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ZT推荐:小豆包回家八步曲

ZT推荐:小豆包回家八步曲

推荐:小豆包回家八步曲


回家八部曲:

一是放好书包换鞋衣,
不能随便乱扔书包没收拾;
二是讲究卫生把手洗,
你看孩子放学回来洗手的水都是黑的。
三是一定喝水吃东西,
强调喝水吃东西,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喝水很少,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很少主动喝水。为什么吃东西呢?因为中午12点吃的东西,到下午三四点时已经在胃里排空,孩子体内的血糖下降。这时补充食物,可以使血糖恢复,孩子写作业才有精力。吃一点就够,不要太多。

四是赶紧坐定先复习。
复习当天老师讲的内容,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

五是再做作业心有底。
听了老师讲授,作业是否会做,这叫知识的迁移。

六是检查对错需仔细。
孩子自己检查,但是父母要告诉他怎么检查,要先检查方法,然后再检查细节。

七是明天学啥先预习,
这样第二天听讲才能有针对性。

八是收拾准备好欢喜。
学习之后,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具。

这样一步步做下来,孩子会很有成就感的。



这八步曲是从下面这篇访谈中摘出来的,这篇访谈,我个人也觉得非常值得一读:

如何让小学新生适应学习生活
上学是孩子人生的一件大事。最重要的变化是人生使命的变化。幼儿园的任务是玩,学校的任务是学习。如何完成孩子心理上的顺利过度呢?请您听听专门研究儿童入学适应的专家意见吧!


                如何让小学新生适应学习生活


——访钱志亮


                                                         采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弓立新





   钱志亮,北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曾任北师大实验小学书记,兼任中国儿童安康成长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中青会秘书长、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工作专家委员。有专著8部、参著8部、论文80多篇,主持国际课题3项、国家级课题5项。








                      入学成熟水平是孩子能否入学的关键





弓:在义务教育的体制下,我国各地儿童的入学年龄都以生理年龄为标准,界定在6周岁起到7周岁。在以一个确定的出生日期为入学资格的情况下,有的父母希望孩子早上学,有的希望晚上学。事实上,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有差距的,父母应当如何看待呢?


    钱:单纯以生理年龄来判断孩子能否上学,就是一刀切。上学不是比孩子的身体,而是身体再加心理。只考虑孩子生理年龄,不考虑心理水平是绝对错误的。


我最近做的一项专门研究就是研究儿童入学成熟水平,孩子心理能力够上学才可以上学。成果《学前早知道》已经由河南美术出版社今年8月份出版。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这种水平,孩子一起步就是失败的。古人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竞争低龄化和激烈化的当今社会已经注定这些“起跑缓慢”的孩子将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根据我们观察,许多孩子的“毫厘”之处正是不为世人所了解的入学成熟水平。


    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指的是根据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知觉转换能力、运动协调能力、数学准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心理发展水平与状态,来判断孩子是否达到作为小学新生应该达到的要求。如果孩子达到入学成熟水平,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理解教师语言、眼神及动作暗示等方面会十分迅速,被老师表扬的机会就多一些。而教师的积极评价又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对孩子的评价,同时也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使孩子的自我定位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入学成熟水平,尽管并不笨,但由于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影响自身的发展,导致“学力不济”性学业不良,出现迟缓、多动、违扭等行为问题,不会听讲、磨蹭等学习习惯问题,紧张、焦虑、自我评价低等心理健康问题等。


弓:父母也许有这样的心理:如果孩子晚上学,总是比别人年龄大,孩子该吃亏了?


钱:这需要父母调整心态,接受自己孩子不如别人的现实,降低期望值。晚一年上学,绝对比把一个不成熟的孩子放在学校要好。为什么孩子一二年级就会出现学业不良?往往就是因为孩子不够成熟。


好多父母心态浮躁,社会也很浮躁,这样又投射到孩子身上。多数城市父母并不需要孩子早一年上学,早一年毕业、工作来养家糊口,只觉得早上学面子更好看。有的父母甚至说:我小时候5岁上学,挺好的。我不禁要问:你那时竞争有这样激烈吗?那时的学习任务有这样重吗?父母对这些问题都不想,就觉得孩子早上学好。我认为这是不负责的父母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孩子的整个小学阶段就是煎熬,中学也是如此。9年之后,孩子什么都没学好,父母人财两空。


以前的孩子,成绩不好可以留级,现在学校一般不会这样做。因为留级就意味着义务教育的质量有问题。孩子勉强跟着上,一年级基础不扎实,二年级也不扎实,整个小学阶段都是这样。为什么有的孩子到了中学什么都不会,就是勉强跟着学造成的。以前留级可以再学,即使孩子只有小学文化,但是所学知识全都掌握了,比现在学了9年只会一点点,要强很多。我们的教育有时把孩子的基础都毁掉了。知识在无限地增长,而每个孩子的学习时间却是有限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今天学校的教学必定是高速度与高效能的过程,注定有许多“学习缓慢者”因为不适应而惨遭淘汰,他们其实不是“学不会”,而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过去的留级制度为这类孩子“另辟蹊径”,给他们“救助之道”,翻开历史我们发现很多成功人士都有“留级”的经历,现而今取消留级制度后,一旦孩子起跑失败即预示着终身拼命追赶甚至终身失败。所以,父母要慎重对待孩子入学,那些为此改户口和出生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弓:小学一二年级,学习学习内容简单,孩子成绩的分化不明显。此时,父母如何判断孩子的学业能力呢?


钱:一般父母很难判断。我接待过很多父母的咨询,我的建议是:如果看到孩子学习明显跟不上,给孩子转学,换一个学校留一级再试一试。但是和孩子说:不要告诉别人,你读过三年级了,这个学校比原来的好,如果上四年级你就跟不上了。这样,孩子就再读一次三年级。理论上讲。这种做法是占用了国家一年的义务教育年限,是非法的。但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会改变他一生的发展方向,因为意味着多给了孩子一次机会。





           多给孩子触觉刺激是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有效方法





弓:孩子上学后,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听讲不专心,怎么判断一二年级的孩子是否会听讲呢?


钱:对于刚上学的孩子,能够集中注意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如果别人的孩子能坐15分钟,你的孩子连10分钟都坐不住,就叫不会听讲。而不会听讲就意味着孩子学不懂知识,意味孩子起跑失败。一个孩子上学,我把它比作起飞。如果会听讲,起飞就成功。不会听讲,起飞就失败。起飞成功,一辈子都会轻松快乐地飞,否则只能痛苦地爬!


一般的小学老师一节课只讲前20分钟,剩下的时间是用来给孩子消化、练习、巩固等,老师辅导两头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如果一个懂得孩子心理的资深教师,会知道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边拍手边说“来来来,往这儿看。我们往黑板上看”;走到一个学生身边时,看到他在玩玩具,也不批评,只是扶一下他的脑袋,让他看黑板;或者是拍拍孩子的肩。还有就是突然喊某个孩子起来回答问题等。这些都是教师的课堂调控,把那些开小差的孩子,再给拽回课堂的方法。


如果遇到一个刚参加工作,不知如何引导孩子的老师就惨了。老师说“同学们,懂了没有”,少数几个孩子会说“听懂了”,老师以为大家都会了。这样,教学就只是为少数孩子服务的。那些听讲不好,或者说自制力差的孩子就什么也没学到。


能否专心听讲反映了孩子听觉注意的水平,在小学阶段很好判断。当你和孩子说话时,小孩的眼睛看你一会儿,就不看了,这就叫神散了,六神无主。这种孩子在幼儿园里眼睛就不看人,不是到小学才这样的,他们往往是,你面对面与他讲话,他会象贼一样看你一眼,然后迅速回避他人眼神,转视其他,漫不经心。


弓:父母如何帮助这些不专心的孩子呢?


钱:这涉及到动作纠正的问题。在学校,老师靠摸摸头、拍拍肩提醒孩子。在家里,父母可以做很多工作,最典型的是:父母和孩子说话时,用双手掰着孩子的头,眼睛和孩子离得很近,用大人的眼神把孩子的眼神镇住,同时跟孩子说:一定看着我。孩子有时会躲着大人的目光,孩子目光往哪里躲,大人的头就向哪边歪,直到四目相对。所以,父母开始一定要扶着孩子的头,和孩子四目相对看着你,迫使孩子专注于谈话。慢慢地,双方的眼神由近到远,但是父母要求孩子说话时,必须看着大人的眼睛。然后,父母减少动作方面的强制,从两只手摸孩子的头到一只手摸着头,再到扶着肩。接下来,逐步过渡到双方只是拉着手,拉着衣服。最后,直到无需身体接触,孩子就能目光专注地和大人说话。


在家里,父母和孩子说任何事情时都要用这样的办法,一个星期便能有成效。除了这种外在的形式之外,父母还要经常提问孩子:我刚才说什么,你再给我复述一遍。这样孩子就不得不注意听了。


除此之外,还有安神。在孩子休息时,父母把孩子抱到身边,用手掌在孩子的后背抚摸,从颈部沿着脊柱一直到尾椎、屁股。身体的的抚摸对孩子来说很必要,有了丰富的触觉刺激,孩子的情绪容易安静下来。面对多动的孩子、剖腹产的孩子,父母更要经常抚摸他。孩子发脾气时也是如此,父母把孩子搂抱在怀里。很快,孩子就会平静下来。


从生理上看,这些注意失调的孩子,其间脑出现神经传导的问题,信息筛选不恰当,所以容易丢三落四,生活一片混乱。这样的孩子在班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多动症的比例在5%左右,多动的孩子在普通班级里大约占30%。要想改变孩子多动的现象,需要父母积极参与,我称为“还债”,还自己不生(剖腹产)、自己不喂(人工喂养)、自己不带着睡(交予老人或保姆)的债。


在多动和多动症的孩子当中,剖腹产的、妈妈未母乳喂养,幼时独立睡觉的偏多。为什么是“还债”呢?西方心理学家研究,每人每天需要11个拥抱,否则一定是情绪困扰。而且,需要触觉刺激是人的一种本能需要。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吮吸的需要,吃妈妈的奶时,舌头裹住妈妈的乳头和乳晕。这就是给孩子一个丰富的口腔触觉刺激。口腔刺激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逐步扩展到视觉的学习和动觉的学习。现在很多孩子过于好动,是因为妈妈和孩子的身体接触太少了。妈妈不愿自然分娩,剖腹生产,孩子没有经历子宫的收缩和产道的挤压,最原始的触觉和本体觉的学习被剥夺了,还有医生所说的呼吸学习,以致在后天发展时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一病就是呼吸道感染。所以,针对好动的孩子,要做大量的身体接触,就被看作一种还债。


在整个人的发展当中,左脑的动力来自耳朵和嘴巴,叫耳口链,右脑的动力来自眼睛和手,我们叫眼手链。所以,听得多,就会说得好,左脑得到开发。眼睛看得多,手动得多,操作得比较多,右脑得到开发。以上是大脑的情况。小脑主要靠什么呢?爬、跳、钻、跑、翻滚,这些都能促进小脑发达。孩子小脑发达,机体平衡性好,我们说他很灵活。还有一方面就是触觉,整个触觉是由网状结构、间脑等负责。总之,左脑发达,是聪,右脑发达是明,小脑发达是灵,间脑发达是通。我们说一个孩子发展得好意思指他聪、明、灵、通。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多看、多听、多动、多经受触觉刺激。


父母陪孩子睡觉也是一种有效的身体接触。一般来说,孩子要和父母睡到三岁,剖腹产的孩子要睡到小学一年级以后。睡觉前,父母要和孩子有交流,边和孩子说话,手边在孩子后背抚摸。父母抚摸孩子时,避免抚摸颈部到会阴部之间的部位,背部和四肢都可以。还有一种很好的亲子活动是,父母在孩子后背写语文课学过的生字。要慢慢写,写快了孩子注意的时间就短了,笔划由少到多,以此来训练孩子注意的时间。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父母一定要陪孩子学习





    弓:有的父母说孩子学习态度不认真,认为学习成绩和态度之间有很大关系,是这样吗?


钱:主观能动性对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但是还有一个比它更重要的是先天的生理方面的素质。一些孩子学习不好,并不是他不用功,而是先天存在学习能力不足。明明是很简单的道理,孩子总是想不明白,这就是学习能力不足。教育学上谈学习能力可以分为听、说、读、写、算、拼几大部分。从心理学上看,前面所谈的视知觉、听知觉等几方面综合起来,就构成孩子的学习能力。比如刚才说的听觉注意能力,就是听知觉中的第一项能力。有时孩子不是态度不好,而是这方面的能力不足。很多父母认识不到这些。


弓:低年级的孩子学习不好,有的父母十分着急,有的认为无所谓,觉得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到底怎么客观面对呢?


钱:我强调孩子一年级时,父母一定要陪着孩子学习。有的专家说陪孩子读书容易让孩子丧失独立性,我觉得简直是悲哀至极,说这些话的人太不负责了。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会发生很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人生使命的变化。幼儿园的任务是玩,上学的任务是学习。怎么学?怎么写作业?孩子并不知道,需要父母的指导。尤其对于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父母天大的事情都没有陪孩子写作业重要。


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我概括为回家八部曲:一是放好书包换鞋衣,不能随便乱扔书包没收拾;二是讲究卫生把手洗,你看孩子放学回来洗手的水都是黑的。三是一定喝水吃东西,强调喝水吃东西,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喝水很少,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很少主动喝水。为什么吃东西呢?因为中午12点吃的东西,到下午三四点时已经在胃里排空,孩子体内的血糖下降。这时补充食物,可以使血糖恢复,孩子写作业才有精力。吃一点就够,不要太多。四是赶紧坐定先复习。复习当天老师讲的内容,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五是再做作业心有底。听了老师讲授,作业是否会做,这叫知识的迁移。六是检查对错需仔细。孩子自己检查,但是父母要告诉他怎么检查,要先检查方法,然后再检查细节。七是明天学啥先预习,这样第二天听讲才能有针对性。八是收拾准备好欢喜。学习之后,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具。这样一步步做下来,孩子会很有成就感的。


当然,这一切都要父母的参与。对于一个刚上学的孩子来说,放手不管意味着父母不负责任。我的口号是,升学的孩子不容易,父母必须为孩子付出一定的心血。不然,对孩子来说会很委屈冤枉的。试想,一个成年人新换一份工作时,内心都有惶恐不安的感觉,更何况一个6岁的孩子。他很无助,他哪里知道怎么办呢?当父母的怎么能甩手不管呢?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父母!


对孩子来说,6岁入学是一个重要阶段,12岁时小学升中学,也特别关键。至于中考和高考时,孩子大了,会自己管理,而6岁和12岁时孩子比较弱小的,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最需要父母作为自己的支撑力量。有的父母是不懂得孩子的内心需要,以为给孩子送到好学校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物质和精神完全是两回事。





离开扎实的知识基础,空谈能力是无知的表


现。因此,做一些重复性的作业是有必要的。





弓:小学一二年级有很多重复性的作业,有的父母认为,孩子都会了,重复那么多遍没有用。您如何看待?所谓“会”的标准是什么呢?


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李静老师的做法是:每周五默写本周学过的生字词。成绩90分以上学生,下周教的生词,一遍都不用写。80分—90分的学生要写一遍。70分— 80分的写3遍。60分—70分的写5遍。对于60分以下的同学,老师会设法告诉父母:你们家的孩子本周生字没有过关,必须加强。至于写多少遍,你们看着办。这种做法提示孩子上课专心听,用心写一遍就掌握,而不必写那么多。每周都这样,有的孩子很快乐,每天都不用写语文作业。我们称之为分层教学。老师很重要,我们很多老师不是把孩子教会的是训练会的。


数学是熟能生巧的科目,老师规定多少题,孩子就老老实实做吧,尤其是口算。有一些中学生理科学业不良,原因就是小学数学中100以内的计算不过关。再深究下去,是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计算不过关。


弓:有些父母认为那么简单的加减法会了就可以,不必强调计算的速度,以后都用计算器了。这种想法有道理吗?


钱: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人的思维就是大脑的工作能力,包括三个方面:速度、正确率和持续工作的能力。要想让孩子数学好,不仅要脑子转得快,算得准,而且要能连续计算很多题目。如果别人能连续算100道题,你算到50题就累了,或者错误很多,只能说明你思维能力差。通过做数学题提升孩子大脑思维的速度和正确率是非常必要的。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口算必须过关。那种做知识简单重复的作业对孩子不利的想法,在学习数学角度看,是讲不通的。其实,语文老师让孩子写的遍数多,孩子手的精细肌肉运动会比较好,而且孩子的字也会好看一些。


外语对好多孩子,尤其是聪明孩子来说, 最容易忽视的是背单词。好多聪明的孩子外语不好,就是因为不肯下功夫背单词。没砖怎么建楼呀?外语不积累是不行的。很多父母认为,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很简单,没必要细究,以后主要看能力。可是能力从哪里来呢?就是扎实的知识基础,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知识素养。这才是一个人的能力。有些人离开基础,空谈能力和素质,无知难道是一种素质吗?因此,孩子很多基础性的学习,父母是千万不能小看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父母把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开发创造力对立起来,这也是不对的。子曰:温故而知新。你都没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怎么能看得高、看得远呢?离开了积累谈创新是开玩笑,你还没有走到知识的前沿,怎么谈创新!当然,我们不能责怪这些父母,毕竟他们不是学教育的。要怪某些“专家”——专门骗人家,说什么:孩子要那么累干什么,玩一玩吧!难道玩就能把一个孩子玩出成就来?难道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他没听说过?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英国有句谚语:不砸破核桃壳就吃不到核桃,不能忍受学习的痛苦就不会有幸福。孩子连这点苦都受不了,谈什么成功?正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有的父母觉得现在生活很好,何必让孩子再受苦呢?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父母能把自己大脑的知识和经验都给孩子,孩子就不必受苦了,可惜不能。人类所有的知识积累都是从零开始,一座知识的大厦都是小小的知识点积累起来的。


    弓:这样说来,那种分数和能力那个更重要的争论实际没有什么意义。只要孩子认真学,分数也是反映了他的能力的。


钱:高分是指智力方面开发的比较好,低能是社会适应能力差一些,成为书呆子了。但不能否认孩子高分与学习能力无关,但又不成正相关。分数高≠能力强,能力强≠分数高!比如语文成绩与语文能力的相关,语文教学一定是四大块八个部分;听(听的态度;听的结果);说(说的内容;说的形式);读(阅读;朗读);写(书写;写作)。现在的中考也好,高考也好,只考阅读和写作而不是全部!以偏概全!用歪尺子量人呢!害人不浅呐!





小学阶段的学习要抑长补短,就


是抑制好的方面,弥补差的方面





弓:马虎是低年级孩子的常见现象,您如何看待马虎?


钱:马虎是孩子的视知觉能力发展不足,有些随年龄增长就好了,有些是好不了的。8+9口算是17,写下来就是71,孩子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有的孩子在草稿纸上算对了,可是抄写到试卷上却错了。有的孩子自己考试时出错,而再做时又能做对。有的父母就是认为孩子是粗心,态度不好,实际是能力问题,孩子也不愿意错。


小学阶段的学习一定要抑长补短,抑制好的方面,加强不好的方面,这叫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根据经济学上的木桶理论,最短的板块决定容水量。小学都是基础的知识,父母要想办法把基础的知识给孩子补上来。到了高中以后,父母可以引导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长项。教育是分两个阶段的,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是最基本的教育,缩小差异。高中之后则扬长避短,差异发展。到大学时孩子就由面宽的“拖拉机”转变为专一的“钻探机”了。所以,父母不要轻视小学阶段的任何方面的学习,听、说、都、写、算、拼都要好。


弓:小学三年级,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分化,原因何在?是学习内容增加了,孩子能力不够,还是知识漏洞太多,到一定程度就弥补不了。父母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钱:这两种情况都有。小学三年级以后,学习内容变了,由观察学习慢慢过渡到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学习,所以三年级是一个重要的关坎。从孩子智力发展来看,也是一个重要转折。如果一二年级,习惯没有养好,基础又不够扎实,到三年级会淘汰一部分孩子。如果父母抓得紧,盯得死,孩子还能勉强上来。三年级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总的提升,这一关过去后,孩子的问题就不会太大。


现实情况是,孩子三年级往往是父母松懈的时候,觉得孩子适应小学学习了,该放手了。而这时从孩子社会性发展来看,正赶上孩子的第二反抗期,也就是人们常说七八岁遭狗嫌的阶段。孩子想挑战权威,学着对付成人,在学校里拿父母骗老师,在家里,用老师压父母。孩子反抗调皮,心思不在学习上,撒谎、偷拿、乱班、游戏迷恋、粗口等行为问题出现。如果这个孩子知识基础不扎实,再加上心理的反抗,一下就容易落后了。父母要有足够的重视。





弓:人们常说,男生和女生在学习上是有差异的,男孩子有后劲,小学低年级学习不好没关系,是这样的吗?


钱:过去,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是形成和发展儿童的语言。女孩的优势就是语言,男孩是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所以,低年级时肯定是女孩有优势,到了初中,男孩才赶上来。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小学不仅要形成和发展语言,也注意发展孩子的空间关系,比如增加了几何的内容,有设未知数的习题。由于学习内容发生了变化,男孩的优势在小学也能体现出来。一二年级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女孩的优势还在。三年级以后,涉及这些内容后,男生往往能比较轻松地学习。客观的讲,这对女孩是不利的,这也是我对今天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材的不同意见所在,把一些本该是中学抽象思维的知识提前到小学,违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这种改革虽然使一些男孩找到了自信,但是也使一些孩子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现在男女生之间的差异缩小和父母受教育程度有关。更多的父亲认识到在学业成功的女孩背后必须有一个伟大的男人,于是父亲在女儿身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男性的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影响着女孩的思维。所以女孩在初中之后,不一定就落后于男生。与此同时,男孩的妈妈也看到一个学业有成的男孩背后必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所以从小就和男孩有很多语言交流。这样,弥补了男孩本来语言方面的劣势。因此,男女的差异越来越小。


具体到一二年级的孩子学习指导上,男女生的差异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父母不能觉得男孩有后劲就放松,必须是一样的要求。


    弓:感谢您为读者朋友提供这么细致到位的指导。.

TOP

虽然很长,虽然我家孩子明年才上学,但感觉这篇文章不错,转过来给大家共享.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