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做孩子一生的好榜样

做孩子一生的好榜样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父母是这个教育单位里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源。无数事例证明,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因此,父母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榜样。

  郑板桥家原为书香望族,但传至他父亲郑之本时已经家道中落。郑板桥的生母汪夫人,生来身体纤弱,在板桥3岁时就离开人世。不久,郑之本续娶了郝氏。但在郑板桥一生中真正给他以母爱,并与之朝夕相伴的却是他的乳母费氏。

  费氏原是郑板桥祖父的侍女,长年在郑家做女佣,吃苦耐劳,心肠慈悲,汪夫人去世之后,恰又上遇上灾荒年月,破败的郑家已经揭不开锅了,那里还支付得起女佣的工钱。出于无奈,郑之本就劝费氏回家。

  可与小板桥相处日久、感情甚深的费氏就是不肯离去。为此,她一再央求郑之本把她留下:“没有工钱不要紧,吃饭我也可以回家去吃,我舍不得孩子,请把我留下来吧,我会把孩子带好的。”费氏的一片真情所感动,于是他接受了、费氏的请求。

  小板桥虽然失去了亲生母亲,但母爱的光辉一直照耀着他。费氏对板桥,视如已出,把自己的母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小板桥,甚至胜过对待自己的亲生骨肉。  

  康熙三十九年,一场空前浩大的洪涝灾害又向兴化袭来,无情的大水吞噬着无数的生灵,大批平民百姓背井离乡。费氏一家也遭到了水灾的无情打击,在丈夫的带领下,携老带幼加入了流民的行列。                 

  即将远行的费氏,只是把这一消息埋在心里,她怕小板桥一时难以接受。因此在临行前的几天里,她只是默默地把小板桥脏了的衣裤洗好,破了的缝好。在离开的前夜,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放在锅里,乘着郑家一家老小在睡梦中,她不声不响地离开了郑家。  

  数年后,兴化的灾情有所缓解,费氏全家返回了家乡。费氏还没有进自己的家门就跑到了郑家,郑板桥一见乳母,就猛扑在乳母的怀母痛哭起来。

  费氏继续留在郑家做女佣。不久,费氏的大儿子做上了八品官,这时,费氏本可以不再做女佣,完全可以享她的清福,但她却抛不下无人照看的小板桥,于是她还是留下来了,继续过着昔日一样清贫的生活。郑板桥前后与乳母共同生活了34年。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知道,郑板为官清正,刚正不阿的品德,是得益于他的乳母费氏的熏陶和教导。正是因为有费氏这样优秀的榜样父母,才会有郑板桥这样出色的优秀儿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讲过:一个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一个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父母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日常具体生活中,父母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起榜样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要先做到。

  美国教育家克莱尔曾说过:如果你自己都不准备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而“成就”在此的第一要义在于成为孩子接受的、爱慕的、模仿的父母,第二才是在事业和生活其它方面的成就。

  要知道,善良可以造就善良,光明可以造就光明,友爱可以造就友爱,和平可以造就和平,同样,仇恨可以造就仇恨,消极可以造就消极,冷漠可以造就冷漠,自私可以造就自私。为了孩子们一生的幸福,让我们每个父母都应该像郑板桥的乳母学习,都来给孩子做好人生的榜样,让孩子来学习吧。

  父母和孩子接触最早、最多、时间最长,因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参生影响,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在孩子面前,父母的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不是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父母自己就工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因此孩子的家庭教育就非常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厦的基础部分,决定了大厦的风格和高矮。孩子最早接触的世界主要是家庭,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个父母都应该像郑板桥的父母一样,来给孩子树立一个优秀的人生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终身的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也最深远。父母若想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须以身垂范,做孩子的榜样。父母给孩子做榜样,一般要把握下面三个原则:

  1)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父母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孩子的参照。父母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切不可言行不一。言行相悖比对孩子放任自流效果更坏。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已”要求在孩子身上形成的品质和良好习惯,父母都应具备。父母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

  2)父母要以身示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来规范孩子的言行。可是这种空洞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对父母产生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在日常生活中,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

  3)父母要说话算数

  父母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兑现有困难的事不要轻易许诺。如果父母经常言出不行,说话不算话,就会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孩子对父母的崇信、敬仰与爱戴,就会由于你的失信次数而递减。再者,如果作为父母经常说话不算话,孩子也会下意识地效仿,对自己说出的话不负责任,便会成为他的一种不良习惯。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明智的父母都会像郑板桥的乳母费氏一样,以身垂范,给孩子做出好的人生榜样。.

TOP

人们常会想到清代著名画家

说起“糊涂”,人们常会想到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从为官之道上讲,郑板桥的确有些“糊涂”,他先是没官做,中了进士之后,一直没有拿到实缺。1741年,已经49岁的郑板桥再度入京,候补官缺,几经周折,终于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第二年获得山东范县县令一职。1746年,郑板桥54岁,调任潍县。在两县当了12年的七品芝麻官。官运如此不亨通,可见其“为官之道”的“糊涂”。

郑板桥在潍县为官期间,出现了大饥荒,连吃人的事都发生了。郑板桥未等申报就开仓赈灾,有人劝阻,他说:“这都什么时候了?等辗转申报上去,老百姓都死绝了。有什么罪错我来承担。”他又大兴工役,修城凿池,招远近饥民前来做工,他们的伙食,则由当地的大户轮流开厂煮粥供给。这实在是一举几得的好办法,救活了成千上万的人。可是在官场上,何况还是封建社会,为百姓做好事并不见得就能做好官。郑板桥眼睛太向下看,《扬州府志》说他“于民事纤悉必周”,自以为对百姓好就是好官,最后终于因为请赈而得罪了高层,不得不称疾去官回乡。对于官场的游戏规则,郑板桥恐怕是有点糊涂。他的一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很说明问题:“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官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从大节上讲,郑板桥并不“糊涂”,他的心中装得最多的是百姓。可是在封建社会皇权的专制下,政治腐败,政局动荡,官贪吏虐,民不聊生。因而,做人难,为官亦难。郑板桥不懂得,官场上“对上负责”远比“对下负责”重要得多。他对百姓好,百姓固然记着,郑板桥离任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但这终究不能改变他“晚年竟无立锥”的潦倒命运。然而不论如此,郑板桥作为一名封建官吏,还是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可是在今天的社会,不知什么原因,郑板桥“难得糊涂”在官场成了十分盛行的规则,时下遭到广泛议论的官场“潜规则”正是“难得糊涂”的真实样本,尤其是在“对上”还是“对下”负责的问题上,现在的一些官员还不如封建时代的七品芝麻官郑板桥。他们“只唯上、不唯下”,对于人民群众的疾苦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不管出了多大问题,就是捂盖子、轻处理,而只要有了领导的指示、发话和打招呼,就会立即执行。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山西省“黑砖窑”事件在媒体纷纷扬扬,山西有关方面就是岿然不动,直到中央领导发话了、重视了、开会研究了,地方才开始真正行动,才开始道歉和处理。贪官在面对巨额财产时,总是忘记了这些“收入”是如何来的?总是“记一忘十”。河北唐山一些官员居然还说“坐着装甲车的黑社会老大”曾是有贡献的企业家,对于他今天的行为感到十分震惊,这些官员到底糊涂了吗?广东九江大桥被撞坍塌之后,专家组对大桥质量进行了鉴定,称其质量没有问题,可随后又有一名专家组成员说“从没有说质量没有问题”。

这些官员难道真的是“是非不清”吗?难道真的是“糊涂”吗?“黑砖窑”事件影响有多恶劣、行为有多严重;贪污受贿金额有多大、性质有多严重;黑老大到底是“贡献企业家”还是“黑老大”;大桥质量到底如何?恐怕都是清楚的,只是不想在广大群众面前清楚,从而千方百计要“装装糊涂”。实际上,这是一些官员面对“丑闻”方面表现的糊涂,同样的“糊涂”还表现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方面。

从根本上分析原因,主要是现在的一些官员失去了信仰,忘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的是个人的私利和私欲,很多时候他们都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一句口号,停留在口头上、纸上、文件上,而唯独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他们的眼睛只盯着上面,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升官”机会,并利用得来的权力获取更多的私利。可是一旦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丑闻一旦曝光,他们的仕途、政绩都将受到影响,因而对于一时“糊涂”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每一个官员都有郑板桥“糊涂”的为官之道,那么将会官风一振,人民将会得到最大的实惠,并能实现“对上”和“对下”负责的有机结合。.

TOP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学会感恩.

TOP

.

TOP

恩,有道理,只是看完这两个帖子也是一件体力活啊.

TOP

1)父母要以身作则
2)父母要以身示教
3)父母要说话算数
说得好!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予人”,所以,想要孩子成为你期望的人,你得先为他作出榜样。我要时刻以此为准则正己,以正孩子.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