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楼collector
(......)
发表于 2008-8-13 22:01
只看此人
三、帮助学生掌握提问技巧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1、示范提问, 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开始, 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 精心设计提问, 吸引学生热烈讨论, 积极思考, 使学生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 同时也为学生起了示范作用。首先老师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 使学生受到启迪, 有方法可循。如《秋天》一课“ 稻子熟了,黄澄澄的, 像铺了一地金子。” 教师提问“ 这句话写了稻子的什么?” 生答“ 颜色?” 提问“ 地毯也是黄色, 为什么把稻子比成金子?”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知道在阳光的照耀下稻子有光, 比作金子更恰当, 稻子是粮食, 人们离不开, 比作金子显得更珍贵。在提问的同时, 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 咬文嚼字和类比等。学生通过听课, 可从教师的提问中逐渐明白发现问题的方法, 产生自己提问的欲望和兴趣。
2、启发引导, 让学生尝试提问。学生在读书过程中, 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 这就是疑问,是感知过程的障碍。在指导阅读中就要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 尝试提问, 可以围绕课题提问启疑, 课文难点处设疑, 课文重点处引疑, 找矛盾、提问题, 定范围、提问题(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 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调动情感因素, 暗示有疑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将学生提出的一般性问题引导为深疑,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人。
如学习《诸葛亮和小皮匠》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 诸葛亮这么聪明, 为什么他想不到的主意, 小皮匠想得到呢?是不是他不如小皮匠聪明呢?” 学生年龄小容易单纯、片面地分析人物, 看待事件。我是这样启发的:“ 对呀, 每个人的聪明刁智都是有限的, 那么当我们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该怎么办呢?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当诸葛亮架人桥、撑木筏等办法都行不通时, 便张贴布告征求方法。我让学生就诸葛亮的做法展开讨论, 大家都很佩服他, 因为, 他是个大人物, 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能征求并采纳别人的意见。学生从另一方面了解了伟大人物的不平凡之处。同时, 同学们也了解了小皮匠平凡中的不平凡, 从而明白了小人物也能办大事情的道理。
3、教给方法, 提高提问技巧。学生有疑而发时,往往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因此, 教师还应教会学生一些方法, 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首先,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述清楚、确切。如《初冬》一课,有学生问:“ 雾散以后作者还写了白菜、柿子、黄叶吗?为什么?” 我问她:“ 没有写吗?” 那位学生点头说:“ 写了。” 我随即问:“ 那么, 这个问题该怎么问呢?” 学生思考后说:“ 为什么要写白菜、柿子、黄叶?” 这样, 问题表达就确切了。其次, 可以教一些提问的方法, 如直接提问, (雾后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比较提问, (《六岁的小演员》和《数星星的孩子》都是写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为什么一个开头就写卓别林是美国著名的艺术大师, 一个结尾才交代人物的身份呢?)另外还有归类提问、分析式提问等。学生了解了这些方法, 就能把问题表述清楚,提高提问技巧, 善于提问。
现在学生上课思维活跃, 敢于争论, 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有批判性思维。部分学生初步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普遍喜欢看书,也爱练笔, 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明显增强。
让我们抛弃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 让学生的个性“ 跳” 出来, 让学生的思维“ 飞” 起来, 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独立性的人。
原文刊载于《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12期
[ 本帖最后由 collector 于 2008-8-14 17:3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