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aobao.com/yl/sl080927_501.shtml
酝酿中的小学教育大改革,从前天教育部长黄永宏所宣布的梗概来看,是要朝向更加平衡与全面的教育目标迈进,因此,相信会受到教育界和家长们的普遍欢迎。
正如本报的报道所指出的,学术知识重要,掌握新时代所需技能也重要。让小学生接受“硬知识”和“软技能”兼备,又重视价值观的全面教育,是教育部未来几年改进小学基础教育的方向。
在这个加强全面教育的前提下,教育部将探讨多项措施配合,包括推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法、加强课程辅助活动,同时让小学全面实行单班制,也计划建立全部拥有大学学历的教师队伍,以及使每所小学都有类似助教的“教育协作人员”。
这项小学教育的鸿图大计,确实很令人期待。但要拟定周详的计划和付诸实行并不简单,因此,教育部设立“小学教育检讨及执行委员会(Primary Education Review and Implementation Committee)”,由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领导,以便广泛征询各校领导层、教师、家长、学生和公众的意见,研究改进小学教育的细节,并于明年3月提呈建议书,实为谨慎和明智之举。我们相信,这么一个公共咨询过程,将能为教育部提供很多有参考价值的反馈。
提起小学教育,许多家长印象最深的也许是曾经实行很长一段时间的小四分流,这是一个教育制度开始进行大改革的时代的产物。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最受诟病的就是学生在童稚之龄就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时移势易,实行了25年的分流制终于在今年被淘汰了。现在,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因材施教”(Ability-Driven Education),以“科目分班”(Subject-based Banding)。
与此同时,会考成绩几乎成为唯一标准的学校排名制的弊端,也受到关注和检讨,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成就榜,来淡化单凭学业成绩决定学校优劣排名的做法。
但是,总的来说,我们的学校仍然给人过于偏重各种考试的印象,形成教师和学生,甚至家长,都是以应付考试为中心,给学生补课,给孩子补习,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却往往扼杀了他们的学习乐趣,也压抑了不同才能的发挥。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正在进行逐步的改变。
新的改变蓝图需要很多的资源。比如,若要做到所有179所小学都实行单班制,估计就得增建至少25所学校;要小学生都参加深广或课程辅助活动,教育部也必须增加千多万元的教育储蓄;要从2015年起,只招聘有大学学历的小学教师,以及增设“教育协作人员”队伍,也需要更大的开销。可喜的是,国家现在具有这样的能力和资源。在世界很多地方,数以万计的适龄孩童仍然面对贫困与无法获得基本教育的问题,当然更不敢奢望得到如此周全的照顾。
对没有天然资源的新加坡而言,人力是我们唯一的资源,而给我们的人力最好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各种有用的技能,是我们发展的关键。但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全球竞争日益激烈,我们的教育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改革。新的小学教育蓝图,旨在教育好新生代,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这也是确保新加坡长期生存发展的投资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