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配不配教语文?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36fb8b101dc582ea#rd
2014-07-19 冉云飞 冉氏艺文志
冉按:应优秀的语文老师及研究者苏祖祥兄之请,让我写篇与《美国语文》相关的文字,于是读毕以后成此急就章。此文已刊发在今年《名作欣赏》第七期。以前算是《名作欣赏》的读者,很多年后拿到这本杂志,觉得这杂志品质还算不错。能坚持这么久,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老实说,我觉得世界各国语文教材之编纂与教学,应该悉数引进过来,为我所用。在国家的教育不能完全改变以前,任何一个真正热爱自己孩子的人,都不能坐等坐视,应该起而行之。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帮助其读到真正的好书,让其接受真正无害之教育。一个不自救的家长,很难让孩子学会自救的想法。不要以为一个你管不住的机构与组织会对你好,那是影儿都没有的事。正如立人机构创始人李英强兄所说,更新教育,此其时也。2014年7月19日于成都
有次我在微博上批评中国大多数人不配做父母。有人就跟帖说这是作为人的权利,不存在配不配的问题。看到这样的回应,我的一点小邪恶的调侃心思腾地一下升起:从配种的角度看,这是不容侵犯的权利,但从配不配的角度,这不是权利而是能力问题。我说的配不是配种的配,而是与能力是否相称的匹配之配。
我读完《美国语文》的第一感受与问题,不是它选文精美,有历史纵深感,有知识交叉度,形式丰富多样,也不是它课文前的“阅读指导”、“背景知识”,亦不是课文后的“阅读指南”、“阅读理解”、“思考”、“文学聚焦”、“点子库”等,而是直接切换到中国来,中国有多少老师能教这样的语文?赞美美国语文之好,编辑设计之精心,是很多读者与作者的思路。很奇怪,且不怀好意的是,我居然想到的是中国语文老师有没有这个能力教?有多少老师配教语文这门课?
或许你会说,要是学校与社会要求我们像“美国语文”那么教,我们也可以学嘛。我觉得这一回答堪称无可指责,但要改变的东西多到可以使人发毛。且不说教育制度的改变——当然这仰赖政治制度的改变,因为教育只是政治制度下的子元素——单说要适应《美国语文》的课文教学设计,不仅要改变考试评价体系,还要改变老师自身的自学能力及终身教育实践(还不包括教育系统每隔一阵应该具备的有效知识更新与继续教育)。我的理念是,一个自己都不热爱学习的老师,自我学习能力差的人,是无法教育出热爱学习的学生的。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给不出他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如果心存“老师爱不爱学习无所谓,只要学生爱习就行了”的妄念,这就像你相信贪官给你做的廉政报告一样,你不仅在智力上有缺陷,而且还在道德上不诚实。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还有多少教师适合干这个行当?还别说教几乎需要百科知识储备的语文了。
你不要以为我这样说是为了吸引眼球,就是你眼珠子都掉出来了,我还是得抓紧这个问题。我在家教了几年小孩子的古文——即我在网络上时常发出来的“课众子文”——也在一些机构乃至学校给他人讲古文。我讲古文,当然不会讲那些一看就愚弄人的东西,如《弟子规》(当然你若能像郭初阳兄在网络所传的视频一样教《弟子规》,我不仅不反对,而且佩服,可惜没有多少人能做到这点)等,因为听者没有这个分辨能力。就像《陈情表》这样的课文,我都不准备选。若非选不可,我后面的课程设计,一定会有“孝的经济学分析”(参考读物有二位经济学家米塞斯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的《家庭的经济学分析》)、“孝与爱骨子的差异在哪里”(参与读物是《圣经》,你能否由“为何说恩典是白得的”想到你对孩子的爱?以及爱与平等之关系等)、“以孝治天下与百善孝为何家国同构”(请从政治学的角度来思考)等。也就是说,如果非得选李密的《陈情表》,虽然其情很深,文字亦美,但我倾向于在高中或者大学里教。
为何我有如上教古文的感慨呢?因为我正在编一本《古诗文初步》(暂名)的书,其中所选古文分如下暂列子目:热爱生活、有趣好玩、平等宽容、爱与自由、面对苦难(死亡)、人生应用等,其中的课程设计,就与我才看到的《美国语文》有点异曲同工。比如在“面对苦难(死亡)”一目里,我编有顾荣的《与杨彦明书》、韩玉的《与子诀别书》(题目为我所加)等。我会在这一目里罗列一些关于谈死亡哲学的书,其中就有法国中学教师爱玛努埃尔.于斯曼—佩兰的《给我的孩子讲死亡》等。不要以为孩子就不可以讲死亡——听者年龄自然以小学高年级以上为佳——单看你怎么讲。如讲顾荣的《与杨彦明书》:“吾为齐王主簿,恒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自杀,但人不知耳!”我初步的问题设计是:(1):如果你是顾荣的朋友杨彦明,你如何回信劝慰或批评他?试写白话短简一封。(2)既替古代人着想,又从现代人的角度,怎么样理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与独立民事能力人有运用和处理自己身体的权利之关系?(3):如果顾荣看到下面这首诗李白写的《永王东巡歌》之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他与李白会有什么样的对话?请写个小话剧,并试演之。(4):当代作家王小波说,知识分子就害怕生在一个不讲理的时代,联系顾荣所处时代,以及与他一起被称为“江东三杰”的二陆(陆机、陆云)之被害,从心理与历史背景上分析顾荣为何如此害怕?(5):做个小调查,列举十篇以内关于死亡的诗文,简单对比一下中西死亡文化、哲学之别等。诸如此类,无法备举。
当然我不可能在一篇课文里,将所有的想法都塞进去,会在接受心理、理解能力、知识的差异化与丰富性等方面,做更为仔细的编纂工作。至于说做个小朗诵会、设计出书广告、做唐诗与气候之关系的调查(如讲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与张籍的《成都曲》,查考海拔与气候、生物物种之关系,为何唐代成都、忠州、涪陵有荔枝,而今天没有?原因何在?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里的荔枝从哪里来?急递制度与荔枝保鲜有何关系等,参考文献有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陈正祥的《唐诗地理》等)、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让更多的人增进对中国古诗文的热爱与了解,请制作一个网页,或者在荔枝FM开办一个电台、或者在指姆阅读推荐你认为好的关于中国古诗文的书目。如此一来,就有可能让“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变成现实,真正有可能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而不显得枯燥乏味。
我似乎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但为了证明我看到《美国语文》后一点不谋而合的兴奋,故跑马它鹜。好在我这篇文章并不是针对《美国语文》的书评,而且一篇由此及彼,由彼到此的关联性文字,因此不算“出轨”太多。众所周知,潘恩的《常识》对美国革命的胜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按我们的思维,如何把潘恩的作品说得“高大上”兼“伟光正”,一定是教材编写者孜孜以求的,不然就会犯政治不正确的错误。“你是否感到潘恩的呼声具有迫使人接受的力量?你认为潘恩作为一名记者值得信任吗?解释理由”,“一个一直对英国忠心耿耿的殖民地居民可能对潘恩的论证做出什么回应?”这对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倾听反对者的声音及具有同情之理解,以及深入了解潘恩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特如此,课程设计还构思一个写作任务:“列出你学校里一些应该改变的状况的原因。写下细节——包括事实、例子、解释——来支持每种原因”。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连在一起不说,还直接应用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上。
种族问题是美国历史上的大问题,但他们从不袒护,而且在学生的教材中大讲特讲。他们仿佛有一种倾向,越是美国历史中的问题,他们越愿意说。按中国人的理解,就是说他们喜欢家丑外扬。欧拉乌达.艾库维阿诺是一名被贩卖到美国的黑奴,后来他写了一本对废除奴隶制起着重要作用的自传《有趣的故事》。而课文后的设计是“艾库维阿诺的自传对奴隶贸易的终结作出了贡献。制作一个当今社会所面临问题的列表,并给出人们应当如何教育,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再者想像自己是与艾氏同时代的记者,请写篇社论来谈该书的反响,同时想像自己是《有趣的故事》的导演,为艾氏准备角色角本。这样的训练,涉及电影、新闻、教育、当下现实,甚至包括职业训练在课文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哪是中国人所理解的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类的寻章摘句之“语文”所能囊括的呢?
又比如尤多拉.威尔蒂的《老路》里写到老人芬尼克斯.杰克逊的不幸遭遇,课后写作的“点子库”就有一题叫“筹款建议”:“假设你是一家社会服务机构的基金募集人员,利用芬尼克斯.杰克逊的故事来寻求支援。写一份建议书,建议帮助独自扶养孙子孙女的老人们”。别说这个建议很简单,以为应用文好写,靠情感即能动人,因为不少中国人,包括其中知识人都不知晓社会服务机构、NGO为何物,这其中自然亦有不少老师。这就是我09年写《中国NGO六十年》,以及今年给立人大学开课讲《民国NGO史上的失踪者》的原因。有人以为民间组织就是做慈善,做慈善就是做好人好事,他们的知识结构之单薄和社会视野之狭窄,是永远联想不到自己的幸福自由与“大社会、小政府”之间的关系的——以为扶弱济困、做好人好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同情心与道德优越感,殊不知你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人实现真正的自救,从而实现社会自治——不会想到民间社会的良性发展,才是对以政府为独一垄断机构的削弱,更想不到建设民间社会的目的,在乎“民有、民享、民治”。
在美国人看来,教材是一种通过编纂设计的精神商品,其一定要受市场之检验是必然的。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能规定哪个学校、哪个老师必须用何种课本,因为这样会形成权力对教育的垄断和利益输送。充分的商业竞争与教材的精神特性结合在一起,铸就了《美国语文》的精彩。我们当下也有一股向往民国教育的热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民国教材编写相对自由的空间,以及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特点,使得好的教材能脱颖而出。除正中书局等少数有官方背景的书店外,像教材编写大户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北新书局、广益书局等,都是通过市场竞争达致教材优化的出版商。民国时教材编写者如蔡元培、张元济、陆费逵、朱自清、夏丏尊、姜亮夫、赵景深、周建人、叶圣陶、庄因、蒋维乔等都是一时之选,而四九年后教材编写成了教育出版社的垄断肥肉。编教材不需要学问(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等)、文采等方面的训练,只要你调(分配)进教育出版社就行了,因此人们很少记得那些垄断教材的编写者为何人。但与教育有关的人与机构,除了用这种基本没有竞争的垄断教材外,别无选择,老师不爱教,学生厌学,就是一定会发生的事。
读完《美国语文》,深感这真的是美国语文——纯中文及中英对照的我都阅读了——我想大部分的中国老师应该感谢上帝,中国不像美国那样教语文,否则他们将会失业。他们甚至暗自庆幸,这里不是美国,毕竟我们只有国美。
2014年5月21日至22日于成都,22日修订。.