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9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07/05 晚睡姐姐博文更新三篇

07/05 晚睡姐姐博文更新三篇

爱他如别人家孩子

(2013-06-13 10:12:2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3c3a4d0101ekqc.html

江湖传言,有一种最凶残的生物,存在于很多孩子的记忆中,他的名字叫,“别人家孩子”。

“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看到电脑就想骂娘……这种生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会刀枪剑戟斧钥钩叉……”

简直凶残至极,他的存在就是为了映衬出你的无能。在他的英雄事迹面前,你只能甘拜下风,无论你如何努力,都不可能缩短和他的距离,因为他就像生活在新闻联播中一样,完美无缺,永远无懈可击。
知道这个事实,总是让我们沮丧,不自信、自暴自弃的因子从小就这样埋藏下来。在最需要赞美和表扬的年代,我们过得灰头土脸。而我们的父母,他们的初衷却不过是,“为了鼓励你”。他们总以为,若是知道有人比自己更优秀和完美,有了比较和落差,我们才会更加的努力。

不,不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孩子,只有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己的生活,才会产生积极的主动的自我完善的意愿。即使是一个成年人,也需要被承认和接受,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更何况是一个还没有定型的孩子,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就像水泥在迫切的寻找模具,你给他什么形状,他就会是什么形状。

成就感,自信,“我行”,“我可以”,是人人都需要的东西,如果强迫剥夺了它们,始终用“别人家孩子”这样完美的形象去打击孩子,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暂时的向上的动力,但长此以往,他们会越来越清晰的相信一件事:“我比不上别人我比不上别人我比不上别人······”如复读机在心中循环播放。

说久了,自己也就信了。

这样的孩子,自己做了父母,还会沿袭这个习惯,继续用“别人家孩子”来“鼓励”自己的孩子,重复不成功的教育。因为被深埋下不自信基因的人,最大的特征就是很容易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缺少欣赏自己生活的自豪感,所以不仅对自己,连带着也会相信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伴侣,都要比别人家的逊色一些。

教育的失误,归根结底还是自身人格的失误。悲观的、没有掌握真正的自信的父母,一定会在知不觉中会为自己的孩子设定出“别人家孩子”的壁垒,让他们和自己一样,深陷在“我不如人”的泥沼中不能自拔。

培养孩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双向成长的过程。作为父母,并不仅仅是在给予,也会有得到,也会在孩子的需求中看到自己所缺乏的那些特质。如果你的孩子在向你质疑传说中完美的“别人家孩子”的存在,那是在他索求自信的信号,那必然代表你平时缺乏了对他的赞美和肯定,这也像一张镜子,照出可能你也是一个缺乏自信,不习惯给出正能量的人。在调整教育方式的同时,你等于也在改善自己的弱点,用更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以及你手里所拥有的一切。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成为别人的父母。那么,让我们一起记住,爱你的孩子,如爱别人家孩子,把所有给了别人家孩子的仰慕,统统都交还给你的孩子。即使他有很多缺点,可那也是你亲手养育的孩子,是你的创造和作品,自然有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如果你都不觉得他好,世界上还会有谁能像你这样毫无芥蒂的觉得他好呢?

你对别人家孩子的宽容、赞美,以及那种因为距离所带来的尊重和欣赏,正是家庭教育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不要惧怕鼓励和表扬会让孩子失控,正确的爱从来不会惯坏人,只有压抑的爱才会叫人一辈子都无限饥渴。


[ 本帖最后由 kanngaroo 于 2013-7-5 22:42 编辑 ].

TOP

有一种失败的教育叫结果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3c3a4d0101epd9.html

(2013-06-19 15:52:07)

小时候,我最害怕我的一个舅舅。好吧,这是委婉的说法,当时真实的心声是我烦他!

一年来不了几次,每次来都问我的成绩,成绩单翻了又翻,只要有哪门功课分数稍微低了一点,就要声色俱厉的训上半天,经常把我搞哭。

我习惯躲着他,可我妈说:娘亲舅大,你舅那是关心你。我心里嘀咕:谁要他这样的关心。

他不了解过程,不知道我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中都经历了什么,这样的成绩是不是值得满足,他只是懂得看分数,分数不理想就要批评,完全没有通融的余地。关心的如此简单粗暴。

面对他的质问,我很想顶撞他:我不会做题的时候你指导我了吗,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又在哪里,你什么都不做凭什么有资格说我好或者不好?

说良心话,我舅是个好人。当我长大后,他变得很慈祥,我也不再怕他。也只有在长大后,我才真正的明白,那的确也是一种关心,并不像小时候认为的那样,他纯粹是心理变态,没事喜欢训人。

但明白归明白,现在我自己也做了母亲,我还是比小时候更清楚的知道,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好不好。他总是在结果——考试成绩——之后出现,来表达自己的关心,这会让我感觉到,他更关心的是这个结果本身,是我这个当外甥女的能不能给他脸上增光添彩,而不是我。大人可能觉得这不是一回事吗,“我关心成绩就是在关心你”,但在孩子眼里,这里面的区别大了去了,给孩子带来的暗示也非常的微妙。

结果教育,是很多家长教育的误区,尤其是当爸爸的。平日里不闻不问,或者很少过问,缺乏对孩子日常生活的了解和关心,偶尔有时间,或者心血来潮想起来,“过来,我看看你的作业”,或者“期末考的怎么样,成绩单给我看看”,看完之后,满意则可,若不满意,勃然大怒,质问指责,“你怎么学的?”

还有的家长为了“刺激”孩子的上进心,会再加上一句,“你真给我丢人”,这更糟了,暗示的是:和你相比,我真正关心的是我的面子。

家长管这叫关心,可孩子只是觉得委屈。他宛若在现场上孤军奋战,父母并不是战友,而是只在他失败的时候出现,嘲笑、指责他笨拙、无能的对手,他理解不了这样的关怀。

我家胖墩学习一直还算不错,我也一直声称是开明家长,不单纯看重成绩,只看重孩子是不是尽了自己的全力。在他成绩保持前几名的时候我做到了,可他偶尔几次成绩下滑,虽然故作不在意,但坚持不了多大一会,忍不住找茬一样历数他学习态度散漫,学习习惯不好等种种劣迹。临了,还要补充一句,“我这么说你和分数无关。”有一次,被训话后的胖墩苦笑,说,“我怎么觉得还是和分数有关呢?”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击在我的心头。无论我如何避免,我的身上都会有我旧日讨厌的家长的影像。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事业,而我们总是忍不住更在意某一个阶段的成功或者失败,正是这种心态,让很多父母和孩子,本应该是一个战线的战友,到最后,走到了对立面。

在以后的教育中,我努力改变。我们争取每天都谈心,我知道他每天的心情和学业的进展,并随时提供我的意见和帮助。一旦胖墩成绩下滑的时候,我会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看到他已经很懊恼了,我不会继续落井下石。一千句责备,都不如一句“没关系,还有下次”更有温情和力量。我希望他明白,结果很重要,那是对他的一种检验,但我要和他一起创造这个结果,因为更了解他的付出,所以我更宽容。

我放松了,不再把结果当回事,胖墩也没辜负我,学习反而更稳定和进步了。更重要的是,他觉得我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大人,他会把他觉得窝囊和丢脸的事情对我说,还会听取我的意见,不怕我会责备和笑话他。这是一份非常非常沉重的信任,父母和子女之间,终其一生所要达到的,不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吗?

“我是为你好,你却不听从于我”,这是家庭教育中最令家长头疼也是最核心的矛盾。我们的教育不缺少方法,只缺少原始的慈悲与接纳。只有首先让孩子了解,父母更在乎的是他,最真实的他,而非他身上的任何附加值,孩子才能自觉的和父母站在一个同一战线上。不抵触,不逆反。

爱自会开花结果,从父母的生命中,延绵到孩子的生命中。


[ 本帖最后由 kanngaroo 于 2013-6-23 22:35 编辑 ].

TOP

“我是为你好,你却不听从于我”,这是家庭教育中最令家长头疼也是最核心的矛盾。我们的教育不缺少方法,只缺少原始的慈悲与接纳。只有首先让孩子了解,父母更在乎的是他,最真实的他,而非他身上的任何附加值,孩子才能自觉的和父母站在一个同一战线上。不抵触,不逆反。.

TOP

回复 3楼Melodies 的帖子

给你送花~.

TOP

做孩子的避风港湾。.

TOP

回复 4楼Moonfollower 的帖子

谢谢。这点最近感触很深。前一阵一直很苦恼:难道他不知道我是为他好?为什么他明明知道我是为他好,还不听我的? 现在明白了,这个问题不只是在我家有。问题的根结在我太焦虑,没有接纳他,接纳真实的他。.

TOP

讲的太好了,谢谢你的分享,鲜花.

TOP

我從來不說"這是為你好!",因為小時候最恨這句話。.

TOP

我从小最痛恨“别人家的孩子”,还有我妈一直挂在嘴边的“这是为你好”。
庆幸现在我自己做了家长,我没有延续我妈的教育方法,因为牢记我小时候的痛恨感觉,所以没有继续用“别人家孩子”来“鼓励”自己的孩子。
现在我女儿比我小时候自信和阳光很多,结果我女儿倒是达到了我妈一直要求我,而我没达到的优秀。.

TOP

“熊孩子”养成记 (2013-06-26 09:05:0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3c3a4d0101eufi.html

  熊小胖姓熊,今年四岁半,属于名副其实的熊孩子。

  我和她妈妈是多年好友,今年年初带她去了一趟海南。一路上,我被她表现出来的超乎年龄的懂事震惊了:走路从来不喊累,坐车从来不乱跑乱叫,吃饭给什么吃什么,多难吃的团餐都吃得津津有味,别人给东西吃第一时间说谢谢,早晨起床自己穿衣服,我故意踩她小脚一下然后道歉,她总是认真的说,没关系。

  此“熊孩子”的最大特点是讲道理,只要妈妈提前交代了,而她也接受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完全没有另外那种“熊孩子”油盐不进蛮横无理的特点。当然也不是没缺点,孩子嘛,高兴了也会乱跑,妈妈喊她装听不见,回来后被妈妈批评。参观猴岛的时候,我要抱她近前去看因为犯了错误被关进猴子拘留所的猴子,她拒绝了,我问她为什么,她小声说:“因为我也抢过小朋友东西。”笑得我不行。到底还是个孩子。

  她的懂事不是小大人,早熟的那种懂事,而是充满童真,不失稚嫩的良好教养的萌芽。她也没有被管傻掉,有很强的的个性,还是个挺厉害的小姑娘,去练跆拳道,老师吼别的小朋友,只有她敢于对着老师说:你不要骂他······

  和她同行这一程,我深刻反省,胖墩在她那么大的时候没这么懂事,领他去北京旅游,到长城上累了,死活不走,要打车。那地方怎么打车啊,气得我差点没跳长城,追随孟姜女而去。

  我也自诩会教育孩子的人,但在熊小胖面前,我还是有点惭愧,因为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家长和家长之间的距离。

  熊小胖她妈生她的时候已经是38岁,我经常笑话她是老来得女。生产的时候隔壁产妇的妈妈和她同岁,她拿来当笑话讲,说自己整整耽误了一代人。怀熊小胖的过程很艰苦,怀孕就开始保胎,整整八个月不能下床,受尽了煎熬。我曾经感慨的说:如果这孩子生下来不听话,我负责揍TA。

  按说这样的年龄,这样的经历生下的孩子,理应被捧在手心上,视若珍宝,稍不留神就容易弄变成溺爱。可她妈妈丝毫没有一些大龄妈妈的弱点,对熊小胖的教育上始终保持理性,一点都不娇惯,终于让我看到了教育结出的累累果实——一个懂事的“熊小孩”。

  其实表面上看好友教育孩子没什么秘诀,她对孩子从来都不严厉,也很少发火,更不情绪化,总是语气平和的讲道理。我也琢磨过,为什么这招有的家长用起来就毫无作用,难道是孩子天性不同吗?直到有一天,她给我送份材料,背后有她为了教育熊小胖总结出来的一些好习惯和好品质,我才真正体会到她教育的“核心技术”。

我认为很有必要将这份表格全文复制一下:

熊小胖日常行为准则打分表

内容  日期  性格品质

尊老爱幼。见到长辈先问好,分手说再见

快乐,不说假话

勇敢,愿意自己处理遇到的小问题

说话时看着别人的眼睛

不打断别人说话

有礼貌、语句完整的回答问题

对帮助你的人、送你礼物的人说谢谢

打扰了别人、撞到或踩到别人说对不起

对来访的客人热情接待

在电影院、公交车等公共场所不大声说话

别人说对不起时要回答没关系,原谅别人

主动承认错误,允许别人批评,记住改正错误

说话算数,言出必践

发现别人的优点

喜欢帮助别人做事情

生活习惯

自己穿脱衣服

用物后归还原位

按时睡觉,按时起床

不长时间看电视和电脑

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做事不拖拉

爱惜物品(书本、玩具等)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手捂住嘴

受到欺负报告老师

学习习惯

每天看书至少半小时,能简单复述看到的内容

做事专心。看书或写作业时不玩、不吃东西

上课时大声、大胆、快速的回答提问

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老师或者家长

会预习、会复习

    一共二十八条。好友没有照搬任何教育书籍,而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生活常识,总结出的应该让孩子了解和执行的的各种行为规范。从熊小胖会说话开始,她就把这些道理讲给孩子听,每天晚上还和孩子一起反思哪一条做的不好,然后明天应该怎么改正,做得好,就给一朵小红花。慢慢的,这些行为规范就变成熊小胖生活的一部分了。

    都不是什么大道理,也比较琐碎,但作为做了多年情感咨询的人,我深知,不要小瞧这些小事、小细节,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忽略了系统的教会孩子这些事,造成孩子成年后情商的巨大缺失,严重的甚至形成人际交往障碍,无法正常的融入社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说话时看着别人的眼睛”,有的成年人都不懂得。前几天还有个姑娘让我求助,说自己一和陌生人说话就害羞,不敢看对方的眼睛,导致无法谈恋爱。熊小胖都明白的事情,她还需要重新补课。我见过太多这样需要自己在社会的海洋中摸爬滚打,付出惨痛的代价,最后才能明白一两条本应该早就懂得的道理的年轻人。

    某天我去西餐厅,有两个孩子在走廊乱窜,兼发出极其刺耳的嚎叫声,而家长在一边无动于衷。这种连最基本的社交礼仪都没有被教授过的孩子,在成年后需要用很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完善自我,修正坏习惯。

    成长需要创痛,但有些创痛可以避免,只要父母尽到自己的职责。

    在网上经常会看到有人抱怨自己的JP室友、JP同学、JP同事,其实认真看下来,大多数人的JP都无关品质,只是缺少家教,不懂得基本的人情世故,不会和人相处,很多小细节处理的不好,日积月累,最后蜕变成了外人忍无可忍的JP。如果自小就能像熊小胖一样有这样一个行为规范表,很多人也变不成JP。

    现代的家长都很重视教育,也都知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教育也被融入了功利之心,很多父母过度追求几岁背多少唐诗,会认多少字,考试要有高分数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却疏忽了孩子的教养、好习惯、情商、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软实力的建设。这样的孩子分数再高,也容易沦为社会的“loser”。因为他们不会生活。而具备了软实力的孩子,会让学习之路更加的开阔和顺利。

    有人说,每个熊孩子身后都有一个或几个熊家长,这话很有点道理。我还想说,没有天生就懂事的孩子,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个原始的“熊孩子”,他们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喊就喊,这都是天性。如果父母不作为,引导不力,先天的“熊孩子”就会彻底变成后天的“熊孩子”。如果都能像熊小胖的妈妈那样,把教育当做是春雨滋润禾苗,每时每刻,滴滴渗透,此“熊孩子”就会变成彼“熊孩子”。

    你误地一时,地误你一年;你误孩一季,孩误你一生。

    看到熊小胖,引发了我对自己一贯教育方式的反思,让我很有种“再生一个从头开始教育”的冲动,只是遭到老公的断然拒绝。人生不可以重来,这就是身为父母无法推卸的重担所在:我们在什么阶段给孩子什么样的东西,只有一次机会,无论对了或者错了,都将成为一种永恒,结出的果实,都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承受。

    这让我们为人父母的每一步都必须慎重。你给出一颗种子,可能会在孩子心中长成大树;你给出一颗荆棘,孩子可能用它来刺痛自己的人生。我们不能永远保护孩子,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强大的人,一个有着良好的修养,具有完善人格的人。爱孩子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始终离不开我们,而是放手,放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

TOP

好习惯的技术支撑体系 (2013-06-24 09:51:0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3c3a4d0101essr.html

  小时候我有个坏习惯,出去玩热了渴了,回来直接对着自来水笼头喝水。屡教不改。

  妈妈为此很伤脑筋,每次逮到我,她都会痛心疾首:自来水里面有氯气,影响健康啊。为了让我深刻认识到喝自来水的危害,她孜孜不倦的对我科普:科学家用两只小白鼠做实验,一个小白鼠喝的是自来水,一只小白鼠喝的是白开水,过了几个月,和自来水的小白鼠变得毛发蓬松,无精打采,喝白开水的小老鼠却毛皮锃亮,活蹦乱跳······

  言外之意,我要是再这么喝下去,就会变成蓬头垢面的小白鼠。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我的确属于面黄肌瘦的小姑娘,但我就是改不掉怎么办?对小孩子来说,不利于健康这种话实在距离我太遥远,无论当时在妈妈面前做出多少承诺,只要渴了,就脑袋一热,直接走了捷径。

  长大后,懂得知识多了,知道生水不能喝,这个坏毛病不知不觉也就改掉了。我妈总说为我操的心,够养好几个孩子了,我很愧疚。我在记忆中努力搜索,为何我会如此执拗,终于我意识到一件事:妈妈尽管一直说一直说“喝生水不好”,但家里却没有任何凉水壶或者凉水杯,当我口渴想喝水的时候,就必须等待从暖水壶里面倒出来的热水晾凉,大热的天,这可太需要时间了,我等不得,还是直接喝自来水方便。
我妈想让我改变喝生水的坏习惯,却没有给我创造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喝凉白开的环境,所以她的话就打了水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我这么说不是要推卸自己的责任,更不是责怪我妈妈。每个人,即使身为母亲,也会有自己的局限,我只是从这件事情中得到一个启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与其一味的讲道理,不如在行动上、环境上为孩子创造好条件更有效果。

  道理不如行动好用,行动不如环境重要。

  试想,我们告诉孩子不应该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我们自己却无所顾忌的随地吐痰,或者孩子所见的市民全都是口沫横飞,随手丢弃垃圾,你让孩子独善其身,这难度会有多么大。

  要不怎么说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呢,家庭是小环境,社会是大环境。

  扯远了,我们左右不了社会,但我们能左右自己的家庭。家庭就像父母的自留地,别人家的地怎么种和我们没关系,我们只管努力施肥、浇水、捉虫子就是。

  很多好习惯要趁早养成,这很多家长都清楚,不过如何在家庭建立培养好习惯的环境,让坏习惯退之三舍,却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做到。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电脑,如何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是个难题。有一次给胖墩开家长会,有位家长恳求班主任,“麻烦你告诉孩子,不让他上网,他听你的。”班主任是个负责任的好老师,说,“我一直说,不过他每天放学在家,主要还得是家长来控制他。”“可是我说他听不听。”“那你把电脑设上密码啊。”“我不会。”

  老师无语。旁人看得也捉急。都知道有了网瘾的孩子不好管,可你就是在一边不停的说,“你不要上网,不要上网”,什么措施都不愿意采取,还寄希望于老师创造奇迹,那怎么能奏效呢?

  我一个亲戚怪儿子从小不爱读书,导致现在一身草莽气。我了解他家,那可怪不了孩子,他们家除了上学需要用到的课本,就找不到任何带字的东西,从小连本《少年文学》都不订。小时候我去他们家上厕所的时候想找一本消闲解闷的书(这就是典型的坏习惯,我知道),都只能看电器说明书。缺乏了家庭的影响和熏陶,好习惯不能从天上掉下来。

  习惯拆开来解释,就是实践多了的一种惯性。教育是日复一日的浸染和体验,对孩子来说,养成一些好习惯和坏习惯都需要时间,这并没有什么不同。问题是,如果在生活中具备有利于好习惯的环境、氛围,在行动上,思想上搭建出好习惯的技术支撑体系,好习惯就会像生活本身一样,融化在孩子的认知里。反之,只有教育,没有制约坏习惯的环境,会让孩子只懂得道理,却缺少实践的能力。

  我们都喜欢有教养的孩子,但孩子就是一张白纸,被描绘成什么样的图画取决于家长如何去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永远都没权利指责孩子好或者坏,唯一有意义的是,在教育孩子之前,走一段自我反省之路。.

TOP

享受做父母的每一天 (2013-07-01 09:45:0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3c3a4d0101eyjv.html

  以前我一直觉得当父母是一件非常有压力的事情,因为从小到大我妈都是疲惫的、焦虑的、烦躁的形象,除了记忆中一些短暂的片段能看到她的笑脸,其他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抱歉的存在,让她这么累。至于说我爸,哦,他工作特别忙,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的机会。

  所以我一直很抗拒生孩子,王朔在《过把瘾就死》提到主人公杜梅对生育的态度,“杜梅坚决表示不要孩子,激进得像个低年级的大学生”,那就是我当时最真实的心理写照。

  几乎是带有几分迷茫的生了儿子。如果那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生孩子,我其实是不知道的,只能说别人生我也得生,逃也逃不过。第一次独自托起襁褓中的他,已经是他满月之后,之前一直是保姆抱着送到我手上,我才敢抱。看着他红彤彤的小脸,我真不知道自己能做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一转眼儿子胖墩已经初中毕业,伴随着他的成长,我终于品味出为人父母的滋味,我也终于逃离出妈妈所带给我的阴影:做父母,可以很快乐。

  苦吗?肯定苦,小时候洗澡喂奶换尿布,一时一刻都不能稍有疏忽,大了教道理学知识辅导学习搞不好还要承担青春期的叛逆,要交出自己生命中很多权利、自由,承担那些自己不一定愿意承担的压力。真是个苦差事。

  但苦中有乐。即使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缔造者,也是他们精神上的主宰者,但那绝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我们给出了一些我们原本知道的,孩子会回报给我们一些我们已经遗忘的。看他在成长,让我们重温一遍生命的奇迹,身为父母,也会有成长。

  如果没有做母亲的经历,我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坚强,也许我会一直纵容自己在一个脆弱、虚无的梦境中徘徊。曾经我是为了他而强大,到最后,这强大已经凝固在我的生命中,变成我的财富。

  如果不是和孩子一起长大,我不会像今天这样的理性,因为在他的身上观察成长的轨迹,我治疗了自己旧日的成长之痛,我把自己曾经没有机会获得的,都给了他,这种补偿,让我终于对那些失去和痛苦心平气和。

  父母和子女,是一种多么奇妙的血缘的联系和缘分。冥冥之中,我们只能和他们走上这一程,我们创造了他们,而他们,还会长成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人。我们付出爱,这爱,又从他们身上流动回我们的生命,生生不息。

  做父母并不沉重,相反,应该充满快乐。

  14岁的高尔夫神童关天朗因在2013年的美国大师赛上,刷新了最年轻参赛选手纪录、最年轻选手晋级纪录和最年轻的最佳业务球员获得者纪录,被媒体誉为“中国的泰格·伍兹”,连伍兹本人也称赞他,“他太出色了,真是难以置信。”在比赛中,关天朗展现了超越年龄的专注、镇定、冷静,在接待国际媒体时,他又表现得“谦虚、礼貌而又张弛有度”。他能在高尔夫球技上有如此的成就,得益于父亲关汉文的培养,正是关汉文自己对于高尔夫的热爱,引他走上了这条道路。

  目前关汉文身兼关天朗的教练、球童、保姆、经纪人、新闻发言人等数职,伴随在儿子左右。高尔夫是一项需要很多金钱和时间投资的活动,很多同样培养少年高尔夫球手的家长都很在意自己的投资能否收回成本,这难免会让两代人都变得焦虑和紧张。但关汉文不是,他说,“培养一个孩子,是种享受,是个很开心的过程。对我来说这不是投资,只是一种理想和爱好。”采访关天朗的外国作家吉恩·沃切乔斯基看到,“关天朗的爸爸从来不强迫孩子做这个做那个,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很亲密,也很开心,他们在享受彼此相处的每一分钟。”

  看到自己的父母本身就在享受生活,对生活饱含热情,这将是孩子在人生中所学到的,关于生命的第一堂课。这是无声的教学,更是生命最强大的感染力。有人说关天朗能有今天只是因为他父亲有钱,培养得起,但这背后的真相难道仅仅如此吗?成功并不鲜见,鲜见的是快乐的迎接成功,并享受成功。显然,关汉天带给儿子的,并不是一份光鲜亮丽世俗认可的成功,而是步入他自己人生的很重要的一个起点:热爱生命。

  有的人当做父母做得不开心,整天苦哈哈的,把教育孩子当做一种负担。他们也会付出很多的爱,但这爱特别沉重,带着条件,带着洗脱不去的疲惫,“我们一切都是为了你”,或者“你拖累了我们”,时时处处都是抱怨。孩子接过了爱,也接过了一个不堪承受的生命之重。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拒绝结婚,害怕生孩子,他们往往都有这样过得并不快乐的父母。在自己的父母身上他们看到了生活以及养育后代的压力、负担和无趣,他们想要终结这种令人十分有道德压力的循环。当他们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愿意结婚,不理解他们为何畏惧生育下一代的时候,很少去思考,当你给了孩子一个最糟的榜样,他们为何还要心甘情愿的再次跳进深渊呢?

  想要当一个合格的父母,首先就要从热爱生活,热爱父母这个职责开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会驱使我们去学习如何承担好这个角色,这对孩子,也是天然的,不需要任何表白的最好的教育。
如果对如何教育一个孩子一无所知,那么最起码,请快乐的生活,享受自己当父母的每一天。.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