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自我中心是一种性格障碍

自我中心是一种性格障碍

       儿童在1~2岁时,常常以自己的认知、情绪、意愿等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并判断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他们没有也不能意识到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去审视、理解和对待外在的人、事、物。
他们常常认为,夜晚月亮出来是为了给他们照明,他们所看到或拿到的东西都是自己的。例如:妈妈与孩子玩滚球的游戏,妈妈在坡顶,孩子在坡下。妈妈问:“球为什么滚下来?”孩子会说:“球知道我在等它才下来。”当父母劳累需要安静地休息时,他们却依然我行我素、打打闹闹,不能站在父母的立场体验父母的感受。
      心理学家朱智贤在他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说:“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①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称生理自我。②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③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按他的分期说,儿童3~16岁时尤其应该重视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因为他们时刻感知、接受着社会文化的影响,这对他们个性和品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原始的“自我为中心”与生俱来,无法选择,后天的镌刻是造就品性的关键,家长或老师不可懈怠。
        处在“自我为中心期”的儿童的特征是分不清你、我、他的真正内涵,喜欢幻想,常常不自主地把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玩具,“只要是我玩的,就都是我的”。为了捍卫“所有权”,他们命令、威胁别人不要拿他们的玩具,甚至以打人、抢夺的方式拿回自己所爱的玩具。
        对这阶段的儿童而言,玩具远比朋友重要,宁舍朋友不舍玩具。要他们为友谊而放弃玩具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别人把玩具抢走,他们会难以忍受,至于别人的想法与感受,他们则无法体会。其实看到别人的玩具就顺手拿起来并说“我的”,其真正的意思是“我喜欢它”。这是孩子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只有过了这个时期才会走向成熟。
        当家里来了客人时,孩子表现得特别活跃,抢着说话,跑来跑去,拿各种玩具给客人看,忙个不停(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来疯”),这是孩子要求大家注意的一种本能行为。孩子小时候出现这些行为可以谅解,但是若长大以后仍然要求大人过多注意,经常纠缠客人,处理问题、办事情总是自己说了算,以我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强加于人,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那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中心行为,需要认真及时地矫治。



.

TOP

自我中心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味放纵
        出于过分关爱与呵护,家长不断认可和迁就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有时,家长也知道不应该让孩子这样,但总认为树大自然直,不忍心对孩子严厉。这样会导致孩子的行为更放纵,他们的表现在“胜利”中得到强化。

过度满足
        想吃什么、想要什么一定要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所有好吃的、好玩的自己都应该有,以至于长辈先吃了一口水果,玩具让别的孩子玩一会儿,就会引得他大哭大闹。孩子总生活在一种“人人让我、人人为我、我说了算”的环境中,怎能不逐步养成“以我为中心”的行为呢。

教养缺失
        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转型”期的教育不细心,感觉不到其自我意识发生了异样的变化,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变好的;有的则轻描淡写地说一下了事。如:孩子看见家长为客人端上水果,想独自占有,就在每个水果上咬一口。家长自然感觉很不好意思,就笑着说,“‘坏蛋’,那些你吃吧,我再端一盘。”客人走后家长也不再提及此事,孩子并不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家长的疏忽使孩子的占有欲越来越强。

与遗传有关
       专家研究表明,人的性格的形成与遗传基因有关。自我中心期的原始表现可能是“天性”的流露,父母的霸道很可能遗传给孩子。.

TOP

自我中心的矫正方法

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要改变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首先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只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以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担共享,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同时教育孩子懂得共享为乐、独享为耻的道理,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这样可以使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逐渐减少。

教孩子为他人做些事情
       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家长给予太多的关注,那么这个孩子在成年以后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了,会对别人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他只考虑自己的存在,而不考虑他人的存在,只注意对自己有利的事,其他则漠不关心。他很可能认为他人的行为也应以自己为中心。所以父母、老师首先要教会孩子时常为别人做些事情,比如把有趣的游戏介绍给别人,把好玩儿的玩具让别人玩玩等。当父母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东西的时候,应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教育对策,及时给予说服和指导。

不要过分地关注
       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会慢慢地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日后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性,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学会冷处理
       孩子在得不到满足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可以“冷处理”,坚持不去迎合、不妥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会自己停止哭闹,此时家长可用其他形式安慰一下。这样经过多次矫正之后,孩子就会明白采取哭闹的方式达不到目的,慢慢会减轻自我中心的表现。

适当给予“劣性刺激”
       所谓“劣性刺激”是指饥饿、劳累、困难和批评。家长应适当地给孩子制造这样一个“四面楚歌”的环境,让孩子去经历挫折,有利于弱化孩子自我中心的荣耀感。但这种办法要点到为止,不要给孩子造成身心伤害。

不要大惊小怪
      当孩子受伤或生病的时候,家长一方面应采取科学的就医态度,另一方面不要反应过度。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大惊小怪、过度担心。否则,孩子会从大人的反应中得到暗示,误认为自己的病特别严重,时间久了,会在心理上、行为上养成高度自我中心的习惯。

避免给孩子归类
       2岁左右的孩子适应他人需求的能力很弱,这时就需要家长适时帮助。首先,家长应先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避免将孩子归类为“慷慨的”或“小气的”。其次,还要主动制造机会,并给予一些简单的指导,鼓励其社交行为的发展。比如提供足够的积木、黏土、色纸、颜料,在家长指导下,让孩子做各种建筑和美化环境的游戏,避免因争夺玩具而引发争执,并借机让孩子练习社交技巧。

教孩子学会分享
        2~3岁的孩子无法体会他人的感受,又欠缺沟通的技巧,如果没有大人的监督,他们的游戏很快就会落入一团混乱的纷争。因此,不要期望一群孩子可以自己玩得很好,此时,大人适时地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社会能力。比如,老师可以跟孩子解释:“玩具是属于大家的,如果你想先玩滑梯,就让别的小朋友先玩娃娃。”并教他们问其他正在玩滑梯的小朋友:“我可不可以和你们一起玩?”若孩子们坚持不愿意一起玩儿,老师也可充当计时员,指导孩子学会轮流,一人玩一段时间。
虽然有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但只要大人耐心辅导,让孩子多经历几次成功的合作游戏,他们心中萌生的友谊观念会渐渐成熟,并学会体谅别人、与人合作和轮流玩玩具了。

给孩子过生日不要过分隆重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生日过分在意。每逢孩子生日,亲戚朋友济济一堂,众星捧月,让孩子在生日宴会上出尽风头,这无疑会强化孩子自我中心的意识。较好的方法是孩子生日时,给孩子买些玩具、添件新衣服或特意带其去公园,既不失爱意又不膨胀自我。.

TOP

说得好。尤其要让孩子学会“感恩”!.

TOP

好文章.

TOP

学习了.

TOP

白开水老师真是有心人啊!.

TOP

学习了.

TOP

好文章!好多孩子只顾自己,家长一直把他们当宝贝,其实是不利的!.

TOP

对于教育孩子很有帮助。.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