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

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

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  

  饶毅
  中国的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在过去20年与世界其它国家有较多交流,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却在过去50年中缺乏国际交往。与此不无关联的事实是,中国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从内容到方法与50年前没有本质的差别。在中国和世界各方面急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说要检讨和改革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似乎为时不早。派一批中小学教育人员到国外花一些时间深入了解一下,可以为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吸取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激励中国中小学教育系统出现新颖的思想,有助于制定符合现代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好的教育改革方案。
  首先要指出的是,有些人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国际领先的,没有什么可以向国外学习或借鉴的。应该说,中国中小学教育确实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是,如果观察一下国外中小学教育体系,就会发现中国中小学教育在有些方面是有显著缺陷的。这里,我想在两个方面提出来进行简要讨论,一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二是人的品格的培养。
  缺乏对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视,是历史上一直存在的问题。中国传统教育重视“读书”,“读书人”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传统社会对青少年的奖励是“学而优则仕”。即便是现代父母、学校和社会对中小学生的褒奖也是说谁“读书好”、“学习好”,国家也通过高考规范化地以“学习成绩”为惟一标准来要求和检验中小学教育的结果。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的教育严重缺乏对创造能力的重视。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中国中小学教育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显示出来,因为中小学分别以毕业生的中学、大学录取率为自己教学效果的检验,而这个检验本身有同样的问题,即两厢形成封闭循环造成自我满足,忽略了社会发展、国际竞争对创造能力的要求。到研究生学习阶段,创造性能力问题明显暴露出来后,中小学教育系统又不能得到反馈信息,或认为是大学的问题,却没有认识到根子在中小学教育体系。
  中小学系统会自豪于有多少毕业生都读了国内或国外的研究生,殊不知国内研究生因为思维方式已定,创新性研究能力短期难以得到培养;到国外留学的研究生,很多在创新能力方面也有明显不足,常常只能在别人指导下做研究,而不能独立工作或领导一个实验室开创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也就是说,由中国中小学教育提倡、培养和选拔出来的“好学生”心态、习惯和行为模式进入到科学研究前沿时,将暴露出很大问题。这还只从与教育紧密相关的科学方面来说。从更广泛的社会要求来说,只会做“好学生”很难适应社会要求。中国要在全世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求得较快发展,只注重培养“好学生”是不够的。这个问题当然也不只是中国独有,亚洲各国中小学生普遍考试分数高于美国学生的历史已持续了很多年,但总体科技素质却无法领先,部分原因正是只顾及了学习科技知识,而忽略了创造能力的培养。
  健全个性的培养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行教育对此很难说是全面重视的。教育系统对学生片面灌输竞争成功感,给几代学生走上社会后带来困惑和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注重,过分依赖于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及其“听话”的程度,实际上却鼓励了学生片面发展,而且不重视,甚至阻碍有其它特长的不“听话”学生的正常发展。学生“听话”也许一时方便了教师和家长,可是对国家和社会将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在旧中国的封闭社会里,培养很多驯服的人,也许对行政管理较方便。但在现在和将来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强调单一才能、阻碍其它才能的教育方式岂不是制造长期落后的根源?学校过分强调尊重教师,而对学生的自我价值尊重不够,使教师责骂学生的行为被推崇为教育的好方式,而学生因此丧失学习兴趣或自信心则不为充分考虑。一个人如果在年幼时被摧毁了自信心,其行为由害怕失败而驱动,即便成功了也难有幸福的感觉。一个由缺乏自信心的人组成的社会,与一个由从小接受自我尊重教育、自信心十足的人组成的社会竞争,难道不是自己制造了底气不足的缺陷?
  50年前,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大部分是从西方直接或间接引进的,50年后的今天,非常有必要,也必须再了解一下国外的教育现状了。只有高等学校与国际交流,而没有一个中学教育与国际真正交流的时代,在中国不久应该结束了。
  《人民日报》 1999年04月17日.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