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孩子谈论“死亡”?
--------------------------------------------------------------------------------
http://www.wzwb.com.cn/ 2009年04月12日 14:40
资料图片
人总难逃生老病死,面对“死亡”,很多大人都无法坦然面对,更何况孩子。与孩子聊死亡,真是难上加难。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中国人避讳谈论死亡,尤其对孩子。然而倘若孩子道听途说地获得一些不正确的死亡概念,比如:“做坏事受到报应,所以会死”“死亡就是永远睡着了”或“人死后会变成鬼”,就会形成恐惧和误解。
清明时节,祭祖坟时孩子若向你问死的话题时,你是怎样回答孩子的呢?本期,本版特邀几位读者朋友发表些见解,作为家长对孩子进行死亡和生命教育的参考。
□曹素素
支招一:让孩子更“珍惜生命”
讲述人:胡小玲(私营单位职员)
当孩子问:“人为什么会死?”、“死了会到哪里去?”、“会不会变成鬼?”的时候,他心里是既迷惑又恐惧,他害怕自己会死,害怕别人死后会变成鬼来抓自己。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了死亡恐惧。
记得一次看电视剧里有一家人在火灾中丧生了,女儿看得目瞪口呆,忽然转过来问我:妈妈,你说我们会死吗?我当时脑袋一蒙。
想了想,我告诉孩子:所有的生命都一样,都会有生老病死的时期,像花草啊,在春天发芽生长,到了秋天就枯萎了,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她听了似乎懂了,然后就说:妈妈,我给你倒杯水!
支招二:对于问题“就事论事”
讲述人:杨岱(职员)
“我家的猫死了,儿子跑来问我:‘它怎么了?’‘它死了以后去哪儿了?’看得出他很伤心,我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
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就事论事,简单明了地回答他的问题。“死了,就是身体停止活动了。它不会感觉到饿了或冷了,也不会呼吸、吃东西、跑跳了。”
另外,当孩子提到类似的问题时,不妨反问一下:“你说呢?你认为小猫死了是去哪里了?也许他说完后就高高兴兴地玩去了。”
简单明了的解释是必要的,不过,照顾到孩子的心灵感受更重要。可以帮助孩子给猫咪举行一个葬礼,可以耐心地听他说说自己对小猫的感情,对小猫的怀念等,或者写一篇短文,画一张画,讲讲小猫的可爱之处等。孩子这样做,就会把美好的种子播种在自己的生命中。
支招三: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讲述人:高菲菲(职员)
“去年地震时,我和孩子一起在看地震的新闻,看到那些残酷的死亡,孩子很惊恐,也很疑惑,问我,妈妈你也会死吗?”
“是的,所有人都会死的,妈妈也一样,但那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那时你长得要比妈妈还高呢。我们有那么长的时间在一起,你想想,咱们来做些什么呢?”很快她的注意力就转移了,心情也好了起来。孩子会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会更加珍视生命,懂得要在有生之年做有意义的事,这是非常重要的。
后来,她看到有出殡的队伍,再次好奇地问我,我推荐她看一本利奥·巴斯卡利亚《一片叶子落下来》。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最适合用来做“生死教育”的教材,作者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文字简单,寓意深刻。适合不知道怎样解释生死的大人与小朋友。
支招四:告诉孩子“时间到了”
讲述人:吴莎(公务员)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自己真正理解死亡的意义时是怎样的情景。
那时我大约8岁,在生活中还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只是在电影里看到过死亡。那只是一种模糊的印象,对我的情绪几乎没有影响。一则知道是演员做戏、当不得真。二则那个时代的电影爱憎分明,角色很脸谱化,常常死掉的人都是让观众恨得咬牙切齿的坏蛋。这样的坏蛋死了,除了大快人心之外,产生不了其他的感觉。
即便是在战争片里,敌我双方厮杀惨烈,人一片片倒下去,都没法数清楚,我也仍然只是看得痛快而已。甚至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如果那些人死在战场上也就罢了,如果受了伤怎么办?还要不要治疗?现在想来,恐怕是战争场面的宏大,让战场上的人变成了一个符号,在一个儿童的脑子里,没法把这样没有情感、性格的“符号”和“人”等同起来。
倒是有一期《一休和尚》的动画片,令人记忆深刻。一次,一休不小心把师傅珍爱的茶壶打坏了,他问师傅:“人为什么会死?”德高望重的师傅充满禅意地回答:“万物都有它的时间,是他的时间到了。”小一休和尚拿出了打破的茶壶,狡黠地说:“师傅,它的时间到了。”看后很感慨,人面对死亡也需要有这样的大智慧呀!
■编后语
春花秋实,夏花绚烂,到了秋冬一一凋谢,所有的生命都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的过程。“死者与生者之间的桥梁就是爱,这是唯一不变的,也是唯一的意义。”在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