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读《圣书的子民》

读《圣书的子民》

作者:谢大卫,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北大客座教授
这本书是从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开始的,但是里面涉及的一些基督神学,可以让我们看到现今基督神学的研究的问题和答案
摘录:
1.上帝的道是绝对的话语。P7,
       “这就同我们说话时的情形一样。为了让我们的念头通过听者的耳朵传达到他的思想之中,我们用语言表达我们心中之所想,这就叫讲话。但是我们的念头并没有转化为声音; 它依然完整地存在着,并且通过语言的形式达到听者的耳中,而其本身并不因此有任何退化变质。上帝的道以同样的方式化为肉身,而本身没有改变,他因此可以与我们同在。”Augustine,On Christian Doctrine,1.13; cf. De Trinitate 15.9.16ff
       上帝的道和男人女人们的话显然是不同的:我们讲话用语言,上帝讲话用事物,人物和事实,这一点在这一道成肉身的事实中最为明显。至少在基督教理论家看来,道成肉身的这一根本性的事实能给我们的语汇注入额外的甚至是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但是我们的语言(即使在诗歌中)并不能因此而造成同样性质的事实(或指代)。基督教理论学认为,在这种意义上,人的语言绝不可能超越于“第二层次”话语之上。用巴赫金的术语来说,人的语言总是“对谈体”(dialogic)的 ;人不可能具有任何“绝对的话语”(absolute word)


2.时间用来为永恒服务。P8
   上帝的道是存在和超越存在、时间和永恒之间的中介,它使语言能够反映出上帝同世界、神的存在和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但是,正如约翰~弗莱瑟罗(在谈及奥古斯丁和但丁时)指出 的那样:
   在基督教看来,本体并不是柏拉图所构想的不具形体的逻各斯、与世界脱节的智性本体,也不是不可理解的梦魇,迷失在世界中不得解救。基督教的本体像一种秩序; 在其中,时间被用来为永恒服务。(John Freccero,"Dante's Medusa:Allegory  and  Autobiography,")

3.人类语言指代的不完美性P8~
      因此,基督教认为,有关语言本质和特性的两种对立的观点都不足以成为诗歌理论的恰当依据, 因为这样绝对的两分法歪曲了现实,或者将语言偶像化(逻各斯中心主义),或者将语言说得一无是处,认为它不是有益于理解的工具(虚无主义)
    。。。。。。在基督理论家看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意义或无意义,意义过丰还是意义缺失,而是更深刻地寓于生与死之间的选择(《申命记》30:19)、真理与拒绝真理之间的选择(《罗马书》1:25)。人类语言指代的不完美性决定了我们只能“如同在镜中模糊地观看”,不能完全达意地语言给予了我们短暂的欢乐,更让我们感到无穷无尽的沮丧。
    。。。。。。不过失败的表达同“成功的”表达一样有助于我们的领悟。正如理查德。.威尔伯在他的《事件》一诗中所说的:
   语言和语言的失败
   突然揭示出这一失败的意义
   在那一瞬间,人大概会看到
   世界的意义原来如此不同。

4. 语言真正希望表达的是寂静——与上帝同在的寂静。P9
    。。。。。。这样的表述揭示了我们在语言之中和语言这外的挣扎,这挣扎的目的是与最终意义寓于其中的神在心灵上相通、在灵魂中合一。所有的语言,因为它们希望表达的要求,而在本质上有了缺陷。正如但丁所说,语言真正希望表达的是寂静-----与上帝同在的寂静,而不是虚无的寂静。

5.寓言 。一个很值得思考的寓言,可以联想到法利赛人的罪,也可以联想到社会的其他方面。P13
   一百多年以前,克尔凯戈尔运用了一种奥古斯丁式的修辞手段来质疑竭力回避基础文本中道德教训的批评,探求这一类批评的伦理寓意。他运用寓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文本的批评和对文本的认真理解之间有何不同?”他的寓言值得全文引用,以供我们思考:

   让我们想像有这样一个国家。国王颁布了一道命令给官员和臣民。简单地说,国王给王国里所有的人颁布了一道命令。于是,所有的人都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他们都变成了阐释者,官员们成了作者,每一天都有一种新的阐释被炮制出来,比起前一天出现的阐释来,显得更有学问、更准确、更高雅、更深刻、更精致、更美妙、更迷人。批评本应综览一切文献,可现在却没办法对付数量如此巨大的文本。的确,批评成了连篇累牍 的文献,本身也变得没法加以考察。一切都变成了阐释——但是人们读国王命令,其目的却不是照其行事。不仅一切都变成了阐释,而且对何种事物最重要的看法也改变了:致力于阐释变成了最重要的事。假如这位国王仅仅是个凡人,那么尽管他完全明白他的臣民如此本末倒置,实际上是把他当成了傻瓜,但是他还是会被迫佯装不明就里,故意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作为人君,他的统治得依赖他们,尤其是他面对官员和臣民结成的统一阵线时,更是如此。结果,最高雅的阐释者被封为贵族,最准确的阐释者被授予爵位,等等。但是假如这位国王不是凡人,而是全能的神,他并不怕公职人员和所有臣民联合起来捉弄他。那么这位国王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呢?他一定会说:“他们并没有遵守我的命令,这我可以不计较; 如果他们联合起来提出请愿,我或许可以耐心听他们讲话,或许还会撤销这道有些太难为他们的命令——我会宽恕他们。但是对于他们完全改变事物重点的行径,我不会宽恕。”

6.现世时间被永恒时间所打乱。P36
     先知书是另一种文本,文本中的文本。这另一种文本并不是照搬律法书,而是将其精神实质体现于伦理见解之中。。。。。。它并不是仅仅记录逐渐发展的历史事件,而是阅读群体共享的神圣记忆和梦想的记录。这另一文本有自己不同的秩序,它添加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之上,打乱了事件预定的走向,为其指示了新的方向。记忆和梦的秩序并不遵循因果律的逻辑,也不严格服从现世时间的统治。在这里,现世时间被过去和未来的连续体——永恒时间——所打乱,这永恒时间让存在于现世时间的想象吃惊,并且超越现世时间的想象。先知一次又一次被召唤进入这第二种秩序的韵律之中。这时他的谈话就是依据永恒世界的语法和逻辑,去批评现世时间的因果律,去观察事物的局限性。。。。。。正是在这种非同一般的秩序中,才可以清楚地了解神在谈话中的意图。.

TOP

7.手段和目的。 P71
    “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提摩太前书》4:4),我们却不可同时从基督的杯中和魔鬼的杯中饮酒。
   。。。然后,哲罗姆明确指出,他关心的是生活中各种事物孰先孰后的问题:在基督徒的生活中,非本质的兴趣应当放在次要的地位。他以自己为例子,说自己十分珍爱在罗马费尽心力搜集到的书籍,要自己放弃家庭的舒适条件和财富并不难,然而要把对基督的虔诚置于对藏书的珍爱之上,对他来说,却并非一件易事。他发现自己很容易被西塞罗和普劳图斯所吸引从而忽视《圣经》,因为《圣经》“风格粗糙”(意思是直白或不加修饰)。这种忽视《圣经》的态度导致了他的一场精神危机:即持知识以自傲的心态与福音书要求基督徒做谦卑仆人的教义产生的直接冲突。这种智性的骄傲和宗教的责任之间的冲突几乎让他身心崩溃。在此期间他做过一个梦或见过幻象。据他说,他在梦中或幻象中被要求在“众生的法官”面前宣布自己的身份。他回答说:“我是一个基督徒”这个回答立即被驳回:“你说谎。你是一个崇拜西塞罗的人,不是基督徒 ;‘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马太福音》6:21)”。哲罗姆在这一通忏悔中想要说的是,他以前沉溺于修辞术或文学情趣,这使他的“使徒身份”、他对基督的智慧和爱的信仰不再占据首要地位。最好的事物一旦败坏,其结果最为糟糕。他担心那位与他通信的妇女会经历同样的冲突,因此提出正统的保罗思想来防止她潜在的偶像崇拜。他提醒这位妇女说,许多事物如果仅仅起着手段的作用,它们就是有价值的,但是一旦允许它们成为目的,成为我们精力的主导倾向,那么这种转变无论如何细微,都会对我们的灵性 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8.引用奥古斯丁的话。P76
      享有某物就是出于对事物本身的爱而依恋于它。使用某物则是运用它去获得你所爱之物,如果它值得你爱的话。
   如果你仔细考虑这件事,你会认识到任何人都不应爱他自己 ,因为他不应为他自己的缘故而爱自己,而应为他能够因享有上帝的缘故而爱自己 。
   心中认为可爱的其他事物 应该被引入那渠道之中,其间全部的爱奔流向前。
    。。。应当认识到,律法和《圣经》所有部分的丰富和完美就体现于对上帝的爱,我们将会享有这爱,同时神与我们共享这爱。至于让每个人爱自己,则没有必要下一道诫命。整个现世间的秩序都是出自神的设计,以使我们获得拯救。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有办法实施。我们应当使用它,不是怀着一种永恒的爱和喜悦,而是短暂的喜爱和快乐,就如同我们使用道路、车辆和其他工具时体会到的那种情绪;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喜爱这样的东西,是因为它们可以把我们带往目的地,我们因目的地的缘故而喜欢它们。               ————《论基督教教义》1.35.39

9.为什么要学习。有效阅读是为爱。P81
   在奥古斯丁看来,追求各种学问并非仅仅是为知识而知识。若是如此,野心会让人的心智自命不凡,使它成为偶像崇拜的对象。能够推动基督徒去认真而卓有成效地追求知识的是“对上帝的敬畏”;更好地解读《圣经》的动机是希望学者的意志符合上帝的意志。一个真诚的读者首先想要知道的是应该做什么——他希望理解《圣经》,不仅仅是出于审美或者认识上的需要,也是出于最初的伦理需要。因此《论基督教教义》第三卷集中探讨学者动机的问题: 基督教学者首先应当有服从大诫命的愿望;他们充满耐心并不断努力提高领悟能力,最终会更加顺服上帝。
  能够造成有效阅读的(一直)是“爱,  是灵魂 为自己 的缘故 向享有 上帝的 方向 的运动,为上帝的缘故 向享有自己和邻人的方向的运动。”无效阅读是贪婪的结果,是“灵魂为了并非上帝的某物的缘故向着享有自己、邻人和任何物质的方向的运动”。对文本自私自恋的态度最终注定是不会有结果的,而“有爱”的阅读却有力地增强德行和领悟力。贪婪不加控制,就会毁掉灵魂。在奥古斯丁看来,这种自以为是的观念的任何表现都应该被称为“邪恶”。
     。。。。。因此,探求基督教有关文本和文本研究的思想时,我们应当紧紧抓住其中心论点和原则。当奥古斯丁和他以后的中世纪作家谈论“正确的”思维时,这就是他们意味的正确,这就是他们所指的孰先孰后的秩序。不合这一秩序的就是偶像崇拜。

10.上帝的时间和我们的时间P167~168
     威克利夫对于试图站在过去的立场来阐释过去的文本而产生的历史问题不乏真知灼见。例如,他承认解读时需要周全地考虑文化,也承认解读这样的文本时总会面临翻译和传播条件的限制,不过在他看来,与正确解读有关系的时间问题是读者遇到的问题中最困难的一个。他在此并不是指历时语言学中的“那时”和当代现象学解经学中的“现在”之间的对峙,而是指“时间”和“永恒”两都之间更为深刻的区分。。。。。他在思考从两种性质不同的时间秩序来进行解读:一种是tempus——凡人所理解的沿过去、现在和将来逐渐推进的时间; 另一种是duratio——上帝的时间,在后一种时间秩序之中,所有的存在都处于永恒的现在。
   。。。。当我们观察个体存在的世界时,我们看到所有的创造物因他们在时间中的出现而 各具个性,而时间则是上帝根据自己的意志在创造世界时一并创造出来的。当然,在这种个性化的后面,是上帝的意图。威克利夫修改了柏拉图的理念观,这使他使用的理念一词通常意味着“上帝心目中的原始模型”,。。。因此我们可以说,生灵在尘世间的存在是由上帝的创造出来的,而他、它们在本质上却永恒存在于上帝的心目中。
    。。。。在人的心智看来是无限的、无边界的事物在上帝看来都是有限的,是完整有边界的,因此在上帝看来,没有任何事物是无限的,无论是数字、空间还是时间都是这样的。。。。在它的终极两端——上帝创造世界的一刻和未来上帝启示的一刻——上帝的时间将同人造时间相遇。
    。。。。在推崇语义和因果模式的符号学系统里,符号分析本身可能成为不连贯的、封闭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开放的相遇。 。。。重要的是,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文本,这样解读才可能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然而圣经的方法中,时间和因果律却不是如此专横。上帝开口讲话,他的话与创造物是同一事物,并不是上帝的话导致了天地万物的出现,而是上帝的话就是天地万物。
   。。。这种认识有助于理解圣经中诸如“日期满足”一类的词句,可以使人看到“日期满足”不仅是时间中关键的一刻,而且也是上帝永恒时间和人的时间相互贯通交融的一刻,这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了天地被造之时(与世界结束之日)的情形。道成肉身显然就是这样的时刻,永恒中的上帝在这一刻显现。
    。。。。耶稣作为整体性的本原,进入时间之中且又超越于具体时间,救赎一切时代的人们,不仅救赎道成肉身这一历史事件之前的时代的人们,也救赎这之后的时代的人们。
     同样,当耶稣被理解为道的时候,他也被等同于旧约中智慧的观念。智慧是一切解读尝试恰当的目标,并且事实上是解读的全部目的。以这种“形式”来进行解读,我们就完全摆脱了现世之中的纯粹的因果观念,我们就能够开始真正认识到智慧是同单纯的知识相对立的,或者换句话说,这样的解读使 我们认识到,智慧不是信息,而是一种转变。因此,在追求智慧之中,时间与空间两在不同范围之间的差距消融了。上帝的智慧,比一切生物都“运动”得更快,涵盖了所有的世事,因此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完美地显示了“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希伯来书〉13:8)
   。。。〈圣经〉以其独特的方式同每个人在他自己的国家里相遇,因为它的形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并非具体的时间空间所能限制的。.

TOP

摘录第九章《圣经》与美国神话 P292~305

美国文学的语言从一开始就同《圣经》密切相关。缺乏对这一基础文本的了解,就很难读懂后来几代美国经典作家,甚至也理解不了艾米莉. 狄更生这样一些自称不遵守摩西律法的作家。瓦尔特. 惠特曼说过,他在写作具有强烈自我色彩的《草叶集》之前,第一步的准备工作就是“把旧约和新约认真地读一遍”。
   在18世纪的北美,公众语言中充斥着模仿《启示录》里那种预言未来的词汇,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约翰. 默里和埃比尼泽. 鲍德温在鼓吹自由贸易时,就期待北美最终能成为“以马内利的土地,。。。。耶稣日后在世上建立的荣耀之国”。
   在功利主义更为盛行的19世纪,期待美国成为人间天国的这种乐观的神话依然没有完全消失。《独立宣言》的签名者之一、耶鲁大学校长提莫西. 德怀特在他充满怀旧之情的史诗《征服迦南》(1775)中也认为,美国“天命注定”要成为第二个完美无暇的“伊甸园”。
   在20世纪的美国政治中,也同样存在着将复杂事先的动机归结到简单的神话和象征的倾向。。。。最好例子是1980处的总统竞选。当时,罗纳德. 里根和在任总统杰米. 卡特进行了电视辩论,里根就使用了天上的锡安山——“建在山上的城”这一《圣经》意象来描述他对美国未来的展望。据报载,里根如此说道:“这片土地是根据神的旨意安置于此的。它之所以被安置于此,是为了让一群特殊的人来发现。这新人就是美国人,他们肩负天命,要让世界有一个新的开端。。。。要建设一片土地,对全世界的人们来说,这就是建在山上的闪光的城。”

质疑美国神话。

   霍华德. 内莫洛夫就写过《繁荣》来讽刺美国成功福音的庸俗和自我沉迷,也是针对这种成功福音骨子里暗含的不愿承担人类痛苦的态度:
    在韦期巴芗——卡尔顿,宗教活动
    一个接一个,天上
    飞机如织,其形状
    宛如十字架,没有人对它
    有片刻的怀疑,那潮水
    那精神进步和繁荣的潮水
    奇迹般地上涨,到达了
    从未有过的高度。教堂满了,
    海滩满了,加油站
    也满了。上帝的大海满是
    带薪度假的人们,每天八小时祈祷,
    为了人类的精神价值、成果、
    闲暇、精力和手段,主啊,
    还有那到达前所未有的水平的手段,
    还有那现代的各种便利设施,它们也满了。
    主啊,这一切真是前所未有:来自
    钟楼和电话亭的祈祷和赞美,来自聚会和烧烤场所
    的祭品,都持续不断地上达天庭

    当约伯在巴勒斯坦坐在尘土中
    痛哭失声时,事情可不是这样;
    当达米安身舔着麻风病人的疮口时,
    事情可不是这样;在方济各
    一天为鸟儿工作十四小时的时候,
    事情可不是这样;当但丁不领薪水
    休假一周,而天又常常下雨时,
    主啊,事情可不是这样。

    (最后,诗人转而描绘一个现代法利赛人虚伪的崇拜。)
    现在齿轮啮合,轮胎发烫,
    冰块在摇动器中咔咔作响,牧师
    站在布道坛上,大众信守您的名,
    主啊,当成果成熟,
    宗教繁荣,水平提高,
    现代的便利设施到处都是之时,
    我们的情况就同过去
    雅典人、卡纳克人和长崎人完全不一样,
    您的太阳一刻也不会停止照耀
    停在走廊那辆美丽的别克车,
    或那艘挂着救生艇的游艇;
    由此我们可以继续像现在这样
    做普普通通的人,乘坐普普通通的超级客轮,
    使用一次性尿布,光顾普通的便利店,
    走到何处都祈祷,在旅馆、在汽车旅店、在船上旅店;
    我们是卑微的朝圣者,饮料瓶若没有收押金就扔掉,
    您请正衣,如果您愿意让我们继续如此,
    我们会献给您我们每年选出的
    宇宙小姐,为了您的名,阿门。

1985年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其中对伪圣经主义的批判更加尖锐:那些自命不凡的学究们在一个世纪之后研究这样一个自我毁灭的美国的考古遗迹时。。。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人性的残忍。伪善是一种持久的病毒,有着各种不同的形态。
  先知指出:“你的金钱是你惟一的上帝,你惟一害怕的是它发怒。”

  弗兰纳里. 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的书《启示》和《出现的一切事物都会汇集在一处》 :神的恩典并不是“与自然状态相脱离,不会产生一种短暂的高涨情绪”,而是使人走在受难的道路上,像基督那样对有罪的世界充满怜悯,“为了神创造的天地万物而同他/它们一起忍受空虚带来的痛苦。“若是这样理解恩典的作用,那么在分析人性时就会把重点放在罪上面,而这样做也就是把拯救的可能性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人怎样看待神的恩典是会起到不同的作用的。

  沃克. 珀西(Walker Percy)1990年出版的《第二次降临》中富有的主人公威尔. 巴雷特厌倦了生,希望投入死的怀抱。但是当他确切地发现“罪的工价乃是死”时,他却看到了选择生的可能性。《圣经》中的这句话并没有被直接引用,而且开始时罪也没有被冠之它遭贬值的《圣经》名称,只是以罪产生的后果而出现的,这一点巴雷特最后才发现。只有当巴雷特能够看清楚死的各种表现时(许多死的表现都打着生的旗号),他才坚定地选择了反对它的立场:
   伪装为信仰的死不会战胜我,因为信仰者现在什么都信,可就是不爱真理,他们事实上对真理不抱任何希望,这就是死。
   伪装为无信仰的死不会战胜我,因为无信仰者什么都不信,这并不是由于真理不存在,而是由于他们已经选择了不信,即使活生生的真理就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愿意信,下决心不信,这就是死。


  温德尔. 贝里(Wendell  Berry)的《不停地祈祷》1992年出版。 这个故事的叙述者听他祖母说起的故事,一个喝醉了酒的邻居向曾祖父借一大笔钱,曾祖父不假思索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酒鬼一恕之下杀了他。 他的儿子要去追赶那个杀人者,被一位邻居挡住了。
  “这是重要的一点。或者是若干重点中的一点,也是她最希望我认识到的一点。但这种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该隐和亚伯,甚至亚当和夏娃的时代就开始有了这种事。”
   祖母告诉叙述者:杀人者是他曾祖父的朋友。这是故事中惟一一次提到圣经。祖母真正讲的是宽恕,而不是暴力或以暴抗暴的复仇。在这福音之中,道成肉身的奥秘在上帝对我们的爱之中得以充分提示,“尽管我们还是罪人”
  “人们谈论上帝的爱,有时好像认为这爱是令人愉悦的,但是它有时是令人不愉快的。想一想它所包含的一切。它包含了杀费尔勒先生之前的库尔特,那个卑鄙愚蠢的酒鬼,也包容了杀了人之后的他。”
   
  那个杀人者被抓住了,他想自杀了结生命,在他自杀前,他深爱的女儿来看他。
  “那一刻,他看见了自己的罪过。他杀死了朋友。他做的事无法挽回;他毁灭的生命无法再造。但是就在这一刻,他看见爱包容了他的罪恶,那爱就站在他的面前。以自杀这种方式裁决自己的确是错误的,也是软弱的表现。但是,上帝的爱确实包容了那些不能承受这爱的人们。”
   最后,  受害人的家庭允许他们的一个女儿嫁给凶手的一个孙子。

   贝里的小说提醒我们,神的恩典通过道在肉身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对罪的宽恕和对人类苦难的慰藉。艺术也是蒙神看顾的,它以人的肉身和语言来显示赎罪是虔诚的爱的神圣行为。忠实或虔诚比任何挟《圣经》以自重的做法或以为神单单同自己国家订有圣约的看法更有说服力。.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