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香茗一杯倚清风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发表于 2009-10-29 23:21
只看此人
解放日报:20多年奥赛结果引思考
解放日报:20多年奥赛结果引思考
2009年10月28日 09:00:26 来源:解放日报
“我国从1985年开始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15次团体第一名,100多块金牌,甚至出现了几个满分;但是,20多年过去了,这些金牌选手成才的比率和速率都不高,这是为什么?”昨天,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高中校长论坛上,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提出的问题引起大家思考。与会人士指出,我们需认真研究资优生的成长规律,加强英才培养体系建设。
资优生也忙做题、考高分
研究表明,具有突出天赋的学生,一般占全体学生的2%—5%。这些资优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能力,且想像力丰富,学习兴趣浓厚。从比例来算,我国的资优生数量应该相当可观,但为何最终成为杰出人才的少之又少?
教育专家认为,单一的选拔考试机制导致人才培养的趋同化、标准化,使得两类学生损失最大。一类是禀赋比较低的孩子,他们无法适应现有的教学进度和难度,自信心受到打击,沉重的教育负担可能会对他们一生造成影响。另一类是天赋非常好的孩子,他们可以用不到两年的时间把高中课程自学完,但考试制度不允许他们高二考大学。他们也会忙着做各种习题,为的是考高分。不少重点中学在招生时重视吸引和选拔资优生,但是资优生的培养目标就是高考得高分。
为何中国孩子赢得国际奥数冠军后,成为杰出人才的寥寥?有校长认为,这不能怪奥数本身。我们许多孩子从事奥数的目的就是获奖、保送、加分,上好大学;他们不一定对数学有十分浓厚的兴趣,而且训练得过早,能力被过度开发,强化了训练却摧毁了兴趣;一旦拿到大奖,目标已完成,后劲自然不足。这样培养出来的是解题高手,而非数学大师。
发达国家英才教育可供借鉴
与会专家认为,发达国家英才教育的方法,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
美国从1958年到现在,不仅建立了分管资优生培养的专门机构,而且陆续通过了诸如《天才儿童教育法》之类的法案。美国各学校把5%左右的资优生单独划分出来,予以特别关注和培养。尽管在某些方面美国的基础教育也有缺陷,但是他们在资优学生的培养方面却是非常成功的。美国在各行各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他们的英才教育密不可分。
英国在中学阶段的英才培养主要依靠英国公学。英国公学对学生的选拔测试注重创新潜力、思维能力,偏重学术性,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坚强性格。牛津和剑桥50%以上的学生来自英国公学。
法国对资优生的培养,主要通过大学和设立在优质高中的大学预科来完成。法国中学生中,只有10%左右非常优秀的学生能通过优质中学的大学预科,最终进入法国著名大学深造。大学与中学的衔接培养做得非常成功。法国的名牌大学规模都不大,但学生水平非常高,培养了一大批学术、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精英人才。
呼吁建立人才培养“双轨制”
“英才培养的目标不是考高分、拿奖牌,而是培养资优学生的创新素质。”专家认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普及的基础上,让资优学生“冒”出来。这其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很重要。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解答指定的问题,使用规定的方式和格式。学生习惯于研究老师认为重要的或与升学考试有关的问题,扼杀了好奇心,也没有机会发挥想像力。这两种素质的丧失,意味着创新能力基础的丧失。所以,一些资优生仅仅止步于“高考状元”。
王殿军认为,我国需要在人才培养上建立“双轨制”,即:一般学生继续沿用现有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而英才教育则需用一个创新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为科学遴选出来的资优生配备专家型师资,为每个学生建立长期的学业和成长记录。英才培养体系,需打破中学与大学之间人才培养的明确界限,搞好衔接式培养、合作培养,尽可能减少应试教育对资优生的影响。
英才培养必然要占用非常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否会影响教育公平?专家认为不必担心,因为公平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接受最适合他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