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从妈我到大我

从妈我到大我

心理学中有对我做本我、真我之类的划分,我个人觉得这种分类已经不是非常适合描述现在年轻一代中出现的某些现象。有一种自我是自古就有但以现在为甚的,就是在父母对于孩子长期过度期待、要求人格替代和决策替代后,形成孩子在自我意识、个人爱好、职业选择与生活决策时候要以父母的意愿为自我决定的依据,动不动就来一句“我妈要我……”,有些朋友甚至到了而立之年依然没有自己拿主意的习惯与能力,而唯爸爸妈妈的意见为意见,形体是自己的,而核心的主意总是爸爸妈妈的,是为“妈我”。


在“妈我”之外,我们习惯了考试、习惯了因为各种原因在家长或者他人决定的专业中学习、习惯了在一个阴差阳错而造成的工作机会中工作,虽然也许这个局面不是自己喜爱的,却是在实际中经历与感受的,我也不知道自己另外更喜欢什么,更能做点什么,时间长了就觉得我也就是会这个、知道这个、能对付这个,也就被眼前的“这个”套牢了,也就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了。我把这个实际上形成的自我接受称为“实我”。


第三个我往往是隐而不现,只在某些偶尔的灵光之下乍现,可能不那么真切,不那么全面,不那么确切地敢认定的我,那个我里可能有我曾经最想玩的东西,有最让我心动的感觉,有刺激我热血的理想,有让我很好奇而急于去尝试的那种冲动,甚至有让我觉得一生能在“那个”上面有成就才不枉此生的价值感。我把这个叫“真我”。


而在我们那个很个体的自我之外,我们也有合群、接纳、宽容的能力,有领导、驾驭或者被领导、被驾驭的愿望,有策动、协调、整合而成就群体之事的追求。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向往不是个体的向往,而是作为一群人中的一份子而有的对集体和团体的向往,这样的向往是超越出个体之我的。我称为“大我”。


我们虽然是父母所生,人格形成也以父母为核心的家教所影响,但我们在人格上并不属于父母,而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妈我”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而听天由命的“实我”如果不是基于“真我”而来,则实际上是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监狱,年轻的时候不能那么早接受“这个”为结局;探索真我永远不嫌太晚,我经常感慨那些40-50岁了还在寻求新的事业机会、创业的朋友,他们才真正活在一生追求的价值之路上,而那些超越了个体自我,能在群体中找与实现“大我”的年轻才俊更值得我们钦佩。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