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正确的认识奥数——转载作品也听听各位对奥数的看法

正确的认识奥数——转载作品也听听各位对奥数的看法

奥数其实就是普通数学的拓展,在学校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有的家长认为学奥数没用,学校考试不考,以后到了初中用方程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解决,觉得学奥数只是在浪费时间。其实奥数除了大家眼中的功利作用(小升初,考杯赛)外,更可以开发智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而奥数的主旨在于,使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孩子懂得如何在题目的表象中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特别是对于小学的孩子,对于脑的开发有很大的帮助。
    很多大学高等数学、概率等学科学不好的大学生也是吃亏在小学数学学得不够深入!从小学开始就习惯只做简单的代入数字写答案式的数学学习,那么对将来理科的发展将是非常巨大的阻碍。

    学习奥数可以开发智力,锻炼思维,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但是学习奥数学绝对不是学得班越多,花的时间越多就越好,这跟体育锻炼一样,奥数就是思维的锻炼。长时间繁重的学习任务,只会使孩子的身体吃不消,完全是揠苗助长,根本起不到锻炼的作用。

    奥数,是数学的延伸,是数学的拓展,所以学好奥数的必要条件是数学知识要扎实。例如孩子连分数的概念都很模糊,就去学习奥数中的分数拆分,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最后令孩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奥数的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以学校课本为基础、培养兴趣为主旨。没有不适合学奥数的孩子,只有不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2#伊万豆夫 的帖子

谢谢您的理解!我也是从当初反对孩子学奥数转变为自己酷爱做奥数题目的家长,参加杯赛也只是选择而为之,如果参加的太多只会是加重孩子的负担,有些环境我们家长是无能力去改变它,只能是逐渐地去适应它。.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雨后彩虹_xu 于 2010-5-9 12:41 发表 \"\"
奥数其实就是普通数学的拓展,在学校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
这是一个断言。在数学言数学,任何一个断言是需要证明的。以未经证明的断言作为基础,其后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数学,所有的中国同学学的是一样的数学,美国同学、法国同学、德国同学、俄国同学都学的是同一个数学。这是个事实吧,如果谁有疑问,可以把大家的数学书比较一番。
而在上面的断言里边,一方面说奥数“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一方面又说奥数“是普通数学的拓展”,试图在“一个数学”中分出普通数学和非普通数学,又隐含地标榜奥数是非普通的数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种混淆视听的说法倒是很符合武侠小说对武功高手的想象,即那个人数学好是因为他有奇遇,得到了高人所传授的秘籍。问问数学系的大哥大姐们,查查数学家的传记,他们从来没有所谓的奇遇。也就是说,所有的人包括数学家,他们得到的是当时代其它同学同样的数学知识,所谓“高人”和“秘籍”完全是子虚乌有的想象。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9 14:53 编辑 ].

TOP

如果确实如高斯这般的天才,  搞搞奥数蛮好的, 但把每个孩子当高斯这样训练........

顺便提一句, 在世界顶尖的大学中, 中国学生的数学并不一定算优秀的. 数学大家更是与中国绝缘.

TOP

令“奥数”老师及“奥数”粉丝郁闷的是,高斯的数学天才并不是出自“奥数”,甚至老师也是在他14岁之后才真正对他的数学天才有所认识,而老师们所做的也不过是资助他进大学学习而已。

以下摘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2129.htm

高斯是一对普通夫妇的儿子。他的母亲是一个贫穷石匠的女儿,虽然十分聪明,但却没有接受过教育,近似于文盲。在她成为高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之前,她从事女佣工作。他的父亲曾做过园丁,工头,商人的助手和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评估师。当高斯三岁时便能够纠正他父亲的借债账目的事情,已经成为一个轶事流传至今。他曾说,他在麦仙翁堆上学会计算。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计算,是上帝赐予他一生的天赋。
  高斯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小学老师布置的任务:对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为(1+100,2+99,3+98……),同时得到结果:5050。这一年,高斯9岁。
  当高斯12岁时,已经开始怀疑元素几何学中的基础证明。当他16岁时,预测在欧氏几何之外必然会产生一门完全不同的几何学。他导出了二项式定理的一般形式,将其成功的运用在无穷级数,并发展了数学分析的理论。
  高斯的老师Bruettner与他助手 Martin Bartels 很早就认识到了高斯在数学上异乎寻常的天赋,同时Herzog Carl Wilhelm Ferdinand von Braunschweig也对这个天才儿童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他们从高斯14岁起,便资助其学习与生活。这也使高斯能够在公元1792-1795年在Carolinum学院(今天Braunschweig学院的前身)学习。18岁时,高斯转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在他19岁时,第一个成功的用尺规构造出了规则的17角形。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9 16:0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5-9 15:59 发表 \"\"
令“奥数”老师及“奥数”粉丝郁闷的是,高斯的数学天才并不是出自“奥数”,甚至老师也是在他14岁之后才真正对他的数学学习进行积极的影响。

以下摘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2129.htm
那就是说高斯也不要玩奥数. 或者就是没有高斯这般聪明的去搞奥数?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tommi妈妈 于 2010-5-9 16:05 发表 \"\"


那就是说高斯也不要玩奥数. 或者就是没有高斯这般聪明的去搞奥数?
“奥数”郁闷啊,聪明的和不聪明的都不用学奥数。学数学,用教科书就可以了。现在数学教科书提倡“人人学到有用的数学”,也就是说,喜欢数学的人能学到适合他的数学,不喜欢数学只把数学作为一般工具的人也可以学到适合他的数学。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10 12:57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伊万豆夫 于 2010-5-9 16:26 发表 \"\"
学奥数,训练思维,开拓思路,这个意义是有的。

近代中国人和洋人比,重要的差别在于思路差,以前中国人今天做的就是昨天做的,以不变应万变,就是不讲求新求变,这是传统的农业社会造成的。

奥数中的很多思路 ...
伊万兄,我知道您对英语有独特的见解。您一定知道,在莎士比亚的原著里边有很多很深奥可能除了研究其著作根本用不到的英语单词。您认为现在要有一个小三小四小五去记住那些单词,让他们可以去参加莎士比亚英文大赛(纯属杜撰),使他们有可能在里边获得一等奖,并向其它同学炫耀这些奖项或者这些知识。是否意味着这些同学是英语天才?甚至他们可能藉此成为像莎士比亚那样的“大家”?
如果真让小学生去背这些单词,更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10 00:36 编辑 ].

TOP

回复 12#ccpaging 的帖子

也许很多家长孩子学奥数的目标并不是成为数学大家,抛开考证升学的因素,他们也许只是在追求玩24点那样一般的日常生活乐趣。.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1#伊万豆夫 的帖子

强烈同意伊万的观点!“学奥数,训练思维,开拓思路”.

TOP

奥数本身没有什么错,错的是以奥数为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和部分人对待奥数的功利态度。
如果说奥数有危害性,建议喝水也要当心,俗话不是说——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TOP

喝水要讲科学,喂粮也要讲科学

古人说,无欲观其妙。以参赛和择校为目的学习数学,学习态度先就不端正,怎么可能观数学之妙。学数学有没乐趣,这大概是最容易判断的了,同学们自己知道,家长亦知道。
思维可不可以被训练是很可以质疑的。
能不能开拓思路,要看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了,不符合同学们思维发展规律和数学发展规律的教学,只能被称之为蛮干,更严重的后果是坏了学习数学的胃口,对数学再无兴趣。
楼上“跟班”说的对,即使“喝水”这么简单这么显而易见的事都要小心。医生建议一人一天六杯水。当然,有那不信邪的,一天喝一周的水,或者后6天再不喝水,或者每天都喝7x6杯水,无论哪种情况,都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坏。“水”是好的,对身体而言是必须的,总是值得喝的,怎么“喝水”还伤害身体了呢?若为比赛谁喝水快比谁喝的水多而喝水,把鲜活的花朵变成大水桶,喝水不论饥渴程度,一定苦不堪言。再者水得好,好水喝之如甘怡,遍体清凉。其次要适量要根据身体状况,久渴之人、刚经历手术之人,灌以大量之好水,亦可能使其丧命。如果数学可以譬如思想之“水”,数学学习亦可譬如“喝水”。

再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即使是养猪也不是喂得越多越好,猪粮总是要喂的,但还要讲科学饲养。何以养人就可以不讲科学,见“粮”就喂呢?喂得人恶心呕吐,不愿再吃“粮”,反而只怀疑这人没好胃口不堪纳“粮”,不反思“粮”是否不好味,不反思是否不适合当时身体之状况,不反思是否过量足以坏其胃口。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10 12:4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LUKE妈妈 于 2010-5-10 07:58 发表 \"\"
也许很多家长孩子学奥数的目标并不是成为数学大家,抛开考证升学的因素,他们也许只是在追求玩24点那样一般的日常生活乐趣。
深以为然。“追求乐趣”确实是不少数学大家和不是数学大家的凡人学习之原动力。我们可以不是“大家”,追求乐趣仍然是可以的。数学又是有乐趣的,否则“大家”如牛顿、爱因斯坦也不会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一算就是二三年。旁人以为其苦,以为其居于狭小必然闭塞郁闷,其实他们在一个巨大地无法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追求乐趣。
以追求乐趣而言去衡量数学学习也就变得比较简单了。如小银感觉到有乐趣,那就是对的数学“教”与“学”,如小银感觉到无乐趣,那就是值得反思的数学“教”与“学”。当然,小银得到的是何种乐趣,是否是数学学习和探究本身之乐,抑或是炫耀之乐、得到他人肯定之乐,这种乐趣能否持久,也是要考虑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10 13:39 编辑 ].

TOP

既然奥数本身没有问题可以达成基本共识,就没有必要对如何学多做评断。自家的孩子自家最清楚,再多扯下去就偏离了楼主的本意。.

TOP

引用:
原帖由 假居士的跟班 于 2010-5-10 13:20 发表 \"\"
既然奥数本身没有问题可以达成基本共识,就没有必要对如何学多做评断。自家的孩子自家最清楚,再多扯下去就偏离了楼主的本意。
误会了。根本就不承认“奥数”是数学,我说的都是数学学习。另外,本意也不是要扯什么,不以辩论为目的。大家都是带孩子的人,讨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找到适合孩子学习的路径、方法、目标。说句不好听的,“奥数是什么”关我何事。说自私一点,我只关心儿子的数学学习。自我标榜的说,儿子是普通小三同学,关心儿子的数学学习也就必然关心到小三的数学学习,关心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10 14:47 编辑 ].

TOP

知识本身都没有错,不要怀有考试的目的去学习,学啥都很有意思。
喜欢数学的看看这类思维题目就和喜欢游戏趴在电脑前面一样,他自己只是觉得我在玩,但如果说要是为去比赛,就不一样了,有压力有负担,兴趣最终都会被磨掉的。
就算那些拿一等奖的娃娃估计也是理智战胜情感地继续这些他们潜意识里认为无聊的事吧。.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