打好科学文化基础的同时,各国培养目标都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强调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结构的人,重视科学方法、态度和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中小学生的道德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特别突出的问题。
    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中国儿童”。我们要认真分析比较研究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取长补短,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自己的计划。一线教师要多关注教育理论、勇于探索,为国家课程改革总结经验。目前上海二期课改的要求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开发学校课程,鼓励学校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方案。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正是以人为本,它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积极参考和借鉴近年来世界各国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有益经验,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师生角色和教学方式,产生的直观结果是,补课少了、书包轻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大了,创造性活动的时间多了。 摘自《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07/P44.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