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呵呵,现在的上海孩子,上海话都说不来了

呵呵,现在的上海孩子,上海话都说不来了

经常把普通话直接“翻译”成上海话,像打扑克牌洗牌,说成汰牌

昨天又闹个笑话,想说“一塌挎子”,说成了“塌挎子”,发音听上去又像“脱裤子”

没办法,从小家里学校都是普通话为主,同学间也是普通话。上海话切口反倒主要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像老师骂学生“死人多口气叫活人”,“戴副眼镜冒充知识分子”,“烂污三鲜汤”之类的,我们家长从来不说的。.

TOP

呵呵,是的,小孩在家也不愿意说上海话,其实是讲不来了.最搞笑的是,如果一定要她讲,她就说"学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TOP

回复 2#小盈盈妈 的帖子

搞笑一下,有一次偶而听到孩子的一句梦话,尽然也是一句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TOP

最气人的是记不住上海的小吃,路边有买油登子,教了N遍,过一会儿还是把它叫成油掏子.

TOP

回复 4#宝贝猪猪妈妈 的帖子

.

TOP

.

TOP

.

TOP

精力都放在学英语上了.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我和我家小老鼠说:拜托你在家和妈妈说点上海话,妈妈一个白天听着,说着的普通话已经够多了,回家能否让妈妈听点妈妈从小就说的上海话呀.他回了句"怎么刚?"(还用的是普通话音).

TOP

回复 3#丁海洋 的帖子

我们也是,梦话全都是普通话版的,可气的是为了让女儿在家多说说上海话,我们有意用上海话和她交流,可她回答的竟都是普通话,上海话表达不清楚的说!把"绿豆汤"讲成"乱头汤",晕忒!上海话讲得硬腔腔,听啊听不懂..

TOP

原来从小一直不会讲上海话,但听得懂.我还很担心,今年暑期天天晚上看老娘舅,现在一下子会讲了.但非常土的上海话,还是不懂,如"脚跟头,烫婆子"等..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不要怪小孩了,有时我们自己在家都不自觉地讲普通话,讲起上海话来的时候,被lg称为“洋泾浜”。.

TOP

儿子告诉我,全班只有两三人会说上海话,他是其中之一.
大班时偶发现情况不妙,老早会说的上海话统统不会了,狠下决心让孩子回炉重练上海话,总算扳回来了..

TOP

孩子大点会好点的。我儿子在家也都是普通话,我曾要求他在家要说上海话,他回答我说:那我就不说话了。前段时间他突然开始在家说上海话了,虽然是洋泾浜,但我真是高兴啊 .

TOP

我们也是的,扳过来花了很厂辰光. 现在关照老人站帮伊讲上海闲话.

也是文化遗产呀,听说要制作一套上海闲话输入法呢.

TOP

有时候大人在家也不经意的讲普通话,因为在单位好像也说惯普通话了,曾有次让孩子用上海话读篇文章,一篇文章读下来真是累啊,而且听起来怎么象苏北话了。.

TOP

有一次,我和孩子说了一句上海话,孩子问我:: 这句英语什么意思?.

TOP

9494.

TOP

就是啊!看看人家广东人公交就先用粤语报站再用普通话,所以啊勒了屋里阿拉就尽量讲上海闲话,因为阿拉是上海人!.

TOP

有同感!
可见"普通话"教育的深入人心! .

TOP

我家小宝讲上海话像外地人讲的 有段时间我在单位和同事说话不由自主地用普通话 同事看了我一会说好讲上海话哇 影响之深.

TOP

我单位有好几个外地的同事,上海话表港得太好哦。外地人也在学上海话,上海人为什么不?.

TOP

我家宝贝上幼儿园之前只会讲上海话,不会说普通话,刚上幼儿园时,说的普通话经常是上海话音译过去的,比如“我在和爸爸讲话”,她说成“我在搞爸爸刚孩胡”(用 普通话的音读)。可小班下半学期开始,就不在家讲上海话了,现在满口标准的普通话,上海话一点都不肯说了。我们有时故意和她说上海话,她照样用普通话回答,说着说着我们反而被她带过去了,真没办法。.

TOP

我们现在二年级,我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了,要求她在家必要讲上海话,结束,讲着讲着我又被她带回普通话了 .

TOP

小女也是,上海说的“洋泾帮”,我对她说:“侬在家里一定要讲上海话,否侧我不听侬,还要拒绝回答侬问题。”她只得勉强的讲,听上去真是别扭啊。我做规矩了,可她爸爸不配合,和她说话还是普通话,没戏了。.

TOP

..

..

[ 本帖最后由 dundunbill 于 2010-1-27 19:49 编辑 ].

TOP

天哪!居然有这么多孩子不会说上海话,我以为就我儿子是正宗上海外地人呢,天天开国语,现在已经是中预了还不能说流利的上海话,“洋泾浜”的厉害。强烈要求学校开设上海话课。.

TOP

现在的孩子能说几句上海话的真不多的--绝非个别现象;
不过这不完全是上海的现象, 我哥他们在苏州的, 我侄子小时候一口苏州话好可爱的(托儿所还有外婆家讲的), 可是上了幼儿园小学之后越来越不会讲--因为我哥不太会讲, 所以家里普通话居多, 到现在(高三)苏州话基本绝迹~~~ 据说他们同学里面也没什么人讲的.

TOP

霓子的上海闲话讲了交关刮三。么办法么大环境啊。有次乘差头,不当心讲了句上海闲话,司机老激动地讲「侬是上海宁啊,阿拉现在不管讲上海闲话,只能开国语,洒度啊。」我讲我也不敢讲上海闲话啊,交关司机听勿懂,有趟子我要去「威海路」宁咖开到我淮海路一讲。.

TOP

上半年我也在担心这个问题,但阿拉儿子一个暑假下来上海话已经说得很好了,最拿手的一句“我昏特了”.

TOP

暑假放到外婆窝里厢培训下.

TOP

啊拉和女儿从小就讲上海闲话,女儿的上海闲话讲得老好.有一次有个朋友听了女儿讲上海闲话老吃惊的..

TOP

我啊经常要求儿子讲上海闲话,但往往讲讲就变成普通话了,其实阿拉一代格上海话已不及父母一代了.所以一定要叫小囡会讲上海话.毕竟格是一门语言艺术..

TOP

学校是否应该开设方言课.

TOP

孩子不会母语首先是父母的错,其次是学校的教育政策,这种现象的蔓延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绝对有百害而无一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传承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如果某一地方的语言消亡了,当地的文化也会随之消失,某某地方人的概念会模糊,出现认同障碍,大凡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消亡往往就是从语言消亡开始的。
半个世纪以来的推普政策严重削弱了汉语语言文化的多样化,与国际社会倡导保持语言多样化、保持人类文化发展的源动力的思想有很大距离。好在现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已逐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提出鼓励传承母语、鼓励掌握多种语言(方言),但在上海只是部分人认识到这一点。.

TOP

引用:
原帖由 羊鼠好妈妈 于 2007-11-22 22:43 发表 \"\"
学校是否应该开设方言课
应该恢复用方言教学,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汉语言文化之所以不灭,就是这个原因。.

TOP

方言兴衰存废的社会语言学观
游汝杰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交往日渐频繁。作为人们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也突显其重要性。普通话是当之无愧的全民语言,方言区也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学会和使用普通话。在方言区普通话的地位日渐提高,方言的地位日趋式微。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以上海为例,由于大量外地人移入,这种现象尤其突出,甚至许多小学生只说普通话,不说上海话。
    面对语言生活的这种新现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使用方言会影响交际和交流思想,以至影响工作效率和经济发展。因此主张大家都说普通话,方言尽快促其消亡。有些本地人家长甚至在家庭生活中与孩子讲话,也使用普通话,其结果是使孩子丧失或减弱上海话能力。另一种意见,完全相反,认为方言是一个人的母语,更能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何况方言还蕴涵着地方文化,因此主张极力维护方言的生存,甚至维护方言的纯洁性,即正宗的读音和词汇。长住上海的外地人对上海话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努力学习上海话,甚至参加上海学习班,希望早日融入上海社会;另一种是不愿意学上海话,希望上海人在任何场合都能说普通话,甚至对上海话有反感情绪。
    要正确认识这种现象,需要有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知识。社会语言学有两个基本概念:双重语言(bilingualism)和双层语言(diglossia)。“双重语言”是就语言的使用能力而言的,即社会成员个人有能力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例如在香港有许多人具备英语和粤语两种语言的使用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称为双重语言人(bilingual)。双层语言现象是就语言的社会功能而言的,即在同一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并存的现象,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在语言使用上有层级之别。双层语言现象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方言区的居民大多也会说普通话,因场景不同选用普通话或本地方言。
    绝大多数上海人都是双重语言人,即兼备上海话和普通话的能力,而上海社会是一个双层语言社会,即在某些场合通常使用普通话,如政府工作会议、电视新闻、机场播音等,在另一些场合则流行上海话,如家庭生活、日常闲聊、小商店购物、地方戏曲或曲艺等。这是目前上海社会语言生活的现实,而一个社区的语言生活现实不是行政命令或人为的意志和愿望所能改变的。上海本地人和外来移民都必须面对现实,适应现实。换言之,普通话和方言各有所用,“双重语言人”在上海生活和工作比“单语人”更适应、更自如。有些青年人在学生时代说惯普通话,只是被动地听上海话,几乎不会说上海话。但是在成年之后很快就拣回上海话,说起上海话来。这正说明方言自有它的社会功能,双语人也不会很快消失。
    语言不仅是社会的资源,也是个人的资源和权利。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一个人掌握的语言越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在方言区放弃使用方言的机会和权利,不是明智之举。
   “母语”对于大脑发育和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母语”比第二语言更能充分细致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一般人的所谓“母语”即是某一种方言,除非他是一个“无母语人”,从小在家庭生活中使用方言是绝对必要的。试图在家庭生活中让小孩说普通话,不说上海,也不是明智之举。
    在现代世界上活的语言有三四千种,而在古代世界曾经存在而在现代世界已经消失的语言更多。语言或方言与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有生也有死。同时与其他事物一样,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或标准是相对的。今上海话和一百年前西洋传教士记录的上海话已大不相同,今后的上海话可能有更多普通话的成分,但它仍然是一种方言。方言如何变化,以至是否消亡是由它的社会功能决定的,是人为的意志不能左右的,所以“语言,还是听其自然吧”,这是一本美国语言学名著的书名,原文是“Leave your language alone”。
    附注:曾有一小报约我写稿,寄此文去后,此报主管说拙作不合“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要求,不宜发表。本文的主旨是说普通话和方言社会功能不同,各有所用,这本是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知识。我并不反对“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看起来即使是知识界,包括推普工作者也要学一点社会语言学。.

TOP

提倡雅言尊重方言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周振鹤

    按照最一般的说法,中国现有七大汉语方言。其中最大的是北方方言,从东北的黑龙江到西南的云南,都大致通行这一方言,普通话就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南方方言则有六种,即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赣方言与客方言,只流行于中国的东南部地区。这些方言之间以及这些方言与北方方言之间通话都存在问题,所以推广普通话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实远到明朝,中国就通行着一种官话,用以沟通不同方言之间的交际。这里的“官”具“公共”的含义,并非官员的意思。当时的官话也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虽然不是人人都讲得很好,讲得不好的人有时被嘲笑为“蓝青官话”,但究竟还是能作为交流的工具。清代雍正年间,又专门在福建办有许多正音书院,为的就是帮助福建人讲好官话,否则皇帝都听不懂来自福建的大臣的话语了。所以今天的推广普通话其实是有很长的历史渊源的。
    实际上南方方言区的人,尤其是吴方言与闽方言区的人,因为交际的需要,加上这两种方言与北方方言差异较大,对于学习普通话有相当的自觉性。你现在到厦门与福州去看看,普通话十分流行。在厦门大学里,甚至厦门人之间也用普通话交谈,原因是许多新名词与科学学术用语用闽南方言读不出来或读起来不方便,索性大家讲普通话。即使在台湾,在用台语(实即闽南话)交谈时,也常常插入一些国语用词,否则难以表达准确的意思。在吴方言区也有同样的现象,平常谈话也许用方言,但开起会来,也多用普通话。数十年来,推广普通话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的。这个推广工作自然应该继续下去,使全国人民都能使用普通话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以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不过目前也出现另一种情况,不能不令人感到有点遗憾。那就是不少方言区的小孩都不大会,甚至不会讲父辈的方言了。表面上看这种现象与国计民生似乎没有什么大关系,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却是会把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也随着方言丢弃了。中国是一个有着博大文化的国家,这一文化的伟大除了有悠久历史的积淀以外,还因为有丰富的地域色彩。即以戏剧而言,除了京剧以外,还有极其出色的地方戏。这些地方戏都是以方言演唱的,方言一旦消亡,地方戏也就会跟着寿终正寝了,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损失。至于各地方言的精细微妙处,在调侃中,在幽默里,在詈骂时,都有普通话不能表达的地方。而且从感情上说来,乡音是最令人魂牵梦萦的,游子回家最想听到的就是人情味十足的乡音,而乡音正是方言,并不是普通话,即使是北京方言也不能说就等于普通话。事实上在同一北方方言中,也存在地域的差异,东北方言与北京话自然可以通话,但那味道显然不同,否则东北小品是不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的。但目前连北方方言也在迅速的同一化,如天津话有人觉得太土,今天的天津青年也有许多不说它,而改说普通话的。其实方言并无土洋高低之分,被上海人一度看不起的“江北闲话”,在民国的时候,还是国语的候选语种之一呢。
    经济全球化是目前正在经历的现实,但文化全球化恐怕是没有那一个民族愿意看到的前景。语言不止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在文化方面总希望看到多彩而不是单一的面孔。因此我们在强调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方言,否则等到多彩的文化丢失以后,要找回来就很难了。虽然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方言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应该顺其自然,不必强力挽回。但在目前,至少我们还应尊重方言,不必因大力推广普通话而人为地使其过快地消亡。为此之计,我以为提倡普通话与方言的并行是可取的态度。先秦时代,将中原地区通行的语言称为雅言,我以之来作今天普通话的雅称,所以主张“提倡雅言,尊重方言”的口号。.

TOP

现在上海人多有普通话交流能力,这是推普工作的成就,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有人将推普工作理解为就是消灭吴语(上海话),将保存吴语文化与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处处限制吴语使用。于是“人人会说普通话”的推普目标,变成了“人人只说普通话”。使得不少上海长大的孩子不会讲吴语,甚至听不懂吴语的书面语,使这些孩子失去了吴语人口的文化优势,他们中能听懂评弹、越剧的越来越少,这样的做法是否极左了一点。语言是工具,吴语也不是“四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吴语的灭亡势必导致昆曲、评弹、越剧等艺术形式的灭亡。语言是文化载体消灭语言就是消灭一种文化。


  吴语(上海话)的文化价值及普通话的文化缺陷


  北方话成为普通话基本方言只是机遇问题,并非其是中国最好的方言,即使是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不可能仅仅浓缩在普通话中。吴语也是伟大的文化遗产,有普通话不能替代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吴方言使用人口七千万(意大利语使用人口约六千万),有着和官话不同的音素、词汇、语法,故而称为“吴语”更合适。上海话是苏州话、宁波话等几种代表性吴语的混合体,兼具苏州话的软,宁波话的硬,加上使用人口较多,是最具代表性的吴语。
  吴语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语音工具。河南籍的唐玄奘是选用吴音译注佛经的,因唯吴音才能译音准确。
  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粤语不足33个。北方话、英语、法语分别仅有送气和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对应;而这三组音在吴语中都有,不送气清音“拨(给)[p]、德[t]、革[k]”、送气清塞音“泼[ph]、忒[th]、克[kh]”、浊音“渤[b]、突[d]、搿[g]”。吴语有最完善的语音体系,且音素都较实用,上海话音素几乎每个都在常见外语中得到使用。而没短音、音素少、无浊音、大量音素除了说北方话以外几乎没什么用处(包括翘舌音等)的普通话,为外来词译音常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译音也多不准确。因此常见的外语中,吴语对得上号的音素常比普通话、粤语等多一倍;法语35个音标中,有30余个和上海话中相应音素一致,普通话不及其半;日语片假名基本可以用吴语读准,北方话是万万不能的;英语等其它外语情况也大致如此。比如:英语“VCD”三字母,相当上海话“微西地[visidi](西是尖音)”,北京人多读为普通话的“微西地[weiciti](西是团音)”。
  人在12岁以前学发音较易,反之较难,故而以吴语为母语者学外语咬音一般较外省人准确。比如,我有位同事的儿子从小受普通话教育,成了不会讲上海话的土生土长上海人,他上海话“麦”的韵母读不出;上海话“麦”的韵母和英语“bus”的元音是一致的,那么他讲英语时当然也发不出该音。又有,有位京籍朋友在沪多年,称自己上海话的“茶”声母[z]发不出,他读外语时也是将[z]发成汉语拼音的“(z)[ts]”,比如将字母“z”读为普通话“在[tsai]”。
  二、学习汉语文学的工具。大量古诗词用普通话读不出韵脚、韵律,影响赏析。
  1.历史上中国北方长期沦为异族统治。北方游牧民族多学汉语,部分融入汉族。他们讲的汉语自然不太正宗。从语音历史资料可看出。入派它声始于元,清定型,期间明恢复;全浊音清化始于五代宋辽时期的北方,至清(ng)声母脱落、[v]并入[w]。因浊音音低,传不远,而入声音短,托不长,皆不方便在草原上远距离对话,所以北方游牧民族发不出这些音素,入主中原后学汉语时,也就没学好这些音。就好像今天的北方人讲英语时,常发不好短音和浊音,把[v]读成[w]。另,由于他们发不出(fong)、(vong)等音节,东、冬'韵的“风、凤”等就归入了(eng)韵;发不出[vi],“微、维”等字就改为(wei)音,北方人多将“v”读为(wei)。翘舌音也非古汉语固有音素,语音史上有古无舌上音之说,其出现在唐朝中期的北方,可能和先期融入汉族的南匈奴、东突厥等有关。北方话是吴、粤、闽、客、官五大方言中不规则变化最多的,有大量半字先生读法,可能和早期北方民族汉语水平不高有关,如:“帮(b)[p]”母字“秘”转为“明(m)”母,是受字符“宓”影响。故北方话对传统汉语音韵结构继承较少。因此,今日北方话曾被学者们称为“金元虏语”,西文mandarin字根mand满。
  ①北方话是唯一不保留入声(短音)的汉语方言。无入声使北方话语言节奏呆板,如:吴语“勿晓得”两头是半拍的入声,中间是全拍的舒声,形成切分音节,这是北方话所没的。
  ②北方话是韵母结构变化最严重的方言。以至《声律发蒙》等书,无法用普通话读出韵脚。而且古代声韵书籍的注音方式,比较适合南方话,如“打”注音为“德冷切”等等。
  ③普通话声母结构也迥异于古汉语。古汉语三十六母中的全浊音在普通话及其它方言中全盘清化,唯在吴语中得到保留。浊音清化导致北方话总体以高音为主,音感清轻高扬,符合草原生活环境,难怪有人将打官腔和唱高调扯在一块。
  不可否认在继承传统汉语音韵结构上普通话有重大缺陷。大量古诗词用普通话读不出韵脚、韵律(尤其是讲究舒促结构的词曲),影响赏析,用普通话也不能讲解词曲格律。《唐诗三百首》中的前十首中有五首,用普通话读影响韵脚,包括:第一首《感遇》的韵脚:“洁、节、悦、折”,第七首《佳人》的韵脚:“谷、木、戮、肉、烛、玉、宿、哭、浊、屋、薄、竹”,第八首《梦李白》的韵脚:“恻、息、忆、测、黑、翼、色、得”,等在古汉语和现在吴语中都是入声字;另外,第二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之酒》的韵脚:“微、扉、衣、稀、机”,第九首《送綦毋潜落地还乡》的韵脚:“薇、非、衣、扉、稀”,等在古汉语和现在吴语中韵母都是[i]。
  掌握入声、浊声母和一些古汉语音韵对学习古汉语有重要意义,这是吴语能提供的便利。若有朝一日南方方言均遭灭绝,上述诗词就只能借助韩、越等异族语言来诵读出韵脚,岂不遗人笑柄。受古汉语影响较大的韩、越等语汉字读音体系,更接近吴语等南方话。
  尽管北宋以前的文学创作确以北方为主,但北宋以前的北方话更接近今日的南方话。直至清朝康熙年间朝廷修订的《佩文韵府》《康熙字典》依然使用入声和清浊母字分开。换句话说,当时已经形成的没有入声、没有浊音的北方话还不被认为有正统地位。另外,吴方言也曾经是东晋、南朝、南宋等时期的权威方言。
  2.中国早期文明虽以北方为主,但北方文化事业屡遭战乱破坏,大量知识分子因避战乱南迁,包括王羲之、辛弃疾等;中国文化视北方为正宗的看法是不全面的。自东晋天马渡江之后,中国文化中心就开始南移,南宋以后的中国文学创作主要是在吴方言区完成的。以四大名著三言两拍为代表的大量名著是江浙人写的。施耐庵、罗贯中、毛宗岗等本是说书艺人,冯梦龙、金圣叹等是苏州才子,大多数名著原来是苏州评书的脚本。仅《水浒全传》中吴语词汇就不下两百多,了解这些词汇可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层次。纵使官话区人也未必不用吴语词汇,因大量北方籍的文学家有长期江浙生活的背景,如:马致远等。有人指出山东人写的《金瓶梅》中也有吴语词汇(见胡竹安《〈水浒全传〉所见现代吴语词汇试析》)。普通话基础方言文化积淀相对浅是事实。
  3.为弥补文化不足,以官话方言为底版的普通话大量吸收吴语词汇。这样词汇有“标致、便当、尴尬、像煞有介事”等等,不胜枚举。仍有大量生动的吴语词汇无法用普通话达意。如“触揢:触气加恶揢,常写作‘促狭、促掐’”等,“殟塞:常写作‘挖塞’,意为心中烦闷、不舒服”。某种意义上说吴语是种高雅的文化语言,官话则仅是种政治语言。
  统一的国家未必是建立在单一文化模式上的。
  有人认为只有推广普通话,消灭方言才能巩固统一。然而,当初罗马帝国纵有统一的拉丁语,但还是分裂了,今天多元化的欧洲却在谋求统一;而中国方言差异大的东南部,自战国末年起就基本上是在统一政权下,方言差异小的北方及西南反经常分治(中国搞封建割据的多是北方人)。统一的国家未必是建立在单一文化模式上的,如瑞士、加拿大等,何况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世界上同言、同宗的波黑塞、穆两族也可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吴、汉音之别和我们伟大祖国已共走过几千年。普通话和吴语应该是瑜亮同生的。很难想象,只有京剧、没有昆曲、评弹,只有铁马钢河的《黄河》,没有杏花春雨的《梁祝》、《二泉映月》及暖气熏人的《阿西跳月》、《步步高》的中国是什么样。
  有人认为方言会阻碍经济发展。然方言区经济历来普遍比官话区发达。江淮次方言区本是吴语区,官话区化后经济文化各方面普遍落后于同省内的吴语区。当然推广一种全民族语言是有积极作用的。
  有人提出吴语应向普通话靠拢,并滥用文读,滥造文读。这样势必会影响吴语文化特色,降低吴语文化价值。这无异是将吴语阉割了。若吴语失去其文化内涵的话,那还有必要存在吗?
  吴语文化圈的人口应当包容其他文化圈的人,那么其他文化圈的人是否也应当包容、尊重吴语文化呢。
  解放前,昆曲、评弹在北方也有不少听众;解放初,绍剧《大闹天宫》也曾风靡全国,毛主席亲题:“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开国大典上,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就是用上海话做报告的。而现在,吴语被认定为是一种走不出,也不该走出江浙沪,亟待消灭、不上台面的土话。欲置其于死而后快的大有人在。近来有沪语电视剧遭禁播,有人还不依不饶地称另一未及遭禁的沪语电视剧造成了“极恶劣”影响。什么“恶劣”影响?我只知道,被马德里征服的巴塞罗那人和在印度尼西亚受歧视的华人是不可以公开说自己语言的,但随时代进步,不仅这些歧视政策都被解除,且巴塞罗那方言受到政府保护。相反,《秋菊打官司》、《没事偷着乐》等官话方言电视剧、电影不会有遭禁之虞。中央电视台有粤语、闽南语节目,但没有中国第二大语--吴语新闻节目。王朔说过:南方作家写不出他这样的作品,因为不能像他那样在作品中自如的使用生活语言;可见对方言的禁锢已是文坛巨大损失,江南可是名著之乡啊!在欧洲写文章曾必需用拉丁文。薄伽丘开风气之先,用方言写就了《十日谈》,文字解放带来了欧洲文学繁荣,也为日后佛洛伦萨方言成为权威意大利语打下基础。
  毁林容易,造林难;消灭一种文化是可能的,重造一种文化是不能的。假推普之名,行文化灭绝之实将使我们愧对子孙。本世纪将有千万种语言将消亡,若吴语成为其中一员是幸莫大焉,还是憾莫大焉?即使一心要消灭吴语也非旦夕能至;堵洪不如泄洪,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汉字”这全民族交流工具,规范吴语用字,使其不成为只是注音的密码。
  造成不少人反感上海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上海人的语言优越感”。但北京人的傲气远在上海人之上。所谓“语言优越感”本质是地域优越感。消灭方言就能消灭地域优越感?还有,吴语不好懂。其实方言区也有不少人是听不懂普通话的,方言区人口是通过学习才掌握普通话的。解放后吴语受到文化歧视、政策限制,外省人缺乏接触机会,自然不能掌握。有人认为,外省人听不懂吴语,会反感吴语节目,消灭吴语可使外省引进的人才生活方便,容易留住他们;然而带字幕的吴语节目的很大部分观众是想学吴语的外省人,真正爱上海的人是愿意学上海话的,并称之为真正融入上海,只是苦于没有好的渠道。因为不懂吴语就要消灭吴语,那么学不好外语,就要求外国人也只讲普通话吗?国人可以学外语,为什么不能容忍同胞的语言。是的,吴语文化圈人口应当包容其他文化圈的人,那么其他文化圈的人是否也应当尊重吴语文化呢。
  另外,吴语受文化歧视,对其存在不少误解。
  1.比如:江浙人“黄、王”不分,平翘、前后鼻音不分,似乎同音字问题严重;其实吴语中结构最简单的上海话,单音素也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粤语不足33个(但声调9个),普通话清浊声母不分,故“弟、帝”“定、订”不分;舒促声调不分,故“一、衣”“做、作”不分;“疑(ng)、影[/]”声母不分,故“艾、爱”“义、异”不分;“[w]、[v]”声母不分,故“万、腕”“紊、稳”不分;以及“菜、蔡”不分……同音字问题并不比吴语好。(上海话声母29、韵母36、自成音节4、声调5;普通话声母22、韵母35、自成音节1、声调4。)
  2.又如:上海话“烧饭”不合词法,北方话“打饭”更莫名其妙;上海话“瞎开心”让人看不懂,是“赫”误为“瞎”,北方话“气煞”愣说“气死”言过其实。
  3.又有人说吴语许多词汇不能写,绝大多数情况是我们不熟悉其写法;但却有部分没有合适写法,普通话也有这现象。如:普通话的“这、那、哪、你”等字也不是自古就这样用的。
  4.现在受普通话教育的年轻人书面语言不会用吴语讲,反称吴语词汇少、有些词不能说,好像昆剧不曾是百戏之祖,评弹不曾是明清小说的温床。有人称不少成语无法用吴语讲;事实是,我们今天使用的大量成语来自明朝苏州才子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而当时不带入声调的北方话还没完全形成。其实,吴语比较合乎古汉语音韵结构,再生辟的字也可按古音推出读法;而北方话不符合古汉语音韵结构,比如入声的字在普通话中分派四声并无规律,全浊音字母或归入不送气清音,或归入送气清音,若非普通话经过多年规范化的话,有些字就很难读了。如:阴入声字“击、级、戟、髻”,在普通话中分派四声,同为“並[b]”母字的“平、病”,在普通话中分属不同声母。当然,有些北方话的词汇转换成吴语时需要意译。如:“玩猫腻”换成吴语“摆花斑”,其中孰优孰劣,明眼人自知。
  5.个别北方人称南方话是鸟语,据说依据是“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那么北方人都成了什么?
  6.有人因听不懂吴语,有抵触情绪,常公开说上海话不好听、是土话;这种行为实有文化歧视之嫌疑。和吴语有较多相同音素和发音习惯的法语在欧洲是种有很高地位的贵族语言。法国人认为法语开口小,轻巧是贵族语言的特征,这也是上海话特征。吴语有浊音,语音丰富,声调舒促、高低错落,语音面貌的美感是其它方言不能比拟的。
  7.吴语因没有合法地位,没经过加工整理,却有些不足之处;但这不是吴语的错,浑金璞玉难道就不是金玉良言了么。
  中国第二大和文化价值最高的吴语,急需立法加以保护。
  如果因为上海是中国的首位城市,所以要讲普通话,禁止讲吴语;哪么是否因为上海是国际都市,就要推广世界普通话——英语,禁说汉语了吗?上海毕竟是以江浙为母体的上海,在继承吴越文化上责无旁贷,这事能推给北京、香港吗?
  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本方言,北京音为基本音是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即使上海人只说普通话,普通话也不会变成上海音为基本音)。但不妨碍吴语作为一种文化得到保留。也应该正视,吴语有普通话无法替代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讲方言和说普通话是不抵触的,参与汉语拼音方案及其前身制定的绝大多数是南方人,钱玄同、赵元任、瞿秋白、朱文熊等吴语人占有半数,这和江浙在全国的文化比重是一致的,而北方人却很少。
  是否我们的推普工作可以由现在的重形式,换成重质量,即要求每个人有普通话交流能力;同时为保留传统汉语、吴语文化做些工作。首先恢复以标准市区上海话播音的吴语新闻节目,向全国推广;这样不仅可使为祖国建设而远赴他乡的江浙人听到乡音,也可使全国人民共享吴语文化的优越性。在上海学校大部分课目用普通话的背景下,开设吴语朗读课。承认吴语的中国第二大语地位。中国需要吴语作为普通话的文化补充。作为中国文化价值最高的语言,吴语有存在的必要。吴语急需立法加以保护。

转自北大中文论坛,作者:上海闲话abc

注:“( )”内是汉语拼音,“[ ]”内是国际音标。.

TOP

我也很想他会讲上海闲话呀,有时还规定要么上海闲话要么英语,粤语都行,就是不能讲普通话,可惜人家不理,搞得来讲也是米西米西炒咸菜滴闲话。人家小时候就说了:我是普通人所以讲普通话。.

TOP

阿拉倪子上海闲话讲的老好的,读小学的辰光也是不肯讲的,我们在家坚持讲上海话,还要纠正发音,现在讲的不要太好。我有个同学在美国,她女儿不会讲普通话,只会听和说老式的上海话,因为是外公外婆带大的。.

TOP

问题是现在学校外地老师太多,上海小拧么刚上海话的语言环境了 .

TOP

老早发帖子才是普通话 ,现在用上海话阿发不来了。.

TOP

呒么办法,阿拉妮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要伊讲上海闲话,但是现在讲厄上海闲话像啊勿像厄,急色人。.

TOP

小孩说不来上海话,应该是大人的错。现在许多家长开口对小孩说话就是用普通话,孩子的第一任母语就认可了普通话,以后改可就难了。我身边的许多朋友,父母都是上海人,可是小孩都说不来上海话,一次他们到我们家来玩,听我女儿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都羡慕的要死 ,我很开心!
阿拉小姑娘,从小阿拉就帮伊讲上海话,现在讲得不要特好!普通话都是她自己看电视或者上幼儿园的时候自己学的。现在在家里都很习惯用上海话和我们交流,而且有的时候还能说出特有的上海话来,如“搞七腻三”“七晕八索”之类的话,真是好笑!有的时候说普通话倒是很洋泾帮的,把手电筒说成“手电洞”、花边说成“花扁”真是好笑得不得了!
我们是上海人应该把方言传给我们的下一代,否则我们就是失职了!.

TOP

看来我就是一个失职妈妈了!
我家儿子是一点都说不来上海话的,而且拒绝说上海话,而且过分的是有时我们说得快了他就听不懂了。
可是我们在家里的语言可都是上海话的呀,虽说有时候确实是会给他带过去说了国语。可是他在学校里交流的时间远比我们在家的时间多啊,所以........
没办法啊!.

TOP

儿子上完pets回来跟我讲(他用上海话讲的): 座在我旁边的女生跟侬一样是做夸计(会计)的.
他上海话会计说不来呀.

TOP

以前在家我们也同儿子说普通话,但至从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后,日常生活用语全部变成上海话,儿子现在也开始说硬梆梆上海话了,同老人在一起生活的又一好处体现出来拉.

TOP

 68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