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暑期集结号:小学新生家长该做点啥

暑期集结号:小学新生家长该做点啥

今秋本市小学全面实施“学习准备期”

暑期集结号:小学新生家长该做点啥

从现在起距今年9月秋季开学,还有2个月。这段时间,对今年初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他们将从幼儿园走向小学,开始接受正规的启蒙教育。
    如何让孩子在学习的起步阶段,就能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如何把孩子的心态调节到与小学生活节奏相合拍的状态?如何使暑期成为孩子顺利入学的佳期?
    市教委教研室根据市教委“在今年秋季全市小学全面实施‘学习准备期’”的部署,早作准备,编撰了《幼小衔接家长手册》,在列举的48个话题的问答中,给家长指点迷津,提供思路,介绍方法。如何充分利用这本为家长量身定制的《手册》,在暑期为孩子从幼儿向学童的“美丽转身”创设舞台与条件,我们在这里为家长提供“路线图”。
   
帮助孩子起好步
    王厥轩
    我们都明白,每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我们也明白,每个孩子走向世界的方式、途径是不一样的。当孩子进入小学时,家长的期望高高,期待切切。这完全可从“可怜天下父母心”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
    家长都想孩子“一鸣惊人”。然而,对今年进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家长的责任很重,这一方面来自于自我加压和社会竞争的双重因素,另方面也来自于价值观念和培育的双重困惑。
    正确的观念和做法是什么?我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要转变,要从片面追求学业分数向关注全面成长转向,小学新生开始了学校启蒙教育的第一步,家长要帮助孩子起好步,这不是一般的多识几个字、多算几道题就能解决的,而是要从心理、精神、习惯等方面加大引导的力度,更从情感、态度、人生等方面加强指导的强度。一句话,让孩子迈出的人生重要一步坚实有力。
    (作者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主任)
   
理率先:家长理顺育儿理念
    要使孩子在“学习准备期”中表现出色,家长首先要在育儿理念上进行转变,要从关注孩子单纯的知识学习变为重视孩子全面的成长
   
话题1:面对幼小衔接,家长应持怎样的态度?
    答:家长的态度既要积极,也要有方。建议您:一是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收骨头”等话来吓孩子,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自豪。二是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一般而言,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几个方面情况往往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性。您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
   
话题2:幼小衔接家长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答:以下这些内容,可以供您分析、了解孩子情况时作参考。(1)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2)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3)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4)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除家人以外的人交往?(5)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6)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等事情?(7)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自己穿脱衣服等?(8)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9)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10)孩子是否能够同时记住两个或三个任务,并执行这些任务?(11)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12)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
    学习准备期  新生适应小学生活的“初尝期”  家长引导孩子学习的“预备期”
    学习准备期  新生养成学习习惯的“加速期”  家长促进孩子幸福的“尝试期”
   
事在为:家长踏好准备节奏
    “学习准备期”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一个过程。按一般而言,可分为学前、学中和学后,应抓紧学前、关注学中、延伸学后
   
话题3:暑假中,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有规律地生活?
    答:作息有规律也是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一是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在孩子做某件事(喝水、上厕所、做作业等)之前,要让他作好充分准备,明确需要完成的时间。一旦开始,就不允许以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如,来回走动)。另外,可为孩子准备一个定时的小闹钟,规定好时间限制,让孩子自我监督,自己控制时间。
    二是安排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按照时间表去做相应的事。
    三是作息有序与灵活调整相结合。孩子升入小学后,在作息时间上,会有许多意外的变化,为了增强孩子的适应性,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两次打破常规时间的事情,如:晚上一起外出观看夜景、休息日一起看球赛等。如果过分刻板地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孩子的适应性反而会大大降低。
   
话题4:入学前,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答:生活自理能力是入学准备的必要内容。入学前,孩子需要哪些生活自理能力呢?1、能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2、用好的东西及时归位,保持整洁。3、能正确处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事情。4、能帮助家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5、比较合理地计划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要让孩子具有以上这些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们可做些尝试。
   
话题5:入学前,家长为孩子准备学习用品要注意什么?
    答:入学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准备如下学习用品。1、基本学习用品:书包、垫板、铅笔盒、木制铅笔、塑料长尺、4B橡皮、文件袋(用于放练习卷或练习本)。2、特殊学习用品:卷笔刀、剪刀、固体胶、记号笔(粗、细各一支)、油画棒一盒、水彩笔一盒(颜色无需太多,体积不宜过大)。
   
话题6:入学后,家长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
    答:您不妨采取以下方法与老师沟通。
    1、通过多种方式与老师保持经常联系。您除了可以利用家长会、教师家访时与教师作个别交流外,也可以利用便条、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及时地与教师互通信息,使双方更多了解孩子近阶段在家庭及学校中的一些表现,您也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提出合理的建议。
    2、向老师客观地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往往是最真实的,其在家中的学习、饮食、娱乐和休息等各种习惯,以及在向家人叙述学校发生的事件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您都可与教师作适当地沟通,以便教师更多了解您的孩子。
    3、倾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正确看待教师对孩子的批评。
   
话题7: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
    答:作为家长,可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倾听孩子的诉说。孩子每天在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发生的大事小情都希望在家中与您分享。这时,您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因为这是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最好途径,您与孩子一起分享好消息或有趣的事,让孩子觉得校园生活的快乐,从而加深与老师的亲近感。
    2、多与老师沟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容易产生分歧,使孩子难以适应。这里,就要求您能够多与老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教育的理念。如果对老师的做法有所不解,可以坦率地提出并探讨,从而达成共识。家长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不要心存顾虑,这样反而容易产生误会,适得其反。
    3、切忌与老师关系过分亲密。有很多家长希望通过送礼、请客吃饭等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以获取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特别照顾。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做法实不足取。
   
眼放远:家长关注重点指向
    “学习准备期”所在关注的不仅是孩子面临上学的“初期”,而且在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全期”,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而且要关注孩子的“习惯”
   
话题8: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答: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创造条件。
    首先,您不要乱作比较,尤其要切忌不要把您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千人一面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因为他们世界才丰富多彩。其次,您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大胆激励。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您不妨从日常生活中,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去寻找,并要直率地告诉孩子“某事,你做得真棒”。第三,创造机会,积累自信心。您不妨在家中设计并进行孩子擅长的游戏活动,如与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游戏,设置一些能够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完成任务后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他在心里感知自己是行的。
   
话题9:家长要培养孩子哪些必要的学习习惯?
    答:学习习惯一般是指和学习有关的、由良好的心理素质支配下的行为和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习规范开始。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您特别要关心他一些有利于学习和学校生活的习惯,如:(1)倾听和提问的习惯;(2)表达和发言的习惯;(3)阅读和书写的习惯;(4)记忆和思考的习惯;(5)遵纪和守时的习惯;(6)合作和分享的习惯,等等。
    相信家长对培养孩子这些基本的学习习惯也会持赞同的态度。如,遵守纪律、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遵守作息时间等习惯的养成会使他们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好好休息,按时完成作业,劳逸结合,身心愉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体验学习的快乐。又如,养成合作和分享的学习习惯,可以使您的孩子更有效地参与一切教学活动,在和老师、同学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学得更加主动、活泼,既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又可以融洽和老师、同学的感情。
   
话题10: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家长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在孩子刚入学时就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作业习惯,对孩子形成责任意识、任务意识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品质很重要。为此,您不但要关心孩子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还要尽可能做到培养得法。您不妨从这几个基本的方面入手:
    1、给孩子创设一个静心作业的环境。准备一个学习的空间,有桌椅、台灯、小书架等等。孩子回到家后可以在这个“区域”做自己的事情。
    2、要注意让孩子定下心来做作业,不可以一会儿吃吃东西,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要养成专心做作业的习惯。
    3、要提醒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帮助他逐步形成时间观念。一般一年级学生的回家作业时间为半小时左右,大部分孩子是能够在这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
    4、要帮助孩子养成在一般情况下回家后先作业再玩耍的习惯。提醒孩子牢牢记住做作业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任务完成了,再去做其他事情会更轻松,更开心。
   
重要提示
    今年秋季新学期起,上海将在全市小学一年级新生中全面实施“学习准备期”,这是在去年试行基础上的全面推开,全市近13万小学新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学习旅程。
    去年的试行表明,“学习准备期”,为新生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经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新生的精神状态、角色认知和行为规范都有了很大变化,适应能力大大增强。
   
友情服务
    6月中旬左右,全市近13万2008年秋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将免费获得由市教委教研室组织人员编撰的《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这是本市教育行政部门为小学新生家长准备的一份“教育厚礼”,也是教育工作者为小学新生幸福学习开启的“幸福列车”第一站。
    这本手册面向广大家长,搜集与整理了家长在引导初入小学的孩子所遇到的主要难题,由富有实践经验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共同撰写而成,为家庭教育提供参考与指导,便于家长与学校教师一起配合,共同关怀小学新生的人生起步,做好小学新生的入学准备。
   
名词解释
   
学习准备期
    “学习准备期”是上海市教委自2007学年始在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设置的学习的准备期。“学习准备期”是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角色转化的“缓冲期”;平稳适应的“过渡期”和正式踏上学习旅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哺育期”。
    “学习准备期”的设置对促进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适当缓解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初的身心压力,呵护他们对小学学校生活的美好憧憬,具有积极作用。
    在入学初设置的“学习准备期”,不再把单纯的知识传授放在第一位,而是结合一年级新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更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基;更关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从而帮助一年级新生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使他们初步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快乐成长。
   
信息窗口
   
幼小衔接信息网址一览
    上海教育
    http://www.shmec.gov.cn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网站,教育政策法规等
    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网
    http://www.edu.sh.cn
    上海教育快讯
    小学教育网
    http://www.xxjyw.com
    教师资源、学科资源等
    上海学前教育网
    http://www.age06.com
    家教育儿等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网
    http://www.sycste.org
    科教信息、活动信息等
    上海艺术教育网
    http://www.ysjyw.org
    艺术活动、艺术培训等
    儿童研究网
    http://www.crn.net.cn
    研究和探讨儿童问题
    父母必读育儿网
    http://www.fumubidu.com.cn
    养育,遗传,健康,教育,科学,安全,智力,教师,疾病等
    新华淘书网
    http://www.bookmall.com.cn
    上海书城图书目录
    资优儿(上海)科教集团
    http://www.0-12kids.com
    学习能力教育培训.

TOP

上海将全面实施学习准备期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免费发放

上海将全面实施学习准备期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免费发放

本报讯  (记者苏军  通讯员焦苇)今年秋季,本市所有小学将全面实施“学习准备期”。市教委教研室昨天举行专门会议,介绍“学习准备期”情况,并着重就免费向家长赠阅《幼小衔接家长手册》作了说明。
    为加强小学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本市一些小学去年试点在一年级入学初设置2-4周的“学习准备期”,大家普遍反映“学习准备期”放慢了教学进度,教学形式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为儿童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初步形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创造了时空。为进一步提高“学习准备期”实施的有效性,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编写了《幼小衔接家长手册》,准备赠送给2008年秋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

TOP

有道理,要好好学习学习了    谢谢.

TOP

引用:
原帖由 香茗一杯倚清风 于 2008-6-28 18:58 发表 \"\"
上海将全面实施学习准备期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免费发放

本报讯  (记者苏军  通讯员焦苇)今年秋季,本市所有小学将全面实施“学习准备期”。市教委教研室昨天举行专门会议,介绍“学习准备期”情况,并着重就 ...
这个手册我放在包里一个月了,有时间就看看,写的不错,就是还没有实施 .

TOP

引用:
原帖由 xiaoximama 于 2008-7-31 14:10 发表 \"\"

这个手册我放在包里一个月了,有时间就看看,写的不错,就是还没有实施
是给孩子看的!.

TOP

家长手册啊!!!
再说,俺儿子大字没识几个,省省吧.

TOP

迈过小学这道“坎”

迈过小学这道“坎”

市教委日前发布《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新闻午报 2008-07-22 21:57:57


    刚离开幼儿园的孩子们还有不到40天就要走入小学了,这种“变身”如何来得更美丽?近日,13万2008年秋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免费获得了由市教委教研室编撰的《幼小衔接家长手册》,以期为家长指点迷津,提供思路,介绍方法。

  □本报记者|曹敏捷 黄韬韬 王宙|实习生|郁蕊 李茹洁|文|李燕|摄

  “笑事”不是小事

  “一年级新生经常会发生一些尴尬状况,让大人哭笑不得。”一位小学老师如是说。日前,记者采访了几位带过一年级新生的小学班主任,他们回忆孩子们刚刚入学时的不少尴尬事,仍忍俊不禁。老师们认为,这些事表面看上去可笑,却反映了“幼小衔接”的缺失。

  名字写不全

  因为还不识字,所以一年级小朋友常常把自己的名字弄成“残缺”,去年班上就有两位小朋友发生这样的情况。有个孩子叫贺圆圆,名字看上去很圆满,但这个粗心的女孩好几次都只写一个圆。另一个孩子名字中有一个“禾”字,但他总是把头上的一撇落掉,变成了“木”。刚开始,任课老师不熟悉班级里每个孩子的名字,批改作业时,怎么对名字都对不准,还以为班上多了一个学生呢。

  上课跑厕所

  课上了才10分钟,学生们正听得津津有味,忽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了起来:“老师,我要尿尿。”“下课的时候为什么没去上厕所?”“那时不想尿……”老师告诉记者,这一幕在一年级新生教室里时常上演,早有心理准备了。孩子在幼儿园里随时都可以上厕所,而入学后,一方面要求在下课时上厕所,另一方面一节课一上就是40分钟,孩子不能马上适应。孩子们大多玩心很重,下课后往往就只顾玩耍忘记上厕所了。尿急时举手向老师提出还算好的,有些胆小的孩子,只能弄湿裤子,那就更尴尬了。

  包里没带书

  学生不带书怎么上课呢?可是忘记带书就坐进教室,这在一年级学生中不算什么稀奇事,别说一年级新生,就连四五年级的孩子也常常会出现这种状况。一次语文课,班里小朋友开始抄写生字,但晓昊却坐着一动不动,问他为什么不写?他说:“我的书包每天都是妈妈整理的,昨天妈妈生病躺在床上,叫我自己整理,我忘了,把作业本落在家里了。”说完就哭了。不少小学新生不会自己整理书包、清洁书桌,更有甚者,他们的书包里常常带着不该带的玩具。

  上学哭鼻子

  开学第二个星期一,照例老师们都要到校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那天林老师看见班上的小婧正抱着爸爸大声哭闹着要回家,引来不少路人围观。林老师上前问个究竟,小婧爸爸又气又恼:“我这女儿,最近变得很不听话,死活不肯来读书,是我硬把她拉来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林老师很难想象这个斯斯文文的小姑娘闹起来竟有这么大的威力!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小婧平时由外公外婆带,很少跟其他小朋友接触,所以在新学校,她觉得很孤单,没有朋友。

  吃饭皱眉头

  挑食是不少独生子女的通病。学校的饭菜自然没有家里做得可口美味,所以到吃饭的时候,有些孩子就皱起了眉头,筷子在碗里拨来拨去半天,饭菜还是满满一碗,没吃掉多少。家长反映,以往“从来不知饿滋味”的孩子,当了小学生后,一到放学就嚷嚷着肚子饿,吃这吃那,反而影响了晚饭的食欲。

  如厕傻了眼

  在学校里有些事需要孩子们自理,比如吃饭前要去洗手,还要准备自己的毛巾、碗筷,以及自己上厕所等。有的孩子不太能做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这些习惯与学前家长们的特别关注有关,比如上厕所不会自己擦屁股,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为难,尽可能不让孩子在学校里大便。但这种事情岂是家长所能完全控制的,万一发生状况,就很难堪,有些孩子会觉得没面子,伤了自尊心。

  做事动作慢

  许多一年级新生做事拖拖拉拉,三心二意。比如要吃饭了,他们却在洗手间里磨磨蹭蹭。孩子在家里做功课,动作更慢,全然没有时间概念。本来功课就没多少,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却硬是做了几个小时,家长误以为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学校每天都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回家呢。其实是孩子“慢半拍”造成的,这与孩子心智还未健全,以及平时家长包办大多有关。

  作业搞不清

  “孩子刚上一年级,字识得不多,没法把当天的作业记录在备忘小本子上,脑子又不能全部记下来。”这是家长担心的问题。一年级小学生有一些游戏性的回家作业,虽然很容易,也很有趣,但孩子们不一定能记全,到家后就忘记究竟有哪些事情要做了。况且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将学校里的事情复述给家长听,所以要么第二天没完成作业,要么就是老师天天接到家长电话,反映孩子弄不清当天的作业是什么。

  让小朋友在幼儿园活动中适应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在教育上的连接。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和物质准备,是幼儿园大班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大班教研组开展了“我的小书包”“参观小学”“小课堂”“毕业”4个分主题活动,不仅有集体教学活动,也有区域活动和其他相关的活动。

  一分钟作用有多大

  “一分钟是多久呢?”在活动课上,面对张蓉老师的提问,小朋友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会儿”、“秒针走一圈,挺长的吧”,一位小朋友更是把双手向两侧伸平:“一分钟就是这么长的时间。”张老师接着引入第二个问题:“一分钟能做什么呢?”“走三十步”“唱一首歌”“喝一口水”“帮小朋友搬椅子”。

  我们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明白了课间十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但都是凌乱的、无序的,孩子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先后顺序以及准备工作。经过讨论可以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先做,哪些可以后做,如果时间不够的话有些事情可以不做。家长和老师应该帮助孩子们进行梳理和排序指导他们的课间十分钟活动。例如:当听到两分钟预备铃的时候,及时回到自己的座位,调整状态准备上课。

  小小值日生和小学一日游

  在小学一日游活动中,小朋友们不仅参观了升旗仪式,还走入小学课堂,体验生活。让孩子们了解规则、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从而形成从表象的认识到实质的理解,做到行为内化形成习惯。

  小小值日生活动中我们坚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根据大班幼儿竞赛意识强的特点,以比一比、赛一赛、评一评的方式让孩子们说说谁的值日生做得最出色。

  我们发现:来自于“小课堂”分主题的整点探秘、一分钟作用大、课间十分钟等活动和“参观小学”分主题中的“小学生一日生活”有一个共同点: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和任务意识。这不止是幼儿入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其心智发展的立基,能让孩子有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生活能力,也可以让孩子发挥自动自发学习的精神,拥有优良的生活常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入学预备期

  入学预备期的直接目的就是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过渡中的断层问题。而家园同步,增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是这其中的主要内容。

  在家长沙龙中,家长与教师面对面。校方收集了家长的许多困惑和问题“小学压力重不重?”“升学前要不要学拼音?”……然后一一为家长答疑。另一方面,学校也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家长在网上进行沟通,例如利用06学前教育网下的幼儿园网页、家校互动平台、MSN、E-mail等,及时了解家长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并给予反馈。

  幼小变身法则

  提高自理能力

  幼儿园具有较强的托养性质,所以对孩子在自理能力方面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入学之后,学校以德、智教育为主,因此,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

  所以,适龄儿童的家长可以在暑期中对孩子进行相应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孩子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整理完自己的物品和玩具;用好的东西及时归位,保持整洁;正确处理好用餐、排泄等事情;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比较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等。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尝试在错误中学习。若能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对于入学的新生而言有很大的帮助。

  调整作息时间

  由于小学和幼儿园两所机构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所以在作息时间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小学的作息时间以课时或科目为单位,早晨一般8点左右进校,下午4点左右离校。每天6至7节课,每节课时长约35分钟,每节课之间有10至15分钟的休息。一年级的学生一般每节课时间为32分钟。而幼儿园在作息时间上安排了集中午睡,这是其与小学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另外,幼儿园会较多地兼顾生活活动、运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之间的平衡,不存在课业压力。

  对于小学和幼儿园在作息时间上存在的差异,将要入学的学生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利用好暑假来调整作息。比如,每天保证孩子10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相应地缩短他们午睡的时间等,防止入学后因不习惯而带来不适。

  学习人际关系

  孩子进入小学后,对于全新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伴,不免产生心理压力,甚至产生距心理距离。为此,家长必须进行一个正确地引导。首先,可以带孩子参观一下学校的环境、看别的学生上学、放学的场景,让孩子对学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其次,父母也可以帮孩子准备学习用品,购买新书包等,使孩子对上学产生愿望和憧憬,这都有助于孩子早日完成角色转换。

  对于孩子和老师相处的问题,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多和老师沟通,消除心理上的距离;家长也可以学着倾听,和孩子一起分享他在学校里的每一件大事或小事,发现孩子存在心结时要及时帮助疏通。如果孩子和同学发生了不愉快时,家长也该认真地倾听,帮助孩子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找出矛盾存在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切忌用偏激的态度和冲动的方式来对待事情,更不可一味地指责孩子“你真没用”,要培养孩子树立正确认识自己、友善对待他人的品格。

  避免自卑心理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道坎,然而,对处于自我调节能力尚弱的一年级小学生而言,家长如果可以在一旁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对于孩子来说将是一件很有帮助的事。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应适时地和孩子谈谈心,帮助孩子疏导,让孩子讲出心里话,并伴以鼓励,防止孩子在挫折面前产生自卑心理。

  比如,当你发现孩子当天在学校受到了老师批评的时候,万万不可再火上焦油地责骂孩子,说些挖苦孩子的话,也不要盲目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乱作比较。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启发孩子创造更多机会,降低目标再“试一试”,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减少他遇到问题时对父母的依赖。倘若孩子在学校受到了表扬,家长则应借助激励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习惯

  孩子在入学后需要养成的好习惯有很多,比如良好的作息习惯、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和做事专注的习惯等。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监督孩子按计划行事,但要注意的是,表格的制定要切实可行,劳逸结合,也要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学习习惯所包含的要求较多,例如上课积极开动脑筋,踊跃举手发言等,家长可以结合学习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其在行为上做具体的要求和监督,并应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阅读习惯其实不单单可以作为孩子的课余兴趣来培养,也可以作为一种亲子间互动的游戏来进行。利用空闲时间为孩子讲讲故事,和孩子一同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增进父母和孩子间的沟通。

  专家观点

  多识字不代表起步快

  被访者:王厥轩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主任

  每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每个孩子走向世界的方式、途径是不一样的。当孩子进入小学时,家长的盼望殷殷、期待切切,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的各种期待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家长都想孩子“一鸣惊人”,正确的观念和做法到底是什么?我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要转变,要从片面追求学业分数向关注全面成长转向。小学新生开始了学校启蒙教育的第一步,家长要帮助孩子起好步,这不是一般的多识几个字、多算几道题就能解决的,而是要从心理、精神、习惯等方面加大引导的力度,更从情感、态度、人生等方面加强指导的强度。一句话,让孩子迈出人生坚实有力的一步。.

TOP

准小学生 暑假大不同

准小学生 暑假大不同

新闻午报 2008-07-22 21:56:39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父母对子女的爱,其深毋庸置疑,孩子对家长,也都是出于天性的全心全意地依赖。然而在家庭教育当中,仅有爱并不够,怎样爱得更加得法,让孩子真正受益,可能是父母一直要学习的功课。

  在孩子尚未成人的时候,宠溺成为父母之爱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小小的人儿从最初满身血污呱呱坠地,一天天变得粉雕玉琢,到牙牙学语伸手要你抱,会哭会笑会痛会闹,一点一滴都牵扯着父母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孩子成长的短短几年,好像为人父母才知道人生原来可以如此丰富,即便都是寻常人,也一样可以有许多毫无保留的舍己,用爱涤荡灵魂。

  当孩子渐渐长大,教育也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出自天性的爱并不能够直接把父母打造成为家庭教育学家,于是问题就接踵而至了。

  如果说,孩子离开家庭走向幼儿园是第一次“社会性断奶”的话,那么,孩子进入小学,则走向更加独立、更加丰富、更加多变的生活内容和生活天地,这一过程显得更重要、更困难。今年市教委教研室编撰的《幼小衔接家长手册》应运而生,免费发放到13万2008年秋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手中,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

  在学校和家庭都更加重视幼小衔接的同时,必须警惕的是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的矫枉过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等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原则就是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违背教育规律,无异于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

  真正贴近孩子们生活的幼小衔接,更多是为着他们成为一个独立、向上、积极面对学业和人生的孩子,而不是把他们尽快塑造成学习的机器。从这个暑假开始,家长应该做的恰恰是让孩子更多地学习处理自己的生活:帮助父母打扫房间,整理自己的玩具和书本,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调整作息时间等等。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远比学习的内容更加重要,更加切合实际,同时不会给孩子造成额外的负担。□本报记者|黄韬韬|文|李燕|摄.

TOP

从幼儿园到小学容易“入学不适”

从幼儿园到小学容易“入学不适”
新生急需完成“角色转换”
再过10多天又要开学了。然而,将要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新生莹莹,却一点也兴奋不起来。尽管近几天她只顾看奥运会,还没来得及想入学的事,但妈妈从平时交谈中发觉,孩子对幼儿园很留恋,而对小学生活多少还有点茫然。
   
“软着陆”成当务之急
    其实,像莹莹这样的心态,在小学新生中十分普遍。记者昨天从市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到,今年上海小学新生有近10万,他们将踏入学习的起跑线,开始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已成为家长和老师的当务之急。
    近几天,本市许多小学的班主任和学科任教教师,都在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家访,了解孩子临近开学的心理。他们发现,不少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都对小学生活抱着“既向往又害怕”的心态。对此,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如果引导不当,小学新生就很容易产生“入学不适”的情形。
    一位小学教师在介绍家访情况时说,一位长得虎头虎脑的男孩,当听到母亲说到了小学就要“收骨头”时,露出了惊讶的神色,马上从正在玩耍的地方站起来嚷着说“我不要上学了”,原先对入学的憧憬情绪一扫而光。有的家长在开学临近时,便把所有玩具统统收集起来,并对孩子下禁令:从此没有你玩的份。还有不少新生因为对小学仍没有具体的概念,因此在心理上有些焦虑。
   
新生适应需要时间
    据一些教师分析,小学新生“入学不适”心理表现主要有:一是缺少心理准备,家长对小学生活的某些“误导”,也会让孩子背上精神包袱,担心上学后没机会玩,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恐学情绪。二是合作意识淡薄,与伙伴相处存在问题,一些孩子的自私表现比较明显。三是生活准备不足,早上起不来,往往早餐不吃就来上学。
    对此,杨浦区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分校校长方颖指出,小学新生在入校前出现心理波动很正常,因为孩子的“生存状态”和“角色任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园偏重“养”,即使学习活动也是在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什么负担。而小学则不同,有一整套教学计划,新生的适应确实需要一段时间。
   
家校携手汇成合力
    “新生产生这些心理现象,除了自身因素之外,还同家长的不当诱导和心理暗示有关”,闸北区大宁国际小学校长徐晓唯表示,要消除新生的“入学不适”心理,学校和家庭要达成共识,汇成合力,使新生尽快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家长应在以下这些方面引导孩子进行入学前的适应:一是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在孩子做某件事(喝水,上厕所、做作业等)之前,要让他作好充分准备,明确需要完成的时间。一旦开始,就不允许以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另外,可为孩子准备一个定时的小闹钟,规定好时间限制,让孩子自我监督,自己控制时间。二是安排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可利用入学前的暑假,来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养成孩子自己准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习惯。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按照时间表去做相应的事。三是作息有序与灵活调整相结合。孩子升入小学后,在作息时间上,会有许多意外的变化,为了增强孩子的适应性,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两次打破常规的事情,如晚上一起外出观看夜景、休息日一起看球赛等。如果过分刻板,孩子的适应性反而会大大降低。
    长期从事幼小衔接课题研究与实践的建青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入学之初,不仅要准备孩子的学习用品,还要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因为小学学习生活的起步非常重要,家长把孩子的心理调适好,其实是一种更重要的“预备教育”。
    本报记者  苏军.

TOP

“小一”新生

“小一”新生

本报记者 彭 薇    2008-08-26      03版:科教卫·综合新闻

--------------------------------------------------------------------------------

  最近,不少小学新生家长犯了愁: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该不该请家教为他“助力”?教育专家指出,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需经历一个适应过程,刻意请家教,非但不能帮助孩子,可能还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建议,家长应该配合引导孩子完成角色转换,主要在情感上帮助他们做好入学准备。

  “上小学前识字量要达到千字以上”、“孩子不会写作文,小学肯定跟不上”……不少一年级新生家长在网上的教育论坛“口口相传”。听到这类“风声”,很多家长忙着给孩子报辅导班,还有的家长一口气为孩子连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就怕小孩一年级跟不上,以后就不好办了。

  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等教育界人士指出,这是一种误导,给孩子提前“大补”不可取,不但违背教育规律,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孩子厌学。去年起,市教委为小学一二年级孩子全面减负。以语文为例,一、二年级总篇目减少35篇,2000字识字量的学习时间从2年调整为3年,这样每学年识字量减少400字,写字量也减少100字。数学教学内容删减了6大块,5大内容合并简化,原一、二年级10大内容推迟到三至五年级学习,降低了13个内容要求。学校的课程设计也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确定,绝大多数孩子循序渐进都不会有问题。

  家长与其为孩子选择辅导班“填鸭”,不如多进行亲子活动,在情感上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比如陪孩子一起挑选文具,给他们讲述有趣的小学生活,培育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家放故事的碟片,培养孩子的语感;每次去超市,把简单的算账任务交给孩子,让孩子觉得“知识很有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可能比“刻意加码”更有效。

  据了解,今年起,本市所有小学新生一入学,将统一进入为期2至4周的“学习准备期”。这本身也为刚入学的小学新生提供了一个缓冲过渡时期,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语、数、外各学科都将放慢教学进度,老师将重心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上。如,语文课程安排3次综合游戏活动,介绍学习好习惯、识字好方法以及写好汉字的要点等。该阶段还将设置“综合活动”,以游戏、情景模拟、儿歌、故事等形式,让学生逐渐熟悉老师、同学和校园生活。.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