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Oriole 于 2009-2-22 13:18 发表
我是说按你的函数观点来看的话,给出6个映射,第7个映射随便是什么都可以。
当然我相信你的本意是想限定这个函数是两个变量的初等函数。
非也,非也,我没想限定”这个函数是两个变量的初等函数。”
我的本意是想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能随意地在一个作业、一堂课、甚至一个系列的杯赛中引入特殊的运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答的是:”数学符号是怎么来的?“这个最基本的问题。
为此,特地从网络上搜集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以下内容均出自互联网,欲求出处可google 搜索。
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由来
“+”、“-”出现于中世纪。据说,当时酒商在销售酒时,习惯用横线由上向下在酒桶上标出存酒位置,而当再往桶里加注酒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Widman)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表示“剩余”和“不足”。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Hoecke)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后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Vieta)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1631年,英国著名数学家欧德莱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转动45度,便成为了沿用至今的“×”乘号。而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瑞奥特首创的。
“÷”号最初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的。数学家奥曲特首先提出了用“:”表示“除”或“比”,但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不过,人们却公认,除号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用一条横线将两个圆点上下分开,意为“分解”。
但也有人认为,“?”(乘)号和“:”(比或除)号都是在17世纪末由发明微积分的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创造并引入数学运算的。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运算中经常使用符号,如+,-,×,÷,=,>,<,∽,(),√?等,你知道它们都是谁首先使用,何时被人们所公认的吗?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十七世纪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兹广泛使用了这个符号,从此人们普遍使用。
在(小)于号“>”,“<”,1631年为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 相似号“∽”和全等号“≌”是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用。
括号“()”,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开始使用括线,1629年格洛德开始使用括号。
平方根号“√?”,1220年意大利数学家菲波那契使用R作为平方根号。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他的《几何学》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是由拉丁文root(方根)的第一个字母“r”变来,上面的短线是括线,相当于括号。
数学符号的由来
数学符号是人们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发明的。采用数学符号不仅是为了省事,简化,更重要的是,符号是正确地表述概念、说明方法和建立定理必不可少的。
法国数学家韦达是第一个将符号引入数学的人。韦达的代数著作《分析术新论》是一部最早的符号代数著作。现在的数学符号体系主要采用的是笛卡儿使用的符号。
那么,你想知道数学符号的由来吗?请看:运算符号:+、-、×、÷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都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到了17世纪,才得以广泛使用。
“+”号,开始使用的是英文plus的字头 p。在法国,使用了相当于英语“ and”(和)的词“ et”。随着欧洲商业的繁荣,写et 也嫌慢了,为了加快速度,把两个字母连平着写,因此,et慢慢地变成了“+”。 “-”号也同样,使用英文monus (减)的字头m,也是为了便于速写,逐渐变成了“-”。 “×”号表示相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1618年提出来的。“×”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所以的“+”号斜过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与字母“ⅹ“容易混淆,提倡用“? ”表示相乘。后来,“×”与“? ”都表示相乘。“÷”号表示相除,也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提出的,他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横线”表示除法,如a/b表示 b除a。后来有人把这两个符号合二为一,就得到“÷”。把÷正式作为除法的运算符号是瑞士数学家拉恩,一条横线将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分界的意思。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2-22 13:5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