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楼yoyopapa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发表于 2007-11-14 23:27
只看此人
什么是儿化?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儿化现象是北方话的特点之一,主要是由词尾“儿”变化而来。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在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儿”(er)失去了独立性,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前面的音节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儿化音节虽然用两个汉字表示,但并不是两个音节,读的时候仍要念成音节,拼写的时候在原来的韵母的后面加上一个“r ”,如“花儿”写成huār。
韵母儿化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儿化了,但原韵母不变,如:“号码儿”(hàomǎr)中的“码”,虽然儿化了,但韵母还是a;另一种是儿化后,原韵母发生了变化,如:“树根儿”(shùgēnr)中的“根”( gěn),儿化后,它的韵尾n丢失,实际读成了shùgēr。由于儿化,有的韵母发生了变化,这样,有些音节本来是不同音的,却变成同音的了。如“针”和“枝”是两个不同音的字,儿化之后,成了“针儿”和“枝儿”,变成读音相同的了。普通话的韵母除了e、er不能儿化外(ueng一般也不儿化),其他韵母都可以儿化。
儿化的主要作用是:
表示温和、喜爱的感情色彩。例如:女孩儿、红花儿。
形容细小、轻微的状态和性质。例如:一点儿、小米儿。
确定词性。兼作动词、名词或兼作形容词、名词的词,儿化后确定为名词词性。例如:盖--盖儿、尖--尖儿。
区别词义。例如:儿(脑袋)--头儿(带头的、领导人)、白面(面粉)--白面儿(白色的粉末或指毒品海洛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