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 上海中考推优"推而不优"
又到升学旺季。今年上海约有10万名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将跨过中考的门槛。如果以当代中国“六个长辈围绕一个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计算,至少要有60万的家长和亲友要卷入对升学的关注中。如果再加上为毕业班工作的老师们,那么把升学考称作年度的教育热点和社会热点,似乎一点不为过。
然而就是在这般的众目睽睽下,有些升学“潜规则”却既让人无奈又引人深思。
多种渠道进重点
现在的中考有自主招生、推优生、名额分配和正常的全市统考等多种渠道,将学生选入各级重点高中。同样,一所重点中学高一新生的来源,也大致是按10%、30%、12%等各种比例,用不同的办法去录取的。
某区一位熟悉中考运作规则的老师说,各重点高中是以12%的比例将名额提交到区招办,然后在全区各初中毕业生中进行再分配。由于名额有限,有些学校可能拿到大学附中的名额,有些只能拿到区重点高中的名额,为了体现公平性原则,最简单、最不惹麻烦的办法,就是用像娱乐节目中的“快乐大转盘”那样,名额转到哪个学校就给哪个学校,所以,每到名额分配的时候,初中校长往往会现场“督战”,谁拿到了一流高中的名额就会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
进了名校跟不上
此外,记者最近还听说了一件新鲜事。有些大学附中长达十多年没出过留级生的历史,在今年恐怕将“作古”,而这些新冒出的学习掉队同学,基本是出在通过名额分配“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中。某大学附中的校长直言,原因皆出在“快乐大转盘”上。因为各所初中办学质量的参差不齐是客观事实,短时内无法扭转,也不可能人为拉平,有些学校如果单纯凭中考这一条路,恐怕几年也没有一个学生能进到顶尖高中,但“大转盘”的好运如果落在这样的初中头上,肯定会有人不管中考考几分,都能兴高采烈地跨入名校之门。但“矮子”的学业基础和个人潜力,又往往使得他们要花比高中同班其他同学几倍的力量才能赶上平均水平,稍有迟缓就会落伍。
“我们只可能让同学赶上重点高中的教学水平,不可能降低水准去迁就这些人。”校长们的观点很鲜明,按市教委的学籍规定,若学年末有多门考试出现不及格,那么留级就是没商量的了。
“田忌赛马”被妙用
还有的名牌高中校长会在新生入学前,通过私下途径力劝个别被“分配”进来的学生及家长,还是转读其他学校为好。“因为,即使他们进来读书了,有不少人会因为学习能力有差距,成绩在班里会排名靠后,所以学起来很吃力,还有可能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几乎没有一个家长和学生会放弃,哪怕他们的中考成绩要比该校的录取线低一大截。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有些名牌高中录取的推优生也名不符实。“你听说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一位名高中校长对记者说。据他介绍,有些初中在推优的时竟也做起了手脚———他们不把推荐名额给成绩最优秀的学生,而是给考重点高中“摇摇晃晃”的学生,要求尖子生必须去参加中考“为母校争光”,将来区里统计各校考入重点高中的比例时,成绩自然就会好看许多。
在这样的“潜规则”操作下,特别是一些区级重点高中,要想在推优生录取中获得特别好的生源,就显得有些勉为其难了。
只可言传不可“意会”?
每年初市教委都会以红头文件形式颁布当年度的中招若干意见。细细阅读,工作之细致、工作之细致、要求之严格、操作之规范,似乎都在预示着万无一失。然而,面对几经论证方出台的上级政策,竟有基层学校总要玩弄出一些“下有对策”,比如田忌赛马式“推而不优”就属于小动作了。而将娱乐圈的“快乐大转盘”引入到依法办事的招生考试中,就既显得无奈,更凸显当下教育领域的尴尬了。
记者在文章中隐去了许多被采访学校和校长、老师的真名实姓,想来也是无奈,他们的苦衷,只可言传不可“意会”,因为意会了也没多大作用,环顾四周皆如此。比如,有校长说,有两个政策是“可以被利用”的,且不算“踏雷区”。一是推优生的公示期,教委规定是一周,但没具体说是五天还是七天,如果加进双休日或“五一”节,也不算“违规”;二是“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这一条,也十分弹性,综合素质多多少少可以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不行就不行”。
当然,也有的初中校长说了另一种观点:“就算推荐给你的是二流的学生,难道你们重点高中只能教好的学生,就教不了差一点的学生了?这样的重点高中里的老师未免也太阳春白雪了吧。”
[
本帖最后由 克丽斯蒂娜妈 于 2008-8-23 15:3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