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SES上海市实验学校优秀学生 选登

SES上海市实验学校优秀学生 选登

热烈祝贺我校高二年级赵立毅、高三年级顾炜晨同学在全国物理竞赛中获奖,并被清华大学预录取!
2006-12-5 15:42:00 阅读次数:3642
赵立毅同学发言稿:
    尊敬的全体老师和同学,早上好!
    首先我要感谢陆校长对我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其次物理组严老师的精心指教,班主任唐老师和各位任科老师的理解支持。
    这次决赛云集了神州大地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的选手,通过智慧的角逐,能力的博弈、意志的挑战,最终使我荣获了第23届全国物理竞赛全国银奖和上海赛区一等奖。面对如此的殊荣,我告诫自己:每天从零开始,荣誉是过去的。
    这次物理竞賽所获得的成绩真是来之不易:赛前,当我得知: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等四校,为了全国联赛各校都在请市主教练帮助同学集训。我校由于条件有限,未能如愿,针对这对情况,我苦思冥想制定学习计划相信自己、靠意志、靠拼搏加强系统地学习,碰到疑难问题自己查找书籍解决,直到搞懂为至。我时刻牢记科学家索末菲告诫他的学生海森堡的一句话:要勤奋地去做练习,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哪些你理解了,哪些你还没有理解。通过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一轮一轮地复习练习,自己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有了质的飞越,对重点部分:力学、电学、热学有了更深透的理解,特别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狭义相对论,有了全新的牢固掌握。在复赛中,狭义相对论等多数题目尽然得了满分。
    由于我校物理试验装置缺乏,不能按要求每天操练,达到熟练程度。我就利用暑期阶段物理学会举办的实验培训,认真做好每天实验操作内容,在培训期间,我每天几乎预习到十二点钟左右,第二天早上还要赶到闵行交大校区和各大高校参加物理实验操作培训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短暂的一周培训,上海市约一百人左右参加培训,其中六人获得了优秀证书,我就是其中之一。
    开学后,严老师不顾自己的教务繁重,在百忙之中,抽空跑遍各大新华书店,为我寻觅、购买相关的奥赛书籍,还从家中筛选出五本左右书籍供我阅读,并不断给我鼓劲,晚上时常来电询问,学习中什么疑难问题,复习进展如何,慈爱的老师,大大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和拼搏意志,最终以165高分(满分:200分)入围决赛资格,代表上海队参加全国比赛,上海队有六名队员,其中二附中三名,复旦附中二名,都是高三年级高手。进入决赛之后,难度更大了,其它学校都有物理实验室,随时随地都可以一边看理论书,一边操练,从而达到娴熟的程度,我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只能依靠看理论操作书来加深影响。为了消除紧张情绪,陆校长及时给我调整心态,补充精神养料,把他已有的知识传授给我,给我鼓励,同时我就大量地认真、仔细研究理论实验书,把历年的物理实验题全部吃透、看透,弥补操作的不足,决赛中,实验操作达到了良好状态,得了较好的成绩。
    通过竞赛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和坚强意志。在竞赛期间大大启发了我的思维能力也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可以实现超越自我。
    学习过程中我充分体会到了仔细品味、反复咀嚼知识的乐趣。知识不是冷冰冰的,它有着不动声色的魅力,能够给你创造无穷的快乐。学物理化学,穿梭于各种各样的定律和化学式的时候,其实你也是在探索一个神奥的世界,一种现象,一种物质,可能会超过平常的经验和想象力,带来不可思议的感受。知识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体验要善于将自己的思考加以总结,对做题不要追求数量要经常进行一题多解,对常见的题目进行归纳,找出内在联系。
    通过竞赛谈了上述点滴体会,对于未来我想英语是全球最尖端技术的语言载体,掌握英语是一把通向最高技术的钥匙。因此,学好英语是我将来的奋斗目标,以后的路还很长,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沉了,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决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希望,加倍努力学习,为我们祖国母亲的强盛而奋斗。

顾炜晨同学发言稿: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我是顾炜晨。
    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发言,对我而言,除了物理以外,似乎也无甚专长,故在此简单地谈一二点,如果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的话,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总的来说,我能成为清华的保送生也几乎完全是物理竞赛带来的,但我对物理的感谢不仅限于此,从中二到现在,我在物理中所得到的快乐是我坚持搞物理竞赛的原因之一;而在中二,我也正是怀着一份朦胧与兴趣翻开我所接触的第一本物理书的书页的。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对这一点我一直深信不疑:我还记得中三时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做物理题,还记得那时每两个月去书店抱回一摞物理书,也还记得每节下课都往物理教研室钻的情景。物理学中奇妙的独立与相互作用总令我为之惊叹,而物理学中奇妙的对称与守恒常使我为之扼腕。
    如果仅仅抱着对物理的兴趣,那我走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所谓的“坚持可以征服任何一座高山”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它往往教会了一个人固执而非坚韧不拔。我认为面对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寻找正确的方法是第一要务,以物理竞赛为例:它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

TOP

中国最年轻的心理学博士——校友之星李林

2005-12-12 12:51:00 阅读次数:1888
    李林,上海市实验学校1987级学生,1997年保送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全国理科教育与人才培养基地班,2000年提前完成本科学习并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2000年提前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他目前有两个头衔甚为显赫:中国心理学会研究生工作委员会副主席、上海教育考试院高考命题研究专家。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他的年龄,23岁。他是目前中国最年轻的心理学博士。
    今年11月14日,新民晚报以《自由,是我童年最好的礼物》为题介绍了李林,详见附页。
    李林在我校跳了三级。跳级跳上瘾了,后来入华东师范大学,大一的时候,李林又向系里提出要跳级。煌煌华师大,此前还从无先例,但校方研究后,不仅同意为李林破例,而且就此形成制度:才学超群者,跳级没商量!
    就这样边走边跳,到了18岁,同龄人还在吭哧吭哧啃书本以求一圆大学梦时,李林已投身名师门下,成为硕博连读的心理学研究生了。
    他一直觉得衡量生命的长度有两种单位,一是时间,另一个是所做出的成绩。他从不认为自己是神童,只是比别人更善于利用时间资源而已,于是在同样的生命长度里,他作出了更大的成绩。
附:转载《新民晚报》:自由,是我童年最好的礼物
                         书籍和望远镜是童年的玩具
    在李林的培养成材之路上,父亲林正行可谓至关重要。当年初为人父的林正行某一日忽发奇想:欧美的“左撇子”占人数的相当高比例,而在我国却是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当中国的孩子第一次拿起筷子,如果用的是左手,父母往往一个巴掌劈过去,强行纠正。握筷方式尚且如此,在此后的孩子成长上,“人工塑造”的痕迹更是比比皆是。个性的抹杀,其实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林正行决定给儿子送一份礼物,两个字:自由。他要让儿子完全由着天性自由发展。
    住处几经变迁,但家里总有六堵墙是由书籍“砌”成的。李林可以在此随意徜徉百无禁忌。他是以提前进入成人的阅读空间而去感知大千世界的。他也可以用那架345 倍的望远镜遥望星空,一坐几小时,边看边对照一套世纪星图,期间不会有人去干涉打扰他。在这个教育世家里,气氛是和谐平等的,孩子也有“话语权”,以至父亲的一班教授朋友来家聚会,小李林也“像煞有介事”地混在里面。
    曾经有一次,父亲和朋友信马由缰地聊着天,一聊聊到了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李林在一旁“老嘎嘎”地插嘴道:“电影院就是个四维空间。”见大家看着他,以为别人对他的理论感兴趣,便如此这般发挥了一通。父亲林正行是见怪不怪,那帮复旦的同事却都觉得太有趣了,连说“少年老成”。有位仁兄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李林接口很快:“这是《世说新语》里的话。”另一位老夫子也凑了一句:小而聪了,大未必奇。李林笑着说:“这是《后汉书》里说孔融的,对吧?不过这话和我没关系的,我以后肯定是博士。”一班大人面面相觑,知道再不能小看这黄毛小儿。后来李林舌战群雄,当了上海大学生网络辩论赛的冠军,并被评为“最佳辩手”,那位老夫子带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说:“这孩儿少小时光便强记善辩,我当年便预言他是可造之材,将来前途未可限量。”
                          演绎现代版“孟母三迁”
    别的孩子还在听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时,李林已经懵懵懂懂地翻大百科全书了。父亲林正行向来信奉“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但此时却做了一个“刻意”的安排:从山阴路举家搬迁到田林新村,为的是让儿子就读上海市实验学校(田林校区)。普通学校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李林的求知欲,而在这所教育改革的先锋单位,可以打破教条提前就读并且允许缩短学制。李林“不按常理出牌”的个性也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李林的外公是沪上著名书画家,为了小外孙的前途,也毫无怨言地一起从上海的东北方的高档住宅区搬到平民化的西南角,原先的小洋楼也换成了普通的公房。其时李林只有4岁,因为无人接送,想离学校近些,房子又换调到了13 村。再后来又调到了10 村。每换一次房,地段、面积或楼层都有“损失”,一家人却心甘情愿,看作是对李林的教育投资。事后看看,投资回报率还蛮高的。
    居室三迁,李林在学校里也跳了三级。跳级跳上瘾了,后来入读华东师范大学,大一的时候,李林又向系里提出要跳级。煌煌华师大,此前还从无此先例,但校方研究后,不仅同意为李林破例,而且就此形成制度:才学超群者,跳级没商量!
    ……
    年仅23岁,学术成果已不可谓不丰饶。与李林见面的那天,他正受上海科普出版社的委托,对一些心理学科普译著写终审意见。谈着谈着,你会发现他有点沉闷,或者说有点“走神”。想想也是,大凡做学问的都这么有点“怪”,他们似乎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TOP

“神笔小马良”——洪运

2008-5-5 19:58:00 阅读次数:1030
   洪运,男,我校高二(6)班学生,中国小作家学会会员,《中华小记者》上海创作室成员,《学生导报》“学通社”小记者。《手中的笔》一文获“我的家人在抗战中”征文活动二等奖,并刊登于《文汇报》。《一封无法投递的信》获上海市中学生书信大赛个人特别优秀奖。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获得“神笔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奖赛一等奖。
    在5月4日出版的《新读写》杂志中,他以封面人物出现并以《我是“神笔小马良”》为题被作了人物专访。详见xinduxie.news365.com.cn“新人物”版块。(期刊已出版,即将上网).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