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指蒙牛特仑苏“造骨牛奶蛋白”会致癌
www.39.net 2007-06-08 新民网
近期,有网友在网上撰文称,蒙牛乳业推出的新产品——特仑苏低脂牛奶中的成分“造骨牛奶蛋白(OMP)”其实就是胰岛素生长因-1(IGF-I)。胰岛素生长因-1(IGF-I)对人体有害无益,甚至可能引发上皮细胞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结肠直肠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
随后,新民网就此事连线了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顾佳升。顾佳升表示,已经有许多记者就该问题采访过他,但他目前不便对此表态。
质疑一:“造骨牛奶蛋白(OMP)”=胰岛素生长因-1?
这位属名“renzhuli”的网友在文中首先质疑了特仑苏中含有的“造骨牛奶蛋白(OMP)”。该网友在文中写到“几年前我曾研究与骨骼有关的课题,从来没有见到过“造骨牛奶蛋白”的报道,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也没有听到过这方面的消息。如果是近一,二年来的新发现,恐怕连作用机制都来不及搞清楚,怎能这么快就用到人身上?”
该网友根据蒙牛乳业公开的“造骨牛奶蛋白(OMP)”成分猜测,这项蒙牛自称“由蒙牛科研人员发现并命名”的新成分,可能是“国内外都早已熟知的胰岛素样生长因-1(IGF-1),只不过给换了个名称而已。”理由是根据蒙牛官方网站上原先显示的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梅方权教授对特仑苏的介绍,其中中提到了OMP的特性和分子量。该网友就此提出质疑,“胰岛素样生长因-1的氨基酸数目和分子量数值,都与造骨牛奶蛋白(OMP)相同,一点不差,若非胰岛素样生长因-1,那就是它的“同分异构体”了。这种可能性极小极小。在我多年的生物医学研究中,还从来没有碰到过。”
梅方权教授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我不可能说这样的话,也不可能是他们的什么‘营养师’,他们这样宣传完全不知道。”指责该网站的做法“非常不负责任”。
质疑二:“造骨牛奶蛋白(OMP)”是否会致癌?
若“造骨牛奶蛋白(OMP)”真的是胰岛素生长因-1(IGF-I),该网友在文中警示“特仑苏”牛奶对人体不是有害就是无益,消费者千万不能光顾,不要上当受骗。原因是该网友称,“胰岛素样生长因-1(IGF-1)能引发多种癌症。血液中IGF-1高的人,易患多种上皮细胞癌。 除了乳腺癌外,还会引发前列腺癌,肺癌和结肠直肠癌。可能还增高患膀胱癌的风险。”
质疑三:蒙牛宣传误导消费者?
该网友在文中还表示,如果“造骨牛奶蛋白(OMP)”确实系胰岛素生长因-1(IGF-I),那么蒙牛在特仑苏的宣传上存在两大误区。网友称,第一种是“按照蒙牛公司的宣传,IGF-1能以完整无缺的形式通过消化道,在体内发挥所谓的造骨作用。但实际结果是造骨不成(蒙牛公司没有证明它的(IGF-1)对人才体有增强骨密度,促进骨量增加的作用,即使用大白鼠做的动物试验,也没有得到明确的结果),反而很多人可能将患上前列腺癌,或乳腺癌,或肺癌,或结肠直肠癌(这是大量国际医学研究成果证明了的)以及可能的膀胱癌。这就迹近“谋财害命”了。”;第二种结果是“目前生物医学知识所认为的:喝进的造骨牛奶蛋白(IGF-1)在胃肠道中被消化、降解,而不会被完整地吸收进血液中,至少对新生儿之外的其他人是如此。那么所谓的“造骨牛奶”只不过补充了一些氨基酸(或一些小肽片段)而已。就与喝普通的牛奶完全一样。”
质疑四:“造骨牛奶蛋白(OMP)”与IGF-1究竟有哪些不一样?
网友在文末针对蒙牛公司液体奶本部研发部技术总监母智深,反复问到“若是IGF-1,这是几十年前就被发现的蛋白质,您们为什么要欺骗消费者?而更严重的是它的致癌作用,您们为什么只字不提?登在‘科学’上的这篇有关IGF-1致癌作用的文章,是1998年的事,是九年以前的事,这样重要的文献您们不可能不读;而且还有大量关于IGF-1致癌作用的文章,有几篇研究工作还是以中国人为对象做的 (8, 11)。您们对这么多研究报道却视而不见,这只能说明您们有意忽悠消费者。您们的科学良知何在?您们作为普通人的良心又何在?”
新民网连线中国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
蒙牛官方网站上的介绍显示,特仑苏中含有的“造骨牛奶蛋白(OMP)”是经过中国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实验证明有效的。今天(6月5日)下午3点45分左右,新民网连线中国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该中心证实去年有邀请中国奶业协会等机构的专家鉴定过蒙牛特仑苏的营养价值,但该项目负责人已离职,故无法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实验鉴定书等。
什么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胚胎发育和出生后的生长生理中起关键作用的肽类激素。IGF-I和IGF-Ⅱ既能起循环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也能作为有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的局部产生的生长因子。它们除了在正常组织中广泛地表达外,也有在广谱的癌细胞类型中检测到。
蒙牛的特伦苏-——蒙人的特伦苏
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都容易缺钙,在中国人思维中药补不如食补,因此大家都选择牛奶来补钙既有营养又能补钙,真是一举两得,我也是这么想这么做得,在牛奶的选择中当然就选择了“留住钙”的蒙牛特伦苏,但为了老婆孩子虽然价钱要贵很多还是义无反顾的做出了选择。
然而最近的一些消息却让我大大的失望了,感到受到了严重的欺骗和伤害。牛根生的光环也慢慢退去,尽管他还做慈善,但还是做了蒙人的事情,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他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特伦苏根本就是虚假宣传。
下面的东西改编于新语丝上方舟子等网友的报道,综合了一下请大家参考。
蒙牛的特伦苏声称“OPM造骨牛奶蛋白”,是人体骨健康领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经过专家组鉴定,具有帮助人体增强骨密度的独特作用云云。,那么到底什么是造骨牛奶蛋白”呢,在国际生物医学文献中都查不到有关的研究报道甚至找不到这个名词。那么 蒙牛特伦苏牛奶中的“造骨牛奶蛋白”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蒙牛的宣传是这样的“OMP是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功能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大部分由肝脏合成。成骨细胞中含有丰富的OMP,它参与骨代谢的调节。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等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含有7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7649,的一种蛋白质。国内外已有相当长的相关研究历史,也有很多的相关报道。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它能显著改善骨骼合成代谢,增强骨密度,促进骨量增加,延缓骨骼衰老,使机体骨骼更健康。”
一位专门从事乳业研究的工作者告诉方舟子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发现了蒙牛在去年提交的一个专利。根据这个专利的内容可以断定,OMP不是新发现的蛋白质,而是在“国内外已有相当长的相关研究历史”,的IGF-1,蒙牛只不过是改头换面了一下。
专利申请书正文提到IGF-1由上海通圆食品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这种新型牛奶中含有IGF-1浓度为5.65-16.8 mg/100g。按:一般牛奶中也含IGF-1,其浓度大约为4 ng/ml。也就是说,特仑苏牛奶中的IGF-1浓度为一般牛奶的数万倍。
IGF-1为一种具有类似胰岛素的功能的激素,人体也有分泌(人的IGF-1和牛的完全相同)。人体每天分泌的IGF-1量大约为10 mg。一般牛奶中的IGF-1含量与此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然而,100g特仑苏牛奶中的IGF-1含量比人体一天的分泌量还高。
IGF-1做为一种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将会在胃肠中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才被人体吸收,通过口服不会被直接吸收进入人体发挥其作用。因此喝这种添加了IGF-1的牛奶,和喝一般的牛奶不会有什么区别。如果牛奶中的IGF-1能够直接进入人体的话,做为一种对人体有多方面影响的激素,也不是什么好事情。有研究表明,血液中IGF-1含量偏高增加了患乳腺癌的风险。
不过更让我们关心的是牛奶中添加的IGF-1的价格、来源和纯度。特仑苏虽然比普通的牛奶贵很多,但折算下来恐怕1毫克的IGF-1的价格还不到一毛钱。在生物化学等实验中常常用到各种各样的蛋白。大家都知道生物体内大量存在的蛋白比较便宜,比如胶原和牛血清白蛋白等;而微量蛋白就会很贵,单抗或者生长因子1毫克上千元甚至更高是很平常的事。在医疗上胰岛素、干扰素这些蛋白因子药物也是非常昂贵的。故而我们看到这么便宜的生长因子眼睛都绿了,真想问问:您这IGF-1进的时候多少钱一斤啊?动不动就几十毫克,您这当饭吃呢?当然,大家也知道食品中添加的生长因子是无法和药用或实验用的产品相比的,至少纯度要求要低得多。目前,在保健品和化妆品中添加生长因子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蒙牛的IGF-1购于上海统圆食品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一个规模40人生产销售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公司。从这种IGF-1价格便宜还能口服基本可以推断这不是基因工程产品,应该是靠提取得到的(比如从鹿茸中提取)。但传统的提取方法成本也很高,毕竟生长因子在组织中的含量是很低的。因此这些用于保健品、化妆品中添加的生长因子可能只是含有一定比例生长因子的粗品。
根据上述推算,按蒙牛的专利,100克“OMP”牛奶含5.65-16.8 mg IGF-1。估计一下,一盒250ml装的特仑苏牛奶大约含有20mg IGF-1。像IGF-1这种微量蛋白质应该是很贵的。贵到什么程度呢?从下面这个网页,可以对国内IGF-1的价格行情有个大体的了解:
http://www.jingmei.com/site/site/news/e200601/8.jsp
大约是1mg IGF-1价值2万元。也就是说,如果特仑苏真像蒙牛的专利介绍的那样添加了那么多IGF-1的话,那么一盒特仑苏牛奶的价格应该是几十万元,而不是几块钱。
牛根生,拿出你创业时的勇气,给自己也给受骗的消费者家一个说的过去交待吧
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造骨牛奶蛋白”究竟是什么东西? 已阅24666次
--------------------------------------------------------------------------------
·方舟子·
我在《以“蛋白”的名义》一文中质疑了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造骨牛奶
蛋白”的真实性,因为在生物医学文献中找不到有关该蛋白质的任何研究,而
且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消化道后将被消化、降解后才被人体吸收、利用,即使
真有“造骨牛奶蛋白”也不能真在人体内发挥其造骨作用。我后来还注意到
“造骨牛奶蛋白”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
农业部情报研究所所长兼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梅方权教授在
特仑苏的网站上对“造骨牛奶蛋白”(OMP)有这番比较详细的介绍:
“OMP是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功能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大部分
由肝脏合成。成骨细胞中含有丰富的OMP,它参与骨代谢的调节。对成骨细胞的
增殖、分化、等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含有7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7649,的一种
蛋白质。国内外已有相当长的相关研究历史,也有很多的相关报道。已经科学
地证明了它能显著改善骨骼合成代谢,增强骨密度,促进骨量增加,延缓骨骼
衰老,使机体骨骼更健康。”
http://www.telunsu.net/news/2006/20066221501730518.html
网上据此有人怀疑蒙牛所说的“造骨牛奶蛋白”其实是把国内外都有众多
研究的一种著名的蛋白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给换了个名称而已,
类似于“脑白金”将褪黑激素改叫“脑白金”。不过,蒙牛特仑苏的宣传材料
又声称OMP是“由蒙牛乳业的科研人员发现并命名的”,似乎又是一种新发现
的蛋白质。
我们姑且相信梅方权教授所言,OMP不是新发现的蛋白质,而是在“国内外
已有相当长的相关研究历史”,那么就是把一种众所周知的蛋白质给改头换面
推出,它很可能就是IGF-1,因为IGF-1也是含有70个氨基酸,分子量也是
7649道尔顿,而且也是具有细胞分化和增值功能,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大部分
由肝脏合成。如果不是IGF-1,也未免太巧了吧。
IGF-1顾名思义,其结构与胰岛素相似,是一种具有胰岛素一样的功能的
激素,也参与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DNA合成,对人体几乎所有细胞——当然
包括骨骼细胞——都能产生作用,参与骨代谢不过是它众多作用之一罢了,
而且还不是其主要作用,岂能单单把这一次要作用拎出来,并改称之为“造骨
牛奶蛋白”?
而且,人体也在制造IGF-1,其生产受生长激素的控制。人的IGF-1
与牛的完全相同,为什么要把它改称“牛奶蛋白”?
牛奶中的确含有IGF-1。用巴氏消毒法(75摄氏度,45秒)消毒不能使牛
奶中的IGF-1变性,但是在高温消毒后(121度,5分钟)就检测不到IGF-1的存在
了(Collier et al., 1991)。蒙牛的“特仑苏”牛奶采用的是超高温瞬间灭菌
消毒法(135-150度,4-15秒),2006年韩国有研究称用超高温瞬间法(130°C,
2秒)灭菌的奶粉中,IGF-1的含量未见显著减少(Kang et al., 2006)。
即便“特仑苏”牛奶中还有IGF-1,那么它将和其他食物蛋白一样,在胃肠
道中被消化、降解,而不会被完整地吸收进血液中,至少对新生儿之外的其他
人是如此(NIH, 1991)。
新生儿是比较特殊的一段时期,可以从食物中完整地吸收一些蛋白质。但
是实验表明,即使用药理学浓度的IGF-1喂养新生儿,也不能使血液中IGF-1的
浓度发生变化,用同位素标记法直接测量发现,从新生儿肠道吸收的IGF-1的
量可以忽略(Donovan and Odle, 1994; Odle et al., 1996; Burrin, 1997;
Burrin et al, 1997;Donovan et al, 1997)。
在人的胃肠分泌物中已含有IGF-1,而且量比牛奶中的IGF-1高得多。1.5
升牛奶中的IGF-1含量,还不到人体每天分泌的胃肠分泌物中的IGF-1的1%,
还不到人体每天自己生产的IGF-1总量的0.1%(FAO/WHO, 1998)。因此即便你
每天喝1.5升牛奶,即便牛奶中的IGF-1都被完整地吸收进了体内,对人体的
影响也微乎其微。
退一步说,假如蒙牛发明了什么全新的技术,能够大大地提高牛奶中的IGF-1
含量,而且还能让它们全都跑进血液中发挥作用的话,那大家可要担心了,因为
有调查表明,血液中IGF-1浓度高增加了患乳腺癌的风险(Renehan et al, 2004)。
现代养牛场通常给奶牛注射重组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会刺激奶牛分泌IGF-1,
进而增加牛奶产量,这些牛奶中IGF-1的含量也增加了数倍。因此国外有些人
声称喝这种牛奶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号召大家去喝“有机牛奶”。但是由于
以上所述的理由,这样的担心也是多余的。食物中的IGF-1既不是致癌物,也不
是“造骨物”。对一般人来说,吃它和吃其他蛋白质没有什么区别。
Burrin DG (1997) Is milk-born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essential for neonatal development. J. Nutr. 127, 975S-979s
Burrin DG et al (1997) Role of milk-borne vs. endogenou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in neonatal growth. J. Anim. Sci. 75 ,2739-2743
Collier RJ et al (1991) Factors affecting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concentration in bovine milk. J. Dairy Sci. 74, 2905-2911
Donovan SM and Odle J (1994) Growth factors in milk as mediators of infant development. Annual Rev. Nutr. 14, 147-167
Donovan SM et al (1997) Orally administered iodinated 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GF-1) is poorly absorbed by the neonatal piglet.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4, 174-182
FAO/WHO Join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1998)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from Fiftieth Meeting, Rome 17-26 February 1998
Hankinson SE et al (1998) Circulating concentrations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The Lancet, 351 (9113), 9 May 1998, 1393-96
Kang SH et al (2006) The effects of dairy processes and storage o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GF-I) content in milk and in model IGF-I-fortified dairy products. J Dairy Sci. 2006 89(2):402-9
NIH Technology Assessment Conference (1991) Statement on bovine somatotropin. JAMA 265, 1423-1425
Odle J et al (1996) Intestinal effects of milk borne growth factors in neonates of agricultural importance. J. Anim. Sci. 74, 2509-2522
Renehan AG et al (2004)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I, IGF binding protein-3, and cancer risk: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Lancet 363, 1346–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