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双鱼阳
(新年愿望)
发表于 2015-2-26 11:23
只看此人
父爱缺席影响女人一生
类似四川美院教授王小箭强吻女生、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春明诱奸、性骚扰女学生这样的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几乎在所有的高校,这种事情都屡见不鲜,只不过学校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顾虑进行了了掩盖和隐藏。
大学,是猎艳的好场所,遍布花季少女,青春勃发,遍地都是成长的迷茫。在这些事件中,高高在上的教授们都极少采取激烈的手段,而是剥丝抽茧、逐渐渗透,“先挑选老家在外地、温顺听话的女学生,借口报账、会务等杂事制造更多接触机会,期间伺机借口严厉批评,脾气顺服便展开下一步行动”,选好对象后,再施以小恩小惠,“在众人面前大肆表扬和赞美。亦或是承诺发表该女生文章到某刊物,利用反复修改文章的方式增加接触机会,假意关心女学生的家庭状况,生活条件,感情状况等”,通过这样不断拉近距离,像温水煮青蛙,等女学生发现已经陷入对方的罗网之后,也无力摆脱了。
很多女生之所以会屈服,除了畏惧权威,担心自己的学业和前途之外,还有一种因素就是缺少爱的姑娘会对年长的男人的关心产生依赖。那些个性软弱,容易被人掌控的姑娘,往往都有在家庭中缺少关爱的经历,尤其是缺少来自于父亲的关怀。她们没有被父辈的温情滋润过,她们就会永生渴望一种无条件的,有安全感的怀抱。
当这些所谓的“师长”在既缺少社会阅历,又缺少关爱的姑娘们面前施展一个老男人的手段时,她们极少能逃得过。即使到最后,她们已经能够看清楚这些老男人的目的并不单纯,见识到了欺骗与伤害——曾经就有一个这样的女孩找过我,她什么都明白,还是不能放手,任由一次次被对方伤害。
她找的不是恋人,而是父亲。她迷恋的不仅仅是这个男人,而是被父亲疼爱的感觉。
迷失在爱情中的姑娘,几乎都有一个不称职的父亲。这是因为中国的父亲总是习惯作为一个男人而存在,而中国的男人,又有太多现实的实惠,所以像做父亲这样需要身体力行、付出时间精力的事情,就自然而然的被排斥了。
张艺谋的太太陈婷最近几次在微博上晒出自己和孩子的合影,有人嫌她高调,但我能理解她的心情,当“二张”闹掰,张艺谋的超生被意外曝光,让这个男人是非缠身的同时,反而成全了她,让她得以在公众面前露面,也让她的孩子们可以公开说张艺谋是自己的父亲。这简直是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感觉,值得大书特书一下,她再也不是一个躲在男人背后,见不得光的女人。作为导演的张导有不可否认的才华与勤奋,但作为父亲的张艺谋呢。他是典型的西北汉子,醉心事业,倔强木讷,超生,也是为了一偿老父亲的心愿,给张家留一个后,然后就分居两地,偶尔带着孩子度一度假,就是最大的节日了。他更像在扮演一个父亲,而非真的是一个父亲。
李阳,疯狂英语的创始人,在自己中美混血的女儿们面前打她们的母亲而丝毫不觉得羞愧,相反,还觉得这只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应该面对的挫折。女儿们在他的暴力面前震惊、哭泣,他却无动于衷,永远觉得是太太激怒了自己。他说女儿只是他探索中美教育方式的工具,他娶了他们的妈妈本身是因为她能帮助自己实现这个目标。他把这些话洋洋得意的说出来,白字黑字的登在杂志上,留下网络上,全然不在乎他的女儿们看过之后是否会伤心。即使她们现在小,还不懂,但她们不会长大吗?他却从不去想。
很多中国男人叫人失望不仅是因为他们是不称职的丈夫,就是他们连做父亲都敷衍。他们怎么做丈夫,就怎么做父亲。别管他们多有钱,有多少才华,或者是不是说着流利的英语,见识多多大的场面在本质中,他们就是千百年来中国男人的典型群像。前人怎么做的,他们就怎么做,不自知,不反省,太少进步和改变。
这就是中国的现实与常态:老婆怀孕了,身体不适,送回娘家去,丈母娘帮着照顾;孩子生了,雇月嫂,请婆婆带,没有经验的男人靠边站;怕晚上孩子哭,影响爸爸睡觉,爸爸睡到另外一个房间去;孩子大了,做游戏,辅导功课大多都是妈妈,开家长会一水的孩子妈妈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们像珍稀物种一样少见。男人们以所谓挣钱养家的论调为自己辩护——即使现在双薪家庭已经非常普遍,但女人永远较男人对家庭承担更多责任和付出——趁机把很多情感和精力都游离在家庭之外。
记得小时候,爸爸总是会加班,很少按时回来。有一次,家里做了好吃的,妈妈叫我去单位找爸爸。我爬上高高的楼梯,敲开爸爸办公室的房门,里面一大帮男人笑语欢歌,围着桌子在打一种叫克朗棋的游戏。在呛人的烟幕中,我几乎看不清哪个是我爸爸,有人先认出了我,问:“小丫头,找你爸爸干什么?”我老老实实回答:“我妈让我喊我爸回去吃饭,今天有猪头肉。”房间里的人们哄堂大笑,重复着“猪头肉”,好像这是一个非常好笑的笑话。我感觉到了尴尬,我爸也有点不耐烦,说:“你先回去吧,回去告诉你妈,说我还有事。”
男人常常借工作来逃避家庭责任,因为家门之外有更多乐趣,而家庭,则需要,则枯燥的多。所以很多时候,在家庭最为关键的环节中——孕育后代,陪伴孩子成长,很多父亲都不在自己的位置上,相反却更为轻松了。这样的待遇,让父亲们的家庭责任感很难得到强化和激发。
人对自己所得不到的,总是会有一种渴望和补偿心理。鉴于中国父亲常常在家庭中缺席,在孩子的生命中缺席,孩子们成长在父亲虚淡的影子里,缺少榜样,缺少关爱,成长后也会缺一点自信和安全。他们长大了,会不断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父亲,以及任何代表着安全稳定温暖的人或者事。尤其是女孩子们,在感情的路上跌跌撞撞,兜兜转转,没有被父亲疼爱过的生命,总是企图重新复制童年,以一种不够成熟的心态去想象两性关系。她们不会爱,不懂爱,如飞蛾扑火一般的奔向爱,企图用微弱的光亮来暖热寒冷的生命。
缺席的父亲,不仅是家庭之痛,更是情感之殇。在这样的家庭中,会造成双重的缺失:女儿长大了,在情感上追求父亲一般的包容与安全。父亲老了,又渴望在年轻的女孩身上体验做父亲的感觉。中国的父亲与女儿,男人与女人,就这样总是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