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没有人能像一座岛 约翰·多恩

没有人能像一座岛 约翰·多恩

没有人能像一座岛
英国 : 约翰·多恩(1572--1631)


我们是社会一单元,茫茫世界一份子,没人能像一座岛,孤孤单单过一生。
如果海角和农庄,沉入茫茫大海洋,欧洲大陆就缩小,这个道理不用讲。
即使一块小小的泥,被河流冲到大海洋,欧洲大陆也缩小,仔细想想一个样。
如果有人来死亡,我也间接受损伤,我是人类一份子,我会为他而悲伤。
如果听到丧钟声,不要打听谁死亡,丧钟为您而哀鸣,我心不知在何方。


No man is an island  
John Donne    1572--1631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ach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TOP

约翰·多恩John Donne

(1572 - 1631)英国玄学派早期诗人、教士。1572年生于伦敦的一个富商之家,1631 年3月31日卒于伦敦。信仰罗马天主教。早年曾参加埃塞克斯伯爵对西班牙的海上远征军,后成为女王大臣托马斯·埃格尔顿爵士的秘书。1615年改信英国国教,后出任教职,成为当时著名的布道者,1621年起被任命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其诗歌到现在一直影响着文学界。
约翰·多恩是17世纪早期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他出生在伦敦一个有着浓厚罗马天主教色彩的家庭,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毕业后,作为“林肯酒店”的一员,他博览群书,性情活跃。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后来又在伦敦学习过法律。他原本是一名天主教徒,最后改信英国国教。1596年和1597年,多恩跟随埃塞克斯勋爵远征加地兹,其勇气堪比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大英士兵。回国后,他出任掌玺大臣艾格顿爵士的秘书。在此之前,他曾写过一些诗歌,虽然在他死后才得以出版,但当时已经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开来,如同怀亚特和萨里伯爵的作品一样,在当时年轻一代的诗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时隔一部分采用了各色传统样式,如讽刺诗、挽歌和诗体书信等,一律呈现出古典诗歌的流畅美;另一部分是个则是形式多样的抒情诗,针对现实生活,临摹准确,手法新颖。约翰·多恩的作品首先以作者坦诚的态度和对现实入木三分的描绘引人注目;而诗人在一些小事中受彼特拉克极端理想化的女性观的影响,流露出了一种愤世嫉俗的情绪,这是他作品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在他那些严肃的爱情诗里,他既没有忽视对现实生活状况的准确把握,又在诗中倾注了强烈奔放的感情,和英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精神。
  这些新诗在伦敦文坛掀起了一场风暴,令人惊叹的不仅是他诗歌中新颖的题材和视角,还有同样新奇的样式。多恩摒弃了以往十四行诗不变的格式,他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诗歌形式,并对诗节进行灵活的安排;它摒弃通过比较来深化主题的传统方法,采用极富想象力的比喻和玄而又玄的夸张手法来阐释和强调他的主题思想。在灵感跳动的瞬间,他的诗就成了深刻与直白的结合体,‘语言简洁却发人深省;伊丽莎白时代的抒情诗可以同样做到明快而流畅,却不具有多恩诗作那样的原创性与感染力。他那些被人称之为“巧智”的比喻手法有时太过离谱,喻体古怪得让人称奇,一直忘记了他要说明的本体。例如,对他来说,爱可以是一只蜘蛛,掉进生命之酒,将生命酿成毒药;爱又可以是一枚炮弹,一发命中之后,死伤无数;爱还可以像吃鱼,他是那主宰一切的刀叉,而我们的心就是待宰的鱼儿。这种“巧智”手法有点像绮丽体的夸饰手法,在意大利、西班牙散文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表达手段。他的作品充满想象力,可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和油画相媲美。
  1601年前后,多恩真诚而狂热的爱上了掌玺大臣的侄女安妮,托马斯·莫尔爵士的女儿,并同她结了婚,因此惹恼了岳父,蹲了一段时间班房,他丢掉了职务。出狱后的几年,他们家不断添丁家口,生活完全靠朋友和资助人周济。1615年,多恩听从一些位高权重的信徒的劝说,担当了教职,并且迅速成为了圣保罗大教堂的主持牧师,成为了当时最著名的传教士。1617年,他的妻子去世,从那以后他越来越郁郁寡欢。他在早期的作品《歌与短歌》中就描写过这些可怕的景象,在《遗物》中他这样写道:
   我的坟墓再次打开时
   他就开始向第二个人招手了
   掘墓的人瞅了一眼
   白骨周围是一束明亮头发
   能让我们不再孤独?
  在他走向生命终点时,他让人雕刻他裹着尸布直立在棺木里的形象,今天他就以这样的形象主矗立在圣保罗大教堂他自己的墓穴之上。
  多恩的宗教劝谕诗和文采飞扬的布道词工整细腻而见解深刻,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他以文人的天赋和想象力思考了死亡和肉体消亡的可怕过程,阐述灵魂转生的主题。他的散文繁复艳丽,具有西塞罗风格,是17世纪早起精神的一座文化丰碑。
  从1621年到他过世,担任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他的诗作大都是在死后发表的,第一部诗集于1633年出版。
  多恩与乔治·赫伯特和安德鲁·马韦尔同属最伟大的玄学派诗人。他的创作他不仅影响了他同时代的诗人,还影响到艾略特、约翰·克娄·兰塞姆(John Crowe Ransom,)、爱伦·泰特(Allen Tate)等二十世纪时的诗人。与其他玄学派诗人一样,多恩的诗作也运用比附比喻(conceits)(精巧、惊人的比喻),也从日常生活和广博的学识中寻找意象。在玄学派诗人中,他能将强烈的情感和学识上的独创和练达加以完美结合。作品包括爱情诗、讽刺诗、格言诗、宗教诗以及布道文等。诗歌节奏有力,语言生动,想象奇特而大胆,常使用莎士比亚式的机智的隐喻,这些特点在他的诗集《歌与短歌》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作品
1、多恩早期创作爱情诗
  如《歌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很多诗作饱含机智、嘲讽,也有些诗作表现出柔和与深情。他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爱情诗,特别是《挽歌》(Elegies),在格调和情感深度方面明显不同于当时传统的宫廷爱情诗。
2、多恩后期的作品
  带有浓重的宗教和哲学色彩,表达了一个人对生死和局限性倍感困扰的思想。《死亡,不要骄傲》和《病中赞歌》(Hymn to God, My God, in My Sickness)都是比较有名的宗教诗歌。
3、散文作品
  多恩的散文作品也很出众。《假殉教者》(Pseudo-Martyr)(1610年)批评了为信仰而死的天主教徒。在《突发事件的祷告》(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1624年)中,以“没有人是孤岛”开头的那一节很有名。这部作品是他对疾病和死亡进行的一系列思考。他的布道也很受欢迎,被收入《布道词》(The Sermons)一书(1640年、1649年、1660年出版)。
4、对艺术界的影响
  多恩和他开创的玄学诗派在18世纪遭到人们冷落,到了20世纪,现代派诗人叶芝、T.S.艾略特等都从多恩的诗歌中广泛汲取营养,多恩因而被看成是现代派诗歌的先驱。
  约翰·多恩死后出版第一部诗集,长期受人争议,直到二十世纪才被公认为大师。在十七世纪初期,出现了一批以奇特的比喻,口语化诗体,富于变化的格律等为主要特征的诗人,人们称之为 “玄学派诗人(Metaphysical poets)”.这些诗人是一群博学多才的人.正如塞缪尔·约翰逊在The Lives of the English Poets 所描述的那样:“… the metaphysical poets were men of learning, and to show learning was their whole endeavor.”“玄学派诗人”的主要代表者是约翰·多恩 (John Donne, 1572—1631), 乔治·赫伯特 (George Herbert, 1593—1633), 理查德·克拉肖 (Richard Crashaw, 1613?—1649) 和亨利·沃恩 (Henry Vaugham 1621—1695)等等。这其中要数约翰·多恩最具代表性。约翰·多恩出生于一个古老的罗马天主教家庭,从小信奉天主教。但由于长期受到宗教迫害,之后改信仰英国国教。约翰·多恩是极具诗歌天赋的。他的诗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甜美诗体。他摒弃了过去人们在诗歌中所应用的传统的意象,采用了奇特的比喻,多变的格律等,具有他独特的诗歌特色。
  20世纪二战以后,美国好莱坞根据作家海明威写的同名故事拍摄的一个电影的名字,就是来自于以下多恩诗歌的其中一句--《For Whom the Bell Tolls》,中文原意《丧钟为谁而敲》,.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