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09-11-15 18:27 发表
这次数学考试,分拆方面我女儿扣分挺多的,当时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最大的教就是不教,今天外出又带着女儿,在路上问她,车上有40个人,这站下去5个,上来8个,那来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40-5+8
=35+8
=43
...
摘自:
http://www.zhuangzi.com/zzzb/cygs/0710_001.asp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
有一次,我跟2个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讲了这个“朝三暮四”的故事。猴子之所以会上当,是因为它们不懂交换律。交换律是存在于生活当中的,有的可以交换,有的却不能交换。例如,小朋友早上起来,先穿袜子,再穿鞋子,如果交换一下会怎么样呢?
三年级的小朋友已经开始研究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了,只不过他们现在还在计算题中感觉这些律。
Alex对我说:“爸爸,我发现加法可以交换,减法不可以交换。”
“哦,真的是这样吗?”
“是啊,你看 10 - 3 + 5 = 12,交换以后,变成了 10 - 5 + 3 = 8,结果就不对了。”
“可是,你这样看看呢。 10 (-3)(+5),这样可以交换吗?”
“、、、”
“我们来做个试验吧。Alex有10颗糖,008同学拿走了3个,J同学又给了5颗糖,Alex最后还有几颗糖?”
Alex 的手在口袋里边虚拟了一会,答曰:“还有12颗糖。”
“好,现在我们把008同学和J同学交换一下:Alex有10颗糖,J同学给了5颗糖,008同学拿走了3个,Alex最后还有几颗糖?”
“还是12颗。爸爸,那个10也可以交换到后面去吗?”
“当然可以啦。Alex有0颗糖,D同学给了10颗糖,008同学拿走了3个,J同学又给了5颗糖,Alex最后还有几颗糖?”
律还是那个律,书还是那个书,看你怎么读,看你怎么想。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11-16 16:3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