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恒星艺校
(......)
发表于 2008-5-16 11:56
只看此人
小学语文写作指导五则
我们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体察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会由此而产生各种感受,有快乐,有感动,有烦恼,有伤心……有些感受可能转眼之间就忘记了,有些却会积蓄在心里。这时,你就可以把它们写下来,让它们变成一行行的文字,于是,一篇洋溢着生命力的作文便产生了。
既然作文是写作者将情感发落到笔端的产物,它就一定会打上写作者个性的烙印,会有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好文章正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才显得分外有价值。如舒婷的《我儿子一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三口之家的和睦轻松的家庭生活,作者身为母亲,却用儿子的口吻叙述点滴生活琐事,读来亲切活泼,引人入胜,这点创新之处就是文章成功的重要原因。今后我们会遇到许多这样的优秀文章,作者总是用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鲜明的个性风采和创新精神吸引你,打动你。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能写出真情实感,文章就有可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色彩,就已成功了一大半。一篇作文,就算把别人的东西堆成了一座小山,也远不如说出或写出自己发现的一句话更有价值!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活生生的有个性、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同一个机床上“复制”出来的规格相同的“零件”;重视的是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而不是墨守成规的因循思想。所以,在每次提起笔之前,我们都应该明确:作文的写作是不可重复的,我们既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能踩着自己的脚印走,而是要做到次次有心得,篇篇有新意。
我们要想写出闪烁着个性光彩、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文,就需要打破框框,争取“自由”。这种“自由”,包括“精神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所谓“精神的自由”,就是不轻易地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所谓“笔墨的自由”,指写作内容是广泛的,不受限制的;文章形式是开放的,不受约束的。不要被一些机械化的作文模式牵着鼻子走,也不要生搬硬套地模仿别人的文章,而是要全神贯注于你所要表达的内容,用笔去宣泄你发自内心的情感,用文字去贮藏你不忍忘却的瞬间。做到以上两点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总之,“个性”和“创新”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让我们在作文中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吧!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种体会:写作文,但凡碰到一个好题目,涉及的是自己平时熟悉、关心的东西,可写的内容就很多,而且也容易写好;相反,要是碰到自己不熟悉、没什么感受的话题,写起来可就费了劲了。比如老师要求写“我最喜爱的动物”,有的同学平常对动物了解就不多,自然无话可说,只好把从电视和书本中看到听到的知识拼凑起来,这样写出来的动物又怎么会鲜活、可爱呢?而有的同学家里正好养过一些小动物,并且和它们建立了感情。他们对这些小动物非常了解,不仅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这些小动物的眼睛、耳朵、尾巴和皮毛等,而且极其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甚至有过丢失动物、寻找动物等牵肠挂肚的经历,写起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可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非常重要。
同学们可能还有这种体会: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很多人写作,主要是心灵受到了某种情感的冲击,例如遭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失去了最亲爱的朋友,盼来了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了最渴望的回报,愤怒、悲伤、喜悦、激动等等感情自然就会流于笔端。像这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我们作文的时候,应该尽量挖掘、捕捉这样动情的一瞬间。例如朱自清与父亲相处,共同经历的事情肯定难以历数,但他在《背影》中只选取车站送别这一幕场景来写,极力渲染父亲臃肿的身体攀过月台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触动了作者心中的感情,使得这种感情像一颗深埋的种子瞬间胀破、发芽、生长开来,充满了强劲的冲击力。一篇文章,只有出现了这样的闪光点,才会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写作是生活的反映,是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我们不仅要写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东西。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说真话,诉真情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做到说真话、诉真情。
“说真话”极其重要。我们在作文时,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使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写作应坚持“说真话”,实际上是把生活和写作,把做人和作文这二者真正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它不仅对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写作者个性的发展、完善,对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形成,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和“说真话”相对的是虚伪,矫情,说假话。虚伪,做作,说假话,不仅为难自己,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也是对读者人格的不尊重和侮辱。
有的人为什么在作文时不能坚持“说真话”呢?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有顾忌,不愿意、不好意思或不敢大胆地说出心里话。对自己的心事或隐秘心理,尤其是自己受过的挫折或性格上的弱点,不愿意袒露出来,害羞或怕人耻笑。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或小或大的挫折,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性格弱点,说出或写出它来,就意味着战胜、告别了它!这是个性在不断发展并逐渐走向完善的一种反映,完全用不着去躲避。第二,怕自己所说的不正确、不完善,从而被人讥笑、嘲讽。这更是不必要的顾虑。坚持“说真话”并不是要求说出的话句句是“真理”。只要是“说真话”,那就存有通向真理的可能性;而说假话,却只能令人反感。
“诉真情”也很要紧。“真情”才能使人感动,引起共鸣。这种真情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和那些无欢而喜、无忧而戚、逢场作戏、矫情取宠的“虚情假意”判若冰火,截然不同。
“诉真情”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感情的倾诉不要有范围的限制。一些同学在写自己的真实感情时往往有先入之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分成积极和消极、高昂和低沉等的不同,只写前者,滤掉后者,表现出一片光明。这种人为的筛选或掩饰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也是一种作假。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不论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第二,感情的倾诉要适当节制。任何真正的艺术都是一种“自由”和“节制”的统一。如果感情的倾诉失“度”,使人感到滥情,那就不好了。
说真话、诉真情,核心是真。真,是善、美的基础,是文章能够说服人、感染人的重要条件。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写作之始,就能杜绝假话、矫情,坚持说真话、诉真情,把路子走正。
要多读多写
鲁迅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多读多写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多读是很要紧的。优秀的书籍记录了前人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既是人类群体才智的结晶,也是作者个人精神世界的展现。读这样的著作,我们仿佛直接进入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从中汲取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高尔基的名言:“爱书吧,它会给你力量!”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座右铭。
多读还要熟读。作家赵树理曾经说过:“写起文章来要像走路一样的顺当,我认为这和我小时候坐在板凳上哇喇哇喇地读书有关系。譬如,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读《庄子》,我们就学到庄子的句法;读韩愈的文章,又学到了韩愈的笔法。各种风格的文章都学,久而久之,我们学会了读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像游泳、开车、踢球、唱戏等,如果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很难奏效。写作也是一种技能,当然不能例外;同时,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的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
要大胆放手写。有些同学怕作文,遇上作文,笔头咬烂了,还常常写不出几行字来,这就是一个“难”字挡住了思路。要知道,这艰难费力,正是因为你手里的笔不熟练。不要怕写不好,初学者写不好是正常的,只要你大胆放手去写,你的笔就会越练越熟,思路自会顺畅,肚子里的话也就自然地流出来。
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除了老师课上要求的作文外,应该加强日常的练笔。发生了一件新鲜事,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考试成绩不好,赛跑得了冠军,老师的批评,妈妈的嗦,乃至下雨了,刮风了,凡是你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以记下来;有话即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要有随时记录的意识。一位当代作家,上学期间每天都记下自己的观察、感受、对事物的见解,常常只是一些片断、点滴,比如:
蜻蜓在人的脸前飞来飞去。要下雨了。
在蒙蒙的细雨里,人的轮廓都变得模糊了,只剩下混混沌沌的一团。路灯像一个圆圆的黄绒球,悬在半空。
他是个羞怯的少年,总是低下通红的脸,却抬起发亮的眼睛,看着他的对话者。
这位作家日后的成功,显然和这些大有关系。
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习惯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坚持每天动笔,久而久之,你对写作自然会产生兴趣。
多读多写文自工。当你体会到读书写作的无穷乐趣时,你的作文必能一天比一天圆熟自然,得心应手。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它一般包括: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积累的习惯,多动笔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打就腹稿、一气呵成的习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等等。下面仅就其中的三个方面谈点意见,供同学们参考。
首先,要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要想正确地“反映”,就需要认真的观察。我们的眼睛像一台摄像机,它真实地记录下观察到的一切事物,然后经过大脑的储存、分析、加工,借助文字表达出来。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的素材;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同学们每天都和他人打交道,你能否用几句话就说出他们的特点呢?同学们都经历过春、夏、秋、冬,你能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四季的景色呢?同学们都参加过运动会,你能否写出你的同学向终点冲刺的一刹那的情景呢?──这都需要观察。大艺术家、大作家都很注意认真观察。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三次写虎,都非常精彩。为什么写得那么精彩呢?据说,施耐庵为了写出虎的细微特征,不仅翻山越岭,访问猎户,还亲自跑到深山老林里,观察老虎。龚自珍观察落花飘零,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林黛玉观察落花飘零,想到自己凄凉的身世,写出了《葬花词》。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思考支配语言,语言表现观察。
其次,要养成积累写作材料的习惯。怎么积累呢?(一)要积累素材。凡是在写作方面有成就的人,都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积累了几十个生动的故事,写到作品中的只有三个。姚雪垠写《李自成》,卡片做了成千上万张。素材越多,写作时选择的余地就越大。(二)要积累语言。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同学们要多记精彩的段落和句子,多记名言警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在语言积累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词语的积累。有人对《红楼梦》里的词语进行过统计,发现曹雪芹掌握的词语非常丰富。也有人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过词语统计,发现这位大文豪的词汇量大得惊人。(三)还要积累思想火花。人的思想火花来得快,消失得也快,如不及时抓住,就可能再也寻不着它。所以,一旦有了新的想法,应赶快记录下来,记得多了,就成了思想的“海洋”了──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再次,要养成构思和修改的习惯。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想出来的。同学们初学写作,最好能在动笔前写个提纲,有个整体规划,一旦写起来,就一气呵成。鲁迅先生不赞成“十步九回头”的写作习惯,因为那样的文章往往缺乏一贯到底的气势。
修改也非常重要。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就越精美。修改文章可以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修改语言。首先要改通,使语言合乎规范;其次要改好,使文章更加精美。这是培养语感的很好的方法。二、修改标点。同学们往往忽视标点符号的作用,一篇文章,除了逗号就是句号,很难见到其他的标点符号。其实,标点符号运用好了,可以起到强化感情、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