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楼two and half ma
(......)
发表于 2012-5-18 13:42
只看此人
七、行知上海——杨树浦(杨浦区)
(一)主题:杨树浦工业遗存
(二)主题阐释:
百年工业,城市记忆。老上海人把杨浦区叫做“大杨浦”。一个“大”字,携带着大工业时代的辉煌。那些陈旧的厂区大院正是昔日上海的工业梦想。
(三)主要路线:
杨树浦路大连路/东码头——杨树浦路怀德路/自来水博物馆——杨树浦路腾越路/杨树浦火电厂——杨树浦路定海路/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国棉十七厂原址)——共青路/复兴岛公园
(四)引言:
杨树浦路位于杨浦区南部和虹口区东南部的滨江地带,东起黎平路,西至惠民路接东大名路,全长5586米,横穿提篮桥、平凉路、大桥、定海路等4个街道,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
(五)参观地点:
1、东码头 “东码头滨江派对空间”
地址:杨树浦路340号
开放情况: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东码头,又名秦皇岛码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4个水门之一。东码头原为汇山码头中的一块,曾经是1937年淞沪抗战的战场。1928年日本人通过筑路取得了汇山码头的部分使用权。 1931年的“一二八”事变中,大批日本士兵就是通过汇山码头,源源不断地增援虹口区日租界的。至此,汇山码头也彻底成为日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港口。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前,这里的仓库中贮存着大量的枪炮弹药,成为日军军火的重要装卸基地。
汇山码头也是中国跨入近代经济的初始之地。汇山码头区别于十六铺一线的近海沙船码头,人们把这一岸线的深水码头就叫汇山大码头。汇山大码头连接着天津、福州、长沙、台湾等洋务运动的重要口岸。甲午战争后的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麦边洋行将汇山码头连同其在长江航线上的轮船,以250万日元的价格卖给日本邮船会社,把它改建为日本邮船会社码头。这个钢筋混凝土码头全长260米,前沿水深7米,是当时上海港最好的码头。码头后方建有仓库10座,总容量4万吨,另有露天堆场可堆货8000吨。
2、参观地点:杨树浦自来水厂自来水博物馆
地址:杨树浦路830号
开放情况:无需门票,开放时间周四9:30-11:30、13:00-14:00,周六10:00-14:00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上海杨树浦水厂,全称为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杨树浦水厂,前身为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水厂,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厂区建筑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整个厂区的内部总面积约为1.28万平方米,采用砖混结构的方式。外形为哥特式城堡形制,总体形式如同中世纪时期的英国哥特式古堡。据说,水厂的古城堡风格是为了方便守卫,防止有人下毒。这里至今在为上海东北区的人们提供着每天的水源。现在这些楼宇主要作为水厂厂房和办公楼,保存完好。
自来水博物馆中共三层,分别介绍了上海早期市民获取生活用水的方式、上海近代自来水业的发展情况、上海市自来水管网概况和水质概况、水厂的工艺流程、水源概况及引水工程。其中“警示鱼缸”和蜡像颇有吸引力。
3、杨浦区发电厂
地址:杨树浦路2800号
开放情况: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杨浦发电厂前身是建于1882年的英商上海电光公司。上海电光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电气公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发电厂之一。1893年,发电厂被工部局收购,并于1911年筹建新厂,1913年建成运行发电,到1923年已成为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厂区内的大烟囱将浦江两岸的天际线提升至近105米,成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建筑,超过国际饭店,成为上海工业时代的象征。
杨浦发电厂的厂区十分壮观,同时也是上海观看日出的最佳地点之一。2010年根据市政府节能减排的要求,发电厂正式停产。
4、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原上海“国棉十七厂”)
地址:杨树浦路2866号
开放情况:开放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国棉十七厂”解放前叫“裕丰纱厂”,由日本商人主持开办。它生产的“龙头细布”驰名中外。解放后裕丰归政府所有。这家工厂曾拥有近万名职工,是行业里的大佬。但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问题扑面而来,老国企从“摇钱树”变成了“大包袱”。大批工人面临转岗、下岗,“国棉十七厂”也不例外。
许多年过去了,城市工业文明的许多遗迹都在推土机的轰鸣中灰飞湮灭,但是“国棉十七厂”是幸运的,这里成为了一片崭新的区域。昔日的旧厂区摇身变成亚洲最大的创意园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工程已经基本成形,进入最后尾声。
时尚中心由原来厂房的老建筑改造而成。锯齿形屋顶是现在这个时尚园区最大的特色。其中这种锯齿形窗户多适用于要求光线稳定和需要调节温湿度的厂房。除了纺织厂之外,还有印染厂、精密仪器制造车间仍在使用。如今,这样造型的建筑别处已经找不到了。
5、复兴岛公园
地址: 共青路386号
开放情况:公园不收取门票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复兴岛原为黄浦江中一处浅滩,由于该地江面骤宽,水流分散,加之涨潮与落潮时的水流方向不一致,在黄浦江转折处形成一块范围较大的浅滩。其东为主航道,其西为运河浅水航道。
由于位于大上海工业区的缘故,复兴岛上多为企业和部队用房,居民较少。因此,探访该岛的上海市民非常少,由此小岛就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喧哗,而隐藏“蒋氏行宫”的复兴岛公园,更是一个郁郁葱葱、修身养性的静谧场所。
6、上海市烟草博物馆
地址:长阳路728号
开放情况:周二、周四、周六开放,开放时间9:00-16:00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中国烟草博物馆展馆分为烟草发展历程、烟草农业、烟草工业、烟草经贸、烟草管理、烟草文化、吸烟与控烟等7个展馆和1个文献馆。另外,还有报告厅、机动展厅、大型藏库、资料数据库、导游系统以及专供参观者休闲的茶室和烟吧等。
7、摩西会堂
地址:长阳路62号
开放情况: 9:00-16:30,学生票10元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摩西会堂位于上海长阳路,始建于1907年,1927年迁至华德路(今长阳路)62号。二战期间摩西会堂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犹太青年组织也一度将其总部设在摩西会堂内。摩西会堂,可能是整个上海有关“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最多也最为完整的地方。
这座纪念馆楼高三层,红砖斜尖顶,白色窗棂上延伸着蓝色的拱纹,罩着窗顶,成为红墙上的点缀。纪念馆镂花的铁门敞开,正前方和左侧各有一扇深咖啡色的木门,门廊呈巴罗克的风格的石拱状,。左侧木门通往二楼,而从正前方进入就是礼拜堂。整个会堂一片静谧,长长的座椅排列有序。在礼拜堂两边的墙上挂着几张老照片,分别是老上海时代的犹太会堂和犹太人沙逊在上海各式建筑前的留影。
8、其他可供参观地点:
渔人码头(曾经是上海最大的鱼市场)、杨树浦工业发展进程浮雕墙、上海制皂厂等
八、行知上海——“西大堂”(普陀区)
(一)主题:“西大堂”工业视野下的住宅
(二)主题阐释:
普陀区西与嘉定区接壤,南与长宁区、静安区毗邻,北与宝山区相连,是上海西部的陆上交通要道,有上海“西大堂”之称。在近现代工业视野下,与工业相关的不同风格的工人、资本家住宅,折射出普陀区乃至上海城市发展的相关特色,独显其魅力。
(三)主要路线:
志丹路和延长西路交界处/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江宁路1383弄,1399弄/江宁路花园住宅——澳门路128号/上海纺织博物馆——澳门路300号/顾正红纪念馆——江宁路1325-1361弄/泰来坊——长寿路160弄/养和村——安远路170号/玉佛寺——安远路188弄/金城里——安远路294,300号/安远路300号住宅——澳门路660弄/澳门路日式住宅——兰溪路枣阳路/曹杨一村
(四)引言:
普陀借沿苏州河之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苏州河沿岸开始设立工厂,主要是纺织企业。至文革前,这一带计有国棉一,二,六,七,十一,十四,廿二(即申新九厂,荣氏产业)廿三(即安达纱厂,上海民族工商业仅此于荣氏的巨头刘靖基产业),廿四厂,及毛纺,织布厂。其它也都是行业龙头企业,如上海造币厂,中华印刷厂,大隆机器厂等。还有纺织业相关机构,如纺织设计院,纺织干校,纺织医院等。
这一片厂区的工人大多是大中型制造企业,与大机器生产相联系的工人,是“的的刮刮”的工人阶级。早期工人运动领袖刘少奇同志,李立三同志等就经常在这一带活动。顾正红在内外棉十一厂被日本人枪杀,即后来的国棉二厂,他生前就居住在附近五百米处,解放后,名为“正红里”(现昌化路994弄)。
工人们主要住在附近的棚户简屋,石库门旧式里弄。但是工厂也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因此在普陀街道也分布有不少新式里弄,如金城里、集贤村、养和村等。随着旧城改造,普陀区面貌焕然新,这些“旧里”、“新里”仍在,可见它们的建筑质量和水准非同一般。
(五)参观地点:
1、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地址:志丹路和延长西路交界处
开放情况:开放,不需要证件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志丹苑遗址博物馆的外观十分独特,呈银锭形,两旁宽,中间束腰。创作来源于从志丹苑遗址出土的铁锭榫,它是两块石板之间的契合物,与银锭相似。地上展厅内展示的是相关图文资料,而地下展厅则能感受元代水闸的运作流程。
“志丹苑遗址”的发现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一个工程队在打桩的时候发现了地底下的青石板,这引起了专家的注意。经过2002年考古试掘,2004-2005年的小范围发掘和2006年全面开挖,这个志丹苑遗址已经发掘完毕,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结构严谨,做工考究,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元代水闸。
志丹苑遗址博物馆也是上海第一座名副其实的建立在遗址上博物馆。它被原地发掘,原地保护,原地建造了现在的博物馆。我们将看到的是遗址被完整“剥”开后,从地下“冒”出的元代水闸。
这一留存几百年的石闸闸口宽6.8米,两旁是两根巨大的青石柱。已经暴露在外的石柱高3.3米,面宽0.9米,四面规正,棱角分明。石柱的相向面的正中凿有宽0.28米,深0.17米的凹槽,凹槽上下笔直,槽底平整。4年来的开掘,已探明遗址规模为135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元代水利工程遗址。它不仅比199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规模更大,且建筑更为雄伟,是上海考古史上又一重大发现,也是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2、江宁路花园住宅
地址:江宁路1383弄,1399弄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选去,外部参观
简介:
江宁路花园住宅建造于1918年,当时日资同兴株式会社在此开办同兴纱厂,同时建成了日本式砖木结构二层的花园洋房5幢,给日籍高级职员居住。清水红砖的外墙,很有日式风情。现在,当初的花园洋房还剩下4幢,仍有人在里面居住,我们可以在外面目睹下当初花园洋房的风情。
3、上海纺织博物馆
地址:澳门路128号
开放情况:免费开放,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00。对团队提供讲解服务。
参观建议:必去
简介: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走进普陀区澳门路150号的上海纺织博物馆,耳边仿佛响起一首传唱已久的民谣和“唧唧复唧唧”的机杼声。
纺织博物馆位于拥有130年历史的申新纺织九厂原址,占地6800平方米,展示面积4800平方米,展示了上海地区纺织业的历史变迁。
“黄母祠”门墩、三锭纺车和一匹匹宽幅布匹,再现了黄道婆织布的场景。黄道婆在元代改进纺纱技术,将一锭纺纱机改为三锭,大大加快纺车的织布效率。明朝万历年间,百姓为纪念她建造了“黄母祠”,松江华泾人还用十分名贵的太湖方石雕刻一对门墩,这对门墩原物从植物园内的黄母祠遗址移至纺织博物馆收藏。
博物馆还展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的骨针,反映6000年前上海古人生活状态的马家浜文化水井,以及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汉服和胡服等。馆内最昂贵的展品,是一套包括一条长桌和12张方椅的进口柚木家具,它是1878年李鸿章等人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时的用品。西式桌椅的摆放方式再加上桌腿凳脚上封神榜、牡丹亭等图样的徽派满雕,正是当年欧风东渐时的产物。
19世纪中后期,外商大量投资上海纺织业,日、德、法等国都在上海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各类纺织厂。展馆还陈列了不少当年有关美国鸿源纱厂、德国瑞记纱厂和日本上海纺织株式会社等企业的资料。
3、顾正红纪念馆
地址:澳门路300号
开放情况:免费开放,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00。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在近代工业背景下,顾正红以一位英雄工人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他在党的领导下,为反对日本资本家无理开除工人举行大罢工,揭露帝国主义剥削压迫中国工人的种种罪行。他英勇牺牲时,年仅20岁。这燃起了上海工人的反帝怒火,成为“五卅”运动的导火线。顾正红唤醒了深受迫害的中国人,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顾正红一样的英雄,才换来了我们现在安定的生活。
顾正红纪念馆总面积1300平方米,分顾正红纪念广场、馆内陈列、烈士殉难纪念地三个组成部门。馆内陈列分为黑暗的旧中国、苦难的童年、在日厂做工、沪西革命摇篮、二月罢工的烽火、顾正红惨案、五卅运动等七个部分,另有顾正红铜像、塑像、文献资料、实物展品等。顾正红纪念馆是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4、泰来坊
地址:江宁路1325-1361弄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必去,外部参观
简介:
泰来坊是1930年由新仁纪营造长业主何氏出资建造的工人住宅区。属于晚期的石库门里弄,上海旧式里弄的代表。
旧城改造已把周边的房子都变成了高楼大厦,唯独这里旧貌依然。这里一排四条石库门弄堂,每个单元都是一样的格局。“前楼”是一个单元里最好的房间。前面一排长窗,面临楼下的“天井”。后面的房门外有一段短小的通道,左侧一个小木楼梯上去,是晒台。晒台朝北,晒台南面是“三层阁”。降下三级楼梯就是“亭子间”,相当于今天的“廉租房”。原来的格局应该是一家人家住的。通常从后门进去是灶披间,前面客堂待客吃饭,前楼主人房,亭子间由成年子女或佣人居住,晒台晾衣服。
泰来坊里居民鱼龙混杂,解放前也是地下党积极活动的区域。据说其中一栋楼的前楼,就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的遗孀在上海的住所,也是地下党的一个联络处。他们撤走时,这所房子给了印刷工会地下党负责人。
上海石库门房子的基本格局差不多,只是有带一侧厢房,有带两侧厢房的。泰来坊的石库门房子大多不带厢房,建造简陋,以前住的都是工人和小职员,一栋房子里住好几家。淮海路的石库门就比较气派,通常带两侧厢房,有新式卫浴。房间面积也比较大。一家独住,不是高级职员,就是小资本家。群租者,则就是名流墨客、演员艺人,赵丹蓝萍等都住过这样的房子,“亭子间文化”也源自于此。
5、养和村
地址:长寿路160弄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必去,外部参观
简介:
养和村是1935年建筑商王氏集资建造的资本家住宅区,属于上海的新式里弄。其中1号(现已不存在)为著名掌故学家郑逸梅先生故居。
郑逸梅(1895-1992),本姓鞠,幼年投靠外家,改姓郑,名愿宗,字际云。逸梅为笔名,别署冷香、疏景、一湄、陶拙安等。江苏吴县人(今苏州市)人,生于上海江湾,少年时代就学于苏州草桥中学,与顾颉刚、吴湖帆、叶圣陶等有同窗之谊。从1913起,先后为《民权报》、《小说丛报》、《申报•自由谈》、《红杂志》、《紫罗兰》、《万象》等几十家报刊写稿。1949年后,先后出版《民国旧派文艺期刊丛话》、《南社丛谈》、《艺术散叶》、《书报话旧》、《近代名人丛话》等几十种著作。是广为海内外读者称赞的著名报人。
郑老晚年居住在上海长寿路的养和村,这时的郑老已入耄耋之年,每天仍然兀自摇动他那支健笔,撰写种种文稿,在别人看来,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在郑老,却挥洒得优哉游哉,于是就有了“长寿养和春斋”之设。不禁令人忆及曹操《步出东门行》中“养颐之福,可得永年”之句。
郑老不但是旧上海著名的“旧闻记者”,“补白大王”,还曾任陕北中学副校长。陕北中学就是原来的晋元中学,座落在新会路上,就是现在的新会中学了。当今著名的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也是新会中学的学生,现新会中学的校名就是余秋雨书写的。
6、玉佛寺
地址:安远路170号
开放情况:开放时间8:30——16:30,票价20/人
参观建议:选去
简介:
玉佛寺,始建于清光绪8年(1882),相比起另外2座始建于三国时期的“静安寺”“龙华寺”,百余年的岁数绝对是小字辈。但就是这样一座历史并不长,面积并不大的寺庙,凭着历代僧众的不懈努力,不仅在动乱的年代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著名的中外政要前来参观游览,成为上海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玉佛寺由寺内的两尊玉佛而得名。一尊是被称作“镇寺之宝”的释迦牟尼坐像,由整块玉石雕琢而成。佛像结跏趺坐,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作“禅定印”。右手自然下垂,手指触地,称“触地印”。佛像神态安详宁静、仁厚慈爱。这座佛像现供奉在玉佛寺的玉佛楼上。 另一尊是卧佛堂里珍藏着的卧佛像。这尊像由一整块汉白玉精雕而成,长96厘米,身披袈裟,偏袒右肩,右手支头号侧卧在红木榻上,与北京香山卧佛寺的卧佛造型相同。
清朝光绪初年,浙江普陀山僧人慧根法师外出云游,到达印度和缅甸。在缅甸国王的支持下,他聘请西藏的能工巧匠精心刻造,做成五尊玉佛像。1899年,慧根从海上将五尊佛像运回上海,留下两尊供上海佛教徒膜拜瞻仰,另三尊运回了普陀山。另一种说法是:当时,轮船招商局没有起重机,这两尊佛像太大,无法起运,就留在上海了。
最早的玉佛寺建立在吴淞江湾车站之侧,由慧根法师的弟子本照法师任持。辛亥革命后,寺庙毁于兵火,仅玉佛幸存。1918年起,佛教禅宗支派临济宗僧人可成法师在今址建新寺。经过十年的“躬营奋筑”,玉佛寺“蔚为巨刹,甲于海上”。
在玉佛寺里,还珍藏着许多珍贵的佛教经典和文物。在佛教文物展览室里,收藏着北魏、唐、宋、明各代青铜器、石雕佛像、菩萨像、唐人写经及历代字画,其中不少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玉佛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多次进行拨款进行维修。“文化大革命”中,在市委的保护下,各级政府、有关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及寺内僧人相互配合,使整个寺院建筑完好地保存下来,经卷佛像、法器法物也安然无恙,两座玉佛完好无损。
1976年10以后,为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玉佛寺又重新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成立了“玉佛寺管理委员会”,流落僧人纷纷回寺。还拔出资金,对年久失修的寺庙进行了维修。
7、金城里
地址:安远路188弄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选去,外部参观
简介:
这片住宅区是1936年金城银行所建造的职工住宅区。属于新式里弄。建筑外观为现代派装饰风格,外墙有简洁的横竖相间的线条纹饰。
8、安远路300号住宅
地址:安远路294,300号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选去,外部参观
简介:
安远路300号住宅是1935年由蔡氏兄弟建造的资本家住宅。它由两个对称并列的三合院式的石库门院落组成,从正面看过去,就像是一个“山”字形。这个建筑的外墙和内部装饰十分考究,山墙、阳台、窗框、门额都有精美的西式雕花装饰,它的回纹铁艺的防盗窗特别精美。
9、澳门路日式住宅
地址:澳门路660弄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必去,外部参观
简介:
澳门路660弄是一片日式联体别墅。开放前,像这样大规模的联体别墅式住宅小区在市区是很少见的。它建于1920年(民国九年),由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建造,作为日侨职员宿舍。以前它是日资“内外棉纱厂”的职员宿舍,当时通称内外棉工房。民国34年后,由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管,改名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二宿舍。解放后1952年,改称华纺宿舍,成为了纺织局的干部宿舍。
这里的建筑为典型的日本近代集合式住宅,外观主要表现为英国式,内部平面布局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日本传统风格。
10、曹阳一村
地址:兰溪路枣阳路
开放情况:现为民居
参观建议:必去,外部参观
简介:
曹杨一村是上海第一个全面绿化的新村,环境优美,有被誉为绿色顶链的曹杨环浜依村环绕,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
“曹杨新村好风光哦,白墙壁,红屋顶,石子路铺得平,哎哟走路真称心……”当年一曲杨柳青小调传唱全城,到如今,曹杨一村承载着中国工人阶级翻身当家作主的火红记忆。
1951年9月,曹杨新村破土动工,次年5月,首期完工的住宅,称为“曹杨一村”,总共了安排1002户居民,所以又叫“1002户工程”。
俯瞰整个社区,它就像一颗巨大的五角星,表达出人们城市建设的美好理想。这尽管并非设计者有意为之,但这一形状固定在了村民的印象之中。
在住宅楼旁,一系列配套公共设施同时兴建,小学、图书馆、公共浴室、菜场、消费合作社、诊疗所、大礼堂等。新村环浜上还建造了一组风格迥异的小桥,以位于曹杨公园旁的红桥最为出挑,小桥栏杆涂成鲜红,在绿树环绕、清清溪水的衬映下,尤为动人。
当时,首批入住的都是上海国有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如今78岁的原上海绢纺织厂先进工作者郑长保回忆当年,仍激动不已:“我是1952年‘五一节’后第一批搬进来的,当时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看着红色的屋顶,白色的墙壁,绿色的窗棱,兴奋得一夜没睡着,感觉自己真正解放了,真正感受到党的关怀。”
曹杨一村共有48幢,每幢两层,共有6户人家,其中第三户、第六户是一室半的大户,有22.6平方米,其他小户是16平方米,每层公用一个约12平方米的厨房。1963年,为了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又加盖了第三层,同样是三户,公用两个厕所。居民要经过工作单位的严格审核,符合要求的才可入住。
如此高规格的“苏式小洋楼”,令当时的人们羡慕不已。1952年底,曹杨一村开始接待外宾,到此参观过的有来自波兰、德国、古巴、巴基斯坦等国家的代表团。家住98号的李阿姨家每周多则要接待四五批外宾,少则也要两三次。直到“文革”前,它一直是展示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普通工人生活的窗口。毛泽东、宋庆龄等领导人曾前往视察,接待过包括尼克松等外国元首在内的10万余次外宾,是上海当时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